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东行纪》读后感10篇
《大中东行纪》是一本由张信刚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中东行纪》读后感(一):张信刚教授的旅行分享会,讲述罗德岛与马耳他的故事
[花生文库·旅行分享] 第33期 罗德岛与马耳他的故事
时间: 2012年4月29日 14:00 - 16:00
费用: 免费
“大中东”(The Greater Middle East),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区,是世界历史上不同文明冲突与交融最为显著的地区,也是当今世界各种矛盾集中体现的地区。
文明之间,世界并非静悄悄……寻路大中东,从历史解读硝烟,用脚步探讨文明。
这一次,张信刚教授带我们探访地中海上两座著名的岛屿——罗德岛和马耳他。
浩瀚烟海,历史迷踪。千年的孤寂与荣光,今日风光旖旎的迷人岛国。
文明的冲突与共生,历史的传承与更迭。一幅流转千年的长卷,那就是罗德岛与马耳他的故事。
活动的豆瓣同城页面 http://www.douban.com/event/16287383/
《大中东行纪》读后感(二):沙漠难养的花
有脸盲症以及记忆障碍的路痴的思维模式与记忆提取模式是不守恒的,“永远找不到”是我们生活的绝大多数时刻。如果要见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查看联络方式和网络地图,而是用大脑可能去的所有地方,选择某个可能是他必经之路然后驻扎去等。
去年的冬天,我在头脑中绘制了很多反面教材,但最终还是选择最容易的来做——在生日成为精神世界的偷窥狂与唯一交际的盗窃案——我的力量如此微薄,只有恨才以稳固闻名遐迩。
什么样的地理习惯决定什么样的“远交近攻”。位于历史兵家必争之地,可以有先发制人的话语体系。不同于其他地区,宗教取代政治成为敏感话题。历史情结为军事拉锯战提供了安全庇护所,公共记忆为政治自由提供粮草先行的几率。但在自然条件得到人工改善的契机中,和解、共识只是政权的一种新型结构。
你有男朋友吗?我曾经有很多回答,有喜欢的是最可靠的分析与试探。对于胖子来说,喜欢这个东西百无回应,形同陌路、失之交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胖子的爱情就像是沙漠地带性的撒种,适应颗粒无收是我们的童子功。我把自己吃回到65公斤,感受一下高考460分再加62公斤时候的尴尬。在沙漠里幸存的胡杨死后1000年不朽,像是所有的暗恋那样绵长,并不抱幻想。在荒芜之地建立的政权就像是一个几近枯竭的泉眼能救人一样。人类的奇迹不单单是建立钢筋水泥的森林,能建立飞机投递用品的避难营,能拍1000集柯南,是在沙漠进行人口数据真实的军屯民屯。
她而在资源枯竭的区域,他们也仍然渴望自由民主,与魔鬼共存,与希望共处。这种动荡中的许诺尽管缥缈,但就像一个肥胖症患者平日口头形式的发迹一样予人荒诞,予人冷峻的重思。空头的事物是资源重新配置的零头而不是尽头。
记得生日前我问自己是不是太迟了,但现在有些后悔问这样的问题。因为答案总是一种预设的惯性背叛,每一次都是在劫难逃,因为逢赌必输才叫赌棍。就好比沙漠难养的花,大多数的根须滋长是汲取不了水分的。风沙一大,连楼兰古城都要失落。所谓正统宗教信仰外的偷窥心理,与真理检验机制一样,都要在个人情绪与社会价值之间摇摆。
《大中东行纪》读后感(三):一本了解地中海文明的入门书
本书作者是一个非常认真严谨的学者,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践行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便时常前往大中东地区,半个世纪一晃而过,作者一直关注着多样化的地区。
本书的“大中东”跟小布什提出的大中东不尽相同。作者不仅观察着传统意义上的西亚北非,还游走于东非三国、外高加索三国、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等。从人民的语言、习俗到历史文化的沿革,作者由浅入深的将这些地区现在、过去和未来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轻松,读完又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在这个“大中东”里面,既有两河文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各大帝国马其顿、波斯、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突厥、蒙古、奥斯曼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诞生地和彼此间的攻伐和杀戮,各个民族、国家间的恩怨情仇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些问题要比西欧、东亚等地区的矛盾复杂得多。需要更高的智慧和耐心。
《大中东行纪》读后感(四):游走于文明之间
