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刘氏女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刘氏女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6 21:4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刘氏女的读后感10篇

  《刘氏女》是一本由章诒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氏女》读后感(一):风,便是人生

  震撼人心的直白文字,让人生出无尽的感想。

  赎罪之心对于受害者与其所爱的人,都已毫无意义。一切,不过是命运对她的惩罚。牢狱里的多年勤恳,却挽回不了儿子的一颗心。她,终究只是一个残忍至极的杀人犯,容不得别人去谅解,或许,她也不求别人的谅解。年华待尽的日子里,她只希望静静地走下去,继续赎命,为自己,也为儿子,一辈子,下辈子,甚至永远

  说到底,他们不应相遇的,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带着希望的,她又怎能忍受这样一个丈夫呢?他可怜,她们的儿子可怜,但她,又何尝不是受罪的呢?

  虽然,文字中并没有埋怨过当时社会悲哀,可这不言而喻制度黑暗是不可否认的,幸好现在的婚姻法完善了,幸好所谓的“组织”已不存在了,不然,发生的,将是更多的悲剧

  在后来一次又一次的翻读过程中,依然触目惊心。赤裸裸的场景描写,让人生畏,却动容。

  仔细想来,她是不该被同情的,真的不该。如此残忍的杀人藏尸方式!可以说,她的愧疚算不上什么,但她的坚毅则是我有所保留的欣赏,也是同情所在

  这一犯罪案,不过是偶然,更可能是巧合。我们不需把它放大,心灵有所撼动便已足够。

  今天,我只愿在世或不在世的刘氏女可以释然一切,想必她也累了。

  《刘氏女》读后感(二):害怕的只是对真实的呈现走入猎奇

  买了一本杨氏女,今早在图书馆花了一个小时把这本刘氏女看完。是同一个故事,只不过分别写了两个主人公的个人经历。相比而言,杨氏女的故事有力度,更深入。这和杨世女的经历有关,杨世女的经历都是外部力量的不断干扰造成的个人悲剧。和时代环境、体制有莫大的关系。而这对比出杨世女个人的无力,因而读者会转向对主人公的同情悲悯,同时也消解了主人公的个人性格缺陷对悲剧的影响。更关注外部力量对个人命运的控制

  刘氏女一书中,主人公刘氏个人的影响更重。整个悲剧起因,虽然荒诞可怖,但是,这种故事在现在社会也不少见。悲剧的起点固然还是封建所致,这个故事你总可以反驳,如果……就不会……,但是对于杨世女的故事你很难找到一个“如果”来扭转主人公的悲剧。唯一刘氏女故事能批判社会的地方就是,社会不原谅刘氏,包括击垮刘氏的儿子、后来的爱人婆婆

  我相信这个故事和章女士坐牢经历有关,一定是真实的。章女士的文笔很好。可惜的是,这个时代没办法让章女士进一步直抒胸臆,做更多的批判性写作,而借用小说这样的方式曲线救国。

  《刘氏女》读后感(三):芦花吹白上人头,镜里萧疏不奈秋

  是壬辰年十月初五日,在宁静微凉的午后,花两小时读完了章诒和这一本薄薄的小说《刘氏女》 。其实《刘氏女》早就被我在当当网上收藏,只是一直未曾购得。幸而在岭南图书馆寻得此书,并且一口气读就。

  或许,“女囚”“监狱”这样的字眼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我极大兴趣,而这类探讨关于人性善恶、道德黑白的课题恰又是我所爱的。遇到《刘氏女》 ,其实是水到渠成事情

  作者章诒和其人,安徽桐城人,生于重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毕业。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二女。1970年因曾在日记中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得罪了江青,被宣为反革命并被判20年有期徒刑。而《刘氏女》的故事正是在那个时候发生的。

  从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蹲监十年,她和女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写监狱:那里表面平静如镜,其实,终日翻江倒海。我想象监狱里的种种场景,女囚,栅栏,灰暗,寂静,不见天日,甚至是暴力,嘶喊,死亡。那些女囚,那些内心,那些汹涌澎湃渴望,那些视死如归绝望。然而我对于监狱的想象,近乎疯人院。她说:每个犯人都有经历,而经历就是故事。作者把刘月影的故事落在纸上,不写政治,不说制度,而是把笔墨集中表达刘月影个人的命运,窥探她们的内心。

