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语堂自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林语堂自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9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语堂自传经典读后感10篇

  《林语堂自传》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页数:1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语堂自传》读后感(一):林语堂起初并不专长国学,还是发明家

  国学现在是一个很虚的词,尤其是现在的所谓各位国学大师,自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干大师们纷纷逝去以后,国学已经变成了一个虚词,大家都在雾里看花,处于这个目的,探究一下林语堂的相关。

  看的电子版本,分为4个部分: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我的自传/八十自叙(80高寿时编撰)/自传拾遗,断断续续的看了大约半个月。前三部分其实都是比较完整的自传,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觉就把林语堂自传复习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点落墨的童年和游学阶段。第四部分,从几个角度,将一些散文归集成册。

  看这本书意外的发现

  1/是林先生自圣约翰期间之前,居然对于国学部分的学习是比较浅的,一直以教会学校方式在学习;

  2/勤于发明,热衷中文打字机

  文风朴素又不失风雅,果然是大师风范。对当前人的最大启发,文理兼修啊。

  注:这本纸板图书,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二/三部分。

  《林语堂自传》读后感(二):传者自传

  显然林先生要做自己的传记,并非是要介绍自己的生命历程,也不是评论自己思想成就。我想林先生对做传记是有很多的想法的,其所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该是过足了情感传记的戏瘾。或许要理解林先生的情感,理解他的品性,可以去看他的苏东坡,看东坡先生的林语堂的影子。在做自己的传记的时候,他只是提提自己对人生经历中的一些阶段的看法,或者是一些难闻的轶事。这便是林语堂风格吧。

  如他所说,早期他的文章很是批判,后期含蓄了或者幽默了。从这个传记便透露了这些景象。批判的,或是含蓄的批判的,或是幽默的批判了,或是含蓄幽默地与你交心。“交心”,与读者交心,这是多好的想法。我想所谓“交心”,便是说读者最容易听的进去的话,最容易领悟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似乎是不容易的,很不容易,所以林先生说他非常不喜欢那些所谓的“术语”,认为那是不会说话的人干的事情,不会用简单语言表述思想的结果。那些就是不“交心”吧。林先生说他早年文笔太直,太锋利。那时候的他怕也是尚不能很好地用文字与读者交心。他说,那得怪罪北洋军阀,怪他们给知识分子自由太多了的缘故。1921年胡适在其日记记着日本人芥川龙之介的话“中国作家享受的自由,比日本人得的自由大得多,他很羡慕”。胡适得意:“其实中国的官吏并不是愿意给我们自由,只是他们一来不懂我们说什么,二来没有胆子与能力可干涉我们”。信也。言论自由太多了,便开门见山地讲话,便不知道用“文笔技巧”。恰是从这段牢骚,可体会他后期的“文笔技巧”了。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林先生哪里是在怪罪北洋军阀给的自由太多了呢?分明是在向我辈炫耀那个时代,那个自由的时代,那个属于知识分子的时代,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时代里,他们的理想是“各人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别人让你说的话”。可怜属于我辈这个时代,是连话怎么说都不知道,连自己说的话是不是自己的话都不知道,自己的嘴巴脑子是不是自己的都不知道,的时代。当然这样的时代林先生也是经历过的,这也是他后期幽默文学、讽刺文学的由来。因为在那样的时代,自由的表达自己是不行的,是会有“牢狱之灾”的。聪明如林先生者,也会感到“人生太悲惨了”,于是他“不能不故事滑稽”。所谓的“讽刺”与“幽默”,他说只是“滑口善变”,而那又只是他“树立的自卫的机械作用”。吾辈对于其“这一路的滑口善变,其中含着眼泪微笑的”,该是能有极好的体悟的。用林先生最推崇的东坡先生一句词说是“长恨此身非我有”。

  学生阶段肯定是给林先生留下最美、最深回忆的事情。所谓学生阶段,也该就是其童年、青年时期。那时有父母姐姐关爱,有芝麻饼的诱惑,有闽南青山、绿水的怀抱,有美丽健康的乡土姑娘恋爱,还有品学兼优自信。林先生直到耄耋之年,回味起那些情景,依然那么的亲切美妙。我们也读进了那些青山绿水,读进了那青山绿水中的姑娘,那充满生活气息的美丽的乡土姑娘。想离开去寻找站在大山中傻笑的赖柏英,或是坐在竹筏上渐渐忧郁的翠翠。林先生的爱情该是极天真的爱情,初恋虽然失败,但是给留下的该是最单纯感情理想,于是在不能与C结婚的时候他还会“哭得瘫软下来,哭得好可怜”。(何曾几时,我们也会在梦中醒来,抹去脸颊泪水,却还止不住心中踉跄的哽咽。)或许正是这种单纯,能够赢得单纯的爱情的吧。也许这便是为何到了晚年,林先生依然视林太太是“少女的芳心”,几十年过去那“少女的芳心”依然如当初回应“穷有什么关系”那般“坚定而得意”。其中一件轶事是尚未能明白的,何以林先生会“一个习惯母亲的奶,一直玩到十岁”,闽南风俗使然?既然林先生将其将出来,该是别有用意,尚不解。正是与母亲的这种亲密,使其在新婚前夜,与母亲同睡,那时“能与母亲同睡的最后一夜”。不知道那夜林先生有没有哭,林母又是否哭过。从此林先生不再属于她,而是另外一个女人。(据说盐井的藏族,男子在“出嫁”到女性家时,全家人如同汉人女子出嫁一般,要有震天的哭送。)

