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4 20:00: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精选10篇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是一本由李晓鹏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一):4星。用经济角度思维重新看明史。

  作者是经济学博士,这本书是作者一个系列的第一部,想把中国历史从头到尾用经济学思维与角度改写一遍。这本的重点是明代历史大事

  基本的思路是从实际业绩而不是比较虚的评价中看待历史事件尤其是明朝的事件。比较有新意的观点有:朱元璋杀功臣确实是因为整治腐败或镇压谋反,开国功臣大部分善终;朱见深一代雄主;东厂西厂锦衣卫接近于现在的监察机构或反贪局;文官集团比较无耻,为了小团体利益可以不顾国家大局。

  我的评价是4星。思路还是比较有价值的。缺陷是历史学功底不够,毕竟不是专业学者,又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去收集整理史料,也没跟历史学专家合作来写书。

  以下是书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摘抄:

  1:但这个"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规律在黄巢占领长安以后失效了,而且是永远失效了。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开发得很充分了,而且修建了大运河,两个广大区域的物资产出数十倍于关中平原,足以在中原地区养活百万大军。P61

  2:中国历史上最窝囊、最黑暗大一统朝代,西晋第一、北宋第二。P64

  3:朱元璋时代和"文景之治"的区别就是"文景之治"啥事都不干,任由地主豪强扩张势力、兼并土地,朱元璋则是逮着一个杀一批(不是逮着一个杀一个,老朱在屠杀贪官豪强方面属于战斗力爆表的类型)。P86

  4: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胡惟庸谋反证据确凿,是个铁案。P98

  5:朱元璋是一个很有系统性思维的领袖喜欢制度上来解决问题。郭恒贪污案之后,他就下令,以后财务记账必须用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来记录,而不再使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以避免账目很容易被涂改。这个改革至今还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杀掉胡惟庸之后,他也很快就决定废除沿用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P103

  6:真正有可能威胁皇权的元勋,也就那么几十个人。也就是开国款封的30多个公侯级别人物。但7个公爵里面,只有李善长卷入胡惟庸谋反案、冯胜卷人蓝玉谋反案,另外5个——徐达、汤和、李文忠、常茂(常遇春之子)、邓愈都是善终。如果把范围扩大到27个侯爵,也有一半的人是善终。也就是说朱元璋为了消灭开国元勋,杀了六七万人,偏偏威胁最大的7个人里面有5个人没事。P115

  7: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不仅不信任功臣武将,对自己的亲儿子们,也并不十分信任。他真正相信的是制度,在军权上,出征、守备、训练后勤分离;在政府权力上,则是行政权与监察权分离。P120

  8:谋反的事情除了朱元璋时代,非常罕见(那时候也没东厂)。这样,东厂这个所谓的"特务机构",剩下的主要任务就是搜集对文官集团不利的情报谁腐败、谁搞特权营私、谁制造了冤案、谁执行中央政策不力等。东厂也有逮捕审讯的权力,但主要针对官员,不负责镇压人民的反抗。这种机构按照现在我们所理解的"特务"概念来看,不能称之为特务机构,而更接近于监察机构或者反贪局。P123

  9:所以,"分封太侈,用刑太繁"确实是朱元璋的两个大问题。分封太侈,则人心不平,反腐败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而且导致了地方军事势力坐大。用刑太繁,则人才凋零,有才干的人或者被株连杀掉,或者避祸不出,留下一些老实巴交的书呆子来治理国家。这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了靖难之役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祸。P126

  10:所以,如果你不能去做官或者攀上官员豪强家族当靠山的话,就不要去宋朝了。去哪个时代最好呢?应该就是去朱元璋的时代最好。谋反案或者贪污案这些事情跟小老百姓是沾不上边的,不用担心杀头灭族之祸。相反,税负很低,农业税和商业税都是三十税一,此外,朱元璋还特别规定,对于农业生产工具和人民日常婚丧嫁娶需要使用的布料、舟车等物品,一律免税。不管是种田还是做点小本生意都比较容易。P132

