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卡廷惨案真相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卡廷惨案真相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8 20: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卡廷惨案真相经典读后感10篇

  《卡廷惨案真相》是一本由乌卡什·贝尔特拉姆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廷惨案真相》读后感(一):卡廷:从个体悲剧民族悲剧

  1940年春,在突袭时按照军方最高指挥命令向苏军投降的波兰军人,以及在波兰境内苏军控制区遭逮捕的警察高级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共计约2.2万余人,被苏军秘密屠杀于卡廷森林、加里宁等地,史称卡廷事件(Katyn Massacre)。1943年,侵入苏境的德军在卡廷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纳粹德国随即启动宣传机器,宣称这一暴行系苏方所为。苏联则对此长期予以否认,声称当日战俘营已经遣散,并很快同波兰流亡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苏、德都曾经成立专门调查委员会,并且声称找到控诉对方证据。二战后纽伦堡审判期间,因为证据不足也回避了此案。至此卡廷事件一直悬而未决,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苏东剧变后的1990年,波兰总统的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2010年4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卡廷森林的真相彻底现身于世人面前。

  《卡廷惨案真相》是一本纯粹资料书,基本上是按照一条时间轴,收录了和卡廷事件相关的各方一手材料来源主要是经解密的苏方密档、当事人回忆录、现场挖掘的受害人日记等。当然,这些材料和目前与卡廷相关的其他史料一样,是一种单向度的历史叙述。确实,在卡廷事件问题上,在这个时段,受害者及其人民权利占据道德上的主诉位置。当年那些下级波军军官、军区里和社会各行业天之骄子,曾经坚守士兵荣誉主动大队走向战俘营的人们,消失了。五十年过去了,真相来的太迟。

  2007年9月上映的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执导的、柏林电影节送展影片《卡廷惨案》,正如任何一个有过长期屈辱的民族国家在对待自己历史时表现出来的那样,情节冗长气氛沉郁,那种不可抑制的一面倒的道德追述,在爱恨分明的时间长河里流淌。大大咧咧的战争机器,对生命充满了蔑视和嘲弄、当年在卡廷,几乎一切关于死者身份物品都没被分拣,随主人同时埋入了地下。《卡廷惨案真相》一书甚至收录了节选的受害人日记——那些日记在主人生命的最后时光戛然而止,而且尾声充满了疑问:他们会把我们怎么样?要把我们送去哪里?而事实最终则报以无数残酷的叹号。

  正如书中所记载的那样,波兰人已经得出结论:卡廷和奥斯维辛都是同等意义上的犯罪。然而历史往往是吊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距华沙只有300多公里,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在这个位置修建大规模的集中营群并不偶然。而且只要我们稍稍深入一点,不难发现,用绵延近一个世纪波、苏冲突解释卡廷事件才是走上这一问题的正轨。暂且不论苏联这种意识形态怪物国家的大国丑行,波兰也是一个有大国情结的民族国家,波兰长期悲剧性的历史,部分是出于它同东西两边的邻居力量此消彼长。一直以来,波兰人对历史上一个包括东普鲁士和西乌克兰在内的“大波兰”难以忘怀。假如双方力量颠倒,获得独立主权的波兰在1920年4月对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领土要求军事行动、并试图分裂苏联的事情便会多次发生。后来,波兰军队又在华沙城下叫红军尝到了战败的苦头,深深刺激了当时因战略失误受到托洛茨基指责的约瑟夫·斯大林,为这个日后成为经典造型的大独裁者最终签署枪决波兰战俘的密令深埋伏笔。卡廷事件和华沙起义都成了苏、波民族间旧伤口上撒的新盐。

  国际关系研究先驱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提出了他的历史观:为什么大国历史始终显示出一种悲剧状态?因为“大国注定要进犯他国”,这种悲剧的内涵之一是大国的安全竞争必然是零和博弈,一国获取最终的霸权和利益,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而这种对霸权的谋求是恒久的,“倘若能用合算的代价达到目的,它们会以武力改变均势……”二十世纪的波、苏关系史可以解读为一个大国和他有大国情结的邻居共同演绎的、为米尔斯海默的历史循环论做活注脚的悲剧。

  卡廷事件正是历史上的个人国家机器“肉与铁”摩擦的那一点,是一连串悲剧性的历史推进不可逆转结果。苏、波冲突史不过是俄、波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往上追溯是同为斯拉夫人的大国梦幻,是争夺民族生存还是霸权的迷失,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宗教文化分裂早早孕育出冲突的种子。作为国家机器的波兰军事、政治精英遇到了同样面无表情的苏俄国家机器的残酷绞杀。在此种情况下,我们的道德判断体系彻底崩裂了。

