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击队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游击队员读后感10篇

2022-05-26 02:06: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击队员读后感10篇

  《游击队员》是一本由(英)V. S. 奈保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击队员》读后感(一):大作家,必有可恨之处

  也许是巧合,近年几年拉丁美洲的作家总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巨大兴趣。

  西班牙语唯一的“大作家”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展现了拉美极其神秘魔幻的一面,在这座“魔幻现实主义”主峰周围,还围着科塔萨尔、博尔赫斯、富恩特斯、略萨……

  就在离大陆近在咫尺的地方,还有另一个群体,他们以没有半点“魔幻”影子,他们以另一种形式,一种现实的形式,却写出了一大批充满良知、社会责任和百年沧桑的“硬文学”。

  这就是以当今英语世界唯一的“大作家”V.S.奈保尔为核心的群体。

  积聚在奈保尔的周围,近的有牙买加•琴凯德、扎蒂•史密斯,远的则完全可以说到拉什迪,甚至米兰昆德拉,甚至杜拉斯,甚至康拉德。

  如果说马尔克斯们是通过寻找梦境里的魔幻而狂欢,那么奈保尔们寻找到则是现背后的梦幻碎裂面前痛哭,而且奈保尔哭得残酷,哭得冷漠,甚至在字里行间还略微带着一丝嘲讽。

  奈保尔一边寻找梦境的“根”,一边“嘲讽”梦境的浅薄,因此从写作一开始,便为作品和人物同时注入了悲剧的未来。

  在这个层面上,最有代表意味的无疑是《游击队员》。

  那时候,那个全球年老的年轻的人都完全沉醉于革命的时代,“游击队员”完全是一个热词,一个天下景仰的大写的词,一个同时令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都心怀惧怕的敏感大词。

  几乎很少有人能站在其时的当下,能够如此精准地以小说的形式缩写了一场革命的荒诞。

  但凡伟大的作家,必有可恨之处。

  奈保尔尤其会引得时代的怨恨,因为他断然揭开了历史的伤疤,让里面的脓水汹涌而出。

  这是奈保尔有几分像鲁迅的地方。不同的是,奈保尔更文学,更小说,更愿意用故事说话。

  《游击队员》的女主人公简,何尝不是影射了地球人都耳熟能详的《简•爱》里的“箭”,故事里的“画眉山庄”何尝不是暗指“呼啸山庄”?

  贵族的庄园移植到了西印度地区的一座小岛,荒诞之中又暗含了更多的悲剧意味。

  读外国小说好多年了,没有一本书能读出这种来自心底的冷彻,和来自骨里的良知。

  在我的眼中,当代真正够得上伟大的作家只有三人:一是马尔克斯,一是米兰·昆得拉,一位则奈保尔。

  没有另外。

  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从叙述形式上给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条生路,马尔克斯就是用天才的声音述说了一场现代的魔幻故事。

  如果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从灵里的呓语形式讲了一个荒诞的现实悲剧,米兰·昆得拉就是只会使用这个“流亡”形式的唯一作家。没有“之一”。

  如果要从当代所有作家中,当然也包括村上春树,要寻找一位思考人类、文学、文明等大问题等形而上的问题的作家,奈保尔是唯一的人选。没有“之一”。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但巴尔扎克如果读过了《游击队员》,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说:

  “小说是在记录一个时代的梦生与梦碎”。

  当代是一个消费的社会,一个充满靡靡之音的时代,一个堕落的和明朝差不多的时代。

  一个要将鲁迅拉到菜市口的时代。

  奈保尔会令很多人哀哀哭泣,因为他说:我的文字,是让人知道人的微薄,知道人的无奈,知道人的悲伤与绝望并非天性使然。

  就像简最后的遭遇与命运一样,读完这本沉甸甸的书,不知是不是也会如她那样?

  砰!