张信刚教授是生物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曾担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与中东的不解之缘,源自张教授50年前到埃塞俄比亚曲线申请美国签证的经历。
张教授眼中的大中东,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中东十六国,还包括了北非的五个阿拉伯国家以及十个历史上曾与中东关系密切、未来命运也难以与中东切割的国家。作为一部行纪,张教授的脚步踏遍了大中东的三十一个国家,以个人的体验和认知,观察并记述人们并不十分熟悉的大中东。
因为不久前波及中东数国的“阿拉伯之春”,大多数人才开始认识到这里绝非只是与我们相距遥远的一片静悄悄的土地。在布罗代尔“从地理切入历史”观念的影响下,张教授希望以中东近期的变革为切入点,但更多地从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的角度,向读者介绍大中东的社会变化和政治动态。
在作者看来,大中东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特质,但美国和整个西方的战略家、政客与媒体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们不能易位思考,经常自以为是,他们太容易忽视西方曾经给阿拉伯世界带来的痛苦,而又觉得凡属正常人都会喜欢并想学习西方。作者认为,近年来阿拉伯国家所出现的一系列动乱既是一百年来由欧美主导的国际秩序变化的结果,也是两百年来阿拉伯文化传统与欧洲所代表的现代性之间矛盾的表现,更是几百年来阿拉伯世界所积累的内在矛盾的总爆发。
本书以游记的形式组织,对历史的记述深入浅出,不仅是深具科学知识的人文主义者对世界文明的观察,而且也是深具人文关怀的科学家对全球未来的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了解那些略带陌生感的国度。
《大中东行纪》读后感(五):原来是行纪
看书名以为是游记,翻阅了觉得更像是通识书。
在图书馆借到的,本来只是对神秘中东好奇,想到是理想国出的书,内容应该是不差的。看完前两章已经知道撞上了本好书,再看作者名字和出版日期,才记起来原来我见过张校长。
11年秋的时候西师大和西师大出版社周年庆,举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沙龙。当时有幸看了几场讲座,其中有一场就是张校长的。讲座主题内容也与他月余前在西师大出版社出的《大中东行纪》相关。其时并不知张校长其人,只知道台上那位头发花白的学者言之有物,学识丰厚,整个人的气质相当平和。
这本书开篇就是地理与历史看大中东局势,和一些观点看法。然后从作者少年求学时与中东的渊源开始,从地理位置顺序依次简述了大中东区域各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作者中年以后再到中东时的一些见闻,还有截至出书时的当地局势。结合着大中东区域地图来阅读,其实是一个清晰的脉络去了解大中东发展至今的局势,各国之间的文化、信仰、历史、政治等关系(当然阅读时最好是有一些世界历史和地理基础)。之前我对中东的了解都是碎片式的,知道它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并且有过辉煌的文化与经济,然后没落。简略世界史对后来的中东着墨并不多。再后来大多是从新闻报纸上看到的是中东的各种战乱。看了这本书就能很清晰的把那些碎片链接起来,并把遗漏的一些补上,形成一个中东、北非四国和南高加索地区的局势的清晰脉络。
作者有写到自己和家人的游历,但是并没有夹杂很多个人情绪。整本书给我感觉和张校长给人的印象很一致——客观,平和。
《大中东行纪》读后感(六):阿拉伯世界一瞥
因为工作的关系,遇到讲述阿拉伯地区国家和文化的书籍总会特别留意。而我又比较喜欢看游记。余秋雨的《行者无疆》和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我都很喜欢。
看游记能仿佛身临其境,又有熟知人文历史的向导为你解读,实在是一种享受。
伊斯兰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郑和就曾到过这里。但穆罕默德却有一句名言:求学哪怕远在中国。
这个远,恐怕是心理位置上的“远”。
同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两河流域一直孕育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对世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基督教的《圣经》中记载耶稣曾踏上过这片土地;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犹太教也将这里作为发源,使这里成为人种、文化、宗教繁复交织的地域。
繁复是最让我头疼的情况之一。所以即便读完,我对书中各种族的关系和历史还是晕晕乎乎。
作者写道内扎米的《五卷诗》时讲述了一个阿拉伯传说:一对属于不同部族的青年男女雷莉与马杰农为追求爱情而殉死。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若不是胸中燃烧着爱你的情火,为你而流的泪水早已把我淹没;若不是眼中饱含为你而流的泪,忧伤之火熊熊早已把我焚烧成灰。
