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用户体验要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用户体验要素》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0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用户体验要素》的读后感10篇

  《用户体验要素》是一本由Jesse James Garrett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户体验要素》读后感(一):一本不错的用户体验知识框架介绍,未详细涉及操作层面

  谈谈对这本书的看法

  1. 核心内容上,对一直以来心底模糊感受到的知识进行了结构上的整理与介绍,看完全文后,对如何搞好用户体验这个事情上,从知识结构上,有了底气

  2. 对1的补足,全文只是对知识结构进行了整理与介绍,并未详细介绍每一个结构层的优化方法,因此,它不是一本提高用户体验的操作手册(但在看真正的操作手册之前,应该看看这本);

  3. 翻译实在太烂,全文里好多处都不通顺的,机械出版社的翻译干啥去了!

  4. 纸质,配图,及彩色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稍微缓解点因翻译水准带来的郁闷

  产品经理,PD之类的角色,还是推荐看看这本书。

  《用户体验要素》读后感(二):笔记

  真正的产品形态绝对不是由“功能”所决定的,而是应该由“用户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决定的。

  用户体验设计通常要解决的是应用环境综合问题。要兼顾视觉和功能两个方面因素同时解决产品所面临的其他问题。

  转化率,可以让你更强得感受到用户体验上的投入所得到的回报

  战略层——用户需求、产品目标

  范围层——功能型产品--功能;信息型产品--内筒需求

  结构层——交互设计or信息架构

  框架层——信息设计(促进理解的信息表达);界面世界or导航设计

  表现层——感知体验

  战略层

  解决两个最基本问题: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产品目标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用户需求

  要求:两个问题描述的明确性。

  用户需求的确认:

  用户细分:分成更小的群组,每一个用户由某些共同关键特征人组成(这些关键特征可能根据人口学特征,如性别收入年龄等)

  可用性和用户研究

  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焦点小组-->最适合收集用户的普遍观点和感知。

  用户测试或现场调查-->更适用于理解具体的用户行为以及用户在和产品交互时的表现。

  任务分析也就是说每一个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行为都发生在执行某个任务的环境中,任务分析是一种仔细的分解用户完成任务的精确步骤的方法。这种任务分解可以通过用户访谈完成:用户将自己故事,说出他们的经验;也可通过现场调查完成,在用户的“日常中”直接研究他们的行为

  用户测试,用户来测试产品。可用性的最终目标,都是寻找令产品更容易使用的途径

  卡片排序法,勇于探索用户如何分类或阻止各种信息信息元素。给用户一沓索引卡片,每一张卡片附有信息元素的名字、描述,一张图像或内容的类型,然后让用户依照自己感受最自然方式将卡片排列出来。然后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对产品信息的看法。

  创建人物角色,我们希望人物角色与我们从用户研究中了解的内容保持一致,但为了使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一些具体细节可以编造

  战略文档:定义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并且说明这些目标要如何融入到更大的企业环境中去

  范围层

  三种类别需求:

  一是最显而易见人们讲述的、他们最想要的东西

  二是这些表明需求背后真正解决问题的需求

  三是人们不知道是否需要的需求

  场景:一个场景是一个简短的故事,简单描述了一个人物角色会如何完成这些用户需求。通过想象“我们的用户将会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就可以找到能帮助她顺利完成这个过程的潜在需要。

  功能规格说明:

  乐观:描述这个系统将要做什么事情去“防止”不好情况的发生,而不是这个系统不应该“做什么”不好的事情。

  具体:尽可能详细解释清楚状况,决定了一个功能是否被实现的最佳途径,如最受欢迎视频重点标注-->上一周被播放最多的视频要放在列表最前端。

  避免主观语气:量化定义一些功能

  结构层

  交互设计:关注影响用户执行和完成任务的元素。它关注于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这些用户行为。

  我们并不需要告诉我们的用户网站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概念模型(交互组件将怎样工作),用户在使用网站的时候,基本上是凭直觉的,因为这个网站的交互行为与他们隐含的期望值完全相符。

  受控词典:网站使用的一套标砖语言。这是用户研究中一个领域。了解用户的沟通方式,开发让用户感到自然的命名原则系统的最有效方式(能够避免内部专业用于进入网站)

  框架层

  功能性产品:界面设计——确定框架;导航设计——呈现信息的界面形式;信息设计——有效的信息沟通

  让你的界面与用户早已养成的那些习惯保持一致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界面要与它自身保持一直。

  界面设计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选择正确的界面元素。这些界面元素要能帮助用户完成他们的人物,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它们更容易被理解。哪些功能要在那个界面上完成——结构层的交互设计中确定;而这些功能在界面上如何被用户认知到——界面设计的范畴。

