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守望的距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守望的距离》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6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守望的距离》的读后感10篇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一):以文会哲,以哲融生

  如果说东野圭吾是个高产作家,那么周国平是个热销作家,为何要将两个领域两个地域的不同作家拿出来对比,无外乎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特质——高产、热销、长期。两者一个在日本一个在中国,一个在1985年出版第一本书一个在1986年出版第一本书,两人书籍的出版及再版都接近一百大关。区别在于:东野圭吾出版了将近百本作品,周国平再版了将近百版作品,由此可见,高、热、长可谓是他们俩作为作家最明显的标志与成就,而《守望的距离》的再版又在这百版的势头上添了一把火。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二):我们守候着,我们期望

  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书中说:“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我理解的守望,是守候和期望。生活总有不容易,人生总会荆棘,但我相信我们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心,不管遇到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们都能想尽办法安然度过,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宇宙。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完美才慢慢成就更完美的我们。

  《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汇集了他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本书写作期间,他的生活发生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青年读者。

  《守望的距离》共有十三辑,每一辑都有属于它的主题。周国平说: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消化。世人何不是如此,对待一个难以决策的事情,心里总是在纠结,就像两个小人在打架,做着争斗。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把你放在一个特殊环境里,经历一段难忘历程,有的人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过就是给自己时不时地戴上面具,生活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他在书中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利益世界中,随波逐流。人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他谈生活,再绚烂的生活最后都会归于平静,最后你会发现平平淡淡是最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谈幸福,他说幸福是爱心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而我们现在的好多人定义的幸福是白富美,高富帅,最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皇帝班的做姿,纵然这些他都拥有了,他就幸福了吗?不一定,就像萨特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却在垂暮之年吐露了他的心声:“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没多大意思。”凡事没有绝对,都是相对的,人不可过于执着,有时在转角真的以遇到你想不到风景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一个人如果把生与死的问题都看得如此透彻,那他绝对是把人生勘察了一遍,他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所以才会拥有豁达胸怀。为什么好多人都忌讳,反感,甚至不愿触及这个话题,只能说我们还是经历的太少,见识得太少,思考得太少,没有他那种豁达的境界吧!

  他在探索人生之谜,寻求人生真理。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让我们重新找到自我,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只要你是个爱生活的人,我想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心灵得到慰藉。我们守候着,我们期望着……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三):以守望的姿态面对生活

  之前读过周国平先生随笔集《人与永恒》,今天翻开他著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再一次分享周先生的感悟自然收获很多。周先生说:所谓超脱,并不是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而只是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眼光

  周先生生于1954年,他写了很多作品,却从来没有写过小说,他关注教育,擅长写散文、随笔、诗歌,对尼采深有研究,在文章中经常会阐述一些心得,如“沉默原因有所不同,因为不让说而不说,那是顺从或者愤懑;因为不敢说而不说,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为不便说而不说,那是礼貌或者虚伪;因为不该说而不说,那是审慎或者世故;因为不必说而不说,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为不屑说而不说,那是骄傲或者超脱。”“月亏了能再盈,花谢了能再开。可是,人别了,能否再见却未可知。开谢盈亏,花月依旧,几度离合,人却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就因为别离最使人感受到人生无常。”“忘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损失,就当你是赤裸裸的刚来到这个世界……”这其中很多观点,不是我们不懂,也不是我们想不到,只是当我们沉迷其中时,无法解开心中的结,是最无奈的,读这些文字,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

  昨天坐火车,听到一位老者夸夸其谈声音洪亮,主要讲的是自己如何教育儿子,儿子不听话了打。自己喜欢抽烟喝酒,孩子不赞同,竟然敢将其烟扔掉,这样的忤逆之子,自然还要打。后来孩子大了,读高中大学了,只要是与其意见一致,伸手就打。孩子现在不愿意与他一起生活,他偏与孩子在一起。老者说,我生了你,你就有养我的义务,你不喜欢,我非得让你喜欢,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中流淌着战斗血液。说这些时,他异常兴奋,可他没关注到听众的表情,大多数人与我一样,恨不得上去扇他两巴掌,混蛋父亲。别怪我太武断,我对这样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男人确实看不惯,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这样的父亲,自己还需要被教育呢,怎么去教育孩子,被他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有心理疾病,或许会影响其一辈子。不说这位无知的父亲了,还是回到书中来,读周国平的文章,也是与他一起反思这个社会过程,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就拿我前文的事例来讲,对于当事者本人来说,觉得自己很荣光,所以他才会大谈特谈自己的光荣使,而听者未必羡慕其教育之道,这种思考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判断事情的对与错的,我已经感觉到,不仅仅是我义愤填膺,他附近的旅客,一遍遍地打断他的激情演说,反问他,你错了也不改吗?你儿子也没错啊?等等,来辩驳他的理论,唯独他自己不觉得而已,他一直活在自己的理论世界。我还真希望他读读周国平的书,爱与给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当然,爱不是忍让,爱更应该是尊重。很可惜,我想他一定没有读书的习惯

