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亚洲教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亚洲教父读后感10篇

2018-02-28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亚洲教父读后感10篇

  《亚洲教父》是一本由[美] 乔·史塔威尔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洲教父》读后感(一):有关李嘉诚的摘录

  读完。

  书中提的比较多的三个人是李嘉诚、李光耀和郭鹤年。后两位了解不多,其实李嘉诚了解也不多,但是见报率高。因此,将书中有关李嘉诚的内容摘录如下。我只是原书的搬运工。。。。

  ------------------------------羞涩的分割线---------------------------------

  李嘉诚的出身

  在香港,亚洲首富李嘉诚总喜欢自己教师儿子,其父1940年身无分文来到了香港。他的香港长江集团官方网站声称:“为了扛起维持家庭生计责任,李先生不到15岁就辍学,在一家塑料贸易公司找了份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1950年,他的勤奋谨慎以及追求完美精神让他有了自己的公司香港长江实业。”事实上,李嘉诚读过几年书,后来在一个富有舅舅庄静庵那里工作。庄静庵的家族拥有香港中南钟表有限公司,并曾任广东政协港澳委员,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因为李嘉诚娶了老板女儿。李的已故妻子庄月明,是他的表妹,就是那位有钱舅舅的女儿。李嘉诚所经营企业事实上是属于他岳父的,李嘉诚只是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据李嘉诚的一位老朋友透露,李嘉诚的岳母也给了他额外的经济支持

  李嘉诚拿多少工资

  让李嘉诚引以为豪的另一件事是,他从上市公司中获取的工资很少。2005年,从他的长江集团旗舰公司中只得到了10000港元的工资。但有一点却未被提及,即在香港工资要被征税,而股息却不被征税,所以大亨们利用后者来避税。香港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前任总经理卓百德谈到李嘉诚的一位同僚时说:“李兆基,在20年内仅仅从恒基地产的旗舰公司得到的分红就有1 5亿美元。”李兆基用这些钱在美国买了3万套公寓,当然还有别的。归根到底,他们并不是靠微薄的工资收入生活的人。

  李嘉诚与儿子们的关系

  李嘉诚常把自己描述成“友好狮子”,这里面可以捕捉到同样的意思。在这方面,东南亚大亨极力追求慈祥教父的形象。他们在公众的眼里可能是这个形象,但他们在家里,尤其在公司里,经常使用自己的权威震慑别人。李嘉诚的孩子都已步入中年,但依然害怕他们的父亲发怒。李嘉诚的执行官回忆起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有一次在会议中打盹儿,被其父亲的尖叫声惊醒,好像遭到了电击一般。

  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就是半主动反叛的一个罕见例子。李泽楷在12岁时被送往寄宿学校,而且香港人普遍认为他母亲是自杀的。一部未经授权的中文版传记在2004年出版,里面的事情只有李泽楷的圈内人才知道。这部传记详述了李泽楷和母亲的亲密关系,他创立自己公司的过程,以及后来在未告知其父亲的情况下接管香港电信的过程,还讲述了为什么他心中的英雄是李光耀而不是他的父亲李嘉诚。

  李嘉诚也会自恋?

  有机会接近教父的人会惊奇发现这些大老板有多么自恋 他们公司的接待处到处都是关于他们的作品。在就这本书所作的采访过程中,最常见的是《财富》、《福布斯》和《远东经济评论》(那时是道琼斯公司的一个周刊)等杂志。这些杂志竭尽奉承之能,列出了许多“杰出的”亚洲公司的名单。对有些杂志,只要它们不追根究底,大亨们还是会给予稀少的公开采访机会,《财富》和《福布斯》就属于这类杂志。这使人们很难继续认为亚洲教父是无我的。李嘉诚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李嘉诚的公众形象是沉默寡言,他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报纸,有中文报纸,也有专门为他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报纸。他的办公室保存了关于他的文章,当读到批评他的人的名字他喜欢用荧光笔在空白处作记录。据香港报纸的管理者们说,任何李先生坚决反对的事都会转化成他公司广告开支的削减。《壹周刊》以及它的姐妹版《苹果日报》调查了李嘉诚妻子的死亡事件后,李嘉诚的所有公司都停止在《壹周刊》和《苹果日报》上做广告。没有如此引人注意报道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如《南华早报》在2003年11月(几乎20年后)提到了1986年李嘉诚被指内线交易一事,李嘉诚的公司立刻撤销了与该报纸签订的广告合同

  李泽钜绑架案

  1997年,“大富豪”张子强及其同伙抓走了李嘉诚的大儿子李泽钜,索要10亿港币的赎金。据与李嘉诚家人关系密切人士透露,如果这件事本身不危险的话,那么后来的事就是喜剧了。和郭家一样,李家决定不报警,相反,一收到勒索信,李嘉诚就叫可靠同事和雇员从香港各银行提取了10亿港币,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富豪”是个特别鲁莽的人,竟然出现在李嘉诚位于深水湾道的住处去拿赎金。但他并没有想到这么多钱要占很大的地方,一次性把所有的钱都放进他的车里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先带走其中一部分,然后再回来拿剩下的钱。但是,笑到最后的并不是绑匪。张子强与他的同伙在中国内地被抓,审判之后,于1998年12月被处死。据说李嘉诚和他的私人保镖(为首的是前警局行政长官)都希望“大富豪”在内地被逮捕,这样他就能被处死。香港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引渡在它管辖内犯法的罪犯,因为香港没有死刑。行政长官董建华说“大富豪”是因为在中国“策划”犯罪而被逮捕的。香港几乎没有人同情这个被处决的人,他的绑架案提醒教父家庭确实应该注意他们的安全。但是绑架威胁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富翁们广泛的隐秘文化

  李嘉诚的生意

  香港其他事实上的卡特尔包括超市和药店,其中李嘉诚的百佳连锁超市和香港怡和集团的惠康超市约占了百货贸易的70%,李嘉诚旗下屈臣氏集团和怡和控股的万宁公司也几乎占了药材销售的70%。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法国零售商家乐福和一家当地开办的资金充足的苹果速销商,曾努力去打破这两个日用品亿万巨头的垄断,可是都失败了。这些拥有巨额财富的教父,拥有香港重要零售商店,并向供货商申明如果与新的竞争合作,将断绝与他们的生意来往。马克•西蒙亏损了1 2亿美元之后,停止了苹果速销的营业。据他说,苹果速销的送货车根本进不了由李嘉诚控制居民住宅区和办公大楼。李嘉诚还是香港电力生产的双寡头之一,另外一半的股份由伊拉克的犹太人嘉道理家族的中国照明与动力公司(香港)拥有。政府调节计划把公司被允许赚取的利润资本支出连在一起,导致了对折旧期很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其副作用则是更高的电费。其他重要的企业卡特尔包括公交车、汽油、预拌混凝土和专业服务

  西蒙•莫瑞(前香港怡和集团的经理,后受雇于李嘉诚)在李嘉诚得到香港和记后,被李嘉诚聘请来管理这个原英国商行。他回忆了了解教父之间关系的曲折过程。莫瑞任职后不久,收到了新世界集团董事长、亿万富翁郑裕彤的邀请函,请他见面随便聊聊。因为郑裕彤和李嘉诚是有名的高尔夫球和桥牌上的伙伴,这一切看似非常正常。但莫瑞向李嘉诚提及郑裕彤的邀请时,李嘉诚的反应却令他感到很惊讶。他回忆道,李嘉诚严肃警告他:“要提防这些人,他们几乎与我们一样聪明。”莫瑞解释说:“从理论上说,他们是朋友。”

  李嘉诚有没有失败过?

  香港没有竞争法,因此大亨们得以从服务业中收取高额费用。香港港口集装箱的终端运输费是世界上最高的,尽管劳动成本极低。中国大陆小型制造企业及托运人, 多年来一直开展反香港的港口垄断活动,但都没有成功。主宰集装箱终端运输公司的股东都是房地产大亨。李嘉诚的香港和黄拥有香港24个停泊港中的14个泊 位,成为港口终端运输业的领袖。多年来李嘉诚从港口中获取的现金流量使他得以在房地产市场投机。投资银行认为,若没有香港和黄的港口收入,他早就在20世 纪80年代中期的房地产风暴中破产了。

  现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腰包,使他摆脱了困境。1982年至1983年,全球经济衰退,同时伴随着当地政治震荡:因为香港回归中国的谈判开始了。楼价大幅度下滑,李嘉诚的核心房地产开发公司长江实业集团的收入也大幅度下滑。更糟糕的是,有传言说李嘉诚的私人公司严重亏损,而李嘉诚曾保证这些公司购买的房地产有最低回报。但这些都无关紧要。1984年3月,前英国商行、掌管李嘉诚的港口利的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输出了共计2 56亿美元的红利,李嘉诚拿了大头(只有优先股有分红,普通股没有分红,而李嘉诚拥有大量的优先股)。他获救了。尽管李嘉诚常在香港新闻报道中被称为“超人”,但在他的投资事业中,既有不合时宜的买卖,也有经过长期痛苦的努力才能赢利的收购来的公司企业。20世纪90年代早期,他在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许多亚洲国家移动电话及传呼机市场的投资上遭受了严重损失,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的橙子电话公司使他大发横财。后来李嘉诚又投资3G,但3G至今亏损严重。1987年,他转向了从事石油业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随后他又投入更多的资金增加了他的股份,但这次投资带来的却是连续几年的亏损和账面价值的降低。在这些投资过程中,来自港口、零售、电力以及其他香港卡特尔的核心现金流量保障了李嘉诚的各种扩张。这个地区的最佳投资者的经历说明了为什么只有少数竞争者能生存下来。

  李嘉诚有多勤奋?

