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部电影》经典读后感10篇
《这只是一部电影》是一本由(美)钱德勒(Chandler C.)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只是一部电影》读后感(一):请叫我希区,不要柯克
请叫我希区,不要柯克,
对于希区柯克先生或者说老师的这句话,我是直到书看到一半多才突然萌生遐想,有了自己对于这句话的想法的,Alfred Hitchcock,而柯克的音对的是“cock”,而cock有鸡巴的意思,而希区又是一个极度极端敏感的人,所以不想让其他人叫他时加上柯克两字。
希区有其特有的幽默,他讲的冷笑话让人听了不想笑,只是想要寻根追底,知道他是如何想出这句话的,他有时以自己的当场表演来为人们演绎他的幽默,套用如今很红的一句话“他老人家幽的不是默,而是希区的名号”。
----------------------------------------------------------------------------
“某个星期天,希区邀请贝维尔开车去他位于萨里郡的谢姆雷格林乡村别墅共进午餐,贝维尔回答说:‘可是我的车正在修理,希区。’
“‘没关系。’希区回答说,‘坐绿线快速公共汽车来,它正好经过你家门口。’希区是个公共交通方面的专家,公共汽车和火车线路都了如指掌。
“但贝维尔还是心存怀疑,‘你确定?我从没见过埃尔金大道上开过公共汽车。’
“‘坐上午11点10分的那班车,你会准时来到这儿。’
“‘但是,希区....'
“‘别争了,照我说的做。’
“到了星期天早晨,正如希区柯克所说的,一辆绿线公共汽车在11点10出现在贝维尔家门口,它正开往谢姆雷格林方向。当然,是希区柯克自己雇的这辆汽车,也包括上面的司机和售票员。”
----------------------------------------------------------------------------
“希区和平时一样先点了葡萄酒,然后侃侃而谈自己希望片中的尸体穿什么衣服。和平时一样,他对任务的穿着特别在意。”
“‘我想要一件深蓝色的夹克,银纽扣,’他说,‘条纹衬衫,法国袖口,大的银质链扣,手绘的苏尔卡牌银色宽领带,淡蓝色裤子,蓝白格羊毛袜,带流苏的黑皮鞋。’
“上菜的时候,我注意到约翰有些不安,他最终没能早走成,我和希区离开时他还坐在那里。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没法起身。我穿的和希区柯克先生描绘的尸体一模一样。’约翰不知道这是个恶作剧,典型的希区柯克式幽默。”
----------------------------------------------------------------------------
“我问他,‘希区柯克先生,下楼梯时我从摄影机的左面走,还是右面走。’
“他看着我说,‘你要走向那个用太热的水洗过的毛绒衫。’
“我心想,‘天哪,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然后我又好好地思考了一下,毛绒衫如果用热水洗的话会怎么样?它会收缩(shrink),shrink的过去式是shrank,而德语中的‘橱柜’是schrank,发音和它相近。我前面正有个柜子,于是我说,‘啊,我得冲着那个柜子走。’他说,‘我早知道你会想出来的。’有时候他就是这么夹杂些德语词汇,想看看我是不是能猜得出来,其实都挺难
----------------------------------------------------------------------------
“我小心地等他们用完了甜点,喝完了咖啡,然后才上去表达我的敬意。”哈林顿回忆说,“希区柯克先生马上认出了我,热情地与我打招呼。他把我介绍给了他妻子和哈里森小姐。这时候,领班拿着账单过来了。希区柯克伸手找皮夹子,没找到。他抬起头来看着我,一副天正无邪的表情。
“‘噢,柯——蒂斯,’他把我的名字念得很清楚,‘我好像是出来忘带皮夹子了,我不知道你是否可以......’
