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6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精选10篇

  《一年通往作家路》是一本由苏珊•M•蒂贝尔吉安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一):写作是个精细活儿

  写作是个精细活儿——读《一年通往作家路》

  □龙敏飞(书评人)

  一直以来,我们肯定接受过这样的观点——文如水、无常形。这似乎是在说,写文章是没有什么章法可循的,就是多练多写多表达多思考,当你的人生阅历生活感悟足够深厚时,表达的欲望会让你的笔停不下来。一直以来,为这样的观点所牵引,我们对写作类的教材书,是有所排斥的,因为任何的东西,似乎一套上框架,就失却创造力,也就失去生命力了。

  这样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局限性。何也?因为表达没有局限,但共鸣的东西的有共性的。正如常言所说的那般:“美女都是一样的美,丑女却各有各的丑。”这话套用在“写作”上,是同样适用的。即“好的作品都是一样的好,但差的作品却各有各的差。”毕竟,最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现实的“化石”,是能引发人共鸣与深思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怎么可能没有共性呢?怎么可能没有一整套的方法论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年通往作家路》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不是给你设置各种条条框框,而是给你表达的技巧、给你写作的方法论。在本书中,共有十二课,每一课的叙说各有侧重。本书的叙说,从最容易的“日记”入手,当你每天写一点,日记就会成为一种日常的练习;学习日记之后,你便可以来到第二课“个人随笔”,这是一种反应个人独特视角的非虚构的写作形式;之后的“评论与游记课”,则是表达观点的课堂;第四课是“短篇小说”的写作,从这开始迈入虚构写作的殿堂了。

  第五课是“梦与写作”,这便进入写作的另一个层次了,梦境一直是作家创作途径之一。第六课为“对白写作”,就是一个不容易写好,但一旦写好,便能让读者融入其中的东西。第七课是“故事传说童话和寓言”,这会带你进入一个不同视角的世界。第八课是“诗化散文和散文诗”,开始进入诗歌的层次,鼓励我们去审视节奏、意象和浓缩化的写作方式……整本书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层层深入,一直到最后一课——写作的回归之路。可以说,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是根据我们自身潜力研究出的一种方式。

  从这个12堂课中,我们完全可以知道,写作是一个精细活儿。正如马克•吐温所言:“恰当的词和差不多的词就如同灯火与萤火虫的区别。”这可以知道,在写作中,遣词造句有多重要,找到一个恰当的词又是多么关键事实上,不唯独遣词造句如此,意象的选取、浓缩化的技巧、虚构的形象、对白的描述等等,都需要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传达情感,也才能更好地给读者带去美的感受

  这本书在前言中写到:“通过你的文字,你将成为为这个世界带来光明的使者。”诚如斯言,只有我们在不断的练习中去推敲、去学习、去领悟,才能找到并发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好声音”。一年通往作家路或许有些夸张了,但只要你信心地去体味生活,并让写作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你和作家之间的距离,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二):* 通过你的文字,你将成为为这个世界带来光明的使者

  * 作为作家,我们是找一处舒服地方,披上披肩,就可以写作的人。。

  [ ] 第一课 日记写作

  * 借由写作,你可以将感知到的外部事物转化为某种内在的存在,在外部和内部,在可见和不可见的世界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 当你放慢速度、开始书写,你将发现你周遭的世界焕然一新

  * 日记就是一日的旅行。

  * 记录任何看到、想到和感觉到的东西。

  * 坚持写日记。如果你想从事写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开始去写。

  * 为什么要写日记?原因如下:

  ——建立一种写作习惯(一种作家写作的习惯)

  ——保存记忆场景个性对话事件

  ——发现你的所思所感(每一次都更为深入)

  ——找到自己的声音(何时何地最容易进入写作状态

  ——投入冒险(在私下场合

  ——为故事埋下种子(从意象到故事)

  * 要坚持限时写作,不论是十分钟还是半个小时,要保持你的笔一直在动。

  * 建议清晨写三页作品,严格按照意识流的写法,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写作,这样可以削减我们内在干预机制作用。你所需要的全部就是几张纸或空白的日记本,一支笔,一个能坐下来的地方,然后,专注于内在的书写欲望。