  李嘉诚工作有多辛苦呢?这是一个引起人们兴趣的问题。普遍的看法是工作很多小时,一般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做到的。董建华船王之子,也是香港的首位行政长官,经常在公共场合说起他马拉松式的长时间工作,最终宣布由于工作日一直工作长达16-18小时,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不得不辞去行政长官一职。人们都知道李嘉诚等大亨天不亮就起床,根本没有“假日”这样的概念

  因此,教父的一天通常很长,塞满社交事务。李嘉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6点前起床,从香港岛南部深水湾道的家出发,下山去附近的九洞高尔夫球场并确保能在7点以前打出第一竿。他可能和住在香港高尔夫俱乐部附近的亿万富翁一起打球,也可能和他公司里的某个高级管理人员打球,亦可能和一个他想作出判断新生意伙伴打球。10点李嘉诚到达办公室。自从位于中心商务区的70层高的长江中心落成之后,他的办公室就一直在那座用铬与玻璃建成的塔的顶部,那儿几乎被一个顶部缩进的游泳池占满了 。李嘉诚做的第一件事是查阅报刊,看看有没有和他或他的公司相关的报道。他用英语和别人交谈,但喜欢阅读中文,因此,英文报刊中的有关部分在他到达之前就已翻成了中文。李嘉诚也很关注经纪业对他公司的评价,那些激起他怒火的撰稿人将接到他助手的电话或是收到他的律师函。前面提到过,哪家报纸使他难看,他就会撤销在那儿的广告。李嘉诚会拿着文件信件,打电话给一至数个高层管理人员或者直接召他们前来商谈。公司里的电话系统让这些人知道这是大老板的电话。上午11:30,李嘉诚开始做按摩。此后,还要去处理更多的管理事务,13:00吃午餐,当然是工作餐。午饭后,李嘉诚在办公室里工作两个小时,16:00回家。在17:00,他很可能会再做一次按摩,之后,也许会在18:30与生意伙伴玩纸牌。最终,商务晚宴后,于22:00就寝。这样日复一日循环下去 。

  把一切都算为工作的话,李嘉诚和其他教父可以说一天工作16小时。但是他们公司的实际管理以及落实打高尔夫或吃午饭时谈成的生意的任务,都落到了经理身上。这样的经理有很多,但是在大多数大亨帝国里有一个明确的人担当此任,他可以被称为“奴隶头目”。当教父想要别人去做什么事情时,第一个叫到的就是这个人。李嘉诚的“奴隶头目”是坎宁•福克。他是个有点超重的主管,留着灰白的布丁碗似的发型。在公共场合中,他有时会双手递给李嘉诚一部移动电话,这是亚洲一种表示敬意的行为,人们常常这样递交名片以示尊敬。坎宁•福克承担着大大小小的事务。一方面他要监督李嘉诚的超过200亿美元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的投资,另一方面,他还要痛骂建议出售李嘉诚某一公司股票的证券分析师。保罗•麦肯兹,里昂证券资深分析师,曾经遭到坎宁•福克的痛骂,只能惊异于坎宁•福克还能找到时间骂他。他说:“你会认为坎宁•福克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 然而,“奴隶头目”的工作是了解老板的怪想法,使之成为现实。坎宁•福克特会恃强欺弱。香港的一个消息提供者回忆在午餐中听坎宁•福克谈论商业交易,李嘉诚的人还没提及对方,他就说:“他们必须按照这个原则做事,否则我们就压垮他们。”那人说,坎宁•福克说这话的时候,“真的很像《教父》里的情景” 。

  李嘉诚的用人风格

  坎宁•福克也许是除美国境外报酬最高的管理人员,一年能赚约1500万美元 而他们每天除了伺候和听从他们的主人外,什么都不做。坎宁•福克很少在凌晨2:00之前睡觉,而且要在李嘉诚到达之前先到办公室。

  20世纪70年代,李嘉诚就开始建立和英国侨民的重要联盟。1979年他控制了以前的英国商行 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随后,他马上吸收欧洲和北美的高级经理成为他的员工,李嘉诚将国际化提到了一个新水平。莫瑞说,李嘉诚自己亲自管理他的房地产企业香港长江集团,而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就像一个“鬼佬王国”一样被经营着。鬼佬们集油滑、贪婪、专业于一身,但他们都很有用处。

  据分析,李嘉诚在用人、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技巧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这使他成为最富有的教父。李嘉诚的帝国里有许多来自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而其他教父只是聘请一个鬼佬装装公司的门面,几乎是在种族上提醒人们谁是真正的主人。

  李嘉诚的高管们

  与李嘉诚最早建立关系且关系最持久的人之一是杜辉廉。杜辉廉的名字现在已经成了百富勤集团倒闭的同义词,这个集团是1998年以前除日本之外亚洲最大的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因40亿美元的债务而破产。杜辉廉因为管理不当而导致百富勤破产,被禁止在4年内拥有香港公司的管理权。杜辉廉的父亲是股票经纪人,1972年为了摆脱报酬昂贵的英国侨民,雇佣当地人为维高达证券行(那时英国所拥有的最大的经纪公司之一)的员工,把他送到了香港。那时,那里的经纪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杜辉廉执笔撰写了他宣称国际经纪界给出的第一份有关中国香港公司的报道。这家公司就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杜辉廉后来告诉百富勤的员工,在文章公开面市之前,他发送了一份报告的复印件给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之后,李嘉诚的下属致电给他,指出了报告中的一些细小的错误,于是,杜辉廉便将这份报告全部重打了一份。这就是杜辉廉与李嘉诚长达30年的合作关系的开始,而李嘉诚则被杜辉廉公开称为自己“最亲密的私人朋友”。1988年,杜辉廉建立百富勤,李嘉诚就是它的投资者之一。

  时常有传言说,杜辉廉与大亨的关系好得超乎寻常。1982年,据香港首家内部交易仲裁机构披露,在李嘉诚宣布接收和记有限公司前,杜辉廉指示他的交易商在24小时内尽可能多地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而这些股票中的一部分属于杜辉廉的个人家庭账户。但他本人否认通过内部消息进行交易,并通过李嘉诚的证明而被宣布无罪。1991年初,原百富勤的分析师们说杜辉廉插手删去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关于出售和记有限公司的股票的建议。“杜辉廉来到研究部门,自己改写了这份报告。”一位前职员说。现在还没有证据能证明报告中的修改与一项银行投资有关联,但这份报告透露出了杜辉廉的工作方式。他本人则拒绝对此发表言论。

  尽管有许多关于百富勤公司倒闭的负面舆论,尽管法庭禁止杜辉廉再管理公司,李嘉诚还是聘请他为香港和记有限公司的顾问,按时给他发工资。杜辉廉在此处待了下来,躲在香港和记有限公司大楼的顶层,办公室里到处都是20世纪60年代他年轻时当F3方程式赛车手的图片。

  李嘉诚圈内的另外一个早期鬼佬是阿伦•约翰森•希尔。他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李嘉诚的“总助理”。阿伦•约翰森•希尔原先是吉姆•史莱特的史莱特渥克证券的管理人员。20世纪70年代早期,史莱特渥克证券在亚洲开始了一系列的收购狂欢,包括收购新加坡大亨胡文虎创建的虎豹集团。但是积极进取的史莱特渥克证券却破产了,随后新加坡政府对它展开了调查。调查的很多内容都聚集到了斯派德证券,发现斯派德证券的股东都是虎豹集团的资深高级管理人员(阿伦•约翰森•希尔也是其中一员),还发现斯派德证券公司是为了收购虎豹集团和其他公司而建立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虎豹集团的一位经理理查德•塔林,1979年10月在新加坡被判入狱。但很多经理没有受到控告,阿伦•约翰森•希尔便是其中一个。但是,人们还是怀疑他违法操作。香港首个内幕交易法庭指控为李嘉诚工作的他,在大亨宣布收购公司控股权之前不久,大量买入了和记的股票 17万股。阿伦•约翰森•希尔说,他是在李嘉诚告诉他收购消息前几小时买入了这些股票。他向法庭提供了书面陈述,但是并没有接受法庭的盘问。法庭决定撤销他的案子时,他已回到了欧洲,在法国买了一个葡萄园。香港人取笑说他葡萄园的产品是长江酒庄。