“我几乎就要当场死掉。我身上根本没这么多钱,就是身下也没有。我的脸色可能是一片惨白。他又把手伸进了口袋,这一次,他找到了他的皮夹子。这就是他的幽默感。”
----------------------------------------------------------------------------
而且希区柯克老师很喜欢在英语中那种特有的同一个单词不同的意思上做文章。比如他曾说过,“每天都是一件礼物,因此我们将它称为现在”(present既有现在之意,也可表示为礼物)
“你知道火车头为什么不高兴吗?因为后面跟着爱管他的人。”(英语tender既可解释为煤水车,也可解释为照管人)
当时在想这样的思路如果用在中文上该怎样?思前想后只有一种思路,就是中文的同音异义词语,但想了老半天没想到哪一对。故此文也只能到此结束。
如果你和我一样,只知道希区柯克的电影很“好看”但又想了解得更多,不妨读读这本书。
它以希区的电影为线索,一部部说下来,电影背后的故事,希区和他的演员、编剧、摄影......所有与他电影有关的人之间的故事。读了让我忍不住想要重看几部以前没看出“名堂”的片子,也庆幸还没看的那一半,有些细节可以好好注意一下啦。
当然这不只是一部希区电影的参考书,很多地方提到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的妻子阿尔玛(是啊,怎么可能撇开阿尔玛讲希区的电影、人生或者电影人生呢?!)
希区在暮年如此回顾自己的一生:“我是个很幸运的人。我很早就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能够一路继续下去。我遇到了完美的人生伴侣,我们有完美的孩子,我们的女儿帕特。这样的人生,即使有机会,我也不会去做任何改动;除了一点:它不得不终结。
“那么长的时间里,我拍了很多电影。其中有些令我感到骄傲,没有哪一部让我感到惭愧。
“电影是我的生活,但即使不能再拍电影,我也希望能继续活下去——和夫人一样长。她生病,我的每一天也都过得不再精彩。
记住,这只是一部电影。
《这只是一部电影》读后感(三):相当引人入胜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电影导演的个人传记都能像这一本这么好看的,比如伯格曼先生的艰深自传,就几乎像古代阿拉伯文天书一样难以令人投入,但这一本由夏洛特·钱德勒女士写成的小书,却能像排行榜上那些总也盘旋不去的畅销小说一样,令人爱不释手。
是啊,世界上只有一个希区柯克。本书作者和希区柯克家族私交甚好,了解大量不为人知的内情,因此我们才得以目睹那些大明星们在银幕之外的私人生活场景,其中关于英格丽·鲍曼、费雯丽或者玛琳·黛德丽的小小趣闻,相信对很多人都是有吸引力的。关于希区柯克自己的种种传闻,也并不总是出现那些容易令人紧张和恐惧的故事,比如这一个就很好玩:希区柯克向来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客串,但在《救生艇》里,他找不到合适的角色,因为整个故事发生在一艘狭小的救生艇上,于是有人建议他扮演水中的浮尸,希区柯克断然拒绝了这个馊主意,他想到的办法是出现在剧中人手中的报纸上——当时他刚刚成功的减去90公斤体重,因此在报纸上成为一则醒目的减肥广告,有趣的是,影片公映后不久有很多观众来信询问,他们想知道的是,那种奇妙的减肥药哪里可以买得到。
《这只是一部电影》读后感(四):关于希区柯克的三个问题
关于希区柯克的三个问题
——《这只是一部电影》读书笔记
《这只是一部电影》是一本好八卦。作者夏洛特·钱德勒对希区柯克周遭世界的探访,仿佛叫读者经历悬念版爱丽丝梦游仙境,得以在希区柯克每部电影的片场外偷窥、窃听,揣摩永远着西装领带的希区柯克将导演怎样的谋杀,设置怎样的奔逃,安排怎样的调度。有时也观看他的私生活,瞧他怎样带女儿帕特丽夏去商店买她不爱穿的拘谨衣裙,瞧他怎样在电梯里当着陌生老太太与友人在电梯里说:“你把刀上的血擦干净了吗?”
