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的白粥馆》读后感精选10篇
《戒嗔的白粥馆》是一本由释戒嗔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开塑封赠平安符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知不觉,吧小和尚的故事看完了,每周一三五都会到小和尚的博客里看看。
一开始是对小和尚的生活非常好奇,小和尚怎么会有手机,怎么会有qq,怎么会写博客,怎么会用视频?
一个个问号,小和尚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在新世纪的寺庙生活。
慢慢地,被小和尚的故事吸引了,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小和尚讲故事的风格,看完书后,对博客也是等的很辛苦,老是希望小和尚多讲一点,多讲一点。
这两天突然恍然大悟,为什么这么喜欢小和尚的故事,其实都是平常发生的小事情,怎么会这么吸引我,怎么会觉得这么有趣,原来
小和尚说故事,用他纯真的眼光,用乐观的心态,描述着生活的平常事情,在最后只是一两句感想,但是妙就妙在他讲故事时那种娓娓道来,平淡中透着幽默的感觉。
《戒嗔的白粥馆》读后感(二):[转]谁在那“白粥馆”里讲故事?
释戒嗔是谁?有人说:如果你不知道释戒嗔,说明你太老土。这位“网络最红小和尚”在博客上写的一个个小故事,被誉作“最抚慰人心的文字”。
但其实人们真的不知道释戒嗔是谁——在现实生活中,“释戒嗔”几乎是一个谜。
我们很想解开这个谜。
谁在那“白粥馆”里讲故事?
先讲一个小故事,《李太太的故事》——
李太太和其他香客是有一些不同的,她在寺里待的时间比较长,有时候还会住上一两天。
有次李太太在佛堂里看到了戒痴,下午她问智缘师父,那个很可怜的小和尚是谁?
智缘师父很奇怪,为什么李太太觉得戒痴很可怜呢?
李太太说:“你看,小和尚的衣服都破了。”
其实,并不是寺里穷得没有钱给戒痴做衣服,而是戒痴太调皮,总是把新衣服穿破,所以有时候他就穿着破衣服在寺里乱跑。
下午去给戒痴换衣服,穿破衣服乱走动总是不好,戒痴问我,上午那位可怜的太太是谁?
戒嗔也很奇怪,李太太的衣着讲究,她脖子上的金链子比佛像上的金漆还要货真价实,我实在看不出戒痴有什么可以可怜李太太的地方。
戒痴说:“我看她一直眉头紧锁。”
有时候,看一件事情确实很奇怪,即使在同一个角度望过去,目光如果落在李太太眉头就会觉得她很可怜,如果目光落在李太太的衣物或金链子上,或许也会觉得自己可怜。
师父说,对任何事物我们都不应该盯着它的某一点看,那样会让你滋生无谓的自大和自卑,只有看清了所有,自大和自卑才不会出现。
这个故事来自“戒嗔的白粥馆”。“戒嗔的白粥馆”是一个博客的名字。博主自我介绍说名叫释戒嗔,是在“淼镇”“茅山”“天明寺”修行的一个小和尚。
戒嗔在“白粥馆”里淡淡地讲了100多个自己身边的小故事,每个看似平常的小故事,都暗含禅机,在戒嗔恬淡如水的讲述中,带给阅读者意外的启迪。《李太太的故事》是其中较为短小的一个。“这些小故事就是戒嗔师父带给我们的‘每日生活禅’,它拥有开解迷失、抚慰人心的力量。”爱听戒嗔讲故事的网友们说。
于是,戒嗔讲的小故事得到网友近乎痴迷地追捧,这使得“白粥馆”从2007年6月13日开张至今,访问人数达400余万人,历史浏览量接近1560万余次。戒嗔因此被称作“网络最红小和尚”。
但戒嗔对自己的故事看得很淡。他说:“对于非赢利性的刊物,可以自行选择故事免费刊登。对于赢利性的刊物,也可以选择故事刊登,如愿意支付稿酬,可以把应该支付给戒嗔的稿酬直接捐助给当地希望工程,不用和我本人联系。”
但现实生活中,“云深不知处”的戒嗔却似乎是一个传说——
有执著的网友,不顾路途迢迢,跑到江苏——戒嗔在博客上写明的居住地,去寻觅“淼镇”、“天明寺”,最后发现,果然和戒嗔说的一样,“淼镇”、“天明寺”都是虚构的地名、寺名。
近日,戒嗔的小故事正式结集出版,书名就叫《戒嗔的白粥馆——小和尚讲故事》。不过,即便是已经正式出书,戒嗔的真实形象仍然是云山雾罩:他仍然拒绝在公众前露面,《戒嗔的白粥馆——小和尚讲故事》一书的出版商、广州漫友文化的负责人之一丹飞表示,他至今没有见过戒嗔,也不知道戒嗔的具体地址,电子邮件——这个离开网络就不复存在的通讯手段,是他们之间联系的惟一方式。
“我没有见过他,但退一万步说,万一……但还是相信他‘善’的一面可以淡化‘不善’的一面”
记者:你真的至今没有见过到戒嗔师父吗?仅仅是通过邮件联系?