  书的封面便写着:风,就是人生。短短五字,便可概括许多人的命运。像风般短暂,像风般无依,像风般飘零。风就是人生,像极了刘月影的一生。在一个苍穹高渺,星光闪耀的寂静夜晚,刘氏女刘月影开始了她漫长的讲诉:

  像所有农村姑娘一样,怀着一颗城市梦。这是一桩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几岁并且患有癫痫病的老魏,可她一点也不介意,她嫁给了他,等于嫁给了整座城市啊!刘月影不知道,这只是宿命的开端。因为命运往往会在你跌入谷底之前,给你一个美妙的、天花乱坠幸福幻觉。当然,刘月影的命运也不例外。在老魏一次严重的病发之后,她萌生了杀夫的念头,她也的确那样做了,且做的好:刘月影已经在无障碍地、无懊悔地、丧尽一切道德情感地进行一场最镇静的谋杀。她谋杀的方式很残忍,在没被发现之前,一切进行得都非常完美。她采用了“腌肉”的谋杀方式,杀死丈夫,肢解,装坛。命运总喜欢与人开玩笑。这场天衣无缝的谋杀,却全然住进只有一岁半的儿子栓儿的心底。她宿命的一生,在这里又一次埋下了伏笔,也预示着她无法得到原谅的自我赎罪。

  “她觉得活着就像一场噩梦,再也无法泰然处世。原以为时间会消融一切,其实不然。”所有人性的黑暗最终都会得到揭示,所有的罪恶最终都会得到惩罚。这充满抑郁气息的人生,是刘月影必须承受的代价。我同情她,却不能包庇她。对于她的自诉,章诒和说“是我生命中穿越黑暗的一次远征......一切皆因真实而震惊,善良与罪恶的思考,原来可以深入到人性的罪深处。”这个刘月影,同那个在狱中拼死救人的刘月影是充满矛盾的。但两个都是刘月影。这个故事,引领我深入关于人性的探讨,虽然时年资历尚浅,涉世未深,但仍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故事最后,刘月影无法得知儿子对自己的宽恕,老覃舍她而去。宿命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她无处可去,她必须回到一个群体里,只有这样,她的孤苦才能消解。她再一次,回到了监狱。会在那里老死。的确,“一个人犯罪,法律惩罚他,却不能拯救他。”在一个没有爱与理解世界,这也大概是刘月影一辈子都难以走向阳光原因。这是她,无法逃脱的命运。

  因为,风,就是人生。

  推荐你读《刘氏女》 ,是壬辰年十月初十。

  《刘氏女》读后感(四):读《刘氏女》中的压抑人性

  要说这是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更为妥帖,故事是章诒和自身的经历的改编,她曾坐牢十年,与女囚们共同作息,狱中艰苦她也曾尝得完全,确有切肤之痛后才能够写得出。书的简介是:“崎岖年代,料峭往事,撷几缕烟试做传奇:一段情、一宗罪,纳在人性底子上的一朵叹息”。书本的封面是红色双鱼图案,是她出狱时女囚亲手绣制送给她,在黑白封皮上鲜艳夺目

  这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关于被压抑的人性的阴暗,关于人性的极度疯狂。就像牛顿的那句话:“我可以计量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人本身便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东西,人性便像是一滩漂浮着花瓣的污水池,拨开表面的装饰,向下探究浑浊恶臭,寒冷刺骨。人性并不善,只是平常生活中被制度、道德、情感所束缚,像休眠的火山一样,一旦有一个特殊的环境,便会迸发,展现得坦荡荡赤裸裸。就像书中恶骂诅咒人的易疯子,拿死人东西的骆安秀,为虚荣心而杀了丈夫的刘月影,以及在他们讲述的故事中被羞辱而放火烧了监狱的“钱袋”二人。“人的弱点要到特别场合才显露出来”。曾经看过阎连科的《丁庄梦》,也是一个同样主题的故事,艾滋病肆虐的村子里,人的尊严、道德全被抛至身外,剩下的只有贪婪自私残暴,人性阴暗不堪面在死亡的压抑下像腐烂尸体上的蛆一样肆虐蔓延。人性像是一匹暴兽,人们很早便意识到,于是他们创造伦理观念,制定法律和规范,用暴力因素和道德试图将它牢牢地禁锢在人内心的最底层,可是它却时常乘人不备偷偷溜出来。