  《游击队员》只是一部篇幅并不太长的小说,只是一个英国女人想到革命的“画眉山庄”寻找刺激的“魔幻现实”,只是记录了一个广阔时代里小得不能再小的片段,但,当你将它一到80年代社会大变革面前,移到世纪之交的“世纪末”面前,移到世纪之初的“文明的冲突”面前,移到天朝这片用房子将所有“中产阶级”的梦想击得粉碎的“复兴”面前,你会发现,这个英国女人就在身边。

  她的悲剧命运呼吸可闻。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他个人的光荣,只是为诺奖证名一下而已,因为早在英语文学最高荣誉的布克奖刚刚设立之初,(已经四十年过去了!)他就以绝对优势将其收入了囊中。

  与马尔克斯相同的,不仅仅是他来自那个边缘的拉美.

  更大的同,是他们都站在各自语言的创作之巅。

  是唯一,没有之一。

  《游击队员》读后感(二):折射第三世界国家的现状

  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作的问题,文笔烂的一塌糊涂。剧情在前面没什么意思,后面稍微有点起色,这方面原作就跑不了干系了。

  比较有趣的是,从侧面写出了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现状。虽然早就不是殖民时代了,但是整个经济和政权是被欧美牢牢控制的。女主角简或许就是大部分民众的代表,她认为殖民时代过了,现在是一个自由民主的世界。事实上,她错了,大错特错,按某人的话说是Too young too naive。最后简的结局,也再现了普通民众这种天真幻想的后果。

  现实是残酷的,平时经济控制,反抗则军事镇压。书中形象的称为“挨鞭子了”。当地的普通民众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当地人的一段话道出了这这些现象:“现在每个人都站在了政府一边,都爱美国人,整个事件简直让人想哭”。

  面对现实,普通民众能怎么办,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私以为得病不怕,最怕放弃。对话谈判这些只有大家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才可能平等,广大第三世界的民族自主还需努力。放弃幻想,发展实力吧。

  《游击队员》读后感(三):种植园最后的探戈

  断断续续总算看完了。

  难怪《游击队员》在中国多年不能出版。除了有“抹黑”革命的嫌疑,结尾还有一整页的爆菊情节。跟《巴黎最后的探戈》其实挺像。考虑到《巴》上映于1972,《游》出版于1975,难免令人怀疑内在的关联。《巴》里马龙白兰度用了黄油做润滑剂。《游》里吉米说你应该带凡士林。

  这本书侧重于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相对模糊。吉米是个例外。一出场就写他胡子刮得很干净、紧身裤显得利落,住处收拾得整洁。书架上还摆着“世上最好的一百本书”系列。吉米特意强调,那是真书,不是装饰品。

  吉米同志是个文艺青年。喜好创作。尤擅YY。在小说里他把自己塑造成高大上的黑人解放领袖,而白人姑娘简迷恋于他的圣人气质,对他一见倾心,苦苦追求,打个电话都紧张得一接通就赶紧挂断。事实正相反,是吉米主动打电话约的简。不能说简对吉米一点兴趣也没有。简就是名人骨肉皮,没打算投入真感情,提上裤子就开始鄙视约炮对象。在这方面,罗奇就相当苦恼。他第一眼就看透了她的浅薄,可是打心里希望能改变她,获得她长期而非易逝的崇拜。在种植园,简又搭上了吉米。跟吉米打了一炮,她就再也不来了。黑人老妇一句道破:她们(白人女性)喜欢黑小子,但不会跟黑小子们结婚。

  当地发生骚乱,吉米带着游击队员烧了几家华人的店。把部长梅雷迪思扒光了衣服。随后政府又控制了局势。吉米已成待宰羔羊。罗奇作为援助方代表对逆城市化潮流的人民公社项目大感失望,准备和简回英国。启程之前简去看望了吉米,并顺理成章走向卧室。吉米在准备后入的时候,爆了简的菊 ,随后又杀害了简。罗奇看到简的蓝色天然气火机在游击队员手中,知道简已遇害。故事以罗奇接到吉米求救电话结束。罗奇慢条斯理地说,你找别人吧,我们就要回英国了,简正在房间里收拾东西。