丹飞:是的。我策划出版过很多有影响的书籍,但我很少与我的出版对象见面。我不认为需要与作者见面,才会对他的作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记者:但可能有人会这样想,戒嗔坚持不露面,是在刻意保持一种神秘,而这种神秘,对于他的博客,对于他的新书,可能都是有好处的。
丹飞:我相信,这中间如果有“刻意”存在的话,只能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而不是他。
他自己确实是不希望出来与大家见面的,因为他不是少林寺释永信大方丈。释永信就像明星一样,各路媒体的采访他都接受,因为他有抱负,就是把少林寺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向全世界推广。但戒嗔跟他没法比,戒嗔只是一个小和尚,在与媒体接触、与公众见面这一块,存在的阻力大许多。我愿意尊重他个人的意愿。
另一方面,虽然我是一个文化人,但在他面前,我更愿意讲我是一个商人,而且在他面前,可能我更多的也就是一个商人。对于商人而言,商机、市场是第一位的。没错,我就是在强调市场,我很坦然。虽然很多进入市场的文化人很不好意思谈论市场。我觉得从市场的角度考虑,戒嗔应该选一个恰当的时机露面,而显然不是这个时候。
记者: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那个“恰当的时机”来临的时候,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戒嗔,竟然只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小和尚?你个人有没有怀疑过戒嗔师父身份的真实性?因为我们知道,“淼镇”、“天明寺”都是虚构的地名。
丹飞:我从来不去关注作者的身份。“网络最红小和尚”,这个头衔是网友给的,我在书的封面上并没有以此作为宣传点,只是在书的封底上客观陈述了网友的这一看法。就是说,我从未将“和尚”作为吆喝点。另外,书名叫《戒嗔的白粥馆》,这是戒嗔自己强烈要求的,因为这是他的博客名,不然的话,作为出版方的我可能不会用这个书名,因为对于不了解他的故事的读者而言,这个书名可能有点不知所云,这对出版、营销来讲,是有伤害的。而关于他的人个资料,我手头只有他的身份证复印件,而如果要调查这个身份证复印件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似乎应该是公安部门该管的事情。
记者:我们担心的是,万一戒嗔的身份是虚构的,网友、读者会不会觉得在感情上受到了欺骗?
丹飞:确实,有人对戒嗔的真实身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的人给我留言,说怀疑我就是戒嗔,说“戒嗔”是我制造出来的一个形象,也有人认为“戒嗔”这个形象是一个团队打造出来的。争议很多,众生喧哗,但这没有关系,因为从营销角度来讲,这对于书的出版发行反而是很有利的。
不过,虽然争议的出现于书的出版发行有利,但我还是认为,争议还是没有太多必要——你总是去关注那不重要的很小的东西,结果会忽略掉更重要的很大的东西。我觉得,对于戒嗔写的故事,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去接受他的感动、去接受他的智慧,而不是纠缠于他的身份上。
退一万步说,万一他不是和尚,我也觉得,他的“善”的一面,是可以淡化“不善”的这一面的,因为他带给人们的感动是真实的。
“终于说服戒嗔师傅的过程很漫长,长到可以让我徒步从红人馆走到天明寺”
记者:据说,先后有100多位出版人与戒嗔联系过出版事宜,最早的是在去年5月份就开始了,那时候戒嗔还只是在天涯社区上发帖。最后,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婉拒,你是惟一胜出的一个。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戒嗔选择了你?
