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战简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战简史》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3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战简史》的读后感10篇

  《一战简史》是一本由[英]诺曼·斯通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战简史》读后感(一):充满幻觉疯狂时代

  充满幻觉的疯狂时代

  波黑,萨拉热窝。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就在这里射杀了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索菲亚,点燃了一战的战火,将自己名字载入了史册。4年之后,这片大陆面临着从经济社会,从生活梦幻灾难破碎。在《一战简史》中,作者诺曼•斯通(Norman Stone)改变了以分析为主的历史专业写作方式,转而以叙事为主,加上新颖独到的见解,简明清楚的勾勒出“一战”这个二十世纪重大、最复杂的论题。

  在世界大一统之前,世界永远强者的世界。暗杀,改变了历史。普林西普的暗杀犹如一颗火星引爆了欧洲火药库,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正所谓,“强者无需克制,只需要惩罚挑衅。”所以,对几乎老套的暗杀式挑衅,中国的张学良克制了,中国的东北军克制了,中华民国政府也克制了。但是,奥匈帝国却宣战了。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军队开进了塞尔维亚。同时,柏林警告圣彼得堡,如果俄国动用军队支持塞尔维亚,德国会不惜一战。1914年7月30日,奥匈帝国开始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此后,俄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等相继开战,整个欧洲国家几乎是无一例外的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国家也都参战或被迫的卷入了血腥无比的杀戮。

  回溯历史,除了感慨战争的残酷、谴责黩武者的罪恶,战争爆发的原因似乎更引人深思。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上的一声枪响,让世界跌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无底黑暗。这场战争无论是人员伤亡数量还是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破坏,都是史无前例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最好的教科书,更是最好的清醒剂。和平空气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重温一战的历史,不难得出一个重要启示:战争是魔鬼和梦魇,只能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世界和平新秩序,是以千千万万人的生命鲜血换来的,绝不容许任何人蓄意挑战、冲撞与破坏。

  《一战简史》读后感(二):“串烧”一战史

  当我拿着精致的《一战简史》出现单位时,老师们都觉得短小的300页它没有什么可读的,我微笑而过。当我向她们精彩的讲出一战史是怎么样的时候,她们开始关注这本书。《一战简史》最注重的是这个“简”字,对不了解的一战的人来说,它提供了最好的信息;对已经熟悉一战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战的逻辑、脉络、“串烧”,加之作者对一战的见解。

  作者诺曼•斯通,英国历史学家,曾出过不少历史类图书。本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七章,每一章讲述战争一年的战况、重要战役、各国之间的矛盾关系个人觉得翻译还是不错的,对战役情节描述上给人以真实感;而对人物的叙述,译者还加了译注,使人物更加饱满

  《一战简史》是一部让人完全可以读懂的书,不是枯燥的史书,而是一种“串烧”的历史,个人把它当成了“故事”。随我走进这“串烧的故事”吧,了解本书带来一战的秘密

  普法战争之后的欧洲,法国衰落,德国完成了统一并开始崛起,加快了工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霸主地位上升。随着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各列强的关系也逐渐恶化,最后形成两大军事阵营,一边是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一边是以英法为主。一战的爆破,根据本书的第一章讲述,个人觉得是德国本身就有着想争霸欧洲,以及世界的想法,强权霸权主义;而沙皇俄国的“伟大计划”造成了德国的恐慌,也刺激了德国;意大利发起的两次摩洛哥危机,使英法与德国的矛盾增大,也是爆发一战的主要因素。而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索,1914年7月一战爆发。

  在1914年-1918年这四年中,作者分别用一章呈现一年的方式,从描述战线来说,以东、西、南三线作战,主要战线是英法对德的西线;其次是东线,德奥对俄国。

  在西线,发生了很多的大战,如,伊普尔战役,德军使用了生化武器氯气,造成大量士兵中毒身亡。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气的战役。索姆河会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结果双方付出巨大代价,战争进入相持。最后的亚眠战役,英法军队的胜利使德国在一战彻底的失败

