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鲸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鲸的读后感10篇

2018-02-01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鲸的读后感10篇

  《白鲸》是一本由[美] 梅尔维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6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鲸》读后感(一):call me ishbel

  占地球面积四分之三的辽阔的一望无际大海,遨游整个海洋版图定时潜出水面喷射雾状水花的鲸鱼,上万艘整装待发钢叉雪亮义无反顾的捕鲸船,在ishbel的讲述中缓缓展开画卷。

  梅尔维尔笔下的捕鲸有一种血腥残酷又阳刚康健的美感,几吨重的厚厚的鲸油被挂钩拖着吊起,钢叉直直的伸进抹香鲸宽阔额头,年迈病痛老鲸愤怒挣扎,鲜红的海水,都在梅尔维尔对水手苦难饱经风霜勇气的视角下增添了艰辛壮美的味道人类开着大船出征海洋,每个人的生命在出海的时候就交给了未知的天命和对自己勇往直前信心,除了强健的躯干和不息的斗志,我们一无所存。

  从故事的开篇起ishbel与奎奎格遇到了一个笑容诡异的水手,到出海过程中一次次漫长等待和追寻,在苍茫的海上遇到一艘艘擦肩而过的行船,遇到的新的船只讲述了新的故事,不断从侧面向我们暗示莫比迪克神秘力量,再到行至日本海域即将在赤道冤家相见,亚哈船长在暮色四合时带泪的倾诉,再到一路上梅尔维尔埋下的伏笔早就揭示的船碎人亡,这一路的线性叙事中,梅尔维尔穿插了大量关于鲸鱼和捕鲸的背景知识,从鲸鱼的种类,到抹香鲸奇妙的头部构造和骨骼解剖结构,再到剥皮/切割头颅/取鲸脑/取龙涎香/炼油过程的介绍,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枝叶扶疏。有趣的是,梅尔维尔在介绍抹香鲸的头部构造之后对从未亲自经历捕鲸的读者说的话,大意是不要轻视任何一种生物智慧就像我现在所描述的你们未能体验的经历对你们来说是多么不可信。不要用自己认知的偏狭缩小自己所看到的边界。

  亚哈船长,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苦难的呢?他曾对妻离子散老年独鳏的木匠说,"别用那样平静语气描述你的苦难,你怎能忍受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你的痛苦?" 亚哈船长害怕甚至不能听到有人用平静的语气描述自己的痛苦,而他自己是如何对待自己生命中种种的难以得到和缺失的呢?我们在最末几章找到了答案,那些泣着血泪沉郁顿挫的描述,我们也可以从他的态度中看到答案,那样一种对有生仇敌绝不放手的复仇意识

  可是啊,你可以说出害你断了一条腿的对象你能说出让你大半生漂泊海洋无家可依的对象么?你能找到莫比迪克作为复仇对象可是你能对生来就是孤儿无法体会家庭温情命运找到责任人么?

  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长啊,不要哭泣,你心里的歌,我们也同样热泪盈眶的听到了。

  《白鲸》读后感(二):它行的路闪闪发光,想必深渊白发如霜

  inky | 它行的路闪闪发光,想必深渊亦白发如霜

  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看完这部一百三十五个章节的长篇小说《白鲸》。“有些人死在退潮里;有些人死在浅水滩里;有些人却死在洪水里。”

  《白鲸》是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取材于他1841年到1842年在捕鲸船“阿古希耐”号上充当水手的海上生活。史诗般的鸿篇巨著浸透出沉郁的情感,看的人有一种确确实实在船上的错觉,合上Kindle准备休息依旧惦念着他们的航程,至少我是这样的。

  捕鲸船“裴廊德”号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因而失去理性、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他逐遍世界海洋每个角落,最终再次与白鲸莫比-迪克相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全员落海并被卷入旋涡,船长亚哈因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而绞死。最终只有水手以实玛利凭借由棺材改造的救生圈戏剧性的得以存活下来。

  【我只想知道亚哈船长是怎么死的!】

  全书人名古怪,角色众多,看的过程中一直心心念的就是:我想知道亚哈船长是怎么死的!