  * 练习一:写一则日记的开头,限时十分钟。现在停下来,写一则日记。写下时间地点,日期和一个简短的开头——如同布兰达·尤兰所要求的那样,潦草、不假思索一往无前冲动而且诚实。从这一刻就开始写,你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自由地写。自由写作就是不间断地写。或者信马由缰,流畅写作,这种方式就是让你的写作从笔尖流泻到稿纸上。给自己限时十分钟,写下你当下的所见所感,无论你身在何处,从这一地点和时间开始写起。写完后给你的这个开头部分取个题目。花几分钟时间做这件事。起名字是很重要的,这可以赋予你的作品一种整体概念并且容易再次找到开头。你可能会想要强调你的标题

  * 练习二:以自由写作的方式描述一个取自你日记的意象。限时十分钟。接下来,我们回到你先前写的那个日记开头,慢慢读,然后选中那个唤醒你的意象,那个颤动的画面。如果在日记中找不到这样令人激动的画面,那就闭上双眼,让它自己浮现,让它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出现了什么意象?如果你已经挑出了一些意向,那就从中选择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用自由写作的方式描绘它。让你脑中的意象引领你,而非动用意识。

  * 练习三:画一幅曼陀罗,让你的意象引领你。限时十分钟。拿一张纸,然后画一个让你感觉大小合适的圆。看着你的图,然后在中央找一个圆心。将你脑海中的意象置于这个圆心,或者让图形环绕中心。然后用圆圈、线条或者图像,按照自己的想法填满剩余的空间。别担心自己的绘画。你只需要沉浸在这个练习里:让自己随手涂抹,随心所欲。看着你画的曼陀罗并给它起个名字。不要着急想想我们是如何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的,想想我们花了多久反复琢磨第一个名字。当我们命名了某样东西,我们也就认识了它.这是你的作品:赋予它一个名字吧。

  * 练习四:利用你的意象构造一个故事并写出一篇作品。限时十分钟。记得给它起个题目。现在请开始以一个你自己的意象构思一篇故事,然后写成一篇作品。可以只写一段。想想自己是个陶艺家,黏土就是你想象中的意象。为了让黏土成为一只水壶,需要你的双手。一个意向也是这样:为了展开这个故事,需要你的文字。

  * 练习五:再写一篇日记开头,力图写出深度。限时十分钟。找一个新题目来设计自己的第二篇日记。写一则让你内心有所触动的日记,不要害怕表达愤懑和挫败感。你今天的真实感受如何?当你释放自己的情绪时,让它们流露于文中,这些文字将带你抵达自己的真实内心。尽可能深入地书写。写下日期、‘时间,然后用“就在此刻”开头...当你以这种方式写作时,你就开起了自己的内在世界。你让一些可见的事物引领你进入了那不可见的世界。你成为了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这既是为你自己搭建的桥梁,借以发现更深的自己;也是为你周围的其他人搭建的桥梁,借以发现你们共同拥有人性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三):作者提供的修订清单最有用

  如何修订自己的书,一般的写书人或许只能凭感觉。但是本书作者却提供了详细的修订清单,按照清单一步步来,一点点修饰,可以显著提高图书的质量

  征稿启事:“我们需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思路清晰、具有新闻价值的、有生命力的原创性作品。欢迎写出个人经历或者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尤其是能够驾驭宏大主题投稿

  “专栏版是就政治家庭社会文化领域开辟的评论和争鸣平台。如果有民众关心或评述精彩的文章出现,我们将十分欢迎”

  “只要是读者关心的,就是最好的主题”

  “你怎样才能发现那些读者关心的、有关宏旨的主题呢?答案是你需要关心时政要闻,而且只写那些真正让你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你写得兴致盎然,读者读起来也会如此。……你应该着手在这个领域做调查,……要写得有理有据。这是你作为一个专栏作者应该做的。想想那些发行量数字吧,你的文字是有影响力的”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四):让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

  几天前,读到一位朋友文章“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用的是书信体形式,因为这种形式他写起来最为自由,读者读起来也最为亲切。(《安妮日记》就是这种写法。)他说自己是从去年的这个时候突然爱上写作的,借由常常给一位朋友写信,鼓励她的机会,爱上了文字从笔端倾泻的感觉。他说以前对于写作有不少误区,比如觉得想当作家才会写作,觉得写作很难,后来才发现其实不尽然

  想到我自己,写作对于我,总显得有一丝刻意,我也总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也就懒得下笔。但写作其实就是将心底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罢了,不用有那么多顾虑。借由文字,将自己每一处细小的发现,生活中的每一点美表现出来,深化生活,再次发现自己。如果能让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就不会觉得难了。