  11:朱元璋在实施海禁的同时建立了朝贡贸易制度。这个制度的本质是搞"贸易资格认证"。只有被认证为"朝贡国"的国家,才能带队来华贸易。而"朝贡国"的资格认证核心就是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明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不能支援海外敌对分裂势力。像日本老是有倭寇,有时候明朝就不准它来朝贡,其实就是对日本搞经济制裁。P139

  12:最有意思的是,当时南洋跑到中国来"朝贡"的使臣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中国人,主要是福建潮汕一带的。他们跑到南洋去经商,发财之后让当地的国王封他们一个官,一转身就变成"贡使"运着大批货物到中国来贩卖。比如正统三年(1438年),爪哇"朝贡团"的三个使者马用良、殷南和文旦,都是福建龙溪人。P139

  13:朱棣统治下的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无论在海洋还是在陆地上都拥有无可争议的霸权的时代。这里面有很大的功劳,应该归属于郑和下西洋。海洋贸易的拓展,为帝国提供了巨大的财富。这笔收人是以前的朝代都没有的。P141

  14:朱见深是一代雄主。在任23年,不断发动战争,对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对外严厉打击蒙古和女真部落;一方面大封爵位,奖励武将,一方面设立西厂、整顿吏治,其功绩与作风都与汉武帝相似,跟老实人一毛钱关系都沾不上。P152

  15:无政府状态的荆襄地区,是一个弱肉强食、盗贼云集的"世外桃源"。这种世外桃源,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陶渊明所描写的那种世外桃园,在现实社会是无法存在的。P173

  16: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文官集团认为收点钱摆平人命官司并不算什么,唯独对于一个小太监竟然敢逮捕和审讯"文官楷模"杨荣的子孙,感到非常愤怒。经过商议,先由首辅商辂起草,以内阁名义联名上书。然后由兵部尚书项忠起草,六部九卿联名上书,弹劾汪直,要求裁撤西厂。P189

  17:建国之后,朱元璋当了10多年皇帝,慢慢发现文官集团太腐败,靠不住,于是建立了锦衣卫;等朱棣上台,发现锦衣卫也容易跟文官集团走得比较近,也不是很靠得住,又另外建立了东厂;到了朱见深时代,太监们也跟贪腐集团同流合污了,于是又不得不挑选最亲信的太监来另外成立西厂。这已经是皇帝与官僚集团较量的

  第三个回合了。P201

  18:不管怎么黑,1479年的这次远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血洗之后,建州女真消停了100年。一直到努尔哈赤时代,才重新崛起。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它只能算是一场内战。但跟镇压荆襄、两广的叛乱一样,它对维护国家整体和平保障中华文明核心区的民生幸福具有重大意义。P209

  19:实际上,我们发现,在正史里面,凡是跟汪直结交被贬的官员,几乎都没有其他劣迹,唯一的人生污点就是结交汪直。P228

  20:因为废弃"开中法"带来的严重问题,言官们开始弹劾叶淇,揭露出来了他的很多背景。变法之后,徽商实力大增,迅速超过晋商,成为盐商主力。与徽商广泛结为姻亲的叶淇家族,自然也是愈加兴旺发达。P252

  21:钱既不在政府手里,也不在老百姓手里,那么,国家的财富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帝国兴衰存亡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从被朱佑樘提出,一直到明灭亡,都没有解决。P254

  22:这些皇帝都跟明孝宗似的,被文官集团忽悠得很不错,像朱元璋、朱棣、朱见深这种用铁腕手段来对付贪官豪强的一个都没有。文官集团拿着很高的俸禄,每天高谈阔论日子过得相当舒服,当然要把他们描写成明君圣主。P265

  23:从这个角度说,儒家思想是作为暴政的对立面出现的,所以它才片面强调仁义道德,而较少关注严刑峻法和军事效率。因为它所产生的时代,一点也不缺少严刑峻法和战争。不是孔子、孟子想法幼稚,忽视了人性之恶,而是他们的关注点不在这上面。P280

