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10篇

2018-01-30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10篇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是一本由李永铨 (口述) / 张帝庄 (撰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一):原来随性也可以活得很好,李永铨的品牌设计之道

  【读这本书,比做10个设计作品有用

  打开豆瓣,搜索“品牌”带有Keyword的书籍,排在最前面的就有这本《消费森林✖️品牌再生》的书籍。看完之后,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给工作三五年的设计师一个很好的指引,推荐喜欢设计和品牌的人阅读

  如果你不知道李永铨,有点情有可原,透过他的文字感觉他是一位低调深度的设计师,但如果你不知道「满记甜品」,其实也还情有可原。因为「满记甜品」也不是网络营销诞生商业产物,不是排队排出来的伪店。这家源于香港的甜品店,经过了20多年,也才慢慢在全国开启分店来。《消费森林✖️品牌再生》就是李永铨对打造「满记甜品」、「上海表」等品牌过程中的思考,还有对设计以及自己本人的一些理解

  李永铨对于自身的思考

  也许是看过了很多《异类》、《10000个小时理论的这种书。所以我之前一直很清楚下了一个定论,就是一定要找到那个一生中可以奋斗的“一件事”。但是最近听到一个TED的分享,还有结合李永铨自身的经历。我发现,其实没有比较在很年轻时候,一定给自己下一个“结论”,我要变成“什么”,或者我要成为“什么”。李永铨在年轻的时候在日本写过专栏,后来当过电影的美术指导,而这些经历都给他在成为“品牌医生”的经历中做了不同的铺垫。读着他自己对自己的分析,我发现自己是跟他很像的人(不是故意给自己贴金哈)。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因为自己喜欢,开公司亦是,也只想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设计而已。

  “品牌医生”李永铨在打造不同品牌过程中的思考

  「满记甜品」个性是个无可取缔的市场优势

  「上海表」中产阶级身份的认证

  「设计师的成功取决于对市场的判断,如果对世界经济一无所知,即对于市场状况认识不深,在无知情况下推出的设计,成功只是出于幸运和偶然,长远的失败则成了必然。」

  「任何高级品牌拥有的三大元素:个性、背后文化、附加值。」

  「任何一个品牌的成功,绝不会处于偶然,一切都是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李永铨说。

  在做品牌之前一定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相应的社会环境背景

  「bla bla bra」深入市场调查得来的认同感

  「一个成功的品牌设计是经过严谨是市场调查和商业计算」

  「周生生」视觉系统比商标更重要

  「每一个部好的电影或者是(作品),共通点就是能触动观众内心,能触动他们的情绪反应

  最近做了一些设计开始慢慢以大局观的态度去思考,而不是单纯的使用软件简单总结一下李永铨老师的对品牌塑造的经验与自己的获得:

  1. 一个品牌的塑造离不开时代的背景。特别是要打造一个真正的品牌。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Logo,而是背后所附有的含义。(李永铨在介绍自己每一个品牌的背后,都会去思考当时社会的经济背景,和针对的人群。)

  2. 设计师尽量少追求个人风格,不是不可以追求,风格是个很片面的东西,因为社会变化很快,一个设计师的个人风格不能保证长久都处于流行符合市场。除非个人风格跟商业作品之间有很好的契合点。个人风格可以保持在对品牌的思考上面。但是设计一定是要符合市场的。(根据:「一个成功的品牌设计是经过严谨是市场调查和商业计算」。)甚至有时候要跟客户怼着干。如果客户坚持己见,那么可以暂时不合作,直到最后达成共识。

  3.设计的心态。不要抱着一劳永逸的心态,要有不放弃精神。就算是李永铨的设计公司,也曾经分分秒秒有过干不下去的时候,但是他每一次也都会告诉自己。这个坎过去,教会他去面对更难的坎。他也会用易建联在NBA打球的例子来激励自己,要坚持,不放弃。

  4.现在作为老板的李永铨面试设计师的时候,尽然很少看作品,而是问一些时事问题、或是一些其他的问题去了解对方的态度、性格思维能力表面可能跟设计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实际上,设计其实本身就是人的性格和思维的一种延续。

  「设计师的对象是为了大众,不是为了老板」

  「最后一切的设计,来用数字检验吧」

  这本书不是李永铨亲笔的著作,是他人代笔的。好久没有这么畅快淋漓的读一本书了,不知道是我跟李永铨的性格、经历甚至学习方式有点像,像交了一个知己?还是我太钟意代笔人的文风,真的是一本好书。

  最后,呼吁大家请不要找我随便要张图,你可知道我在每张图背后付出时间与辛劳。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二):一本值得收藏的书