丹飞:我是在去年10月底的时候,与他联系出版的事情。我想,我之所以能最终打动他,可能是因为我对他的故事有一个独特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很简单:他讲故事的过程就是分享的过程,他想把他认为好的东西、认为善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一个对他讲故事的初衷的本质理解。
我对他说,你之所以要发帖,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更多,分享诸多事物带给你的感动,分享你的快乐,以及别人的快乐。而现在还是有很多的人是上不了网络的,他可能是没有上网条件,也可能是没有上网习惯,而把故事出版了,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故事。你的故事曾经在网络上感动了很多人,而现在捧着这本书的人,可能也会被它感动。
我认为,“分享”,这就是他写文章、发帖的目的。如果不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话,他没有必要在网上写作,他只要自己在心里想一想,或者跟师兄弟们分享一下就好了。他到网上来写作,肯定是经历了很大的挣扎。
记者:你与他,具体联系过程是怎样的?
丹飞:终于说服戒嗔师父的过程很漫长,长到可以让我徒步从红人馆(丹飞一博客名,编者注)走到天明寺。我策划出版其他的书,通常只要联系一次,就可以把事情敲定,而这回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戒嗔师父的身份,他有很多顾虑。我对他说,我若出版他的故事,决不会给这本书乱定位、乱戴帽子,不会对它进行扭曲,而是会还原这些故事一个真实的面目。最后,他终于回复说同意出版。
记者:就是说,整个过程不是特别顺利?
丹飞:与我个人的出版、策划经历对照,它应该不算是很顺利的。除了花时间劝说他出版外,在这本书的策划上,我也费了不少脑筋。《戒嗔的白粥馆》这本书一开始,我不知道该怎样向读者介绍,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温暖身心的?温暖人心的?我前后策划了三次,最终才找到最合适它的关键词,那就是“开解迷失”、“每日生活禅”、“抚慰人心”。
“禅房的大小和华丽程度可能和修为是无关的。戒嗔的禅房很简陋”
记者:戒嗔自己在博客中介绍说,他12岁出家,现在才22岁。看他的文字,我们甚至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个22岁的年轻人,何以能有那样的超然、平静。很多人的感觉是,他的认知,与他的年龄,距离非常大。
丹飞:呵呵,老人喜欢对年轻人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但是,真的吃的盐越多、过的桥越多,他就越开悟吗?一个人一定要到了老了才能开悟吗?不一定,有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活明白,有的人没活几年,但明白了就是明白了。“按部就班”并不是认知的规律。开不开悟,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
人的能力,源自想像力、创造力,以及对前人经验的继承。而在这个三方面,个体差异实在是太大了。
戒嗔自己在博客里也说:“禅房的大小和华丽程度可能和修为是无关的。就好像个头很大的山果未必会甜,掉在树边的小果子,其实已经熟透了。只上过三年学的戒嗔也可以在网上写故事、和上过大学的施主们交流,也许也是一个道理。”
记者:你觉得,是什么造就了“网络上最红的小和尚”?他博客的点击量多得吓人,他的宗教背景、他的出家人身份从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吗?
