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九区》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第九区》的观后感10篇

2018-02-20 20:0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九区》的观后感10篇

  《第九区》是一部由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沙尔托·科普雷 / 詹森·库伯 / 娜塔莉·博尔特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科幻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九区》观后感(一):电影《第十区》情节预测(最严重剧透)

  第十区情节预测:首先需要交代一下《第九区》里的这群外星人因何而来?这群外星人是外星生物为了清洁污染了的地球派来的清洁工,但是进入臭氧之后,发现污染严重到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大半清洁工同志失去了正常的工作能力

  3 年后,逃跑者返回地球实践诺言,回来解救主人公。为了拯救250万同胞不受歧视,他将黑色流体大面积在非洲大陆抛洒。3个月内很多地球人开始变形为大虾模样。男主人公找到了女主人公,不同的是,他们不是以人类的模样会面,以大虾的形态接受了对方他们的爱情是否依然,是本片的一大悬念。

  人类大虾们虽然发生了变异,但人类的劣根性无法根治,那就是无法不对其他人种进行贪婪的掠夺,杀戮。之前电影《第九区》里剩下的外星武器是大清洗的一部分,就是给人类互相射杀使用的工具。非洲大陆的人类变异体,迅速以外星武器占领欧洲、亚洲。美洲人开始抵抗后终于无效,在抵抗3年后,由某大虾竞选为美国总统。宣告纯种人类的彻底失败,和外星变异体对地球的彻底占领。

  由于变异体人类繁殖异常困难双方都因审美无法改变而无法进行愉快的交配,所以地球上的人类与变异族群逐年下降,地球总人口降低到了不足以前的一百分之一,加上之前人类与变异人体的大规模战争,人类已经所剩无几。最终外星清洁工程序向外星高等生命宣告地球清洁工作结束,外星高等生命用了短短10年时间解决了地球污染问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不得不赞叹外星生命对人类的了解程度

  第十区全片结束。

  《第九区》观后感(二):《District 9》——伪记录片中虚假真相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是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反之,伪纪录片则是用伪造的事实来阐述导演思想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District 9》就是这样一片伪纪录片。故事发生在高智商情商的外星人驻扎地球的背景下,导演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同观影者一起回忆了发生在几十个小时内的变数,讨论人性这个千古不变的话题

  《District 9》是一部讨论地球人压迫外星人的科幻片。大多数的科幻片都是假象的故事,以娱乐为主。《District 9》则不同,导演抽丝剥茧看透人性的本质是不会进化的,因此便有了一系列基于人性的本能而做出的反应,虽然故事是科幻虚假的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这些反应确是真实的,因为导演故事里所出现法则同我们生活的社会的法则是完全一致的。纪录片手法的拍摄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入更符合人们尝试的判断推理,比如,男主角妻子事件发生后的采访中略带伤感的回忆夫妻曾经生活过的甜蜜细节眼角地抱着一丝希望,就如同一般的新闻采访一样镜头抖动,画面里的人忧伤悲泣。倘若我们假设电影里的故事是真实有效的,置身处地,如果我们是男主角的妻子,势必也会同男主角的上司也就是男主角妻子的父亲合作出卖男主角的位置,听到男主角的噩耗会难过伤心会不舍,回忆男主角会品味到各种酸甜苦辣。如果我们是外星人大虾,来到陌生的星球遇见陌生的种族会攻击会防备,好朋友尸体被解剖了会生气恼怒,大虾小虾的母子情也同人类的亲情一样难以割舍,同一战线经历生死存亡朋友之间会产生血的契约,相互守护似乎成了定律,种种迹象表明,外星人不过是披着假外套的人类。导演质疑人难道只能被定义成猿猴的进化物,当一个种族的社会构成还未进化的当,所谓的高等生物人类就能够肆无忌惮的对待看似低等的外星人大虾吗?