作者后来评论道,一如在欧美没有人不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华人世界没有人不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伊斯兰世界没有人不知道雷莉与马杰农的爱情故事。
可见,即使相距再远,也无论是不同的部族或是门第,“爱”永远的人类共同的关注。
《大中东行纪》读后感(七):大书评
题目瞎扯淡,纯为能发书评而作。
马老师刚给这书时我并没有特别的在意,因为很不习惯时下的“大”文化,什么大太监,大武生,大武当,大魔术师等的一听到就犯病。仔细读后才发觉大中东之大非彼大装逼之大。
一直以来都对大中东地区很有兴趣,借着张校长的文字我也有幸在书海中一窥大中东的奇妙和风采。其中在讨论到伊朗时作者引用古兰经中黄牛章中的一句话来结束了对伊朗和土耳其政治倾向的对比: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无论你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这让我很是惊叹,作为一个外教人可以将经书中的语句引用的这么让人叹为观止,真是了不起。
张校长行文很是谨慎,以至于在书中将巴勒斯坦国用引号引了起来。在我看来这是大可不必的。就像作者没有用引号引以色列一样,也不该用引号去引巴勒斯坦,为了公平起见。
《大中东行纪》读后感(八):可以全面的了解大中东地区的概貌。
之前我对中东地区的印象是模糊的。两伊、加沙、拜占庭、利比亚、海湾战争、逊尼派、什叶派……这些字眼经常从我的耳边划过。他们为什么而战?那里有多少个宗教?当地的经济发展怎么样?政治格局又如何?我一概不知。我却对它毫无感觉,甚至“中东”这个字眼还是通过《战地2》这款游戏了解到的,唉,CCAV到底给我做了什么。
后来,我开始关注这片地区,在网络的指引下找到了这本书,也对这片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正像作者说的,“这里不是一片沙子的世界”。中东,横跨亚欧非、人类的起源地,三大宗教的诞生地,,那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复杂的社会关系。
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一群人,他们的思想远比我们先进的多,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生活的目标,并且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甘洒热血。
关于这本书,它是一本游记,但却包含了很多历史方面的讲解,给读者一个清晰明朗的认识,并加有自己的看法,非常值得推荐。
《大中东行纪》读后感(九):是行纪,更是历史
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慢慢啃这本书,没有占用睡眠时间,倒打发了几节自习课,甚是惬意。
说是行纪,其实更是历史。值得注意的是探索深刻人文历史的作者学的是理工科。作为一个严重缺乏垒字能力的文科生,实在是深感惭愧- -。
作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我一个对宗教及中东历史没有太大兴趣的人阅读这本书时一点儿也不会感到烦闷。
:图片很喜欢~
《大中东行纪》读后感(十):这个时代,是个人就敢写游记
这个时代,是个人就敢写游记
这次读书会的阅读书籍是张信刚先生的《大中东行纪》。全书19.5万字,图片234幅,32开彩印,近400页,定价39.8元;平均每页487.5个字,每两页就有一张图(图片更多是个人旅游照,经典的“到此一游”。),就是这种半图半文的游记,从2011年9月第1版印刷,到2013年1月,短短两年时间已经再印了5版,可见市场反应不错。
但是,在通读完全书之后,我只能感叹:这个时代,是个人就敢写游记。
--------------------------------------------------------------------------------------
地理环境决定论
通读全书,不难发现,张先生想通过大中东的地理差异来凸显一种文化观,即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本书的文章里,我一再表述一种观点:地理环境(主要地)决定文化的发展,而文化传统会影响历史的进程。(摘自书中第170页)
但是,在书中,特别是在上辑中,张先生的这种观点并未真正体现。我想了一下可能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张先生的行文结构所致。张先生全书行文是按照国别进行的,基本是一个国家是一节。这样的安排虽然能够体现国家之间的文化政治差异,却并不太能够体现地理环境决定文化。换一种说法,在“地理环境(主要地)决定文化”这个命题的论述上,张先生并未能够在其叙述的内容中真正证明。我们并不能够因为地理存在差异,文化存在差异,就能够自然地联想地理与文化的因果关系。
我在此并非质疑张先生的文献资料,也并非这个观念,而是想讨论关于写作上的逻辑,特别是一种思维的逻辑。如何将一种观点通过材料组织建构,而非简单地堆砌文献资料?