  李嘉诚聘请英国人乔治•马格努斯后,他与虎豹集团的联系得以继续。马格努斯在政府对虎豹集团展开刑事调查后被聘为经理,管理新加坡的虎豹集团。虎豹集团公司购买了李嘉诚香港长江实业集团20%的股份作为投资,如果这些股份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里,李嘉诚的公司将成为被其他人接管的对象。1978年,乔治•马格努斯辞去虎豹集团总经理一职几个星期后,有人宣布那20%的长江实业集团的股份已卖给了李嘉诚。马格努斯后来又出任长江实业集团的执行董事,再后来升至副主席,同时还是李嘉诚几家公司的董事。他跟随李嘉诚25年,后来退休去了离温哥华不远的海岛,但他依然是长江实业集团的非执行董事。1986年,李嘉诚、乔治•马格努斯和长江实业集团的其他董事被香港第二内幕交易法庭指控“涉嫌参与非法的内部交易”。这项罪名涉及李嘉诚旗下的国际城市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交易,但他们只受到了象征性的处罚,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此类交易在香港并不构成犯罪。

  1984年,李嘉诚聘请了前香港怡和集团的经理西蒙•莫瑞出任香港和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莫瑞有自己的贸易公司,在香港的生意场上极受欢迎和尊重。一些评论家认为聘请西蒙•莫瑞出任总经理说明了鬼佬们还有其他用途。李嘉诚最近强制性地要求香港和记有限公司的董事会支付256亿美元的特别红利,红利的大部分进入了长江实业集团,因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房地产大崩溃的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资金严重短缺。和记有限公司支付了这笔红利,尽管之前其总经理曾公开承诺和记有限公司不会成为现金提款机。此时,李嘉诚又被怀疑内部买卖国际城市控股有限公司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莫瑞承诺保护和记有限公司小股东的利益。他继续管理着和记有限公司,直到1993年,由于一系列的分歧从经营策略到有关香港未来的政治观点 莫瑞离职了。李嘉诚一如往常,小心翼翼地确保与莫瑞的分离不会使双方太失望、太难堪。李嘉诚让莫瑞继续留在香港和记有限公司和长江实业集团的董事会里,并支持他创建私人证券公司。1984年那次特别分红事件后,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3位经理被辞退了,但李嘉诚以同样的风格,支付了他们近300万美元,这在那时可是一笔不菲的金额。他们虽对李嘉诚的行为不快,但还是平静地离开了。

  李嘉诚的事业飞速发展,更多外国人受聘从事高精专的任务。现在,两位英国人分别管理着他的港口和零售事务。一位加拿大人在香港和记有限公司任财政总监。不管鬼佬们做什么,李嘉诚对他们的使用是其他大亨所无法相比的。李嘉诚真正体现了世界性教父的风范。他自学而成的英语口语虽然不是很流利,但已经足够使他充分地和自己的鬼佬副手进行交流。然而,李嘉诚从来不在股东大会上说英语,也从不在记者围着他的特殊情形下说英语。在那些时候,他的身份完全是一个广东人(虽然,他明显地带有潮州地方的口音)。由于他与殖民地的大企业较量过并打败过他们,香港媒体30多年来一直将他捧为社会名流,并称他为“李超人”。因此,李嘉诚也会腾出时间来接受那些他喜欢的广东记者的采访。而那些对他没有表示足够尊重的外国和英文媒体,很少有机会接近他。

  李嘉诚和汇丰银行

  李嘉诚和汇丰银行关系密切。有件事情发生在最浮夸、最具争议的沈弼任汇丰银行主席(1977 1986年)期间。但是香港人记住他是因为他和李嘉诚的关系。当沈弼在没有竞标的情况下,直接把和记黄埔的控股权卖给李嘉诚的时候,他认准了李嘉诚将要取代包玉刚,成为首席教父。20世纪70年代初,汇丰银行对和记集团及其以前的子公司香港黄埔船坞公司进行救市,因而取得了和记集团的控股权。与25年以后的百利集团一样,和记集团在印度尼西亚从事高风险的租赁业务,因经营不善而垮掉了。汇丰银行向更名后的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提供资金,取得了22%的股份,任命澳大利亚人比尔•韦利为经理,希望他能使公司恢复往日的辉煌。沈弼任汇丰银行主席两年后,他决定卖掉这个已经复苏的公司。但他没有向有明确购买意图者 怡和集团、太古集团或者当时的船运大亨包玉刚推销这家公司:前两者是两家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商行,包玉刚则是汇丰银行的华人大亨合作伙伴。相反,他以非常慷慨的价格把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卖给了李嘉诚。比尔•韦利估计,6 39亿港元的成交价还不到组成和记黄埔地产集团所有公司净资产的一半,还说他列出了会出更高价格的购买者。20多年后,韦利回想起说:“对李嘉诚来说,这不愧是一笔漂亮的买卖。这家公司的折卖价值比他出的价多出两倍以上。”此外,李嘉诚还获得了延期付款的特权,进一步降低了实际价格。

  1979年李嘉诚与汇丰银行挂上钩,成为其一分子,从那时起,作为教父典范的李嘉诚,其职业生涯充满了一系列费解的豁免于股市规则的事例。当香港和记于1985年接管港电集团时,李嘉诚被免除了公开要约,尽管超过了35%股权的底线。当1987年香港和记把其在李嘉诚的另外一个旗下公司 嘉宏公司的股份从23%增加到52%时,他还是被免除了公开要约。同年,李嘉诚把他在香港长江集团的个人股份增加到35%以上,而香港长江集团也把其在香港和记的股份增加到了35%以上,类似的免除又被准许了。在这些事件中,香港财政司长同证券交易所的接管委员会产生了矛盾,并否决了接管委员会的意见。20世纪90年代,李嘉诚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震惊 为他的互联网子公司Tom.com赢得了一系列特殊的豁免,他允许Tom.com在其股票首次发行的6个月内发行新的股票,允许Tom.com把公司资本金基础价值的50%的购买权给员工(规定是10%),还允许大股东在6个月之后就可将他们的股票抛出,而法定是两年之后。Tom.com公司的经历使李嘉诚公认的情人周凯旋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至少账面上是这样的。更大的问题是,股市规则好像不适用于大教父,甚至在香港。

  无招标的低价销售引发了许多问题。但是从战略水平上来讲,把和记黄埔地产集团卖给李嘉诚的决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1979年,成功收购和记黄埔地产集团后,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已经是仅次于怡和集团的香港第二大房地产公司。此后,和记黄埔地产集团原有的资产确保了李嘉诚迅速上升为首席教父。他拥有了集装箱货港卡特尔的领导地位和香港岛上价值不菲的土地,百佳和屈臣氏使他在双头卖主垄断零售行业里的超市和药店也有一席之地(另一个是怡和集团)。简而言之,李嘉诚加入了香港经济那种舒适的殖民商业群体。他早已与汇丰银行有业务往来,但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依然按他们的方式行事。“李嘉诚对汇丰银行的支持,是把他所有的商业事务都通过汇丰银行来进行。”李嘉诚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说。随着汇丰银行不断加快吸收华人非执行长官的步伐,李嘉诚是继包玉刚之后又一位汇丰银行的非执行副主席。这向其他的教父传递出一个信息:银行也愿意为他们提供资金。

  1986年沈弼退休时,李嘉诚借此将一个约1米高的新汇丰银行总部的纯金复制品作为告别礼物送给了他,以表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希尔顿酒店就餐的贵客对李嘉诚如此高调地表示感情惊奇不已。其中一位在场的客人开玩笑地说,雕像肯定会在沈弼的英国庄园里“熔化”掉。

  李嘉诚会撤离香港吗?

  真正的斗牛士会有上百种方法欺骗上市公司的其他投资者,而不被察觉,然后一本正经地开始完美收场,把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以其资产价值的零头收购到私人手中。如果这个游戏玩得好,就不会有赎出,也不会有令人尴尬的强迫重组。这是教父常用的艺术形式。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曾尝试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将他的星期日移动手机公司私有化。摩根士坦利在亚洲的前任总经理邱吉浩,评论这些商人们:“他们使投资银行家看起来像小学生。”

  亚洲人,尤其是香港人,一直喜欢利用上市公司的合资企业进行操作。李嘉诚的母公司长江实业集团只持有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49 9%的股份,而不是更多,是因为这样意味着这两家公司的合资企业无须进行常规报告。这样的公司很多,而且都是些大公司。管理合同、物资供应和其他资产交易无须面对透明的评核。外人不能对合资企业真正的债务资产和赔偿责任作任何检查评论。李嘉诚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一个大项目就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香港电力当时搬空了它在香港岛南边鸭脷洲的发电站和油库。香港电力拥有一块很大的地皮,过了桥就是一个很大的住宅区。如果香港电力要使这块地皮价值最大化,最好的办法是向不同的房地产开发商竞标开发房地产。然而,香港电力被不可避免地拉进了香港长江集团和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中。它们总共竖起了34座高楼和两家商场,但没有向香港电力这位股东提供任何有关这个项目的详细经费和管理方案。人们只能猜测,如果小额股东的股份与大亨的股份有同等的待遇,香港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会是什么样子。当然,香港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已经远远好于东南亚的其他地方。

