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18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是一本由徐晚晴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 豆瓣阅读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一):0214打卡阅读

  0214打卡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看完于泾县新华书店 节选 有时候,我又想听听那些破事,毕竟,生活多无聊啊,有人比我过得惨,总是件欣慰的事。 我知道,有些话,说出来以后总能引发爆炸,可我就是喜欢把他说出来。就像结疤期开始发痒的伤疤,我就是喜欢把它撕开,让血再次迸出。淋漓的痛感,变态的快感。 偶尔文字有些刻意,不过有的句子很有同感,挺好的。反正是书店蹭的白书。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二):只是一碗带着浓郁情感鸡汤

  被吸引是因为书名吧,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怎样是正常人?要怎样生活?本来希冀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可惜,或许是我太愚钝,并没有找到,只是似乎看到了一样迷茫作者笔下的一个“我”,很是感同身受大学毕业,没有工作,在家里,在沙发上,在窗前,在镜子前,日复一日,过着“我”的一天。最后“我”选择当一名清洁工,很奇葩,看起来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其实是自己也不知道能怎么办了吧。什么都不想做,在名为家的缸子里,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总是有溺毙的感觉。他们会告诉你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到最后为了反抗,却什么都不做了,是这样子吗?书里还有一个印象深刻人物,是“我”的舅舅。一开始似乎是勇于与正常人不同的一个人,可是最后一样,只要你还活在这个世界里,都一样,最后都会沦为正常人。一样的,都一样的,只是一碗带着浓郁情感的鸡汤,喝罢不喝也罢了。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三):001-你就是做的太少,想得太多,并且想不开

  书名就不“正常”。第一次看到这书名的时候以为是标题党,直到看到第二次上豆瓣周热门推荐时候才决定翻开看看。作者是个80后,她用第一视角描绘了一个名校毕业,“虚度光阴”的小姑娘丰富心理及情感活动。文笔清新细腻语言风格朴素幽默。这本书反映了年轻一代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最初面对社会、面对固有观念真实的纠结、无力与痛苦。我一直深信,能写出普通人深切感受到但无法准确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是一个作家最大的功劳,她做到了,(手动赞)。

  1 与正常生活的问答

  被问及男友、工作之类的话题,姚黄(小说女主)从一年以前能轻易被别人的质疑击溃、激怒,到后来淡然处之,接受自己“异于常人”的人物设定,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次自我否定又重新站起来我们不得而知。之前,一直相信长辈们说的话,诸如“二十好几没对象”、“到了年纪结婚”、“大学毕业没工作”之类的状况糟糕。但是为什么没人质疑他们才是画地为牢的一群?为什么我们要为没有完成“别人”所谓的“正常生活”而焦虑

  没有男朋友、没有工作、待在家里这些在旁人眼里都很无聊,但这也是姚黄生活的全部,她也自然是闲散青年典型回应这种标签,姚黄说:“大多数事情都没有意思。”这样的想法能够击碎所有对生活的热情,那么既然生活如此没意思,没意思到无法抗拒无法逃避,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姚黄发出:“啊,生活,我已经向你投降了。”的叹息,顺理成章无奈绝望

  2 强大内心的自我修炼

  姚黄也是个有主见的人,“心里有个期待的答案的时候,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时间久了,心里留下的还是那个期待中的回答。”因为认为自己已经想通了,在别人无法给出充足的论证推翻自己的结论时,就会毫不动摇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这声音,也许是偏激的,只不过由于你愿意相信,拼凑了一系列看是合理理由链,并且为了更坚信,一遍一遍地说服自己。其实如果她身边有个清醒的人站出来,击碎她荒唐的假设,就能带她走出牢笼。

  她看上去很高冷很另类,是因为她不想让所有人都走近她的心,心里受过伤的人都格外会保护自己。不怎么正常的家庭,造成了她有些孤僻内向性格外界的光对她来说太过明亮。她可以选择让外人看到她世俗的、光鲜一面,但是她宁愿让人看到她是懒散的、腐烂的颓相。固执地躲进内心的核里,厚厚的桃核是她最后的一道防线。

