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偷书贼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偷书贼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4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偷书贼经典读后感10篇

  《偷书贼》是一本由马克斯·苏萨克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偷书贼》读后感(一):这不仅仅是一个偷书贼的故事

  这是一本让人在悲伤中笑出声来的书。饥饿贫困、法西斯战争、屠杀、死亡,每一个词都足以让人绝望,可就是这些令人心碎的字眼讲述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故事,让人眼眶湿却忍不住嘴角上扬。

  我觉得《朗读者》似乎更适合作为这本书的名字。养父汉斯·休伯曼为莉赛尔朗读,莉赛尔为躺在病床上与死神抗争的马克斯朗读,为在地下室躲避炮弹轰炸的人们朗读,为失去儿子的老妇人朗读。父亲的朗读教会了莉赛尔读书认字,莉赛尔的朗读唤回了马克斯对生命坚持,让处于惊恐的人们获得暂时的平静,让悲痛欲绝的老母亲短暂逃避失子之痛。而那本书名为《朗读者》的作品并未给予我相同震撼

  德国莫尔钦小镇上的居民小气、市侩、顽固、倔强,彼此间有长年累月积攒的争吵与成见,偶尔也有真情流露。除却被迫扣上的种种政治标签军事信仰,他们只是最普通老百姓,唯一的希望是一家人平平安安生活在一起。然而处在法西斯主义笼罩的德国,他们时刻恐惧萦绕,被噩耗打击

  休伯曼夫妇只是这众多居民中的两个,在那些捉襟见肘饥肠辘辘日子里,他们卑微、苟且、艰难的生存着。为了多得一点配给粮,他们收养了孤苦伶仃的莉赛尔;为了兑现多年前的承诺以及报恩,他们接济了被其祖国鄙弃四处躲藏的马克斯;为了不受侵扰的生活,休伯曼不得不递交加入纳粹党的申请;由于可以离开前线战场回到故乡,他们为汉斯只断了一条腿而庆幸。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类力量是如此单薄。但在绝望的困境面前,人类的意志又是如此惊人

  罗莎(汉斯的妻子)平日里脾气暴躁,唠唠叨叨,骂骂咧咧,而汉斯唯唯诺诺,不善言语,但他们给予内心充满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的莉赛尔踏实深切的爱与陪伴;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四处逃亡的犹太人马克斯,慷慨地为他递上仅有的一点口粮与热汤。

  整本书最打动我的是汉斯,这个慈爱幽默、有着宽广胸怀男人。他是个粉刷匠,一个出色的业余手风琴手,喜欢抽烟。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并与你分享,这种人有一种力量,让你只要和他待在一起就会觉得无比幸福,即使粗茶淡饭,即使草屋茅庐,你会觉得世界平静安宁,你会看到他金子般的心,并发觉自己珍贵

  主人公莉赛尔坚韧,充满勇气敢作敢为,她对书本有着一种本能向往。即使她不识一字,她也会忍不住被印满铅字的书本吸引,把书“拿”走。

  汉斯教她识字的过程美的像童话。一个夜晚,她从噩梦中惊醒,汉斯发现了她“捡”来的书,为了平息她内心的恐惧,以及满足她的请求,汉斯开始为她朗读,教她识字。于是,读书发生在每一个夜深人静被噩梦惊醒的时分,在受到惊吓之后,睁开双眼,有父亲宽大的手掌温暖怀抱,闪着银灰色光芒眼睛。他们在小小的地下室里,拿着书本在墙上识字,写满了,粉刷一遍,继续写,直至天色将明。

  他们读的第一本书是《掘墓人手册》,这是莉赛尔在弟弟下葬时“捡”来的。汉斯看到书名有点诧异,可面对莉赛尔渴望的双眼,而且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本书,他说:“好了,莉赛尔,答应我一件事,要是我什么时候死了,记得要把我埋得妥妥当当的”,紧接着他又补充道“可别漏掉第三章,还有第九章里的第四节”,“我真高兴能提前把后事安排好”!这真是一个有趣又有爱的父亲。

  不久之后,一个新成员加入了这个小小读书会,这个读书会的成员有——共产主义者的女儿,犹太人,提交了纳粹党入党申请的日耳曼人,三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被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联结到了一起。