  读书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懂得更多,读散文的好处就是每一个话题都会引起你的思考,它不像小说,讲述的是一段历史,一段情感冲突,甚至不用去谴责其中人物是非,毕竟内心都清楚作者创作人物的同时,已经将人物贴上了正面和反面的标签,即便我们憎恨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而散文就不同了,多是一事一议,通过一些感触,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虽短,却每一篇都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或者让你感动,或者让你思考,也或许能解答你的困惑,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所在

  周先生说: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气魄。当然这种气魄可不是我举事例中那位老者的气魄,而是一种担当和睿智不见得你多有文化,也不见得你多有经验,有些时候,“善良平和、友爱”比给你留下更多的财富宝贵。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读他的书,我的心变得轻松思想变得澄澈,对生活有了更新更积极的理解。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四):守护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场周国平先生的演讲,在演讲中,周国平就“如何衡量幸福”的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分析。他认为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从他的《人与永恒》、《周国平文集》、《守望的距离》等一系列富有哲理性的散文集中,我们可以探知他至少是一个懂得幸福的人。因为他的散文,几乎都是围绕“幸福”这个命题而展开的思辨。

  他思辨幸福、研究幸福,并将思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诉诸笔端,与读者分享。他说:“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简而言之,便是“照看好命,安顿好心”的八字箴言。周先生一语道破天机,用简简单单的“八字箴言”简明扼要总结了获取幸福的方法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散文集,几乎汇集了他1983年至 1995 年 4 月的散文作品。里面分12辑,近百篇文章,每一篇散文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诸如《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诗人的执著和超脱》《论怕老婆》等。每一篇散文都是他的沉思,从中可以看出,周国平对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对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五):哲思随笔

  记得在《试卷中的周国平》中就曾经说过,十多年前,就从朋友所赠之书《守望的距离》中第一次接触到了周国平的文字。他的文字非常细腻,充满了思想的感性,并处处体现了所习哲学打下的烙印,对人生的思索充满了哲理。其文字不疾不徐地将人生道理或是他的人生感悟给读者娓娓道来

  十多年的时光,消磨了我青春热情,也吹肿了青春的身躯,十多年前的《守望的距离》已不知去往何方,而今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的这本《守望的距离》,想起多年前本书带给我的美好阅读感受,于是又情不自禁地将之收入囊中。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贪欲在作怪吧。

  《守望的距离》最早出版于1996年,距今已有21年,在这21年的时间里,它一版再版,迄今为止已再版8次,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本书内容虽然接近500页,事实上它却并非什么长篇大论,或经过精心构思的大部头史书或小说一类,接近500页的内容实则汇集了周先生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所有散文。这些散文或长或短,所反映出来的无不是周先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及对精神生活问题的相关思考,如果一定要给这些散文概括个名字出来,这应该称之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学院出身的哲学家或作家周先生的日常哲思随笔,头衔太长,简言之哲思随笔。如果用周先生自己的说法便是“守望的距离”。在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去守护人生中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既然是对人生普遍意义的思索,在阅读的时候便不能求快,需细细研读,带着一颗浮躁之心,功利之心,是没有办法在他的文字里获得安宁的。可如果是带着一颗困惑之心,求知之心,在他的文字里也许能找到一种感同身受顿悟

  周先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体悟,对人生的细腻思索在十多年前触动了我,却依然未将我引向喜爱哲学之路上来。也许对我而言,哲学这是门爱智慧之学,对于智慧,也许我终是不爱并拒之于门外的吧。十多年后的我再看本书,并非对周先生本人有什么抵触,恰相反,他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吸引人。只是在涉及哲学领域,当看到国外的那些所谓哲学家一个个被引用时,我那不良的比对心理又开始隐隐作祟。这导致我很难静下心来去深察周先生想表达的思想。