  章诒和在小说里塑造的刘氏女,她残忍至极,杀死丈夫,肢解、装坛、腌制,并且将装着丈夫碎尸的坛子放在床底,一放便是两年。小说中刘月影讲述的那一段故事是整篇小说最精彩部分,作者耐着性子冷静不着痕迹地描写让人读者毛骨悚然,一笔一划地刻画刘月影的心理,不急不躁地循序渐进,将杀人过程刻画得犹如电影场景一样,要是拍成电影便是惊悚无比的一部恐怖片,特别是当小小的栓儿冒出那句:“妈!你腌的爸爸的肉,该吃得了吧”。当时我变头皮发麻,迫不及待想到光亮处深吸几口气,不至于压抑得夜晚噩梦。这便是刘氏女,残忍得令人怀疑周围美好世界的真实性。就如章诒和自己在书中说的那样:“不管法律有多少条款,一个人没有了内在的约束 ,会坠落到什么地步啊?!”因贫穷而堕落,因黑暗而沉沦,因无知而愚昧的人在这世间拥有多少呢?

  章诒和在刻画刘氏女这个形象的时候不够决绝,或多或少给了一些美化,给张雨荷煮红茶,给儿子纳鞋子温情,在监狱失火的时候救人,这说明章诒和对人性还是保留着一丝希冀的,但也导致在揭露人性的方面徘徊不定,在读者看来也觉得模糊不堪,难下定论。而且股市通篇较为松散,可能是她第一次执笔小说的原因,若是章诒和能在这犯罪的表象中更升入得探寻其原因,发散思维,有可能会出现一部更伟大作品

  《刘氏女》读后感(五):只写给你看

  现代的文字,很多俗的,只为博人一笑,赚足眼球和钞票;有不知所云的,为了显得神秘和难以理解,牛头不对马嘴;当然也有冷峻的,被章诒和女士誉为甘愿做鬼的野夫,笔力雄健,着实刺痛人的灵魂,而这本《刘氏女》却只是写给你看,写给大家看,书中很少甚至几乎没有评论性的文字,但是震撼人心的力量却一点不弱。

  自古以来女人就是可怜的,无论身份地位,也许这话要让很多女权主义分子不高兴,那您就权当我说错了吧,而女囚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被判处有罪,也许她们确实是做错过一些事,但多半是事出有因,比如这里的刘氏女,一个妙龄女子,嫁给一个男人,不求风光,不求富贵,但是却受不了丈夫的病症,尤其受不了丈夫在众目睽睽之下犯病,于是,她杀了他,以极其残忍的手法杀了他……

  在监狱里,她认真的改造,看透了监狱里的冷暖,一心想着狱外的儿子,为儿子准备自己能准备的一切,终于盼到了出狱的一天,在大家的羡慕下走了出去,可没有几天,却又回来了……

  《刘氏女》读后感(六):【摘录】

  1.总之,刘月影已经在无障碍地、无懊悔地、丧尽一切道德情感地进行一场最镇静的谋杀。不管法律有多少条款,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内在标准的约束,会坠落到什么地步啊?!只要你到监狱打一个转儿,便会对人间之种种罪恶,震惊于歹毒和残忍。因贫穷而堕落,因黑暗而沉沦,因无知而愚昧。

  2.这邪恶不是跟谁学的,是从身体内部生发出来的。河已哭,海已干,干到最后,人也只剩了一口气,一半麻木,一半恍惚,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在杀人,而是在了却一桩心事

  3.善良与罪恶的思考,原来可以深入到人性的最深处。人的经历,无论善恶,都不简单

  4.杀人痛快,救人也痛快。而刘月影说自己是杀人有意,救人无心。或许,人性中有些东西是纠缠又含混,需要一生的时间来鉴定。

  5.人错走一步,继而是一生一世的漂泊,并非一切生灵,都能归于尘土,归于雨露。眼看刑期即满却无处落脚,家在哪儿?