八卦使原先脑中单调而遥不可及的大师丰满起来,成为有趣的人。此外,散落于这些八卦中的一些细节,令我特别注意到,并促使我分析三个问题。这些问题,我想应是关乎希式电影本真的。
1.在大脑里“拍”电影
希区柯克是完全的电影生物。关于他的神话传说——每次正式开拍一部电影前,他已在大脑中“拍”好了这电影,到现场,每一个布景如何安置,每一个镜头如何走向,这场戏与下场戏的剪辑点,了然于心,毫不犹豫。他不过是要成为指挥家,叫乐手们将自己创作的乐谱演奏出来。当然,拍电影这事情并非完全靠“大脑”,便是乐谱,也要抄写下来。在拍摄之前,希区柯克会画详尽的故事板,制作人员会惊奇地发现成片后的构图、光线、角度、景别,与最初的故事板毫无二致。也因此,希区柯克没有“导演剪辑版”的烦恼,任何制片人企图收回最终剪辑权,拿走他拍好的胶片,最终还是徒劳。这些胶片只有一种剪辑法——希区柯克式的剪辑法。
也即是说,希区柯克的创作在开拍前便完成,所有的创作乐趣也已享受,拍摄本身只是一种劳累的苦力活。所以他觉得——“电影最无聊的一部分就是拍摄阶段。”在大脑里“拍”电影这种本领的发端,据本书的采访,是在1923年。当时还只是他同事的阿尔玛小姐在剪辑一部影,请希区柯克帮助拍一些过场镜头。他到布景舞台上,冲摄影机取景器向被摄物观看,摄影师杰克·考克斯对他说:“那是我的工作,你只要看着它前面的东西就可以了。”
从此,希区柯克开始向考克斯学习镜头、取景、拍摄角度的知识,并训练自己像摄影机一样观看事物并想象成场景。他知道什么光圈、焦距的镜头有什么特色,知道什么型号的光有什么阴影。所以“在大脑里拍电影”并非神话,不过是希区柯克看待电影的方式,他逼自己用画面思维组织一切,包括故事、悬念,直至深层意义,只要置身电影创作,他所操持的语法只是画面蒙太奇。这种画面语言之随心所欲,入化境。比如在《惊魂记》的著名浴室砍杀中,刀从未真的落在女人身上,杀手也未露面,女主角甚至用替身,但无所谓,希区柯克操纵画面,并完全操纵观众的注意力,迫使观众以自己的想象补齐刀刀入肉的恐惧感——于是吓得不敢洗澡了。
希区柯克的“胸有成竹”,也强迫他要对电影拍摄技法(包括构图、调度、剪辑)做刷新。因为一旦设想出画面,他一定要想办法来实现,这便需要在拍摄现场思考许多新特技。我们得以在《迷魂记》中看到无数旋转体并铭记于心,在《后窗》中看到仅靠室内的偷窥就能完成一出好戏,在《鸟》中看到群鸟攻击,在《海外特派员》中看到电影史第一回海水灌向飞机驾驶舱的惊心场面……《鸟》的美术指导罗伯特·鲍伊尔说:“希区柯克会将任何一个镜头的技术层面推向极致,如果这么做可以满足他试图表现的那种内在感觉的话——无论是悬念、恐惧还是其他感觉。”
我便觉得,对待希区柯克的电影,时常该从故事、意义抽身出来,单单去享受每幅画面怎样连接与运转。
2.演员是牲口的意义
“演员是牲口”这话令希区柯克显得十分霸道。但书中许多采访,演员都否认希区柯克曾这样说,最多是在《鸟》中,希区柯克发现一只鸟有表演欲,于是开玩笑,希望演员能像鸟一样受摆布。希区柯克自己觉得即便他说过这句话,也是玩笑,他真正意思是希望演员们为他提供一种“消极表演”。他在片场不给演员表演方式上的指导,通常只让他们“走到这里,走到那里”或者“看左边,看右边”。这种简单的导演方式令方法派演员十分困惑。《冲破铁幕》的主角保罗·纽曼便因此与希区柯克不能融洽合作,他写了人物大纲,向希区柯克请教人物的背景与动机,希区柯克不耐烦:“动机就是你的薪水。”
《艳贼》的主角肖恩·康纳利十分晓得并尊重希区柯克的导演法,“对他来说,任何的讨论都是‘过分讨论’。”
这问题与希区柯克在脑中拍电影的方式是相通的,希区柯克一早安排下情节、悬念,演员最重要的是以正确的动作还原他脑中的想法,而非考虑动作之外的动机与背景,不需要做即兴的发挥,这样做反而要破坏早已经设定好的故事氛围与走向。“方法演技派的演员演话剧可能没问题,但拍电影时,我们从他的脸部切到他看到的东西,即摄影机的主观镜头,这就必须得有纪律了。”
这“纪律”正是希区柯克式画面语言。方法派演员演技的发挥,企图令画面重点转移到人身上,这就偏离了轨道。希区柯克的电影中,人的作用常常不如打火机(《辣手摧花》),或一座风车(《海外特派员》)。演员在动作之外要求得更多,便威胁导演对故事、画面的掌控,演员突出,故事的流畅就被捣乱。希区柯克不喜欢,或者痛恨这一点。至于人物形象,希区柯克宁愿用食物去丰富:“对食物的偏好能说明一个人的性格……我影片中的人物绝不会吃与他性格不符的食物。”对方法派随心所欲诠释角色概念的做法,希区柯克说:“那不是表演,那是写作。”