  她想要做自己但却逐渐变成厌恶的那种人,真让人痛不欲生。接受现实是痛的,但不接受就是灭亡。这点我深有感触,今年实习,我看到生活的另一面,我开始理解那些我曾经嗤之以鼻的人为什么会做出那么恶心的事,同时我也意识到,这种我所不齿的做法,恰恰是应对这残酷现实的最稳妥的方法。每个圈子都有自己圈子的规则。有些事我依旧不愿去做,但有棱角的人不光是折磨自己,也在考验身边的人。当你在一个圈子里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时候,也意味着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这个圈子同化了。

  3 每个教育体系里走出来的人都有话要说

  她重回高中老师开办的辅导班,以另外一种身份——清洁工,看到放荡不羁孩子愚蠢的恶作剧,她心里说:“一旦他们走出校园就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教育”这个小黑屋里释放出来的一个低能者,既没有赖以为生的一技之长,又没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情怀,甚至连安贫乐道态度都没学会。”这段描写简直一针见血,直戳要害,简直是我第一次准备简历以来一直萦绕心里的痛苦。十八年受教育生涯,只会学习考试,我都没有端起饭碗的本事。是不是迸发出出人头地热血,但似乎现实的冷水总能浇灭所有热情。唯一擅长的就是时不时吐吐槽抱怨一下让人无可奈何人生了。“卷子变成废纸的过程,恰如一个学生走入社会。”我就是那张自以为是的卷子,后来发现,连当手纸都嫌硬。

  4 为什么我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作者其实也回答了为什么她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因为一个单纯的“正常人”从不追问意义,自然天天乐呵呵。但是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达观幸福,就是想通了这些生命的意义,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所以要想幸福,要么就永远不要不追问意义,要么就看破看开低调生活。哲学家思想深刻,就是因为一直在探讨生命的意义,越想越深,有点人太过执着于生命的意义,反而忽略的生活,最终走向极端。说得玄一点就是:所有东西有意义,所有东西都没意义。“世俗生活是值得去拥有的,琐碎日子并不总是饱含怨恨,平凡的人生虽然平凡却含着暖暖的光。”

  但很明显,我们的女主不是这么一个甘心“平常”的人,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人,这么多生灵,就是为了探索不同的可能性,走别人走过的路有什么意思?吃别人嚼过的饭有什么滋味?她喊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宣言——“我要出发,去远方,去寻找属于我的热烈的生活。我不想再这个地方结婚生子孤独终老,要死也要死在风光无限的路上。生活的千篇一律多让人难以忍受啊,还好我们还很年轻,有两条腿,就要不住地奔跑在路上。我不要重复别人的生活,我要去寻找我的命运。我想趁年轻去看看这个世界的辽阔精彩,我想用异乡的风吹走我的哀伤,我想去寻找那么一个地方能让我安身立命甘愿不再游荡。”

  不管发生什么其实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所以不要抱怨,接受自己的好自己的坏,也接受别人的世界的合理性,相信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命运赐予的最好的安排