丹飞:肯定有这样的因素,但这样的因素能占到多大的比重呢?我相信是不多的。因为我们可以这样去考虑:出现在网络上的出家人并不只有戒嗔一个,有的搞行为艺术,也有的写东西,为什么只有戒嗔能红?另一方面,戒嗔也不是网络第一红人,比他红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也不是出家人。所以说这个因素很小。
就像我们爱上一个人,难道我们单单是因为他的样貌或是性格而爱上他?当然不是。戒嗔也是这样。人们关注他、喜欢他,决不可能仅仅因为他是个和尚。
大家那么关注他,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故事。大家喜欢他故事里体现出来的人生智慧,以及他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他的故事能打动人心。我们生活中有太多沉重,而他于无声中彰显力量,他的出现,对大家有一种宽慰。
记者:那么,就你个人而言,你觉得戒嗔的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丹飞:那就是:一种平静中体现出来的思考的力量。
其实,你看他的故事本身,你说他的语言很好吗?可以说不是太好,如果我来讲故事,可能比戒嗔讲得还要好,但我们读文章,谁是冲着语言去的?语言只是一件外衣而已。
记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你对戒嗔这个人感觉怎样?和故事中的戒嗔一样吗?
丹飞:他心境平和,从容不惊。
比如,换一个人来讲他博客里的故事,可能就是高谈阔论了,“看我懂得多多啊,看我多会讲道理啊”,就会有炫耀。但他没有。
现在,他也算是有了盛名吧,盛名之下,有些人可能就坐不住了,但他没有,你看他现在写的故事,与刚开始写的还是同样的一个心态,从容不惊。
另外,现在还是有不少人质疑他,有各种各样的猜测,面对这些,他没有去在意。他不会因为大家的指责、不解甚至是抛弃,就怎么怎么样,而是该怎样就怎样,该平淡就平淡,该来给大家讲故事就还来讲故事,该开解的还是来开解。他的这一点格外打动我。
http://danyu.yculblog.com/post.1862230.html
《戒嗔的白粥馆》读后感(三):其淡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很简洁晓畅的文字,没有太多的说教,无非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最初是在天涯上认识了这个自称是小和尚的戒嗔比丘,没有太多关注过,直觉其中文字淡淡的气息有种令人着迷的气度,不是诸如温暖这样的字眼可以概括的,似清风徐来,清凉,慈悲。当时也只是匆匆浏览而过,直到看见这本书,恍然大悟:这位写书人曾在网上看见过。从年龄来说,想来他也应该是位80后,而文字中流露的化外的气息比很多我们知道的同龄人更有了一份破执的智慧。
在家人总是会对出家人身后的因缘感到深深的好奇,很少最初是因为执著我佛慈悲的精神而追随的。更多的因种种尘世的失意而遁入佛门。书中的天明寺是一个小小的寺院,没有太久远的历史,只为当地的山民所知,和中国太多的乡村坐落的乡祠仿佛,迎来送往是山下一代一代没有太多不同的乡民,听着他们诉说他们的心思。寺院有时有僧人常住;有时只有空荡荡的大殿在回响院门被推开的吱呀一声。
戒嗔小师父在他的弟弟出生后被舍在了寺庙交由寺里的师父抚养,在他回望自己在家的童年岁月,他也曾有过怅然,寺里的生活简单,师父,师兄第,偶尔来进香的山下的施主,没有很复杂的人际关系,简简单单,少了很多尘世的负累。朝朝暮暮诵经的生活,心性便平静了许多,不再有太多的争竞之心。那些没有太多雕饰的寺院生活是许多人无法经历的,戒嗔缓缓为我们道来,使我们一窥佛门清净地平常而从容的日日夜夜。