  电影中所谓真真假假都不过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包装手段,无论如何,电影的思维方式都是基本依照人的思维以及人类社会的构成所指导的。《District 9》的导演用记录片的拍摄手法更深刻地加强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达到了目的就足以。

  《第九区》观后感(三):异族或同类,你如何对待

  看此片之前,对于外星人的形象一直是天马行空。当影片所塑造的外星人,有着丑陋庞大身躯,在垃圾堆咀嚼腐肉垃圾,在破旧房屋进行幼卵孵化,这大量恶心作呕的场面无不冲击着观众视听。

  影片开头用摄影镜头记录,穿插新闻报道以及人物谈话,有些混乱但极具真实感。是想在你生活环境周围生存了这样大量的外星人,你会怎么样?

  政府从一开始的收留,到因为民众不满进行驱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外星人生活的简陋环境,破败的房屋以及成堆的垃圾。但对此似乎除了反感并没有觉得有一丝不妥。

  直到主人公被感染开始异变,情节直转急下。我们的心理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当人们发现主人公的异常,没有治疗没有救助,褪去了人性眼中似乎只有利益金钱欲望。一系列惨无人道超出心理底线实验,主人公接近崩溃。他逃出之后向最亲近的人进行求救,可是残忍现实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对待异族和同类的方式。

  随着情节发展,主人公成为介于人类和异类之间的结合体,我们才真正可以抛开种族歧视,只去思考是非对错。

  回到开头,主人公挨家挨户的对外星人进行告知和驱逐,拿着所谓的条约进行看似公平的谈判,以及谈判过程中大量的射杀。没有食物供应没有良好的环境,用猫粮换取它们的武器或是强迫其同意不公平的条约。难道政府所谓的收留真的是善举?

  影片里的外星人爸爸和外星人宝宝不得不说是唤回人性视角最暖心的安置。看到此时,我们会为外星人的重情重义所感动为人所作所为感到愤怒

  随着镜头的记录,看到那些曾经不信任主人公的同事违心的想要主人公回来对他进行救治。只能说需要救治的根本不是身体,还是混淆了的人们的内心

  影片最后,以及彻底变异为外星人的主人公坐在垃圾堆上用笨重的钳子(手)为他的妻子做了一朵花,但此时并没觉得有任何不适反而觉得画面显得凄美。带着一丝期许和侥幸,希望三年后的外星人能如约回到地球救治主人公。但看来又是那么的绝望,生活在第十区的大量外星人又将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第九区》观后感(四):3年以后就是2012年

  思绪忍不住开始天马行空。如果真如玛雅人所预言,2012年,地球将成为死亡星球,我们能自救么?我不得不怀疑。

  人类喜欢驾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挖空心思的发展科技,攫取地球的资源。Prawn的武器依靠的是自身的基因,用于小型飞船的动力,也就是促使Wikus变身的那瓶液体,也是他们自身的基因所提取。他们的基因无疑是强大的,完全征服了人类那脆弱躯体

  影片再次传达了一个信息类似黑客帝国机器人也将人类作为能量来源。也许,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就是自己,基因工程的真正开发才能让人类的科技开启浩瀚的太空之旅。

  2012,这个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太多影片针对这个字眼做文章。如果地球真的两极倒转,太阳风肆无忌惮的摧残,大气层再也挡不住外来的彗星,无论我们怎么自救,也许也是徒劳,所以,开始可怜地寄希望于天外来客。

  “我保证,三年以后,我会回来”

  rawn父子的表现无疑是片中的亮点,对人类的保证掷地有声。3年后的2012年,就算外星高智慧生命来拯救人类,《第九区》正好对人类与外星人的共生关系,提出强烈的质疑。卧塌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换位思考,如果外星人将我们拯救出去,人类是否能与之和平共处答案明显不过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第九区》片中的人类言而无信,蛮横暴力。要得到救赎,自己就得先拯救自己

  如果说人类还剩下什么,那就是那朵金属玫瑰留下的,微乎其微爱情

  《第九区》观后感(五):我们只是灵魂

  Do you have a soul?

  据说是错误的问题。

  正确说法应该是“I am a soul, I have a body.”