  在东线,主要是俄国与奥匈帝国、德国的对战。俄国虽然在后期因为国内的十月革命而退出一战,但是奥匈帝国、后加入的奥斯曼帝国以及德国已经是伤痕累累,经济崩溃,无力再战,最终失败。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

  书中从开始讲述一战的爆发到结束,作者在初期就表明了以德国为主的同盟国必败,德国的主要联盟国家奥匈帝国已经有了瓦解的迹象,而奥斯曼帝国也是摇摇欲坠情况

  纵观一战,本人看完书后觉得德国其实在战役上并不是失败的,有些时候德国还是占优的,那为什么它却战败,个人认为德国失败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德国本身的霸权主义没有羽翼丰满,它虽然在普法战争后统一了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想成为世界的霸主还是有所欠缺。二是它选择的盟友都比较弱,无论是奥匈帝国还是奥斯曼帝国,都处于国家的衰亡期,而不是上升期。三是协约国多国的参战,尤其是意大利,美国。在海上的战役,德国用无限制潜艇后,使美国参战,属于自我毁灭。四是国家经济,四年的战争,造成了德国国内经济的崩溃,人们开始反抗,使得德国战败。

  《一战简史》虽然它只有300页,但是让我开始了解一战,全面的感受了一战!

  《一战简史》读后感(三):一战和《帝国时代2》

  之前虽然对一战有过了解,但是看了这本书才真正了解到一战时的武器、战术的原始

  一战距离二战仅仅20年的时间,但是二战中的飞机、坦克、雷达、潜艇现代化武器的运用,让一战显得太过原始(虽然中国在二战时期,自己仍然没有飞机、坦克)。

  一战就像《帝国时代2》。

  《帝国时代2》中升级城堡时代,每个玩家都会快速生产投石车,用投石车开路,后面跟着步兵、骑兵拼杀。

  一战中,先用炮弹轰炸(徐进式弹幕)完,步兵、骑兵跟上(骑兵作为机动性部队,在一战中运用广泛)。胜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方谁的炮弹多。

  《帝国时代2》中,石头金子食物、木材资源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决定作用,他们决定了作战规模、持续时间的长短、战线的长短、兵将的多寡,谁拥有的金子多,谁的兵多;谁拥有的石头多,谁的城堡多。

  一战中,德国抢占周边几个小国,就是为了占居那里的铁矿、煤矿、石油,一战将近结束的时候,美国的参战,让同盟国瞬间吃紧,这就像《帝国时代2》中,战争胶着状态中,两房火拼得差不多了,资源将近枯竭,突然出现一个金子、石头巨多的国家加入敌方,敌方的兵力、城堡骤增,无论在实际作战中,还是在心理上,这都是一个致命打击

  《帝国时代2》中,多是阵地战,很难突袭,主要是因为兵种限制和防御体系的建立,战争中只有步兵、骑兵、弓箭手等,加之各自建立的强大的防御体系(主要是城堡和箭塔),在没有投石车掩护下,很难有所突破。

  一战中,中前期没有飞机、坦克,必须硬顶硬打垮防御体系,才能进击这个国家。

  如果在极难模式下,1打2是很艰难的事情前提是几个国家的资源相差不多。真正的战争不会这么公平,德国在一战前期,无论是资源、兵力、战斗力、战术都要优于其他国家,如果没有俄国、美国的牵制,打垮英法或许还有可能

  一战后期,飞机坦克逐步运用到战场上,二战开战后,《帝国时代2》步入了《红警》。

  《一战简史》读后感(四):整个世界像是一盘棋 谁都无法撼动格局的平衡

  对于一个历史盲来说,记住国家、城市的名字和著名战役的时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单纯是因为记不住,但是《一战简史》这本书看完并不难,因为,书目条理很清晰理解起来并不难。接触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上,印象中是欧洲国家为了霸权主义而无限制的争夺土地所产生的战争。