在有天光漏下的禅院里,出家人也有他们一时的心绪摇动,也有在寺里长大的小孩绕着院子奔跑追逐的嬉笑,他们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生活吗?如果他们可以再选择,他们是否想做个浸染七情六欲轮回世世的平常人呢?曾经遇见过一位僧人,也二十来岁,我很想问他出家的因缘,但终觉太唐突,没有问出口。他告诉我他也会在僧房的床下放了他上学时爱看的《科幻世界》,悄悄地拿出来看;也会在经书下藏本小说,趁师父讲经不留意时看。像他,也像我们曾经在学校里做过的那样。
也许不该太分开僧俗,同是在红尘奔波,僧人多了一份超脱,钟声,木鱼声,林木落下一片叶子的声音,都一点一点地化染着他们的心境;那夏夜飞舞的萤火虫,冬夜闪烁的繁星,一片一片浓重起来的寒气,都曾经使他们望向山下那座错落的村庄,思念起离别多年的家园和亲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各自的起点,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有其各自的终点。每一段路程都有不同的途程需要去走。戒嗔的路,你的路,我的路各有不同,但在一点上交汇了一次,因为我们都看到了其淡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的文字。“甜甜的绿豆糕、清香的糯米粽、可口的月饼,永远只能是生活的点缀。 这世间最恒久的,唯有淡而无味的白米粥。 ”这本书或许值得每个在生活中有困扰的人看看。或许不应当向学生推荐这本书,但也实在太应该给学生看看,但望他们不会因此心生出家之念。个人觉得好过刘墉或者于丹教授的文字。一家之见,不足一哂,与各位同好共赏。
《戒嗔的白粥馆》读后感(四):《听小和尚讲故事》1
《听小和尚讲故事》1
我是先看了《听小和尚讲故事》2,然后才看1的,因为不知道出版了两本,结果买来一看原来还有一本。不过两本同样精彩!看完以后我向很多人推荐,并且向很多人讲小和尚的故事。有时候一讲能讲一节课。
天明寺不大,有三位师傅,智恒、智缘和智惠,小和尚有四个,戒嗔、戒傲、戒尘、戒痴,戒嗔和戒傲住在寺里最大的房间,后来戒尘也住了进来,后来就把那个房间从中间隔开了,戒嗔和戒傲一间,戒尘和戒痴一间。不过房子是文革期间修建的,并不结实,四面都漏风。好在这里是江南,冬天不那么冷。
小师傅戒嗔才二十多岁,才学会上网就开始写博客,于是成为了腾讯空间最红的头牌。一个没离开过自己家乡的小和尚,一个只上了三年学家出家了的小和尚,为什么能写出这么老道的文章,能讲出这么深刻的道理呢?这还要从他们的师傅说起。戒嗔的三位师傅中,智恒师傅负责给他们剃头和做饭。智缘师傅是里面文化水平最高的,在寺里负责解签,和给那些遇到困难的施主讲故事,戒嗔受他影响最大,现在寺里解签和讲故事的任务都教给了戒嗔,还有一位师傅智惠,原来是语文老师,出家的时候还带来了很多书,都放在了戒嗔的床下,里面还藏了一窝小老鼠。
戒嗔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家贫,弟弟出生了,家里吃不上饭,他的妈妈带他来到天明寺,磕了很多头,寺里最终才把他收下。智缘和智惠师傅就成了他的老师。他的师弟戒傲其实比他出家早,是从小就被人扔到寺门口的。戒傲非常聪明,特别喜欢摆弄各种器具,擅长修理,还能经常有发明创造。不过弄坏的东西也不少。戒傲还有一个特别的长处,就是记忆力惊人,几天就把寺里所有的经书都背了下来,而且还能倒着背出来!