  大概今年3月份吧, 在逸夫门前拍的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四):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啊,生活,我已经向你投降了。我丝毫不想抵抗,任由自己沦陷在这么一个被人遗弃的旧沙发里。” by《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我并不在意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觉得它与我无关。我也不在意别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管不着。 这是最近读的一本小说,《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里的第一句话。 “我,大学毕业,没有工作。 我无所事事,却又活得理直气壮、恬不知耻。 我跟人处不好,跟世界处不好,甚至无法跟自己好好相处。 我跟自己闹别扭,也让别人不痛快。 这就是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故事,我不想让任何故事发生。 理论上讲,我应该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抱怨,操持家务。 可我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在内心深处,我只想一言不发一事无成地了此一生。” 早春的夕阳破旧的修车摊,废弃的海绵都已经露出来的旧沙发,垃圾桶里腐烂的白菜,夕阳下和闪耀的灰尘混杂在一起的满地瓜子壳。所有颓废、腐烂的气息都准确勾勒出一个沉迷于无所事事中的主角清楚轮廓。没有男朋友怎么了?为什么非要工作?呆在家里是没意思,但大多数事情都没有意思。 什么才叫正常人的生活呢?或者说,我们究竟该表演成哪副样子才能看起来正常? 毕业一年多,准确地来说是从大四开始逐渐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开始两年多,我一直都在拼命往前走。虽然压根都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方向,但却仿佛总有个声音在告诉我说,来不及的,你要赶紧往前走。 我拼命地走,一刻也不曾停歇过,我很着急,好像自己一旦停下来,就再也跟不上大家的脚步。但“大家”究竟是谁呢?我说不清楚,好像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但又好像是很多很多人。 毕业找工作找到迷茫的时候,我也不敢像作者那样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做一个家里蹲,我沉迷于那样能安全地把自己包裹起来的旧沙发,但并没有那样不顾一切地躺下去的勇气。 我很慌乱,好像必须完成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很多自己根本就还来不及长大根本就不足以去应付的事情,有的时候想要逃,有的时候又会对身边爱我帮助我的人变得很依赖。 但我在追赶什么呢?其实我并不清楚,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确切的答案,但事实上这种莫名其妙的追赶却时不时快要把自己和身边的人压垮,让人窒息。不安感和焦虑感让我烦躁,让我对万事万物充满疑虑,也充满情绪。 但人活着究竟是在追赶些什么呢?赶着考上大学,赶着毕业,赶着找一个好工作,赶着结婚,赶着生子,然后赶着死去。 我身边的朋友都是90后,这个在社会眼中莫名其妙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总之时不时让那些按部就班辛苦被生活追赶了一辈子的成功人士嗤之以鼻很不悦的群体。 可是在我认识的人中,也不乏一直待业在家在外人眼里也许就是在虚度青春但她仍然把每一天都过的有滋有味的人。 也不乏或许应该着急找对象结婚买房了连去年的年终奖都还没拿到但到现在还沉迷在自己那个小小的职位中总能找到自己新的乐趣的人。 也不乏每天加班加点周末无休被领导虐得死去活来工资也只能勉强达到个温饱却宁愿在大城市做个浪荡漂泊的空巢青年也不愿回家乡做个小小公务员等着养老的人。 也不乏从来都不着急找男朋友就是觉得一个人生活很好很充实满足压根都不想恋爱结婚的人。 也不乏对异性死活都没感觉心里却深深住着一个同性专情到让人无法理解无法相信的人。 听起来好像没一个正常人。 可我却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活得好真实,这难道不就是人活着真实的样子?或许他们好像还有很多不理想和不如意,也不能保证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完全快乐的,可人生的常态,难道不就是这样,喜怒哀乐,都只是表现方式的一种。就连童话故事里,公主也要先吃下王后的毒苹果才能遇到王子,活着就注定会面对很多让人无奈无解不可忍的时刻。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只是觉得,周末不去约会逛街看电影,只是在图书馆看一天没有营养的闲书,也不是什么罪过。 跟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在一起,就算没有房子没有车子,也看不到哪天结婚,也没有什么失败。 不止到25岁,就算到35岁也不结婚,也并没有什么不应该,只要那是自己真心喜欢的,用心去选择的。 如果哪天,能在这个社会任性认真、真实地做自己只是一种常态,而不再是需要某种特立独行的勇气,我想,那应该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吧。每个人,都能找到与世界和平共处的方式。 “我猜想,白菜腐烂有个临界点,在这个点之前,它还死撑着想要发出一点好闻的味道,可是过了那个点,就全然不顾了,烂就烂吧,垃圾桶才是人生归宿。 我知道,我已经过了那个临界点。” 原文发布于个人公众号“浮舟手帖”,written_onwater。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五):空闲功夫剥橘子