  举个“栗子”,在阅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周先生列举了他所喜欢的哲学家尼采嘴中经常谈到的一个朋友——爱默生。里面谈到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周先生说超验主义死了,但爱默生的智慧永存。接下来的解释中,我看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是这样的“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我根本就没来得及看下一句话,只这一句,我心里就自觉地,不经大脑思索地想到了我国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吾心即宇宙”“心即是理”,那位19世纪的爱默生的哲学思想真是的他自己的,还是抄袭自我国16世纪明代的这位大家呢?除了一个是现代白话,一个是文言,我真是看不出二者有什么不同。很有意思的就是,接下来的话,周先生说的恰是我国的这位思想大家阳明先生,不过他比较客气地说是思想上的相似。按我的看法来说,这就是语言表达的不同,其思想内核是一模一样的啊。

  另外还有一位被提到的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高中学哲学时,这些国外的所谓哲学家们出现在课本的次数绝对比国内的古时先贤们出现在哲学书中的概率要大得多。但是很悲哀的是,我总是在这些西方大哲的身上看到我国古时先贤的影子。我真的不相信,所谓的先贤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的相似,他们的观点会惊人的雷同。苏格拉底与咱们的先师孔圣人出身的年代惊人的接近,就连思想也惊人的相似。身份也惊人的相似,都是大教育家!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苏先生则生于公元前469年,逝于公元前399年,似乎东方我国的孔夫子亡了十年,西方那边便诞生了苏格拉底先生。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苏格拉底则死于不抛弃哲学的思想。孔夫子说“吾有知乎,吾一无所知也“,苏格拉底先生则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种种的雷同巧合对比下来,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根据东方的版本编造的一部西方哲学故事?

  原谅我吧,在看这些哲学思想随笔时,我的思绪会无意识地从国外自动匹配到国内有着相似观点的思想家,哲学家或教育家身上。这也许是好事,让我随着这些西哲思想,再一次重温东方的哲学思想,这也许是坏事,让我总有种盲目的乐观自信。不管怎么说,在阅读的时候,我”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对于一本书来说,它的价值也就实现了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六):读周国平,读哲学

  对周国平的印象始终是哲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人,之前读愿生命从容对他的很多鸡汤格言不是很认同,这本更像一本哲学入门书吧,适合在很安静的午后阅读。

  周国平是中国当代哲学家中我很喜欢的一位,因对哲学和心理学有感兴趣,所以大学时常跑图书馆看尼采柏拉图黑格尔,但无奈太枯燥读不透,思想也并未得以多少升华,而周老师的文相对通俗易懂,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

  在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中,他探讨了关于人生、亲情、爱情这些人生话题。这本书是周国平因生活变故而引发的深刻思考,对每个热爱生活而遭遇挫折的人,都具有指导人生的实用价值。

  在本书写作期间,作者周国平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 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短小的篇幅里充斥了大量的精美句子。这些句子往往用词华丽,使用大量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不空洞地堆砌辞藻,能说明大道理。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是写摘抄作业的利器,我个人也将周国平的书奉为神作,供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我不敢说我读懂了他的文字:尽管读的云里雾里,我还是感叹于周能随手就写下富含深刻哲理的句子,并似懂非懂的把这些哲理作为自己待人接物的准则。

  先生的文字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正确的三观,带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美丑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像你不能嘲笑幼儿园教给你的汉语拼音太基础,算术题太简单。现在觉得空泛,是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发现周先生华丽的辞藻是对文章内容过于浅显的掩饰。周先生的书更像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启蒙读物,并且具有很大的价值。

  现在枯燥的生活让我们的精神日渐干涸,在我们苦恼于不知目的的时候,不妨看看哲学,不妨看看周国平的这本《守望的距离》。哲学不来就不乏对死亡的探索,但绝非是唯一的课题。哲学同样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智慧地面对人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七):《生命本来就没有名字》

  如果你只看现在的流行小说或者一些网上作品,那么你永远都无法理解有一种文笔叫大师之作,看几页就如三伏天饮山泉,你很难不被那看似简单却找不到漏洞的语言折服,你也很难不看着看着便成为了大师的粉丝。

  看周国平大师的书你如果没有静下心来,是体会不到那种超拔凌云的思维深度,令你整个身心都战战兢兢,仿佛一个不注意便乘风归去,书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在探讨哲学意义上关于死亡的各种观点,对于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及尼采黑格尔等人深入浅出的剖析,很多深奥晦涩难懂的理论在大师的笔下脉络竟是如此的清晰,你甚至不需要很多基础性的知识,只要跟着大师的思路去走,不知不觉间你会发现我突然懂了这么多,并且都深深的印在脑海,不可思议。