  全局导航:提供的是用户最有可能需要从网站的最终页面到其他什么地方的一组关键点,如下图。

  局部导航:提供给用户在这个架构中的“附近地点”的通路。

  辅助导航:提供了全局导航或局部导航不能快速达到的相关内容的快捷途径。

  友好导航:提供给用户他们通常不会需要的联结,但他们是作为一种便利的途径来使用(需要知道的是,这种信息在他们确实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有效的帮助到他们,一般来讲:联系信息、反馈表单、法律声明都长放置在友好导航中)

  信息设计

  指示标识: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用来帮助用户理解“他们在哪”以及“他们能去哪”的系统(心理图像)。

  表现层

  我们为用户提供体验的最后一站——决定我们的设计最后要如何被人类感觉器官感受到。

  对比与一致性

  设计常见毛病

  内部一致性问题:产品两个不同的地方反映了不同的设计方法-->解决之策:建立在对框架的深刻理解之上(确定在不同页面反复出现的设计元素,好的办法是设计元素的相互独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调整)

  外部一致性问题:产品没有在同一企业的其他产品中,反映出被使用的、相同的设计方法。-->解决之策:建立统一的识别形象

  配色方案和排版

  大多数情况下,更亮或更醒目的色彩可以用于设计你的前景色——那些你希望得到更多注意的元素中。更暗淡的色彩最好用于那些不需要跳出页面的背景元素中。

  元素

  与用户体验有关的第一个问题恐怕是问你自己的(这也是你应该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询问你的用户关于产品的某个具体元素的问题,能帮助你收集来自用户的更多相关信息。你不能简单地依赖用户来阐明自己的需求。不管是创建什么样的用户体验,其最大的挑战是“比用户自己更准确的去理解他们的需求”,测试只是帮助你了解用户需求的工具之一。

  《用户体验要素》读后感(三):《用户体验要素》-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

  要点摘录:

  战略层定义:

  1.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2.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组成战略层

  标注:

  战略层是产品开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决定做与不做的问题,甚至我认为,这一步没有想清楚,结果很可能会失败,别被扎克伯格的话迷惑“我也不知道他能干什么,我就觉得好玩”。要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facebook,而且,扎克伯格是天才。我们做事还是有些明确的目标为好。

  回到产品目标,首先一定是财务目标,这是一切的基础,可以一年不赚钱,两年不赚钱,但你要知道你是有商业模式的,是有赚钱的能力的,只是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如果商务模式很明显,比如电子商务网站,那么一定要有具体的财务指标数据和用户数量的指标。

  还有,就是要考量社会责任,这绝不是空话,一个完全没有社会责任的产品,是一定没有生命力的。

  要点摘录:

  产品目标

  成功标准,即一些可追踪的指标,在产品上线以后用来展示是否满足我们自己的目标和用户的需求。

  要点摘录:

  用户需求

  用户细分:把大量用户需求划分成为几个可管理部分,这将通过用户细分来完成。每一组用户都是由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用户所组成。

  人口统计和消费心态档案

  标注:

  我一般做用户需求,是把用户可能的需求都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这些需求归类,相似的放在一起,然后再做减法,减到一个核心需求为止。如果做不到,就用人口分类的方法,为每一层的人口(用户)做出一个核心需求。

  消费者心态是一个很好地方法,以前我忽略了,对人口统计时也要加上消费心态的分类。

  要点摘录:

  可用性和用户研究:

  工具: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焦点小组

  任务分析是认为每一个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行为都发生在执行某一任务的环境中。

  用户测试是请用户测试你的产品。

  要点摘录:

  用户测试必须严格的局限在分析用户如何成功的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这类具体问题上。

  创建人物

  用户模型:赋予用户一个虚拟的名字、年龄、职业、经历,把用户需求关联在他身上。

  标注:

  只让用户完成某一项任务测试很有必要,比如购买流程,按照用户分类,找典型用户或模拟他们只完成某一项任务,更容易找到问题。

  用户模型就是上面对用户需求的细化,用户成为一个虚拟对象,这样做用户需求分析的时候,就会时刻考虑到他的感受,比如说我增加这个功能,张三会用吗?