  某天在豆瓣上看到这样的高论,其实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这句话却又重新浮现在脑海中。我们有的,只是我们的心,或者说叫灵魂,至于我们的身体,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那毕竟不是最关键的部分。

  以前看《黑客帝国》的时候,我觉得人是应该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而到现在,我已经没有这种想法了。如果人能够活在电脑模拟的环境中,安稳地生活,不也挺好嘛。

  前几天看到“钢铁侠”Elon Musk说,人类其实有很大可能性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他的说法也是有些道理的。我没有因为这个说法感到不舒服,而是觉得很好,很自然:活在虚拟的世界中,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只是灵魂,无论生活在虚拟中,还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区别到底在哪里?大概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的。

  儒家的修身,说到最根底,就是修心。无论天子还是庶民,都应以修身,即修心,为本。

  佛家的修行,按我的理解,也是修其心。

  虽然两者的方法可能并不相同,但在修心上,似乎是有些相通之处。

  也许会有人说,无论是不是要修心,人活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生活在某种不自由状态中,是悲哀的。我的回答是,即便我们是生活在了真实的世界中,又能怎样呢?我们还是要去追寻生存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在虚拟状态与真实状态中寻找,效果是差不了很多的。即使到了真实的世界中,我们还是要修行,比如佛家的四念处。

  无论是在真实世界中,还是在虚拟世界中,我们的灵魂,会永久地存在吗?电影中的主人公,换了一副身躯,生命算是重新来过了吧。他以后大概要以一副虫子的身体生活了。当然,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心志。现代科学也没有证明,人在死后,灵魂也必将消灭,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办法证伪和证明的问题。我倾向于相信,人是会轮回和转世的。但是转世之后,当然不一定还是原来的身体,也不一定还是人类。所以,忘掉前世也许只是一个明智安排

  可是,就算是这样的轮回,其意义是什么?

  如果我们真的是生活在虚拟环境中,而轮回是其中的一个世界规则,那么,轮回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好像并没有很深的意义。当然,在生活着的时候,我们如果有自己的宗教哲学,也许能够生活得充实一些。可是,充实的人生也不能消弭人生之无意义的事实。

  所以,我觉得人生在世,重要的事情,一是修心。一是修行。

  无论是有怎样的躯壳,无论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一个外星人,甚至是某种动物,只要有了灵明之存在,意识自己的生命需要去修炼,那就应该追寻着前人的足迹,走上这条真正值得前行的道路

  所以,我总是认为,佛家修行的最高成就,也许不仅仅只是“灭苦”,而是有更深层次东西。当然,这种东西我们在修行之前并不知道是什么。在巴利语中,“苦”的直译是“恶劣的空”。也许正是在描述世界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毕竟,按照我的理解,有了观察,才有了这一切。而这最终极的东西,除了努力修行,是难以获知的。

  这部片子,立意虽不够高,但还是提醒我们去关注一些东西,算是难能可贵吧。

  《第九区》观后感(六):回家 just go home

  一直都喜欢看灾难片,只有在灾难面前,人类才能够认识自己,反思自己。

  人类如何才能认清自己,这就要有一面镜子,人类只有对着镜子才能照清楚自己的模样。

  于是外星人就登场了,他们的就是一面镜子。为什么影片中的外星人长的如此丑陋,恐怕正是因为它们是人类的映照。

  在这一面镜子面前,我们原形毕露。

  这里面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有需求,有欲望,有利益;有谎言,有承诺,有威胁,有乞求。。。。

  表面上看,这只是男主人公一个人的灾难,但其实这恰恰就是人类自身文明的灾难所在,这种灾难并不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自身,人类完全有能力战胜任何外部的灾难,无论是自然的或者球外文明的,但对于人类文明自身内部的灾难,我们又将如何应对?

  影片后半部分高潮阶段,在枪林弹雨中,采用的背景音乐却是类似于原始人类的吟唱,悠远,宁静,仿佛在召唤着人们回家。。。

  是的,回家!

