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变化的位面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10篇

2018-01-31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10篇

  《变化的位面》是一本由(美)厄休拉·勒奎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一):The beatiful World

  老实交代,我以前不看奇幻小说,当然现在也不怎么热衷,不过至少不像以前那么抵触

  这个转折点

  就是以前《译文版》刊登的那几则位面系列短篇,当初看到的时候真有些震撼——原来奇幻文学也有不“通俗”不“类型”(某兔爱用的名词)的时候,然后才开始选择性地看些奇幻小说,不过勒吉恩始终还是我最喜欢的奇幻小说家。

  昨天拿到书之后用最快的时间读完

  ……

  感受比较复杂,在阅读过程中就反复想起《奇诺之旅》中出现类似故事,看完之后又把几本《奇诺》翻出来对比一番,里面有不少故事真的非常相似具体有哪些,两部作品都读过的人可以自己去找。

  只能说,一定要选择一部,我会选择“奇诺”,而非“位面”。

  为什么呢

  要知道,《奇诺之旅》不过是仅仅流传在ACG爱好者中的一部日本轻小说,作者雨泽惠一今年才年满35岁,很难说在“文学界”有什么崇高地位

  《变化的位面》可是获得过美国文学奖、翻译过《道德经》、幻想文学界引以为豪的勒吉恩著名作品,忠实继承了奥维德《变形记》与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等西方名作风格,且不乏博尔赫斯式的短篇驾驭技巧

  然而总觉得,奇诺走过的国度中,有种位面世界那些机智而冷峻的故事中没有的东西,也许是一点淡淡的哀伤,也许是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温暖关怀,也许是始终存在的那么一点点希望,对世界和人性的。

  同样是说教性的寓言故事,讲的道理差不多,《变化的位面》有点像高高在上的女教授(即使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奇诺之旅》有点像爱读童话小女孩

  两者我都喜欢,且对前者会充满尊敬,但私下里要说“更喜欢”哪本,我会选择更有“带入感”的后者。

  有时候对一部小说的喜欢,很难用“文学性”“哲理性”这些硬性指标去衡量吧。

  偶最喜欢看的果然还是童话……

  “世界并不美丽,但却因此而美丽。”

  —— The beatiful World ——

  1:

  《地海系列》也很有童话FEEL,“位面”系列也不能说没有“关怀与温暖”——但那是属于成人才体会到的,所以说,大概是偶年纪还小的缘故……

  2:

  不想对这两部书做任何文本评析,对自己喜欢小说的最好致意方式,应该是去写篇同人小说吧,就像《变化的位面》之于《格列佛游记》一样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二):不写科幻小说的人类学家都在暴殄天物

  一向觉得,所谓理工科背景对科幻小说的帮助是非有限的,在科幻小说或一切幻想小说中,对人性的洞察和把玩才是最有意思的。勒奎恩的人类学家父亲历史学家丈夫无疑对她帮助良多。从其作品内容看,叫她幻想人类学家绝对恰如其分的。和《黑暗左手》等比较严肃深沉的幻想人类学作品不同,从飞机和位面的双关语开始,本书就奠定了轻松戏谑的风格。相应地,作者放弃了把故事讲圆整的企图,并未费心解释位面之间的联系或者构架世界的完整性,而是把每个故事当成一次激荡脑力的思维试验。如果丧失意识会怎样?如果获得永生会怎样?共享梦境呢?定期迁徙呢?会飞呢?易怒?寡言呢?打开一个脑洞就是一个故事,基本如此。

  个人比较喜欢的是:

  《建筑》:超越因果律的奉献,带来庞大的、无可名状的肃穆感;

  《恩纳的语言》:被刻意简化的族群,被语言限定的认知

  《维克西人的忿怒》:这篇有明显民族痕迹,不单单是形式,也包括内容(有相同情况的还包括《黑犬》);

  《季节》:这篇又像是博物志了,有情有意的鸟;