  曾经对品牌设计的理解仅仅局限在视觉设计上,以为品牌设计就是logo设计加logo以及辅助图形延伸出的一系列应用,看完这本书后才明白“品牌”这个概念的宽度与深度之广泛。

  我不是品牌设计师,但我也是做设计的,做这行,随时需要面对各式各样需求方,上面总是交代不要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设计师应该掌握客户的心理从而引导客户去设计,但在中国,或者往小了说在身边的,没见过几个能做到这份上的,有自己想法冥顽不灵的客户太多了,指指点点的改稿,随意切换喜好的改稿,压根不听你是怎么想的,所以我总是认为那句“掌握客户心理从而引导客户”的话很虚,直到看到这本书才知道此话其实并不假,如果我们透彻的了解了客户所处的环境,历史以及市场文化等大量讯息,甚至我们做到超越客户对自身的了解,我们就能得到客户的信任,让他们放心把事情交给我们。

  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宽阔视野和庞大的知识量,从历史到经济到政治一一通晓,这也让我明白了多视角且宏观看问题益处多多,懂得多钻的深,才有底气去引领他人,最后告诫自己,人还是得多读书啊。。。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三):李永铨的设计人生 -- 设计不单单是设计

  之前我们多认为日本的设计好,的确原研哉已经是设计的典范,但是中国自己的设计在哪里?我们的土壤上会开出怎样的花呢?我们中国人有没有自己的典范?

  有的,这里提到的这位既是一位善于学习借鉴思考人生的设计师,不单单是设计,设计不单单是设计。

  看了他的书让我们学到很多,只有懂得过去才可以有更好的未来,设计也是一样,设计是解决未来的事,不是眼前。若没有判断只会跟在别人后面跑。

  设计是做人的问题,教会我们怎样与客户交流,怎样选择客户,设计不只是形状意识,而是如何做人。

  好好地例子告诉你要怎样付出辛苦,怎样创造一个品牌,怎样拯救一个品牌。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发现里面的一个段落正好是这本书中提到的品牌再生理论。看来我们的导演编剧也喜欢设计。

  现代的中国已经步入到了设计的时代,要以怎样的方法去面对,去设计未来?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四):设计面面观的大杂烩,值得小品

  这书让我意识到,品牌设计远远超越了视觉设计的层面了。

  也许是因为港人与大陆表达方式的差异,书的行文有些部分有点不顺畅,但内容值得一看。

  全书展现了一个设计师对于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思考,对于为人处世所的态度,是一种设计面面观的全面展现,虽然在谈论每一个案例的策划过程时,穿插谈论了许多发散性的思考,但不会产生跑题或生硬无秩序之嫌,相反,反而使人看到了一个发散性思维的设计师是如何将个人三观与设计实践结合的,颇为有趣

  在案例策划介绍中,李穿插地谈及了许多问题和现象:比如中产阶级的消费观的形成(三个阶段),苹果苦苦坚守品牌路线意义,面对困难的“存在主义”态度,社会制度、民主法制对于产业影响,如何通过经济走势预估市场动向,人文精神的流逝与重塑,BLABLABLA~

  倘若觉得有些观点有拾人牙慧之嫌,那么不妨换一种思考方式,李不是哲人,不是为了启迪我们新的思想观念,而是提醒设计师应该保持敏锐的嗅觉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没有准则和判断力的设计师是不可能设计出好作品的。那么,这本书也可以看做一个设计师的沉思录。

  正如书中所说:没有一本书是垃圾。尽管单靠一本书不可能使我们立刻成为设计达人,但透过一本书,看到一个品牌设计的思维意识,给予我们某些有意义的指导,足矣。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五):干货太少

  想看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豆瓣上的评价颇高,费了一番周折在微博上淘到一本。边看边觉得废话多干货少,很多东西都是蜻蜓点水般地带过。看完还是决定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摘抄书中一些句子,加深一点对仅有的少许干货的记忆

  建立品牌不能简单放在所有工序的最末端,它应该是项从一开始就要介入企业产品核心部分的规划与改造。(梁文道)

  设计公司生产的五个元素:设计能力、内部管理、演示技巧(口才来自信心信心来自智慧,智慧来自知识)、公司宣传财务控制

  七个重要的品牌策略:树立个性、安抚消费虚荣感、深入调查(坚持跟随市场变化而优化产品)、新东方主义(内涵是东方的文化精神,表达手法充满现代感)、借环境转化提升地位艺术与商业结合、系统优化(完整的品牌视觉系统需要满足三个标准容易让消费者辨认及记得;给人优质感;可延伸至不同领域的多元化产品)。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六):一些想法

