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桃之夭夭》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桃之夭夭》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8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桃之夭夭》经典读后感10篇

  《桃之夭夭》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之夭夭》读后感(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放下手中的书,那个女人形象却在眼前成形…

  一、那个女人

  那个女人,修长的手,微曲的发,性感的唇,沙哑的声,还有指间的烟…近乎病态的慵懒,近乎庸俗的风尘

  “笑明明”是躲在雾里面的…那样模糊,既没有漂亮到倾倒众生,也没有委屈到自个关起门来使劲儿哭…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就一个人承受…好象没有经历什么铭心刻骨爱情,只是为那个曾经站在树影下露出清秀脸庞的郁子涵生下了一对儿女

  我总奇怪她怎就跟了这样一个男人…深谙世事的她不可能看不出这个男人藏在骨子里的懦弱…就好象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他既然回来了,那就在一起吧,他既然坐牢了,那就独自过活吧…

  她从不埋怨,只是放不下手中的烟…她从未害怕过,却总不敢与那一双儿女有过多接触

  她的人生更多地延续在那个不知道父亲小女儿身上…

  二、这个女人

  身世不明的孩子总是会承受更多的白眼,更多的责难…

  上海的小弄堂里挤满了市井小民…在嘲笑她的同时其实也给了她另类的关爱

  我惊异于她的顽强…象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她是常被母亲打的…因为她实在是太象母亲了…女人是有强烈嫉妒心的…哪怕是母女…她又实在是太不象母亲了…不愿听天由命,骨子里充满反叛…

  年少任性的爱情最终输给乏味现实和懦弱的男人…

  那些美好年华,那些世事的苍凉,掩不了她的艳丽妖娆

  最终这朵桃花脱落…终成饱满的果…

  我喜欢这个结局…我喜欢她携了姐夫的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路走来…光芒渐殓,最终都会“之子于归”。

  《桃之夭夭》读后感(二):消隐了荒诞的人们

  我喜欢这些家长里短,喜欢这些支离破碎,喜欢这些似是而非的蜚短流长,喜欢这些问好闲扯吆喝与骂街,因为这些所有零碎的声响搅合在才显得真挚而且充盈,如同我记忆里经历的一切,即便这些书里所讲的似乎是在另一个城市里,另一个时代里,但我偏从这书里梳出一丝一缕来,供我牵强。

  很多人尤好大的气魄与分量,这样便于构成巨幅的画面,如同史诗性的油画,所有小人物可歌可泣最后共同组成了壮阔的历史,但对于所有的小人物而言他们并不在乎历史甚至不想卷进这样的历史里。所以我只关心这些小人物的喜乐与哀伤,我不愿将他们放在或壮阔或残酷背景,我希望他们的背景只是些纯粹的云淡风轻。

  我想王安忆至少是带着l类似这种初衷来写这故事的,只是由于某些记忆的沉重,最后她仍然让这些小人物习染了太多俗世喧嚣。这当然说不得好,也说不得不好,因为我们自身怎样努力摆脱与社会历史的纠葛只能是某种妄想,当然谁愿意跳进历史的洪流就只能是连个渣都不剩。这个好像涉及到了哲学和社会学,不属于文学套路了,但在这书中讲述的那一串时光里,有谁又跳得出那一串荒诞怪异的历史呢。那么王安忆所做的,就是让那些时光里的人,在她的笔下看起来不怎么荒诞了。

  《桃之夭夭》读后感(三):郁晓秋的正能量

  相对于《长恨歌》中的王琦瑶而言,郁晓秋是一个比较平凡普通女孩,但她平常不平凡的身世却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她的母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滑稽戏演员,随性不认真生活态度使得她的家庭生活并不完满,郁晓秋从小就是一个没有父亲的滑稽戏女演员的女儿,但在她的眼中,她从来就没有因为这个缺失就自卑,她只是好奇,然后习惯

  她经过很多不平凡的事,工厂间的嘲笑和戏谑,下乡插队的排斥,文革时的排挤,对于这一切她一直都是独自承受,默默习惯,没有抱怨可贵的是这样的平静态度却没有让她安于平凡和忍气吞声,她用她骨子里的活跃宽容着周围的人,她的哥姐姐,她的同学,以及她的初恋何民伟。

