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梅雨之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梅雨之夕》读后感10篇

2018-02-25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梅雨之夕》读后感10篇

  《梅雨之夕》是一本由施蛰存著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梅雨之夕》读后感(一):梅雨之夕,承蒙一场荒唐的梦

  南方七八月份的梅雨,总给人一种缠绵悱恻的味道男男女女承蒙雨的恩赐谈着湿的爱。梅雨如若再与日暮时分的红晕相配,便合成了《梅雨之夕》的绝佳风景线。施蛰存笔下《梅雨之夕》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选择光怪陆离摩登时尚的大上海,主人公漫游在都市空间中的寻求感情寄托,他喋喋不休心理独白诉说着连他也牵扯不清的莫名举动,直追一切最摩登的生活方式与最放纵的现代思想,他们对物质世界贪婪,对性欲与现代文明矛盾,对资本主义享乐的追求主人公“我”喋喋的思想独白中念叨出了个人社会地位,他不是在大上海家财万贯的富家少爷,能够在雨中拥有坐着自己摩登的小汽车,然而他又不是流落街头的下层劳动者,他是大上海最普通不过的小资产职员,在连日的梅雨里,早上撑着伞上公司去,下午撑着伞回,与同事讨论下雨天是否该奢侈一把乘着车回去,琐碎到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与梅雨一般冗长乏味。然而独特的叙述视角使得他又与普罗大众截然不同,思想独白使他高傲自豪享受着自己创造出来的浪漫情调,独立群体之外,显得极富个性,他享受着雨中撑着自己“上等”的伞,在三四年的习惯中习惯,他希望自己买雨衣,并且极有条理的论述了一系列买雨衣后的使用价值,然而他却用一句“如今这仍然留在心里做一种生活上的希望”“希望”多么梦幻迷离的一个词,若谁把自己的希望说成是“买一件雨衣”,可是要被笑点大牙的,然而,这个男人却把它当作人生希望,可笑可悲由此可见五四以后,上海作为最先涌入最西方新鲜的生活方式,社会思想,文学作品,然而在过度重视物质化以及倡导人性解放中,异化后的思想被这个城市众生利用,小资产阶层享受物质,放纵情欲,陷入前路无路人迷茫困境,活着成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习惯,然而作为接受到文化教育的人,他们又不愿如此下去,便无端要拿一件“雨衣”成了自己的“希望”。 小说采用一种陌生化的视角,把读者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以陌生化的方式,转换叙述视角,全篇思维独白使得感情更为真挚动人,隔绝出自己来关照社会,所以才会有他的迷惑“看下面北四川路上和苏州河两岸行人的纷纷乱窜乱避,只觉得连自己心里也有些着急。他们在着急些什么呢?他们也一定知道这降下来的是雨,对于他们没有生命上的危险,但何以要这样急迫地躲避呢?说是为了恐怕衣裳给淋湿了,但我分明看见手中持着伞的和身上披了雨衣的人也有些脚步踉跄了。”他把此种现象看做为群体无意识行为,有伞的人盲从于无伞的慌乱,然而,思维独白中的他却说出了一句真话“但要是我不曾感觉到雨中闲行的滋味,我也是会和这些人一样地急突地奔下桥去的。”他承认自己也属于这芸芸众生的一员,然而这“滋味”的由来却是“无雨衣”的后遗症。自五四新文学后作家常常使用主人公独白的方式,但施蛰存笔下的“我”不同郁达夫笔下世格格不入孤独病态的零余者,文中的“我”融入社会生活,具有了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他常常机巧的用“问号”质疑灵魂,而后总是能用最完满的回答填补这个“问号”。 本文最为精彩部分无疑是与无伞少女少女撑伞时强做淡定后的血脉之流,在内心独白的暴露下一览无遗反反复复的自我疑问与自我回答,一把伞中两个暧昧肉体,内心博弈的大起大落,从初见时形容她的美是多方面的,到误以为是初恋女伴是形容她是娇媚的,最终意识到并不是初恋少女,感情烟消云散后生出几分厌恶“少女嘴唇太厚”,一场无端的爱恋就此结束“心的樊笼中被释放了出去了”。“我”把这场梅雨称为“淫雨”要知道,这是他内心独白,就是要把最真实最龌龊的情绪挖掘出来,所谓“淫”,是对他臆淫少女的真实反映,这个意淫的恋爱过程没有观众是不刺激的,所以才会出现“我偶然向道旁一望,有一个女子倚在一家店里的柜上。用着忧郁眼光,看着我,或者也许是看着她。我忽然好像发现这是我的妻,她为什么在这里?我奇怪。”与结尾处妻子交相呼应耐人寻味故事中隐约出现了四个女子,一是娇媚的少女,二是少女作为初恋的化身,三是倚在柜上酷似妻的女子,四是一本正经的妻子。看似没有关系,却在“我”的思维独白中构建起一种莫名其妙联系,倚在柜上的女子忧郁可能是因为“我”与娇媚的少女同撑一把伞,此时的少女其实为意识中的初恋女伴,又因倚在柜子上的女子酷似妻子,所以才更有悖于伦理道德之感,所以在“我”的脑海中,实现了与四女子同时相遇又相爱荒唐的奇异感受,以至于最后我回到家中,因找不到另外三位女子的影子失落不已。 梅雨停了,车上的“我”,好像飞行在一个醒觉之后就要忘记了的梦里,晴空里坠着几颗星星