  《海根的王室成员》:全书最辛辣的讽刺。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三):位面之旅

  坦率说,我是在近两个月通过豆瓣才知道这位厄休拉.勒古因奶奶,然后只看了一本《黑暗的左手》就成了她的fans。上次路过杭州的晓风书店时,我只买了这一本书,与这本书摆在一起的有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那个“穿裙子的马尔克斯”的《幽灵之家》。我想,去年帕慕克获诺贝尔奖的一大好处是促使国内名正言顺的引进更多的有魔幻色彩又上得了书架的作品。言归正传,这本三百页不到的书,以我看书的速度,半天就能看完,但我看了半个月,觉得看得太快有种浪费的感觉,就象美味的点心舍不得一口吃完。位面(plane)这个词,大概出自奇幻设定,反正我印象中是通过网络小说《亵渎》而普及。全书由二十多个小故事组成,讲叙不同位面的故事。就我的阅读范围,回顾一下,通过写异域的事来反射现实中国古代的《西游记》写的是西域,《镜花缘》写海外,当时对大部分人算不可到达但又确实存在之地。后来英国斯威夫特的《格列福游记》,在当时也是以海外奇闻的形式成书。等地图上未知区域逐渐消失,爱丽斯漫游奇境和绿野仙踪便只算童话了。到了二十世纪,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只能回到他亲手构建的古代,奥维尔则干脆指向未来,而拉美作家笔下的梦境总被引申到很形而上的命题。我扯的太远,回到作品,这本书写于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基因技术泛滥,民族宗教冲突依然严峻。从这本书中的故事,我们处处可嗅到现实的影子,位面的穿越有位面管理局协调,位面间的交流商业行为主,而不是征服或改变。书中的主题涉及了对技术的反思,文明形式的思考,种族冲突,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矛盾,但作者表达的很克制,隐晦,以中立者的态度冷静的言说,每篇都留给人淡淡的回味空间。而且每个故事的设定都可以感到作者下足了功夫,二十页左右对一个位面的介绍,换别的作者足以写成一篇中篇小说。有的位面重在表现政治社会性隐喻时,会以一种调查报告的口吻(《飞人》)。有的位面,作者会展现其细致想象力,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现不同的生物,气候,地貌(《季节》)。文中始终扬溢着若有若无的困惑感伤,和生活继续所必须的乐观。读来,仿佛真存在无穷的位面空间。如果你在机场火车站倍受煎熬时,不妨一试,通过这本书畅游于奇妙的位面。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四):于哲学统辖之下的马戏团

  必须一提的是,我曾把此书书名念做《变化的拉面》,而且时间长达72小时,直到我坐在手机售后服务部,在等待修理的同时翻开扉页的三秒钟之后……

  马戏团,这算是我对《变化的位面》的最基本印象——它是变幻莫测的,令人惊讶而着迷的,展现着我们这个“位面”的现实生活中绝无可能景象。而且,马戏团并不是什么浅陋粗俗的地方,相反,那里隐讳地传达着各种严肃的思想。尤其是这个马戏团的经理名叫哲学,丑角是精心化妆的人类学,驯兽师是乔装改扮的语言学的时候,尤其是这出马戏的缔造者是厄修拉·勒吉恩的时候。

  如果,相当程度紧张悲哀、消化不良以及厌倦情绪就可以进行位面旅行的话,那么我每天清早挤在上班高峰期的公交车里大概也足以去德尤拉位面兑苏打水的白兰地般金色海水里游泳了。

  然而以这样轻松和玩笑的态度说起《变化的位面》是不应该的。在十五个相互之间就像各个位面一样平行的故事中有着非但不能模仿甚至无法学习宁静。仿佛是心智翻腾着、呼啸着冲过青年和壮年那陡峭的河道,终于到达暮年的平原,冷静着沉积一路卷挟的经验和学识,慢慢地生长出如隐者般意味深长的水草。“死亡对于我们所作的事情大抵也如此吧”,“头向南,脚向北,代表归乡之意”……这些便是它们摇曳着的茎脉。