  郁晓秋的经历是值得同情的,但是读者却不会产生同情的情感,因为郁晓秋不需要,她用淡然和热情告诉读者,她经得起一切,她从小就撑起她冷漠的家庭,从小就对弄堂里的流言蜚语有着天然的抵抗力,对于生命,她是残酷的,她毫无牵挂,所以她不珍惜,但她不放弃,因为她不懦弱。

  郁晓秋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不仅是因为她组建了一个完满的家庭,更直观的感受是这个一直以来遭受着家庭冷漠,外人排挤的女孩终于有了一个真正爱她,疼惜她,珍惜她的人。

  《桃之夭夭》读后感(四):灼灼其华

  读的第一本王安忆的小说是《长恨歌》,无知的我当时都不知道她是女的。开始时候读不下去,翻了好多页了还是在讲上海的房子,再翻了好多页一句正经的对话都找不见。场景人心,场景,人心。看着有点累。

  但后来就越读越上瘾了。一头扎进去就不爱出来。其实她排比再多写的再细读者也是不会烦的,因为那不是啰嗦,每一个句子有用,排起来又那么顺畅。还记得在微博里写感受,“越往下读越觉得他能抓到你的骨缝里,一口气松下来让你酣畅淋漓,再无他求。”

  用的还是男的那个他。。。

  那时候觉得,这个男人怎么这么懂女人啊!

  《长恨歌》看到中间的时候,有过一阵挺揪心,可是自从王琦瑶生了孩子,再往下读反倒平静了。后来无论再发生什么,都只是人生,这人生在她劲道的笔下,在王琦瑶淡然的态度里,在生活的琐碎中变得很平常,有点不如意,也是一种小滋味

  再到看完,即使结局不能称之为“完满”,却也并不过分难过或触动,就像日子一直顺着水流下去,自然的流到了一个地方,默默的没了痕迹

  前段时间莫言得奖,网上好多人说这说那,有些人举例说中国作家胜过莫言的有哪位哪位,王安忆的名字经常出现其中。得诺贝尔奖这件事,我倒不觉得跟这个作家写的是不是第一有多大关系。首先是文学作品很难比评,再次每人思想阅历不同心中各有一把秤,最后中国人习惯把奖项跟排名搞到一起,实则不然。

  可是王安忆的才情和为人,却是为她赢得了很多喜慕和尊重

  记得在哪里看到过,王安忆觉得写作是有性别特征的,这点我非常赞同。这世间最不同的两种生物,从生理构造到心理思维差别很大,对事物的感观自然不同,笔下的世界是应该各有千秋的。即使是最懂男人的女人和最懂女人的男人,恐怕也难真的进入对方的世界里冷暖皆知。

  我要说的,却不是《长恨歌》,是我前不久看的《桃之夭夭》。

  喜欢她写的故事,大概就是因为她笔下的主人公,从来都不是那个出奇的人。她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你把视线集中在她身上,她就与众不同。她的人生也不是有多跌宕起伏让人唏嘘不已,就是一个平凡的人生,喜乐和苦难都没有特意关照她,可你把心意镶嵌在她身上,她就灼灼其华。

  《桃》就是个好故事,一个女人的生活,从幼时开始,童年,家庭,少年朋友青年爱恋,中年,生活,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跟着野草一样的她经受打磨,坚持着走到自己的每一站。

  故事的开端,讲的是郁晓秋母亲前半生的经历,虽然后文对她母亲再着墨不多,但之前的铺垫也能让读者从她浅浅的一个姿势一个表情了解她,并不觉得陌生,也对她对自己女儿的那份有些清淡的情感有了些许理解

  郁晓秋生父不明,哥哥姐姐都不是同父,从小并不亲近,哥哥甚至有隐秘的暴力倾向,偶尔对她拳脚相向,姐姐个性冷淡自我,对她理会不多。她却惧里带敬,带着份友好期待

  郁晓秋从小就是个自我供暖的人,她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厚道有自己的处理之道,她懵懂,但豁达,热情,勇敢。这种性格贯穿了她的成长,带来了一些磨折,也带来了生机