  犹太人马克斯绝大部分时间都要躲在狭窄潮湿的地下室里,长年不见日光,他憔悴虚弱,多次与死神擦肩,但汉斯一家关爱鼓励让他这个昔日的拳击手重拾了对生命的渴望,在小小的空间里,开始坚持做俯卧撑,阅读,写字,画画。当然,仅有的书籍是希特勒的传记《我的奋斗》,还有莉赛尔为他捡回来的旧报纸。由于缺乏纸张,他只能把《我的奋斗》里的书页撕下来,刷上漆来书写。他就用这些刷白了的书页为莉赛尔写了《监视者》和《撷取文字的人》,关于他的故事,他们的故事。

  这部作品的一大闪光点在于它并未大肆渲染战争的悲恸与无望,也没有止步于无尽的煽情,而是给读者呈现了战争背景下,人们依然有属于他们的欢乐感恩知足孩子们依然天真活泼,有种种小心思与古灵精。而且,在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中,加入了读书、写书、画画、手风琴这些诗性的意象,这一切与外部世界的悲伤痛苦形成强烈反差,愈加显示出战争的残忍人性善良

  那个调皮捣蛋,爱偷东西,跑的飞快的小男孩鲁迪,也会给垂死的飞行员送上一个泰迪熊,给被迫游行的犹太人悄悄撒上面包片;那个德国士兵,发现了混在犹太人群中的莉赛尔,却有意给她放了一条生路;那个衣服鞋子上都印着纳粹符号的镇长夫人,用默默的行动鼓励着莉赛尔读书,写作。这些处在苦难当中的人们相互同情,相互取暖,相互救赎。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罗伯托·贝尼尼导演电影美丽人生》,同样的故事背景——笼罩在纳粹阴影下的德国,都有一位乐观伟大的父亲,结局悲壮,却让幸存下来的孩子拥有生活的希望与勇气。我依然记得电影里,父亲一次次对儿子说“这是一场游戏”,即使最后被枪指着带走去枪毙,他仍然笑容满面,迈着正步,似乎要去领奖。

  《偷书贼》读后感(二):书评

  打卡#小说#《偷书贼》完结 与之前想像不一样,这不是一部描写和平年代主人公寻求逆袭并创造人生奇迹的故事,而是一部战乱年代德国慕尼黑汉密尔顿街附近发生的关于生存和死亡的故事,其中又夹杂着爱,对父亲的爱,对伙伴的爱,等等,我想爱总能让人心生感动和希望,这也是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莉赛尔海明格,一个德国女孩,在短短四五年时间里经历了德国纳粹盛极而衰的过程,她的成长不幸伴随着一串人名不断演变着,父亲汉斯休伯曼,伙伴鲁迪斯丹娜,犹太人马克思范登伯格,母亲罗莎休伯曼,镇长夫人。这是一个从死神眼中描述的故事,而这个女孩儿则是死神挑选出来目睹世界发生一切的幸存者。直到故事逐渐演变成魔幻的最后,死神与女孩(这时应该说是一个老太太)的对话,给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我想,人间难忘记忆还是那些曾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在你身边驻足过的那些人,那些消逝在回忆中并逐渐模糊到只有身影的人,因为他们带给了你最珍贵的经历,比一切都重要

  《偷书贼》读后感(三):經典

  发烧时候看的这本书,用了两个傍晚。   

  结果泪如雨下,不能停歇。直接导致病况恶化,呵呵。   

  这个古怪的书名会让人觉得那是个有特殊嗜好的孩子徜徉在书海里的幽默故事,我便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翻读的,结果错得离谱了。   

  书是人类精神传承的宝物,也可以是思想蒙蔽和诱导的饵,在某些时候,书也会带来杀身之祸。以这个宏观而又复杂的线索开题,作者给全文打下了个很深的主调,那是明媚灿烂的希望,却在罪恶的肆虐被搅和成了一片杂色。   

  当然,这不是一个说书的故事。书的存在只是为了记录一些事,影响一些人,我们面对的,就是那些被影响的人和被倾诉的故事。虽然他们很遥远,如在天边,但有种力量,把他们拉到了我们跟前。我并不是为自己的流泪找借口,虽然我已经许久没为什么书流过泪了,请原谅我说话的颠三倒四,直面那个岁月,没有人能够彻底镇定。

  《偷书贼》读后感(四):《偷书贼》:纯粹的善良和爱

  “马克斯,没死,太好了,他没死!”