  书评倒是不敢当了,只是把读后的自己的一些想法给记录下来,仅此而已。

  李永铨这本书把平常听到的一些对于设计行业声音都集中了起来,讲的东西都不深入,但让人很容易明白这个行业,在社会上应该作为怎么样的一个角色。国外,甚至香港的设计行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对于国内的设计者来说,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我很喜欢他从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分析,知道到自己应该怎么走,他研究历史,让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其实很多人都可以分析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的走向,但真正能抓住自己看到的那一瞬间,并为此走出第一步并为之奋斗的人又有多少?正如他说的,中国现在是太浮躁,能真正沉潜下来做事的人不多。正因为这样,我觉得应该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为了迎接不久后的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到来。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七):使用度测评:《消费森林×品牌再生》

  李永铨这个人了只有42岁(2000年时候而立之年),于是如果他絮絮叨叨罗里吧嗦,并期望以过来人角度便容易让人厌恶。

  而问题就在于这里,作者用前面3章左右的篇幅来描述这个人的生平,以及一些他[关于社会经济]的思考,于是这本书便让人一下子打了很大的折扣。

  虽然,其实他的一些分析还是比较有用的(当然,这样说来也就是说他的一些想法是大路货,太经常看到而没有太多特别欣喜的点)。

  亮点:嗯,封面设计很不错,而且是准备去满记的路上看到的;

  阅读时间:2个半小时,对不起,我跳过了前面两章;

  亮点:

  1、品牌真正发展初期的一些事儿

  2、一个思维上的亮点:所有好的设计必须是和时代经济发展相契合的;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八):每个设计师都是胸怀天下的坚持帝

  本来是买来膜拜设计师的,没想到作者着实给了我一个惊讶。开始还很开心的讲着自己的设计案子,但后面的几个故事中阐述了很多自己对于社会,经济,时政的看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判断。作者认为,做品牌设计的,也必须要学会抓大势,提早进入将要快速发展的行业。毕竟,活下去,才能发挥设计的价值,才能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理念

  书中两个有趣的段落和我的理解:

  1,当今世上最老的企业品牌,前3位全是日本企业。最老的是1400年前创立的大阪建设公司“金刚组”,超过千年的企业共有7家,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146家。欧洲超过200年企业最多的是德国,有800多家。中国超过200年的企业,大概不超过5家:六必居,张小泉,陈李济药厂,同仁堂和王老吉。数据本身并不能直接说明什么问题,但反观国人对于增长数字的执着,对于单一评价体系的狂热,对于深入思考的抗拒,却需要反省。

  2,“冰山理论:我们看到的品牌,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庞然大物方是真正要害。”如果一两年前看这段话,我肯定完全无法引起共鸣,那时候我对于品牌的理解还停留在名字,logo设计,美女帅哥代言人,如果能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就更加完美了。现在我已经能基本理解作者的观点:最初被消费者看到的或注意到的往往是品牌中最符号化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将早已停留在人们脑海中的某个念头和品牌的特性做完美的结合。让人看到这个符号的时候就把这个品牌和脑海中的某个记忆联系在一起,从而对这个品牌有印象,继而感兴趣,想了解,被打动,最后被俘获。所谓品牌,其实是产品本身,真的是有生命的,因为代表某种价值观,代表着某种坚持(甚至是偏执),代表某种帮人类变得更好的使命。为了这种坚持和价值观,品牌背后的人必然会付出无数的时间,劳动力,脑力和牺牲。所以说品牌被看到部分往往是1%也不算太过分。

  3,作者提到:香港市民接受法制和商业社会洗礼很多年(至少领先大陆),已经培养出来一定的公民意识。非常同意,在我看来这是历史留给香港人民最好的财富,很多地区的人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做很多傻事才能积累出这样的公民意识。请用好这些资源,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吧。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九):功夫在诗外——医生有李

  总结一下,这本书大概就是说了两件事:一是如何经营好一家设计公司、二是如何通过设计让品牌改头换面。而贯穿其中的要点叫做:“功夫在诗外” !!!简而言之就是:年轻人、少说废话少装逼,腹有诗书变牛逼。

  这是一本设计师写的书,但书里重点并不是如何做好排版、配色、字体、反而一直在强调经济、历史等门类的知识以及“终身学习”对于设计师的成长的重要性!