  《建筑》是其中最令人迷惑的一个故事——至少是最令我迷惑的一个。我无法肯定“为过去的岁月”、“达柯人需要它”的意思。或许是说艾柯人宽恕了他们异族的同类。但这个意思在付诸言辞的瞬间变得十分浅陋。艾柯人大概从来也没有憎恨过达柯人。如果有庞大精细的建筑物的生活才是达柯人的生活,那么就让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继续好好活下去——可能是这样,或者又不是。这个故事末尾的对话总让我产生出在一大堆诸如“生命”、“共生”、“存活”、“仁慈”、“爱”、“正因为蒙昧才得以浮现的神性”等等等等模糊的词汇中去逮一个滑滑溜溜的意思的感觉。

  《季节》则让人明白无误地感觉到作者是一位睿智老人。因为这是一个如此庄重优雅的故事,其间表达出的对故土的热爱正如管风琴的最低音一样肃穆,正如最晴朗天气里的夕阳一样灿烂,正如任何一个思慕着陆地彼端出生之所的老人一样深沉。我不记得任何一个自负、急躁、没心没肺的生命曾经写出过哪怕是一星半点这样的语句。最初时我想,如果夏天飞往丹麦冬天飞往埃及的鹳鸟能够书写,那么,在不照看赫尔加的时候,鹳鸟爸爸妈妈一定也能讲出这样的回忆。而后才看见标题下放的题记,不禁发笑,果然只是坐在空调开放的车厢里的话,无论往来多少趟,也不会懂得“迁徙”和“故乡”这两个词的。

  《纳恩·穆穆伊的语言》同样是行文优美的一篇,在语言学上绕足了圈子。不过在看这篇像悠闲的田园生活散文一样的故事时,我确确实实只在非常认真地转一个念头——如果把我们当年可敬可爱的语义学句法学教授们送去纳恩·穆穆伊位面……该是多么手足无措而忙乱不已的景象啊……

  《飞人》是稍微激越了一点点。“我们谁没有梦想过飞翔”……但是故事中所描写的那些处死年轻的有翼飞人的血腥场景却令人不大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我想他们或许信奉着土地之神,但是那祭祀中的叫喊却是彻头彻尾的嫉妒事实上同样以双脚行走的动物,人为什么不能够拥有能够飞行的翅膀呢?终究我非常惋惜那位长出了翅膀却决意成为律师的飞人,同时也在想,要抵抗住飞行的诱惑一定需要很大的努力。不过,也许在每一个人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为自己的生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其实个人以为,全书中也只有《海根的王室成员》、《大快乐》和《混乱》三篇充满着扭曲的幽默感(或许还应当加上《席达的诀窍》)。不过厄修拉婆婆即使是幽默感也很有严肃的意味,所以这种时候我会习惯性地想起马贡多的乌苏拉祖母,以便增强这些幽默感中变变的但是的确非常严肃的味道。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在看《大快乐》的时候想起“请享用,请分享”这句话,或者是制造行星的曼格拉斯(《银河系搭便车指南》)。

  关于《变化的位面》的话,我想可以就此结束了,因为把全部的故事都说一次是非常不恭敬的。(因为把全部的故事都说一次是非常劳累的——真话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五):手势..随便说说

  很快的读完了。我现在还很好奇那个神奇的手势是什么,我也想在乘飞机的时候摆一下,飞走,飞到过节的圣诞岛。飞到两个季节来回迁徙的位面,或者那个安静沉默的位面。就是嗖的一下,嗖的一下知道么。坐飞机真的很累。干燥的机舱无聊的旅伴。喋喋不休小朋友一会儿要毯子一会儿要橙汁,很烦人。对于坐不成头等舱的我来说,飞机的椅子无疑于一种刑具,生生把我绑在那几小时。等屁滚尿流的走出机舱,浑身酸痛,皮肤干的难受。所以书中构造的位面旅行,无疑就是对我的某种救赎。强大有效美梦

  换个地方渡过那些时间吧。我也很想寻找永生者看着那些或纯黑或透明的大号钻石默默不语。或者在抬头的某个瞬间,看见飞人们的罗曼蒂克。

  很想有某一天去那些神奇的机场试一试。

  《变化的位面》是我昨天从图书馆一堆不靠谱的类《达芬奇密码》系列的书里面掏出来的。只觉得封面设计的很有意思,阳光澎湃。

  其实是根据一篇写伊斯拉克的故事设计的,那个位面所有生物都被改造基因,十分混乱,有某种可以加肉末的好吃的粥。最喜欢一篇《飞人》。看完之后也不想说什么。这个律师付出的到底是梦想的代价还是把梦想绑在身上的代价呢?

