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记歌词里的文学蜜饯》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爱记歌词里的文学蜜饯》是一本由华少 / 刘十禾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记歌词里的文学蜜饯》读后感(一):目錄+前言+跋
目錄
袁惟仁 推薦辭一
遊鴻明 推薦辭二
朱丹 推薦辭三
程蔚東 為華少作序的忽然想到
跟著瓊瑤奶奶學古詩詞
動力火車《當》與漢代樂府詩《上邪》
把李白、杜甫和陸遊揉成一團
黃安《新鴛鴦蝴蝶夢》與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既是這樣,她便走了
梅豔芳《女人花》與杜秋娘《金縷衣》
噓!她提著金縷鞋走進去了
遊鴻明《倦鳥馀花》與李煜《喜遷莺》
十個馬未都等于一個周傑倫
周傑倫《青花瓷》與柴世宗禦詩
呵呵,林語堂的心也被刀割過
張學友《心如刀割》與蘇轼《與外生柳闳》
航天飛船也載不動她的許多愁
任賢齊《少年遊》與李清照《武陵春》
用青春的滴露澆灌那朵牡丹
王力宏《在梅邊》與湯顯祖《牡丹亭》
把你催眠成明朝名妓
陶喆《Susan說》與中國戲曲《蘇三起解》
到紅樓需要幾裏路誰能預算
陳奕迅《富士山下》與曹雪芹《紅樓夢》
他的歌聲裏有一種祖傳的惆怅
庾澄慶《春泥》與龔自珍《己亥雜詩》
誰能在記憶硬盤裏刪掉紅粉知己
李宇春《少年中國》與梁啓超《少年中國說》
他的情書裏有茶花女的味道
齊豫《覺》與林覺民《與妻書》
差點得了諾貝爾獎的精神蜜餞
黃磊《背影》與朱自清《背影》
卿本林徽因,何必張愛玲
劉若英《原來你也在這裏》與張愛玲《愛》
這一篇,我總算了了一樁心願
黃舒駿《未央歌》和鹿橋《未央歌》
同學們,你們知道羅大佑是誰嗎
羅大佑《鄉愁四韻》與余光中《鄉愁四韻》
打火機點不出溫暖花開的天堂
熊天平《火柴天堂》與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
莫紮特也聽過S.H.E的歌
.H_E《不想長大》與詹姆斯·巴裏《彼得·潘》
讓她的靈魂陪著我們娛樂至死
水木年華《一生有你》與葉芝《當你老了》
還有誰在用泰戈爾的詩療傷
樸樹《生如夏花》與泰戈爾《飛鳥集》
她站在那裏宛如一株小梧桐
韓雪《飄雪》與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把“禁書”唱成一首憂傷的歌
卓亞君《洛麗塔》與納博科夫《洛麗塔》
杜拉斯分泌出來的絕望毒死了誰
張洪量、莫文蔚《廣島之戀》與杜拉斯《廣島之戀》
他和中國有過情人般的爭吵
王菲《笑忘書》與米蘭·昆德拉《笑忘書》
把腐朽的書化成神奇的歌
TWINS《莫斯科沒有眼淚》與切爾內赫《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一首歌變成了小說又變回了歌
伍佰《挪威的森林》與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土耳其也有魯迅的“粉絲”
周傳雄《藍色土耳其》與奧爾罕·帕慕克《伊斯坦布爾》
有一種樂趣叫做“歌詞考據”
索引
CD歌詞
跋:屈原會喜歡我們的蜜餞嗎
前言
浙江衛視主持人華少要出一本和文學有關的書,我馬上有了興趣,這與我經常對主持人也被他們嘲諷為“諄諄教導”的交代一定有著聯系。往大裏說,我要求主持人要有品質上的基本追求,品位上的基本態度,品格上的基本風貌:往一般裏說,我希望主持人要有這個時代欣賞的平均水平線上的被接受的要求。在電視這樣的全方位覆蓋的大衆娛樂平台上,主持人引領風尚的作用已經成為日常情況,主持人的職業素養不可小觑。華少有意于從文學中汲取精神營養以作用于自己的駕馭娛樂,果真這樣,善莫大焉。