所以,“演员是牲口”是希区柯克装配电影的重要原则,他希望演员是活动道具,与所有道具一般平等地打造好每一幕场景,这样许多“本分”的场景仿佛火车的车厢,剩下的任务专看希区柯克怎样将它们连接,得以顺轨道疾速前行。装配好场景的所有目的是令观众激动:“希区柯克说重要的不是演员如何感受,而是观众如何感受。他想从演员那里得到的是‘动作,而非动机’。”
3.这只是一部电影
“这只是一部电影”这句话在书里重复许多次。前言里便有英格丽·褒曼希望找希区柯克问诠释角色的动机,希区柯克说:“英格丽,假装就行,这只是一部电影。”
拍《阴谋破坏》,演员西德尼对片中弄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十分不满,她认为没必要,并告诉希区柯克,得到回答:“这只是一部电影,西尔维娅。”
拍《辣手摧花》,主角法利·格兰杰有时自己想出一句台词,说出来并不适合表演,对希区说:“哦,妈的!我很抱歉。”希区柯克不在意:“这只是一部电……影。”
拍《迷魂记》,金·诺瓦克就角色动机问了希区柯克一个问题,希区柯克严肃地看着她,说“我们不要在这些问题上挖得太深。这只是一部电影”
……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好像他总觉得自己的电影并不值得深入“动机”的层面,这便是他对电影的态度?自然不是,他说,“每当我因为拍电影遇到的问题过分紧张时,我都会对自己说,‘记住,这只是一部电影。’但这话从来都不起作用,我从来都没能说服过我自己。”
这句话好像镇定剂,在片场能够让演员贯彻“活动道具”的原则,把演员从游走的神思中拉回来,专注于“向左走,向右看,拿刀砍”之类动作指令。另一层意思,希区柯克从未将电影看做思想或意义的载体。与特吕弗的谈话录中表明,他最讨厌影评人从他的电影中分析道德话题,反感别人对影片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而不是影片的效果好坏感兴趣。他也蔑视电影审查部门对影片“接吻不能超过三秒”,否则便道德败坏之类的限制,他在《美人计》中,将长达三分钟的吻戏拆分十五次,“每次不超过三秒钟”,以此做一种挑战与嘲讽的姿态。
希区柯克关注的,只是令观众“激动”。当他的悬念情节起作用,他的惊悚镜头有效果,一部电影便完成使命,而他自己也得到创造的满足。观众的激动与自己的满足,便是希区柯克电影的最大目的,他的电影不承担别的用途,所以他愿意总说“这只是一部电影”。但这简单的目的,终究还要一条丰富而扎实的道路来达到。终其一生,希区柯克都在“惊悚悬念”这种技艺中沉浸,并以此创造不胜数的电影技巧。他专注一个类型,却令此后所有类型影片的叙事技巧承继无限丰富的遗产。“这只是一部电影”便成为所有电影的路碑。
我只能将“这只是一部电影”这句话做这般勉强的解释。其实满不止这么简单,我浅薄的学识,没本事深入了。
看完这本书,最叫我最喜欢的八卦是关于希区柯克与他妻子的。希区柯克真正爱上的事情,一是他的电影,他一生以此为乐,并且除了电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比电影更爱的,是妻子艾尔玛。自希区柯克求婚起,从一而终,厮守五十八载。
末了,把这八卦抄两段,做标记,并与大家分享。1979年,美国电影学院给希区柯克颁终身成就奖,他按俗例致一份不俗的感谢词:“在曾经为我做出贡献的所有人里,请允许我提到四个人的名字,她们给予我最多的关爱、欣赏与鼓励,以及长期的合作。四人中的第一位是个电影剪辑师;第二位是一名编剧;第三位是我女儿帕特的母亲;第四位是位一直在厨房中展现奇迹的优秀厨师。她们的名字都是阿尔玛·雷维尔,我要与她分享这个奖,正如我与她分享我的生活。”
他也在采访中对本书作者说,“电影是我的生活,但即使不能再拍电影,我也希望能继续活下去——和夫人一样长。她生病,我的每一天也都过得不再精彩。”