如何表达自己的观念,如何准确表达?我以为,一个好的作者一定是一位优秀的思考者。思考是他生活的常态。特别是在写作过程中,这种思考将会直接影响行文结构和讨论的深度。我当然无法直接了解张先生写作前和过程中的思考状态,但是从其行文结构来看,我大胆推测,张先生在全书的谋篇布局上不够努力。既不确定要写哪些文字,也不确定这些文字将能形成什么样的合力,这对于观念的表达,无疑是困难的。
虽然“大中东”概念作为本书的亮点,体现了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但是张先生并未细化这个观念,而是笼统地将大中东的三十一个国家的国情复述了一遍,难道说把各国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介绍一遍就能够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到底是怎么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什么样的文化?或者还可以对三十一个国家做进一步的分类与对比,文化传统对历史的进程影响,除了复述历史大事件,转述历史文献,或者可以进一步地调查、采访、考究,发掘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在查阅了有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相关文献之后,我发现,对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还有很多可以发掘的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地理环境——文化”的行文结构。如果我们稍微做点功课,就会发现,地理环境决定论有着古老的渊源:
柏拉图有着海洋决定论思想,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气候决定论思想,到了16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型式的政府。随后,1784年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一书用五章篇幅集中阐述了他的决定论。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土、气候、土壤等因素,对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性格、道德面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起决定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到近代,被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很好的用来反对唯神史观,以地理环境特点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俄国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在《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中强调了地理环境是通过影响生产力而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可以说。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于1903至1906年间在印度北部、中国塔里木盆地等地考察后发表《亚洲的脉动》一书,认为13世纪蒙古人大规模向外扩张是由于居住地气候变干和牧场条件日益变坏所致。1920年他在《人文地理学原理》一书中,进一步认为自然条件是经济与文化地理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百度百科也从唯心和唯物的角度,回顾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脉络。百度百科认为孟德斯鸠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唯心方向,而马克思恩格斯等代表了唯物方向,前者强调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衍生出文化的差异,而后者则强调地理环境对物、对经济关系的影响,而分化出不同的文化,可见二者的区别并不是地理环境是否起决定作用,而是地理环境如何起作用。
由此可知,在讨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时,第一,在地理环境决定论者看来,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广义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制度、宗教、民族性格等等。第二,在探讨地理环境决定论时,关键是探寻地理环境是如何起作用的,无论是决定作用还是有限作用。这两点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张先生的这本《大中东行纪》提供了一些参考。
在张先生的书中,我们对大中东文化全面貌的认识源于三十一个国家的碎片化拼接。碎片化的结果是杂乱无序,读者不能准确理解整个“大中东”的情况。另一方面,在讨论地理环境如何决定文化这个关键问题时,张先生显得犹豫不决。由于张先生以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得全书的论述略显散乱无序,很多国家的情况看了就忘记了,也未能很好地回答地理环境是如何对文化起作用的。
此外,我以为游记既要有宏观视野,还要有游历者的观察体验。所谓宏观视野,是对基于上述的问题的思考,最终在行文中形成逻辑结构。可惜,我在张先生的书中,两者都未看到。虽然张先生引用了很多历史文献,但是这些历史文献并不能体现张先生的视野,张先生试图对三十一个国家面面俱到,结果是只有宏观描述,视野却不见了。我以为,宏观视野需要作者深入思考的,而不是简单的转载历史文献。历史文献是为了自己的写作中心和主题服务的,遗憾的是,我经常淹没于这些繁杂的历史文献,而未体会到张先生的行文中心与主旨。再说游历者的观察体验,张先生在全书甚少提及。在阅读时,时常替张先生着急,明明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惜张先生却止步了:
爱神的出生地
……
塞浦路斯在古希腊文明中还有一个颇为特殊的地位:根据希腊神话,爱神阿芙洛狄忒出生于塞浦路斯。
……
(以上摘自书本第130页)
这段文字小标题是“爱神的出生地”,其下共分三段文字,约350字,但是真正提到爱神与塞浦路斯的关系的,就上面短短一句话。我很好奇张先生为何如此处理?既然“爱神”是一个切入点,并作标题,为何不借此将塞浦路斯写得更形象更有趣些?