  对于奇幻类的小说没有什么特别的癖好,但是在阅读这些充满高速度胡思乱想的小说还是给人极大地阅读快感。我喜欢有些幽默感的作者,比如尼尔盖曼,现在又比如这位厄休拉婆婆。《变化的位面》中每个短片都给人一种冷冷的幽默感,还有不可抑制的微小的伤感。等到这些隐藏在文字隐藏在飞驰隐藏在旅行新奇之下的伤感浮出水面的时候,合上书,也就完成了这次阅读。一个人还是在原地,兀自怅然。

  有时候我也挺喜欢把手指摆来摆去的自己跟自己玩。我只期待有一天,一个瞬间我也消失了,去某一个热带的位面,居民和蔼,没有什么危险,热带水果树遍地都是高耸入云,可以喝清凉的椰子汁。我也就嗖的一下飞走了。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六):想象的无所畏惧与可能的社会

  如果统治世界的不是人类,而是另外一种生物,那么今天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如果在这个宇宙下,不只是一个有生命的地球,那么别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这是考验你我智慧的想象力的时刻。科幻大师Ursula K. LeGuin通过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她在此书中描写了15个不同的位面,每一个位面都似乎和人类当前的生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试着把握理解的这15个故事理下:

  1、《伊斯拉克玉米粥》:将植物的基因植入人类之中,造就了“植物人类”,滥用基因工程多么可怕!

  2、《静默》:反思语言的沟通,无声处的惊雷!

  3、《宾至如归》:灵魂的轮回!

  4、《维克西人的忿怒》:战争的法则!

  5、《季节》:遵循自然的生活方式,另一种动物性的社会生活。

  6、《社会性的梦境》:共享社区梦,我认为《盗梦空间》的编剧应该看过这短篇。

  7、《海根的王室成员》:如果王室成员多于平民,平民比贵族更珍贵。生活的相对性!

  8、《玛西古的悲哀故事》:种族争斗。

  9、《大快乐》:过度的商业化,想到中国的风景区商业化。

  10、《永醒者之岛》:睡眠和梦的重要性。

  11、《恩纳穆穆伊的语言》:什么样的语言才是最高级的。

  12、《建筑》:另一个世界中的金子塔。

  13、《飞人》:普通人vs天使

  14、《不朽者之岛》:钻石是人演变而成的。

  15、《混乱》:非欧几何的世界!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七):第一篇故事就是反转基因的哈哈哈

  文字流畅(翻译不错),想象力也不错。不过不脱美式中产阶级那点世界格局想象,几乎描摹的每一个位面都能让你想象到现实的某个国家或某种文化,而这,对现实的过重依附,就算不得一流小说了。

  介绍说作者的父亲是人类学家、母亲是心理学家,老公是历史学家,自己深爱东方哲学翻译过道德经的。呃,我得说,如果作者真受过这三者的影响的话,从这小说文本里我森森觉得这三门学科在美国发展地真不咋地(或者她父母老公的学养真是堪忧)——强烈的西方(美国)中心主义!

  因此,叙事选取的是极外在的角度的观察、猜测,对“不可通约”的文明的消遣而已。

  《玉米粥》故事是反转基因的,《静默》大致描述的是对东方古老文明的向往和不得要领,《宾至如归》描摹的大约是印度西藏一类的原始宗教信仰,《维克西人的愤怒》明明说的是俄罗斯么o(╯□╰)o,《季节》大于而是白人殖民者入侵前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社会性梦境》不大好猜测,好莱坞?《海根的王室成员》是嘲讽英国!《马西古的悲哀故事》系列对应的是非洲和中东吧,尤其亚龙河的战争太类似巴以冲突,《大快乐》是指涉泰国一类以接待西方白人垃圾为生的旅游国度,《永醒者之岛》比较算反乌托邦科幻,甚至有两分阿特伍德的影子,《语言》和《建筑》有三分卡尔维诺,《飞人》几乎最通俗了,现代人格寓言——不见容于世俗功利安排的理想和生活方式(比如做同志啦搞艺术啦),《不朽者之岛》难道没有很博尔赫斯么?《混乱》是意识流一类的吧。