  24:杨士奇和杨荣还干了两件"大事",跟后来的刘大夏交相辉映。第一就是安南区不断出现暴动,军队虽然不断地镇压,但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成效。他们就劝宣宗主动从安南撤兵,放弃了越南北部的中国领土。,第二就是终止了下西洋的活动。原因都是因为这两件事劳民伤财。P302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二):屁股决定脑袋

  此书与当年明月观点截然相反,明朝那些事儿里的相对正面的人物都是此书里面的负面人物,而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反面人物在此书都高大上,其实也不矛盾立场不同而已,此书是站在皇帝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明月是在臣工的角度看问题。建议俩本书一起看,说实话,正是看了这俩本书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作者的思想所左右。有一点可以肯定,明朝的皇帝大都被妖魔化了,清人修的明史主观意识太多,杂货太多,水分太多,为了证明自己的伟光正而不顾史实颠倒黑白,可恨。可见,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不错。又:越来越喜欢明史了,觉得明朝的皇帝太有个性了,我个人认为最可惜的明朝末年,被一群野蛮人让历史倒退,可悲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三):成于立意,败于颠覆

  第一卷读后,给我一个很强烈感觉,作者处处都在“反传统”,文中观点传统史学家say yes的,本书就要say no,凡是传统史学家否定的,本书就要肯定,因此被称为“颠覆”吧。但要申明自己的观点总是以为的颠覆前人而不正确输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未免让人不舒服

  不可否认的是,本书确实有很多颠覆性的观点,特别是针对军队战斗力的分析,角度新颖鞭辟入里,让人信服,但是部分观点确过于追求“颠覆”了,特别是针对近年来被神化的宋朝,可谓从头到尾的否定了,但感觉这否定当中包含了浓重的个人好恶,真正可以拿出来当证据的反而不多。

  最后这本书给我很强烈的感觉,作者是个很传统的中国学者,治学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比较中国化,即注重立意,观点的描述,而不注重分析史料。总体来说,是本可以开脑洞的历史读物。

  :最后的最后,强烈建议作者在引用的时候可不可以不要引用天涯论坛和百度贴吧?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四):一部资料满是干货政治制度分析书籍

  什么时候关注的李晓鹏博士已经忘了,在微信公众号中,李博士一边写一边更新,也深深的被其中的思维逻辑折服。我是从《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追过来的,那本书的自序中写到:“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讨厌肤浅的正确,而喜欢深刻错误。肤浅的正确很快就会因为条件变化而成为肤浅的错误;而深刻的错误,却会始终给人以启迪。”也许李晓鹏先生正是以这个为出发点,热忱而冷静的观察历史,而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逻辑的联系,可以看出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所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朝代为什么会兴旺,为什么明朝能够维持接近300年的大一统王朝,有哪些治国之策是影响至今的答案。一个个答案就隐藏在书中的各个角落,你不费力就能读到,然后恍然大悟

  作为一个工科生,最感激的是那些把干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者,让人享受的去阅读,当年明月是一个,李晓鹏也是一个,虽然两本书观点有不一样的地方,还是很感激,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历史,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王朝的兴衰有其必然也有偶然,我们需要把握的是必然的潮流和偶然的机遇

  在此推荐这本书,愿这样的作品有更多,愿好的作品广为传播。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五):颠覆认识的巨著

  很多读者对这两本书的评论停留在对史实和政治意识形态的纠缠上,其实这个层次太低了!政治很难讲对错,只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对资源的争夺罢了。这两本书可以说是认识论的巨著,是对思维方式的颠覆。以前看史书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看到的任何关于政治的历史内容或许都与事实差距,都是作者有意无意筛选过的东西。但凡书籍文章都是出自文人之手,而文人在古代中国只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小撮(甚至现在也一样,不是认识几个字就是文人),实际上我们最终看到的就是人群中一个倾向性很强的小群体的观点,那么与事实的差距倒底有多大就很难弄清楚了。由此可以拓展到我们认识的其他方面,我们到底被自己错误的认知方式蒙敝了多了少?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六):颠覆了我的历史观点