  文章写于6座网(www.6sit.com)职业规划网站--读书笔记栏目

  《用户体验要素》读后感(四):《用户体验要素》by Yellow.Whisp

  产品目标

  产品设计存在目标,对应衡量的标准。更多时候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候,都是一个人。很多产品的设计过多关注于从一个局部的功能目标开始,分解为任务,最终形成一个流程,直到终止的页面。通过这种‘单通道’的设计,产品能够达成最基本的功能特性。如果想要在产品的‘上下文’获得更为清晰的体验,就要考虑一些非功能性的因素:1)提升效率。效率的提升基本上是战略层的目标。效率提升,出错率更低,以更少的精力得到更多的效果,甚至获得传统形式所没有办法得到的附加价值,都是产品设计追求的目标;2)情绪。可识别的烦躁情绪是几乎所有功能都需要避免的,在对一个功能的新鲜失去以后,用户和功能之间的交互更多是在日常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功能设计不人性化,容易造成用户厌烦的情绪。用户的积极消极的情绪说明了功能本身设计上的问题。尤其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就像开车能够体验到乐趣一样,功能性和流程设计更多是为了让用户体验达成目的的乐趣,或者自己对于结果的一种把控力,而过于注重流程设计,过于具有‘存在感’的设计,让用户不能专注在目标和结果之间的把控力上,最终会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面产生消极的厌恶情绪,毕竟乐趣不来自于重复性使用一个机械化的东西,而是来自于一个把控力和操控感。好的功能设计使得用户喜欢上一项任务本身;3)转化率。如果说效率和情绪都是产品值得追求的一个抽象的目标,那么转化率就是非常具体的目标。只要牵涉到时间先后的操作,都存在转化率的问题。产品功能设计完以后,流程跑通并不意味着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设计。任何一个位置的入口,都存在着转化率的问题,需要精心的设计,以使得怀着不同目的和疑惑的用户能够完成整个流程。

  概念模型

  结构层关注的是功能的交互方式和特性。习惯:一个固定的方案,通过每天的操作来巩固这个方案;积累:重点在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过程中,进行统计,比较,展现结果,展现突破性;搜集:涉及到组织,排序,归类;自测:注重结果,警示,个性化目标指导等。

  功能代价

  一项功能的亲和力和易上手性,必定是以牺牲功能灵活性为代价。一项具有灵活性的功能,又往往会因为没有功能上的限定,而只适用于‘专家型’用户。另外一种牺牲,就是增加信息的冗余程度。凡是按照功能性,以及按照程序设计的思路来进行的设计,往往都充满了引导,下一步,下一步,再下一步。而更具有灵活性的操作是跳跃性的。充满引导的步骤,不仅在引导新手熟悉情况的时候能够更加具有上手的简便程度,同时对于程序的结构化数据规范也有影响。而解锁这些限制的根本方法就是提供极高的灵活性,而这必定要以功能不易%E手、信息冗余等为代价。冗余还体现在情绪方面,‘情绪冗余度’就是通过增加正面的提示,来替代负面的限制和约束,从而增加体验,这也是以信息的准确性为代价的做法,例如倒计时和访问时间限制,替换为持续时间加结束时间的提示。以一种‘乐观’和‘委婉’的方式向用户表达限制,是以准确和遵守规范为代价。

  人物角色

  通常认为产品要以某个特定用户角色为范本进行需求搜集和筛选。但又一个确定的任务角色往往意味着产品的功能模型已经形成,更多是通过信息加工获取的需求,从而具有一定局限性。通过直觉式的洞察,虚拟一个人物角色,能够达到不同的效果。

  品牌标识

  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几乎可以在时间轴上的体验来进行标定。初次接触:UI,配色,布局;使用过程:流程,任务,情绪;使用结束:概念,形象,体验。在对划定范围层的要素以后,结构层的设计,包含了交互设计和信息设计,要考虑在用户使用后所留下的印象和概念。一个想要拥有专业度的结构,和一个想要拥有亲和感觉的结构完全不同。结构甚至比内容对印象的影响更为重要。

  视觉标准

  好的视觉就是一眼能够找到关键的东西。不好的视觉包括:忙碌拥挤,表示找不到重点;空洞呆板,表示功能性的缺失,导航占据主导。

  《用户体验要素》读后感(五):用户体验要素读书摘要(老板要求的摘要,也是整理到吐血><)

  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讲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包含5个层面、10个要素的模型,给了我们关于用户与商业、技术三者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全局画面,帮助我们去寻找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从启发意义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将工作框架化、流程化,分门别类去解决问题,如果不能拆解、分辨问题的类型,就很难知道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所以事情来了不要扑上去就做,而是先进行拆解,想清楚意义、目标、范围、流程等。

  作者将认为用户体验界定为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也即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它。所以为用户体验而进行的设计,必须坚持使用第一,以帮助用户提高效率为目标。对用户来说,产品的特性和功能是重要的,但用户体验的好/坏更直接影响用户是否会二次光临。