于是華少把自己主持的《我愛記歌詞》節目放到了文學的河流中,用他節目主持中的風格化語言,來表述他從文學河流中淘洗浸染出來的幾顆蜜餞,以讓他的節目特別是節目中的歌詞內容回味無窮,這就有點讓人生津潤齒的作用了。這個作用就不僅是味覺效果而有了蕩人心靈之效,可能還升入審美境界最終說不定還撞上什麽人生意味的,那就善莫大大焉了。
其實歌詞本身就是一種文學形態,在電視娛樂節目裏被人說成了“娛樂化”,但在文學的當代形態表達中,本應有一席之位。我們講電視娛樂節目的文學品位,往往是我們已有積累的文學土壤應該在新的文學表達中有它的能夠培育的作用。主持人意識到這一點,甚至還從幾百年幾千年的文學作品中找出釀制已久的文學蜜餞,端出來在當代歌詞的欣賞中一起品嘗抑或也品評一番,于華少于合作者于觀衆一定都有滿足的感覺。從另一層意思,我們所愛記住的歌詞,它本身的文學創造也為今天的電視娛樂節目所挖掘,並以大衆文化的途徑進行新的普及,我把電視的這種功能稱作創造上的創造,那麽主持人夯實自身的文學功底就成了必備功課,而且這是無法遮蓋的作業,所有的觀衆都是閱卷老師。一句俗話叫做“開口洋盤閉口香”,那是教人避免露怯的中國式狡猾,你做了主持人了,你天天在那裏“開口”呢,你的十八般武藝全部“藝從口出”,你不做好這樣的功課,還不只有等著挨批的命了。
我讀到華少從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中體味小蟲“你總是心太軟心太軟,獨自一個人流淚到天亮”;從《紅樓夢》的頑石變成美玉的篇首交代的字字珠玑,華少偏偏發現了林夕“前塵硬化像石頭,隨緣地抛下便逃走”的喟歎,已經處在“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林夕,這般地感慨,成就了經典歌詞《富土山下》;從詹姆斯·巴裏的童話裏,施人誠發現“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後世界就沒有童話”,華少還發現了這首《不想長大》的現代情緒,自然是文學功能之解,這一解還對庾澄慶傾情演繹的“我不想長大,現實太複雜,但沒有了牽挂,又怎顯得你無瑕”中的回腸蕩氣,有了更為纏綿和隱秘的意味……在書中,華少的文學跋涉有他的陽關大道也有他的曲徑通幽,他甚至迷上了米蘭·昆德拉這樣的當代經典作家,把林夕的《笑忘書》中的通白語句“沒想到答案就不用尋找題目”,給了昆德拉式的結論,又讓王菲這樣的特殊歌者也來理會了一下,真的把歌詞的文學內核好好地“蜜餞”了一回。
基于這些對華少的新認識,我和他的領導杜防講,我這樣想著去作序了,其實還有一點意思,看到我們的主持人寫出這樣的書稿,我對《我愛記歌詞》這個娛樂節目還存在的一點點擔憂便也蕩然無存了。
2009年4月12日急就
跋
有一個朋友非常喜歡吃玫瑰蜜餞。但是似乎很少人直接去吃新鮮的玫瑰花。
倒是有一些人用玫瑰花蕾泡過茶,或用玫瑰花瓣泡過澡。但是玫瑰的這兩種用法,通常都需要一些特別的情調和氛圍,比如在一個暖陽融融的午後,或者有一個剛剛一起享受過燭光晚餐的情人。
品嘗玫瑰蜜餞卻不需要這些特別的情調和氛圍。你隨時可以打開一盒玫瑰蜜餞,然後津津有味地享用起來,比如在你突然覺得無聊的時候,比如打開電視收看《我愛記歌詞》的時候。
在我們的時代,閱讀幾部文學原著,可能已經跟泡玫瑰花瓣澡一樣,需要一些特別的狀態或情緒;但是聽幾首流行歌曲或哼一段流行旋律,卻可以像吃玫瑰蜜餞那樣隨時隨地。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接觸最多的文學文本是流行歌詞,而不是文學原著。那我們為什麽不能以流行歌詞為原料,制作一盒文學的蜜餞呢?讓那些不習慣直接去吃新鮮玫瑰花的人,讓那些沒情緒去泡玫瑰花瓣澡或品嘗玫瑰花蕾茶的人,也能去順便嘗一嘗玫瑰的芬芳味道。
