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把青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把青读后感10篇

2018-02-24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把青读后感10篇

  《一把青》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其他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把青》读后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淘到的时候觉得封面很美,看完后简直要爱上的白先勇,惊叹一个男性的文笔竟然可以如此细腻,诉说着一个时代.在我看来和张爱玲调调有点像,喜欢美好东西撕碎给大伙看,文笔细腻又不乏对民国战乱年代的批判,细细道来当时太多人身不由己.

  郭轸深情有担当,聪慧坚韧,但那又怎么样呢?

  读到他死亡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可能最后会回来,尽管真的很狗血的失去一条腿的也无所谓啊.多少人对着悲剧都抱着一个美好的想法,抓着救命稻草直到最后一个句号.

  小顾这个人物是朱青寻找的郭轸的影子,所以到最后小顾训练时意外坠机,朱青已经麻木了.和郭轸逝去的撕心裂肺成为了一个极大的反差.

  尽管朱青只想停留在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朱青从大陆到台湾的改变,规规矩矩-风情万种.

  我得看些喜剧来缓缓...

  《一把青》读后感(二):白先勇《一把青》读后摘

  第一次听说白先勇的名字,是因为他主导复原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因缘际会听过一场,虽不甚懵懂,但也朦朦胧胧中觉出一点昆曲的美。上学的时候看过他的《台北人》,已经记不太清楚内容,依稀有一点印象的是,遣词造句跟张爱玲有点相似,都擅长对人物服饰,家私,内心世界的描摹。张爱玲的短篇看多了会恍惚觉得这分明一个故事不同版本,连主人公面目都那么相似。有一阵子国内掀起了对张爱玲的研究,曾记得她的“倾城之恋”书的序里,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她作品的底色是荒凉”,很多文青也常常会念叨“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其实这样“悚然”的比喻,在张爱玲的书里却是俯拾皆是的。白先勇的短篇里,甚少有流传度高的名言,但他的文字,遣词造句里颇显功力,而特殊感情世界,造就他比一般男性作家更为细腻的笔触

  《我们看菊花去》讲的是弟弟用连哄带骗(看菊花为幌子)的方式姐姐精神科就医的故事。景物描写是萧索寒凉的。“我们院子里本来就寒怆,这十月天愈更萧条;几株扶桑枝条上东一个西一个尽挂着虫茧,有几朵花苞才伸头就给毛虫咬死了,紫浆都淌了出来,好像伤兵流的淤血。原来小径的两旁刚种了两排杜鹃,哪晓得上月一阵台风,全倒了—萎缩地如同发育不全的老姑娘,明年也未必能开花。”

  对于姐姐的容貌作者几乎没有用任何的笔墨,她的出场是这么描写的:“姐姐坐在小径尽头的石头堆上,怀里抱着她那头胖猫咪,她的脸偎着猫咪的头,叽叽咕咕不知对猫咪讲些什么。当她看见我走过去的时候,瞪着眼睛向我凝视了一会儿,忽然咧开嘴笑得像个孩子似的。”

  在一篇回忆家庭成员的文章里,白先勇提到了他的三姐先明,从小也是名校一路过来的,但因天资并不算聪慧,读书虽很努力成绩理想。也许是被两个姐姐的耀眼光芒盖过,内心敏感的三姐先明并没有得到父母过多的关爱,也许对一个有十个孩子的大家庭来说,将爱与关切均分给他们本身就不是易事,况且在战时保全家成员安全才是更为重要的。先明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突然爆发了精神疾病,后被送回家,一直住到49岁,因一场未被及时确诊的肝炎夺去了生命一生未婚。白先勇在这篇文章中用一种体察入微的角度代入了他对三姐先明的理解:儿时的被忽略和缺爱导致了她在人际上的胆怯,但内心深处,她又是无比渴望关怀。她有近乎孩童般的善良,对小动物更是有着天然的亲近。