  王安忆写她:人和人就是不一样,有的人终身平淡无奇,有的人,极少数的人,却能生发出戏剧光辉,这也是一种天赋。天赋予他(她)们强烈的性格,从孩提时代起,就拉开帷幕,进入剧情

  她充满青春气息美丽,泼辣而旺盛生命力,引来了周围人的侧目而视,排斥,和刻意的压制。这是毫无道理的,却又是到处可见,顺理成章的。好在她虽然不解,却也并不纠结,她反抗,却也妥协。打压掉的热情转移到其他的方面,照样褶褶生辉。

  她碰到了懂得欣赏她的男子,爱情从友情开始萌芽,惺惺相惜坚定安稳。可却在最平实的生活难题面前土崩瓦解不堪一击。即使这样的感情变故,也是毫无道理,却又顺理成章的。重要的是,即使在郁晓秋那里,我们嗅到了失落,却嗅不到愤怒绝望

  哥哥入狱,母亲也有些垮了,姐姐突然亡故,扔下小婴儿。她悉心照顾,老小都渐渐依赖于她。她心里从来不想太多,但脚下每一步都那么踏实,带给人温暖的火,执着的烧。

  再一次,好像顺理成章的嫁给了孩子的父亲,她的姐夫,开始了婚姻生活。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她并不向往,也并不埋怨。她平静的接受了这份生活,接受了丈夫的不了解。

  日子才是最有创造力的,最能生发最能毁灭,不知哪一天起,她在丈夫眼里不再只是姐姐的替身,是一个全新的人,必不可少的人,他去了解去倾听的人。她怀孕了,丈夫彻夜难眠,怕悲剧重演,盯着她不肯入睡。他说“我只要有你就够了”,他在夜里静静听她诉说从小到大的故事,听她这个人。

  一切似乎有些迟,一切却绝对不晚。

  故事的最后,刚过三十的郁晓秋拥有两个孩子,在计划生育中好像“钻了一个大空子”,她没能申请到独生子女补助,却很有些窃喜,因为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别人都是一个,她有两个。

  她走在林荫道上,梧桐影罩着她,内部在不断的“充满”充满”,一切,都是最好的时候。

  王安忆写郁晓秋“她从小就没有目睹过什么幸福,但并不妨碍她欢欢喜喜的长大”。

  她长大了,经历一切,不断成长,一直发光发热。她不是最美好的那一个,最幸运的那一个,最悲惨的那一个。

  但你看她,觉得一切,都是可以度过,可以重生,值得努力,继续发热。

  王安忆的作品,以后还想读更多更多。

  fionamars.diandian.com

  《桃之夭夭》读后感(五):灼灼其华

  一直很喜欢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话。仅八个字,花开满枝的绚烂,赏花人的欣然,便跃然纸上。在图书馆凌乱中,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让人觉出很多不一样。原以为这样的书名,王安忆这样的作者,写的,可能是大上海时候一个窈窕明媚女子,书中确是写了这样一个女子,却和之前的想象大径相庭。

  开篇的女子有些小家子气,总是在模仿,总是活在明星阴影里的一个演员,最后改名“笑明明”也总有那么一点巷口气息。被骗去香港的际遇,虽苦但给了她更广阔视野,慢慢,她长成了一个落落大方通达世事的女子,不媚但美。

  于是慢慢,过着自己的日子,演戏练习……直到,遇上一个叫郁子涵的男孩子——暂且叫他男孩子吧,因着他还没有男子的见识气度——她从没见过这样干净简单的男孩子,只远远的看她,不靠近也不远离,她主动靠近的时候,竟然还会跑掉。

  可就是这样一个有点怯懦的男孩子,在她离开后竟然孤身一人去另一个城市寻她。当她看到子涵站在巷口的时候,她的心一定很柔软很温暖。能有这样一个人,不顾一切奋不顾身的去寻她,竟然还真的寻到了。那样一个还不谙世事的少年,任谁,都拦不住他走进她心里的脚步吧。所以之后,不管他再落魄再没出息,她都留在他身边,不为别的,只为他曾经是那样一个让人怜爱欣喜的少年,他曾如此的爱过她。