  大学时期老师总会提醒我们: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写作是否有技巧可言,是否可以学呢?譬如这套创意写作书系,就是专门教大家写作的。“一年通往作家路”这题目多么诱人!整本书看下来,我自己觉得稍微有些浅。每一课,都只是泛泛的介绍,配合了几个例子。当然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写作时要抓住某个特定的意象,将梦境生成的故事融入写作等。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便是要开始写。不论是模仿大家的作品写作,还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就是了。为了写作时自己那种开心的感觉而写,其他的一切是附加物。即便是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些痕迹,也是有意义的。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五):译者序(李琳/文)

  自2011年初,“创意写作书系”已经迎来了第三个年头,期间陆续出版了九本书,从专业性极强的辅导性教材,到开拓思路的各类选集,从为资深写手准备的打入市场的秘方,到为普罗大众提供的入门型作品,这套书系中的每一本都独具特色

  本书出于一位惯写回忆录的女性作家之手,或许与此有关,《一年通往作家路》与以往有所细分和严格定位的写作指导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善于循循善诱地引导,并在悉心营造的氛围中唤起读者的共鸣——针对本书的对象及用途,唤起写作的欲望,在每课限时的具体操练中给写作者以鼓励。这种打动人与鼓舞人的力量不可小觑,正是这种引领、鼓励和召唤,为任何可能的尝试提供了有助于实践理论叙述。

  如果暂时抛弃本书中文译法中蕴含的“一年”通往“作家”路的雄心壮志,也别去理会当下社会恨不得“十年迈向诺贝尔”的急功近利认真地审视原文书名,我们会发现作者强调的是一种格局更大的写作生涯,一种将写作内化于生命的生活方式,而书中呈现的所谓“技艺”,更是每一位写作者都需要的。

  之所以强调这是一位女性作家的作品,是因为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到整部作品的敏感细腻、易于亲近和善解人意。作者在书中毫不吝啬也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苦恼感动客观上,作为一个远嫁欧洲的美国人,她显得更敏感、更多情、更易于感受到外界生活给她带来的小触动,这些特质都得以在她的若干作品片段和回忆录中展现出来。比如:第一课的《梨树》,通过体味虬曲的梨树树干,她对自己的婆婆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同情;第二课的《异乡的食品杂货店》,写出了近乡情怯的“异乡人”所感到的有所归属和被接纳的快乐;第八课的《梅花》,在柔弱花朵父亲骨灰之间细微的联系中,倾注了极深的缅怀……另外,书中出现的几处图示,也都是她自己早年练习的例子,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说服力。

  作者在序言中介绍说,她是50岁才第一次参加写作工作室,其后才开始了“作为一个作家多姿多彩的生活”。她认为,如果你愿意的话,作为作家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值得强调的是,本书完全不是一部刻板生涩的指导书,而是一位年逾半百、半路出家的女作家的写作体悟和自我耕耘。在每一课中,无论是类型简介、入门、写作指南、要点总结还是精彩范例,无一不是作者精挑细选、亲身实践的结果。全书提及的作家累计达到140余位,其中大部分是目前活跃于欧美文坛的当红作家,虽然其中有许多人的许多作品尚未引进中国,但也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文学视野。全书范例丰富,层次多样,每段节选及其每番解读都带有各自的体温。也许是出于作家本人的女性身份,托妮•莫里森、玛格丽特•艾特伍德、艾丽斯•沃克、琼•迪迪翁、安妮•狄勒德等当代知名女作家的精彩语录和文章节选被频繁引用,这更进一步加深了本书细腻温润的风格。

  有幸为广大写作爱好者译介本书,为“创意写作书系”添砖加瓦,使我既深感荣幸又倍感压力。在翻译不同类型作品范例的过程中,我尽力还原引用作者的写作风格,力求使翻译保持原文的韵味,使读者有所收获。

  感谢btr先生慨允本书采纳《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一书中对于父亲形象的一段描写;书中《美诺篇》的翻译据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王太庆先生翻译的《柏拉图对话集》,并参照黄向阳未刊译本校改。本书的翻译得到了孙利华、霍燕婕、姜雪、隗平凡、王洁丽、李学良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译者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建议。

  李琳

  2013年4月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六):《梦想就在笔端》

  当我拿到这本包装精致,却又呈现朴素之风格的《一年通往作家路——ONE YEAR TO A WRITING LIFE》的时候,心里很是喜欢,封面只有黑绿二种颜色,却都是我所喜欢的。感觉上黑色是宁静,是坚持,绿色是希望,是努力,作家的路,就是在宁静中坚持,在努力中孕育出希望。“12个月的写作之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肯动笔,只要肯坚持,就不算晚。