  【不写政治,不说制度,没有直接刻意描写那个年代的丑陋,甚至连愤慨也没有】

  《刘氏女》读后感(七):风,就是人生。。。。

  一个人犯罪,法律能惩罚他,却不能拯救他。

  刘氏女,刘月影,依靠自己拯救自己,几度欲重生,但每每即将蜕变之时,没有爱和理解的世界湮没她一切一切的幻想的美好。她一辈子都无法寻得走向阳关的方法愚昧无知和求得美好生活欲望却迫使她了却一生心中所有的念想,仿佛行尸走肉,只被允许自己依附脆弱或仿佛坚强的灵魂。

  无知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造就了这个风一样的女人,骤然而来,悄然离去,知其所起所终却无法改变方向,可恨也可爱,悲惨一生令人肠断。还是记住她的名字而不仅仅为刘氏,给人一种归属的安慰。。。

  《刘氏女》读后感(八):欲求与罪恶——章诒和笔下的女囚们

  前一阵读了《刘氏女》,当时的感觉是毛骨悚然,整整一夜吓得睡不着。这几天读了《杨氏女》,又忍不住把《刘氏女》拿出来读了一遍。

  两个小说,语言风格相似,都是淡淡地白描,尽管讲述的是囚犯的故事,却没有什么道德上的评判,确实符合章诒和“只讲老故事,讲完就去死”的写作宗旨。两个故事的主人公,相近之处颇多:都是女囚,都来自农村,都通过婚姻获得了高于以往的社会地位;作为女性,她们都有着堪称美丽的容貌;最根本的相近之处在于,她们都是欲求不满的人。作者在剖析自己犯罪的原因时指出,自己坐牢“是欲求不满”的结果,“不满这个,不满那个,到处宣泄,从日记到言论”,结果入狱,而女性犯罪起到重要心理作用的,正是“欲求不满”。从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刘氏女刘月影和杨氏女杨芬芳来看,这也正是她们犯罪的原因。两个人都相当漂亮:刘月影“像非洲模特一样,腰细,臀紧,腿长”,且“眼深唇厚,皮肤黝黑,牙齿雪白,脖子细长,锁骨突出”,颇具性感之美。杨芬芳则高大丰满,长着深沉如海的栗色眼睛,中国人中少见的黄褐色头发,“双唇不是为了说话,是为了颤动,天生适合接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容貌都是女性在择偶、获得更多社会资源中一项极其重要的筹码,也许正是因为两人在容貌上的优势,她们才会对未来生活有更多期待,渴望更好的生活。在当时,作为农村女性,只能通过婚姻途径进入城市。两人对城市的向往是一致的:刘月影从一开始就比较明确,“干的是农活,向往的是城市”,“老打听城市里的情况,街道是什么样的?商店里卖啥?一辆汽车能拉多少人?”结婚之后关心的也是,“上街玩,看这,买那”,甚至,有没有丈夫陪在身边,她是不介意的,她的情感诉求,不在于她所嫁的人,而在于她所向往的城市。杨芬芳先开始态度模糊,对于姐姐姐夫介绍给她的军官刘庆生,甚至是抗拒的,因为她心中已经有了爱的人——与她青梅竹马的邻居何无极。但是,当刘庆生带她逛上海时,当她看到繁华的世界时,她的意志土崩瓦解了,眼花缭乱的世界让她又惊又喜,终于,在上海滩的夜景下,她与刘庆生像恋人一样的拥吻了。但是,随后的问题是,两人都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新的不满:刘月影发现自己的丈夫身患癫痫,每次发病如野兽般嘶叫,因此,提出了离婚;而杨芬芳始终不能对何无极忘情,不断地与他偷欢。两人都不是圣女,刘月影一边不断地申请与丈夫离婚,一边“白天闹,晚上抱”,还怀了孕;杨芬芳一面不断地与何无极偷欢,一面欺瞒刘庆生自己已经在婚前失身的事实,依然想保住军官太太所享有的一切便利。最终,刘月影以杀了丈夫,并将丈夫做成腌肉这种极其残忍的办法终结了婚姻,并因此入狱,而杨芬芳则使得恋人何无极为了她赔上性命,自己也被判入狱。

  故事有着特殊的年代性,如果不是文革时期,何无极与杨芬芳应被判故意杀人罪,刘庆生没有死,何无极也应该罪不至死,但由于何无极是地主之子,而刘庆生是“革命军人”,因此,还加上了“阶级报复”这一罪名,何无极被判死刑;而如果刘月影离婚不需要组织批准,能够毫无障碍的离婚,她可能也不会恶从胆边生,最终杀了她的丈夫。