  文字如作家的呼吸,有人一喘气你就闻到她刚吃过汉堡王哪怕喷了再多口腔清新剂,然大作家如卡位维诺,他是餐花饮露食金咽玉啊!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八):每篇都很喜欢

  《变化的位面》(Changing Planes)是继《黑暗的左手》之后我看的第二本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的书。虽然说作者在科幻界名声在外,但是一来我没有看过吉卜力工作室的改编她的作品的《地海传说》(据说只是宫崎骏儿子的失败之作),二来我在读《黑暗的左手》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醍醐灌顶的感悟。但是当我在看这本《变化的位面》的时候,我觉得厄休拉·勒奎恩实在是太棒了!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这本书标题的“位面”其实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平行世界。书中的第一篇小短文就先解释了一下位面的意思。说是在我们的世界里,在机场等飞机的时候常常会遇到飞机晚点不知道多少时间、甚至航班莫名延迟或者取消的情况,导致大量的旅客逗留在机场无所事事。于是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手势,只要一做这个手势就能使旅客突然之间到达另一位面,在另一个位面待一会再回来正好可以赶上要赶的飞机。这些位面可以说是我们的平行世界,但是与我们的世界差异性很大。所以与其说别的位面是在另一个平行世界,说是在另一个外星球更为直观。这本《变化的位面》是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短篇集,因为其中分15篇说了 15个完全不同位面。

  讲那么零散而没有延续性的短篇,我本来的期待值只要有一两个好看的我就满足了。但是这15个位面每一篇我都很喜欢,而且每一篇都很会抓视角,各篇都耐人寻味又激人思考。每一篇都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如果要我好好花时间,每一篇我都能联想出一大堆的读后感。因为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其他位面的故事,每个位面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世界。但是懒如我,接下来我就挑几个我特别喜欢的点到即止地说说我的想法。

  《季节》讲的位面里的人长着鸟的嘴,而且保留着候鸟的依照季节迁徙的习性。但是当其他位面的文明到来,提供了各种知识和技能可以使之免遭迁徙之累并且让他们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当地的人们却一致拒绝。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赞同当地人的做法,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决定,不受外界的影响。面对改变与守旧,我似乎倾向于后者,因为我觉得现在事物发展的速度之快太鲁莽了。但是我又想到另一种说法,问中国为什么要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发展推广价高但环保的产品。那些欧美国家之前已经不断在挥霍自然资源了,而那时中国都没有怎么发展,自然资源也没有怎么浪费利用。而现在中国终于发展起来了,开始想要大量运用有限资源的时候,欧美却充当环保卫士,来限制资源的开发,这样对中国不是很不公平吗?中国就不能像欧美那样挥霍个几十年再搞环保产品吗?回答是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的地球是个全球竞争的环境。如果中国现在不发展环保产品而欧美正在发展,那几十年后等到中国用够有限资源了再来发展环保产品,那怎么可能跟人家竞争?这样的话,中国是永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要不要接受外界的影响,如何接受外界的影响,接受外界影响的时候应持有怎样的思路和心态,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想想。

  《社会性的梦境》里的这个位面很有意思,存在于这个位面上的人们的梦境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晚下来,家里的每个人做的都是互相参与的同一个梦。巧的是那天我正在看这个故事,晚上回到家,合住的同学跑来跟我说她刚做的一个梦。梦的内容就是她发现我们一起住的几个人都做了同一个梦。梦套梦套梦,梦实在是个玄妙的东西。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弗林位面上的哲学家说:“是为了扩宽我们灵魂的界限,让我们想到一切可能想到的:让我们脱离自我的严格控制和固执自满,让我们感受到附近所有其他生物的恐惧、希望和快乐”。