  这本《一年通往作家路》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引进美国创意写作成果的丛书“创意写作书系”中的一本,也是我最为喜欢的一本,我不仅仅喜欢整套,更为喜欢这本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儿时的作家梦。儿时的我,喜欢听故事,常缠着家里的大人给我讲故事,大约是从那时起,我就非常羡慕作家,因为用简单的文字,通过作家的排列,而变出一个一个美丽的故事,它们在作家的笔尖绽放,把我带进一个又一个多姿而多彩的世界。那是一个一个我未能接触过的世界。那时我就在想,哇,成为一个作家该多好,可以带给大家一个无穷的欢乐,通过一个一个故事让大家体会到,从未体会到的乐趣。只是在成长的路上,总有很多的小路,但是梦想仍被埋藏在心底。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那种喜悦是无法比喻的。我在想自己的梦想,或许通过这本书,可以得以实现。

  于是我开始认真读书,大声的读出这些可以让我实现梦想的话语。我觉得作者从最简单的带领我入门,日记写作,哦,天哪,这个这个,从小学就有开始写呀,可是至今,我也没觉得这个有什么难的。但是当我静下心来,认真来读的时候,才发现哦原来从日记引出想象,如何展开想象的翅膀,从限时写日记开头,给日记取名,到画曼陀罗,填满想象,作者一点一点,带着我,就如带一个婴儿,教站立,教走路,教说话。

  由于时间是凌散的,我只在早上看五分钟,中午饭后十分钟,大概能有几页吧。就这样断断续续把书看完。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作者的厉害。当她开始写作的时候,年龄已经不小了,却坚持下来,取得这样的成绩。这本书不同于市场上的其他教材,是以作者本身的经历为基础,细细讲解,还引用精美范文,课前要求,课后练习,正是通过这一点一点的介绍,让我看到当年作者是如何进入写作的,她的写作感悟,她的努力。当然值得一提的,也就是本书中的范例,一是大部分的是目前活跃于欧美文坛的当红作家,累计达到位140位,这些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文学视野。二是本书的范例,有许多是当代知名女作家的文章和语录,如托妮莫里森、玛格丽特艾特伍德、艾丽斯沃克、琼迪迪翁、安妮狄勒德等等,这些女性的文章,更增加了这本书的细腻。

  一旦投身于写作,你就踏上了回家的旅途。来吧,大家一起来吧,让我们的手动起来,让我们的笔在纸上划动,让我们一起踏上回家的路吧。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七):大道至简

  读览苏珊·蒂贝尔吉安的《一年通往作家路》,与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又名《再活一次》)的思路,前后相一贯,都强调“动笔写”。“严格按照意识流的写法,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写作,这样可以消减我们内在干预机制的作用,你所需要的全部就是那几张纸或空白的日记本,一支笔,一个能坐下来的地方。然后,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书写欲望”。实质上,这是真正的经验之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智若愚,都说的是这道理——秘诀都是简单的,只是很少有人会认识到这简单的诀窍——去做,就成功了一半。你想成为写作高手吗?写就是了。你想成为博览群书的渊通之士吗?读就是了。你想成为绘画达人吗?画就是了。你想成为心如止水,如如不动的禅者吗?只管打坐就是了。不要犹豫,不要牵缠,如吹毛利刃,轻拂之间,斩去千丈游丝,万重网罗,又如银碗里盛雪,方寸之地,映出无量光华,雪月澄圆。写下当下的所见所感,则自心就凝定在当下,而又是活泼泼的,充满观察力的。此中的欣喜悦乐,真是唯有自己能知的。

  写作本身,未必是要人变成一个职业作家。写作的特点是反思和整理生活,全方位的拥抱生活。当我们未曾写作时,我们仍然在生活,然而这还算不上一种自觉的生活,通过写作,我们反思生活,缀合种种思想的碎片,集聚众多微妙的感受,如绘制曼荼罗的画师,如中世纪教堂的天顶画,渐渐的,接近于“天极”,渐渐的,潜入内心的深,又由于潜入了甚深甚深的内心世界,所以,整个的生活,被自然地赋予了意义。由不自觉的,而成为自觉的;由必然的,而通向自由的。英文中,作家就是Author,亦即作者。但在禅宗中,作家是指开悟的人,“老作家”就是指“老禅师”。我以为写作同时是一种正念修行,经由写作,“作家”的两层含义:勤修写作的作者和精修空性的禅者,都可以被悠然演绎、全然呈现。此中的欣喜悦乐,也是唯有自己能知的。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八):12堂课,带你成功通往作家路(第一课 日记写作)