  书名副标题叫<李永铨的设计XX法则> ,成功学气息扑面而来、果然刚看完我就已经忘光光这几条所谓的法则,说实话李永铨在书里一直强调的也并不是设计的法则,相反尽管反感但是李永铨还是老实交代运气对于设计师成功的影响也是很大滴!并且一直强调设计师知识积累以及兴趣广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书里面关于品牌策划的案例讲述的虽说背景信息充分,但是对于设计的思路历程,以及品牌后期的反响都没有说的特别深入,让我有种走马观花之感,对于有志于此的菜鸟或是刚入此行的新人,李永铨品牌设计的思考方向还是很有价值的,具体的流程细节,就只能靠自己在公司慢慢磨练积累了,李永铨这本书核心还是在于道而不是术的传授,确实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不过假如不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内化,那么看了这么多书,听了这么多道理还是会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消费森林×品牌再生》读后感(十):品牌设计远不止“设计”二字

  在讲品牌之前,我想先提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而言,超过两百年的企业品牌有多少家?在哪个国家最多?与该国历史长度成正比吗?

  日本:3146家

  德国:800多家

  中国:不超过5家

  (数据来源:2008年韩国央行发布的《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

  据该报告称,当今世上最老的企业品牌,前三位全是日本企业,最老的是飞鸟时代(一千四百年前)创立的大坂建设公司“金刚组”,超过千年的企业共有七家。欧洲方面超过两百年历史的企业最多在德国,但只有八百多家。然而中国大概只有不超过五家超过两百年历史的企业,最老的要算是成立于明朝嘉靖九年(一五三零年)的六必居,其余就是以剪刀为业的张小泉,还有陈李济药厂、广州同仁堂及王老吉等,我们以五千年文化为傲之龙的传人就是余下这五家超过两百年的老字号。

  论历史长度,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根据专家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确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黄帝事夏一千年左右。这样算来,从黄帝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从日本的古代史飞鸟时代算起,也不过两千年,然而,两国存活下来的企业品牌数量却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不得不让人扼腕痛惜的同时,心里冒出无数疑问——

  一、为什么中国超过两百年的品牌只剩下不超过五家?

  1)李永铨分享的原因

  书中Tommy没有具体根据这个问题阐述原因,根据鄙人浅见,总结有三:历史断层、浮躁心态以及不完善的品牌和版权保护制度。

  说历史断层,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并非像日本一脉相承,而是随朝代而断裂。中国也曾经有过高端品牌,唐朝时,中国海运发达,产品外销世界,占了全世界GDP一半以上;明朝时,瓷器、丝绸、茶叶,大受欧洲贵族欢迎,当时如果身为欧洲贵族而没有以上三件名牌,根本就没有称为贵族的资格。这些高端品牌,一如今天欧洲生产的LV、Hermes、或者Cartier,有机会拥有,足以令人艳羡不已。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曾有非常灰暗的十年,强调打倒任何走资派,是以稍显奢华的东西,例如领导人太太出访时佩戴的一条珍珠项链,都会招来批斗的命运。正是这时期这种对高级商品的“妖魔化”,对文化的扭曲和压迫,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许多老字号的灭亡。

  说浮躁心态,主要是当今急功近利、对一夜暴富非常渴望的心态。可悲的现象是,大部分企业CEO念兹在兹的是申请IPO上市圈钱,一百年等不起,十年太长,五年也太慢,这种浮躁之下纵容了抄袭、山寨这种拿来主义,也滋养了不诚信、不道德的企业价值观,导致山寨产品无处不在,黑心产品到处都有。仿冒Iphone公开在电视上销售;内地注册的IPAD竟然赢了正版苹果公司获得2亿赔偿;毒奶、地沟油等等问题食品层出不穷。这些商家赚的是快钱,但是失掉了信誉,更加一步步击溃国民对"Made in China"的信心。

  说不完善的品牌和版权保护制度,主要是不健全的法制系统。从上海表改造的案例可看出,其实中国有足够财力,采用最昂贵的材料,请外国最顶级的设计师协助打造中国的高端品牌。可是,由于中国在保护版权方面的标准与外国落差颇大,因此无形中扼杀了许多外国设计大师全面参与提升本地品牌的机会。参照日本战后发展品牌的轨迹,日本早期跟现在的中国一样有抄袭外国品牌的情况,不过,日本很快就举全国之力,改弦更张,致力保护版权,促成后来引入欧美专家合作参与日本产品的改革。其结果是日本很快就在外国专家指导下,掌握关键技术,继而发展出由日本人打造的世界知名品牌,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2)建议的解决办法——移植