《这只是一部电影》读后感(五):这样的传记很精彩!
我是怀着猎奇的心理读这本书的。众所周知,希区柯克的别称并非书中说的Sir Hitchcock,而是独裁者,自私,卑鄙等等,总之负面的更多一些。但是看过这本书后,对希区柯克的印象,如果你很相信作者的话,就会大大的改观。按照书中所讲,应该用“反映”这个词更加准确,这位著名导演应该是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幽默的,而且也很有品位的绅士型天才。所以可以想见,这本书并不能满足任何人猎奇的心理,它是一本为希区柯克歌功颂德的传记。但千万别认为这本书很死板,恰恰相反,作者对希区柯克的喜好和崇拜建立在幽默机智的笔调之上,风趣的对话充满了每一页纸,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我敢肯定,无论你喜不喜欢希区柯克,你都会喜欢读这本书,因为它写得太有意思了,不会让你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读你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是真的让你看到一张张生动的脸。
这也是一本应当被拍成纪录片的传记。正如书的标题所讲,这是一部私人传记。它很独特,并没有罗列出详细的事件,而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以工作为中心的希区柯克的生活,家庭,朋友和共事者,以及他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倘若这本书真的成为一部纪录片,那么拍摄的场景应该很简单,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半身像在镜头中娓娓道来他们眼中的希区柯克,仅此而已。没错,作者与这些人的对话就构成了整部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通过作者的妙笔,这些对话被生动的重现。通过这些对话我没看到了一个个独特而又生动的形象。通过这些形象的讲述,我没得到了一片又一片的希区柯克,就像是拼图,我们一点点的把他们拼起来,得到了一个虽不很清晰但是却完整且生动的希区柯克。感谢作者的机智幽默与耐心,让我们在今天仍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事。
不知道怎么结束我的评论,因为想告诉大家的还有很多,但终究一句话,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读一读这本有意思的传记。因为除了让你了解希区柯克外,本书还作出了一个优秀的示范,它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对话描写教科书。
《这只是一部电影》读后感(六):视觉化的大脑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是英国电影大师,以悬念电影著称。提起他的名字,人们便会和悬念电影联系起来,甚至连他独特的相貌和肥硕的身材也似乎成了一个符号,只要一看到这幅形象,人们便不由自主的想起惊悚电影来,由此不难看出希区柯克在世界影坛的影响。
这本传记是美国林肯中心电影协会的会员,资深电影人物传记作家夏洛特·钱德勒以访谈的形式所著的一本传记,钱德勒擅长为电影人物立传,他曾写过影坛大师比利·怀德、费里尼等人的传记。这本书从希区柯克的童年写起,主要围绕电影展开,使读者对希区柯克有一个具象的了解。由于钱德勒还是一位深谙电影之道的人物,因此再写此书时,也潜在的告诉了读者什么是电影,大师级的电影是如何诞生的等问题。
故事与体验
电影就是电影,它不是别的,它不是哲学,也不是道德宣讲,故而不需要承担以上职能。说的最直白简单,电影首先需要一个好故事,如何把一个故事讲的好,讲得出彩,讲的令观众意外,这边是高手。而希区柯克真是这样一个擅长编故事的人,或者说他随时随地都在编故事。