  影片最后的主题是 回家,go home 我们人类文明从原始群落出发,一路走来,已经走得很远很远,已经走得离家太远,有一种来自远古的吟唱正召唤着我们回家,是的 回家,或许只有回家,回到人类文明的原点,可能才是拯救人类文明的一种办法 just go home

  《第九区》观后感(七):因为太不爽了,自我分析下

  第一,我是抱着看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目的来的。这也是我最近热爱看灾难片和科幻片的原因。

  第二,严重扩大了人和人之间这种歧视、隔阂。虽然这并不是没有事实基础。

  就像我承认我讨厌望京地区的棒子,我的手机在被偷了两次之后我也警惕每一个从我身边路过的X族人。但是这不意味着我就能干出那种随意杀外星人的事情。

  绝对不可能的原因在于——这些外星人至少是智慧生物。

  我不能把他们等同于鸡鸭猪牛,说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了。所以我没办法看到这种影射之后痛心地下出什么结论——人类就是劣根性啊!

  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没清高到不食人间烟火,三天不吃肉我就嗷嗷叫了。

  我也没宽容圣母到对偷我手机的人宽容大度,因为他们是少数民族?因为他们贫穷?因为他们未开化?不管是哪种都是对他们的侮辱。

  我诚恳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不分民族种族的好人,但也同时希望他们能如此对我。

  于是我不爽了。

  第一,我被戳中了痛脚。我有歧视或者说是很讨厌的人。

  第二,我改不了。看到X族小孩跟我屁股后面我不敢扭头买个冰棒给他,看到棒子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我照样要翻白眼。

  第三。既然都知道,何必这么高尚这么圣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都知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都知道不管是哪里都有好人。

  若是一名旁观者,我大约也会举着牌子上街游行抗议外星人在我家门口乱溜达,若是作为主角,我也不见得会没有勇气去帮助一名外星人。

  捧太高就没意思了,外星人版的辛德勒名单(好像男主角开始还没那么高尚),外星人版的暴力街区(好吧,就是围堵墙么)。这本来就是大家都知道,却无法控制的事情。

  = =

  《第九区》观后感(八):我期待第二部

  挺好看的科幻片,很写实的拍摄手法,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一开始在贫民窟看到那些外星人,镜头晃来晃去,肉啊、血啊之类的,影院的屏幕那么大,都是忽闪的近景、特写,看得我很眩晕,简直想吐。

  慢慢地,主线情节浮现出来,就精彩了。

  可能是因为只瞄过一眼海报就去看了这片,所以去之前没有太大的心理期待,而电影一开始为情节铺梗的时候也都是很平淡的采访,没想到越到后来口味越重-___-""画面很逼真,特效很好,到最后居然还很感人。

  片里很好地抓住了一点,就是让胆小的主角处于一个极尴尬的境地,变异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他成了介于人类和外星人之间的物种,这种身份让他遭遇了肉体的摧残和心灵的折磨。想要度过难关便不能退缩,身边的人类都开始怀疑他,甚至想利用他进行研究。人类都不可信了?那就只能迈出最不愿走出的那一步了,与外星人联合。可是外星人又真的可靠么?

  “该相信谁”,“该怎么办”,这是随着情节推进,一直纠缠在主角身上的两个问题。……

  怎么也看不出那个瘦瘦的、口音极重的男人会是英雄式的主角。但到最后他确实很MAN。

  看完以后,我在想,人类每天都在猜想“有没有外星人?”“外星人在哪?”外星人真的要是来了,那可真要束手无策了。

  不错,虾人承诺说三年后会再回来,我期待第二部。也许第二部是district 10了吧,呵呵。

  《第九区》观后感(九):『来袭! 潜入式闷骚恐怖主义!』

  何谓外星人电影的普遍性逻辑?