于是,我們就寫了這本《我愛記歌詞裏的文學蜜餞》,希望它可以成為讓您喜愛的精神零食。感謝那個非常喜歡吃玫瑰蜜餞的朋友,她後來成了本書的責任編輯。
當然,還要特別感謝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程蔚東先生為本書作了蕩氣回腸的序;感謝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總裁王同元先生,感謝浙江衛視頻道總監夏陳安先生和浙江衛視節目中心主任麻寶洲、副主任杜防和周冬梅,《我愛記歌詞》節目制片人陳偉、蔣敏吳、余杭英和張捷等諸位同仁,以及所有編導人員對本書的大力支持。
還要感謝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各位領導對本書所傾注的心血,感謝泉音堂藝術總監孫敏先生為本書附贈唱片錄制所做的一切卓有成效的努力。
還要感謝合創書籍召集人畢明輝先生。作為本書兩位作者的“共用”摯友,他犧牲了大量的睡眠時間,讓本書的N次後半夜創作會開得有聲有色。誰讓他的這兩位朋友都只在“後半夜剛好有空”呢?
最後,還要感謝孫昌建先生,是他給了我們最初的靈感。他是一位筆下如有神助的作家,他的文化隨筆和他的詩歌一樣美妙。
突然記起來,屈原是一個喜歡吃鮮花的人,他在《離騷》中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希望他老人家也能夠喜歡我們的這盒蜜餞。另外,像屈原一樣喜歡直接吃鮮花的讀者,請不吝指正我們剛剛摸索出來的蜜餞制作工藝。
華少 劉十禾
2009年4月
《我爱记歌词里的文学蜜饯》读后感(二):随手写写,随意看看——不是盛宴,聊算轻食
大家注意:CD只收录了翻唱的7首歌。
曲目为:爱上西湖、青花瓷、原来你也在这里、春泥、笑忘书、少年游。
《我爱记歌词》是浙江卫视的一档娱乐节目,而本书的作者华少正是《我爱记歌词》的当红主持人。刚看了这个书名,还想着这该不是又一本在时下出版界的普世观下“跟风”出生的书吧-_-|||˜˜˜˜˜˜˜毕竟那段时间,因为安意如的一夜成名,诗词赏析类的文学随笔散文成为潮流,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跟风之作。图书内容良莠不齐,确实令消费者无所适从。
在杭州本土的电视节目中,这个节目据说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收视率都不错。《我爱记歌词》是借助唱歌这个低门槛、易传播、有大众基础的娱乐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大众关注度与参与性的益智类游戏综艺节目。为了与时下泛滥的综艺类真人秀节目相区别,该节目不比歌喉、不比音准、不比舞台表现力——只要唱对歌词就行。
兼具益智节目和游戏节目的特色,以风靡欧美的歌词记忆游戏和时下盛行的K歌相结合。节目选取中国各年代经典的流行歌曲,通过设计唱歌游戏,让参赛者现场回忆歌词,并大声唱出,唱对歌词最多的参赛者,就是当场比赛的冠军。甚至从某种层面上看来,这就是一个纯挑战记忆力的节目。
在那样一个由两个主持人几个领唱歌手和记歌词达人组成的,单纯比赛谁能唱对歌词记忆力更好,更多追求娱乐性的益智类游戏综艺节目里,显然不能一味阳春白雪的追求什么内涵和深度。 假使节目中也能引经据典的将歌曲的渊源与出处穿插进去,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相信藉着流行歌曲的受欢迎度、易于理解性,古典诗词的芳华完全可以绽放出来,对电视受众的文学素养也是一次提升。不过如果能把这个节目也做成类似本书风格的侧重讲坛类的节目,那就更好了……果然我还是发散思维了吗⊙﹏⊙b汗