  情节大致如此。写小说的人更愿意看别人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与其说奈保尔写了一个历时性的谋杀故事,倒不如说把一个共时切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公社项目,各方的意见态度不一。而这种不一致是通过一个个场景、对话来展现的。与此同时,作者不断转换人物的视角,展示“镜中人”——简眼中的罗奇、罗奇眼中的简、罗奇和简眼中的的当地人、当地人眼中的外来者、当地人眼中的当地人。当然还有吉米日记中的自己(尽管一开始充满了意淫,随着情节的发展,日记还是挺悲伤动人的,也许奈保尔是把自己内置在这个人物中了,人心有幽暗面,有难以启齿,写作是很好的治疗)。有万花筒之妙。当然,更主要的是满足了我的偷窥欲。

  《游击队员》读后感(四):一篇微评——生活真的在别处?

  吉米的部分写得很精彩,尤其是他笔下的虚实相间的小说,深刻完整地展现其内心独白和人性的欲望,虚荣与痛苦,从而合理导向结局中吉米类似强暴处女的做爱方式和残忍的凶杀过程,揭示把自我假象成神一般的青铜雕像,高贵的王子,救世主,领袖甚至是基督,但本质上却是出生微贱,受尽他人轻视和羞辱,充满自卑感的普通失败者的吉米,一方面用最荒谬绝望的方式实现从被操纵者到有力的掌控人,从奴隶到主人,从种马到火炬传递者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沦为蒙克著名画作中那个在压抑的色调包围下,五官变形的呐喊者。而一旦人物从疯狂中恢复清醒,又马上退回到唯唯诺诺地喊着主人,寻求援助的恐惧者本我。全书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简,则是为了确认自己对于富于实干的杰出男士的过人敏锐嗅觉,和由此带来的自我优越意识,一次次地身陷性冒险,并期待它们能把她带入大写的历史的核心,成为酝酿世界变革的大事件的推动者和直接在场者。仅凭主观印象和自以为是的想象来认知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和世界,使得她离想要改变人生的目标渐行渐远,被不知不觉玩着的危险游戏带向人生的毁灭,而小说悲剧性的实质正产生于两个寻求人生改变,却只能做回自己的人的相互碰撞,也让我们反诘自身,难道生活真能在别处?难道我真能成为他人?

  标题的意义在于书中人物都想像游击队员打自己的小战役那样,通过开始新的生活来构建想象中那个更完美的自我,可是最终人人都只能做现在的自己,成为不了他人。虽然很多细节部分未必能看懂(特别是人物之间的一些争论),但奈保尔对主要人物人格,思想和心理的剖析确实很深刻和丰富。不经意间,行文中流露出简单却回味无穷的警句,例如罗奇说:“我把自己的一生建立在沙子上”,这句话用沙子的流动性,易变性,不坚固性,表明他对自己属于没有坚实思想信仰支撑的失败者(一如沙子的易变和会坍塌),受到肉体羞辱的难民(如沙子之易流动),以及新环境中一个参与反历史活动的格格不入的陌生人(一如沙丘的荒凉景象让人沮丧)之自我认知和评价。

  《游击队员》读后感(五):浩浩荡荡是云天

  最初读奈保尔,不是从他的书,而是从他的故事开始。

  那本保罗索鲁写的《维迪亚爵士的影子》,将我导入他自己写的文字,米格尔街,半生,魔种,幽暗国度,受伤的文明……种种。

  读他,总是想起这句“大言”,这句充满浩荡之气的古言:

  云天苍苍,大河泱泱。

  《游击队员》好多年始终不能在中国出版,据说有多层的原因,但始终不知多层原因是具体指什么?

