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想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思想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2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想国》经典读后感10篇

  《思想国》是一本由熊培云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想国》读后感(一):一个记者对国情的思考

  纵观整本书,个人感觉前半部分要好于后半部分。后面对于中国问题的思考牵涉了很多晦涩难懂的部分,如果是一本让每个国人都能读懂的,启迪心灵的书,正如书名所属《思想国》,应该更加深入浅出表达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种分割不同意的感觉,有时候晦涩难懂,有时候基本上看到一段的第一句,就能猜出争端的内容。核能的原因第一,这个问题是我思考过的,所以我不需要再去重新思考一遍,所以能够猜出结果。第二种可能,说的问题是社会热点,很容易猜得出作者要说些什么。

  对于是否应该废除死刑一篇文章感想比较多。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是在大学时一堂人文课上。虽然当时老师的观点是支持废除死刑的,依稀记得他还引述了福柯的《罪与罚》,但是被“杀人偿命”思想影响20年的人,很难立刻接受。

  熊培云教授的观点是第一,杀人犯杀人的动机之一是对生活感到绝望,死刑更是绝望的重要因素。第二,死刑就是以法律名义让另一个人成为杀人者。第三,关于人性的部分不是很明白,在此就不进行阐述了。总之,从这本书中得到的观点,加之这几年的阅历增加,现在觉得应该废除死刑,起码现在是这么想的。

  书的最后几篇没有看,关于民主什么的内容却是没什么兴趣看。

  《思想国》读后感(二):燃烧的冰块

  世上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冰块。他们自认为看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如楚狂接舆,作《凤兮歌》讽刺过路的孔子,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孔子想下车与之交谈,却又跑得无踪无影;如洗耳朵的许由和他的隐士朋友巢父,许由听了尧的话之后去河边洗耳朵,巢父却抱怨说他把河水都弄脏了。我相信他们的绝望不可能没有理由,每个人生下来必定是面朝阳光春暖花开。但是冬天太长了,很多人开始认为春天不过是个谎言。于是甘于接受寒冷现实,“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从此停止了追寻阳光的步伐

  当然还有另一种冰块,他们生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不问世事。只沉迷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他无关。他只操心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而对于叙利亚发生了战争,乌克兰发生了骚乱,劳教制度被废除了等等问题毫无兴趣,活生生地把自己扔进了“小市民”的篮子里。

  第二种是火焰。他们也自认为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当然他们走向了“管子的另一端”——愤世嫉俗。好像这个世界都与他作对,好像这个地球不按照他的思想运转就真的停止转动一样。他们认为所有都是不合理的,一切无论好的坏的都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坏的是坏的,好的就是“做秀”“炒作”“暂时的甜头”。结果就是成为一个愤青,他们渴望自己的火能照亮别人,无奈烧过了头,把周围烧了个片甲不留,自己也不能全身而退。

  冰火不能两容,但是还有“可燃冰”,他们也看到了黑暗,但是依然心存希望,并且相信希望的力量。他们是冰块,都“不让自己内心的火烧出来”,但“同时又不让它熄灭”,就像孔子说的“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熊培云就是这样的人。

  他一直都用理性眼睛看待这个世界。走极端很容易,只要稍微走偏一点点你就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难的是走“中间路线”,难的是从容地从平衡木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在微博上,时常能看到所谓的“右派”与所谓的“五毛”的论战,在如此浮躁环境下,不“随波逐流”群起而攻之是很困难的,也许你原来不是这样的人,也许你原来也希望心平气和地讨论,但是你不能,你无法从大环境中抽身,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真理的持有者,忽视了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恨不能消灭那些“异教徒”,甚至与之玉石俱焚,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唇枪舌剑,那么多的对骂。

  而熊培云,在这个纷乱的时代,仍能在时代的坐标系中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坐标,在炽热的火山口仍能保持自我而不被岩浆的热度而融化,始终坚信“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他在《骚乱面前,人人平等》中写道,“一个好社会,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尊重每一根芦苇的思考与生息,让每一根芦苇获得并拥有持久公正”。我敬佩熊培云,就是因为他始终能坚守那一份冷静,那一份容忍异己的宽容,坚守自己“守望者”的身份