  《一战简史》的作者,诺曼•斯通(Norman Stone)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近代史教授,撒切尔政府顾问,首相演讲稿撰写人。现任土耳其比尔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获英国沃尔夫森历史写作个人奖(Wolfson History Prize), 方塔那欧洲历史奖(Fontana History of Europe Prize)。曾出版过《二战简史》(World War Two :A Short History)、《大西洋的敌人》(The Atlantic and Its Enemies)。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过渡、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因为经济利益,各国企图瓜分其他国家,但是,德国的综合实力却得到提高,膨胀的野心也愈发控制不住,想要扩大领土成为了迫切的愿望,工业革命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了军事的发展。这也给了其他国家想要其他遐想,例如德国。

  德国在工业上得到发展,使得德国自信心爆棚,追求霸权的欲望更加强烈,想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帝国成为了首想,但是,当一个国家想要过分的夺取更大利益时,那其他的国家必然不会同意,于是书中就着条是英法对德、德奥对俄的战事进行了全文的铺展,加上一系列战争中各个国家的参与,慢慢演变成了一次世界大战,最后德国失败了,过分膨胀的结果必然导致失败。

  这也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一个国家过分的信心膨胀想要争霸这个世界,势必会引来其他国家的反对,人人想要称霸,却不知,如今平和的社会状态才是好的棋局。各处的稳定势必会带来更大的动荡,想要打破平衡的只会遭来反扑。

  《一战简史》读后感(五):一战简评史论

  《一战简史 : 帝国幻觉》

  ——诺曼·斯通

  一战简史,怎么可能在300多页的书里完整的、完美的展现出来?又怎么会淋漓尽致满足求知若渴的、真正关心一战的读者呢?其实,如果按照内容多寡来评判,就完全误解了这本书的好意。一个大事件需要从很多个角度才能明白,如《西游记》对宗教、政治、文化的阐述;一个小事情要经过很多个人的理解才能更加清晰可见,如《红楼梦》的红学研究。内容的多寡从来都不是评论一个历史事件和文学著述的标准想想诗词的评论和创新吧。从这个意义来讲,一战简史装载在一本三百多页的书夹子里,还是有很多新方式和智慧的。你可以试想一下如何把功能软件技术、硬件、体验设计复杂的内容整合到一个不足手掌大小盒子里去的技术、艺术和智慧。这样来看,《一战简史 : 帝国幻觉》外在还是很短小精悍内心也很丰满,浓缩就是精华了。

  前段时间,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京剧大花脸与比基尼同台表演网络表演剧目。那个时候,无意间点开了视频,看了各种穿着比基尼的女郎带着大花脸京剧模样一一登台,虽然我不懂京剧,也不懂比基尼,但这样的结合让人开始明白了有一种形式叫京剧,也有一种表现形式叫比基尼秀,进而知道了这二者结合的表演形式。再去百度一下京剧,百度一下比基尼,让人知道了比印象中知道更多的京剧与比基尼。不管你是喜欢也好,吐槽也罢,这两种形式各异特色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结合,创造出来的不一样给了京剧新的生命力,也给了比基尼新的创造力。到底是继续传统京剧的传统“唱念做打学京剧”,还是要一些新的形式加入,才能让京剧在这一代和下一代更加好的介入人们的生活呢?因为这一代人开始从小在西方节奏、韵律和文化控制的格局下长大,对西洋音乐、表演形式等更多的是耳闻目染,进而早已经抛弃了难学、难懂、难会的京剧。像《西厢记》已经开始慢慢进入萎缩期,越来越多的学徒、演员需要从小就特性定制、转才培养、专人照顾,其表现形式复杂、难懂又不易在短时间有所成长,这样的传统和古迹如果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在今天新社会、新形势下去竞争,怕是十有八九会失败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对比,对文化的解读和重新整理,重新打包成新的形式,极为必要。您总说四书五经是古典、要圣贤的著述,读起来要规矩礼貌认真,可我拿着pad看四书五经要怎么尊重?既然读一本书都要有那么多的规矩和制约,我还不如读一些有用的,你说呢?——很多人这样想。为什么很多人读不懂明史,也读不懂《清史稿》,因为太生涩,太多典故,太多读起来读不懂的东西,所以更喜欢《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带有解释性、调侃性又有丰富知识的表现形式的书籍;虽然包装形式不一样,展现风格各异,但那是我读得懂的啊,那是我读起来有趣的啊,读起来能激发我寻找故事人物细节的动力的啊……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文学家,都要成为历史学家,他们也没有必要去读懂每一部历史传记和文学巨著。如果读一本历史学入门书籍都这么困难重重,那还有什么动力和兴趣继续在这个学科继续混经历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战简史 : 帝国幻觉》对于一个高中历史从来在及格线徘徊的人来说,非常必要。历史书中讲述的历史,往往都是一个大事件的最简短概述——某年某月发生某事,分析其影响、意义。所以,高中从来不了解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为那些都是虚无的存在,像游戏中的梦幻一般。《一战简史 : 帝国幻觉》讲述了现在的欧盟各国之间的混乱斗争,在中国约等同于春秋战国或五代十国的样子。那个年代的斗争,无非就是国家之间的鸡鸣狗盗;说再文雅一点,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有利益!资源的分配被认为是一战的主要原因之一,战争今天的角度来分析,貌似太简单了。那个时候的战略管理还处于萌芽阶段,战略技术和重视程度都比较低,所以,看到的是混乱。