  况且就连村上春树在1Q84里也一次次说到公社,说到公社里的游击队员,但好象并无什么大碍。

  但它来了,总是让人欣慰不已。

  《游击队员》里,这些美丽的句子,这部文字上总是沾有不少铁蒺藜的小说,这部奈保尔广受世人喜欢的小说,在低吟一个故事。

  一个令人痛心伤感的故事。

  但奈保尔从来没有过伤感,奈保尔就是一个不伤感的人。从不。

  《游击队员》读后感(六):我们生活在一栋没有围墙的房子里——奈保尔《游击队员》微笔记

  2、 扉页引用了书中一人物詹姆斯•艾哈迈德的一句话:“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人人都想打自己的小战役,人人都是游击队员。”这话一开始没怎么理解,后来想到“文革”,马上就理解了。——2013-8-24

  3、 开头:“午饭后,简和罗奇离开高地住宅区的房子,驱车前往画眉山庄。他们下到山脚下热烘烘的市区,然后穿过市区开上海淀大道,大道上胡乱地刷着标语:‘真正的黑人,不要投票。节育是一项针对黑人的阴谋。’”第一段,男女主人公开车出场,作为互文的画眉山庄有了,而且冲突背景也有了。——2013-8-24

  4、 “将来,在高地住宅区,在伦敦,这次画眉山庄之行会是有趣的谈资。但是此刻,在这栋简陋的屋子里,看着桌上破破烂烂的办公器材、墙上的画像和黑色剪报,看着铁床上的那些男孩,想到屋外的阳光、荒地和环绕着它的树林,简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事情总是这样,拉开了距离才有诗意。——2013-8-24

  5、 布莱恩特的移情:“不久他便完全沉浸其中:他在这部电影里的波蒂埃身上看到永远不会有人知晓的自己,任何人都不会,多么可悲……他幻想将来有一天,他成为真正的自己,不是一个带枪的人,也不需要一份伟大的职业或者什么豪言壮语,就是他自己,那个他被爱,被家和家里的人重新接纳。”——2013-8-24

  6、 吉米写给罗伊的信,隐含等差阶级的内心失望:“也许说到底,罗伊,这个世界只为现在拥有它的人而存在,而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拥有任何东西。将来的赢家是已经取得胜利的人,如今他们不愿冒险,比如那些自由主义者。你比我清楚,当危机来临时,这些人多么让我失望。”——2013-8-24

  7、 吉米的信写不下去了,他突然失去了感觉,仿佛突然感到一种无力:“他突然停笔。魔力失效了。文字有时带给他无限可能,现在却不能让他恢复自我。他是一个迷失的人,比小时候更加迷失,那时在父亲的店里,在学校,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只看见他看见的,而且一无所知。”——2013-8-24

  8、 简满怀信心地来到这里,却对这里的野蛮混乱大失所望:“四个月过去了,如今她知道她到这里第一天就知道的事情:她来到了世界尽头的某个地方,来到了某个穷尽了所有可能性的地方。她自己都觉得奇怪:当初在伦敦她怎么那么单纯,竟然相信世界的未来在这样的地方酝酿着,掌握在这样的人手中。”——2013-8-24

  9、 人都是被自己的想象驱使的,简也是这样:“就这样,这天早上简醒过来,就像她第一天想醒过来时那样,发现红杉木百叶窗的房间里一片漆黑,发现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发现她又在一个男人身上看见了并不存在的东西。”——2013-8-24

  10、 简对这个地方,对罗奇都大失所望。他开始萌生离开的想法,可说不清什么东西绊住了她:“简心想,她什么时候决定离开就可以离开,这是多么幸运啊。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自由:做一个决定,然后付诸实践。”简不可能知道,她的这一延宕会最终使她掉了性命。——2013-8-24

  11、 “简总是在自己身边看见衰败,即便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火车站的自动售货机里装潢了糖果,可她知道总有一天里面会变空的;它们注定是要空的,正如她孩提时所见的那样……她看见已经无人居住的大广场,没有人住得起那里的房子。她看见越来越小的空地;看见建筑另作作用,与原先的设计不符。”——2013-8-24

  12、 “没有哪栋房子,哪个人物会被铭记。她知道,她感觉得到。然而她依恋着自己的房子,寻找具有实干精神的男人。她关注时尚的每一个变化,却也知道大多数时尚都是华而不实的。在一家新开的高级餐厅,在崭新的装修中,她可以看出衰败、劣质的迹象。”王尔德说,时尚是一种丑,每半年就要换一次。——2013-8-25