  将设计用户体验的工作自下而上分解成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五个层面,核心思想是以用户为中心(User-centered),即在每一个步骤都要将用户列入考虑范围。[ 要考虑到用户可能采取的每一个行动的每一种可能性,并且去理解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中用户的期望值。]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Jesse James Garrett是用户体验咨询公司Adaptive Path的创始人之一,互联网领域从业经验丰富,本书第一版的副标题即为“以用户为中心的Web设计”而非“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但作者根据网站的双重性——既可视为应用软件 ,又可作为信息媒介,分别强调了功能型的平台类产品和信息型的媒介类产品在各要素的关注点、概念模型。几乎可以应用到任何一种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中去。

  一、认识这些要素:

  具体来看五个层面:

  1、战略层:明确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知道企业与用户双方对网站的期许和目标,有助于确立用户体验各方面战略的制定。

  A.为了明确战略,第一步就是要问我们企业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其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a)一是用合适的词汇描述商业目标,避免太宽泛或太具体;

  )二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或产品,它需要明确描述的基础目标之一就是品牌识别,将品牌形象具体且明确地写进目标,将会提高呈现出积极品牌形象的机会;

  c)三是为了衡量产品上线以后是否满足了我们的目标(以及用户的需求),要确定一些可追踪的指标作为成功标准。

  还可包括对企业/产品的间接效益、

  是可以明确地与用户行为绑定的标准

  标准要结合大环境而不能断章取义

  .还要问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此时应注意:产品并不是为我们自己设计,而是为其他人设计的,想要“其他人”喜欢并使用我们创建的东西,那么就必须要了解“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a)他们是谁:用户群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要对用户需求寻根究底,须要界定谁是我们的用户 。通过用户细分可把大量的用户需求划分成几个可管理的部分。

  人口统计学: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收入等等;

  心理学统计方法:用户的消费心态档案;

  用户对技术和网页的观点【重要属性】;

  其他因素 :对于网站内容的知识量;用户的社会或专业角色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可用性和用户研究

  市场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用户访谈和焦点小组,最适合用于收集用户的普遍观点与感知,是获取用户普遍信息的宝贵来源;

  现场调查:用于深刻了解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用户行为,会非常耗时且昂贵;

  任务分析:认为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行为都发生在执行某一任务的环境中,任务分析就是一种仔细地分解用户完成任务的精确步骤的方法(可以通过访谈、也可通过现场观察来完成);

  用户测试:让用户帮忙测试产品(测试设计中的/已完成的产品、改版效果、产品发布前的可用性问题);

  可用性的最终目标,都是寻找令产品更容易使用的途径

  用户测试替代不了用户体验设计;只是帮你了解用户需求的工具之一

  卡片排序法:探索用户如何分类或组织各种信息元素,用于由信息驱动的产品;

  创建人物角色:人物角色是能代表整个真实用户需求的虚构人物,使你的用户真实再现在设计者心中。

  C.团队角色和流程:

  a)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大家(包括普通员工)对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问题的不同看法;

  )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要明确定义在一个正式的战略文档中以帮助团队成员正确的工作;

  c)战略应该是设计用户体验的流程中的起点,这并不意味着项目开始之前战略就要完全确定下来,战略也应该是可以演变和改进的。

  2、范围层:清楚产品应该提供给用户什么样的内容和功能(要纳入的功能和内容)。

  A.定义项目范围同时在做两件事:确定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过程,同时能产生一个有价值的产品。

  a)过程:确定现在能解决哪些事情,而哪些必须要再迟一点才能解决;

  )产品:明确在项目中要完成的全部工作,保证过程中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只有工作流程、日程安排、里程碑明确,才知道项目的尽头在哪,否则根本就没有人知道这个项目的范围。因此,用可视性文档来说明项目要求很有必要:

  这样你才知道正在建设什么。一系列明确的要求能够把责任分配得更清晰。

  这样你才知道不需要建设什么。用文档记录不同的可能性能够提供评估这些想法的架构。

  .功能和内容我们要开发的是什么?

  a)功能型产品:功能规格说明书 ——哪些应该被当成软件产品的“功能”以及相应的组合;

  )信息型产品:内容需求清单 ——哪些内容、信息必须纳入。

  c)对“功能规格说明书”和“内容需求清单”的范围界定,本书称为“定义需求”,

  ~需求来源:用户 & 与项目利益相关的同事

  ~需求分类:

  人们讲述的、他们想要的东西;