  在《偷书贼》最后的篇章,马克斯回来了。真是太好了。但是,休伯曼夫妇和鲁迪怎么就死了呢?死得那么突然,太戏剧了,我有点接受不了。可是,人生不就是这样不可理喻吗?

  看完后,我盖上书本,一边又一边得摸着书皮,感叹着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那一幕幕感人片段清晰得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爱读书的莉赛尔、拉手风琴的汉斯、打不死的鲁迪、犹太拳击手马克斯和汉密尔街三十三号……

  《偷书贼》描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一些淳朴而善良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过那么多部外国小说中,最让人揪心,最让人寒冷,却又最让人感到温暖和爱的一本书。书里描写的是黑色的纳粹德国时期,一个充满恐惧、饥饿、寒冷、灰暗和死亡的时期。所以,书里的第一主人公“我”不是人,是“死神”。作者通过“死神”的角度,把我们带入偷书贼的世界。

  在冰冷的列车车厢里,一群憔悴的犹太人,一个咳嗽得很严重的小男孩。深夜,死神悄悄得带走了那个咳嗽的小男孩。这时,他发现一个女孩一直看着他。就此,死神认识了莉赛尔。那年,她9岁(1939年1月),亲眼目睹了弟弟的死亡。在弟弟的埋葬仪式上,她偷了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汉斯

  在失去亲人后,莉赛尔认识了休伯曼夫妇。由于经历了太多无法承受的痛苦,莉赛尔每晚不停得发噩梦,恐怖让她无法入睡。就在这时,汉斯每天晚上都会在床边看着女孩,哄着女孩睡觉,有时会为被噩梦惊醒的莉赛尔弹奏手风琴,温暖着女孩的心灵。这是一个多么慈祥和善良的“父亲”。等莉赛尔上学了,汉斯会坚持每天晚上爬起来,拿着油灯,与女孩一起在地下室读书认字。有时甚至整夜不眠,陪女孩读书。

  汉斯曾经有个犹太人朋友,所以他并不赞成纳粹。在那个疯狂的时期,书里的汉斯是少数有良心和信仰的人,真正的人。他会在饥饿的犹太人倒地后,伸手扶起,并递给面包。即便这样让他遭受了纳粹官兵的鞭打。他会免费帮穷人刷油漆,即便没有回报。他会信守诺言,冒着生命危险,与全家一起保护一个犹太人。

  汉斯是这本书里,我最敬佩的角色,因为他善良,纯粹的善良。

  鲁迪

  随后,她的生活里出现了一位活力四射的小男孩鲁迪。一个调皮捣蛋但心是温暖的小男孩。他很重感情。当莉赛尔的书被人丢到冰冷的河里时,他可以奋不顾身得跳下去水里帮她捡起来。即便这样让他大病一场。他很勇敢机智。在看到那些饥饿的犹太人时,他会骑着单车,冲向犹太人队伍撒面包块,且能快速躲避纳粹士兵的追打。他很细腻。在看到飞机残骸里的快要死亡的飞行员时,他会急忙从飞机的工具箱中,拿起小熊玩具放到飞行员的怀里,让他含着微笑死去。

  可是,死神最终还是夺走了他,一个年轻的男孩。真是可恨。

  马克斯

  让莉赛尔改变一生的,应该就是马克斯了吧。一个犹太人,一个战无不胜的拳击手,一个头发羽毛一样的二十几岁的小伙子

  为了躲避纳粹,他的德国朋友帮他安排了车票找到休伯曼夫妇,住在了他家地下室里。也是他的出现,把小说渐渐推向了高潮。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休伯曼夫妇的伟大,也让莉赛尔学会照顾人,真正得成长。

  为了不被人发现,马克斯每天只能在地下室度过。下雪天,地下室会很冰冷,汉斯不顾被别人发现的风险,执意让马克斯上屋在暖炉边睡觉。每周二,莉赛尔会特地到垃圾堆里找废旧报纸,找空的字谜给他填。每天晚上,莉赛尔会下到地下室跟马克斯一起分享噩梦,一起读书。

  还有很多感人的片段,这些都深深记在我的脑海里:

  莉赛尔生日那天,马克斯发现自己没有礼物可送,他就自己画了一本书给她。

  在圣诞节,外面下着雪,莉赛尔想着跟马克斯一起分享雪,就一桶桶得把雪往地下室搬,与马克斯一起堆雪人。但也因此差点要了马克斯的命,就在马克斯与死神抗争时,莉赛尔守候在床边,送了13个礼物,不停得读书给马克斯,不停得读……