  泓富产业信托很好地说明了不要去购买的教父公司的类型。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保留18.6%的上市股份,和记黄埔拥有10.4%,这充分说明了资产定价过高。小投资者只有购买教父拥有的大部分股份的公司股票,才不会吃亏,因为他必须与其他沟通者一起分享收益承担痛苦。遗憾的是,这样的教父公司不多。小投资者自身判断力极差,要他们保护自己是不可能的,但奇怪的是,很多人连这样简单的道理也不懂。陈方安生 – 彭定康任总督时的政务司长,在金融危机后,严厉责骂李嘉诚在资本市场的古怪行为和其他事情。她说,很多次他在政府官员面前和公共场合威胁说,如果监管机构对他视为最佳利益的“业务”采取行动,那么他会把他的资金撤离香港。“我对大部分香港商界人士已经没多少尊重”她愤怒地说。但是李嘉诚的威胁只是老套路。1990年但他控制的星空卫视需要特别的监管豁免权时,他也说过类似的话。此外,李嘉诚几乎不可能离开他的房地产、电力、零售以及港口卡特尔的统治地位,去更开放的市场竞争。1999年,和记黄埔出售了旗下的欧洲橙子电信公司移动通信分公司,获利150亿美元,并立即孤注一掷的把资金投到了世界各地的3G业务上,李嘉诚再次需要他的香港现金流去弥补资金密集型的亏损企业。如果没有这样的收益,李嘉诚很可能早就注销他的3G业务了。

  相反,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毫发无损的进入了2007年,而且规模不断扩大,他的名字排在了福布斯亚洲富豪榜首位。在2006年的世界富豪榜中,他名列第十。

  《亚洲教父》读后感(二):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今后也将一直如此。

  本书即便没有说出所有真相,但起码是部分的真相。而真相,一如既往地比想象的更残酷,更简单和直截了当。

  同时,这是一本揭人老底的书,是亚洲版的《光环效应》,作者好比西方的方舟子。

  书中所有“教父”都符合我的Asshole标准。其中不乏我的偶像如李嘉诚,李光耀等。作者的手笔非常直白,可以说很多地方写得很刻薄,但这正是我所喜爱的:直奔主题,没有废话。

  书的主题是,“东南亚的经济是政治权贵和经济权贵之间关系的产物,这种关系由殖民时代发展而来,并在后殖民时代继续存在,只是特点有所不同。”,教父们非常擅长“从政客造成的经济的无效率中套利”.

  作者认为:解决这种畸形经济的药方在于政治改革,彻底铲除官商勾结的政治基础。“笔者观察亚洲发展中国家长达15年之久,认为在决定社会繁荣与否时,体制远比人重要得多。日本、美国以及大部分欧盟成员国都很富强,而使这些不同国家富强起来的不是个人,而是更有效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应该强调,笔者无意贬低大亨们。迄今为止,学术界和新闻媒体对他们的讨论一直是,要么奉承羡慕神秘的亚洲企业,要么无情地谴责不劳而获的寻租者。本书将要表明,实际上大亨只是寻租环境中的高效生意人。从经济效果来说,这限制了具有国际竞争力公司的发展,而且,如果不是这样,国内的商品和服务就不会那么贵一一无论是香港的公寓还是马来西亚的面粉。但现在的状况应由政府官员而非商界人物来承担责任,因为政府官员的任务是保护社会利益〔亚洲商人从政后出现的这些复杂问题将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讨论~他们从政并不仅仅是与政府官员同流合污,没有那么简单、商人的任务只是赚钱。”

  在后半部,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教父既是东南亚情况的症状,也是起因”

  阅读过程中,Bill Gates的那句:“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不时浮现。的确,世界的过去,现在是这样,今后也将一直如此。因为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

  《亚洲教父》读后感(三):这些不变的规律

  书名为亚洲教父,写的基本上为香港和东南亚巨擘的发家史。洋洋洒洒200多页,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垄断。

  东南亚国家基本通过官商一体及各种裙带关系发展为如今的格局。所谓的经济,不论是殖民时期还是独立及改革后,都是随着“权贵资本”起舞,而且这些资本的来源基本上有很大一部分是极度肮脏,如大亨们在抗日战争中协助日本人运输军粮、武器;或者走私、贩毒,这些提供了他们的原始资本积累,并且在战后这些罪行都一笔勾销,而他们也很识相的利用原始的积累去发展正当的事业,拓展他们的版图。书中在描述完泰国的情况后总结:“如果泰国在20 世纪30 年代就表明普通人,无论男女,都不是政治改革和殖民统治结束的主要受益人,那么其他国家在战后都证明了这一点”

  即使新加坡也不能免于这种规律,即使它作为“亚洲经济四小龙”而受到盛赞的。文中引用谢国忠的案例实在妙得很:“2006 年9 月,新加坡举办了国际货币基金会议。之后,出现了一些少见但十分有趣的评论评论那些通常较为沉默的投资银行对这个岛国政府的看法。会议的气氛诙谐得令人作呕,与总理李显龙共进晚餐时,外国人给予李显龙君主般的奉承。这一切激怒了摩根士丹利财团的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他发了一份文件给自己的同事说: 参加会议的人“争先恐后地赞美新加坡成为全球化的成功范例事实上,新加坡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它成了腐败的印尼商人和政府官员的洗钱中心为了支撑经济,新加坡还新建赌场来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赃款”。当这个电子邮件的内容泄露时,一位摩根财团的女发言人慌张地说它的内容“旨在激励公司内部讨论”,随后谢先生辞职了。”

  说到东南亚棘手的种族问题,文中提到“二战独立后的环境,是一个动荡不安、骚乱不断的环境。但是长期形成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没有被打破。当然,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泰国还要早一些)阶级觉悟的日益觉醒以及激进的民族主义对海外的中国和印度社区是一种威胁,但是真正受难的是店主、小生意人和劳工,而不是教父阶层”有趣的是,就连臭名昭著的苏哈托(60年代策动了印尼著名的排华事件),他在雅加达的红颜知己说苏哈托在位时曾抱怨说,原住民的生意人不“可靠” ,但华人是可靠的。

  对于大亨们的发迹史,如果放到自传里都是以“从小生活艰辛,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这样的情节作为故事主线。如同所有人揶揄巴菲特的成功路,作者对大亨们也不以为然的指出:邵逸夫为上海纺织富商之后,李兆基的先辈是顺德成功的银庄主人,霍英东确是无产阶级出身,但他获英国政府奖学金入名校(皇仁书院,因“二战”而辍学)就读——在殖民时代,入读名校学得英语,等于跳出草根阶层、迈出事(职)业成功第一步!显而易见,在政权易手之际,南来的富家子弟大都身无长物,唯他们除了有富裕阶级的基因、童年受良好教育外,还有耳濡目染的“身教”以至广泛的人脉关系,这些都是草根阶层人民所完全欠缺的优势。

  至于那些有赚钱禀赋之士,即使出身清寒或中产,只要娶个有钱有势的妻子,便等于获得向上爬的社会梯阶、奠下良好的“商业基础”;这类富翁数之不尽,作者顺手举出的便有李嘉诚、郑裕彤、董浩云、吴光正和苏海文……泰国的逃亡总理他信在位时常说他生于穷乡僻壤,少年过得甚苦,其实是“大话西游”,他出身清迈大户,乃父为政府委任的地方税款“包收入”(taxfarmer),累积相当财富后从事泰丝、财务、建筑及地产发展生意,他信因此能够进名校接受最佳教育,后入军校,与将军的女儿结婚,自此平步青云、事业遂顺,商而优则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新加坡大亨李光前亦因娶大富之女而飞黄腾达……有个有钱父亲,当然财星入库、妙不可言,但和千金小组结婚,亦是致富快捷方式。

  而有点现实的是,这所有的情节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上复制黏贴了一番。身边的一些例子,如同赖昌星的失败,就是在他用不当的渠道成功后没有立刻转化为合规的实业,在丧失政治资本后没有任何的协商筹码。而我们取笑那些傍富家千金的人,待他们借助这些平台也成为大亨后,也可以说“从平凡(甚至困难)的家庭里奋斗出来”的故事,为后人所瞻仰传唱,也没有人会否认其实力。这就是世界运转的规律,没有所谓对错、面子和崇高的品德。

  《亚洲教父》读后感(四):《香港经济的主要构成与影响》

  《香港经济的主要构成与影响》

  香港90%以上的GDP是服务业产生的。

  服务业第一大组成部分是,贸易及物流,占25.8%,为龙头。其中贸易占21.2%,是龙头的龙头!

  贸易中传统贸易(即从本港及本港以外地区---特别是中国内地,采购货物再经本港转口至第三地)占六成多;

  离岸贸易(是从本港以外地区采购货物后将货物再转售本港以外地区,而货物未进出本港)占近四成。

  物流当然是伴随贸易的产生而产生,共荣之事!占GDP的4.6%,其中货运及仓库服务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从罗湖入港,可见沿线很多大型仓储设施、场所,近二年更看见很多焕然一新的冷链服务场所、设施、设备。

  在我国内地上市公司中,广东省商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商贸控股集团)下属之000529广弘控股,就在大力发展这个冷链服务,当然也包括输港服务!

