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不释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不释手》的读后感10篇

2018-02-05 21: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不释手》的读后感10篇

  《爱,不释手》是一本由[美]琳•斯蒂格•斯特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不释手》读后感(一):没有界限母爱,将是子女一生最艰难的抗争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很有感触的一本书《爱,不释手》。 壹 这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琳·斯蒂格·斯特朗的一部小说,关于母女情感关系,更确切的说是关于母爱的故事。 玛雅在自己的女儿埃莉8岁时候一起去海边玩,女儿埃莉险些被淹死,这给玛雅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她暗地里发誓在人生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再也不会放手,任埃莉由着自己性子来。 可什么事都是物极必反,玛雅21岁毕业于哈佛大学最好的学院,目前是一位大学教授,自己的老公斯蒂芬也是大学教授,而且做得一手好菜。两个人论文、谈哲学,时不时说说人生和死亡,玛雅觉得自己简直找到了灵魂伴侣,在生育一女一儿(女儿比儿子大两岁)后,更是觉得自己的家庭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而自己事业成功、家庭美满,活成了自己觉得最完美样子。 她原以为自己的成功会渗透到自己的子女人生中,可一双子女不停地用稚嫩的人生提醒她自己是多么的失败糟糕。 女儿埃莉过了12岁后,变得越来越叛逆,她逃学、晚归、留宿在外、说谎、跟男人厮混、吸毒、嗑药,仿佛堕落地足够彻底,才可以满意。 她喜欢上了这种用自我放纵折磨母亲方式,她喜欢看着自己彻夜不归而母亲无数次打进电话却被挂断后的头像,喜欢母亲面对自己的束手无策。 而12岁之前的埃莉还是玛雅满意的那种样子:乖巧、懂事、爱读书,可当她发现一旦自己读书而母亲又有时间和自己相处时,母亲便会趁机塑造自己、教育自己,仿佛自己在她的教育下也可以过上跟她一样的人生。 这是太多出现亲子关系问题的家庭的通病,母亲过多地管教孩子,导致孩子出现叛逆。所谓叛逆,不过是孩子不能顺着自己的意愿,才叫反叛、忤逆。 如果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像连线木偶一样,就是“听话”的孩子了。 可大人的人生一定是自己的孩子想要走的吗?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不在乎,更不愿意倾听。如果有时间,我们恨不得将自己以为的成功人生复制给孩子一份。 埃莉不想成为母亲的战利品,炫耀品,她渴望着自己充满确定性的生活被撕开、击碎,这样她就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自己去处理的了。 她想要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于是她把自己的人生折腾地母亲无法收拾。 贰 对于这个让自己失望透的女儿,玛雅采取了“眼不见心不烦”的处理办法,送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安妮身边。 安妮是玛雅刚毕业教高一时的学生,因为安妮跟自己一样缺少母亲、孤僻、不合群,而成为好朋友。安妮青春期也很叛逆,甚至接受过系统心理治疗,现在家庭和睦,有一个儿子杰克。 玛雅将埃莉送到安妮身边,让她去帮忙照顾五岁的杰克。一方面出于对安妮的信任,觉得安妮会比自己更懂埃莉,寄希望于安妮帮助埃莉找回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自己责任逃避。她眼看着自己失去对于女儿的掌控,已经变得无法可说,她希望暂时甩开这个包袱,自己也好透透气,也让埃莉换个环境,躲开她那不堪的生活圈子。 可是玛雅终究是自私的,她告诉安妮所有关于埃莉的事情,唯独隐瞒了埃莉吸毒、正戒毒中这件事。 