  再没有什么比仇恨更能让人顽强!这个偏执、古怪一个、自私一意孤行的独腿老人,威逼利诱终于如愿将全船大二三副、水手、标枪手、铁匠……组成了一个“复仇者联盟”,一个只为他一人的复仇计划服务的联盟,最终全员落海。他问每一艘遇到的船:你们看见白鲸吗?他环绕整个世界,追过好望角,追过合恩角,追过挪威的大涡流,追过地狱的深渊。这已不再是复仇的追逐,而是来自洪荒的邀约与赴会。莫比迪克是洪荒,亚哈又何尝不是?

  从前面部分章节中我似乎看到了《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影子:亚哈像是这艘捕鲸船上的幽灵发动机、标枪手和水手像是没有灵魂的僵尸躯壳,麻木的卖命工作;小说充满着魔幻和宗教色彩,各种征兆和预言贯穿小说始终,处处都暗示着悲剧而悲壮的结局

  【“爱”在这部作品中缺席了!】

  “就管我叫以实玛力吧!”

  小说有着这样一个直截了当的名著式的开场白。以实玛力是《圣经》中的人名,意为被遗弃的人。从全员落海、一人幸免的结局来看,他确是一个被遗弃的人。然而作者在书中也有提到另一个被遗弃的人——胆小鬼比普。恐惧使他在大鲸攻击小艇时慌乱跳入海中并被捕鲸索缠住脖颈,同伴为救他只得隔断捕鲸索放走近在眼前庞然大物,并警告他再不会因一个不中用的伙伴放弃眼前更大的利益

  不巧的是,这个可怜的人又一次跳下小艇,“他们看也不看那在浪尖沉浮的伙伴,一心朝大鲸游走的方向追去。”后来过了好久才被大船救上来。“虽说没有把他完全淹死,却把它活生生的拉到那个奇妙的深渊里,在那里,他那双不由自主的眼睛看到的是原形毕露的世界里那些怪物在他眼前闪来闪去;他从海的苍穹里冒出来,鼓起那两只奇大的眼珠,在那快活、无情、永恒不变事物中,看到了上帝普遍创造的万物……”

  “人类虽然爱他的伙伴,然而,人类毕竟是种孳孳为利的动物,这种癖好往往要跟他的仁爱心发生冲突。”

  小说在追捕白鲸的故事中还穿插了一些充满着科学性的探索和讲解,比如鲸的构造和种类、捕鲸行业发展历史、捕鲸器具和方法的讲解等,这些章节的展示让人不太容易定义这部作品的题材。但不得不提到的是故事中几个人物的内心独白、环境描写的文字都很精彩

  习惯每次看一本书都会听一首轻音乐钢琴曲,并且发现有些文学作品确实有似乎是为其定制的音乐一般,像上一本《城南旧事》就很适合一边听着林海的《琵琶语》一边看。窃以为矶村由纪子与坂下正夫合作演绎的二胡与钢琴的搭配对话《风居住的街道》和这部《白鲸》很般配,大家可以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尝试一下~

  《白鲸》读后感(三):战胜乏味,击败《白鲸》

  “我从地狱之心刺向你。”这是源自于魔兽世界的一个成就,它成了我对《白鲸》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自从我偶然得知该成就来自于《白鲸》之后,便琢磨着什么时候去读一读这本小说。我对J.D.塞林格以及海明威这两位美国作家抱有极高的崇拜之情,而同样是美国人的梅尔维尔所写的这本《白鲸》,我也先入为主的去想象着那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作品。

  直到这年的3月我才真正找机会买了一本来看,我选择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企鹅出版集团合作所诞生的新版,这一批新版经典文学的封面同一以黑色打底再配一张大彩图。与之相比,过去的那些经典文学的封面,我们大概也只能赞美它的极简设计了吧。

  这本《白鲸》,比我那时候买的另外两本书加起来还要厚。然而近一年内我读完的“厚书”也有那么几本的。于是又有了信心,便开始读,从3月初开始读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结束才读完,全书标示出为437千字,但我觉得绝对不止。不过不论如何,这算是读的极慢的了。