  不知道是不是我又忘了自己背包里放了岩石或野草缘故,薄薄的一本小书在我的背包里翻滚了二十九天,书脊和书页侧面终于磨成了些微灰黄色,与它那故意设计成做旧风格的封面气质一致了,我缓慢地读完了它——《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读完此书也没能教会我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因为这就不是一本教人向善的课本。

“我并不在意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觉得它与我无关。我也不在意别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管不着。”

  也许,就是开篇这第一句话流淌出的混不吝气质吸引着我读下去吧。

  十一篇或长或短的小说或者故事组成这本小书,以幽默而犀利的笔调描写年轻女孩的爱情、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碰撞。

“我,大学毕业,没有工作。我无所事事,却又活得理直气壮、恬不知耻。我跟人处不好,跟世界处不好,甚至无法跟自己好好相处。我跟自己闹别扭,也让别人不痛快。这就是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故事,我不想让任何故事发生。理论上讲,我应该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抱怨,操持家务。可我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在内心深处,我只想一言不发、一事无成地了此一生。”

  这样的小故事并不是什么稀世罕见的珍宝,去年读的少女主任的两本书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但与方悄悄积极向上或者说挣扎着积极向上的气质不同,徐小姐的书有着某种豆瓣用户更加亲近的灰心丧气感,也就是传说中的致郁系。但似乎与太宰治先生那完全的致郁也不太一样,徐小姐的致郁还带着一丝俏皮和戾气,像冬天剥开的第一颗橘子,有一点酸涩,有一点甜。

  据徐小姐本人说:

“我以为等我写完就会有答案,可正如那个标题所说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我也不知道何谓正常的生活。我写了,可依旧没有想明白。”

  读完这本小书的读者都会被按在那张立在马路边的破沙发上问这个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

  豆瓣资深用户们大概都不大有资格给出标准正确的答案,因为我可爱的友邻们心灰意懒惯了,愁眉苦脸才是我们的标准表情,无精打采才是我们的正常模式,我们坚持无所事事,又活得理直气壮、恬不知耻惯了,就像小说里的“我”一模一样。而无所事事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啊,也许它悲哀地处于正常生活的反面,但是谁规定了什么样的准则才是描述正常的生活的呢?

  徐小姐说,在写的过程中,她却明白了另一些事情。写小说不会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答案的过程,而是一种探讨问题的方式。它并不是靠虚构来逃避生活,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还原问题。如果她能十分清楚问题的症结,明白该怎样做,甚至三言两语就对生活下一个定义,她就不会采用小说这种形式了,而是写写人生指导型的文章,用一个标题就告诉我们该怎样生活,怎样才是“正常”。

  我猜,她永远不会去写那样的正常文章。尽管她从北京搬到了苏州,安了家,生了娃。看起来已经不再需要从写作中去寻找自身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了,她开始去写她了解的那种生活了,那种看起来应该是正常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的,她是那个每天不间断性晒孩子的人,是那个碎碎念着“那片水杉林好寂寞啊,既没有花,也没有鸟”的人,是那个想给娃定制一个上面写着“不要抱我 不要摸脸”的围嘴带回家,走亲戚或者有亲戚来就围上的人,是那个在獭獭睡着的时候偷偷吃巧克力的人,依然是那个不正常的人。她啊,长大了,长成不正常的大人了。

  我们也是这样一步步走着走着,就长成了不正常的大人了。空闲功夫剥开一颗颗冬天的橘子,大快朵颐着,忘了生活的艰辛与寒冷。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六):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我无所事事,却又活得理直气壮、恬不知耻。

  我跟人处不好,跟世界处不好,甚至无法跟自己好好相处。

  我跟自己闹别扭,也让别人不痛快。

  这就是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故事,我不想让任何故事发生”