  他的散文里没有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的东西,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做作,写得亲切自然随和无比,遣词用句朴实无华,可谓大拙若巧。文笔更是清新隽永如临山川,生死这么沉重以及复杂难言的人间大事,在大师笔下也如门前小溪,寥寥数笔便清澈见底,有几尾游鱼都一眼望穿。

  看这本书我用了很久,每一页基本都有令我惊奇的地方,而对大师的知识储备更是佩服不已,前面已经觉得这是最高山,谁知下一页便又见喜马拉雅,这种感觉贯穿阅读的全过程,一次一次的带给我全新的高度及深度,然后恨相识大师太晚。

  书的中间写的更接地气一些,毕竟生死的问题怎么说都太大了些,但是依然没有离开哲学,即使其中一篇在写苏东坡的诗词,但是写到最后还是落到了对于诗与哲学的观点上,那就是“哲学是诗的守护神”,很有启发性的思考,文章能下酒在我从前看来不过是夸大的修饰词,但是现在知道我错了,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就想喝二两,种种观点都深入我心,并且没有一点点的说教,春雨润无声。

  后面则更是天马行空,男人、女人、爱情、游记、格言、寓言故事,内容很杂,但也都没有脱离哲学,阅读起来只觉得舒服和痛快,没有一丝一毫的不畅。什么叫好的文学作品?这就是,文学性、思想性及艺术性高度统一,散文大师的诗性真情更是在文中随处可见,讲真,看过大师的散文,我这篇文写的都有点忐忑,委实差距太大了,眼前有景道不得的那种窘迫确实体验了一回,然后方知自身文学素养缺失的不是一星半点。

  本书也可以作为哲学入门,对于哲学的理解大师自有其体系,在深入浅出的文字后面理解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对于初学者再合适不过,很适合放在床头,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上一两篇对于人生的思考,找到心灵深处的平静。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八):思辨的乐趣

  《守望的距离》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再次集结发行,主要汇集了周国平先生1991-1998年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较为完整的散文集,一书在手,就能看到大部分周国平先生带有哲学思考的散文,非常值得收藏在家中书架上用于反复阅读。尽管文章不是近期的,但却依然能够不断再版,因为对于我们读者而言,作品的魅力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反而愈久弥坚,无论是优美精炼的语言用词,还是引发深省的思考及哲学理念,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依然如同灯塔,散发着指引我们的光芒。

  再回头讲讲我与周先生作品的缘分,刚开始知道他,并非因为哲学,而是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他的小女儿不幸患病,经历过病魔的折磨后离世,这期间的心路历程被写成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到这本书时我还是个高中生,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死亡,但这本包含深情的作品,让我第一次认识到生命的沉重。他不再是冷静理智的哲学家,只是一个无能为力的父亲,爱孩子胜过哲学。有人说,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经历过思想上痛苦的挣扎、体会过人生磨难的哲学家,大约也不会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虽然他并不想经历苦难得到思想的蜕变,但命运无常,因此我们得以看到了他经历过时间洗炼,较为成熟而完善的哲学理念。

  他对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哲学家观点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行文中旁征博引,为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打开了一扇了解哲学基础的大门,又有力地佐证了自己想要阐述的观点,简洁而逻辑性强。全书分为十四辑,开篇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我是谁,为何存在?还通过引用不同的哲学观点,探讨了生死这样宏大的命题,因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所以迄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发表的作品依然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可以说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关于人生的思考永无止境。更可贵的是,他的思考不局限在大的命题上,也有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命题,用哲学的态度或思考方式对待,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实用效益。例如关于婚姻的描述:“好的婚姻应当使爱情始终保持未完成的态势。也就是说,相爱双方之间始终保持着必要的距离和张力,各方都把对方看作独立的个人,因而是一个永远需要重新追求的对象,绝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加以占有。在此态势中,彼此才能不断重新发现和欣赏,而非互相束缚和厌倦,爱情才能获得继续生长的空间。”作为婚姻围城中的人士,以个人经验来看,这段话可以说是非常中肯而有用,所以用哲学不仅可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指导生活,也算是思辨的乐趣之二吧。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第十辑的寓言小故事和第十三辑的格言的本色,简短而有哲思,是我个人很喜欢的。最后第十四辑的读元曲随想,带领读者欣赏元曲的魅力。我自己在学习时倾向于唐诗宋词,元曲涉猎极少,看了他的随想,觉得自己还应再扩大读书的范围才好。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物理学的尽头是美学,美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自然难以企及那样的思维高度,但通过阅读《守望的距离》,我所想到的,一是学无止境,各处皆学问。二是思考很有趣,即使作为普通人,思辨的乐趣也不容错过。正如孔子也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九):思考中的取舍