  这本书交给我一种思考的方法,从复杂的事物中看到简单的道理。历史从来不是一家之言,即使中国各个朝代的君主都极力表现的伟大而隐藏权利的丑陋,但如你所见,没有被隐藏的密不透风的历史!正史、野史;细说、戏剧、文学等等都会或有暗射,或有明写。《一战简史 : 帝国幻觉》考证比较讲究,很多引论虽然未被证实,但作者的引述和分析让你感受到了那份科学的坚持。读起来虽然简短,但如果你真有兴趣,我想你会去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之类的书;如果只是增加你知识和范围域的话,这本《一战简史 : 帝国幻觉》足够你咀嚼一阵子才能明白什么是一战。

  《一战简史》读后感(六):少数人的疯狂,数不清的死亡

  少数人的疯狂,数不清的死亡

  马基雅弗利的那句“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大概是对一战最好的解读。

  长达四年多的一战,用《一战简史》这本书的副标题来形容,只不过是一场“帝国的幻觉”。开头的方式令人意想不到,而结束时也匆忙离奇。

  “萨拉热窝事件”开启了一战的序幕,谁也想不到那个塞尔维亚年仅17岁的少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会将全世界搅入一个鲜血淋漓混乱不堪的战场里。

  这场既没有猜中开头也没有猜中结局的战争,全方位深刻的改变了这个世界。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令人心痛的经济损失,无数国家人民心头永不磨灭的创伤。但不能否认的是一战同时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瓦解了四大帝国,促进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历史呼啸着向前,有的国家崛起了,有的体制瓦解了,有新的阶级要站立起来了。

  读《一战简史》,逐渐模糊的记忆被唤醒,高中教科书的内容开始浮现在脑海中,跟随着本书一起帮我理清了对一战的了解。

  本书从一战爆发到结束,按照战争爆发以及发展的年代和结束分为七个章节,每一章就当时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做呈现,同时还分析了各方面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看似内容不多,实则精悍详实。把一个复杂的长达四年多时间的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受战祸波及人口达15亿以上的战争用不到300页的小32开的书籍来呈现。

  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根导火线,一声枪响引爆了一颗“原子弹”。更深层次的原因德意志的崛起,俄德两国茅盾的日益尖锐,法德两国长期积累下来的宿怨等等,虽然战争的爆发看似随意,但其实蓄谋已久。矛盾冲突不断摩擦碰撞,各方因素层层叠加,就像是一壶正在烧着的水,不断加火,总能达到沸腾的时候。