  中国目前还没有自制品牌的理想土壤,没有人相信中国可以制造出最高端的品牌,就像没有人相信非洲制造的豪华跑车,高档品牌的文化内涵是需要长时间的文化沉淀。

  解决方法是移植,既然自己没有种子,也没有土壤,不如把人家的土壤和已发芽的植物一并移过来。正如“上下”成功,靠的不是中国土壤,而是Hermes的土壤;“上海表”成功,靠的是瑞士陀飞轮设计大师Eric Giroud的土壤。

  这时候,香港可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拥有一百五十年贴近西方的文化制度,品牌和版权可以受到良好的法制保护;香港有二十年中产文化DNA,可以为大陆正在兴起的中产产业提供指引;香港是国内外信用最好的华人城市,为将来合作打下基础;香港是全世界高档品牌的集中地,良好的口碑和认知都将令香港注册的企业受益无穷。因此如果内地要发展高端品牌,把基地转移到香港,香港有条件和土壤发展内地本土高档品牌。

  二、李永铨如何进行品牌设计?

  1)品牌设计=“品牌医生”

  要进行品牌设计,首先要明白名牌设计的定位以及意义。与一般设计师不同,李永铨认为设计师是医生,设计师和客户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要听取专业意见的是客户,品牌设计师是品牌医生,用专业知识为病人诊症。在这里,客户不一定是对的,消费者才是对的。以最终的市场结果为目标而展开设计,可能会与客户的构想有出入,所以品牌设计师必须要以专业知识判断市场,以勇气面对质疑,以高超的展示能力和分析能力说服客户。

  2)设计过程&原则

  李永铨远不止是一名设计师,更像是经济学家、市场专家和产品经理。

  展开设计之前,第一,必须先审时度势、洞察市场先机。对经济宏观环境有把握,了解经济发展动向,并且洞察消费情绪。

  第二,专门调查即将进入的细分市场,估测市场容量,了解群体特征,为之后设计方向做好铺垫。

  第三,深入了解产品以及行业,甄选优质产品(拒绝为劣质产品做设计)。

  一句话,做品牌设计不止是为了客户,更是为了消费者,让他们能从市场中甄选出优质的、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

  3)重要的影响因素

  谈到好的商品或者品牌设计,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产品之好,背后总是有其好的因素。

  好的品牌设计,必定要出人意表(参看"bla bla bra"冰山定律——不要取用第一时间的联想,以新奇有趣又略带黑色幽默的潮流设计从一堆金发美女内衣模特中脱颖而出,紧抓年轻少女眼球),必定要具备前瞻性(参看“英记茶庄”,把消费层年轻化,避免因为消费层老化使得茶工业在二十年内成为夕阳产业),必定要有延续性的话题(参看“满记”,从logo、汤匙到室内设计,都是引起年轻人话题的东西,惊喜不断,体验不断),而且必定要引起情绪反应,要有emotional touch。这种情绪,有时照顾到你的虚荣,有时照顾到你心底的黑色幽默等等。

  三、从李永铨身上学习一个品牌设计人的修养

  其实从看到书的封面开始我便对李永铨产生好感,不仅是因为我对品牌设计感兴趣,立志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更加是因为其独特的设计。慢慢看下去,才明白封底的那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修读设计只是第一步”。

  1)谨遵原则,活出个性

  你敢因为理念不同而拒绝大客户吗?

  你敢要求客户下架不合格的产品吗?

  你敢领在市场之先提出大胆冒险设计而承受可能失败的风险吗?

  李永铨敢。

  有些人埋怨自己遇不上好客户,羡慕李永铨可以接到如满记、bla bla bra等好玩的个案,其实更应看到的是自己和他的不同。原则和勇气,说来容易,但是考验的是落实的决心以及把握的程度(知识&经验的考量)。

  2)兴趣广泛,阅读广泛

  ”差不多地球上所有我看得懂的书,我都非找来看不可。“说真的,即使作为一个商科学生,我对经济走势的洞察,对市场的了解也远不如设计出身的李永铨。幸而现在知耻而后勇也不晚,以他为目标,不断学习。

  3)理科思维,受益无穷

  以前接触很多读艺术、设计的同学,总是听到很多对理科的厌恶,诸如数学难、物理看不懂、化学无聊之类之类。个人以为,如果艺术设计与商业世界脱节,纯属创作者随心发挥,那么也不需要理科思维。不过,当文化面临商业化,当要客户为我们的设计埋单,难道我们的一句”我觉得好看“就成为客户接受我们方案的理由吗?显然不是。真实商业世界,用数据说话,解释每一个设计决定的理由,才能说服客户。毕竟,这是一场商业化游戏,评分的是消费者,而不是我们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