  当初看这本书是冲着标题去的,主要感兴趣一带一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第一圈中显然很少谈及一带一路的概念,更多提及了中国古代的统治制度体系,尤其是明朝体系。本人虽然不是历史迷,但是也看过一些历史书籍,如明朝那些事儿,尤其是最近看了一本生活在宋朝的书和浙江卫视南宋的纪录片,其中对两宋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富裕赞不绝口,让我开始向往这个朝代。然而,看完这本书,我之前的价值观彻底坍塌,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作者说的宋朝是极弱级贫的朝代还是其他书上说的宋朝是中国文化的巅峰。

  另外还有很多看点对我之前的历史价值观有了很大的颠覆,比如 宦官汪直,不论是从影视剧还是从明朝那些事看来,汪直和其举办的西厂都是无恶不作,甚至恶过于东厂。但是在这本书被描绘成救国的忠臣。明君朱佑樘由被描述为无能的皇帝。反而一些名声不好的皇帝在这本书也彻底翻了身。甚至 郑和下西洋 也被作者给予了更大的价值,在传统价值里,我们认为郑和下西洋是炫国威,没有实际用途,甚至消耗了国库,导致明朝的衰退,明朝那些事虽然没有说明郑和下西洋消耗国库,而是说『这点钱,大明还是给得起的』而且还说明朱棣是为了寻找 朱允炆 才派郑和下海的,这本书,作者介绍了郑和下西洋对海上贸易的影响,和郑和对抗倭寇和建立海外基地的影响,让我非常震撼。

  我是一直抱着惊讶的心情和态度读完这本书的,惊讶之余也不禁感叹作者的学识,能充分利用大历史观来比较中国整个政治系统的观点,中华帝国根深蒂固的制度,传统和现代的传承关系。

  另外毛泽东于朱元璋的比较,也是非常深刻,本人对毛泽东的看法一直是褒贬不一,但是对于文化大革命还是贬多一点。看完这本书,觉得三观突然正立,毛主席的高大形象又出现了,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实在无法感觉朱元璋和毛泽东那个时代的气氛,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事例找到共通点。比如朱元璋屠杀贪官,以现在的人道主义来看,当然是非常残酷,还有毛泽东初年的斗地主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不道德的,然而正是这种现在甚至当时看来不道德的行为,促使了明朝的发展,正如书中所说,没有一个清廉高效的官僚,中华帝国是不会高效运作的。同时没有毛泽东斗地主将土地公平的发给农民,也不会有后期没有叛乱的和平,虽然我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依然非常消极,希望坐在第二圈能讲述文革和毛泽东以及大历史观的看法。

  另外书中对儒家思想的评判,我觉得是非常公平中立的。这让我受益匪浅。之前阅读过很多关于儒家思想的作品,褒贬不一,有批评论也有拥护论,始终不得依然。批评者认为儒家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巩固了中国士大夫对中国的统治,造成了人民的愚昧无知。拥护论者则认为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和原则是中华帝国千百年来不衰的重要部分。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则认为 儒家思想始于一个非常战乱的年代,一个充满恶的时代,所以儒家的仁义精神教导皇帝要对人民仁爱,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则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用感化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和看待事物。由于过度赞扬了 人性善 同时失去了对 人性恶 的观点,使得儒家思想之后变得非常官僚,非常腐败,正如书中举得例子,就算1%的官员是有 恶 的,如果不加以严厉的惩罚,反而用简单的道义去感化,甚至会影响其他99%的官员去做恶,因为和善一样,恶 也是人性,这样的话就增加了腐败的官员,然而为了维护自己和这个集团的权利,就会去包庇甚至加害于其他团体,最后造成了整个官僚制度的腐败。所以作者所提倡的 儒法相济 ,以法为主” 儒以扬善,法以制恶。我觉得是非常客观正确的,这让我想起来新加坡的制度,善用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弥补了儒家思想对 恶 的观点,以中华帝制思想组成一个高效为民的政府。