  《梅雨之夕》读后感(二):一场灵魂与美的暗战

  看完此文,我想,作家施蛰存先生定是将自己的浪漫文人主义情怀全部给予了主人公——一个民国年代大上海的小职员身上。施蛰存先生自己的姓名中有一个“蛰”字,让人很容易想到“惊蛰”后油又酥的春雨。他定是喜好诗情画意大自然的,故能品味雨水洒落人世美感的,可能正是这样,他让他的这位主人公也义无反顾的爱上了雨,爱上了在雨中漫步的感觉。而主人公的内心丰富而多样的情绪和脑袋里辗转回旋的的思绪,一点也不比好莱坞老片《雨中情》的歌舞来的逊色。

  你可以说主人公是个猥琐的、善于意淫的、紧缚手脚胆怯的小男人,在看见心仪的女子之后满怀跃跃欲试激情随后又不时跌撞于道德和伦理的篱笆之间,因为作者文章后半部大段大段看似毫无意义的心理描述中直白的表现出了这一点。

  但同样的,从作者的描述来看,主人公也是一个善感、多情的、有理的男人。他估计念过不少书(后面有提到他喜欢浮世绘画风的一位日本画家),身上自然而然表现出的,是一种绅士一样的温雅、儒士一样的平和态度,以及小资产阶级特有的追求精神享受、内心自足的“我思故我在”的性格。在上海这个从来就是快节奏现实的充满利益关系的大都市中,他的与众不同立刻显露无疑。

  可显然的,他无所谓。他不顾忌同事异样的眼光,也不像大众一样急于在暴雨中赶路。在完全可以坐个黄包车或是电车免受淫雨之苦的时候,他觉得,既然寓所离得近,不如在雨日也步行回家。在别人在桥上步履匆匆的时候,他只是悠悠的发出一声感慨,反正淋湿是早晚的事,何不偷得着浮生半日闲,细细品味这晶莹通透的雨和这繁忙的雨中世界呢?作者赋予主人公的这般淡然潇洒性情,颇有一种“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出世之味。

  好吧,你一个人走着,体味着,感慨着也就算了。可偏偏这时候,作家拓展了一下思路,发挥了一下戏剧的张力,于是,一辆电车兀自出现了,出现也就出现了,偏偏又走下来一位文秀的气质美女

  完了,作为读者的我心领神会。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美女都是文人的缪斯,而不仅貌美又气质端庄娴雅的美女对于文人更是致命诱惑啊。果不其然,任主人公怎么淡然怎么潇洒自如,他本来就多情善感的精神防线也一下子被击溃了,这简直是一见钟情

  紧接着,作者开始了他大篇幅的心理的描写(作者绝对是个弗洛伊德迷),主人公在见到姑娘的第一眼即迷上了她,情不自禁的尾随着没有任何雨具的她来到一屋檐下避雨(窘迫的是自己是有柄大伞的人。。)。他脑子里“自己已有家室”这个念想转瞬即逝——给姑娘被雨打湿后绸缎衣裳贴于身上而显露出来的柔美线条带来的视觉冲击给冲的一干二净。但他毕竟是绅士的,是有理的,在“超我”的监理下,他终究不敢让“本我”冲破“自我”,将这场“奇遇”般的邂逅进行到底。