戒尘和戒痴还小,都是十一二岁,特别贪玩。还是孩子。平时也都是戒嗔和戒痴带着。
这里面所有的故事,可能都源自老师傅智缘。智缘师傅是六十年代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的父亲手里像捧着圣旨一样,到村里的各家各户去,让他们看,说这就是考取了功名,以后可以当官了。智缘师傅根在父亲的身后,看着父亲捧倒了的通知书,什么都没说,他知道村子里的人都不认识上面的字。智缘师傅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放假为了省钱,想在图书馆看看书,就给父亲写了封信,说不回家了。没想到,过了很久,有一天忽然发现一个拎着大包小裹的老人茫然地站在学校的操场上,那人竟是父亲。原来父亲见他不会来,以为他出了什么事情,还是生了什么病,从来没出过门的父亲跑来看他。他为父亲挑选了一间向阳的宿舍,安排父亲住下,晚上宿舍要关灯,他还特意为父亲准备了一盏台灯。可是第二天早上父亲的台灯的灯泡破了,智缘什么都没问,就跑到小卖店又买了一个,第三天早上灯泡又破了,于是又买,到第四天早上灯泡又破了的时候,智缘实在忍不住了,就问父亲,灯泡为什么每天都破!父亲说,晚上他怕费灯油,想吹灯,可是怎么都吹不灭,于是就用一根小棍,把灯打灭了。原来智缘忘记了,自己的家里还没用上电,还在用油灯。可是智缘发火了,他们家毕竟非常困难,在那个年代三个灯泡也是一笔不小的钱。他问父亲为什么不问问他呢!等到父亲走的那天,父亲上了汽车,汽车开动了,父亲喊,其实每次晚上他都去找过儿子,可是看到了儿子睡着了,他不忍心叫醒儿子,就没问,等到白天他就给忘了。智缘师傅听了父亲的话,泪流满面。想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对父亲说对不起!可是没想到很多文革开始,反右斗争,每个班级都要揪出一两个名额的坏人,他是班级干部,最后几名班级干部抽签决定命运。他很善良是第一个抽签的人,结果就抽中了,因此进了监狱。六年之后才被平反。等他回到故乡,看到的只是父亲的坟。父亲的坟很好找,那个草最高的就是。六年的冤屈,让他变得沉默寡言,虽然政府给了他一个工作,但是他也不经常去上班,单位也不追究。有一次他乘上一班车,随着车就来到了茅山,他看这里风景很好,就下了车,信步来到了天明寺门前,在寺门口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一天。寺里的一个胖胖的小师傅出来送给他一个馒头和一碗白水。晚上他就背靠着寺门睡了一觉,第二天还是这样,等到第三天早上,老师傅把开门问他,你想不想进来?他就进去了。他问那天的小师傅呢?老师傅说,他睡觉呢。智缘问怎么天都亮了还在睡觉啊?老师傅说,这两天晚上你睡觉的时候,小师傅都趴在门缝里看着你。因为山里有野兽,怕野兽伤了你。于是智缘师傅就在天明寺出家了。于是就有了这么多的故事。
书里面的故事实在太多,还是看书去吧。
《戒嗔的白粥馆》读后感(五):白米粥的滋味
在当当网上订了三本书,有一本是释戒嗔的,名字叫做《戒嗔的白粥馆》。
每每翻阅报纸,杂志的时候,因着细心,总会从字里行间取得一些幽微的发现。于是,会寻着这条所发现的并不十分明晰的路径去找寻,直到惊喜地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如释戒嗔。
当时是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两篇摘选。因为看多看惯了做作,矫饰的文字,看了那两篇突然觉得耳目一新。文字风格很平淡,朴实,正如书中开篇所说:甜甜的绿豆糕,清香的糯米粽,可口的月饼,永远只能是生活的点缀,这世间最恒久的,唯有淡而无味的白米粥。这句话说的很好,不过最后一句我还是想稍微做一番改进。白米粥确实是很淡,但是有味没味也是因人而异的。若是一介凡夫俗子,那自然感觉不如绿豆糕,糯米粽了,而真正有一颗佛心,有慧根的人,就是一钵白米粥,也可以从中感觉到一股清韵与芳香。
整本书的结构是一个又一个独立的小故事,那些故事就发生在淼镇山上的天明寺里。没有刻意的安排与构思,仅仅是生活中常见的那些平凡再平凡的小事,那些故事,就是我们这些身处滚滚红尘中的人也在每天经历着。
真正得道的高僧不会说自己有多么神圣,相反,他会说他很平凡。而我们就是觉得他不平凡,其实他的不平凡正是因为他能从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之处,但是我们不知道。