  13、 什么是文学的代偿功能,吉米假托简写自己:“这个男人占据了我整个的心思,让我再无尽去想其他无关紧要的事。……一天,我鼓起勇气给他打电话,当他接听时我的心狂跳不止。我放下了电话……”其实是他给简打了个电话又放下了。最后他“停下笔,思路中断,孤独来袭,吉米感到写作后的虚弱。”——2013-8-25

  14、 “这里的事情令人绝望罗伊,当领袖自己都开始感到绝望,事情糟透了。整个地方快要爆炸,现在我看不出我如何控制革命。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人人都想打自己的小战役,人人都是游击队员。”原来扉页那句话出自吉米的信。吉米是一个清醒而又莽撞的革命主义者。——2013-8-25

  15、 “他曾以为自己是一个实干家,如今却惊讶地发现他已离那个自己那么远,变成了一个坐等事情发生的人;他平静地等待事情发生,这种平静在他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带给他一阵恐惧,这种恐惧在随着一天的惯常生活的开始而在阳光下消退之前会凝结成一句话:我把我的一生建在了沙子上。”——2013-8-25

  16、 “他在等简离开他;他在等他在萨波利切公司的公关工作变成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在他看来这两个失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他心想:我把自己困住了。一个失败他可以对付;可两个失败,还相互交织在一起,在这个被遗忘的世界的角落,让他不知所措。他既不能行为也无法撤退;只能等待。”——2013-8-25

  17、 “这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压抑着的歇斯底里状态之中,人们的野心和炉忌不再和车、房或者好东西有关,而是和安全感相联系——把钱移到海外,弄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居留签证。”断章取义的好处就是,如果不看标题,这就是像在说中国。——2013-8-25

  18、 “一个年轻男人穿着学位袍:这很像一张摆在伦敦照相馆橱窗里的照片,被拍照的人看不见摄影师的嘲讽,眼里只有恭维。”细腻如奈保尔,竟然可以把照片之外的目光也可以写进去。想起导师讲拉康镜像理论时经常举的例子,每个人拍写真时都搔首弄姿,以示个性,却不知这种所谓个性也是被建构的。——2013-8-25

  19、 奈保尔说:“我们生活在一栋没有围墙的房子里。”卡夫卡说:“他们局限在自己的天地中,压过的是一段被称为‘生活’的囚禁生涯。”简单来说,“生活即是牢房”。——2013-8-25

  21、 几个人玩一个关于愿望的游戏。简说:“我想要很多很多钱。”哈里说:“……我什么都不想要。眼下我只要让玛丽-特雷瑟回来。”罗奇说:“我想要拥有最强大的性能力。”梅雷迪思说:“我希望能好好做自己。“我希望在临死时感觉自己曾经活过。我可以反着说。我不希望感觉自己白过了一辈子。”——2013-8-25

  22、 梅雷迪思说,“假设你应有尽有。好吗?所有东西,任何东西。我只想知道你怎么度过一整天。一个工作日,如果你还在工作的话。”哈里异想天开描述了一番,后来梅雷迪思总结道:“说话者描述的生活正是他现在过的或者曾经经过的生活。背景可能会变,但是没有人会重新开始或者干什么新的事情。”——2013-8-26

  23、 对于梅雷迪思的理论可以有一句更加精炼的表达,“你将来过的生活就是你正在过的生活。”原因可以从罗奇的那句话里找到:“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可能把自己想象成别人。”当然,哈里对于这个精炼的表述非常丧气,他说:“星期天的上午告诉别人这个真是他妈的扫兴。”——2013-8-26

  24、 作为对梅雷迪思理论的延伸,简和罗奇后来的一番对话再次印证了这种理论:简:“没有人会开始新的生活。”罗奇:“我不仅看不到未来,我甚至还看不到对我而言一个美好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我到达的阶段。”——2013-8-26

  25、 简说:“每样东西都有属于自己的时节。”一种解读是就像卡夫卡日记中说的:“让未来还是去睡它应该睡得觉去吧!要是人们提前去唤醒它的话,那人么得到的却是一个睡过头的当代。”另一种解读更加绝望,这根本不是你的时节,它要么已经过去,要么永不到来。——2013-8-26