  用户实际想要的东西(而非表达的);ex.触屏不灵敏(配置 or质量)

  人们不知道他们是否需要的特性——潜在需求

  ~搜集方法:

  头脑风暴会议,汇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员或不同类型的用户代表;

  其它方法包括使用场景(scenarios)[ 通过想象我们的用户将会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我们可以找到能帮助他顺利完成这个过程的潜在需求。]、关注竞争对手等

  ~撰写要求:

  功能规格说明

  内容上:足够清楚和明确;包含在设计开发和过程中可能混淆的功能定义;记录在创建产品时已经确定下来的决议

  文字上:乐观、具体、避免主观的语气

  内容需求清单:

  不要混淆某段内容的格式和目的,ex.FAQ

  内容需求应该提供每一个特性规模的大致预估,ex.文本的字数

  尽可能早地确定某个人来负责每一个内容元素,(建设和维护)

  能使团队成员确切知道设计用户体验需要做哪些工作了

  确定需求优先级:排列出哪些功能/特性应该包含到现在的这个项目中去。

  3、结构层:为网站创建一个概念结构,说明网站各特性和功能最合适的组合方式。

  A.功能型产品——交互设计,即系统如何响应用户的请求;

  a)交互设计关注于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

  )计算机基础培训并不是用户与软件能和平相处的唯一方式,更有效的是设计一个对用户而言最好的系统。

  c)用户对于“交互组件将怎样工作”的观点称为概念模型使用人们熟悉的概念模型,将会使用户很快适应不熟悉的产品了解用户对网站模式的想法可以帮助我们挑选出有效的概念模型,即使交互行为与用户的隐含期望相符的模型。

  d)错误处理:当用户犯错时系统要怎么反应?——预防、改正、恢复。

  .信息型产品——信息架构,即合理安排内容元素以促进人类理解信息;

  a)信息架构着重于设计组织分类和导航的结构,从而让用户高效率、有效地浏览网页内容;

  )信息架构的两种分类体系: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找到平衡点

  c)信息架构的(节点)结构类型:层级结构、矩阵结构、自然结构、线性结构

  d)信息架构的组织原则:决定哪些节点要编成一组,哪些节点要保持独立的标准

  应创建一个与“我们的目标”和“用户需求”相对应的、正确的结构

  e)语言和元数据:结构准确的基础上,还要使用户了解你的命名原则[ 描述、标签,和网站使用的其他术语。]使用用户的语言并且保持一致性受控词典是用来强调一致性的工具

  创造并遵守一个反映了用户语言的受控词典是防止企业内部专用术语侵入网站的最佳方法

  创造类词词典是另一种控制词汇的方法,它会提供常用的、但未纳入该网站标准用语的词汇以供选择,也可添加内部专用术语、速写语、缩写词等对其相应的词汇进行补充

  使用受控词典和类词词典对于建立包含元数据[ 元数据,关于信息的信息,即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内容的信息 ]的系统特别有用

  C.功能型产品&信息型产品

  a)两者都强调一个重点:确定各个将要呈现给用户的选项的模式和顺序。

  )它们并不完全是技术的,还要求去理解用户:理解用户的工作方式、行为和思考方式。

  D.团队角色和流程

  a)文档一定要描述清楚网站的结构,信息架构或交互设计的主要文档是示意图(将结构视觉化地呈现出来),术语为架构图——架构图最重要的是记录概念关系:哪些类别需要放一起,哪些需要保持独立?在交互过程中那些步骤要怎样相互配合?视觉辞典:一种规范化的方式来图解网站结构。

  )承担人:交互设计师or信息架构师?用户体验设计师!

  4、框架层:独立的组件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布局

  A.框架层设计的心理基础:习惯和反射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交互时的各种基础,

  a)让你的界面与用户的习惯保持一致;

  违背习惯而建立用户体验时,须在做每个决定时都有候充分、明确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界面要与它自身保持一致。

  若两个特性都使用了同样的概念模型,那么它们很可能就会有比较类似的界面要求

  在两个地方使用同样的操作习惯,能使熟悉了其中一个特性的用户很快适应另一个

  .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

  a)功能型产品——界面设计,安排好能让用户与系统的功能产生互动的界面元素

  成功标准:能让用户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东西”

  一个设计良好的界面是要组织好用户最常采用的行为,同时让这些界面元素用最容易的方式获取和使用让用户完成目标的过程变得容易

  技巧一:在界面第一次呈现给用户时,仔细考虑每一个选项的默认值;

  技巧二:能自动记住用户最后一次选择状态的系统。

  )信息型产品——导航设计,屏幕上元素的组合,允许用户在信息架构中穿行

  完成三个目标:

  必须提供给用户一种在网站间跳转的方法(真实有效的链接)

  必须传达出这些元素和它们所包含内容之间的关系

  必须传达出它的内容和用户当前浏览页面之间的关系

  几种常见的导航系统:全局导航、局部导航、辅助导航、上下文导航...

  c)功能型&信息型产品均须完成信息设计,促进理解的表达方式传达信息给用户

  决定如何呈现信息,使用户更容易使用或理解他们

  C.线框图

  a)通过线框图,整合信息设计、导航设计、界面设计,是对一个页面中所有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结合到一起的最直观的描述

  )线框图是整合框架层全部三要素的方法:

   通过安排和选择界面元素来整合界面设计

   通过识别和定义核心导航系统来整合导航设计

   通过放置和排列信息组成部分的优先级来整合

  5、表现层:

  A.忠于眼睛

  a) 你的视线首先落在什么地方?

  ) 哪个设计要素在第一时间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c) 它们对战略目标来讲是很重要的东西吗?

  d) 用户第一时间注意到的东西与他们的(或你的)目标是否一致?

  如果你的设计是成功的,用户眼睛在页面上移动的轨迹模式应该有以下两个特点:

  a)首先,他们遵循的是一条流畅的路径。

  ) 第二,在不需要用太多细节来吓倒用户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有效选择的、某种可能的“引导”。

  .色彩、字体、排版是视觉设计的基本要素

  a)他们必须遵循一致性、有效对比的原则。不要使用非常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风格

  )对于排版,可以采用网格布局法

  c)对于颜色,用一种特别的色彩来传递品牌,同时设计一套配色方案以保持协调。

  C.风格指南是所有设计决策的权威性文档

  a)内容:

  确定视觉设计的每一方面,从最大到最小的范围内的所有元素:

  影响产品的每一个局部的全局标准;

  某一模块或网站功能的具体标准

  )意义:

  预防随着员工变动,而使企业集体失忆;

  使所有人遵循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运作,使产品看起来协调一致。

  五个层面的关系:

  1、随着层面上升,要做的决策变得具体,并涉及越来越精细的细节。

  2、每一个层面都是根据它下面的那个层面来决定的。(自下而上的连锁效应)

  3、决策可能产生的连锁效应该是双方向的。

  并非每一个“较低层面”上的决策都必须在设计“较高层面”之前做出。在“较高层面”中的决定有时会促成对“较低层面”决策的一次重新评估[ 在每个层面,都根据竞争对手所做的事情、业界最佳实践成果来做决定。]。

  !!!计划好你的项目,让任何一个层面中的工作都不能在其下层面的工作完成之前结束!

  二、使用这些要素:

  1、用户体验工作之"成功的方法"和"注定会失败的方法"的差异归根结底就是以下两点:

  A.了解你正在试着去解决的问题。

  .了解这些解决办法所造成的后果。

  2、把用户体验划分成各个方块和层面的模式,有利于我们去考虑在用户体验中有可能遇到的麻烦。(界限并不总是很清晰)

  3、还有两个额外的因素,将对最终的用户体验产生影响:

  A.首先是内容,大多数网站能提供给用户的最重要的一件东西就是用户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其次是技术,你所提供给用户的体验状态主要是由技术来决定的。

  4、创建任何一种用户体验的挑战是:比用户自己更准确地去理解他们的需求。你不能简单地依赖你的用户来阐明自己的需求。

  《用户体验要素》读后感(六):UX入门之道

  上周地铁上连着读了两遍。大概因为书中许多概念已经熟悉,翻译又不甚通顺的缘故,初觉平淡无奇,直到第二遍才渐有领悟。

  我想本书最大的价值,将UX工作框架化、流程化,所有问题分门别类去解决。正如作者所言,“好的导航设计”不能纠正“不好的信息设计”,如果不能分辨问题的类型,就不知道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

  好的框架总是简洁的。

  trategy - Scope - Structure - Skeleton - Surface五个层面,用bottom-up的方法递进式去定义。核心思想是User-centered,对于功能和信息这两方面的侧重,分别强调了功能的交互与信息的交互,几乎可以用到任何一种产品设计中去。

  因此此框架也可作为PM在设计方面的进阶指南。PM工作对前三层的介入更多,后两层也需要和设计合作。

  我司全能的UX们向来是从用户研究、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到视觉设计,集体大包大揽,并无明确职责分工。然而当我们坐下来一起讨论,吐槽Wireframe某张数据图时究竟在吐槽什么:是功能点?是交互?是界面?还是视觉?