20岁的埃莉也希望自己变回母亲希望的样子,努力让杰克接纳自己,努力融入安妮、安妮儿子杰克和安妮丈夫杰夫的生活,让自己成为可信任的人。 在努力下,杰克完全接纳了她。 可这个还没有完全戒毒的少女仍旧渴望生活的刺激,她在安妮下班前明目张胆跟杰夫上床,更是在嗑药后带杰克去游泳,导致杰克溺水身亡。 看到杰克死亡时,我这个刚当妈妈的人愤怒地把书扔一边。联想到网上看到的国外妈妈托邻居成年人照顾自己孩子,导致孩子被虐、被扔洗衣机的新闻。我觉得人生没有比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事。而在这件事上,任何人都不能轻信。 最后安妮原谅了埃莉,这点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要原谅?埃莉是成年人,她的任务就是看好杰克。难道这是玛雅或埃莉的道歉可以弥补的吗? 叁 以上是本书主要的内容。还有几个没有重墨但很值得聊的事: 1: 玛雅的儿子:玛雅与儿子本的关系也同样糟糕透顶。本好不容易上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却中途想退学。 我们从本这个让玛雅失望的决定可以推测出,她不仅横冲直撞到埃莉生活的间隙。本也有同样的遭遇。本对埃莉说“咱们家只有你可以随心所欲”,所以他并不快乐,而且深刻感受到母亲倾斜给姐姐关注和爱。 而他压抑自己不去放纵的原因,正是与姐姐相提并论时,自己的顺从是唯一值得夸的优点。在19岁的本打算退学时,玛雅并没有想过去了解本在学校人际关系性格内心需要,而是跟我们大多数母亲想的一样“他还是个孩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如果不取得大学文凭,连个服务员工作都找不到。” 而当斯蒂芬说给本一点时间,让他自己考虑下时,玛雅抓狂了,她觉得自己应该是儿子的指南针,怕他的人生像埃莉一样让自己无能为力。这样让孩子窒息的母爱是给予,还是索取呢? 2:玛雅的成长经历:我很想说:没有获得过爱的人,从来就不知道如何给予。因为她不知道爱是什么东西,她不曾拥有,又谈何给予呢?玛雅的母亲文中没有提到,只提到了大学毕业时,父亲醉醺醺来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而父亲死亡时,自己也不在身边。在玛雅与安妮的聊天中,她提到“我们都是没有妈妈的人”。 所以,玛雅应该没有感受过多少母爱。正是因为玛雅的原生家庭亲情淡薄,所以她才会想要给孩子慢慢的爱。她的父母爱自己,她便努力为爱成名。 她无法原谅自己的父母,更做不到将自己的过往接纳到现在的生活中。自己的父母给予自己的都是不堪的过往记忆,而这在玛雅看来是自己完美生活的污点,她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可悲的是她成为了另外一个极端,用自以为是的爱填满孩子。 这样的母爱并不伟大。 3:玛雅的外遇:玛雅与自己的学生查尔斯有过外遇。这个发生在埃莉照顾的杰克死亡后。而玛雅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的模样成长的,她上进、好学、聪明好事业、好老公、一对儿女。 她多年一直压抑自己想要多缰的灵魂。 她把自己蜷缩成一个刺猬,回避着叫爱的这种东西。而女儿出事、儿子退学、与老公关系变坏后,她学习自己的生活刺激感。小说用出轨来暗示玛雅打开自己,这或许是想表明玛雅想更进一步了解埃莉做出的举动吧。 4:文章写法:本书采用两条时间线来书写——2013年冬天事发之后玛雅的生活和2011年夏天事发之前埃莉的生活。 虽然这种倒叙+插叙的写法很考验读者的逻辑性,阅读起来有些费力。 但其实很有讲究:2013年冬天本提出退学后玛雅和斯蒂芬的态度跟此前对埃莉的有很大转变,这时经过埃莉的事情,他们对于教育方法产生了反思和争执,虽然玛雅一直没承认自己在育儿上的问题,但她对儿子、对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我想作者的用意是想体现出玛雅在女儿出事前后的心理变化,而这样时间和空间上错综交叉的叙事可以更强烈表现这份令人窒息的母爱的因果效应。 肆 我们都成长在生儿育女的路上,这条路承载着爱与被爱,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用爱注满孩子的人生,而是清楚自己爱孩子的方式、出发点和动机。 如果你想要孩子快乐、幸福,你就应该在母子之间建立信任之道和界限,包括给予孩子私人空间。 在孩子的人生上,你没有任何特权。 不要过多干涉他人的人生。孩子也是他人,请不要混淆。