  对我来说,写作已经变成这样一种生活:它是清晨叫醒我的鸟鸣,也是午后阳光的流连;让生活降速,以触摸每一个瞬间,强化每一种内在的感受。——苏珊·M·蒂贝尔安吉

  昨天,最感动的事莫过于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告诉我她一直是我最忠实的读者,每篇必读,而且每篇对她都有帮助。

  以前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坚持写作。看了读者的留言,我找到了写作的真正目的——给读者带来收获和快乐。

  对于我来说,刚开始写作的那段时期是痛苦的,因为人生经历不丰富,没有太多的素材可写,加上文采平平,写出来的文基本没人看。

  然而,通过一段时期的坚持,如今的写作已经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有没有人看,我都乐在其中。

  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段时间想过要坚持写作。但坚持一两天后,总能找到各种坚持不下去的理由,因此,写作计划还没开始就腰折了。

  过了一年半载回望走过的路,追悔莫及。心想,如果当初我一直坚持,今天也许有了一定的成绩。每想到这些,我都痛恨不已。

  那么,有朋友会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本来很吃力的写作变得轻松呢?我的回答是,一本书——《一年通往作家路》。

  从今天起,我将通过12篇文章,向那些想写作或已经在写作路上的小伙伴分享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我对写作的一些肤浅理解。

  《一年通往作家路》的作者是美国苏珊·M·蒂贝尔安吉,她著有《寻金》、《环绕中心》和《脚印:一部欧洲影集》三本回忆录,同时为大量刊物和选集供稿。在一些研究生项目、荣格研究中心和美国及欧洲举办的一些作家会议上讲课或发表演讲。目前生活在瑞士日内瓦,指导一个由她本人开办的日内瓦作家小组。

  本书由李琳译,2013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次印刷,2015年10月第三次印刷。

  看了《一年通往作家路》这本书后,对于我这个不会写但想写的人来说,有很大的触动和帮助。

  看过这本书的人是这样评价的“不论你想写小说还是散文,亦或想提高诗歌或回忆录写作技巧,蒂贝尔吉安的12堂写作课都能够帮你找到并开发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

  里面12堂课的内容都很精彩,如果读者能够按照书中计划,分步骤的进行训练,一年通往作家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今天就来分享第一课,日记写作。

  说起日记,大家都不陌生,记得上初中时,老师有硬性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写日记。然而今天,日记则成为了练习写作的第一堂课,会不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呢。

  那么,日记应该如何去写呢?

  作者在书中如是叙述:我并不会刻意地、绝对地在日记里写下一天的生活。但我总是把日记本带在身边,时不时地记下我沿途的收获。我记录梦境,记录刚刚割过的青草的味道,记录与孩子们的对话,记录黄昏时天光变幻出的一抹晚霜,记录精彩的书摘。我收集沿途散落的果实——既包括那些被遗弃的烂果子,也包括那些尝起来味道欠佳的果实。我也拾取花朵,拾取压扁的梅花,或夏末秋初变得金黄的树叶。

  这段话,总结了日记应该包含的内容。要写出深层次的日记,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作者要求要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有细致的观察,深入理解,这样的创作才称得上日记。

  那么,想成为作家的我们,为什么要先练习写日记呢?因为写日记可以:

  ——建立一种写作习惯(一种作家写作的习惯)

  ——保存记忆(场景、个性、对话、事件)

  ——发现你的所思所感(每一次都更为深入)

  ——找到自己的声音(你的笔调何时听起来最自然?检查一下日记记录的时间,看看一天中的何时何地你最容易进入写作状态。找到自己的写作习惯)

  ——投入冒险(在私下场合)

  ——为故事埋下种子(从意象到故事)

  作者说,写日记,是迈上写作生涯的第一步和基础。通过日记记录任何想到、看到或感觉到的东西。作为一个写作者,你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写,不停地写。

  那现在,你是否也该停下来,写一则日记了呢?