好吧,话归正题——从该书中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了作者的文化功底和幽默的笔风。然后,经由这样一本歌词赏析类文学散文随笔的穿针引线,我们感受到了一首首歌词折射出的文化之风,古典诗词韵味来。原来不只是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还有那么多歌词都是有考究、有来历的,比如方文山操刀、周杰伦演绎的脍炙人口的炙人口的《青花瓷》,比如其它的很多歌曲……
文笔很流畅,将歌词与文学联系,同时寻找歌词的本元,很有新意。作者以聊天般轻松闲逸的口吻,娓娓道来、侃侃而谈, 让人在轻松的的氛围中了解到那些隐含在耳熟能详的歌词后面的文史典故和逸闻趣事。书诗词歌赋、文人轶事随手拈来。内容上至西汉下至当代,中西贯通,铺得很开,又收得回来。有调侃、有批评,还有小玩笑,文笔幽默。几乎章章都能见到这样曲径通幽的机趣。
书中各个知识点是以一种内在的情节线索联系起来,而不是一个个肢解的片段,让人更容易领会。虽然有一些不免抛书包的嫌疑,但解说得非常到位。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具。也让读者有如在午后沙龙的场景中,品味到嬷嬷茶和蜜饯的别样滋味。
真没想到两位作者这么有才。我还是先看了本书,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主持人作者的存在。而一气读完此书,确实是有些出乎意料,因为作者的主持人出身,很难想像居然会是像本书中字里行间显示出的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于诗词理解深刻的那类人;但情理之中的是,只有对很多歌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深刻体会了其歌曲内涵才能够明确找出合适诗句典故对应歌词。
虽然作者很谦虚说,希望这本书只是大家的一道零食“蜜饯”……私以为,未免过谦了。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淡处见真章——我觉得以这句话来概括这本书应是恰当的。
《我爱记歌词里的文学蜜饯》读后感(三):茉莉花炒蛋 何不尝尝呢
在新书们《我爱记歌词里的文学蜜饯》和《小团圆》面前,我坚决挑选了前者作为近期读物。看完以后,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很high。“文学蜜饯”果然可口怡人,契合春夏之交的热烈,料多!情重!调皮!小清新哇!
我们年少的语文课本里都有过一篇“与妻书”,当时不知好,现时才惘然......后来我们又听到走波西米亚风的齐豫唱过一首“觉”......曾经的倜傥革命青年遗留的情书有一个20世纪缥缈动人的女声漂洋过海与之回应。而这本书说呢,林觉民被俘后,两广总督张鸣岐曾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世界总是很小,这个道理在那个时代就有所体现。书里说林觉民就义后,林家把祖宅卖了避难,买主叫谢鸾恩,他有个孙女很有名,叫谢婉莹 ——即女作家冰心。另外,林觉民有个堂哥叫林长民,后来也有个女儿很有名,叫林徽因。说到林徽因,就有另外一首歌和另一个故事了。还比如,之前八卦头条庾澄庆和伊能静分手的新闻令观者不甚唏嘘,作者说原来庾澄庆的歌声里有一股祖传的惆怅啊,庾澄庆乃南北朝时期文坛巨星庾信的81代嫡孙,新闻里还曾说庾家背景显赫是两人婚姻破裂的潜在因素,作者说庾澄庆的爷爷就是云南名烟“重九”香烟的创始人呢(虽然我都不懂重九香烟的......)。还比如,你知道不,刘若英每一次来大陆拍戏,她的爷爷即国民党陆军上将刘咏尧,都会语重心长地叮咛“这一趟你去大陆,是身负重任,两岸的和平就全靠你了!”