  26、 故事的开始,是简和罗奇在开车前行。故事的展开依然如此。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车子在这里同样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简坐在车里,奈保尔写道:“简不再反抗,屈服于事件,正如屈服于动感。车子会停下;事件会发展到高潮;危机会过去;她又会恢复镇定。”简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车子。——2013-8-26

  27、 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眼里可以如此变化,可到底是谁在变化?是男人,还是女人,是事实,还是想象?“简在死沉沉的荧光灯下打量着罗奇的脸。以前在她眼前,这是一张如此精致、清苦、深沉的脸。如今看着这张故作轻松、甚至是高兴的脸,她觉得它疲倦而虚弱;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会一度被他迷惑?”——2013-8-26

  28、 “很久以前,她认为他是一个行动派、实干家。后来,她把他看成一个知识分子,通晓世故,他的阅历使他遇事冷静,如圣人一般。如今,她觉得他跟自己一样,屈服再屈服,任凭事情摆布,只不过他经过一番分析把这些事情纳入了自己的体系。”这一段文字告诉了读者答案,写了一个人,也写了两个人。——2013-8-26

  29、 “她坐在椅子上,进一步确认着昨晚她心里产生的孤独感。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她发现自己从这种孤独感中汲取了力量。”当人感到脆弱不堪的时候,往往是他孤立无援的时候。因为有对“援”的期待,一旦“孤立”便感觉会受伤害。彻底放弃幻想,承认孤独,反倒会从中汲取力量。类似的话易卜生说过。——2013-8-26

  30、 奈保尔写时光的移动和简的孤独:“简就这么坐在铁椅上看着房子的阴影慢慢称向后花园的斜坡。她看着热浪消失不见,感觉到门廊和门廊逐渐逐渐变凉。她听见阿德拉回来了。”——2013-8-26

  31、 奈保尔的细节:“阳光逐渐变黄。房子投在花园斜坡上的阴影越来越远。光线又变成琥珀色,给长在断墙边快要枯死的百慕大草增添了一丝色彩。这些草的草籽是在很久以后的雨季里被从前、后草坪的泥土里冲刷出来的:瘦弱的草茎颜色苍白,草尖是浅绿色的,越往根部越枯黄。琥珀色的阳光更深浓了…”——2013-8-26

  32、 “这个政府不可能倒台。就像罗威膨胀螺钉还是什么来着的广告说的:‘固定,然后遗忘。’”——2013-8-28

  33、 “他带着凄凉走了,也把凄凉留下了。”——2013-8-28

  34、 “你要是太追求时事,到最后就会变得很无趣。”想起另一句,被新闻记住,就意味着被迅速遗忘。——2013-8-28

  35、 “一个人要是太刨根问底,追求绝对的纯洁,最终只能一事无成。”至清无鱼。——2013-8-28

  36、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离开土地往城市里跑。这些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想要更多的刺激,更多的电灯。他们想变得更有钱,还想变得更聪明。他们不希望感觉自己被淘汰。当然,他们当中很多人正在遭到淘汰。”而他们忘了,“土地是一种生活方式。”——2013-8-28

  37、 “只有非常富有富有非常富有的人才能脱离世俗。穷人不可能脱离世俗。”灵魂可以飘在空中,双脚必须紧贴大地。——2013-8-28

  38、 “我不相信游击队的说法。”“那你相信什么?”“我相信帮派团伙。”我也相信。——2013-8-28

  39、 “罗奇突然感到一股强烈的筋疲力尽的忧伤:工作了一天之后的疲惫,徒劳无功的努力,大千世界远处安身的感觉。同时,他也为其他人、那些扎根在这里的人感到忧伤:…为手持来复枪的警察和女前台忧伤…也为梅雷迪思忧伤:他感到无比的恼怒,甚至是鄙视,不知道他们的世界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2013-8-28