  顺其自然的,结婚,生子,过日子。可尽管是这样一个少年,却还是在见过世面之后,难免世俗选择了一个家室清白工作体面的女人,离开了依旧抛头露面站在台上演戏的她。令人以外的,她不哭不闹不生事,就这样安静离婚,带着两个孩子离开。

  读到这的时候,我依旧以为她是那个桃之夭夭的女子,直到章节的最后一段说,时隔一年半,她又生下一个女儿,名为郁晓秋。女主角正式登场。

  晓秋是一个明丽的姑娘,哥哥姐姐由于经常见不到父母养成了冷淡的性子,母亲也总是莫名其妙的责怪她,际遇并非顺利也可以说在非议和排挤里长大。也遇到过心仪的男子,热恋过失望过,最后,倒也算是幸福。

  书的最后,在她生了女儿之后戛然而止,不再赘述。也的确,这样一个明丽欢喜的女子,不用说,也可以设想到之后是怎样的幸福,“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如此吧。

  写到这里,似乎也捋清楚了自己对这两个女子的情感——是偏爱着笑明明这个有点俗气的女子的。郁晓秋这样,不悲不喜不被世俗干扰,永远保持着干净的心的人,毕竟是少数,她难得她珍贵,却因为这样,带着些许的不真实,不如她母亲的烟火气令人觉得安稳。尽管笑明明的人生,夸张的可以,但透露出来的淡然终是抵过了郁晓秋的跳脱。

  王安忆的笔法依旧是带有淡淡的上海气息的,那种街头巷尾讲故事的语气,亲切又真实。在这样安静的文字里,映着如此明媚的两个女子,如同盛开的桃花,静谧又耀眼。

  《桃之夭夭》读后感(六):女人逝去容颜的挽歌

  女人逝去容颜的挽歌

  洋洋撒撒数万字就倒出了几代人的悲与喜,沉与浮。简练不带累赘的措辞,不华丽的小市民生活,散乱的琐碎小事尽也通透地散发着质感。

  戏子出生的女子,舞台生涯里纵然没有闪现过多的光华万丈,但在嫁于那“不成气候”丈夫之后,从细部描绘看来未免落落寡欢了些,倒是在洒脱里道出女子坚韧的那面,男人出轨又陷入牢狱之灾中,女戏子快刀斩乱麻的坚决,这坚强女子的风范是有别那种旧式女子的,撇不开的出生与家世,旧世界、新世界参杂交陈。

  私生女出生的郁晓秋花了大手笔刻画,从稚齿时的丫头片子到年过三十对芳华已逝寥寥数笔的感慨,都不由地让人生出丝丝怜意。种种生活经历,纵然不是生在动荡之后的人所能明白的,也从作者稍稍带过的描写里有着莫名的惶恐,生存于时代、依赖于时代的人对于世事难免不可鄙薄,不去唏嘘制度是对于角色历经世事的坦然。文中并没有交代郁晓秋的父亲是谁,原以为在读到中段时总该有一些前代人的纠葛,这种忽略恰也映衬了母亲对郁晓秋的态度,更给读者以一种“这孩子生来就是不重要的,不会有出乎意料之外任何故事”。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被母亲重视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尽因为“美”到惊艳生出许多是非。从小在戏班的生活虽没有让她走向一个绝对生辉的路程,却让她磨练得在骨子里风姿绰约的出神入化。母亲却未因她生得这般动人而疼爱她,家人也没有因为她的懂事或者早熟给她温暖,孩童年代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自己得不到而又不去奢望的。两个跟自己同母异父的大孩子更是对她生着一种似陌生人的隔阂,哥哥的拳头不长眼睛,隐藏的暴力滋生了后来的恶果,姐姐淡漠里却又带着若有若无的关爱,可这也是在姐姐过世后,郁晓秋才慢慢回忆起来的。“美”的招摇在十五六岁的孩子身上诱发的只是被冷落,被嘲讽奚落,这在懵懂的心里或许没有概念,又特别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一个灰头土脸的年代里,女孩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美才是一切的诱因,遭人嫉妒,遭人恶意相向,母亲是戏子的成份倒成了一种托词。郁晓秋眼里闪现的光芒,一度让我误解为是叫青春的东西,或者又一度忽略了她成长的经历。跟保姆如何斗嘴又被暗地里报复,在戏上跑龙套的角色,在被忽视又同时被历练的境况下成长的孩子,或者不一定都带着光芒,但一旦闪光了必然都有着一个发光点被无限放大的。