  在所有人都跑去防空洞躲避飞机袭击时,马克斯偷偷得上楼拉开窗帘看了下外面的世界。这是22个月以来,他第一次看外面的世界,唯一的感觉是“从汉密尔街的一扇窗户望出去,星星灼伤了我的眼睛”……

  当马克斯不得不因为要躲避纳粹搜查离开汉斯家时,他在约定的树下留下了最后的留言“你们为我做的已经够多了”。从那以后,汉密尔街三十三好成了一所沉默房子。沉默不是安静或镇静,也不是平静……

  就是这样一个充斥着死亡的时期,他一个犹太人,为了活下去,在地下室渡过了近2年的不见天日的日子。然后又为了不再拖累别人,含着感动和愧疚心情主动离开,勇敢得去面临死亡。这是怎样的一种心里挣扎。我一次又一次被他感动。

  在马克斯失踪后的几个月里,经常会有犹太人囚犯的队伍经过他们的小镇。莉赛尔每次都要认真得在人群中去寻找马克斯的脸,她很不安,很纠结。即想知道他是否还活着,又怕在囚犯堆里见到他。直到最后,在最后一个队伍中,她找到了他。

  “游街的队伍里,到处都是犹太人的胳膊和大腿,破烂的制服。还没有士兵发现她,马克斯警告她。‘离开这里,莉赛尔。’他甚至师徒把莉赛尔推出去,但女孩比他还强壮,马克斯瘦弱的胳膊推不动她。她继续在这群肮脏的饥饿的人中行走,一脸迷茫。“

  这个片段,让我心痛,很伤心。我和主角一样,都在哭泣。

  那次之后,我们都以为马克斯会死去。但最后,他又回来了。在莉赛尔再次一无所有时,马克斯回来了。上帝是眷恋莉赛尔的。

  《偷书贼》是一本让你感到爱和温暖的书。虽然它是死神写的,但是它却充满着人性的善良和爱的温暖。是那种纯粹的善良,不为什么,不求什么。是那种真挚的爱,真心的交流。这种善良让爱跨越了种族,这种温暖让绝望的人找到希望。

  这就是在发生在那个变态的纳粹时期,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伤感,那么的感人。试想,换做是我们在哪个时期,会像汉斯那样愿意顶着被鞭打和死亡的风险,给予无助的犹太人帮助吗?试想,换做我们,会坚持帮助一个犹太人,让温暖和爱给予他重生的勇气吗?试想,换做我们,在受到鞭打或惩罚后,还会一如既往得继续做好事帮助别人吗?试想,换做我们,我们会不被局势所迫,坚守信诺,不背弃朋友和自己的良心吗?这些我不知怎么回答。

  文学作品的正能量是无穷的。《偷书贼》就是正能量的发源体,它给我们读者带来无穷的正能力,很温暖的著作,你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偷书贼》读后感(五):偷书贼

  刚看完偷书贼,这一版的,封面一模一样。

  有种莫明的感动。

  这种感动不是由始至终,而是隐隐触痛,而是轰然崩塌。

  先前看似平淡的叙述在深深地埋藏着伏笔,一笔,又一笔,直至将你整个心都填满,将你整个吞入爱的世界。随后而来的结尾,动人心魄。你会惊讶于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下来。如若不是之前全身心地投入情节,恐怕做不到如此的共鸣,如此的自然。

  另外讲讲以外的收获。

  有些比喻句妙不可言。

  对儿童心理的描写堪称出神入化,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心理。

  有些句子不故作深沉,不无病呻吟,却切切实实地割进肉里,让人回味无穷,还想再念几遍。虽不像钱钟书的句句冷嘲热讽,却在温暖中讲述着冰冷的现实。

  一次次提前公布结局,剧透,十分特别。

  《偷书贼》读后感(六):选择

  《偷书贼》(作者马克斯·苏萨克)。

  在豆瓣上跟某人“反目”。起因是豆娘,他因为频繁“过敏”被删,就咒骂检查员。我说人家不过是打工的。后来话不投机。

  许多人切身体验到的不自在就是“过敏词”,第一恨的就是检查员。

  检查员这个工种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他是层层授命下来的,是审查制度中最底层的员工。