  写下时间,地点,日期和一个简短的开头。写你任何想到,看到或感觉到的东西。字迹可以潦草,内容可以不假思索。写完后,慢慢读,然后选中那个唤醒你的意象,找出那个颤动的画面。如果你在日记中找不到这样的画面,那就闭上双眼,让它自己慢慢浮现。

  《一年通往作家路》 第一课中共有5道练习题,我按照要求,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后明白,作者为什么要把写日记放在第一课,因为写日记的目的就是为日后写故事积累素材的,你平时对周围发生的事物观察得越仔细,记录得越细致,思考得越深入,今后你创作的素材就会越丰富。

  作者在书中还提倡,练习写日记,最好采用限时的方法,比如限时十分钟或十五分钟。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让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现在,我会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和一本汉语词典。笔记本是用来记录一天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的,汉语词典方便及时查阅一些生僻字词。

  至于如何写好日记,我觉得首先要学会仔细观察,随时捕捉生活中的小镜头,把这些小镜头记录在册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去领悟和体验。如果你每天都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会发现,原来世界真的很美好!

  其次是贵在坚持,日记,顾名思义就需要每天记录,如果不按时写,不持续观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没有写日记的必要了。

  现在,对我来说,写作已经变成了我的一种生活,叫醒我的虽然不是鸟鸣,而是清晨最刺耳的闹钟,但我却很喜欢这种声音,因为它是我一天美妙旅程的开始。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九):看《一年通往作家路》我学到了什么?

  看《一年通往作家路》我学到了什么?

  《一年通往作家路》是苏珊·M蒂贝尔吉安所著,美国人,著有《寻金》、《环绕中心》和《脚印:一部欧洲影集》三本回忆录,同时为大量刊物和选集供稿。目前在日内瓦生活,并与1993年开办了日内瓦作家小组。

  此书共分为十二课,作者从日记写作,个人随笔一直讲到小说,故事以及最后的作品修订,一步步给我们耐心教导如何通往作家这条路。

  写日记,是迈上写作生涯的第一步,虽然一些写字的人,有些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日记就像写作的影子,先写一个小片段,一个小心情,慢慢就会写一篇完整文章。

  玛丽昂·伍德曼所言:“我的日记就像一面镜子,在其中我可以看见并听到那些充斥在日常经验中的真谛的回响。”

  如果想从事写作,那就从写日记开始吧。

  写日记可以帮我们建立一种写作习惯,可以帮我们保存记忆,包括场景,个性,对话,事件等,不仅如此,还可以发现我们的所思所想,会帮我们整理思绪,思考的更深入,也会为我们日后写故事奠定基础。

  只有开始写,才会在写的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不妨从写日记开始。哪怕只有两百字,也是一天的所看所闻,所感所想。

  第二课作者讲的是个人随笔。

  个人随笔是比较自由的,也是容易着手写的。写个人随笔,又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选择并识别,选择一段经历,一次事件,一个地方,一种情感等,先选定目标写什么。

  第二层次展示。展示经过,写出场景。在写场景的时候,需要写出故事的戏剧化,那就得设定场景和人物,通过行动和对白,写出张力感,文章要有高潮起伏,要完整。

  第三层次是润色。所谓润色就是对文章加以修饰,可以运用比喻,在语调上注重节奏和韵律,并且做到升华。

  第四层次等待花开的结果。也就是需要保持耐心,修订文章,看文章的开头,结尾,细节,对白,意象,戏剧张力,节奏,主题等。修订的过程中,对文章做出删改,认真对待作品,尽力让文章完美。

  第三课讲评论和游记。

  评论文的写作指南如下:写那些对你至关重要的东西,而且要确保自己又资格做出评论。运用自己的观点,写出你为什么关心它们,并且第一句话就要抓住读者。尽早亮出主题,以便使读者确信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就单一论点阐述,举例说明观点,多运用鲜活的实例和对白。多用短句,巧妙结尾。结尾时总结主要观点,同时首尾呼应。

  游记主要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个人感受,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个人经历有助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第二个要素是要有想象的空间。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可以帮大家打开一隔新的世界。第三个要素是要有丰富的信息,要有值得别人看的信息。

  《旅行家的故事》的编辑选旅行故事的要求是:我们需要个人化的,非虚构的故事和轶事——生动有趣、有启发性、充满冒险、令人后怕或者恐惧。故事应该反应你进入陌生环境时的感受,以及展现世界不同之处的独特魅力。

  第四课讲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短篇小说基本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开头部分,应该有一个最初事件使主人公面临某个问题,这个问题使主人公产生了希望或者需求。中间部分主人公努力实现希望,这期间事情会发生的越来越混乱。会出现危机,高潮,冲突,然后达到转折点。结尾部分有所显现。主人公的问题解决,圆满收场。