  如果图只是颜色不显眼不清晰,那是表现层,是视觉;

  如果图的大小或位置喧宾夺主,那是框架层,是界面;

  如果觉得图让人一眼无法理解,那可能已经是结构层,交互的问题了;

  如果觉得这图可有可无,那便是范围层定义的功能点了。是不是该回到更上层,重新审视需求文档?

  所以这时候,讨论往往回到产品是在被谁使用,我们建立的Persona会怎么想,bla bla bla,role-based的界面,简约至上,用户是上帝啊。

  所以在讨论设计时,时刻记着用户,记着目标,记得简约,测试,迭代。

  “道”很简单,“术”呢,就看business sense、设计感这些慧根了吧。

  《用户体验要素》读后感(七):《用户体验要素》读书笔记

  《用户体验要素》读书笔记

  作者首先阐述 了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好的产品不仅要做到功能上满足用户需求,更要解决的是应用环境的综合问题。比如,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功能来说,这个按钮是不是太小了,是不是太不显眼了。

  用户体验就是商机,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但是不能以直接以货币的形式来衡量。最直接的衡量方式是转化率,比如有多少使用该产品的用户转化为忠实用户。

  作者站在用户的角度,将互联网的产品分为两大类型_——功能型和信息服务型,以及五个层次——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战略层考虑的是用户的需求和产品的目标。

  范围层考虑的是需要什么功能。

  结构层考虑的是交互上的问题,它决定了每个页面跳转的。

  框架层确定每个页面上元素的排布。

  表现层确定各个元素的视觉呈现。

  产品的设计必须从战略层到表现层一步步进行设计,每个层面的设计都会相互影响。

  战略层的定义了用户需求、商业目标、品牌识别,成功标准。成功的标准不一定由网站本身的数据直接体现,可能在其他方面间接体现,比如客服接到的用户投诉减少等。有时没有达到成功的标准不一定是产品出现问题,还可能是竞争对手的活动,公司出现负面新闻等外部因素引起的。

  结构层中的错误处理。当人们犯错误的时候系统如何相应,当系统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如何防止用户再犯错误。

  在内容风格上要保持一致性,要与企业定位,品牌形象相符合。

  将搜索引擎与类词词典联结起来,再加上元数据,就能让搜索引擎变得更加聪明。

  框架层有三重设计,分别是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

  表现层要注重对比和一致性。通过不同元素间的对比要能够凸显出用户想要的信息,不能被不相关的信息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如果是为了达到商业目的而刻意引起用户注意的信息,则需要能够被用户屏蔽掉或者不能打扰用户正常使用产品。

  《用户体验要素》读后感(八):体验的要素,设计的要素(文不对题,慎入)

  这本书,被各种UI设计,交互设计或者PM等各个产品设计相关职业的读书列表所收录。这并不是偶然。在UCD设计已经成为WEB产品的通用思想的时候,UCD设计也就等同于了产品设计。因此这本书的内容也就是所有做产品的人都要了解的基本知识背景。

  本书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基本就是对于其五层结构图表的介绍:一件产品发端于战略层:对于用户与市场的判断与产品核心理念的定位;而在范围层对于功能需求进行标准化定义;在结构层对所有的功能进行有机组织;在框架层进行进行细化最后在表现层制作出高保真模型。

  这样过于基础的内容其实没有什么好评论的,但是作为工业设计出身的学生我难免不把它联系到老本行当中。WEB设计的流程其实本质上和产品设计的流程并没有太大出入:

  战略层:同样通过用户需求调研和市场分析来获得产品战略定位;

  范围层:同样是根据战略定位决定具体需要实现的功能;

  结构层:同样也是交互设计曾与的层面,差别在于是对于实体产品的使用交互

  框架层:依照交互方式模型确定草模样式

  视觉层:外观最后的细节设计

  为什么二者这么接近?这是个废问题。因为首先从本质上说设计都是一样的;其次,WEB设计的UCD理论在建设初期本身就是在工业设计界借鉴很多,由此发端而来。这就不能不让我连带想起很多问题:

  WEB设计分明是工业设计理论的细化发展(就像工业设计理论是从建筑设计而来一样),为什么当需要寻找工业设计模式和流程的理论时候,必须从WEB设计借鉴(仅限中文)?

  为什么中国已经有上千所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所教授的东西却都还是建模渲染国外参赛这个模式?

  工业设计界在国外同样有IDEO这样理论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公司出版的大量书籍,为什么学界没人愿意去引进翻译,却只是甘于使用自己八十年代东拼西凑出来的那堆垃圾书?