  ——且不说是不是“故弄”,至少“玄虚”是必要的。倘若就此拨开“玄虚”的外壳,幽浮主题的赤裸裸呈现大概就会如同某知名朝廷台节目一样不免沦为笑柄。如果你已经看腻了好莱坞惯用多年的 全凭遮遮掩掩欲盖弥彰才不至于会被烂番茄打翻掉的 外星人电影的话,那么这次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发达的商业社会已经造就了这样一种产物:它百分百虚构,却实打实呈现,并万分之万的直白而清晰。从你决定面对它的那一刻起,便已开始被它完美的玩弄着我们这经由媒体社会培养成熟的神经,任其交织这现实社会向我们所折射的各种情感。

  有时我们称之为“伪造的真实”,却不失冠名以“真实的伪造”。

  (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district 9 仿佛触到了我们这样一种神经:

  战火、灾难、恐怖主义究竟离我们的普遍认识有多远?如果有一个客观的距离和一个我们主观认为的距离,是否它们的数值已经在彼此接近?

  —— 是否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然接受了触目惊心的新闻,并开始为脑海中“不可能事件”的划定打开缺口? 还是媒体早已娴熟的掌握了调制“真实事件”的优良配方?

  ——在今天——在有着战火、灾难和恐怖主义陆续呈现的今天——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我们相信的真实?什么是我们相信而又不愿意承认的真实?……

  媒体社会留给我们这样的讯息:真相是潜在的,获取真相的途径是多方信息的交集,解释事件的真实是存在的,探求真相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令人感到刺激且值得相信的愉悦。

  所以我们接受了战火、接受了灾难、接受了恐怖主义,接受了所有发生在遥远地方的事情,并从一切宏大事件中体验共鸣。

  我想我会大张旗鼓的赞扬这位导演敏感的触角,极其机灵的捕捉到当下的热门视角。不可否认的是,当代社会特有的新闻事件报导的逐步透明化、甚至超越透明化,为这场幽浮盛宴做出了完美的铺垫。

  “接受所不能接受的现实。”媒体的发达化给予我们这样的可能性和达到这一可能性的途径。它或许是残酷的,却毕竟是正面的。于是就这样,当每日清晨我们嘴里咬着三明治,手中的牛奶还没有被一饮而尽的时候,当电台、电视、或者视频窗口不经意的弹出或无聊得想鄙视、或劲爆得想无视的消息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接受现实的能力在一点一点的——被提升。

  (二)

  不知道影片中镜头穿插与控制节奏的手法彼此交融 所组成的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图像叙事结构,是否也让你相信所谓解构主义的确清晰的存在于我们共同的思维模式中,并一如既往的引领着新的感官知觉在体内冲撞、探求和迸发概念的跃进。至少对于我,答案是肯定的。

  且把事件分开来看,构成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真实事件”的逻辑姑且让我们猜想是这样的:

  当事方、参与方、与第三视角的介入。——当事方为事件之缘起;参与方激化矛盾使得当事方之间冲突升级;第三视角作为旁观者的眼睛将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带入事件。

  事实上,所谓“新闻事件”(并非前述“真实事件”之概念)的有趣之处便在于,它往往并不是沿着事件正常的发展顺序而来,而是通过第三视角不断与当事方和参与方的接触的片段拼接得来,而这种拼接便人为的为事件造就了另一层次的戏剧感。与这种戏剧感同样重要的是,因为第三视角所代表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社会观,换言之,就是我们自己,于是无数个毫不相干的个体被带入了这样一种戏剧感中,重新构成了由此“新闻事件”激发的另一“真实事件”的当事方。那么,有趣的事情产生了,由于个体在这新的“真实事件”里处于当事人的位置,所以它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其真实性,从而反推过去,原始事件的真实性也变得可靠了。