  短篇小说的完成要有不同的元素构成。一般是所有的元素交织在一起,人物,情节,场景,主题,对白,想象,风格,视角,以及口吻。口吻也就是代表作者的看法和价值观。

  小小说的写作相对是开放式的。字数少,但故事需完整,有启发意义。

  第五课讲梦和写作。

  作者特别指出梦和写作关系密切。梦是人大脑潜意识出现的东西,对写作者而言,应该及时记下所做的梦,以梦为出发点,写文章。也就是说,梦是写作不可缺少的一份素材,不容忽视。

  第六课讲对白写作。

  写作对白主要需要注意几点。首先可以聆听周围的对话,电梯里,公交车,电影里,餐厅里等。练习去听对话的陈述方式,语气和语调。也可以关注作品体裁中的对白,观察其它作家如何运用对白写作。其次,对白要针锋相对,避免过长。再次,在对白中要注意节奏和重复。

  对白写的好可以为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搜索素材,多聆听,多体会,写出来的对白才更加吸引人。

  第七课讲故事,包括传说,童话和当代寓言。

  这一课作者首先讲述童话的定义以及结构。童话故事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开头,中间,结尾。和第四课讲的结构一样。

  第八课讲诗化散文和散文诗。

  这方面主要强调节奏,韵律,想象力,也就是意象,明喻,暗喻,象征等手法。

  第九课讲想象力的点金术。

  第十课讲拼贴作品和回忆录。

  第十一课讲作品修订。

  作品修订是我们需要深刻学习的,就如马克·吐温说:“当恰当的词和差不多的词之间的区别就像灯光和萤火虫之间的区别。”

  作家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重写了39遍,方才满意。可见修订作品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

  修订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头和结尾。

  第一段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吗?作品的整体架构如何,开始的太早或太晚,或者结束的太早或太晚。开头和结尾匹配吗?有没有伏笔?有没有将主人公的问题解决?是封闭式结尾还是开放式结尾,结束后是否仍然意犹未尽?

  2.描写,场景的设定是否合适?现场感,描写是不是,独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

  3.对白。对白是否强于人物和故事?对白是否有助于强化文风?每个人物是否有独特的声音?

  4.叙事技巧,是否有张力和冲突?

  5.检查联想,明喻,暗喻,和象征。

  6.类型和样态,也就是谁的故事,视角,风格,节奏以及口吻。

  7.主题和内涵。主题是什么?有没有混乱?思路是否清晰?

  8.编辑。整体看文章,题目是否合适,是否能吸引人眼球,篇幅是否适合?句子和段落是否多样化?动词,冗词的修改。最后看视觉效果,段落安排,留白以及标点。

  最后一课写的是写作的去回归之路。沉入自己的内心,坚持写,细心观察生活,多收集素材,用心生活,用心写作。

  总之,《一年通往作家路》条理清晰,模块整齐,层层递进,是一本不错的写作指南。

  从日记,随笔,讲到对白,小说,修改。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实例,并且每节课会布置作业练习。

  尤其对于写作小白来说,是一本可以指引的书籍,可以多看书中的知识,要点,结合书中的实例,练习写作。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十):12堂课,带你成功通往作家路(第二课 个人随笔)

  《一年通往作家路》由美国苏珊·M·蒂贝尔安吉著,她著有《寻金》、《环绕中心》和《脚印:一部欧洲影集》三本回忆录,同时为大量刊物和选集供稿。在一些研究生项目、荣格研究中心和美国及欧洲举办的一些作家会议上讲课或发表演讲。目前生活在瑞士日内瓦,指导一个由她本人开办的日内瓦作家小组。本书由李琳译,2013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次印刷,2015年10月第三次印刷。

  今天,与各位小伙伴一起分享第二课——个人随笔。

  曾有一段时间,散文和随笔我是分不清的,甚至把散文等同于随笔。为把二者区分开来,我专门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

  市面上,《某某随笔》这样的书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某某散文》,如《朱自清散文》。目前,看过唯一的一本随笔是《蒙田随笔》。它虽贵为随笔,又同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我和一些朋友交流过,他们对什么是散文,什么是随笔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辞海》里,对“随笔”一词的释义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这就明确了,随笔虽单独为一体,却包含于散文之中,是散文的一种。

  在《一年通往作家路》一书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个人随笔具有短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描写的内容大多为作者身边的一些事物,想到哪就写到哪,不拘泥于形式。”