  为什么反而是IT界靠着UCD,UPA之类民间组织翻译的国外文献搭建起了更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什么工业设计师做的只能是上面五个层当中的前四层,对基本设计流程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全部都甘于做个最底层的建模渲染美工?

  这些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书是好书,但是越是好看想的就越多,想得越多就越看着来气。。一不小心题外的吐槽话说了太多,文不对题,见谅。

  《用户体验要素》读后感(九):产品汪要了解的用户体验

  很早就知道有《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怎么读,几年前刚工作时候更喜欢看一些操作性强的书,就一直把这本书搁置在了一边,前不久读完以后发现还是有一些用处的。

  如果是有一段产品工作经验的人看这本书,会觉得这本书内容上并不是非常宏观的具有概括性的,同时也没有过于强调操作性,能够给自己之前的工作经验做一个比较细致的梳理和总结,这一点有利于对产品工作更系统的理解。对于产品新人来说,看看这本书有助于你减少掉坑的几率(当然有些坑是跳不过去的),这本书讲述了系统的产品设计,让没有做过产品但是想做产品的人了解如何去做,有利于新人在头脑里产生正确的产品设计思维。

  这本书开头通过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描述出来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揭示出用户体验在于“ 人是如何接触并使用产品”,良好的产品形态不是由一个又一个功能搭建起来的,而是由用户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用户体验要解决的通常是应用环境的综合问题。

  那么,当我们来做一款产品,我们该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去设计这款产品呢?

  这本书将产品设计分为五个层次: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所谓战略层就是我们在做的这款产品要达到什么目标,比如我要做个在线书城产品,这款产品要能够使用网站买书,我们卖出图书。战略层关注的网站目标,在这个层面上不用去想这个产品到底是什么形态的。

  范围层,有了产品战略目标以后,我们就要去思考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我们要做什么功能。换句话说,我们要问自己,什么样的功能才能够使我们实现产品的战略目标。现在就涉及到了产品功能,围绕着产品目标的产品功能,需要不断去确认内容需求,并且确定功能的优先级,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去梳理产品功能。

  结构层,将我们在范围层里面确定的产品功能转化为交互设计,这时我们逐渐可以从抽象的决策转移到影响用户体验的具体因素,进行交互设计。我们在内容上是通过信息架构来构建用户体验,确定要呈现给用户的元素的模式和顺序。这部分工作不全是技术上的,主要是要我们去了解用户的工作方式、行为和思考方式。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并且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用户行为。确定功能的组合方式。

  框架层,在这个层面我们将进行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布局设计。

  表现层,书中叫感知设计,其实就是视觉传达,就是用户最观看到的网站。

  实际上,目前都是把框架层和表现层都交付ui设计师来设计的,书中描述的这一点跟实际工作情况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也是我们国内实际情况决定的。

  这五个层面是一层一层由抽象到具体的表现产品,虽然有严格的内容区分,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几个层面的工作是会交叉的,我们在设计功能时候,需要随时检查并且思考产品目标,什么样的功能可以满足产品目标的实现,在进行交互设计时候也要去考虑功能的合理性,总之,五个层面是呈螺旋式上升的。

  当我们做好一个产品设计以后,用户体验的设计还没有结束,产品上线以后还要不断与用户进行沟通,探寻更贴合用户行为的交互设计方法,优化产品。

  大家可能能会对着五个层级的用词表示晦涩,但是看下具体介绍应该就明白了,建议大家看原版,翻译有些糟糕(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直译过来真的会出问题的好伐)。

  《用户体验要素》读后感(十):边读边做笔记,零零散散读了5天才完成

  怎么说呢,这本书被传的很经典,让我不得不看。

  总的来说,如果要讲设计流程方法的话,我还是更喜欢About face。About face前六章“目标导向设计”的流程,从设计研究,到人物模型构建,到场景提需求,到设计框架定义,到团队协作,一步一步,水到渠成。其中,人物模型的构建作为整个设计流程的中心点,为各方的工作的一致性提供基础。

  而用《户体验要素》相比About face,“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更加偏重于从管理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阐述设计流程,而用户研究、人物模型、场景构建这些核心要点的介绍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我认为,这五个层的架构让设计师老想着这五个层次确定了没,哪里还差什么,这不利于设计师自然地沉浸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研究,到人物模型构建,到场景提需求,到设计框架定义)。因此,我认为Garrett的五个层更加适合对设计的流程进行检查,查漏补缺。

  总体上,《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还是介绍了很多设计过程中的概念,比如导航设计、信息设计等等,是一本适合像我这样的新手阅读的书,还是值得推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