  这就是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故事,我却希望自己的生活如烟花般绚丽。

  我毕业三年,在一个小乡镇工作。工作稳定,收入稳定,有一个谈了两年的男友。收入不多不少,在这个小乡镇来说算得上是较好的水平,在家人心里,算是一个还可以满意的答卷。我自认为智商还行,但情商低下,不善交际,不善口才。因此,工作三年,平平庸庸,始终工作在单位的最底层。我一直只想要稳稳定定、惬意的生活,当然偶尔也还会想起当年读书时候的豪言壮志。可我终究是我,对于生活,对于自己的胆怯、懒惰,我毫无反抗之力。

  想起高中时,也曾志气满满地和闺蜜说,我们要一起考上某某某大学。也曾有男生说,要等我们一起上大学。我曾以为我们的生活就是一部电视剧,可是上了大学才发现,当初的美好憧憬却偏离的那么离谱。也曾在大学找工作的迷茫时期,信誓旦旦地对男友说;你放心找工作吧,不过以后怎样,我都会努力向你靠近。然而,当初的我还是太稚嫩。

  一只井底之蛙,没看过世界,不知道在茫茫的天地间,我们是那么的渺小无力。没错电视剧来自于生活,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能成为一部电视剧。我始终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只平凡的小蝼蚁,我的故事不足以成为典型,或许说我的生活并不足以成为故事。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七):不过是每个人选择的不同罢了

  只是读了推荐的一章就立刻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整本本来没多少内容也就很快读完了。

  “我妈是一个冷血的人,我也好不了多少”,是的,我妈也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我能比她稍微好一点吧。我开始意识但自己冷血,大概是高三的时候,我要上大学出发前,朋友送我到楼下开始嘤嘤嘤地哭泣,而我其实是哭不出来的。好多时候脑子里清醒地知道,这个时候我应该哭泣,可其实并不想哭。对感情越来越没有期待,然后感情也就越来越匮乏。

  “我同情每个成天看起来没有精神懒懒散散的人”原来我在有些人的眼里是值得同情的,很有趣。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兴趣,于是总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不知道生活的终点在哪里,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一天天浑浑噩噩的工作,回家。

  只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什么好坏,都是自己的选择罢了。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八):我知道该怎样像正常人生活,但总是装不好

  这本书给我一种奇异的代入感,因为我也曾假设过:如果我不是旁人眼中期待的那个我,他们对我的态度会怎样改变?

  我从小就是父母眼中不让人操心的学习又好又“懂事”的好孩子,是朋友眼中温顺有耐心肯听抱怨牢骚还嘴巴严实的好伙伴,是亲戚眼中有光明未来的后辈…

  但我深深地知道,那不是我。

  父母带我出门碰到亲戚夸赞的时候我脸上乖巧笑着,其实心里已经开骂了:这是谁啊,有完没完,怎么这么无聊!你知道我什么就这样说!但是,爸妈很享受别人对我的夸赞,我就只能乖巧笑,什么也不说。

  我父母一直觉得我是一个不会叛逆他们想法的孩子,我努力学习,快乐生活,温顺腼腆。可我知道我的有些想法疯狂到吓到自己,讨厌学习,有时候心情大起大落如过山车。

  朋友跟我抱怨别人抱怨人生,我表面说一些安慰的话,其实心里太明白她们需要的只是我听,听完象征性给点反应就好,我说什么其实对她们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我很想听那些抱怨吗?当然不是,那只是维持友谊必须做但到的任务而已。

  苦于别人的不理解,又不愿意让别人了解。

  我知道怎样装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就装成了一个正常人。我不装,就会失去他们的喜欢吧。但装其实真是一件挺累人的事儿。

  我要是大学毕业回家当一个清洁工,我爸妈还会像现在一样吗?我的亲戚会怎么看我?我的同学怎么看我?我自己怎么看自己?如果清洁使我快乐,我为什么不能做这份正当的职业?我愧对父母愧对社会栽培了吗?