  《玛西古的悲哀故事》我一开始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里由四个存在与那个位面的战争历史故事组成。这个战争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复杂大型,一个比一个有战术战略,但是我对于这些残酷低等的战争故事怎么也提不起好感。我还在想“这本书里原来还是有我不喜欢的故事”的时候,我再翻到这个故事的一开始,我的态度便180度转弯。一开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解释,这个世界“是一个曾经拥有血腥的历史,而现在却安静祥和的地方”。丑陋的内容只是过去,不管战争这种丑陋的东西是否是历史发展的必须,但是至少有一个“安静祥和”的状态去期盼,那就已经很好。

  《大快乐》里面的位面的进出是由一家神秘的旅游公司控制的,在这家旅游公司的安排下,那里的每个小岛就是一个节日。在那些小岛里,每天都是圣诞节,每天都是元旦新年,每天都是各种各样并且在不断开发出来的节日。不用等一年,就可以去那个位面做节日购物,享受节日气氛。这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的梦想。但是现在看来节日的意义恰恰在于不是每天都是节日。节日的商业化导致连节日也是mass production的,关于mass production是不是很值得商榷呢?

  《永醒者之岛》故事里面的有一群科学家相信睡眠是一种残留的行为模式,睡眠中断了大脑正在进行中的功能,粗暴地干扰连贯的想法,从而阻止人类的心智发展到其最大的潜力限度,而相应的失眠是天才的表现。于是这些科学家们培养出了一群不用睡觉的孩子。这似乎是科幻小说的老梗了,这些“不用睡眠”的人的结局也很好猜到。关于这个故事我想说两点。第一点是很普遍但很值得注意的因果关系倒置的问题,天才和成功人士睡的少,睡的少就能成为天才或成功人士?所以现在那些想把孩子培养成伟人或成功的人的父母们,执着学习天才身上的某一点或许不但没有用还会害了人。第二点是科学实验好恐怖,如何又好好发展,又做好有预警的控制呢?

  《飞人》位面里的大部分人生活和我们一样正常,但是其中有很小一部份的随即的人会在近20岁的时候身体经历一次蜕变。这次蜕变会使他们的背后长出一双巨大的翅膀,这双翅膀使他们有了像鸟一样飞翔的能力。这些长出翅膀的飞人的人生便可能因此踏上完全不一样的轨道,但也有极少数的飞人还是选择不顾那双翅膀而继续过常人的生活。与人不同之处,是坦率地接受下来,还是谨慎地隐藏起来,还是该做其他怎样的处理呢?

  去不同的位面/平行世界/外星球旅行,乍看之下好像和 Stargate有点像,SG小组通过星际之门访问不同的星球,而厄休拉·勒奎恩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一个小小的手势拜访不同的位面。但是实质上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同时也是我如此喜欢这本的书的另一个原因。这个差异就是《变化的位面》里面的主人公到各个位面旅行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几乎是没有任何介入的。而类似Stargate的连续剧,因为是连续剧就必须有主角,既然讲的是主角去外星球的故事,当然不可能安排主角一路上全程只是在旁边干瞪着。所以,我就更喜欢这部不可能被改编成连续剧的《变化的位面》。

  http://yann2005.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17.html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九):丰富的人生随想曲

  作为一部幻想小说集,15篇类似考察报告写尽了作者对人生中一些事的随想

  《伊斯拉克玉米粥》告诉我们,自以为对基因技术了解的很清楚的伊斯拉克科学家做出了多么疯狂的行为。其实,我们是不是就是伊斯拉克人,我们认为我们对世界很懂!也许是我们疯了

  在《静默》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无法理解的阿苏努人语言与习惯

  反思我们人类,我们对自己的同处一个星球的外国人又了解多少,我们的语言同样难以沟通,只因为我们自己的自以为是

  在《宾至如归》中,我们看到赫奈比特人的“人民民主政体”,看到的是有多个投票权的人,。。。。。。。

  《维克西人的忿怒》则给我们展示了忿怒的结果。我们不是也是一种充满忿怒的生物吗?