  《爱,不释手》读后感(二):爱应该是一种正确表达-读《爱,不释手》

  我很少去读外国小说,当这本书拿到手时,我内心是排斥的。

  读外国小说一直都是我心里的痛。给我的感觉就是,读完下一段,根本就没记住上一段讲的是什么。

  但这本书,我认真的读完了,还做了读书笔记

  《爱,不释手》主要讲述的是如何为人母,如何为人子女,女孩因为父母对她过分的严要求,产生了逆反心理。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个故事

  应该是我在上初中时,有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出来成绩后,被母亲说了一顿。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的。母亲虽然当时说我,可过后又来安慰我,让我别上火,当时她也是一时冲动,让我不要有压力,尽力就好。

  可书中的这位父亲对自己的子女是非常严格。只要一件事情没有做好,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子女这辈子就完了。做不到最完美,他就会心里不舒服总会拿这些事情一再刺激他的子女。时间久了,致使子女都产生逆反心理,逐渐沦落为别人眼中的坏孩子

  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只是他们爱的方式是错误的。他们觉得只有自己的子女足够优秀,这样才是最完美的,最好的,这样才是父母最满意的。可是,对于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这无疑就是火上浇油

  这就好比,这个时间本应该玩,你强迫他学习。这个时间本应该吃法,你依然强迫他学习。所以,子女会逆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他们会觉得父母在逼他们,他们不想做傀儡。

  于是,他们就会做出一切逆反的事情,一些不被社会接受的事情。

  书中的父亲,在其他方面可以说是优秀的,但是作为一名父亲,他是失败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都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而我们一直都非常羡慕国外的教育方式。教育,人权,法律等等。

  而国外是崇尚子女早当家的。记得看过一个文,说是有些国家,子女到13岁,就要独自步入社会了。想想13岁时的我,依然是父母眼中的小孩子

  我想说的是,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凡事也都该有个度。

  做父母的不应溺爱,应该积极培养子女独立的生活方式,也不能不爱,任其放纵不管,那样,子女很容易走极端

  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家长越是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越是会施加各种压力,让孩子成为他们想让孩子成为的人。可孩子不想,那么问题来了,她就会违背你的想法,会叛逆,会朝自己的想法转变。

  爱是沟通,爱是理解,爱是一种正确的表达。不要总是一味的要求别人如何,前提是,让别人了解你的初衷,这才是最主要的。

  对一个家庭来说,包容与理解,永远凌驾于其他事情之上。

  只有正确的引导,正确的表达,才会避免自己的孩子产生逆反,误入歧途

  这本书可以说是教育上的典型,很值得一读,每个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去读一读,相信读完之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至少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也会用正确的方式,爱自己的孩子。

  《爱,不释手》读后感(三):父母对子女的爱要正确、勇敢表达

  自从当了母亲之后我看小说的方向也有了转变,之前非常喜欢悬疑推理类,现在更注重看一些与家庭有关的小说。从B.A.帕里斯的《关上门以后》到吉莉安·弗琳《利器》都是讲原生家庭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虽然只是小说,但也更让我去关注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因为我希望我的女儿小野更加健康的成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

  看这本《爱,不释手》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琳•斯蒂格•斯特朗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书的腰封上清晰的写着“当两代人为原生家庭阴影所笼罩,痛苦与创伤将有谁来承担,又由谁来治愈”。我心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都已经“祸害”到孙子、外孙身上了啊,问题很严重啊,小说应该也很精彩

  但是,看完全书之后,我才发现并非如此。小说中,对于斯蒂芬的父母、玛雅的父母的描述是非常少的,只是告诉读者斯蒂芬来自非常富裕的家庭,可以说他是个富二代;玛雅的父母早早分开,父亲早逝,母亲没有和她一起住。所以,从小说的描述中,我们能够得到的他们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信息是少之甚少的。所以,说“当两代人为原生家庭阴影所笼罩”是夸大了的,因为从小说中,我看不出斯蒂芬和玛雅是被什么样的原生家庭阴影所笼罩。

  反观斯蒂芬和玛雅,可以说他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并不能算一双合格的父母:他们会谈论哲学,谈论文学,但不谈子女教育,不谈油盐酱醋茶。因此,从小说的描述中,我感觉,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为人父母,不知道个如何为人父母,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