  他冷,但不是冷若冰霜,他的心里仍然燃烧着一把火,认为“心怀希望本身即是历史的酬劳”。在这个充满悲观与绝望的社会里,却仍然乐观。正如他在《吾民吾国,上下求索》里说的那样,“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也可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因为任何人都是他人(甚至也是自己)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你多一分悲观,社会便多一分悲观;你默许自己一分自由,中国便前进一步。”“争自己的传统,就是争国家的自由”,就像加缪一样,“置身于苦难和阳光之间”,却选择相信“太阳依然温暖着我们的身骨”。不管黑夜多么漫长,不管冬天多么寒冷,却始终不让心中的火熄灭,因为他明白,一旦心中的火被浇灭,可能从此被黑暗与寒冷吞噬。他说“焦虑的人啊请你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他说“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来完成”;他说“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经历的人生大起大落的基督山伯爵说,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熊培云就是这样一块燃烧的冰块,一如既往地冷静而理性,一如既往地热忱而心怀希望。他在通往思想国的道路上踽踽独行,我希望,他不是一个人。

  《思想国》读后感(三):希望永远年少轻狂《思想国》

  通篇我认为其实最好的是序言《再版续——我想和这个世界平起平坐》,很完整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脉络。关于思想类文集,作者的年纪或阅历是我相当看重的一点,《思想国》是作者的第一部文字集,是其在法国留学期间的感想见闻,第一版于2005年出版,作者时年32岁。可以想见,自由、民主的种子在这个年轻人心中萌芽、成长(“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将有收获,焦虑的人啊请你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来完成。——熊培云”)。或许是因为阅历的稚嫩,文集中通篇不离对民主、自由的由衷赞颂,却也将其送达了云端,漂浮于空中。7年之后的再版,作者已年近40,同时为其作了再版序,我想,思想国界的思考,7年的时间足以其枝繁叶茂。我想,这也是我对其最新文集《西风东土》有所期待的原因吧!

  《思想国》读后感(四):有尊严地活着,有创造性地思考 ——熊培云《思想国》读后感

  “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翻开书的封面,扉页上这句话格外醒目,一页纸一句话,不由地让你阅读停顿,仔细思量一下这句话的内涵与分量。作者单独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这句话,并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可见作者对追求思想的渴望,也道出了全书的一个核心主题。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思考,有自己的思想,能够通过思想的工具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尽管人类社会至今仍不算太平。思想,贯穿了整部书,全部篇章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通篇阅读,可以窥见作者提出的“思想国”概念

  《思想国》读后感(五):转载的内容多,自己的经典

  《思想国》终于看完了,我的心情从开始的激情澎湃到后来的草草了之。尤其后面的补遗和附录部分,有强烈明显的浪费纸张的嫌疑。全书分成上下两篇,每篇两辑总计41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写于2003~2007年间,也就是说本书内容至少在时代上有点旧。上篇都在写巴黎,作者就是一个无限热爱民主自由巴黎的大龄文艺青年。对于发生于巴黎的各种时事,杂事进行评说。有感伤,有嬉笑也有怒斥,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作者在很多问题上的深邃思想。虽然很多思想来源于很多思想家,和过去某个时代的思想先锋,所以我认为无论书中有多少章节是引用他人之言,至少作者能够融会贯通,然后逐一道来

  第二篇主要写中国。其中多是杂评和时评。但是细读又发现很多文章与上篇的文章相似,又有再游巴黎的感觉。我想可能是作者在巴黎呆久了,对于国人的文化事件看的不是那么清晰,很多都是从法国人的思维方式出发得出中国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的某某评论。作者的思想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胡适和当代民主巴黎的二合一,不知道这1+1是不是能够超越2。