他在餐厅进餐时曾虚构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源于他对剧院的兴趣,故而他将故事的场景设置在伦敦科文特加登皇家剧院,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正在演唱,仰起头的时候忽然发现上部包厢里一个男子正向另一个男子靠近,并用刀刺向后者,这时卡拉斯正在唱一个高音,她的高音顿时变成了尖叫——他从未发出的一个高音……
故事讲到这里,同桌的人都急于听下文,希区柯克去告诉他们,剩下的是分镜头的内容,由他的妻子负责。如同这个故事一样,希区柯克的电影以悬疑惊悚居多,不乏谋杀内容。他认为这些电影不过是一种恐怖游戏,拍摄这种电影就像是讲述一些远离人们的故事,虽然逼真,但却不会真的发生,所以观众所体验到的只是电影院里的惊悚。这种恐惧体验,就像性爱的激情体验,都是令人难以忘记的。
不断的创新
在整个世界影坛,翻拍,重拍,跟风是很正常的事,一个经典故事通常会被多个导演选为拍摄素材,而一些经典电影则有多个版本,至于经典电影中的拍摄手法和桥段,则被武术电影多重复。然而希区柯克拒绝这样,他杜绝任何形式的老调重弹,不但拒绝自己的老调,也拒绝别人的老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早期的大师已经将电影的试验和手法的运用发展到了巅峰,这就令后来者无法不模仿。所以希区柯克说,我很同情那些可怜的后来者。
在创新上,希区柯克是不遗余力的,不论是早期的默片时代,还是他在英国影坛冉冉升起,乃至后来进了好莱坞,创新始终都是他追求进步的一种方法。
尊重生活的参与者
希区柯克尊重生活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不论是他的妻子阿尔玛,电影制作者,电影演员,抑或是餐厅的侍者。某次他在餐厅用餐,领班曾问他是否愿意把剩下的蛋糕留待明天吃(英美国家的高级餐厅对客人有专门服务,对吃剩的糕点以及酒水可以寄存,到下一次用餐,即便是如希区柯克这样的大导演也遵从这一节约习惯),却遭到了希区柯克的拒绝,他认为剩下的属于糕点师。如果一个制作高级糕点的厨师没有机会尝试自己的蛋糕,他们会对客人感到失望。
实际上,希区柯克在做出这一决定时是在谈论一部电影,那就是《泰坦尼克号》。电影中有一个糕点师正在一丝不苟的做糕点,然而船快要沉了,他依然那么专注的去做,尽管不可能有人去吃,因为一切都要葬身大海了,那么他为何还要那么专注的做呢?原因就在于他是生活的参与者。这就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
图片式思考
希区柯克认为人类对图片的认知拥有天生的本能,看到某一类东西时产生的首先不是为什么,而是是什么。那么为何大多数人不具备这一能力呢,这是因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人会逐渐丧失这种本领。而他自己的大脑却一直像孩童一般,使用图片的形式思考的,他认为自己拥有一颗视觉化的大脑。
在希区柯克的眼里,他能够像取景器一般从自然中取舍镜头,对此他还讲述了一个经历。1923年时,他在片场工作,某次饭后曾准备看看取景器里拍摄的东西,却被人叫住,此人便是希区柯克日后的御用摄影师杰克·考克斯,他认为通过取景器看景物乃是摄影师的权力。至于导演,只要盯着摄影机前面的一切就足够了。这话令希区柯克豁然开朗,从此后他的眼睛就像一个取景框,能够准确的取舍各种场景。
他不需要从摄影机的取景器里来了解拍摄出来的画面,他只要知道镜头焦距的长,就知道摄制成的东西是否满意。对于这一能力,一方面来自他的天分,而另一方面则有着十分勤奋的观察和练习。
童年、家庭以及电影事业
1899年希区柯克生于英国伦敦东区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个水果商人,母亲是全职主妇。他是个内向,而且十分谨慎的孩子,从来都不哭。对于不哭这一点,希区柯克有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哭泣是是去自控力的表现,而且有失尊严。