  《季节》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严格划分城市生活和田园生活的世界,这样的城市与我们的世界何其相似。我们在城市里的时候,是不是也过着无性的生活?是不是也对金钱等等那样贪婪?

  差别大概是我们没有了回归田园的日子。我们还能归去吗?

  《社会性的梦境》中的弗林人这是典型的丢失了自己的梦,只能在睡眠中感受别人、狮子、蚂蚁、熊。。。。的梦,结果梦境中只有支离破碎的碎片,只有混乱。

  你丢失了自己的梦没有?

  《海根王室的成员》讲述了充满贵族的社会中的平民之死的影响。呵,到处是贵族,所以,平民就成了最尊贵的人,^_^

  地位,原来如此简单。

  《玛西古的悲哀故事》讲述玛西古的战争,寓言一样的叙述,向人们展示战争的悲哀。

  然而,我们这个世界可以消灭战争吗?

  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被称为消灭战争的战争,然而,几年之后,确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人类还能剩下多少?

  《大快乐岛》显现的则是商业对社会的影响、对人类的影响。不知道我们离开那些商业炒作、广告之后会怎么样?

  《永醒者之岛》则向我们展示了不睡眠的生物(我只能用生物来说吧),那些思辨真的很令人着迷。

  思想是人类幸福的因素吗?

  不过,没有思想人还是人吗?

  《恩纳。穆穆伊的语言》就像我们偶尔会看到的不知所云、充满美感的文学作品。O(∩_∩)O哈哈~

  不想写啦,愿意看看的就去看看吧,不过,这不是一本好看的小说,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人生随想曲

  《变化的位面》读后感(十):墙

  最近看的一本书,厄休拉的《变化的位面》。很好的故事,以及很优秀的讲故事的方式。喜欢,为它写点东西吧,还是以我一如既往地、不知所云的、极端私人化的抄书方式。

  ----------------------------------------------

  推荐为这本书写书评的朋友,可以这样开头:

  读这本书,像在驿道旁的茶舍,听隔壁桌年轻人讲自己的旅游见闻。讲述者有很好的控制力,描述细致、场景又新鲜如现榨柠檬,听得喜欢,便移了座过去,团团围着,慢慢听。

  但这本书的内容却不仅仅是游客的见闻,厄休拉还记录了那些因为外来者而被改变和正在变化的世界。就象“大快乐”和“静默”里所记录的,另一个世界改变或反抗的努力。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学会了一项技术,就可以在等飞机的时候,顺便去几个其他的“位面”旅游,这本书记录的就是那些与我们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喜欢的几篇里,轻松、纯粹、好玩一点的是“海根的王室成员”。

  如果一个星球上,大家都是贵族,那么,最出风头的,就是平民。当一个平民死掉,整个国家都为她悲恸,整个国家里的王子、公主、公爵、子爵都为她流泪。厄休拉还会记下那些流言:他们“愚蠢的谈吐、坏名声都是装出来的。都是骗人的。”在一个全体彬彬有礼的贵族社会里,平民式的随便、不名誉的举止,就成了大家的焦点。厄休拉有所指,不是吗?

  “飞人”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因为遗传的原因,有些孩子会长出翅膀,成为飞人。飞人们过着不同于普通人的生活,他们通常送信为生,他们的生命就是飞翔,其他都没有意义。结尾处,把翅膀绑在身上,坚决不接受自己是飞人这个事实的律师说:我们谁没梦想过飞翔呢?但他还是把翅膀绑在了身上,从事着正常人的职业,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有些事情,是要付出代价的。

  细想来,最近仿佛忽然喜欢看这类旁观者视角的小说了,比如伯兰特,比如厄休拉。一来,大概是因为我那么不喜欢心理描写,二来,我对旁观者视角确实有些钟情——看过、走掉,不改变什么。虽然,厄休拉也知道,不改变,做不到。

  青瓷说:记者和作家之间,隔着一道墙。我的欣赏眼光,只在墙的这一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