  “你看了差点会以为我是他的老婆。”源自于第四章。“玛土撒拉看起来像个小学生。”源自于一百零四章。(玛土撒拉,《圣经》人物长寿者,活到969岁)以及“我从地狱之心刺向你。”源自于最后一章,尽管我读的译本不是如此表述的。这是我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三句话,前两句是玩笑话,但是我印象深刻。后一句是决战白鲸时的船长一长串句子里的一句,但我发现了这句。其他的漂亮话或是意味深的话也好多,但当我脱离书本,一句也说不出。一是我记性简直像一只金鱼,二是这本白鲸鱼实在是又长又燥。

  让我给你解释这本书的枯燥之处,作者会在小说说到一半给你说上几大章鲸鱼的科普知识,这些都是十九世纪的科学,今天看来不可太过较真,这些章节一章通常要比说故事的章节的一章要长得多。还有鲸鱼画像,鲸鱼考古,捕鲸船知识,美国捕鲸船与英国捕鲸船别国捕鲸船的区别,美国船多么好,英国船多么蠢,美国南塔克特的水手多么勇敢地面对大海以及圣经中的约拿。(被鲸吃掉又吐出来的那位)你也许会说这些我也很感兴趣呀,是的,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

  如果你去掉这些章节不看的话,你便可从第一章开始看,不是从头,因为前面还有个选录。直至四十六章结束,记得跳过第三十二章,然后跳到九十三章再接着是一百章再到一百零六章读到结束(一百三十五章与尾声),当然有任何迹象表明他要开始讲知识或是些无关东西了,你还得赶紧略过这章。这样下来大约是二十万字。

  对于我们不熟悉船上工作的人来说要读懂并想象出船上的画面也许是使得我们会易于读着枯燥的又一个缘故,这可没什么解决方案,一是试着不去理解,二是读一读那些被略过章节里的捕鲸船知识可能会好些,这意味你得先战胜这些章节里的乏味。

  本书的另一个让我有些失落地方是季奎格,未上捕鲸船前大量篇幅的着墨介绍,我虽然至今都没在地图上找到科科岛到底在什么地方,但我脑海里的季奎格早已俨然是一副易洛魁海华沙的模样了。一上船之后马上变得一点声音也没有了,直到他得了病快死了,给他做了个棺材才独占了一章,可再下一章呢,又一下子好了,因为蛮子身体素质就是那么好。当法勒老船长看到季奎格是个食人生番时,便不让他上船。一看到他镖枪投的那么好,说什么又都要拉他上那捕鲸船。但真正上船之后,船上本来就有好些个蛮子先不说,而每个蛮子甚至每个水手除了你那可怜的以实玛利啊,镖枪都是百发百中,我的好船长啊,人人都是季奎格呀。那可怜的以实玛利也是如季奎格一般的难兄难弟,上了船连说书人的戏份也给剥个精光,你基本看不到我、我、我的那种第一人称的叙述,都成第三人称啦。

  我没去说这本书我欣赏的地方,但《白鲸》是一本好书,它一定是,不然怎么会成为经典呢。可惜无奈这本书的枯燥之处会使人望而却步,我觉得有能力看原版可能会好上一些,但这本书在刚刚推出的十九世纪的美国卖的也是无人问津,在这个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欣赏浮于水面上的东西的信息时代里,这头水下深潜着的白鲸连带着一大批文学宝藏会不会再次遭到人们的遗忘。但既然你已经登上了这艘船,你自然会遇上它。

  最后是一些我脑补的人物形象对应

  以实玛利—你自己

  季奎格—海华沙(真实人物,形象参见《文明5》)

  埃哈伯—巴博萨(虚构人物,形象参见《加勒比海盗》)

  袄教徒—地精(虚构,形象参见各种传说游戏

  斯达巴克—强壮又帅的白人(我必须要提醒你他是个土著)

  铁匠柏斯—赫淮斯托斯(希腊神话人物,形象参见各种雕塑)

  《白鲸》读后感(四):作者纠结的情感未停息

  我是在看过电影“勇士”之后看过豆瓣影评有提及《白鲸》以及片中众多隐寓都有《白鲸》中的角色对应,于是饶有兴致地买下了一本。其实还在我上小学,那时喜欢到新华书店随意翻看各种书籍特别是世界名著系列,曾多次看到过《白鲸》的书名。在那狂热动物世界的年纪居然也未对这部以动物名命名的书籍感兴趣,真是有些奇怪记忆模糊得记不起来当初的想法了,不过倘若拿起来翻看过我应该也不会买,谁会为了捕捉一头白鲸而发疯呢?况且我是反对猎杀野生动物的。