  金雁女士回顾东欧转轨历程时曾经对“小民族”情结分析说,历史上这些民族的挫折感是造成他们“集体生存的恐惧”的心理特征。……小民族的概念不是数量上的人多人少,而是指一种命运多舛的民族悲剧。……因此他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受害于大国的“小国”。(《东欧、俄罗斯的“面包时代”》)受害者的持续心理效应最终成为民族性格,这一点在卡廷真相之下的波兰人身上有显著的反应。卡廷事件本身诚然是人性泯灭的凸点,而“后卡廷情绪”和“奥斯维辛”一样,都深刻地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翻阅有过屈辱历史的国家的官方记录,这一点又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关于卡廷,使人最感慨的是作为国家机器的独立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无论是大国的悲剧,还是小民族国家的宿命,我们都深深疑惑个体生命的价值

  《卡廷惨案真相》读后感(二):真相值得半个世纪的风否

  波兰卡片中心编纂的这本书不厚,每一篇也只是短短的摘要,可是无数个历史的碎片穿插着的是由上而下全方位全视角对这一历史悲剧的陈述,细弱的声音中好似无风无浪,可是就是那些由个人叙述的历史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我从碎片中感觉到完整,一种无法替代的真实,无法动摇

  在此不想去讨论波兰的民族历史,我只想说我对一个能不断追寻自己同胞遇难真相半个世纪不肯忘却没有放弃的民族是怀有最高的崇敬的。

  历史,不容忘却。

  可反观我们,我们是不是有意无意中忘却了太多太多了呢?

  虽然历史不忍细读,可我宁愿流着泪读到最后一页……这或许是为了追寻真相所要付出的必须代价吧。

  《卡廷惨案真相》读后感(三):不能遗忘

  《卡廷惨案真相》是本沉重的书,它令人痛苦痛心愤怒,但它又是非有意义、值得阅读的书,从1940年到2010年,漫长的时间,扭曲的历史,残酷的政治,波兰人从未放弃,而在最终,真相渐渐揭开,卡廷森林的鲜血从未干涸,人类历史上的有些伤口永不该愈合,因为我们需要铭记和避免悲剧再生。

  闭上眼,就是卡廷森林,美丽的森林,森森白骨⋯⋯这本书,看的是字,而脑海浮现栩栩如生影像,听到枪声和被害者家人的哭泣。那些刽子手们,他们不做恶梦吗?

  12月20日补记:

  人们害怕读书时遗忘,所以读得费力,然而,也许,如果你记不住,是它没有打动你。《卡廷惨案真相》我已经读过有段日子了,书也送了给朋友,然而,它给我的印象仍在,除了整体印象之外,还有一些描述的大概,比如亲人信件中的迷茫怀念。当然,被打动,需要我们拥有某种情怀,否则,心如铁石。

  《卡廷惨案真相》读后感(四):《卡廷惨案》:看不见的机器都是有主的

  2010年4月10日,波兰共和国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将参加在卡廷公墓举行的纪念活动仪式。当天早上,载着波兰代表团的飞机在斯摩梭斯克机场降落时坠毁。莱赫卡钦斯基与机上九十五人全部罹难。本文发布于这样的背景下。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李宏宇 发自:北京 最后更新:2010-04-15

  我记得很清楚,1943年德国的消息说那是苏联干的,波兰人和各国记者一起到了卡廷,挖开了万人坑,所有的文件、遗物都支持最初的论点。德国人从卡廷把物证带回波兰,把遗物给了死者的家人,所以他们有了确凿的证据。然后到1945年,苏联人突然回来了,这又变成了“德国人的罪行”。——安杰依·瓦依达

  又变成了德国人的罪行

  4月2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文化频道在黄金时段首映了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的《卡廷惨案》。据估计有1亿俄罗斯人观看了这部影片。波兰总统专机失事后,4月11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1频道临时改变播出计划,再次于黄金时段重播《卡廷惨案》。

  完成于2007年的《卡廷惨案》是波兰第一部描写这一历史悬案的电影。2000年,瓦依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后,很多人以为这位大导演可以就此安享晚年,未料在81岁高龄,他又拿出了这部重量级的话题之作,而后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这也是他个人色彩最重的一部电影。“卡廷惨案”发生时瓦依达14岁,和电影里的小女孩妮卡一样,他和母亲空盼着父亲能活着从战场上回来。父亲是骑兵上尉,他的名字一直没有出现在阵亡名单上。几年后他们才得知真相:苏联秘密警察组织“内务人民委员会”在苏联西部的一座监狱里枪决了瓦依达上尉。1940年,由斯大林元帅下令,苏军在苏联西部的卡廷森林枪杀了两万多名波兰人,包括军官、学者教授画家,都是波兰精英阶层

  “我记得很清楚,1943年德国的消息说那是苏联干的,波兰人和各国记者一起到了卡廷,挖开了万人坑,所有的文件、遗物都支持最初的论点。德国人从卡廷把物证带回波兰,把遗物给了死者的家人,所以他们有了确凿的证据。然后到1945年,苏联人突然回来了,这又变成了‘德国人的罪行’。”2007年9月,《卡廷惨案》在波兰首映后瓦依达接受采访,有这样的回忆。三百多万观众使影片成为波兰全国性的新闻事件。