  其行业地位,按照2014 年12 月12 日,中国冷链联盟发布了2014 年中国冷链50 强企业排名,广东省广弘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较高综合得分,连续三届稳居前十,再登前五,前五强中还有江苏雨润农产品有限公司、漯河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

  (雨润祝老板被干掉,行业地位会有影响吗?亦或是国进之举?个人啊,总是那么渺小,还是要以国家为重,以民为先啊)

  服务业第二强-----金融服务业占20%。

  金融业中,银行业又是重要核心构成部分(占12%左右,其他还有保险、证券经纪、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和投控等)。

  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国际金融业服务,远远比水客的小车拉得多、跑得快~~~N倍、N多!其百业之首地位绝对无可挑战。

  那银行业、金融业的服务,主要核心是什么呢?我想,看看当年大摩的谢国忠针对新加坡的一通“言之凿凿”,再加一点思考,比如马来西亚、印尼或其他地区某些富豪在香港搭窝,澳门的主要产业与HK们的各类紧密联系,我想,就不难得出些自己的想法!

  可以这么认为,目前,这个地球上,走得最快的东西是------资金!哈哈哈!

  上述数据是2009年初《香港政府统计月刊》得出(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140_tc.jsp?productCode=B1010002)。

  而到2014年梁振英做《施政报告》时,我看见金融服务业占比已经下滑到16%

  反观近年物流服务业,却日趋蓬勃。政府已在屯门西预留10公顷土地作为物流用地,也会在新发展区,划出土地发展现代物流。从近期数据看,内地输港总额完全把其他主要国家、地区输港总额PK掉了!从这点而言,对于香港贸易、物流业贡献最大的,无疑是内地!

  另,我认为,金融服务业还是本港最大献金者。

  总就业人数只占全港就业总量5.5%的金融服务业,创造了约20%的GDP(现在是16%吧因为总量增大、其他方面发展速度超金融业,所以其占比缩小了),而贸易及物流总就业人数占比高达25.8%,产出GDP占比只多出金融业5.8%而已。

  再说所谓水客啊,旅游啊!

  按照本港2009年初政府数据,旅游业贡献3.4%GDP,就业占比5.6%,入境游是绝对大头,这点毫无疑问!再有,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贡献11%GDP。

  就算二项全部加一起,不过14.4%,而其中“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更多服务的还是本港居民,毕竟本港有750万以上居民,几乎是365天都在港,而一年下来累计访港总人数不过6000万=16.5万/天

  一个小结是:

  从各类数据与现实结果或许不难看出,香港经济,将因内地反腐大力执行,而不断受到多面打击与负面影响。

  -----香港经济的下滑,与水客、内地访港等因素,关系不大!

  http://www.douban.com/note/493877378/

  《亚洲教父》读后感(五):《亚洲教父》

  历史产物 这些国家的经济模式即:政治权贵与经济权贵之间的联姻,是由殖民时代的统治模式沿袭而来。其中,人种问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某些人中特别在这种政治权利游戏中得势,主要受益于他们对于统治阶级以及底层人民的某种强势联接。此外,18世纪中国大陆的饥荒和大量移民,使得东南亚的经济舞台上华人的角色尤其重要。

  经济模式 卡塔尔由于在某种程度上垄断了种植业、采矿以及相关的船舶运输之类的服务业,从而获益颇丰。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都采取了激进的自由贸易形式,所以,进口商品几乎没有关税,导致了本地小型制造业在没有资金、技术和保护的情况下很难和国外制造业竞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导致了这些经济寡头的固步自封,就是由于全球贸易崛起,使得东南亚的农产品、矿产尤其吃香,从而寡头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而不思进取。

  资本市场 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放松,加上全球贸易分工使得农村劳动力解放进城务工从而收入上升最后使得储蓄率陡然上升,两者共同导致了由教父控制的银行体系,成为了教父企业的资金池,另一方面削弱了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以及业绩增长动力。

  《亚洲教父》读后感(六):剽悍骁勇一支笔,横扫中国传媒界(上篇)

  剽悍骁勇一支笔,横扫中国传媒界(上篇)

  【前言】在2012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脑选举即将到来之际,美国《亚洲观察与评论》季刊2011年秋季号,特别刊发了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梁康先生的长篇新闻述评《香港的下一步》,洞悉当前香港社会内部的政、经形势,点击其一系列跌宕起伏、风起云涌之深层的潮流脉动。今日亚太正日益成为全球瞩目之焦点,《亚洲观察与评论》发表此文,旨在为密切关注亚太局势运动、变化、发展的人士提供参考。

  今天的人类所面对的,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深远、最波澜壮阔的巨变。巨变的核心、关键与要害,是全球政治觉醒。在发达的工业化民主国家和地区,这种觉醒表现为城市中产阶级与极少数垄断寡头之间的矛盾;在广大的新兴经济体,绝大多数则表现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

  香港无疑属于前者。

  在香港,觉醒的城市中产阶层要求打破垄断,平等分享政治、经济权益,这是当前香港人心思变、山雨欲来的实质。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梁康先生的这篇文章,气势澎湃,视野宽广,高瞻远瞩,追根溯源,既有思想之力与美,又有思维之力与美,一脉传承了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直至中国20世纪80年代启蒙运动时期的先锋气质,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英气逼人,锐不可当,所向披靡,横扫一切,在知识、热情、创造力方面,取得并维持绝对的压倒性优势。

  【作者简介】梁康,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曾在北京的中国一线权威主流媒体工作近十年。这期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习七年,曾以《国家与个性》、《参透中国,服务中国》、《2003,中国深处》、《陈凯歌的艰难时刻与中国文化的危机》、《现代化的四种时空与弱势群体在中国的出路》、《论自由的深化与人的命运》等充满独创精神的论文参加在两校举办的多项学术活动。

  2005年12月18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底层写作’与20世纪中国经验中的左翼传统”学术研讨会上,所提交的《现代化的四种时空与弱势群体在中国的出路》一文,创造性地为纷纭复杂、瞬息万变的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简洁的分析框架,引发强烈震撼。

  此外,还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权威主流媒体发表调查性深度报道多篇,并著有长篇小说。

  现在西安传媒界工作。

  2010年8月19日在《汉中日报》上发表大型、长篇、深度报道《汉中五问》(文末附短文《记者手记:汉中的“百年孤独”》)。《陕西日报》专题新闻部有记者看完《汉中五问》一文之后,给该文作者发来评论:“果然犀利无比,我等望尘莫及!”

  电子信箱:liangkang2006@gmail.com

  香港的下一步

  梁康

  有一位亿万富豪,在稍年轻时喜欢去很远的中国南海钓鱼。每次,他和全家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都会离开几天。在旅程中,他们会在一个岛上停下来补充给养。这个岛的沙滩上有个小店,富豪很喜欢这个小店的店主。店主是个华人,白天要连续忙一天,半夜还常被黎明出发去捕鱼的本地渔民叫醒,买柴油或其他一些必需品。渔民们常常因没有钱而要求赊账,店主很豪爽,一概答应。他娶了位带孩子的海南女子(那时几乎没有人这样做),负责照顾他和他的女儿。几年来,富豪和他成了好朋友。富豪观察到,他们之间唯一的差别是他出身于富人之家,受过极好的教育,继承家产当上了亿万富翁,而店主没命地工作,却赚不到钱,年纪很轻时就累死了。

  许多年以前,当英国著名新闻记者、资深亚太事务观察家乔•斯塔威尔在采访一位东南亚大亨时,这位大亨给他讲了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后来,斯塔威尔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记录在他的《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一书中。这位东南亚亿万富豪最后还告诉他:“这是真正的香港、东南亚故事。”

  2011年8月,被视为港府智囊的智经研究中心发表研究报告《十二五期间广东经济结构转型与香港的机遇》,指出,粤港合作的过去30年是香港的“机会时代”,未来30年是香港的“挑战时代”。

  对此,有香港媒体尖锐批评:“产业结构单调的弊端,已经是老生常谈。董建华时代,港府曾一口气提出许多宏图大计,这个中心、那个港,令人眼花缭乱,可惜他出师未捷身先退,所有梦想皆成空。曾荫权政府则在全球金融海啸后提出发展六大优势产业,然而光说不做,几年过去,莫说六大产业,连一大也无影无踪。因此之故,香港不得不依赖传统的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支援服务四大经济支柱,继续食老本,终有一天坐食山崩。”

  然而,面对这种形势,却有港人直言:“目前在香港谈‘经济发展’不是主流。”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当前香港的“主流”呢?香港的下一步究竟在哪里呢?