  去年八月份买的,知道前些天才看完,读得快的时候已经认真地看了一大半,中间有空白的时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再读下去。大概是因为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或者是赞誉的声音与我平静的阅读过程相互抵触,有些名过其实了。

  故事的背景发生是在十八十九世纪,今天的我难以想象当时的人们为何如此狂热地驾驶着帆船航行在各大洋洋面上一周周绕着地球,追寻着鲸油。直到期间看到“晓说”里面提及大航海时代,石油还未被开采,机械动力滑靠的还是鲸油!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每年有上千艘捕鲸船在大洋上飘荡,而且利润还如此丰厚。也因为经济利益的推动,捕鲸船的航线也照亮了人类地图上未知的地域。

  有人说过精神激动的人请慎读《白鲸》,这点我很赞同。不是因为故事情节如何救心裂肺,看到后来喝醉了就憋红脸大吼:“Captain,stop the ship.You'er son of **!”一类的话然后掩面而泣。我是没达到这种共鸣,倒是字里行间纠结晦涩的言语让我一直以来都很揪心。是原文就如此,还是译者成时使然,大概两者皆有。这种揪心憋屈直到现在写着读后感回想起根本就记不清的字句尚存。所以我想,等到心中的抵触慢慢化解再读一次原版会好些。

  书的前几章从叙述人实玛利的视角入手,读起来颇为紧凑踏实,陆地上的事情在怎样的离奇也还是有种脚踏实地的逻辑。我一度以为会向着一贯的冒险情节发展,蛮子季奎格与实玛利搭档闯天下。梅尔维尔却一个劲地给埋伏笔,各种不靠谱的预言从开篇一直写到结尾,我看得都想吐了。这么多开门见山的预言是怕读者读不懂吗?或者是遍地撒种,根本就不期望哪里会发芽,也就是兴致来了这么一说。坑哪!上了披谷德号扬帆起航后,这内容就像光源脱离了笼罩像四方散去,挡也挡不住。船上的一切都被细细交代清楚,捕鲸的历史歌赋都被搬了出来,接下来是一通的地理学、生物学和宗教。写得跟在一个无风晴空的海面航行,站在桅杆顶负责瞭望的人那种无聊至极。我知道这样才能凑齐不少字以至于不让大部分是在忍耐空虚寂寞的航海显得那么无聊,可这转而得让人忍耐及其缓慢的剧情发展。直到最后三天的追击前,埃哈伯在一个美得让他动容,甚至留下了眼泪的那天,跟斯塔勃克唯一一次以相互理解的朋友的姿态展现出自己人性的内心。很短暂,短得在我还没完全准备投入最后三天对莫比迪克追击的剧情中就结束了。整部小说写得那么随心,我一直不理解船长埃哈伯到底是怎么了,被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一条腿就要不顾一切地绕着地球去找它报仇。就算是将白鲸描写得像是集神魔一身,极其智慧,但是若不防卫岂有坐以待毙的道理,我不会同情埃哈伯的。白鲸完全是无辜的,为何要弄得鱼死船沉?

  埃哈伯说出自从他出海四十年了,在陆地上呆过的时间还不到三年时,以他的年纪大概在陆地上颐享天年的日子也不多了,老头以树立不共戴天仇敌莫比迪克的方式才能不至于使老之将至的灵魂枯竭。以仇恨的方式生存,是可以使他保持着活力,在失去一条腿后还能活下来,再次出航。而一旦目标消失了,这个灵魂就会马上枯竭,埃哈伯出航的目的就是与白鲸同归于尽的。在大海中成长,在大海中死亡,可是仇恨却使得人性发生了扭曲,让人癫狂,最终付出的是整船人的生命。发疯的比普受到了发疯的埃哈伯的照顾,他将这恩惠化作死心塌地地臣服,埃哈伯在他眼中的无畏的象征,他却因为胆怯而失去自我。勇敢与胆怯,这是人们崇拜与唾弃的两级。谁没有犹豫害怕的时候,因此否定了整个人。树立的道德标准到底该是怎样的才不致使人盲从?不知道。

  我有些晕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白鲸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