  在组织里的文艺团,之后又是下乡插队,这个女孩越发的认识到自己与旁人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开始觉察到男人炙热的眼神,开始似懂非懂男女之间的暧昧关系,开始向着青春蓬勃地迈开了大步子。成长是一夜的蹿涌与蜕变,母亲在女儿受伤的时候并没有好言相向,相反的拳打脚踢,或者她也对这种美带着种恐惧,又在自己的阅历里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提了个醒。疏离也好,表面的冷漠也罢,妈妈的心总归向着自己孩子的,在郁晓秋被学校里以莫名的理由拒绝参与游行时,妈妈还是以其圆滑的腔调给予女儿一个外部的靠山。

  在郁晓秋支青时以病退的理由回到上海,又与男子之间从暧昧一下子变成爱情,这种情爱让二人初尝禁果之后,又因世故原因分开了。颇有点现代潮流的意味,男人以逃离压力的情况下,突然认清了自己想要走的路,不悖于父母,事态也就不再那么沉重到喘不过气的地步,人是释然了,有没有好结果并没有那么耐人寻味,倒是十分应了景。

  姐姐因生产死亡,做妹妹成了姐夫的妻子,有了最终的归宿。种种经历都是小市民的生活故事,娓娓叙述的平缓不带昂的派头,把一个女人从年少的“百媚生”到中年的“身形彻底变了样”。寡淡里纵然还没有生出悔思自己的生活,倒是倍感凡事都有定数,在心里澎湃汹涌的情感也像细水长流般的宁静了。

  《桃之夭夭》读后感(七):真心对我好过的人,我永远都会记得。

  2012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上路了,目的地是彩云之南。31号晚上来到昆明,昆明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来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因为四季如春,因为有蓝天有湖泊,因为有可爱的红嘴鸥。因为曾经一段时间,曾经以为可以和非常爱自己的人和自己也非常爱的人一起在这座城市生活。未曾想到会成为伤痛的记忆。第一章里写的:一来一去间,已有大半年时光倏忽而去,觉得隔了一世。

  路上带了一本《桃之夭夭》,两年没看了。我觉得王安忆朴实无华的风格真打动人。一直一直在入睡前翻看。我喜欢里面描写吃的场面,描写两个少年人相互喜欢,一起在田野间游玩的片段,看起来心里头暖暖的。最后郁晓秋怀着孩子走在街头,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读起来满心欢喜,心也安定。凌晨,昆明放起了烟花,我和同伴走到阳台上看着满目惊动,然后还一起唱了《最初的梦想》。想起往事,也突然觉得没有当初的那么难以接受和那么的不愉快,不过是一场恋爱,不过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孩子的一时兴起而已,我没做坏事,那就当做了好事接了善缘,自然有好报的。真心对我好过的人,我永远都会记得。政委对我说,小妹妹,你以后一定会非常非常幸福的,没问题。呵呵我不恨任何人,我衷心祝福每个人都快乐,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幸福。我一定会很好的,上帝厚爱我。

  《桃之夭夭》读后感(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夭夭--茂盛的样子。

  一个走到哪里都被指点为 私生女的小姑娘,却带着她对这个世界的热情或者就像书里写的 “她似乎天生信赖人生,其实不是无端,她是择善,就不信会有太恶。这股乐天劲使她的混沌变得光明,而不是晦暗。”

  她带着一切美好的目的与她周围的人交往,却被下作和猜忌所孤立。被旁人称为“猫眼”、“车间西施”。固然有对她相貌的肯定,却带着极大恶意。所幸的是她用自己的不理解或者不去理解去回应他们,而不是试图拉低自己去理解他们。只是去热情,然后满足于自己那点小小的成果。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读后感(九):女人的命运