  这种“盛世”也是往往是对宝剑的过度使用,会造成它极快的磨损,丧失锐气。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繁华之下,统治者往往会对官僚体系的腐化丧失警惕,在创造惊人财富的同时,资源的分配不可避免的朝着少数权贵阶层手中流动。经济增长的好处在越来越不能被广大人民所享有。用不了多久,盛世就会终结。

  正如作者最后所说的,建国初期的残酷政治行为为后世中国的发展奠基了基础,从而导致了中国高速的发展,然而随着千百年来不变的条理,中国政治系统终将会失去对官僚的控制,导致腐败,经济成果不平衡从而导致起义等事件。观看中国现状,是否已经真的进入这个恶性循环了呢? 真是个好问题。

  非常期待第二部作者会对毛泽东,文革和一带一路有跟具体的观点,因为我就是抱着这个观点去阅读这本书的。

  虽然有点历史观点让我颠覆,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是值得阅读的,然而我不敢茫然相信书中所说的一切历史观点,我会阅读更多书籍和材料来做评判。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七):读本书后感

  1. 集权政治下,政府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 豪强崛起,土地兼并在封建时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直接导致农民起义。 3. 但是打击豪强是不可能的,因为豪强和整个政治系统结合在一起,腐败只是这种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象体现。 4. 开国皇帝与其说是摧毁了豪强,使得整个社会回到一种人人有其田的公平状态,不如说是之前的战争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汉武帝这种也属于类似的情况。 5. 强制打击土豪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因为土豪的形成是一种合法的过程。 6. 在现代社会,这体现在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和政治系统的严重腐化,如当下的中国。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不会出现农业社会那种人没地就会饿死的情况,也就是说人民不会起来推翻整个社会的原有架构,通过战争这样残暴的方式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均衡化。 7. 但是市场经济是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最重要的方式。尽管它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所以如何在不牺牲经济效率的前提下保持人和人之间的相对平衡是一个世纪难题。我觉得只有生产力的无限扩大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8. 但是当下的中国社会该怎么办?我们的信念是实际正义。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八):正观

  从作者对朱元璋的描述,一时令我恍惚真伪。但文络清晰,洞察世道,大有《人类简史》之势;并解我对历史的一些存疑,叹服!

  列本书涵盖的一些问题:

  1. 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兴衰、PK、未来趋势。

  2. 四大文明古国的起因、延续。

  3. 中华帝国何以延续;及其政治制度的先进之处。

  4. 以明朝皇帝为主,对比“圣君”、“暴君”,对其执政思路、政绩、影响力的描述、分析。

  读完此书,我的收益是:

  1. 高度:新的视角,以正历史观(遗憾不知如何训练出此思路)。

  2. 导师:作者开了一扇门。

  3. 空间:家里有些历史书可以扔了。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读后感(九):很喜欢这类历史书

  这本书觉得和"一带一路”,没啥关系,至少关系不紧密,感觉是蹭“一带一路”的热点,我觉得叫做《反明朝那些事儿》更好一点。书里内容完全倾覆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自己以前看了《明朝》后就真的以为自己了解明朝了,现在看来还差得远得很啊。书里说的明朝内容当年明月难道不知道吗?我认为既然他是明史协会会员,相信这些他都知道的,只是在写作的时候一方面要有所取舍,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屁股决定脑袋,大家都知道当年明月是以前是海关公务员,现在好像当县长了,所以在写作时难免就会把自己的阶级带入,认为朱元璋是做法是不对的,这个其实也怪不了他,毕竟他不能脱离他的阶层。所以说啊,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现在我真的理解这几句话了。

  这本书我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就在于有很多比较,当然从我的角度来说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反正论证论据都能说服我。读起来也是很爽快,一气呵成。强烈建议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再来看看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