  或许,答案就隐藏在本文一开首的那个故事里。

  香港的考验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加坡在靠近本国沼泽地西部的地区建立了裕廊工业园,政府开始争取出口型的外国投资者来这里开发投资。这一行动得到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尤其是美国政府的支持。德州仪器公司和仙童半导体公司等美国半导体制造商的到来,带来了早期的成功,新加坡成了电子产品外购中心。新加坡遂成为“出口加工型工业”模式的起源地。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跨国公司使用亚洲劳动力大大节约了成本,加之新加坡政府也运用自身的权力,做了一切可能接纳国外投资企业的准备,大部分世界境外半导体加工业、包括低附加值的整理工序等等,都安置在新加坡。1973年,新加坡的制造业出口产品的价值第一次超过了农矿业。

  出口型工业满足了经济增长这一需求,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并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新加坡起源并发展起来的模式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开来。

  在中国,1979年1月,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邓小平很快做出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同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

  1979年4月5日至28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赴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习仲勋向邓小平提出:希望中央下放权力,允许广东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和珠海以及侨乡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邓小平听取汇报后,提出一个惊人的概念——“办一个特区”。

  同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被正式定为“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正式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设置经济特区。特区经济从此成为珠三角的引擎,港澳台以及外资企业纷纷前来投资,来料加工、“三来一补”成了珠三角经济的一大特色。

  1985年,中国决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彻底成就了这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领头羊的地位。

  1986年,国务院22号文件《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肯定了这种经济模式政策上的可行性。

  从此,“加工型工业”不仅在中国落脚,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中国变成了所谓的“世界工厂”。但是,关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模式,从1980年代起,就从未停止过争论。例如,在智经研究中心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里面,就充满着对这种“加工型工业”的溢美之辞:“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來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破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何实现“落后者增长”这样一个世界普遍性的特殊问题。所谓“落后者的增长”,就是“发展”。“落后者的增长”要解决的是在处处不如发达国家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增长(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这种没有销售、没有投资、没有技术研发部门、没有品牌、严格意义上不是一个企业、只是一个车间的“加工型工业”模式,对于这种“两头在外”的“无根经济”,这种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实现的外源型经济,多方人士都颇感怀疑,认为这种发展模式,同战后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进行经济改革、保持商业竞争、进而形成较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同时鼓励科研及人文发展的模式相比较,大为不同。非常明显,从经济成长及社会发展观点看,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走的才是正途,因而,一度甚至出现取消“三来一补”、代之以高科技产业的徘徊。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

  1974年,美国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开始发表他的三卷本巨著《现代世界体系》,系统地阐述他的“现代世界体系”学说,在该书的一开篇,沃勒斯坦即写道: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现代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率先在欧洲诞生了。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我们将会见到)由政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事实上,它的范围(很难说是边界)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正在出现的民族国家。”

  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始终建立在开发国际资源和潜力的基础之上,必须在国际经济的配合下才能发展。资本主义是世界不平衡发展的产物。换句话说,它的存在具有世界规模,至少它的势力向全世界伸展。地域的广阔无限,条件的优劣不一,这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前提。如果在狭小的地域内,资本主义就不会如此茂盛地生长。如果没有别人为它充当奴仆,也许会寸步难移。资本主义其实就靠这种阶梯为生:外层地区供养内层地区,特别是腹心地区;穷国供养富国;穷人供养富人。因此,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不平等体系:中心依靠外围的供应,但外围又屈从中心的需求。在中心或在中心附近生活的人总是对其他人拥有种种权力。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单个国家内孤立地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这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三个不同的组成区域承担着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成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就不可能存在。

  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是由不同的“劳动分工”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即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获利也就不平等。”

  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开始被纳入了这一世界体系,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才结束了这部百年屈辱血泪史。1978年,在闭关锁国了近30年之后,中国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的大门终于打开。与前次的被动打开不同,这次是主动打开。中国再度开始了向世界经济体的融入。此刻,香港幸运地充当了中国大陆地区、特别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省,与西方发达工业化民主国家、即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区之间的桥梁和门户,成为一个标准的、典型的“半边缘区”,这,是我们理解今日香港社会内部政经形势运动、变化、发展的起点和钥匙。

  香港与大陆之间对于“加工型工业”的争论,本质上正是“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之间的争论,而这争论又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激化。

  金融危机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投资、贸易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加之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的巨大扩张,世界经济持续经历着宏观经济的重组,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流通、消费的不断流动与集中造就了金融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当着后台运营者和幕后操盘手的核心、高层角色,因此,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在新形势下屡屡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其直接引爆点即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脱节:实体经济已经停下脚步,处于停滞和下降状态,虚拟经济却还在疯狂地旋转和飞舞,终于导致金融海啸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发达国家更多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新兴经济体则更多地表现为实体经济危机,比如中国。从中、短期来看,发生于新兴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危机,需要通过收缩、停止或至少减缓不断扩大的生产,即对“产能过剩”实施“去产能化”,来设法逐步摆脱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正是港府智囊智经研究中心发表研究报告《十二五期间广东经济结构转型与香港的机遇》的背景。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在粤港发展水准差距巨大的前提下,广东为香港提供了产业转移的巨大空间,成为香港成功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重要外在动力。2008年以来,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成本上升冲击、生态环境刚性约束、社会财富增加创造更多服务需求四大因素推动,加速和逼迫广东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从而导致香港面临粤港产业联系“离心力”加大(包括先进制造业合作“去香港化”、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香港无能为力、现代服务业合作竞争化、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国内化与消费市场的当地化四个方面)、粤港城际竞争关系加剧两大挑战,从而不仅给香港内部从事“加工型工业”的这一部分人带来严重冲击,也使香港的未来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鲜为人知的另一个香港

  这是南中国一片神奇的土地。

  打开地图,珠江奔腾而来,与蔚蓝色的南海相遇,酿造出这片肥沃而充满传奇的土地,如同中国的一只翅膀,伸向浩瀚的太平洋。珠江水系呈扇形铺展,腹地辽阔,纵深广大,珠江三角洲就是这把“巨扇”充满力量的收束处。其三江交汇,八口出海,海陆相接,岸线之长又为全国各大河之首,使珠三角成为“河海分汇之区”、“海洋总汇之地”。河流,云雾,若隐若现的丘陵,镶嵌着片片洼地的平原,拔地而起的城市,这一切如同一个鲜活生命的血脉、骨架和澎湃跳动的心脏,共同成就了独特而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而位于珠江口东岸的香港,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则可谓是珠三角的幸运儿。珠江口伶仃洋东西两岸数千年来沉积差异显著。在西岸,数千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平原逐渐从一片浅海之中浮现出来的同时,却也失去了所有深水良港,比如澳门,而东岸的香港却毫发无损。由于地球自转会产生一种叫做“柯氏力”的偏向力,在北半球其力向西,面对“柯氏力”的作用,不仅珠江水系入海泥沙难以穿越伶仃洋抵达香港,珠三角更是宠爱有加地未在香港以东“安置”大河。因此,在过去5,000年里,香港海岸线主要处于侵蚀的状态,保留了曲折多变的海岸线,水下岸坡陡峭,众多的海湾、岬角和海峡之间形成众多深水良港。加上离岛罗列成为风浪天然屏障,极利于舟楫停泊。在巨轮时代,香港优势发挥到极致,成为“万商云集”的国际性贸易港,一颗耀眼的“东方明珠”。

  多年来,香港经常被“评选”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自由学派”大旗手、已故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一再作此强调。如此的断言,反映了香港自由港的身份,它没有关税,没有外汇控制,是一个国际商贸自由港。

  然而,不少熟悉港情者,对令香港与“自由”画上等号,却感到迷惘和迷惑。其实,香港内部经济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通过政府给予或默许的特许经营权或许可证制度,而产生的垄断或者寡头独占的“独门买卖”,斯塔威尔称之为“教父经济”。

  对此,香港《信报》创办人、著名经济学家、专栏作家林行止曾作过如下描述:

  这些超级豪富在经商上有两个相同的特点:

  第一,他们大都不是从事“最兴旺”的出口业,因为做出口生意要面对国际竞争,那意味着即使订单源源而至、生意大有可为,但利润“普通”,从牟利角度看,做出口贸易尤其是兼营工厂,赚的是“辛苦钱”,而且比较起来是蝇头小利,因此避之大吉,是为上策。

  第二,他们较有兴趣的生意是港口码头、电信服务、公用事业、赌博娱乐和物业发展,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有专利或只有少数竞争者,因此较易组成“卡特尔”(即垄断联盟),进而形成这些教父们的“核心现金流”,财源广进,旱涝保收。所以,核心现金流是条金水河,是条能使他们度过好坏时光的金水河,因为它能确保过度发展的商业或企业帝国运行,使之难以坍塌。

  斯塔威尔对“教父”们的“核心现金流”作了细致的研究,并在《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一书中进行了深入剖析:

  “核心现金流”是教父们的一个保险政策,也导致了大亨企业两个常见的特性:

  第一个是围绕垄断和寡头独占的“纵向一体化”。在20世纪50年代,霍英东(一位大陆人熟知的香港商界大佬)获得了香港进口中国大陆黄沙的垄断权,他马上购买了运沙船和储存沙土的仓库。其他垄断者甚至做得更绝。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都处在有效的卡特尔(解释?)运营机制下,掌控它们的家族都有自己私人的建筑公司。理论上,这为从上市房地产公司中攫取利润提供了很好的机制。因为建筑公司是私人的,根据香港法律,无须公开账目。