  我想,不拘泥于形式正体现了随笔的“随性”。

  在1988年出版的《美国最佳散文选》的前言中,罗伯特·阿特万指出,个人随笔写作的四个要素,即笔调,形式,戏剧和真实。

  1.笔调。什么是笔调,在文学概念里,最难解释的就是这个笔调,看似很好理解,其实根本摸不着。联系到实际中,比如开个会,会前一般要给会议定个调,即开这个会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说,随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且以第一人称写作。它不足以完全呈现出经历的全貌,作家必须设定他或她自己的视角。

  这里提到的视角就是文章的立意,既写作前先搞清楚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往哪些方面去拓展,是要赞美一个人,还是要揭露一个社会现象。一篇文章只有有了这个调,后期在行文中才能把握得住方向,不偏离中心。

  2.形式。提到形式,很多人会讲,随笔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随手下笔。但在实际写作中,要把随笔写好,写出深意,就不是随手下笔那么简单的。但凡好的随笔,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

  随笔,书中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经历。既应该写作者所经历的东西,而不是肆意编造。故在形式中,更多的作家会将他个人的体验以故事形式展现出来,再用诗歌的技巧加以润饰。

  3.戏剧性。这个不难理解,但凡是文艺的东西,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戏剧性。狄勒德说,戏剧性没有什么主题不涉及。

  4.真实。随笔将真实同时留给了作者和读者。随笔通常基于某件真实发生的事情,作者对此充满深意的内在解读。约翰·迈克菲认为,个人随笔的作家对他人和他们的读者负有一种责任:要保持诚实。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你的所见所闻,这一点对随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真实,是区别于小说等文体,允许虚构部分的。随笔重视讲理,充当时评的角色。所以,涉及到这些内容,就不能像散文一样,凭借主观随意发挥,而要切合事实,就事说理。

  掌握了随笔写作的四个要素,那怎样写作自己的个人随笔呢?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即选择和识别,展示,润色,等待开花结果。

  1.选择和识别。作者说,可以选择一种经历,或者,让它选择你。选择可以是一次事件,一个地方,一个观察,一种情感。这个很好理解,但让经历自己来找你,这个很不容易理解。

  作者的观点是让作者闭上眼睛,倾听内心的声音,慢慢地,某种画面就会在你脑海中闪现,这就是找上你的经历。

  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脑海里始终会浮现一些画面,也许是昨天经历的,也许是更久远的,这些浮现的画面就可以作为创作的素材。因为能呈现在你的脑海里,说明在这方面你是有记忆留存的。

  2.展示。再好的创意,也只有通过展示才能与读者见面。在展示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运用好相应的技巧,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

  要注重下面这些展示的元素:

  ——设定场景及人物(润饰描写,明确细节)

  ——紧张感(通过行动及对白,强化张力)

  ——高潮/情节设置(“文章要有起伏,就好像在挖掘什么。”——罗佩特)

  ——启示/解决(主人公有所发现)

  3.润色。给文章润色,就好比为一幅画上色,让画更生动鲜活。给文学作品润色,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打磨文字,通过打磨让文章引起共鸣。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书中,对润色的表述相对生硬(我想也可能和翻译有关)。书中说,润色就是要在文中找到一个可以使用明喻来描述的形象,抄下来,然后看看能否用暗喻描述它,如果能就拓展它,使它能够唤起某种更深层次的含义。

  就是说,要多尝试运用不同的手法,找出不和谐的地方,比如遣词造句、修饰修辞等,通过对比然后修改它,让整篇文章语言优美,韵律流畅。

  4.等待开花结果。在这个环节,建议把你的文章搁置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打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文章发给自己的朋友,听听他们对文章的意见,然后再根据朋友的意见进行修改。当修改完毕,一篇完整的个人随笔即完成。最后就准备为作品找一个归宿吧(发网络还是投纸媒)。

  个人随笔的写作手法看似随意,实则很考究写作者的功底。一篇好的随笔,不但要抒发出作者最真实的情感,更要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同时还要有如诗歌一般优美的语言。所以,随笔不是随意之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如果你对随笔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就达到我的写作目的了。如果对你的写作还有所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说实在的,用一两千字,想把一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讲得多透彻,那是不现实的。

  在《一年通往作家路》这本书中,除了理论性的介绍外,作者还例举了很多实例,通过系统地学习本书,把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也许感触会更深,进步也会更大。所以,真想学写作,《一年通往作家路》这本书,值得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