  让我们来看《偷书贼》。某个德国成年公民,男性,长年对纳粹反感,不管谁邀请,都没加入党卫军和纳粹党。但后来他为了保护自己幼年的孩子,准备加入某党,并宣誓。但他的入党申请被驳回。

  某军官冷笑对他说:现在太晚了。

  他几乎预感到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会在随之而来的风浪中受损害。但他无能为力。他没什么可做的了。即使他这几天都在艰难地诵读那本“党章”。试着表现自己愿意屈服。

  有许多刁诡的事。

  例如希特勒本身并不具备雅利安民族的典型特征。他要么是混血,要么是犹太人。

  而在德国军队中混进了不少犹太人。因为他们不想作为犹太人被消灭。不加入德军才是自杀行为。

  他们冒充了其他“强大民族”混进了德军。德军官其实也知道他们可疑,但是战争全面铺开,战线永远缺人,不用白不用。

  如果要谴责加入德军的犹太人不义,肯定是迂腐的。设身处地,明明有生路,你会寻死路?那是违反生物本能的。

  如果一个极权政权感觉自身不安全,就会加强审查制度。而且他们拥有的军队和警察都可以作为暴力机器,仅仅一个网上论坛的检查员,只是牛刀小试。

  它会有一千种办法束缚你。直到它本身被“汪洋大海”淹没为止。

  你认为检查员有自由选择吗?他可以不做,换份工作。但世上饿得要死的穷人多了去,他们会争抢他离开的位置。他们会感激多一个饭碗出来。而你只会不断咒骂他们,却不会反思这一切的源头。

  5千年文化,5千年婆媳之争,你骂婆婆,婆婆年轻时也骂自己的婆婆,再追究下去,同一个循环。所以,你骂了有何用?

  正妻骂小三,打小三,但下一代的男人仍然养小三,于是重复。

  门卫承主子意旨,闲人免入,用谎言搪塞,你打门卫有何用?最多主子赏门卫一点医疗费。

  《偷书贼》读后感(七):因为这个世界已经配不上他们了

  前前后后分了三个阶段才把这本书读完,起初觉得它并不像人们评价得那么好,加上由书名而先入为主的推测让我以为这只是个描述一名在战乱中仍坚持读书的小女孩的故事。虽则温情细腻但实在是太过于平淡,若然没有同样细腻的情感与一颗静得下来的心,必然会在读至一半的篇辐前缴械投降,于是难免有些失望。

  直到细细梳理情绪,怀着对其中人物命运将如何辗转的好奇继续读下去,便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卷入了一个大大的圈套——我无法准确地形容那种感觉,最初平凡的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不平凡,但是当他们离去时,我才明白他们一个个已然成了我难以割舍的牵挂。就像是一直活生生在存在于我周围的人们一样。我还来不及也无力将自己的情感逐渐与他们疏远,便彻彻底底地承受了一场场痛彻心扉的别离。在仿佛被抽空了灵魂一般的战栗中,我仍能清楚地回忆起他们每个人的音容笑貌——

  我看到温柔的汉斯抽着那些裹好的香烟,为人们的窗户刷上黑色的油漆,然后弹奏着他的手风琴,并在嬉笑中隐去那些偶尔弹错了的音符;

  我看到罗莎摇摆着她衣橱似的矮胖身体,凶悍地骂汉斯是没用的蠢猪,粗暴地用汤勺打莉赛尔的头,然后在他们饥肠辘辘时端上来热乎乎的救命汤。

  我看到鲁迪,那个头发像太阳一般金光闪闪的男孩将全身涂成黑色,嘴里喊着杰西·欧文斯的名字冲过假想的终点线,然后转过身冲莉赛尔咧开嘴:“小母猪,亲一个呗。”

  我看到霍茨佩菲尔太太与罗莎毫无形象地对骂着,将她的口水吐在汉密尔街三十三号的大门上。然后对罗莎即将上战场的丈夫说:“早点回家,你这头醉熏熏的猪。”

  我看到哀伤的镇长夫人,总是抱着一丝期待默许着莉赛尔从她的书房偷走那些原本属于她和她儿子的书。

  我看到前来追赶向游街的犹太人投食的莉赛尔的士兵,在追上她时却朝她的屁股狠狠地蹬了一脚:“接着跑,小姑娘,你不该来这儿!”