这不是一本深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禅经,也不是一堆空洞无物的文字垃圾。出版商在封皮上给它的定义似乎更为贴切——生活禅。这是一本亲和的生活禅,有缘的人自然会在行进之中的某段路途与之邂逅,并且得道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本书一直是在感觉清淡,幽静的时候去读的。三个,五个,像是修行之人每天早晨很早就起来修习的早课。
似乎没有必要去为这样的一本书做广告,以那些貌似权威的人作为坚强后盾,给作者贴上一系列形象标签,安妮说,往往会显得非常可疑。
一朵莲花,尽管沉默,然而总会有那么些人发现它绽放在夕阳里。
《戒嗔的白粥馆》读后感(六):戒嗔
嗔,即生气,愤怒之意。
戒嗔,顾名思义,戒掉愤怒。。。
从一开始便主题就溶于字面,让想要愤怒的人先要静下心来。。。
听故事的地方,本应为茶馆,更为适宜。我想,也许是茶的幽香总是透着几分诱人,而又因其为非必需品,也就多了几分淡淡地奢侈。粥,则可做一日三餐,可为糊口之需,一晚白粥,清淡而又不可缺少,“甜甜的绿豆糕、清香的糯米粽、可口的月饼,永远只能是生活的点缀。这世间最恒久的,唯有淡而无味的白粥。。。”。犹如笔者这些生活禅的故事,平淡无华地淡淡描述,在每个尾处表露的禅学,会不经意间点醒生活中的磕磕绊绊。。。
书中描绘了131个平淡无奇,犹如身边发生的家长里短,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的悬疑故事情节,也没有大是大非的人格描绘,是将凡人生活的点滴波折娓娓道来,在或有或无的同样经历中,找寻同样的感触,体会生活的智慧。。。
《戒嗔的白粥馆》读后感(七):白粥养人,佛理养心
很多事情讲究机缘巧合,就如同看释戒嗔师傅的这本书。我其时正在围观另一网络红人,自称佛门第一艺僧的“释道心”,只觉得那位和尚高调地有趣。之后才发现与他同“释”的低调许多的戒嗔和尚,这一高一低的对比,让我对《白粥馆》生出许多的期待。
第一章,藕与田螺,夏日夜晚,星稀蛙鸣,凉爽的荷塘,幽静的山谷,已经在我心里获得了最为美好的印象分。那份静寂的意境,让人心向往之。于是我发现和众多书迷一样,我也希望知道这书中仿佛仙境的茅山到底何所在?
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故事,一个个蕴涵玄妙的禅机,觉得自己就像那痴迷的一群香客,坐在佛堂前,仔细聆听一位开悟的智者将生活的哲理娓娓道来。那份淡淡的沉静让人平和。用书中一句话讲,“壮观是一种美,涓涓细流是另一种美。”自谦“小和尚”的戒嗔师傅就像那条轻轻流过的小溪,毫不喧闹地潺潺流淌,他的美,需要用心去体会。
没有急切没有干扰,我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中完成了阅读,每一篇故事都能感受到内心愉悦的收获。
眼前一位身着灰衣的年轻僧者站在一堆玻璃碎片前,轮换着手中不同颜色的玻璃片,望向广阔无垠的天空,突然嘴角清撇,内心顿悟,天空的颜色取决于手中的玻璃片,就像生活取决于人的态度。
事实上,很多师傅在书中讲的故事,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很多师傅讲的道理,我们却从没有总结和领会。也许是太多凡尘杂事蒙昧了我们穿越迷雾的比眼。在这一刻,如醍醐灌顶,清凉通透直达心底。
还向往茅山那片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吗?
“眼中所观的美景,永远抵不上心中的恬静。”
“何惧红尘,若心无尘,又何处不能悟。”
“这人世间最恒久的,唯有淡而无味的白米粥。”
《戒嗔的白粥馆》读后感(八):静静的听,小和尚讲故事
这个时代,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时代的脚步很快,我们也很焦躁
没有电话的时候,写信需要10天才能收到回信。
现在有了手机,打电话3声没有人接,就会觉得烦。
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有无数的欲望:
我想要套大房子,最好有个院子
我想要车,最好跑车、越野都齐全
我想~~~~~
可当我看戒嗔的白粥馆的时候
我会觉得这个世界特别的安静
这本书特别适合在洗刷完毕的晚上,半躺在床上,点一盏台灯,细细品尝
读完会觉得,现在生活非常幸福
白天所在乎的名利金钱,其实都不应该成为心灵的负担
会觉得书上的茅山,是一个世外桃源
淼镇是上个世纪才有的地方
也许这就是佛学故事的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