  斯蒂芬对于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女儿考不上大学,他就觉得她的一辈子就这样完了;儿子念的大学不算出类拔萃,他又非常耿耿于怀。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父亲形象,他爱自己的子女,但同时,他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表达,于是,他只能更加严厉的去管教女儿和儿子,觉得把他们培养成才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可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哪里是管教就能教育成功的呢?于是,女儿艾莉吸毒、滥交……彻底沦为了斯蒂芬讨厌的那种孩子。所以,斯蒂芬虽然是一个好的大学哲学教授,但,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父亲。

  至于玛雅,她是一个十分矛盾的母亲。一方面,她爱孩子,舍不得放手,想要时时刻刻把子女捧在手心里,害怕他们成长为“坏孩子”;但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渴望做自己,在她想要做自己的时候,她对于孩子是不闻不问的,即便孩子就在门外,甚至在孩子十分年幼时,她可以为了做自己,抛下他们,独自出门旅行。这样一个母亲的这种行为,是非常容易造成子女安全感的缺失的。因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妈妈是他们的保护伞,是最能给予他们安全的那一个人。

  西方家长都善于表达对子女的爱,但小说里的这对父母却显得十分内敛,反倒像是我们中国的父母。可是,无论是西方家长还是中国父母,都需要勇敢地、正确地去表达对子女的爱。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只有正确的对子女表达爱了,小小的他们才会懂得我们对他们的爱。否则,可能要等很长时间,等到他们长大成人,等到他们踏上社会,等到他们自己为人父母,直到那时才会懂得我们的爱。这个过程那么长,谁知道会不会出什么幺蛾子呢?到时候,悔之已晚啊!

  《爱,不释手》读后感(四):爱,不应该是一种负担。

  《爱,不释手》是美国作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琳•斯蒂格•斯特朗的最新长篇处女作,简介里说“本书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风极简。”个人以为,穿插在2011年和2013年讲述的故事一点也不 “编排精妙”,相反读起来好累,一个故事,人物还没有了解透,又转换到另一个去了,而一个时段里,画风又说走就走了。翻译也觉得太过直白。

  故事在玛雅和女儿海边游泳的一次意外中展开,女儿埃莉差一点被海浪吞没,这让玛雅非常惊恐,短暂的分离,让她下定决心这辈子对埃莉不放手。然后事实总是不能如人所愿,一切都在埃莉没能上大学后发生了改变,随后,玛雅彻底对女儿失控,叛逆,吸毒,和男人鬼混,讽刺妈妈的朋友,处处和玛雅作对。而他们的儿子本去了一所偏僻的大学,这完全偏离的斯蒂芬对儿子的规划,事实让玛雅和斯蒂芬大失所望。而玛雅在对儿女的未来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竟然放手一个问题少女去照看好友安妮五岁的孩子,对于埃莉的一切还不完全给好友交代,直到埃莉酿成大错。

  很多时候,国外的教育给我们的感觉可能是理念更加开明,完整,系统一些,那些发达国家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面都是先进于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不管我们从哪里了解,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他们的孩子更聪明,更自由,更富于联想和智能开发,孩子的心智也更强大与我们。

  但是玛雅的家庭除外。他们显然是那些国家中的个例。玛雅没有得到过母爱,没有母亲陪伴的人生是残缺的,注定玛雅的性格也是残缺的。她内敛,不善言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不乐意与人分享,而这些性格问题完完全全的遗传给了两个孩子。玛雅像她的父亲对待她一样对自己的女儿,想爱,却手足无措,看到孩子出现问题,却无从下手,想要牢牢掌握儿女的命运,却又义无反顾的抛弃离开,这么矛盾合体的妈妈注定在女儿叛逆的道路上投下浓重的阴影。

  玛雅和丈夫斯蒂芬的夫妻生活也存在很大问题,沟通困难,书中有一个细节,就是斯蒂芬去学校找 玛雅,在玛雅和丈夫就餐的时候传递一盘薯条的环节,其实斯蒂芬是一个教养很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他拥有很好的性格,和温和有爱的父母,至少他的家庭环境是温暖的。在看到玛雅的父亲搂上自己的女儿的时候,看到玛雅抛下埃莉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埃莉爬上自己哥哥床的时候,仿佛已经看到故事悲哀的起点和终点了。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当埃莉在图书馆看到妈妈喜欢的书本时,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给妈妈读一段。尽管自己问题重重,她还是时刻在关注着妈妈的心情,渴望得到她的认可,渴望从她那里得到力量来战胜自己的懦弱和胆怯。她渴望和妈妈交流,渴望和妈妈坦诚一切,但又惧怕一切的后果。