  我对书中很多经典的,或自认为很有意思句子进行了摘抄,后来才发现作者原创的不多,反而很多都是作者引用的前辈或某个大师的言论。

  顿时对作者有点失望。不过能够把各种牛人的话语汇集成册也不乏是对我等思想贫瘠的国民一次思想开化与民智的开启。

  《思想国》读后感(六):有启发的就有价值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于是我们憧憬一个思想国。那里人与人可以自由交流,只去听别人说的有没有道理,而不是判断别人道德高低或者是否和我心意。那里每人人格独立,无人或组织剥夺、者阻碍你获得信息真相

  熊培云是位七零后,但见识和担当都是出众的。比起同道兼前辈的梁文道等就深刻很多。他通过理性分析,既批判显示社会的不公,和犬儒主义的盛行。又能看到社会点滴的进步,对中国未来抱乐观的态度。

  对于个体,他希望每个人能独立思想,争取自己的自由,并拒绝冷漠自私的犬儒主义,担当起属于自己的公民责任。

  对于社会和国家,他希望通过改良而非革命而实现渐进。在民主之上还有自由,民主是形式而人权是内涵。

  对于众多对作者言论贬低的言论,也都似乎有道理。但是,我还是觉得只是就观点论观点比较好,反驳要有反驳的理由。即使作者说的欠妥,至少引起了我们的争论,这不正是达到了自由交流的目标了吗?如果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那不也有更多人进行了独立思考吗?

  《思想国》读后感(七):对作者的风格持有微词

  先前已经拜读过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所以对他的风格并不陌生,也非常敬仰他对当今中国社会种种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但是老实说,我并不是非喜欢熊培云先生的风格,我感觉他像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国》一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他的文章,就像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胡适大师之撰于揭示社会问题的文章,但是熊先生的文章深度上却是不足,经常遵循着这样的格式:结合社会事件指出问题—追溯到历史上分析—介绍西方杰出例子,所以他的文章,在我看来,只是点出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问题,做了比报纸深一些的思考,但是没有起到这类社会评论应该带来的,予人启发和思考的作用。相较于当今繁复的文化界著作当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尽管与此,我们这个时代还是需要这样的文章这样的学者

  我对熊培云先生的学术风格颇有微词,但是我还是要表示对这本书里面作者思考的内容的欣赏,他对法国的留学生活显得过于的崇拜和浪漫而对于欧洲的时事分析及评价则因为距离时间较长,我的了解不多,所以也不作过多感想,然而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作者对于中国社会现象的分析。他对于社会的分析里面,流露着一种宽厚仁慈的胸襟,这或许是来源于他对于民主人权的笃信。

  《思想国》读后感(八):独立思考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心里做了一点小准备,因为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读得下去,但又不想辜负了某人的期望。平时不是很关心政治确切地说是有点儿有意排斥。觉得那些所谓的政客都是很虚伪的人,他们拥护现行的政治体制也罢,反对也罢,无非中间就是有个“我”的概念。但是,这本书却给我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它读起来并不枯燥,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理性思维的背后还有那么点儿小文人情怀。作者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阐述独立思想,自由,民主和合作,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与那些动不动就高呼反对xx,打到xx的激烈做法不同,作者提倡的是一步步脚踏实地的改良,让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观点和做法的重要性。但随之而来我也很困惑,民主应该是建立在个人理性基础上的,在一个人口众多差异甚广的国家里,如果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声音会不会什么也做不成?

  进而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我是好好先生,其实这是大大的讽刺。好好先生便意味着缺少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但其实我是觉得有些事不必太计较,比如吃什么,去哪儿happy,在我看来,只要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就好,形式并不那么重要。可是,也许是平时疏于练习,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在该表达的时候竟然也不能很好的表达了,口吃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更像是一种说话没底气,怕说错的表现,久而久之也许就失去了表达的能力、愿望和勇气。很想找一个真正能够在思想上交流的朋友,可以有耐心听我慢慢说,不急着去反驳,会接纳不同的观点,也会坦诚地分享自己的看法。会找得到这样的朋友么?又或许找不到是因为自己首先不够开放,不足以宽容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再有,一个好的思辨过程不是拿一个别人听不懂的例子或者人物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能把深奥的理论用最平实的语言和最简单的例子来阐明自己的想法。