  而战争的结束,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但是当时全世界流感已经夺走了1000万多感染者的生命。而各国后院起火照成的死亡人数也多不胜数,更别提各种经济财产的损失了。两方都没有太多的胜利,倒是让美日崛起,“帝国幻觉”破灭,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虽然战争结束,也签订了各种协议,但其实危险一直没有并消除,用作者的话来说“真正的灾难是德国人并不认为他们已经被打败。”他们认为自己遭到了背叛,犹太人被放在背叛者的首位。这为以后的“二战”埋下了隐患。

  而战争中因为各种指挥失误,各种决策错误导致的不必要的伤亡也让人扼腕叹息。

  这是一场少数几个帝国疯子们挑起的战事,从欧洲蔓延到全世界,他们将全世界的人拖入一场疼痛的幻觉里。

  这是我读过的最简洁的历史书,作者没有长篇累牍去讲解一战,只是力图用最少的话语来把事件说清楚讲明白,笔力深厚,功底不凡。英国《独立报》的评论说“犀利却能说服每一个人”深以为是。

  书中还附录了历史意义重大的图片以及供读者了解战线的地图,更好的将整个战争状况呈现清晰,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整个战争,理清各种战役和重大事件。

  纵观整本书,虽然文字总数不多,但是内容却足够读者消化很长一段时间了。

  2014-9-24

  《一战简史》读后感(七):浓缩的一战硝烟录

  浓缩的一战硝烟录

  ——评《一战简史》

  文|杜子腾

  提起一战史,很多人不会忘记的是“萨拉热窝事件”,但或许再进一步询问与一战有关的内容就不得而知了。时间上来说,一战离我们太遥远;地理上来说,一战又与当时的中国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北洋政府迫于英美压力于1917年7月参战,但中国不是战场)。我们对于二战的了解要远远超过一战。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拾起本书,一探究竟。

  本书的作者诺曼*斯通,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牛津大学近代史教授。他对于近代史有着深入的了解,读罢此书不难看出其力透纸背的史学功力。作者曾经还担任过撒切尔政府的顾问以及首相演讲稿撰写人,其文笔可见一斑。同时,作为方塔那欧洲历史奖和英国沃尔夫森历史写作个人奖的得主,作者诺曼*斯通为业界与大众所认可。他所出版的《二战简史》、《血与火》以及《大西洋的敌人》均得到《卫报》、《独立报》等的高度称赞。此书更是被誉为“一部干净利落的战争史,一部读得懂看得完的严谨著作”。

  书中对于欧洲20世纪各国关系的深刻解读让每一位读者见证了昨日欧洲从帝国到民主,从科技到文明的历史进程。作者深谙历史的洞察力和以叙述为主写史的创新使得本书如故事、如小说,为民众了解一战史创设了可能性与便利性。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在本书里被展示的清晰看见。一方面多民族的奥匈帝国在民族主义浪潮四起的历史背景下已经是处于帝国奔溃的边缘;另一方面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的遇刺却是恐怖计划失败后年轻的塞尔维亚青年“看热闹”中完成的。历史的巧合性从教科书上的刻板成为了本书中活灵活现的演绎。你还能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蒸蒸日上的实力和英法强弩之末的强烈反差。在不到300页的内容里,历史在眼前犹如上映的电影,活了起来,不断地向前跳动。整个一战从爆发到僵持,再到最后的停战,作者以一年一章的方式缓缓推进,深刻的故事性着实让你不忍释卷。

  如果以一种传统的、分析的历史专业笔法去写一战史的话,300页绝对不够写,也写不精。况且研究一战的著作绝对是比比皆是,上下求索一番皆各具特色。但是如何将如此厚重的历史介绍给大众,且给大众一个全面的一战图景,是需要技巧的。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个兼具专业史学视野和通俗文风表达技巧的专家,而此书便是作者潜心写就的一本浓缩的一战硝烟录。

  《一战简史》读后感(八):帝国主义幻觉的破灭

  中秋节快递公司也混乱了,本来应该早早收到的书假期后才姗姗来迟,不过收到了,就是好的。

  一本看上去摸上去都很舒服的小书,开本不大,页数不多,有种一手掌握的感觉,最近好多人都在推荐地铁里的随身书,先不说内容,这本书的设计就很适合随身携带。不要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读书,有很多见缝插针的事情可以做,尤其是在城市的地铁上,在喧嚣中觅得一份宁静,把片刻都利用起来,说不定就会得到永恒。

  扯远了,回到这本书上来。我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到有些无知的程度,在翻开这本书前,还恍惚的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貌似和拿破仑有那么点关系,想起了最近看过的一个笑话,我们已经把学到的知识全都还给了老师,老师什么时候可以把学费还给我们去买iPhone6呢?