  《月梦》是白先勇1960年23岁的时候写的一个短篇小说,正如后世评论文章所频频提到的,“妙笔藏悲悯,顾曲种痴情”。小说主人公吴医生事业有成,生活优越,但内心深处却深陷痛苦绝望。他常在深夜的月光下独自咀嚼苦凉,那是他少年时与同伴静思在月光下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美好的肌肤之亲。那次的感觉是如此完美以至于人到中年几近垂垂暮年仍禁不住回忆。静思早已不在人世,吴医生却难以抑制过去的回忆。他在园中竖立了一尊少年的雕像,常来此凭吊。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情感只能被挤压在他心灵的最深处。吴医生只能在月下反反复复做着属于自己的梦,只有在梦中他才能得到些许慰藉。

  很多年后白先勇大方承认自己性取向,并坦然这也许是生来如此,他对此十分坦然与平静。他将自己与挚友爱人王国祥的经历写成了《树犹如此》一文。读来怅然--整整37年的不离不弃:青年时办杂志缺经费,王国祥可以从自己本就不多的奖学金里每月拨出100多美元里支持好友;王患病后白不离不弃地照顾,鞍前马后地服侍并奔走求医,不惜远隔万水千山深入祖国的腹地寻觅药方,在他生命的后期更是寸步不离,这种超越情爱友情深厚情感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玉卿嫂》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一个失势的小户人家的寡妇玉卿嫂,苦心经营了一个爱的“牢笼”将心爱的庆生“囚禁”在里面。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庆生,但在情感上却是一个可怕控制者。庆生只能做一个乖绵羊事事听从,一旦稍有忤逆则会被玉卿嫂视为背叛和抛弃。庆生爱上了一个戏子决定私奔,结局可想而知,玉卿嫂不惜用杀人和自毁的方式“留住”庆生。庆生就像落入蜘蛛网的弱小昆虫,他的一举一动早已由不得自己,而那个爱他如生命的女人,已将自己和庆生视作雌雄同体。

  《一把青》读后感(三):哀莫大于心死

  看《一把青》的时候,脑海里面全都是《金粉世家》的影子,感觉太像了,不得不自动带入。抱歉,我只看过电视剧,并没有看过书。(不过以后真的可以看一看)

  播放金粉世家那一会儿,我是在上五年级,对,应该是五年级。那一年有非典、有红眼病、又全国放假,那一年怨恨为什么我妈不能给我起个像冷清秋这样的名字,说不定未来也有个金燕西在等着我,那一年刘亦菲红的超乎我一个小学生的理解范围,那一年《暗香》这歌真是好听极了。那一年潘粤明还没有娶董洁、董洁也还没有跟着大饼脸,那一年陈坤的眉毛似乎还在一条线,那一年的我也不知道《金粉世家》是刘亦菲唯一有演技的作品。

  我只记得那一年,金燕西帅气的张开双臂站在教学楼下,两幅大大的“I LOVE YOU”似乎从天而降,两人相拥而吻,如今却是物是人非

  我唯一有印象的中央八套电视剧除了《金粉世家》恐怕只剩《武林外传》了。

  为什么说《一把青》很像是《金粉世家》。首先,一样的时代,民国战乱年代;人物身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朱青和冷清秋一样都是学生(冷清秋貌似也是金陵女中的学生吧),一样的简单朴素温婉贤淑,郭轸和金燕西也一样的桀骜不驯英俊潇洒;连男主角的求爱方式都一样的疯狂,金燕西的校园表白,郭轸干脆开着飞机学校上空盘旋。

  同样两个故事都是悲剧,金燕西失去了冷清秋,朱青也与郭轸人鬼殊途。

  如果说小说上半部朱青与郭轸的爱情是铺垫的话,那高潮无疑是朱青从大陆到台湾的改变。这样的改变让我也吃惊不小。从师娘初见她的“出不得众、规规矩矩、拘泥、害羞”到十年在台北见到她时的“衣着妖娆、腰身丰圆、风情万种、懒洋洋的浪荡劲”。这样的差别,文中并没有交代这种改变的原因