“流动的宴席”
……
我花了三个钟头仔细地参观了去年才开放的新卫城博物馆。……据说重建一个全新的卫城博物馆是希腊著名演员,也是希腊第一位女文化部长melina mercouri的倡议。可惜她在1994年就已经去世了。
……
(以上摘自书本第107页)
这一段写的是雅典城。作者将雅典城繁荣的街景比喻为“流动的宴席”,并以此定位小标题。在这部分的第二段中,作者提到了去参观新卫城博物馆,并提到了倡议重建新卫城博物馆的女演员。可惜都只是一笔带过。
我以为,优秀的游记不仅仅是游览者的流水账,还应该挖掘看不见的人事物,体现一种人文关怀。阅读至此,我不禁要追问,为什么这个女演员有什么故事,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提议,她既然是文化部长,是否在这件事情上为其付出努力,又是付出怎么样的努力?张先生在写作时是未想到,还是故意省略不写?
阅读全书,类似的追问一直缠绕我。在整个行纪中,我甚少看不见张先生的身影,我甚至怀疑张先生的“行”是否存在,而这种“纪”是否只是简单的文献转载?
---------------------------------------------------------------------------------
学人的德行
刘小枫先生在《施特劳斯的路标》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学人的德行》。文章提到其中的一个观点是,作为哲人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在此,我也想说一下,审慎是所有学人需要的品德。
我以为,学人承担着人类思想和知识的继承、发展、传播的职责。而书籍记录人类思想和知识的重要媒介。于是,学人的审慎态度延伸到其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学人无论是在阅读还是撰写时,都应该十分小心谨慎,既怕误解也怕误写。在刘小枫先生看来,施特劳斯倡导的政治哲学其实只是一种阅读古典书籍应有的态度与方式。“斯特劳斯根本没有提出一种自己的学说来解释古典,而是主张用古典的目光来阅读古典,因此,即便我们从斯特劳斯那里搬来一套’方法’,那也是古人的方法”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学人还需要用古人的方法?其实,关键的问题并非方法或阅读方式,而是一种态度,刘小枫先生引入斯特劳斯的时候,表达了对当下学人恢复“古典心性”的需要。从某种程度说,斯特劳斯的“古典心性”是一种摒弃傲慢与偏见,秉承一种审慎谦虚的态度,这也是当下学人缺失的品德。
在此提到学人的德行,只是想表达对当下学人著书的态度报以担忧。尤其在当下图书出版相对容易,图书出版数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学人著书的态度直接影响图书质量。据中国出版协会数据,2012年中国出版图书突破40万种,较2011年增加4.4万种,增长12.0%,共折合用纸量156.78万吨,定价总金额1183.37682亿元。对于这浩如烟海的书籍,是否每一位作者都是报以审慎的态度去撰写,是否每一本都是出版社报以审慎地态度去编辑挑选,然后才推出市场送到读者面前,这是需要思考的?
我以为,书籍是人类思想传播很重要的方式,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书籍都是最系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书籍的作者作为信息发送者,应当报以审慎谦虚的态度,对书中的信息进行检查与完善,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认识。而出版社,就如一个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能否从良莠不齐的书稿进行审查、挑选和编辑,代表读者真正把关信息,而不是仅仅追求市场利益?
回到这本书,或许有人会说,张先生是工科出身,对于行文写作似乎不太擅长。是啊,如果是这样,那张先生写作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地思考,严谨地写作,象对待自己的医学工程一样认真。既然是要出版面向许多读者,写作当然要更加虔诚与虚心,因为您笔下的每个字都可能会影响读者对大中东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对于“大中东”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应当有更深入的论述与证明。
著书要谨慎,作为出版社,更应该谨慎。这本书的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公司出版,而且列为“理想国”系列丛书。“理想国”系列丛书是2010年北京北北特公司推出新的文化品牌,是基于数字化阅读压力之下的新举措,将以人文、艺术类图书出版为核心,并逐渐向创意产品、影视传媒、文化活动等多领域拓展,力图成为更具包容性、前瞻性,同时内涵更丰富的文化品牌 。2010年9月以来,陆续推出白先勇、张大春、史景迁、董桥、迈克等人作品,确实在业界和市场赢得赞许肯定,或许正因为此,大家开始对“理想国”系列有了更高的期待。而我就是带着期待去阅读的。我以为,张先生这本《大中东行纪》列入“理想国”书系,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