  在战后波兰整个冷战时期,“卡廷惨案”一直是不能说的话题,直到1990年,戈尔巴乔夫承认斯大林政权的秘密警察对这一罪行负有责任。1992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公开了有关此案的部分机密档案,但2004年,由于相关执行人去世,对“卡廷惨案”的历史调查又告暂停,至今真相尚未大白。

  “最大的难题就在于,这是第一部讲“卡廷惨案”的电影,你必须交代一些背景知识。”瓦依达说。

  二战当中波兰受到德国和苏联双重入侵,整个国家就是一个悲剧。影片开头就极具象征性,这也是瓦依达最擅用的手法。不知从何而来的一阵烟雾过后,一座铁桥的一头挤满了人,正要逃离纳粹的进逼;而桥的另一头也有人往这边跑来,大喊着:“苏联人打过来了!”

  波兰的命运就这样纠结在若干参战强国之间。瓦依达在影片中引用了1943年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发行的挖开卡廷万人坑的纪录片素材。德国发行这些纪录片,是为了转移视线,搪塞自己的各种战争罪行,而英美对此又有自己的算盘。“德国人的指控也许是真的。”丘吉尔对当时流亡伦敦的波兰总理、军事领导人希科尔斯基将军说,“布尔什维克可是非常残忍的。”但罗斯福和丘吉尔也没有公开流露任何反对苏联的言论,因为斯大林眼下正是对付希特勒的重要盟友。于是关于卡廷的一切,大家都装作看不见。

  瓦依达希望以后还能有人拍“卡廷惨案”的电影:“那么他们就可以不去管那些背景交代,拍出很好的心理片,表现罹难者的内心困境。或者也可以拍一部纯粹的政治电影,讲讲西方如何对罪行视而不见闭口不谈,也是个好题材。”

  2008年2月,《卡廷惨案》参加柏林电影节,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了影片首映。瓦依达再次强调这不是一部政治影片,“这是一曲挽歌,一部哀悼的电影。它太悲剧,不允许政治立场来摆弄。”上一次是影片在波兰首映,公众舆论批评总统候选人莱赫·卡钦斯基利用影片和这个历史事件给自己拉票,瓦依达也站在批判一方。

  在电影节上,影片得到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评论通常认为它的情节剧色彩过重,笔法老套。比如苏联士兵撕开红白两色的波兰国旗,把红色的布条挂回旗杆,意味政权的更替,白色的则拿来裹脚。这样的煽动对影评人而言的确过于直接。但几乎没人否认影片结尾的分量。牢房里每杀一人,苏联士兵便用水桶冲去地上血流,森林中冷酷而又熟练如同机械的枪决和掩埋,把每一个观众按进彻骨的寒冷

  瓦依达电影真正的“危险

  《卡廷惨案》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放后,短短几天已有两千多篇博客文章讨论该片。最为常见的是猜测探讨这场屠杀的缘由。这类讨论的主流看法认为卡廷惨案是报复行为,因为1920年苏联波兰战争当中,有16000至20000名苏军士兵死在了波兰的战俘营。

  也有观点认为这是看不见的杀人机器——极权的嗜血本性。“别掩饰了,什么看不见的机器,那是有主的。”一个反对意见说,“波兰将军被送到执刑室之前,成功的领导人(俄罗斯新教材中对斯大林的定义)正从墙上看着他呢。”

  俄罗斯一位知名网络影评人指出了影片的人道主义意味:“瓦依达电影真正的‘危险’在于,从人性的维度审视这个政治惨剧,这让现在俄罗斯谨小慎微的政客心惊肉跳。我们曾惯于崇拜虚假的偶像、虚假的理想,最重要的是,习惯于爱红场上领袖的灵柩胜过自己父亲的坟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怀念以往的崇高,那是夸大了的崇高,因为它建在流血和暴力之上。”

  但最明显的意义,则是让很多根本不知道“卡廷惨案”的人看到这段历史。“我很高兴,虽然是在公映了3年之后,虽然是在不怎么大众的频道(指首播的文化频道),这个电影毕竟是在公共电视台放了。”一位第一次知道了“卡廷惨案”的网友说,“这一步虽然迈得不大,但值得重视。能够用自己的肉眼,从新的角度去看二战当中的许多事,我觉得对我、对我们国家的很多人都非常重要。”

  这恐怕是最令瓦依达欣慰的反应,他一直说这部电影尤其是要让年轻人看。“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能看到的历史记忆越来越少了。对年轻一代尤其如此,他们有完全不同的生活,面对完全不同的问题。但我想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是教训。如果有的问题我们不谈论、藏起来,始终当作秘密或者禁忌,那非常危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