  我看到……

  我看到濒临崩溃的汉斯日日等着盖世太保的惩罚到来,尽管他只是给了游街中的犹太人一片面包。

  我看到日渐沉默的罗莎夜夜抱着汉斯的手风琴祈祷平安,尽管她的鼾声依旧如雷。

  我看到鲁迪将小小的泰迪熊放在那名濒死的英国飞行员手中,尽管他还是被死神带走了。

  我看到霍茨佩菲尔太太的小儿子在雪中掩埋着自己失去的双腿与生命,尽管她悲痛欲绝,可她那负疚于自己曾丢下母亲独自逃生的大儿子还是悬梁自尽了。

  我看到……

  死神说:人类有一种本领让我嫉妒,他们能够选择死亡。

  鲁迪说:万岁,希特勒。我要杀了元首。

  鲁迪的妈妈说:如果别人要带走你的孩子,你最好同意。

  马克斯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天空了,可是天上有星星,它们刺痛了我的眼睛。

  莉赛尔说:真的是你吗?我是从你的脸颊上得到种子的吗?

  他们说:十字架上的耶稣啊……

  该来得总是会来。

  死神说:他们的灵魂都是站着的。

  莉赛尔说:因为这个世界已经配不上他们了。

  自己窝里备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686130100ykzt.html

  《偷书贼》读后感(八):这是一次盗窃!

  这是一次盗窃!

  每个人都应该读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

  ——菲利普·亚尔达(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在《偷书贼》中,那个收留了犹太人马克斯·范登伯格的男人叫汉斯·休伯曼,他是个油漆匠,也是个业余的手风琴演奏者。他收留这么身份这么特殊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克斯的父亲在一战时救了自己的命。他和妻子罗莎还收养了一个名叫莉赛尔的女孩,她就是本书的主人翁。莉赛尔和休伯曼,以及马克斯·范登伯格的关系就是本故事的主要线索。

  为了展现是死神自己在讲述的这个故事,先得描述莉赛尔的弟弟的死状,对于本书的主旨来说,这也许有点让人不太舒服。但在苏萨克的笔下,这种叙述的设置非常独特。他让叙述者死神用一种冷静而富有感情的语调来评论人类对人类的残暴。在叙述时透露一点尚未发生的事呈现出一种雅致的平衡:有时让人误解,有时又全是对的。

  在书中我们看到不同类型的德国人,从效忠纳粹的到汉斯·休伯曼这样的,苏萨克并不偏向哪一方,只是对人类纯洁的灵魂给予极高的评价。

  在《偷书贼》中,除了莉赛尔,还有一些很特别的人物,像从来不承认儿子已经死去的市长夫人,莉赛尔的养父母等。还有马克斯自己,他把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用石灰水刷白,然后在上面写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讲给莉赛尔听。

  作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偷书贼》在有些国家被视为青少年读物,有些国家则作为成人读物。我能说什么呢?毫无疑问,大家都应该读。使人不安的、引人思考的、喜剧的、悲剧的,专断地说一句,这本涵括的内容惊人的广泛,它是部相当重要的作品,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普利策儿童文学获奖作家苏萨克大胆地尝试着写了一本给成人看的小说。

  小说的叙述者很亲切地介绍了自己,却拒绝说出自己名字:死神。他的工作是 “把灵魂传送到来世”,不久,他将会非常忙碌。

  是死神在讲述莉赛尔的故事,“只是个真实的小故事”,莉赛尔的乐观向上,还有那些她面对死神来临的艰难时刻。

  《偷书贼》显示了自我力量的胜利。虽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死神享有毁灭一切的自由,但是它对德国人造成的伤害从来没有毁灭年轻人的勇气,它只是轻轻地告诉了我们如何度过这岁月。

  苏萨克在而立之年写了一部最不平常、最引人注目的澳大利亚当代小说。他把书中的最后一句话留给了死神,死神承认:“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

  我们在书中遇到的那些人也把勇气转给了读者。

  ——皮特·皮尔斯 澳大利亚教授

  《偷书贼》读后感(九):别样的温情

  这是一本号称与《追风筝的人》比肩的温情小说,封面上的这段广告语在书展上吸引了我。当然,和很多书的命运都一样,买回来后就这样默默的躺在了书架上。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下午,我拿起了这本书,开始了第一次接触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说。

  小说从死神的角度入手,缓缓道出整个故事。死神,有点可怕的字眼,刚开始的我心情是抗拒的,这样的开始,不正是也暗示了整个故事的结局,那知道结局的故事,还有什么吸引力?可是,从主人翁莉赛尔在失去弟弟的苦痛中得到了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开始,我似乎和故事的讲述着死神一样,成了一个旁观者,一个知道“走向死亡”的真相的知情者。但是似乎这一切此时却如此自然而然呢?