  40、 “天全暗了。木槿花淹没在夜色之中,东边的天空一片墨蓝。罗奇的心情如同落日,感觉他们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如此不堪一击。录音室经理……手持来复枪的警察;那个女前台……梅雷迪思,简,他自己。对于他们每个人世界都是如此不堪一击。祸患悬在头顶。”——2013-8-28

  41、 “他从一个询问我观点的人突然变成一个给我观点的人。”这句话的嘲讽不言而喻,这一幕经常发生在法庭上,采访棚里,课堂上……——2013-8-28

  42、 “我想一个人要是认可权威,相信规则,就不会害怕任何人。”前提是生活在一个讲规则的社会里。——2013-8-28

  43、 “我跟你说玛乔里,小时候我以为童年是一个伪装时期,以为这是我显出本色之前的必经阶段,等我长大成人一切就好了,多可笑啊玛乔里多可笑。”盼望长大的我们长大后却盼望不愿长大……——2013-8-28

  44、 “他把事情都怪我头上,可是我知道他只是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的人生,虽然我们相去甚远但是我理解他,而他等着杀我。可是我转念就……若有人看见我们,两只一无所有的公山羊在打架,不过是在娱乐大众,他们会怎么笑话,他们会喜欢这样,笑到最后的是他们。可是我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2013-8-28

  45、 “我知道人一生中总是要在数到九的时候才重新站起来。检验男子汉就要这样,不是在他站着的时候,而是在他倒下的时候,可是我已经太多次站起来又倒下。如今时间的走廊变成一间挂满镜子的屋子,映照着一次次地站起来的我,而这次我希望他们数到十。”——2013-8-28

  46、 “即使在这里,尽管他迷失于时间的开始,尽管他迷失在时间本身里,不知道自己是谁或自己是什么,他还是被出卖了,他内心的秘密暴露了。”——2013-8-28

  47、 “车子前驶,后退,再前驶就开上了马路,还是没有人喊他,然后他朝着太阳驶去,经过田地,坏掉的拖拉机仍旧矗立在树墙边;经过又干又平的垄和沟,上面长满亮晶晶的绿色杂草;经过灌木丛,带刺的野生棕榈树,指向天空的红黑色条纹挡杆,萨波利切公司立的写着“画眉山庄”……”细节。氛围。——2013-8-28

  48、 结尾:“我要走了,离开这里。简和我明天就走。她正在房间里收拾东西。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吧。你听见了吗?吉米?”“主人。”罗奇明知道简已经被害,还是拿她来搪塞吉米。他不知道杀害吉简的人恰恰就是吉米。高高在上的罗奇和唯唯诺诺形成尖锐对比,一个自欺欺人,一个像看一个笑话。——2013-8-28

  :

  49、 “我想让你知道你说得对,你的预言通通要变成现实了,我将会孤独、没有人爱地死去,我将愤愤而终,也无其他可能了。这样死去是悲惨的,而且玛乔里我感觉今晚死神昨近,在时而被猫头鹰的叫声打破的热带的寂静中我可以听见它的脚步声,老实说亲爱的我感到释然,我觉得我现在该走了。”——2013-8-29

  50、 “住在一个地方却不知道会不会留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真他妈荒唐。”——2013-8-29

  ——2013-8-28丽江

  《游击队员》读后感(七):预制件搭建的后殖民现实

  奈保尔游走世界各地多年,深谙后殖民文明的种种悖谬。他于1975年出版的《游击队员》,便是描写战后殖民体系崩溃和民族复兴的一本寓言式小说。如果说当年不少西方文人对在全球范围内结束殖民并开创新时代抱持信心的话,那么,《游击队员》简直是对这种信心临头浇上的一盆冷水。对奈保尔来说,历史进程从来不会因某种政治或者经济因素而发生决断性的割裂,国族的重建也不是如“一张白纸上画画”那样简单。毋宁说,这种重建是伴随着剧痛的,它是一系列“摹仿”带来的迷失,文化的、民族的、身份认同上的迷失。