这样的内容很贴合我们热爱流行热爱古老呼吸文化的需求哇。高级的八卦从不是牵强附会,歌词是创作者的经验和再创造,而其中蕴含的文学脉络和动人故事经过层层剥离在我们的面前流淌,这个体会,真的很奇妙啦。关于这个,作者提道“按照瑞士哲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类的经验经过代代相传,会成为每个人心理上的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就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听音乐常常会让人陷进去,虽然常常是自作多情,却不愿意老老实实爬出来。歌词是一个世界,可能狭小,可能广大,可能急促,可能舒缓,在这本书里,我们发现每首歌背后的世界原来这么缤纷,当然有时候也会只是一个七撞八撞的背景。但不论是哪个世界,作者很有野心也很耐心地把时光之漫长河流的文学果实挑拣出来,融在每一首我们熟知的流行歌曲里面,让它们发生最自然的恋爱关系,然后发酵成甜品。
鸡蛋是最大众的食材,我们吃过太多与蛋相关的菜肴,但在这个混搭的世界,你试过茉莉花炒蛋没有,从气色上和味觉上都有一种营养和清香并存的感觉。歌词里的文学蜜饯,我觉得不是但胜似茉莉花炒蛋!
吃一口不腻的蜜饯,品到一片林子的隽永,算得上有趣的事吧。
《我爱记歌词里的文学蜜饯》读后感(四):这是一个知识速成的年代
买了书,还要是签名版的,然后抽了几个临睡前的零碎时间,把此书细细研究了一遍。作者饶有趣味地把歌词与其所谓的出处联系在了一起,然后以极其发散的思维,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将许许多多截然不同的事情貌似有牵连地结合成一篇篇读起来颇能引发人思考兴趣的文章。
看完了,很是欣慰,作者像是一个懂青年人心理的好老师,将他认为有意义的知识,与青年人感兴趣的东西结合在了一起,引发青年人向作者所认同的领域靠拢。
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比喻会不会让很多人不认同,因为这是个两边不讨好的比喻。但是,我的确想通过这个比喻来表达我的一个看法,所以我还是冒险这样比喻:
和目前社会上很流行的解读《庄子》、《老子》等等的文章一样,这部解读流行音乐的作品也属于一个“读书人”正在充当“知识二手贩子”角色的范畴。不谈作者对这些作品真的有多少了解,但是洋洋洒洒,没有读过一点书还真的写不出来。
这种“知识二手”现象的横行,并不能说这个社会重新燃起读书热潮,只能说明,这是一个知识速成的年代,有谁可以大声地说,你听完那些“解读”讲座后愿意花上足够多的时间去了解原著究竟说了些什么,还原其本来的面貌呢?听人家讲故事,故事永远都是故事,只有自己经历了,故事才能成为人生。
所以,大家完全可以以一种很轻松的心态读这本书,种种种种,我乐见这种书的盛行,至少通过这种“阅读”可以避免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大声地说,是三毛抄袭我家小四的。果真贻笑大方哪。
《我爱记歌词里的文学蜜饯》读后感(五):热爱的证实
我的感情很廉价,如果热爱,我会倾倒出我的全部热情。我为了一个节目每周五等到夜幕降临;为了华少朱丹闪亮亮的眼睛,广告都不肯换台;为了优秀的选手微笑,为了领唱的歌声陶醉;为了离去而流泪……
虽然没有权威,却执着的相信自己的直觉,我所钟爱的,都值得我爱。
常常小看了话语的力量,认为白纸黑字才更能深入人心,但是华少的精辟言语,朱丹的画龙点睛都有让人顿悟的能量,我相信他们的节目的每一集都在放感情。一贯对于跨行的动作没有太大期待,我以为更多的是节目上下的故事和对歌词的理解,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他们又一次的用心,华少的语言风格穿梭于诗词名著之间,另有一种默契。
那些经典被搁置在空灵的高空,和我们保持着固有的距离,也许华少的动作只是向那个方向指了指,你才发现原来经典中总有根绳子牵引,轻轻一拉就落入你掌心,有距离却能欣赏。和氢气球一个道理。对我爱记歌词来说,这是对节目热爱的另一种表达,是对文字的敬重,是在每周五晚欢闹的气氛中流动的文学韵味;对我来说,这是又一次的证实,我所热爱的,确实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