  喜欢在闲暇时读散文是近一年来的变化,以前不懂得欣赏,会因为作家名气而随意翻阅一下,读过一些鲁迅、老舍、冰心等大师的文章,但只觉得那是作者对生活经历的情感表达,虽然偶尔会渗透一些有意思的思想,积极的、消极的、激进的、保守的、哲思的,也有很多具有文学性的、时代性的观点,或者是关于生活态度的,但我对此并不感冒,因此印象不会太深,对周国平的印象也是如此,也许我从前也读到过他的散文,也许没有,都记不清了。

  周国平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是中国研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畅销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散文集和随笔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人与永恒》等作品深受大众喜爱,多次出版再版。而《守望的距离》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其中汇集了他从1983 年至 1995 年 4 月的散文作品,这段时间对他而言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岁月,因为在这期间,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变故,因而书中文章多是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

  事实上,每个人对于生命和生活都会有过这样那样的思考,在感到幸福时,在取得成功时,在心感孤寂时,在遭遇挫折时,不管热爱不热爱生活,这些都是难免要经历的,而在面对这些时,一道道所谓的人生难题,不过就是关于人事物的两面的思考罢了。

  我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翻开手边这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的《守望的距离》,老实说,其清雅的封面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舒适的色调让人产生一种想要静心阅读的念头,阅读他的散文,感觉就像是在观察整个世界,观察别人的生活,观察自己的内心,这是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一个看生活看世界的新视角,正正是一个观者的角度,也许这就是周国平先生所说的“守望者”。他说: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性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每个人的对于人生的思考角度都会有所不同,三观对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特点和人生的经历正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写这本书期间,周国平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如他在序中所说:

那时候,我刚读完研究生,以接近不惑的年龄迎来了迟到的青春,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一切都仿佛正在开始,要在哲学的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然而,也是在此期间,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变故。

  搁下了他的学术计划,周国平花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让他困惑的人生难题,然而这并没有将他带离哲学的轨道,在哲学上的收获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他用文学的角度谈哲学,用哲学的眼光看生活,文笔出色,文章流畅,观点表达清晰,其中不乏华丽辞藻,但不够精炼,笔锋也较为温和,可言语虽不犀利,却不乏力量。

  虽然各界对周国平先生的评价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文字细腻且深刻,有种让心安静下来的力量,他所表达的诚然是他的内心所想,在他的散文里,不仅能读到周国平对于外界的看法,他对自己的剖析,对自己的坦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而且,我还能从中隐隐窥到当时那段我还没来得及经历的时间里的中国社会的普遍形态。

  有许多人生哲思的感想,在我这个年龄里都是无法感悟出来的,即便读懂了文字,也只能读到其表面的那层显浅的意思,我特别喜欢书中第四辑到第七辑的文章,绚烂与平淡,执着与超然,这都在于取舍之间,在就好比在《平淡的境界》一文中所说的“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要做到文字的平淡质朴和凝聚简练,主要是靠删减和修文,这就是取舍。

  人的心境和智慧都会随着年龄而改变,随人生历练而变化,沉淀或升华。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静谧,这就是选择和取舍。像是这种在喧嚣中求宁静、在浮华下找淡泊、在生活里涨智慧的,也只是众多人生态度中的一种罢了,像周国平先生的思想,是有智慧的,但每个人对此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毕竟这本就因人而异。而在我看来,只要能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看自己,就已然算是一种保持守望的距离的境界了。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十):守望幸福快乐

  收到这本《周国平散文集》,我在茶余饭后、闲时睡前读周国平的文章,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呀。这本书非常厚重,其实也不必从第一页依次看起,随意翻到哪一页读来,就会觉得心情平静。他的文章就像是一位人生导师,用他那富有文采和哲思的文笔给予你灵魂的抚慰和心灵的启迪。

  周国平的散文,使人有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感。他的文章虽然思想深邃、内容艰深,但语言简洁、风格清新。纵观周国平的每一篇文章,篇篇都是有感而发的,字里行间绝少华丽的辞藻,文字质朴、语法自然,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读之如沐春风,如临清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