  1939年,莉赛尔离开了过去,来到了汉密尔街,重新拥有了爸爸妈妈。这是对奇特的父母。先说养母吧,虽然这个妈妈表达母爱的方式有点特别,但是这个母亲的心比别人料想的都要大。“她是在那个漫长的月夜里,抱着那件乐器的女人;她还是在犹太人到达莫尔钦镇的第一天晚上,毫不迟疑给他端来食物的女人;她还是那个伸长了手臂,到床垫里为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去素描本的人”。她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养女和自己的丈夫。

  当然对莉赛尔最重要,给予她最多快乐的就是这个养父。地下室的教她认字、看书、甚至学手艺,那样子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这样的家庭似乎完美的有点嫉妒。哦哈,一定的,死神在的地方,何来如此圆满?就这样,一个犹太青年的出现,使这一家走上了不一样的轨迹。

  那时候,“犹太人”三个字的可怕程度不低于死神,然而养父为了报答救他一命的犹太战友收留了这枚“临时炸弹”。马克斯,犹太青年,从小喜欢拳击,在所有亲人的帮助下,投奔了莉赛尔一家,从此这样的青年就开始了地下室生活。这样朴实的德国民众,无辜的犹太人。

  故事一环扣着一环,人物一个连着一个。休伯曼夫妇的相处之道,鲁迪与莉赛尔的淡淡初恋,马克斯和莉赛尔的灵魂交流,优雅的镇长夫人,可怜的霍茨佩菲尔太太……警报频繁的年代下,活着或者死去的人们。

  故事的结局,文字简单甚至有点吝啬,但喷涌的感情,就如我夺眶的眼泪一样难以抑制。十个章节,每个部分都是以一本书或故事的名字来命名,其中14本书,带给这个风雨飘零的小镇别样的温柔。

  “我厌恶过文字,也喜爱过文字。我希望我能把它们运用到恰当好处”。这是莉赛尔写的书的最后一行,我想着这也是作为一个偷书贼心理最直白而柔软的部分。

  《偷书贼》读后感(十):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个温暖的故事。

  翻开书的序幕,这个故事的梗概就以死神的视角展现在我面前,一开始,就仿佛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在心中隐隐做好了迎接悲剧的准备。随着阅读的进行,养父母对莉赛尔的呵护,深爱她的小伙伴鲁迪的陪伴,一幕幕温馨快乐的场景在小小的莫尔钦镇上演着,虽然不时总有死神跳出来冷言几句即将到来的悲剧,在淡淡的悲伤氛围笼罩下,你也总能感受到莉赛尔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二战时期德国小镇简单无忧的快乐。作者以莉赛尔“偷”到的书为线索,从第一本在埋葬弟弟时偶然获得的《掘墓人手册》,到莉赛尔去镇长家偷到的《吹哨子的人》和《杜登德语词典》(从字里行间,读者可以善意地揣测出,那都是镇长夫人故意让她偷走的),莉赛尔在阅读中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也通过给他人读书抚慰了在战争笼罩下不幸的人们,藏在她家地下室长达22个月未曾见过天空的犹太人马克斯•范登伯格,她的邻居霍茨佩菲尔太太,以及因为躲避轰炸躲在地下防空洞中互相拥挤着不安的莫尔钦镇居民。

  随着战争的进行,莫尔钦镇上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于爸爸情不自禁对经过镇上的犹太人的善意,从而导致了接连而来的不幸,犹太人马克斯被迫离开,爸爸被征去军队……故事的最后,死神带走了所有人的灵魂,也许是从一开始就已被预告了结局,内心并没有太大的惊惧,只有淡淡的悲哀和无奈,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毁灭吧。说到底,整个故事是一个悲剧,以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但是在莉赛尔的一生中,快乐的时候也是那么的令人难忘,她写下了很多很多回忆,看到最后,是那些对美好过往的感念让人哽咽。

  如果有机会,想去看看原版,透过翻译的文字,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描绘人心理及场景的绝妙之处,很多奇妙的比喻,也许原文会更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