  第二个是围绕着“纵向一体化”的卡特尔企业为他们创造的大部分现金,教父们肆意扩展“多元化经营”。他们几乎每个人都经营着一个集团公司。对于一个顶级的巨头大亨来说,操纵三、四百个私人公司和将近二十个上市公司是十分正常的。这部分反映了以许可证为基础的经营环境的特质,在这种环境下,由于竞争被限制,因此教父们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新的商业机会。另外,小股东也有微弱影响,因为他们更喜欢那些能赚取更大限度金额的、业务更集中的上市公司。还有一个因素刺激着教父们在不同司法管辖内拥有许多不同资产,那就是以防万一他们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风云突变时对他们不利。但最主要的是,多元化经营是因为钱和信贷来得太容易。和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一样,当大亨们拥有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的现金时,他们愿意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各种族的人都是这样。总之,垄断鼓励着垄断者们把钱投到周边的任何一个领域。

  1979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布罗代尔出版了他历时20载写就的巨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在这部书中,布罗代尔站在现代社会城市中产阶级的立场上,对物质生活、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者进行了强有力的理论区分,特别是对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区分,其本质上是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一种充满震撼力的分析模式与解决框架。

  布罗代尔清楚地指出,有两种不同的交换:一种是普通的交换,带有竞争性,因为是公开的;另一种是高级的交换,带有欺骗性和独占性。斯塔威尔所说的“教父经济”即属于后者。

  布罗代尔说,大资本家从不作茧自缚,很少专门经营某个行业,总是力图囊括一切。唯其在各方面都站稳脚跟,资本家才有攫取垄断利益、利润的希望。不具备以上条件的人才专门经营某个行业,从而成为单一的商人或工业家。因此,值得加以强调的是,在专业化的下层和非专业化的上层之间的区分。

  布罗代尔的著作打破矢口否认垄断具有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倾向。没有政治作后台,谁也不可能独揽经济,更不能有驾驭市场的能力。为了对经济活动设置非经济的栅栏,为了让桀骜不驯的价格唯命是从,或为了保证非优先项目的采购,必须由某一政治权威实行强制。所谓没有国家为后盾或与国家作对的资本主义,纯属无稽之谈。

  布罗代尔直言,资本主义是一种高海拔的现象,是一种上层建筑。资本主义需要等级制。在资本主义孕育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利用了坚固的旧的等级制,创造了新的属于资本主义的等机制,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支柱。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更好地理解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的垄断性集团公司所打造的公司网络,世界银行委托香港中文大学的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研究2,500多家亚洲公开招股公司的所有权,包括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不包括中国大陆)。该项目由郎咸平领衔牵头,于2000年和2001年发布了研究结果。

  研究者的结论是:该地区8个最大的集团公司有效地控制了1╱4的上市公司,同时,前22个集团公司控制了1╱3的上市公司。

  这些研究者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这些集团公司的网状关系结构,以便了解它们是怎样运行的。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大亨们通过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控制集团公司,而这种安排所传递的控制水平与产权所有权是不相称的。比如说,一个在集团公司金字塔最顶端的公司也许拥有上市公司X50%的所有权,而上市公司X又拥有上市公司Y40%的所有权,而上市公司Y又拥有上市公司Z30%的所有权。结果是这个集团公司只有公司Z6%的所有权,但它仍然拥有30%的投票权——这足以使它在公司Z里发号施令了。股利必须公平地支付给所有投资者,因此,调查者使用了股利支付分析法,以证明在金融金字塔底部的小额投资者的权益被系统地剥夺了。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只有10-20%的股份拥有水平上。集团公司拥有这么多的股份不会引起广泛注意,但是同样可以操纵子公司。

  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有独特见解的文章,说:“我们用相关资料证明了,东亚公司的管理问题比金融危机顶峰时期评论家说的更严重、更难以处理。”从学术角度看,这是一个大胆的断言。这些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掠夺行为集中在少数可以操纵国家政治制度的大集团公司,这意味着关键的问题是实施纸面上的法律法规的政治意愿。”最后一点极为重要。对大型集团公司发生的事情的详细研究显示,一直以来,在导致教父们得以避开惩罚这一点上,政治家未能强制执行规章制度,至少和缺乏法律一样负有严重责任。这个论断也适用于香港市场。

  实际上,世界银行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者,常常把拥有众多公司的会德丰有限公司当作投资者恶意操作的个案研究。它们表明了,在会德丰有限公司的最低部的小公司,只被用来给他们的老板提供资金,并为联合投资项目承担极大的风险。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1997年发生在一个东南亚上市公司的例子。会德丰有限公司的一级上市子公司——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二级子公司,新亚置业和海港企业有限公司,一家三级子公司,联邦地产有限公司,都在一个名叫港铁九龙站2号标块的公共地铁站上面的房地产项目里各持有20%的股权。研究者指出了,这个项目的资金是如何从会德丰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里获取的,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无息贷款。会德丰有限公司本身就是公司间合资企业的唯一纯借款人,有低息贷款和最小的风险,但在各个方面又有相同的特权,所以该集团公司的核心公司几乎不会有什么损失。1999年,会德丰有限公司金字塔中的三个控股最少的子公司出借了它们市场资本总额的60%到160%给合资企业项目。郎咸平将它们称为会德丰有限公司控制的自动提款机。

  同时,因为这项房地产开发是合资项目,无须常规的汇报。香港的上市法规只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它们的子公司,至于其他东西——其数量很多——远离雷达屏幕。新亚置业、海港企业有限公司和联邦地产在证券市场上糟糕的业绩一点也不令人惊讶。在2003年2月,会德丰有限公司极其慷慨地以净资产19%的价格,把联邦地产公司变成了私人公司,重新并入新亚置业。

  较量

  对于香港岛内经济,林行止评论道,因为在实际商业运作上,许多重要行业都受管制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独家生意”,一般商人甚难加入,市场基本上不自由,而这正是推动市场自由化的“亚洲共同市场”,在东盟多年努力后,仍未“成孕”的底因!因为这种缘故,亚洲地区的经济离全面自由甚远。

  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香港至今还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地方。最富的商人之所以富裕,是因为卡特尔和垄断,而老百姓支付着被人为控制的极高的价格,却只得到了极差的服务,都是因为那些限制性安排。

  垄断的“玻璃天花板”也同样笼罩在更年轻、更创新、技术型的制造业公司的头上,阻碍了它们的发展。目前,这些公司把产品拿到中国大陆去制造,因此也拥有了一个相似的世界。工业企业家们在香港无事可做,因为岛内的经济领域都被地位牢固的精英占领了。香港工业企业家的领军人,如服装界的思捷环球有限公司的邢李原,以及微电机制造的德昌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汪穗中,在近几年已经进入了世界亿万富翁的行列,但是与服务部门的大亨不同,他们并没有享受香港的政治和政策力量的好处。

  在香港,拥有巨大财富的大亨阶层不用交税,因为他们的收入来自免税的分红。相反,没有最低工资保障的工薪阶层(这在富有国家和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却要承担食物、电、汽油、银行、服务、房地产等一切价格的飞涨。

  政治过程缺乏大众的参与,也意味着香港不像其他富裕城市,缺乏让欠富裕的人生活好过些的东西。香港几乎没有公共用地(因为它占据了“发展”的空间);对于环境质量关注极少,因此污染严重,但大亨们却无动于衷,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道路老是建个不停,因为少数拥有私家车的富人统一这样做,老百姓居住的小区进一步降低了档次。

  斯塔威尔评论道,香港是一个共同分担困难工作但分配却极端不公的地方。正因为此,香港社会不断发出要求制定竞争法、破除垄断、撤销经济管制的呼声。民众现在已经知道了商界精英人物在控制政治,希望他们放手。“教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围攻。中文报刊较十年之前更咄咄逼人,以社会和文化差异为借口,为垄断所作的辩护显得更加空洞。这正形成了我们在本文开头所看到的那香港一幕。

  竞争对经济发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然而,诚如布罗代尔所说:“自由和平等难道不会导致博爱的反面吗?要让市场获胜,这是天大的难事。在某种意义上说,近500年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是市场节节败退的历史。市场如果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构成市场的敌人始终没有认输。他们每天早晨都卷土重来,坚持不懈地与垄断作斗争,破坏垄断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迫使垄断集团就范。既然市场(小人物的天地,自由的天地)不断与垄断(大人物倚强凌弱的领域)较量,而垄断的存在又全靠国家撑腰,反对不平等的斗争岂不同时关系到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垄断集团的统治在经济上否定自由和平等,势必也要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否定自由和平等。因此,赞同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的区分,归根到底,也就是为争取世界的平等、人类的自由以及人类的博爱而奋斗;根据逻辑推理,开展这样的斗争,就不允许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允许存在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区分。也许,我们说的市场的胜利,不但,不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反倒是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