  用我们国内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心智教育”失败的原生家庭,而这种失败的教育观波及了三代人,尽管玛雅和斯蒂芬都是高智商人才,但是他们却败给了自己的家庭,败给了自己最脆弱的教育理念。从源头上来说,也败给了他们的父母。教育其实就是传承,一代人传承另一代人的观念,方式和态度。不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是又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么!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土壤,为人父母如果自己都教育不好,拿什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父母之爱无国界,国外的原生家庭也存在这样棘手的问题,而我们国内更多年轻的爸妈反倒已经认识到心智教育的重要性,有爱,懂爱,不束缚,会放手,这才是原生家庭该有的。

  《爱,不释手》读后感(五):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牵挂——评《爱,不释手》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牵挂

  ——评《爱,不释手》

  《爱,不释手》是美国作家斯特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讲述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闺蜜之间亲情的故事。

  每一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天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世界中何种万物都无法替代的一种感情。无论子女如何,无论父母如何,血缘关系是如何都不可能改变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血缘的关系,亲情才更显得永恒。

  玛雅和斯蒂芬是一对夫妇,有埃莉和本一女一子。然而,这两个孩子都不让人省心。埃莉不禁没有考上大学,而且还吸毒,还与不同的男友交际,甚至还与母亲让其看孩子的闺蜜之夫有了亲密关系。由于吸毒的关系,酿成了大错,看的孩子杰克在海边冲浪时不幸溺水身亡。

  对于这样的子女,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还是彻底放弃?面对已经失去了控制的子女们,父母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

  所幸的是,对于埃莉,涉毒还乱性,这样的孩子,父母并没有把所有的责任都一骨脑地推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这所以成为这样的样子,父母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显然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父母显然在其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能关心照顾的程度比较大。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孩子会追求自我,追求自由,渐渐地对于父母的教导有了一定的逆反心理。这个时候,到底该如何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呢?

  让其自由成长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相反,孩子无论成长到何种程度,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孩子。只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育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才行,并不能象童年少年时一样的管教方法了。

  爱,尽管可能一生都不可能释手,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这也是本书给人们的一点启示。

  只是值得商榷的是,本书的写作特点是根据两条时间线来回穿梭跳跃并辅之以倒叙手法,最后才揭示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于亲情的影响是如何的。

  这固然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但也造成了阅读上的困难。对于2011年线和2013年线,作者反复的穿梭,思维一直在跳跃,读者也是来回的思维跳跃。

  本书与其是说成是小说,倒不如说成是父母的教育笔记,在不同的时期,记下了子女不同的想法和作为,时空不断地逆向变幻。这种写法,既有一定的创新,也有一定的冒险性,让读者在不断的探索中很难尽快地得知事情的真相和故事的主线。

  《爱,不释手》读后感(六):勇敢去爱

  一对大学教授的,在自己的领域卓越优秀,但是人到中年,却遭遇孩子的叛逆青春期。玛雅和斯蒂芬是哥大的教授,原本对于儿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孩子却和自己越走越远。女儿埃莉辍学、吸毒、滥交、说谎,她开始逃避一切,唯有和弟弟本才能取得信任,对于父母,形同陌路。而玛雅和斯蒂芬一样是逃避现实问题的父母,对于女儿的所作所为,找不到切口和出路,玛雅以为暂时的分离能缓解双方的焦虑,但是从小到达的突发性分离,带给了埃莉毁灭性的伤害。而玛雅自己,她的成长过程也缺失了母爱,唯一的父亲却并不会去爱。这样恶性循环,加上斯蒂芬在妻子和孩子之间,也没有充当好一个润滑剂的角色,这就导致爸爸妈妈和姐姐弟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持,甚至玛雅的管教一度推向埃莉走到最黑暗的深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