  对于我这样的人,一本对历史的简略概述,无疑是一种入门的很好的方式。

  慢慢翻开这本书,书中以时间推荐,按年代主要分为四章,看到斐迪南大公遇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还给历史老师的知识逐渐被唤醒了一些,这或许是他们没有还给我学费的一个原因吧,甚至还回忆起那本初中时代三色的历史书,想起了那本历史书里的配图,300页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的细节,那个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过是一个17岁的孩子,机缘巧合刺杀了大公,作为未成年人还不能被执行死刑,这个点燃世界大战,让整个欧洲生灵涂炭的孩子,反而活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过他1918年去世的时候,也不过21岁。他没有后悔,他不承认是让把世界推进战争,历史也没有把这场刺杀定义为战争的原因,不过给一触即发的战争找到了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似乎可以用这本书的名字来解释,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的帝国幻觉。

  德国,为了保住自己在欧洲的地位,遏制住其他大国的发展,联合了奥匈帝国,发动了这场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在战争伊始,双方似乎都认为可以速战速决,德国闪电发动战争,并且迅速推进,协约国节节败退,我对军事不了解,以一个局外人简单谈一谈自己眼中的一战。

  德国虽然挑起了战争,但交战双方没有正邪之分,战争开始之前,欧洲的两大阵营都在进行疯狂的军事扩张,所谓战争,只不过是一场霸权主义的攻守战,结果最后可以说没有什么赢家,反倒是让美国占了便宜。

  那还是一个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虽然已经有了火炮,枪支弹药,但是骑兵仍然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一只力量,物资的运送主要靠肩挑背抗,时不时的还要近身肉搏,何其惨烈。战争也在推动着技术革命,在战争过程中,参战国家的军事竞赛不止体现在军队规模的扩张,很多新鲜玩意也开始出现,比如后来坦克的出现帮助协约国大大推进了战争进展。

  德国战争迅速推进,和统一有效的调度不无关系,铁路在一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军备竞赛中,德国就是从俄国火车站站台的长度推断出战争宜早不宜晚,德军能够迅速集结,闪电出战,统一的铁路运输功不可没,相反,俄国的铁路由于标准不一,大大影响了调度的效果,在战争中输掉了先机。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德国一路所向披靡,可是他选择的队友奥匈帝国却一直在走向没落,最后在国内人民的起义中轰然解题,屹立于欧洲大陆的大帝国四分五裂,德国孤军奋战,加上国内由于经济政治问题,国内人民也揭竿而起,内忧外患,终于战败。

  为什么要招惹美国。这是一战和二战中我都不是很理解的问题,难道是人性贪婪使然?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美国开始就宣布中立,默默大发战争财,结果德国最后用潜艇封锁沿海,袭击商船,影响美国的财路,还策动墨西哥与美国宣战,不断的挑衅让美国加入战争,难道是感觉把欧洲搞得天翻地覆还不够热闹?

  和稀泥的人不可或缺。双方都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将领,他们充分放权,在各国联军中充当粘合剂,虽然他们军事才能平平,但是却能有效的凝聚人心,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把手只要把握个大方向,掌舵就可以了,下面的副手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原谅我对于外国人民的名字没什么辨识能力,他们是谁我已经忘记了。