  《桃之夭夭》,从网上下来的小说,每天上班路上听。连作者都不知道是谁,忍不住想评论一下了,才知道是王安忆的大作。

  又是一个关于女人的故事,也许是因为朗诵者语调的平淡吧,听过一小半还不太懂作者为什们要写这个故事。开始以为主角是做滑稽戏演员的妈妈,应该是属于渐入佳境的类型吧,后来才明白真正的主角是她的女儿——郁晓秋。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女孩的成长史。甚至连这都不如,她都没有爸爸。作者似乎是故意不给故事里的人物正式的名字,也许这样能让读者更体会到女人如草芥般的地位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在种种逆境中顽强的绽放生命的美丽。听到只剩最后两集了,不禁担心作者怎么能把这个故事讲完。最后作者给了她一个光明的结局,虽然被恋爱多年的恋人抛弃,但最终得到了因亡妻而心碎的姐夫的珍爱,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细细品味下来,也许作者在生活中看到过许许多多这样倔强而坚强的女性吧,所以才会留个光明的尾巴,给读者以希望。

  战乱,运动,文革在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中都被模糊了,清晰的只有对人生舞台上尽心尽力的演员的赞美,连那个一直叼着烟卷的滑稽戏演员妈妈都透过世俗的烟雾,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我想作者是懂女人的,而这样的文字也只能是出自一个女人的手笔。

  《桃之夭夭》读后感(十):还有什么人生比郁晓秋更美好

  郁晓秋的人生,从成年后就没什么传奇了。

  青春期的郁晓秋,由于早早发育的身体和容貌,让她变成小男女之中极具危险性的人物。有男同学为她联想到安娜卡列宁娜,有工宣队男人带有暧昧的眼神,还有猫眼的外号。这个时期的郁晓秋,是一直游走在人们眼尖上的。

  到安徽插队之后的郁晓秋,倒变得波澜不惊。许是农村里少了蜂蝶,基本不再有人议论郁晓秋的长相。农人和知青点的人都无从知晓她的家庭背景,所以也不再有人总议论她说不清道不明的出身。没有任何文娱活动,郁晓秋基本没有抛头露面的机会,反倒安安全全的生活下来了。

  再后来,回城,谈恋爱,分手,甚至也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姐夫。每日里总不过是油盐酱醋,没有任何辉煌的色彩。幸而郁晓秋也没有太多要求,从未感觉乏味。

  她奇特的人生开端,居然一路平淡下来。在那样动荡的时代,秩序荡然无存,道德混乱不堪,郁晓秋那样的容貌,在动荡的上海,在混沌的农村,居然都没有招惹实质的麻烦,只是多了一些眼光和外号。郁晓秋就像倾斜的大厦角落里,一只安全的、忙忙碌碌的蚂蚁。

  是,多乏味的一个人,多普通的一个故事。

  讲故事原是为了讲人,人有什么好讲呢?在各种各样不同的故事之外,或者说之内,其实是性格----我从来不敢轻易用“人性”这个字眼,才是最让人感到变幻莫测、无法揣测也无法轻易描述的。

  也正是性格,让人生有了不同的走向。

  郁晓秋是个生而奇特的人,极具天赋的容貌,还有极具故事性的家庭背景,大动荡的时代,原本可以造就一个更传奇的郁晓秋。可偏偏,她的人生、她的故事竟是越来越平淡。可是细数下来,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家庭里,哪一个环节不是郁晓秋在支撑着走过来?从小时候打理家事,关照得肺炎的姐姐,到帮老师们照顾下孩子,陪母亲送哥哥入狱的是她,陪姐姐生产的也是她。最后,一手抚养姐姐的孩子的也是她,将来母亲养老送终,除了她,还能是谁?更罔论在姐夫和她的新家庭里,作为妻子、母亲、媳妇,这个年轻的、充满暖和热的人,是怎样在支撑一个家。

  欢喜伤悲,老病生死,算不上传奇。

  而人生,并不需要那么多传奇。需要的,是如郁晓秋那般,与生俱来的暖热性格。兀自活泼泼的长大,在哪里,都有她很响的动静。天生便向着好的一面成长,受了委屈也能很快忘记,并且并不记仇。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安排妥当有滋有味的每一餐饭食。

  郁晓秋的人生不传奇,但足以惠泽亲友。还有什么样的人生比这更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