  回顾学校时光,并非总是好的。当我们能自己识别生活经历的时候,很多往昔不觉的事情开始变得充满遗憾。学校生活便是其中之一吧。林先生相信课堂听课”是“人类虚耗时间之最大的发明”,“学校是致令学生看书喂非法行为地方”。学校确实就是那样的地方!他自信自己的学习方法,说自己只读最经典或最下流的书。我辈是读了太多的无用的书,读了太多中流的书,还是草草地读过。我的流弊甚重,花了两小时阅读阅读此书,再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堆上这些文字。林先生说他读一本书的收获可当别人读十本的收获。或许与我比起来可当十三本吧。

  另外再做些笔记,记几段我感兴趣人物的描写,生动、锐利。

  关于周作人,和他的文字笔调一样声音迂缓,从容不迫激动之下也不会把声音提高。

  关于周树人,每逢攻击敌人言辞锋利可喜之时,他会得意得哄然大笑。身材矮小,尖尖的胡子,两腮干瘪,永远穿中国衣裳,看来像个抽鸦片烟的。

  关于刘半农,反对儒家一切思想,而且对一切都采取极端的看法这方面,我觉得他是一个精神患者

  关于钱玄同,两眼近视,常常脸红。

  关于刘半农与陈垣,刘半农在伦敦的时候向别人介绍陈垣说,他“也算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陈垣当时对此话甚为敏感,从此,始终存有芥蒂。

  再加一条蒋介石吧,林先生说自己是中国出了蒋介石夫妇工作努力的人。

  《林语堂自传》读后感(三):幽默人生

  余秋雨说,谢谢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是在描述书,也是在描述自己。我也应该好好写写自己了,有些东西不能再次逃避了。

  看完《林语堂自传》,我觉得林语堂有几个地方是让人羡慕的,或者说值得我去拜读他的作品以及尊崇他的为人的。

  林语堂少时也是一个穷小子,但是,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不一般的人物。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是一个一般的人。骨子里面有这种感觉,什么时候都不会放弃

  林语堂的老婆也是令我羡慕的。这么好的老婆在现在这种社会,应该比较难找的吧。不过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富家小姐,而是因为她是一个富家小姐,竟然还可以跟着林语堂这个穷小子跑来跑去。(不知道有没有怨言,但是从文中看不出不和谐的声音)。

  有幽默会让生活更美。林语堂就是这么一个充满幽默的人。我是一个缺少情趣,缺少幽默的人。在大学之前更不值得一提了。死板的生活,在家庭的管教之下,丝毫没有什么度量与大气。不过到了大学,我觉得已经改变了很多了。至少,别人和我开玩笑的时候,我可以厚着脸皮,或者坦然的接过话题,自我调侃他一番。其实这种感觉没有什么,过去了就过去了,根本需要回想。

  林语堂算是一代大师,文章名扬天下人格也是高尚无比。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来没有为任何写过一篇自己不想写的文章,连一句话都没有。太强了。自由的人格。

  林语堂的幽默、周发的洒脱、刘德华的认真

  《林语堂自传》读后感(四):林语堂起初并不专长国学,还是发明家

  国学现在是一个很虚的词,尤其是现在的所谓各位国学大师,自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干大师们纷纷逝去以后,国学已经变成了一个虚词,大家都在雾里看花,处于这个目的,探究一下林语堂的相关。

  看的电子版本,分为4个部分: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我的自传/八十自叙(80高寿时编撰)/自传拾遗,断断续续的看了大约半个月。前三部分其实都是比较完整的自传,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觉就把林语堂自传复习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点落墨的童年和游学阶段。第四部分,从几个角度,将一些散文归集成册。

  看这本书意外的发现:

  1/是林先生自圣约翰期间之前,居然对于国学部分的学习是比较浅的,一直以教会学校的方式在学习;

  2/勤于发明,热衷中文打字机

  文风朴素又不失风雅,果然是大师风范。对当前人的最大启发,文理兼修啊。

  注:这本纸板图书,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二/三部分。

  《林语堂自传》读后感(五):好书之人难做

  从林语堂的自传来看,他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好书之人。其嗜书之程度与钱钟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这种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厌恶学校教育考试极易得高分,虽喜读书却厌恶课堂。在我看来,这两点极难做到。在学校那么多年,我只觉得读书难,书难读,上学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除上学读书之外,我根本做不了别的事。于是,我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读下去。越读越觉得兴味索然,越读越觉得读书无用。只因我是为了尽责而读,并非为了喜好而读书。要是完全不为责任读书,非常难做到。大学里的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密,早上有课,下午有课,晚上还要上课。余下的时间连消化老师课上所讲都不够,就更不用说自己去看些感兴趣的书了。我们的老师又不像林语堂的老师那样一课十行,而是一课十章。课上来不及预习,课后来不及复习。只能在老师讲的时候拼命记笔记,留作考试复习之用。看来要做读书人极易,做好书又能读书之人极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