  更加惨烈的二战是德国的复仇,希特勒参与了一战,二战中对犹太人的屠杀,是因为对他们一战中的背叛的报复,难怪我一直以为一战和二战没什么关系,因为我的概念里把一战划给拿破仑了,后来想想一战原来没有一个那么有记忆点的人物,而且拿破仑和希特勒作为扫荡过欧洲的人,经常被拿出来作比较,不知道还有没有像我这么糊涂的人,以为拿破仑和希特勒各自发动了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摧毁了欧洲,成全了美国,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攻守战,双方消耗殆尽,外人占了便宜,美国一跃成为了新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成为了昨日黄花。

  第一次世界大战,幻灭的帝国,绝对不只是德国,而是赔上了整个欧洲。

  《一战简史》读后感(九):让人头大的历史

  从9月初拿到书算起,到11月2号看完,到今天熬夜写书评,前前后后2个多月了。其间,虽然有出差,有干不完的活儿,但这些其实都不是拖着不看的理由。唯一站得住脚的理由是,看不进去。

  想起来初高中那会儿,提到历史就犯怵。连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都拎不清的人,更别提外国史了。总之,历史是门让人头疼的学科。想想怎么记都记不住的年份啊、日期啊、运动啊、领导人啊、重要意义啊、历史地位啊……似乎搜刮了整个大脑,也没有给自己好的交代。

  如今,面对着这么一本又薄又小的袖珍历史书,掏空了脑袋所有关于一战历史的记忆,最后发现竟然是零。除了一战这两个汉字外,别无其他。

  最终,总算是硬着头皮读下来了。但是却无通体酣畅的感觉。一战,不过是后人对某段时间某场战争的约定速成的代号。谁能摸得清当年的事情?

  历史,终究是后人编的故事。说到底,不过是话语权的故事。再多的解读,再坚定的辩解,终究还是苍白的。只不过,最后都是我们在争论,历史在那里,沉默不语。

  《一战简史》读后感(十):一战改变欧洲

  没有了铁钩船长,这个世界会怎么样?这是斯皮尔伯格大爷导演的《铁钩船长》中的一句台词,这是个小飞侠和恶魔船长的童话。在想象力的江湖中,童话的风波与紧凑,铸就了一个又一个新奇的高峰。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同样可以认同残酷,同样可以面临恐惧,同样也可以承受压力,但是历史的诱惑让我们想细致地了解那些往事。

  幸好我们有这本《一战简史.帝国幻觉》,它以叙事为主,一改以往一战评论类图书的肤浅,用200多页言简意赅的叙事,让读者对模糊的一战重新有了清晰的认识。一战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英、法对德的西线,领一条则是德、奥对俄的东线,血雨腥风的拼命占据了人们当时的思想和心灵。

  “死神”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字眼,坦能堡之战让五万俄军士兵无辜的灵魂被中途“劫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伊普尔守卫战,英军六万人也被“招呼”走了,可见,用生命去博弈的结果不一定都能成功,有可能是一幕悲剧,但这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欧洲国家之间的内战,最终却演变成世界战局,多个国家的士兵们要以生命为代价去博弈,幸运的可以拿到天门的钥匙,倒霉的就要去“死神”那报道了。以生命为代价代替了我们的思考,以生命为代价偷换了我们的理念,最后我会默然发现,玩弄于股掌的翻云覆雨就是给了人们太多的屈就。最终人们牢记的只可能是最终那些胜利的人,而被“死神”找去的我们尽管可以为他们的冤魂致哀、可以为他们的勇气钦佩,但他们终究不能称为成功。

  生命是上帝派送人间的项圈,过滥的目标指向都挂上了生命的图腾,至少让上帝看到在人类智慧不断进步的时候,自己信手一拈,依旧使人类欲罢不能。德国经济发展的时候,强施霸权主义,最终却还是功亏一篑,只留下无助的悲悼。奥匈帝国作为德盟友,无法提供动力,加上英法节节胜利,德国战败成为必然。

  萨拉热窝时间拉开了一战的帷幕,而一战又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秩序,如果不是一战,我们或许会看到更为强大的俄国和德国,会看到帝国的日益强盛。一年一章的故事虽然不是长篇累牍,但却能勾起我们的阅读兴趣,这就是本书最为成功之处!

  文/阿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