希区柯克的父亲虽然只是一般的水果商人,但却有着良好的教养,他上班时总是穿黑西装和浆洗的挺括的白衬衫,一丝不苟的打领结,刮干净胡子。这么做并非是为了取悦顾客,而是出于自尊。这一点对希区柯克同样拥有巨大影响,使他从小就以一个真正绅士的标准对待自己。
希区柯克的父母都喜欢话剧,有空就会带他去看演出。希区柯克还喜欢画画和读书,这一切都为他早期的艺术培养奠定了几处。由于希区柯克从小就是一个胖子,所以不是和参加孩童们的游戏,由于胖的缘故,他被小朋友们孤立了起来。然而,他并不因此而自卑,他不过是内向了一些。然而内向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把对外在的关注朝内倾斜,更加内化,更加关注心灵。当然,这种内在的发展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地内向性的发展。然而,内在化的东西是看不出来的,在孩童的世界,他们更容易认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一些有才华的人,由于外向的原因,长期沉迷与社交或者不免其他诱惑,逐渐的将自己的才华浪费掉了。然而,这些问题不会出现在希区柯克身上。因为他总是独处,不依赖与任何人,因而能够专注于才能的拓展。
由于不能融入小伙伴群体,他只能待在家里,大量的阅读各类书籍。阅读涉及爱伦·坡、切斯特登、约翰·巴肯、柯南道尔、维尔奇·科林斯、狄更斯等大家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内容成为他电影的灵感来源,有些作品甚至被他搬上电影银幕。
阅读是希区柯克童年时最大的乐趣之一,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尽管是一个惯常于拍摄惊悚内容的导演,但却极端厌恶黑暗,而且从幼年开始他就不喜欢黑暗。他曾说,黑暗代表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而我却一直喜欢自己熟悉的事物。人永远都不可能知道黑暗中会有什么东西潜伏,也不希望自己知道。这些观点,也反映在希区柯克对人们心理的把握上,故而他能拍出令人头皮发麻的惊悚片。
1914年,希区柯克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哥哥接手了父亲的生意,而他必须另谋生路。他想当工程师,因而被送入一所航海学校念书,另外还在伦敦大学的夜校上美术班。肄业后,希区柯克进了威廉·托马斯·亨利电报公司从事文职工作,不过他喜欢有创意的工作,因而常去广告不帮忙,结果他设计的作品广受好评,从而转入广告部,并设计广告和图册。
一战爆发后,希区柯克曾想参军,但他体检不过关,故而未能如愿,后来他参加了军队志愿者,实际上就是民兵组织,因为他们连起码的制服都没有。1919年,希区柯克去名伶—拉斯基电音公司临时打杂,因其主动性强,有很强的创造力,干脆背电影公司招为正式工作人员。1922年,希区柯克以副导演的身份加入了盖恩斯伯勒电影公司,病虫当编剧,这一年他23岁。
从1925年开始,希区柯克拍摄了《快乐园》、《山鹰》、《房客》等电影,但都不被电影发行人或者投资者看好,故而上映时间多有推迟。尤其是电影《房客》倍遭发行商的排斥,发型上认为这部电影很糟糕,投资商甚至打算把这个电影交给别的导演重拍。故而,这部电影的上映一再被推迟。但是投资商们期望收回一些钱,因此这部电影最终还是上映了,结果好评如潮,人们将它称作英国电影史上最棒的电影之一。至此,希区柯克一炮走红,成为英国电影节的新锐。
对此,希区柯克曾说,成功和失败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希区柯克崭露头角后,先是在英国电影界掀起一股风潮,之后更是进军好莱坞,并最终成为一个商业片的大师。他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自成一家,创造出了“希区柯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