  而他又不愿意放弃,他就那样兀自站着,站在姑娘的旁边,怀着满心的激情和满脑子的纠结思绪,他其实也知道自己这样很怪:他有伞,明明是可以一走了之的,而且这片屋檐下就他们两个人,孤男寡女本来气氛就容易格外别扭。他也能感觉到姑娘迟疑的打量,他在心里不断不断的寻思着对方的心里所想,他明明知道自己这样会被误认为无耻流氓或脑残的花痴之类,他还是犹豫不决(看到这里,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心里极为不爽快,我说施大爷你到底给人个痛快啊)。

  现实太残酷了,生命太渺小了,生活太乏味了,作者是想表达这一点吗?日复一日工作之余,这美丽的姑娘,这美好的雨中的邂逅,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主人公明明是个男人,不为当时纷乱的国事而烦忧,不为自己的前程而忧虑,反而有这般闲情逸致在这个混战世界里的大都市,小屋檐下,寻思着一个唐突而不失礼节的开场白,他究竟是怎么一个忧愁的矛盾的男人呢?我不禁想起了戴望舒先生的那首《雨巷》。独自撑着油纸伞,走在一个寂静悠长的雨巷,幻想对面走来一位丁香花一般的姑娘——一位和我一样孤寂、一样忧伤,带着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颜色,吐气纳兰,神秘美丽而如梦似幻的姑娘。。。

  作者也在此时将对读者和主人公的折磨一刀结束。“电车或人力车估计很难等到了。我有这把大伞,不介意的话,我送小姐一程,何如?”主人公竭力克制内心的澎湃情感,带着一丝冲破理智和一切道德拘束的快乐,向姑娘发出了友好的颤抖的邀请。而姑娘见雨没有停止的迹象,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了,好像一直便在等着这一切的发生一样。主人公的心里更加欢欣雀跃。于是,两人并肩走了段短暂漫长沉默又激情的路。

  一路上,作者的道德和良心又在不断提醒他,将伞压低、再压低一点吧,不要让任何认识我们其中一人的人看见我们吧,他甚至产生了幻觉,好像妻子正在路边的店里看着他。他的心里小鹿乱撞,婚后第一次,和这样一位美丽俏佳人走在一起,还挨着这么近,仿佛能闻见她鬓发间散发出的阵阵幽香,这幽香又让他浮想联翩,仿佛姑娘也幻化成他初恋的对象,现在长大了,出落更加动人了。。。他又试探的问了姑娘的姓氏,姑娘便似是而非的回答着他。他敏感神经,已经在看见姑娘的那一刻瓦解,而现在,更是被碾碎成了粉末——他已痴狂。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暗恋的时候渴望永远和那个她在一起,哪怕什么也不做,就这样静静地走在她身边,任何菲薄的念头都是亵渎,只希望路不要有尽头。。。而路终将走完,雨总会停,梦总会醒。突然,姑娘说“先生,雨停了”,主人公一意孤行想再送一段,姑娘不让、道谢后头也不回的走了,留下主人公一个人,犹如美梦被惊醒般,不甘的呆立许久方缓过神来。

  一场灵魂与美的暗战,就这样结束了。她不是白娘子,你也不是许仙。人总是要回归现实的,而现实,就是回家后看见家里的妻,大堂的灯光打在她焦急的脸上,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已凉,你一边说着善意谎言:“对不起,与同事吃了些点心”,一边少食几口便去洗洗睡了,一边还希望梦中,能再续这场“发乎情、止乎礼”的故事。

  现实,往往就是这般,遇见美好,然后失去。最后怅然和忧伤,以一个寂寞姿势轮回着。人们常说:女人心,海底针,而男人的心,又能浅上几何?