  摆脱金融危机一方面要收缩产能,另一方面要重新安排收入的分配,以增加全球性的需求,最后得以出现一次新的扩张。两种情况实际上都出现了,而且顺序也如上文所述。先是生产停滞,然后便是具有政治性质的收入再分配。但是,必须立刻补充一些详细说明。生产停滞现象在旧的边缘地区比其他地区要严重得多;而且具有政治性质的再分配,更多地出现在中心区和半边缘区(或至少在它们中的一些地区),而不是边缘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社会毫无疑问肯定会更加人心思变,山雨欲来。

  香港的启示

  等级性的、而且分布在不同空间的劳动分工,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一个永恒的要素。而世界体系中经济活动地位的更换,以及相应的特定地理区域的变换,则是又一个永恒的要素。沃勒斯坦在阐述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理论时指出,这个体系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无休止的变动中。各经济角色及其区域分布会在彼此斗争中发生变化。有正向变化,即某些边缘区可能上升为半边缘区,某些半边缘区可能上升为中心区。也会有逆向变化,即某些角色的地位可能下降。中心区也会扩大和转移。

  当前,对于香港来讲,由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粤港两地形成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它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相对于中国大陆的半边缘角色也难以维系,这一点更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加剧,外部世界半边缘区与边缘区之间矛盾的刺激,必然成为内部矛盾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诱因。在中国大陆从现代世界体系的边缘区角色向半边缘区角色提升的同时,香港必须另辟新途,只有使自己原先的半边缘区角色上升一步,才会在粤港、亚太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找到生存和发展之路,继续放射“东方明珠”的夺目光彩。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曾于1994年12月在他人通过经济计量研究发现“东亚奇迹”没有包含多少技术进步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著名的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亚洲奇迹的神话》一文,准确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他批评“亚洲模式”重数量扩张,轻技术创新,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仅靠扩大投入而不进行技术创新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在高速发展时期潜伏了深刻危机,迟早要进入大规模调整,并走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道路。他指出,对一国发展而言,“生产率不是一切,但在长期上讲,却几乎是一切!”

  香港社会目前的争论与分歧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经济的选择同时就是政治的选择,从更为本质的意义来讲,更是文化的选择。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必然意味着要通过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自由的问题,真理的问题,灵魂的问题,是人的知识—权利状况、自由—灵魂状况的问题。从工业到灵魂,从灵魂到工业,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经济领域、消费领域的表现与运用。这正是目前中国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保增长等当下一系列问题的核心、要害和关键。

  享誉世界的美国战略分析家亨廷顿在《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写道:“不能将现代化过程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种因素或某一个范围,它包含着实际上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切领域的变化,现代化应该是全方位的。它包括: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发展;社会权力的相对分散;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的崛起及相应的国家行政机构的发展;技术与经济的进步等等。”只有将包含着这项意义的政策贯彻、执行、实施到底,在财富从现代世界体系的低阶层向高阶层、从多数人向少数人、从半边缘区域、边缘区域到中心区的流动过程中,中国才能变成最终的终点。

  (注:本文部分资料引自英国新闻记者、资深亚太事务观察家乔•斯塔威尔《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亚洲教父》读后感(七):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尤其对香港和新加坡)

  周末的时间都在看这本纪实财经书上了,简短的记录下看法:

  1)一次颠覆性的体验,纠正几个错误看法。

  2)一直流传的海外华人善于致富可能是个谬误,实际更多是历史和环境的结果。

  3)东南亚当中的香港和新加坡的定位,是周边国家的洗钱中心!香港对大陆,新对印尼。

  4)新加坡的成功与李氏家族统治手段有关,新从马来被独立出来,开赌场、发展金融业,以前看不懂的,现在可以理解了。

  5)李嘉诚发展是靠了岳父/舅舅的帮助(企业是中南钟表),郑裕彤也类似(私人企业是周大福)。

  6)教父的私人企业是最赚钱的,公众公司反倒不见得,这是私利vs公益,也是人性使然。

  7)东北亚模式要好于东南亚模式,包括日本/韩国/台湾。

  最后想到的是,自己平常的观点里肯定还有不少是错误的/不客观的,部分原因是信息来源问题(不足和被包装),还有更重要原因是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轻易的接受了别人的看法!因此,对于关心的事物,要多听多看,经过自己分析,这样才能进步,简单的说--就是独立思考、尽量客观了!

  《亚洲教父》读后感(八):如何去骗屌丝的钱?东南亚的政经史告诉你

  这书是源码曹毅童鞋推荐给被投企业的书,当时打包买回来的。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又是讲李嘉诚等的成功励志故事,因此一直没看。

  知道最近翻起来,才发现,我擦,原来是一部黑暗史。这是我近2、3年看过的最好的财经类记录书(严肃理论书不在此类)。

  这书解决了我之前的很多疑问,新加坡香港的一枝独秀,东南亚大亨的超级富裕、底层的穷苦、糟糕的经济和基建,贪腐的东南亚政府等等。还解释了为什么华裔被打压、华裔富豪却多,当地的政治经济绑定关系。

  虽然我以前知道一点,但是一直没有像这书解释的这么透彻,从模式(政经绑定—垄断牌照—现金流和高额利润—操纵股市银行吸血—金蝉脱壳)、历史、人物关系等各方面都讲的很好。

  说互联网会赚屌丝的钱,全东南亚的教父们都笑了,他们才是玩弄屌丝、MZ、政治、经济一体的大佬。

  说个题外话,这书卖的挺差的,我16年买的居然是11年的第一次印刷版。而且,全书没有一个商界大佬来写序,哈哈哈哈。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这书讲了些真话的。

  这书应该砍去一半,然后加点故事,去掉一些复杂的逻辑,喊点口号,然后就会变成像《货币战争》那样的畅销书了。

  不过,这书该提炼下,然后给五毛们一人一本,拿去喷MZ、美分等非常方便。

  《亚洲教父》读后感(九):教父成功之路

  通过本书了解东南亚富翁的发家史,近距离接触那些被尊奉为商界巨子、成功之王的商业秘密,从此看到社会的现实以及人的当下选择,民主、生意、腐败、权力、自由、生存,这些交织在一起的东南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属于波澜壮阔的20世纪和重大历史事件频发的20世纪已经过去,那些教父的时代或许也已经过去,或许还有21世纪的教父 再次重登历史舞台。

  他们的成功有个人的奋斗、自我的天赋,但更多是在当下做出的选择造就了他们的成功。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崇尚富裕金钱的观念,民众文化底蕴的浅薄,这些大背景下,有了他们的辉煌成就。人们还分不清政治权力与市场经济的界限,看到更多的是为了生存的努力,选择什么路径,利用哪些工具成为了其次的考虑。人们没有是非的判断理念,在开放的环境中,金钱至上成为了成功人士唯一的追求。政治权利也可以为了经济利益而交换,于是,最高行政权力成为了政商两界共同的目标。商家为了获取垄断利益,得到特权许可,傍上权贵成为最佳选择,只要有了权贵的许可,随之而来的是滚滚财源。缺少权力制衡和民众选票决定以及媒体的监督的权贵不断出卖手中的特权也就成为了上上之选。在这些可以特权许可的领域,政治与商家获得了双方满意的合作,民众只是看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各自狭小的国土面积。小国家为特权的生长提供了优质土壤。

  从东南亚的20世纪发展史,给大陆提供了什么样子的思考,曾经被奉为典范的香港,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成功商家的历史,我们还会相信什么样子的成功之路,我们对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对道德至上的文化传统如何看待。

  一个成功的社会,必须是市场充分竞争,政治民主,民众自由的结合体。这不仅需要自由的市场和选票选举,还需要在彼此博弈的过程中,有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理念。

  《亚洲教父》读后感(十):孩子,你永远也成不了李嘉诚

  孩子,你永远也成不了李嘉诚,你只能成为你自己,尽管他很有钱,但是,独一无二的你是世界上的无价之宝。

  李嘉诚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时势,真的是时势造英雄,成就了富豪李嘉诚。他的运气太好,赶上了香港土地极其便宜的时代,然后又运用自己的优势,取得了垄断权,继而不断发展,最终成就了他。

  所谓豪仕造时势,李嘉诚的胆魄,头脑,眼光,造就了现在的李氏经济帝国。说实话,他确实很了不起,但是,不是我欣赏的那种。(有没有人觉得他和江的造型很像)

  早年攀入富贵人家,娶了富贵人家的小姐,这便成乘龙快婿,有了本钱。然后又凭借自己的本事,不断的发展壮大。接着,赶上了好时候,地价便宜,而后运用自己的政治社交手腕,取得了经营权,香港地产很大一部分就成了他的天下。虽然资产雄厚,但绝不固步自封,眼光国际化,聘用外籍人士管理公司,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商业帝国版图,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样子。

  可是,孩子,你口口声声说也要成为他,但是这不可能。首先,你没有他的胆识,攀不上富贵人家,没有卓越的心计,头脑,社交手腕,不认头,更狠不下心,没有坏的勇气,更没有长远眼光。你凭什么和他一样有亿万身家?

  认认真真读书,做你想做的事,幸福的活下去,你就是最好的,对不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亚洲教父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