  再深一层追究,将杨氏和刘氏推向犯罪的因素还有太多太多,渴求美好生活而不得,大概是其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城乡二元隔离的政策,没有城乡经济、社会条件的巨大鸿沟,美丽、勤劳的杨氏与刘氏大概都不会与癫痫病人、刻板的军官结婚吧?固然,我们可以斥责她们嫌贫爱富,斥责她们浪荡不贞,但是,谁造就了她们的生活?作为个体,她们自出生起,对自己的生活能主宰多少?遗憾的是,在今天,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女性的容貌依然是买卖的资源。当欲求得不到正当途径满足时,不知还会催生出多少如刘氏、杨氏的罪恶故事。

  《刘氏女》读后感(九):现实与小说

  看完小说再看别册有种幻灭的感觉。我对刘氏女的犯罪事实感到吃惊,看到后来是同情在主导。现在看来,我觉得像是在写两个人,犯罪的刘氏女是一个人,让人觉得异常怜惜同情的刘氏女又是一个人。真正的刘氏女不怎么做女红,没有无心救人的情节,说话也不像小说中那样而是也脏也黑,也没有减刑的情节……所有这些柔和甚至可是说是美化人物形象的细节去除掉的话,也还是一个让人同情的刘氏女,只是此女不同彼女……而我也在想,那时真正的监狱生活,是否也如书中所写,还是更残忍,更让人连回忆都不能直视呢……

  还有就是小说所设定的背景也是要好好考虑的点。那个年代,人们的心理是如何?有哪些在现在的人看来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呢?比如小说中提到的电影院事件。对那时的女主角来讲,我觉得真的就是一件有巨大冲击力的事了……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问一些年长的人来得知那时候人的生活状态……

  《刘氏女》读后感(十):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我是短时间内连续看了南周和南方人物周刊的两篇书评推荐,才对这本小书产生了兴趣,其实之前就看过章诒和的《伶人往事》,当时就觉得章诒和的文字太差了,如果不是因为她是世家出身,与文中人物相熟,或许有些独到见解,是绝对不可能把《伶人往事》读完的。

  在这里我才回想起,当时南周对章诒和的采访做的真是太精彩啦,真真可以拿来作为记者人物采访的范本,有吸引眼球的话题,也有几个颇具深度的问题,更有一贯的禁忌话题的试探,可谓是照顾到了每一个受众群体吧。我不知道是记者功课做的足,采访功底深厚,还是后期加工美化做的好,章诒和在采访中的表现可比书中好多了。

  总之呢,我一冲动就去书店买了这本小书来看,184页的小册子光白纸就好几张,让我来印的话,30页绰绰有余,还附送了个别册,我打开一看,nnd,完全把南周的那篇稿子加印成了小册子,还十几页呢,报纸不就半个版搞定的事情!光这卖相已让我有一种深深受骗的感觉,后来读晚了书,更是有种强烈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如果是书评把这本书写成了10分的话,那么我的心理预期总要达到12分,结果一读6分刚刚及格。怎么说呢,采访中提到的章诒和都写到了,采访中没提得她也真没写,书中和采访中的文字完全一模一样,甚至记者在采访中还做了拓展,总之,书中的信息含量和不及半个版的采访多。读完这本书吧,总感觉浑身痒痒有人也给挠了,但老觉得每一下都没挠到点上,该痒痒的地方照样痒痒,而且心底还有股无名火,明明准备好了要舒服舒服却偏偏不得,唉,各种憋屈。

  后来想想连故事都没什么意思,其实还是记者稿子写得好,不仅把一本小书读烂了读消化了,还生生地生发出了好多新意境新境界,把我们读者想法都给拔高了,带着这个想法猛回头一看,总觉得记者有再创造的嫌疑。真不知道章诒和老人是个什么想法,她是应该感谢记者为其新书售卖做的贡献呢,还是应该埋怨记者把前头场子热的太过,真正的主角反而压不住场撑不起台。

  章老太太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实在应该好好利用不该轻易荒废,但也许人家文风如此,经历过大风雨反而归于平淡,无味才是人间至味,反倒是我俗之又俗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刘氏女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