  我不想再继续装一个正常人的话,就相当于已经死掉了。

  如果我不装了,跟朋友说我不想听你们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弄的我烦烦的,跟父母说我不愿意上这个学,跟舍友说我讨厌被你指使着买东西,跟不喜欢的人说我其实挺讨厌你们的,跟亲戚说你们没必要对我这么客气因为我打算去当清洁工养活自己。

  我的世界会天翻地覆。

  不敢想。

  我没有这个勇气,所以即使精疲力竭,用尽最后一口气也要装好一个正常人。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九):「正常人又是谁呢?」

  看这本书的契机,是某个失眠的夜晚,点开豆瓣app,看见了《家庭主妇是职业吗?当然不是!》这篇文章,然后顺藤摸瓜,看了作者在文中提过的这本书。平心而论,文章比书写得好。

  书中唯一让我觉得巧妙的就是: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爱看励志文,我建议你把这个小说的原有顺序打乱,章节顺序变成:六、四、五、一、二、三。这样,它就成了一个向死而生、在徘徊中逐渐走向光明的故事了,而标题也可以改成《我终于知道该如何做个正常人了》。

  调整阅读顺序就是一个新的故事。我调整了一下,但感觉一般,惊喜不大。

  可能是我平时日剧看多了,日剧经常有一种“我就想这样颓废要你管”的主旨。所以,导致我对作者在书中的一事无成的慨叹,并无他感。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毒鸡汤遍地都是,

  “加油,你是最胖的!”、

  “成功的方法?运气而已!而你没有这份运气”……

  导致最近我也经常思考,我是不是也将一事无成的度过一生?

  首先,什么是“一事无成”?

  一旦走入社会布置给我们的陷阱,你就会陷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漩涡。每个人对于“一事无成”、“正常人”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不同的。但现在,很奇怪,却是相同的。钱权地位,大概就是几样硬指标,达不到就别提什么人生赢家~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浪漫医生金实福》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你只是知道做医生的方法,但你却不知道做医生的意义。

  同样,我们绞尽脑汁知道了达到成为“人生赢家”这个社会标准的方法,但是我们真的知道人生的意义吗?

  至于“正常人”,很遗憾,我觉得任何为了稳定安逸而选择的工作都不正常,因为荒废了人生,虚度了时光。但是,估计很多人会觉得我不正常。这就是了,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就别苛求别人太多,归根结底,是自己的问题。

  我能点开这本书,说明我也存在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的烦恼。但我,乐在其中吧。

  摘录一段:

  那一刻,我明白自己早已经死去。床脚边还有没洗的内裤,抽屉里还有没写完的诗,爱人尚未到来,父亲至今下落不明。我有那么多的来不及。我有那么多的未完成。我有那么多的空白岁月,我有那么多随意丢弃的梦,我有那么多作废的时光。好在我已经向母亲告别,此后,再无遗憾。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读后感(十):我也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在身边许多人眼里包括至亲,我完全就是过着不像正常人那样的生活。没有在应该的年龄做应该的事情,我的一切一切都远比正常人慢,慢个几拍,慢到令人尴尬,慢到精神衰弱长期睡眠不好靠安眠药勉强入眠。

  所以,到底要怎样?一百个人一百种人生,这样的缤纷多彩这样才跌宕起伏,不是吗? 为什么总是要勉强自己做不来的事情,讨好不喜欢的人,忍受那些愚蠢自大精虫上脑的奇葩然后安慰自己总能遇到他的?

  难得真的不可以就这样拿着勉强喂的起自己的薪水,每年出去耍两回,买自己喜欢的消费的起的衣服饰品,去自己办的起卡的健身房?

  为什么一定要有存款?为什么一定要有男人?要有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有房子? 不是都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吗?

  所以,到底正常人的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