  《游击队员》故事发生在加勒比海某个刚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岛国,从英国赶来“经援”的罗奇及其情人简拜访了当地仿照中国“人民公社”的农业基地“画眉山庄”,并邂逅该项目的负责人,有着华人血统的黑人吉米。故事介绍到这里,读者差不多已解其中三昧:“画眉山庄”来自英国经典小说《呼啸山庄》,“简”来自《简•爱》同名女主人公,“人民公社”来自中国特定年代的产物,之后,读者还将看到模仿美国加州风格的房屋,英国式的家具,假的虎皮,吉米的房间中还置有一套“品红色封面的书”,它叫什么呢?奈保尔在此来了句最能体现其招牌的毒舌:“世界上最好的一百本书”。

  奈保尔的讽刺近乎锥心刺骨——“画眉山庄”并非风景如画,“人民公社”未能解决温饱,“世界上最好的一百本书”没有开启民智——这些道具只为一时之需而临时拼凑,一切皆是“衰败之上的衰败,腐烂之上的腐烂”。没错,奈保尔对物质“摹仿”鞭挞的用意正是落在对人的批判上,这些人,仿佛某种观念的影子,没有自己的主心骨,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他们活在一些画地为牢的想象中无以自知,更无以自拔。吉米试图将“出生于中国杂货店后屋”的身世涂上一层“耶稣诞生于马棚”的光环,在自己的涂鸦中以白种女人的视角崇拜自己,正是其压抑到极致的民族虚荣心的体现;简像复读机一样满嘴都是别人的想法,既肤浅又无聊,她看似高洁的愤世嫉俗其实是骨子里高高在上的旧帝国荣耀。因此,两人的偷情在我们读来就仿佛一场颇具隐喻意味的滑稽戏:吉米以为自己“征服”了简,简则在脱衣的当儿鄙视起了这个男人。

  另一个人物罗奇则更为复杂,奈保尔通过他书写了异见人士异常诡谲的生存境遇。罗奇曾为民权事业蹲过大牢,出狱后流亡西方,但西方对他的接纳是一种既尊重又屈尊的奇怪态度。对此,奈保尔一点不留情面地用“施恩”加以形容:“没有这个名声,他不会被萨波利切公司雇用,自然也就不会得到工作许可”。颇具反讽意味的是,罗奇供职的这个公司,早年即以奴隶贸易发家,而今则以“经援”名义实际掌控该国经济和政治命脉,罗奇以他的好名声所充当的,不过是个粉饰现实的公关角色。更令人震惊的是,罗奇明知其实而乐意被利用,他只想做点实事,尽管他负责的“画眉山庄”只是一个空架子,但“做实事”的幻想已然牢牢控制住了他。

  结果,没有任何人做成一点“实事”。奈保尔以这三个彼此拆台的伪英雄为典型,表达了当地原住民、西方援助者和观察家在后殖民国家重建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当人人都想战斗,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战斗了。人人都想打自己的小战役,人人都是游击队员”。毫无共同目标的价值诉求,正是后殖民国家一盘散沙的现实困境。有意思的是,奈保尔让这些人玩一个游戏,让他们想象一下若是人生从头开始,他们会做些什么。结果没有人会选择过另一种生活,只是换汤不换药地换一下背景,从伦敦换成多伦多,从“画眉山庄”换成别的什么。人人都想打的这场“小战役”,就只是为了换个好看的门面罢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书也像是一个由许多预制件构成的松松垮垮的棚屋,奈保尔冷峻、反讽的笔触犹如画刷一样为之敷上了一层七七八八的廉价涂料。读者置身其中,一时被照花了眼,迷乱了心,但即使如此,这些经济上极节省的东西还是透出一股怎么也掩饰不掉的伪劣味。而它们背后那些面目模糊的人却是真实的,这正是本书最悚人的一面。当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剥除这些预制件黑压压地冲决而出的时候,你真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窒息感,因为下一刻,严酷的现实将展现在你的面前。奈保尔耐心地将这一刻保留在书末,其间,那种将至未至、悬而未决的恐怖色彩,被他经营得如一锅慢火熬煮的汤,汤里的青蛙则躺的躺,睡的睡,浑然不觉地陷入了甜蜜的噩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游击队员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