  2011.2.3

  《梅雨之夕》读后感(三):雨,邂逅,寂落

  书名:梅雨之夕 作者:施蛰存 摘录: 1 况且尤其在傍晚时分,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一些暂时安逸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虽然拖泥带水,也不失为一种自己底娱乐。在蒙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间或有几条警灯底红色绿色在闪烁着行人底眼睛。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 2 至于我,已经走近文监师路了。我并没有什么不舒服,我有一把好的伞,脸上绝不会给雨淋湿,脚上虽然觉得有些潮湿湿,但这至多是回家后换一双袜子的事。我且行且看着雨中的北四川路,觉得朦胧的颇有些诗意。但这里所说的“觉得”,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具体的思绪,除了“我该得在这里转弯了”之外,心中一些也不意识着什么。 3 一阵微风,将她底衣缘吹起,飘漾在身后。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这是很有诗兴的姿态。 读后感: 当学者作文章,也是如此诗意。 一场雨,也可以成为沟通一个人的前世今生的纽带。风细细,雨斜斜,仿佛是《雨巷》中一般的情节,在这样的天气,遇上了一位让人有些魂牵的女子,但此文中的感情由于体裁和篇幅的缘故似乎更精微复杂些。 自己原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享受这雨天的不可与他人言的曼妙,争奈被一辆电车横亘眼前,而后又遇到一位在雨中“蹙着细淡的修眉”的女子,她无伞只得躲到屋檐下躲雨,百般纠结,欲借伞又心中布满难言的畏惧而退缩不前,终于,还是移近少女将她送回了家。世上总有一大批人以自我价值衡量他人,譬如借伞不借,对于“普通人”而言,毫无疑问通常是毫无半点色彩的是否选择,且往往会嗤笑如同作者一般因“借伞”而思想斗争到如此地步,真没必要,可我却找到一些些珍贵的共鸣,试想这下雨天,就算是平素热闹的大街也出来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而若是自己带了伞,又偶碰上无伞之人,要是选择假装忽视,擦肩而过时,总感觉一把能遮蔽的大伞和旁边假以遮雨的手掌或是皮包相处,仿佛是在发出触目惊心的嘲笑。自然见此情状,我心中是十分愿意分一半荫蔽给他人的,但我总会揣测她是否真的需要,要是此人原是特意享受“栉风沐雨”的,我一多事,不就成了老鼠蟑螂一般碍人眼了吗?但我想我是多心,至少至此还没一个人断乎拒绝过我的好意,虽然在借伞之前总是会惯例般地挣扎纠结。 文末,当女子意识到作者的试图亲近时,她呈现的是“一种特殊的端庄”,以至于让作者“觉得凛然”。一位女子拒绝男子的最委婉又最残忍的方法就是尽量表现出正经端庄的姿态,不是说端庄有错,而是说此时端庄在告诉你我们之间的距离没有想象的那么近,不需要直截了当的拒绝。难得一位男性将女子外现的心理活动描摹地如此入骨,可想施先生也是有许多故事的人。 4月21日 图书馆

  《梅雨之夕》读后感(四):评

  In One Evening in the Rainy Season, he walked on the street of Shanghai where was raining. He was watching the views due to that he could notice the girl who came from the train. Furthermore, he could offer the girl an umbrella and walk with her because of the raining evening. He smelled the fragrance of the girl which made him feel glad also show that he was having conne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梅雨之夕》读后感(五):梅雨之夕_书摘

  01_在朦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间或有几条警灯底红色和绿色在闪烁着行人底眼睛。两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象在半空中了。

  02_刚走到桥头,急雨骤然从乌云中漏下来,潇潇的起着繁响。看下面北四川路上和苏州河两岸行人的纷纷乱窜乱避,只觉得连自己心里也有些着急。他们在着急些什么呢?他们也一定知道这降下来的是雨,对于他们没有生命上的危险。但何以要这样急迫地躲避呢?说是为了恐怕衣裳给淋湿了,但我分明看见手中持着伞的和身上披了雨衣的人也有些脚步踉跄了。我觉得至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纷乱。但要是我不曾感觉到雨中闲行的滋味,我也是会得和这些人一样地急突地奔下桥去的。

  03_并不,绝没有这种依恋的意识。但这也决不是为了我家里有着等候我回去在灯下一同吃晚饭的妻,当时是连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而又是在一重困难之中,孤寂地只身呆立着望这永远地,永远地垂下来的梅雨,只为了这些缘故,我不自觉地移动了脚步站在她旁边了。