  但是朱青身子骨里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疯狂,从她和郭轸最初的交往就可以看出来。她与郭轸在上课时约会,即便被开除了,她也不顾家中的反对便下定决定跟着郭轸,独自一人呆在小客栈里。这样的事情即便是现在这个时代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不是爱的深切,怎么会做到如此。

  这篇小说,我内心是不远套上什么时代感情,也不远深入分析什么社会无奈之类的废话。我真心愿意把它只当成一个爱情故事来看,因为只是看爱情,这篇小说就已经显得有血有肉念念不忘了。

  文中有句话“师娘,不是我故意犯规,惹老师生气,是朱青把我的心拿走了。真的,师娘,我在天上飞,我的心都在地上跟着她呢。”还有郭轸出战临走时说的话“朱青还不大懂事,我们空军的许多规矩,她不甚明了,你要当她自己人,多多教导才好。”郭轸出现的不多,只在前半段有描写。这些话已经足矣表达他对朱青的爱有多深切。他是个军人,又没了双亲,有着傲人的天赋便显得年少轻狂,却又深情有担当。两人出事的时候,他没有逃避,获得师娘的同意便把朱青娶了回去。两人连婚假都没来得及过,郭轸就被派出去了,这一别真的是永别了。

  读到郭轸死亡时,我甚至在想会不会接下来上演一段魂断蓝桥额片段,毕竟我心中是不愿郭轸死去的。但是,郭轸的确是阵亡了。朱青绝望到发疯,长久以来的希望就这么被突然掐断,烟火还没来得及燃烧就灭得连灰烬都没剩下。他们的爱情才刚刚开始呀。

  最后面皮死灰、瘦如柴骨的朱青冷笑着对师娘说道郭轸:“他知道什么?他跌的粉身碎骨哪里还有知觉?他倒好,轰的一声便没了——我也死了,可是我却还有知觉呢。”

  朱青也死了,是啊,如今活着的只是一副躯体而已。

  接着便是下半部了,在台湾的眷村,师娘和朱青的再见。

  《东山一把青》,师娘后来见到朱青时,朱青在台上唱的歌曲

  这歌词正像是朱青的盼望:

  东山哪,一把青。

  西山哪,一把青。

  郎有心来姊有心,

  郎呀,咱俩儿好成亲哪——

  下篇里出现了一个小顾,文中只是若隐若现地描写了朱青和小顾的暧昧,小顾是空军里的小伙子,长得也体面,似乎像是郭轸的影子。我想朱青也是想要在小顾身上寻找郭轸的影子,不,更多的是寻找曾经自己和郭轸的回忆。

  但再怎么像也是有差别的,台湾的朱青已不再是曾经郭轸怀中柔弱姑娘,而是可以指挥着没有亲人的小顾向东向西、与一帮人说着风话的妖娆女子。小顾也不会是第二个郭轸,他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后来小顾飞机出事的时候,朱青也可以自顾自的涂着指甲油、照常拉着一帮人搓二十四圈。

  上下篇两个男人对比,也不难看出,朱青的心在郭轸死的时候便也死了。

  文中最后,朱青哼着歌:“嗳呀嗳嗳呀,郎呀,采花儿要趁早哪——”

  这歌就像是一条线,串着整个故事,我分析不好这首歌,我想这应该是朱青的一种感叹吧,一种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感叹,一种无力无奈的感叹吧。

  文中师娘的丈夫,也就是郭轸的老师也因为战乱而死,不过不是在天上出的事儿,是在撤离到海南岛的时候得了痢疾病死的,死后被抛到了海里。文中只是直白的表述,师娘也并没有什么感情的表露,甚至到了台湾天天忙着过活,逐渐淡忘了大陆上的事情。

  朱青和师娘的丧父都是时代造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那个时代这样的事情真的不是一两个故事能够讲述的。以前看过一本关于眷村的书,里面说眷村里每家每户每个人都有着一段可以写成书的往事。动荡的年代,每分每秒画笔都不会停止,一幅幅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或许白先生的这些小说并不是完全虚构,而是他所居住的那些眷村的一些人的集中写照也不一定。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故事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一把青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