  简言之,当我们相信第三视角在与前二者的接触过程中所经历的感受是合理而真实的,我们便相信了事件本身是真实的。

  我承认这个手法并不新鲜,但在包装事件真实性这一点上,它不仅有效,而且被使用得恰到好处。不同程度真实感的叠加构成了District 9 的层次和节奏,而戏剧冲突正是来源于各种不同层次的有节奏的递进。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故意混淆这三者的关系,并使之复杂化。假如我们正在玩魔方,且让我们开始把整齐清晰的颜色划分纷纷打乱开来。打乱的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复杂综合体——这是一个由无数的片断,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交织在一起的综合体。而由于我们相信魔方是可以还原的,所以这个复杂综合体是可以被理解和还原的,这就意味这事件的开始是值得相信的。换句话说,你可能不相信一个魔方有10个蓝色色块,但是你相信红色、绿色以及其他颜色色块的周围都有可能是蓝色色块,于是你便间接的同意了10个蓝色色块存在的可能性。从确定的9块变成模糊的10块,事件本身产生了从真实到虚幻的暧昧转换。并且因为无数个此类转换的叠加,一个混乱的魔方带来了更多的关于“扭转”“混杂”“错乱”“改变轨迹”等等同样暧昧的信息。

  ——那么好吧,district 9的选择是,假想一个虚无的魔方,把魔方打乱开来,得到一个片断综合体的呈现,并独具匠心的以我们熟知的洞悉真相的模式来讲述它。最终由于期间穿插的无数与现实事件之间的通感所产生的真实感,你相信了它的本源。——而尽管这个本源并不存在。

  在现实里,我们不知道所谓第三类接触会导致什么,但我们知道种族战争也源于人类群体的排他性;我们不知道变异会带来什么,但我们都可以对《变形记》戚戚然心领神会;我们不知道外来者的势力强弱,但我们通晓这个世界的弱肉强食的规则;我们不知道一切遥远事件的细节,但我们拥有感知一切遥远事件细节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类幻想和灵感被启发的来源。正如梦境是虚假的,而我们却可以几乎接近真实的去感受。

  (三)

  么,洞悉事件真相的过程是残忍的,洞悉暧昧事件真相的过程是残忍而 闷骚的。

  闷骚是现实化的理想主义。大家叫某君作闷骚男,想必这位必是藏匿激情于看似庸常眉目之下的。是为一种令人感到颇有些惊喜的反差。比如大家怀着很嗨皮的心情去看昆汀怎么摆弄严肃的恶搞,“是这样又完全不是这样”,这个行为本身就闷骚味十足。而对于district 9,一开始怀着对SF片普遍存在的闷骚心情坐下来,却以及其严肃和震撼的相反态度走出影院。我姑且称之为,双重反差,双重闷骚罢。

  所以看罢电影后闷骚不已的自己必须承认,这种胡搅蛮缠其实出于一种叫做“爱”的东西。

  神说,要有爱。哦也。

  (四)

  五星推荐。

  并建议在网络上看直播的同学试着走进电影院,那里有接近真实镜头视角,有触目惊心的图像,有斯吼,有迸裂,还有大把大把双重闷骚的孩子们和你们坐在一起。 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生活难道不是很有趣么?

  《第九区》观后感(十):爱和宽容

  这是一部我频频推荐给朋友看的片子。比较血腥和恶心的场面,如果放在其他片子中,我肯定不会看,可是这一部,却让我觉得怎样都不过份。

  以外星簇群和人类在地球上的共处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为背景,主角由一个厌恶外星人的人类代表演变为同情和支持外星人的变异人,情感和立场的转变却是因一场意外的感染变异引发。

  如果不是因为变异,恐怕他也无法理解外星人的处境更遑论支持他们回家的努力。

  除他之外,星际种族之间的隔离和对立仍旧存在。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我不由得将其与种族和民族的对立联系起来,还有这个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对立:地域、财产、观念等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影响着和平和秩序。

  不论这部影片真实表达什么,我在其中看到了人类世界中堂而皇之存在的种种隔阂和对立。

  可悲的是,并没有多少身在其中的人愿意改变,或者说,无力改变。

  如同主角完全变异为外星人的形体,却始终保持他对人类妻子的眷恋和爱一样,我们是否能够在任何境地都保持本真始终如一?

  他的希望在于驾驶飞船离去的虾人三年后回来,我相信,一定会的。

  但是在孤独的斜阳下,他绿色的身体蜷曲着,手里捧一支唯一能区别他的人类背景的小花,眼神扫过,谁能不动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