  04_终归是我移近了这少女,将我底伞分一半荫蔽她。——小姐,车子恐怕一时不会有,假如不妨碍,让我来送一送罢。我有着伞。我想说送她回府,但随即想到她未必是在回家的路上,所以结果是这样两用地说了。当说着这些话的时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已看出了这勉强的安静的态度后面藏匿着的我底血脉之急流。

  《梅雨之夕》读后感(六):冰封的暗潮

  一口气读完了《梅雨之夕》,一时不知该如何准确简练地描述看完这部小说内心的感受,也许它不该称之为一部小说,因为它几乎没有什么情节,我不知该如何定义它,只能称之为文章。

  文章的名字《梅雨之夕》,是线索,是承起,是背景,甫一读文章的名字,就恍觉入了一个充斥着五月特有的潮湿和淡淡霉味的梦境。就在这样一个淫雨霏霏的黄昏,故事缓缓拉开了序幕。

  男子在归家的途中偶遇一个娇美温婉的女子。女子因没有雨伞匆匆躲入檐下避雨,她姣好的容颜,温雅的风仪,停匀的肢体,不俗的谈吐使男子鬼使神差地,更准确地说,是男人本能的欲望在作祟,男子与她一起退入檐下。抛开男子是个已婚的中年男子的事实,这确实是个很浪漫的情节。于是是雨帘下一个多小时的相对无言,女子开始惊疑,男子逐渐难耐,终于,男子提出要送女子回家,女子犹豫半晌答应了。然后就是一段表面上静默无言,男子的心里却已飞过万千思绪的护送。故事的结局,是女子半途雨停时的疏离告别,转身归家;男子的怅然若失,回家面对妻子的询问,他撒谎对这件事进行了掩盖。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却莫名有点怅然。

  文章笔触清新淡雅,“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几乎整篇都是男子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受社会伦理道德教化约束的男子对抗人类潜意识的欲望的故事。本能的欲望在翻腾,它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我可以用我的伞给她挡住这样的淫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车.....”“在一个响着雨声的伞下,我开始诧异我的奇遇.....”“我恨那个伞柄,它遮挡了我的视线......”,几乎半篇文章都是男子对娇美温婉的女子的幻想与猜测。

  这时候,伦理道德又冒出来与这种幻想斗争,“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着她认识的人吗?.....我将伞沉下些,让它遮蔽到我们的眉额。”“我偶尔向道旁一望,有一个女子倚在一家店里的。用忧郁的眼光,看着我,或者也许是在看着她。我突然发现这是我的妻。”......男子内心的本能欲望即使再暗潮汹涌,但表面上却始终不动声色,保持着一个甚至是绅士的风度和礼节,它被道德与礼仪的冰束缚着。

  读完后,我一直在想,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是在嘲讽人们内心里明明已经浮想联翩,表面上还是风度翩翩的虚伪?还是想要表达欲望的野兽已经被社会规则锁在笼中,这个社会进化的很好?亦或是只是仅仅借文中的男子将社会中男子的典型心理描写出来?.....

  可能兼之,可能一个也无,毕竟旁人再通透,也无法洞察作者写下文章时完整的内心活动。以上就是我对《梅雨之夕》一点自我的见解。

  《梅雨之夕》读后感(七):那雨中的姑娘,读施蛰存的《梅雨之夕》

  与其它小说不同,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写的一篇如画一般的恋情。

  在雨中,与心中的姑娘相遇这是一种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印象。而现代主义的作品多着力表现姑娘在雨中被打湿的胴体。而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则采用一种有节制的写法,像青梅子一样纯洁而青涩。虽然这样,作品仍然是一种偶然下的精神出轨,这种出轨是一种柏拉图似的,一种如梦如幻的。

  作者把雨中的姑娘居然慢慢地意淫出自己初恋的女孩的样子,而且越来越私笃信。这一种对纯爱的追求。而激发这种纯爱,却是梅雨,这是隐喻;另一点却是少女的美。这事实上一种肉欲。姑娘的印象有两种,一种“我”暗恋的少女,另一种我的“妻”,这一种对新婚的爱意的升腾的。

  总之,这是对爱情一种不加邪念的审美而已。也是很散文化的微小说。虽然如此,故事未免稚嫩了一些。只能说是合格而已。

  作者施蛰存,其《唐诗百话》非常有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