  不知不觉说了太多,还想继续看看作者其他的书,据说这本是最简单的。并不同意他所有的观点,但他的书至少可以引起我的一点思考。比如关于死刑,我以前一直认为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否则就是对守法者的亵渎。而本书中,作者认为杀人犯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杀掉一个杀人犯,可能还会有更多不怕死的杀人犯前仆后继。读到此处突然想到佛教中不是也有类似的观点,对于所有的众生,不管是一辈子行善或是作恶,一个心存正见的人是要想尽办法让更多的众生到达彼岸,而不是杀一儆百。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说法诡辩的倾向吧。当然,我们并不能指望当前马上就依靠道德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法律的存在还是有其必要之处的。

  另一个引发思考的观点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确,这句话通常都出现在特务和被他抓来的共党分子之间的对话。我也一直固执的认为,任何时候坚守自己的原则很重要。比如,我不会去主动向我的领导谄媚,不能接受财务上有丝毫的偏差。我的确在很多事情上缺少变通,是优点也是缺点,尤其是在工作中。这是一个讲求结果而非过程的年代,领导要看到的只是事情成与不成,而非你中间付出的努力。所以,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基础上,不必事事都认真计较,否则很容易误入丢西瓜捡芝麻的歧途,且不能完成任务。所以,有时候试着做到“识时务者为俊杰吧”。

  《思想国》读后感(九):思想因思考而存在

  思想因思考而存在

  评《思想国》

  某天吃完饭走在路上,突然想起读书的“旅行”来,把一本书中的每一个字放在地上,是不是也会是一条长长的路?读书就是从第一个字,“走”到最后一个字,在这个旅行的过程中与作者交流了思想,获得了感悟,取得了思想。

  翻翻书架上还未开封的书,看完《我想和这个世界平起平坐》,因对于帕斯卡“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的认同,对于作者民主和自由观点的认同,我就决定了继续读下去的旅行,书架上竟然还有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想来我也想和熊老师“平起平坐”,了解一下他的思想之国。

  在阅读的旅程中,我确实收获了不少,有熊老师在法国的见闻,有他对于民主、自由独到的理解;以前在我印象中浪漫的法国,竟然有如此多关于自由民主的人物和思想蕴含其中。有熊老师关于国内事件的一些看法,解析这些事件发生的背后,也是他用他特有的角度看待中国民主自由之风的进行时。熊培云老师的思想在高处,他用一种继承中国传统、混杂西方自由理念的思想,正在努力在与世界对话。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外来的文化走进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如今已经开始遍地开花,有些甚至已经结果。中国未来何去何从,更多取决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我在这想提出的问题是:现今的中国,没有一种明确的态度对待外来的文化,特别是我们平常所论及的自由民主。从西方舶来的自由民主,是否有它自有的生命力,能在中国自由生长并发展壮大?还是说,未来中国将继续发展自己的特色政治,仍然会以一种独特的政治文明立于世界之林?我们的生活经常会被人影响、引导,有人说东,有人指西,我们所走的路并不一定是自己心里选择的那条。

  我还记得书中提到过这句话:人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包容。思想因思考而存在,我们因包容而成长。

  2015-1-15

  《思想国》读后感(十):谁知道2012新版与旧版有啥区别?

  因为看刘瑜的书所以才看熊培云的,说实话,没有刘瑜写的好,特别是这本书,很强的官调味道,就是那种很八股,到处都是引用这个先哲,那个名人的话,后来仔细看他简历发现,原来是在报社呆过,难过说话都是鸟语没人味了,最让我吐血的是,这本书今年竟然出新版了,搞没搞错,才几年啊,也不知道里面加了些什么内容,貌似他的书版权全给新星了,本来想买最新的那本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但由于这本书出新版,让我暂时得冷静一下,虽然觉得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更诚意些,要是按照顺序读这几本书,你会觉得熊培云终于从天上活到人世间来了,不再装b,更感性,好吧,国庆买来读读,当然是一个村庄的中国,至于思想国还是等最终版吧,也许2012就是最终版,谁让是世界末日年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