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年诅咒》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百年诅咒》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0 20:0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年诅咒》经典读后感10篇

  《百年诅咒》是一本由那多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诅咒》读后感(一):神秘主义……

  其实,有些事并非如我们自认为那般笑谈而已。真有第四维度的存在吗?为什么不呢?因为难想象本就是身处三维世界的我们该有的强烈感受,即便它就是实实在在的。

  想来,对神秘主义保有一颗敬畏之心不正是我们下意识里素而有之的吗。冥冥、天意宿命缘分……当我们赋予它感情色彩,也就生出了“邂逅”这样富有诗意表达

  精神作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是难以捉摸的。它变幻莫测,有时又异常固执;虚无缥缈却能主宰一切。

  《百年诅咒》读后感(二):重復千遍的謊言

  先說明下題目,不是指《百》這本書,而是純心理上的概念自己深有體會,半年前針對自己個人隱私無意對某同事說了個謊,卻發現這半年來一直需要對這個謊言隱瞞下去,以至於自己都恍惚了,是不是真有這件事存在。

  接觸到心理學最初還是從一些科普雜志,比如八十年代風行的《飛碟探索》,看到每次發生第三類接觸後當事人都失憶最後借助於催眠術而重現歷史便欽佩的五體投地,後來知道了弗老大的傳奇歷史,更是景仰之情猶如滔滔江水……

  但總體說來,心理學對於大眾,仍是神秘大於了解,而很多人都狹隘的把它理解為人於人的勾心鬥角,陰謀陽謀了。

  藝術作品一直是給人以美好印象,說實話,一件藝術作品如書中所述能影響到一個人生死甚至後代的記憶有些夸張,除非非常感性的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才會出現精神癥狀,雖然現實中多多少少有心理隱疾的人不在少數。

  聯想到許多影視作品,其中的演員,敬業的演員在深入劇情中對心理是不是也是一種壓抑呢,尤其演藝生涯中要不斷變換角色,從心理上適應不同人物,對於這些人群,心理上的病患應該更大一些吧。當然以上隻是猜測。

  作為心理知識的門外漢,那多的這篇轉型之作似乎沉悶了一些,茨威格、達利…這些天才兼瘋子的人物,實在不適合大眾口味,還是喜歡那多手記系列

  《百年诅咒》读后感(三):不是转型,更像是标榜

  曾经读过那多的《返祖》和《亡者永生》,构思精妙又贴近生活故事结构紧凑吸引人,非常好。

  在《百年诅咒》中,能够看出那多的文字功力又提升了许多,不仅有小段的景色描写,还有蒙太奇式的叙述手法,故事的构思也很大胆精妙,措辞、用字也流畅了许多,只是这个故事,无法让我连贯的身临其境

  有人说,《百年诅咒》是那多的成功转型,因为在那多手记中第一次没有采用那多的第一人称自述,字数也要比以往的多得多,不仅流畅,也用上了些许文学手法,构思更大胆,社会艺术背景更宏伟。而我认为,在现今浮躁的文坛及当今社会,《百年诅咒》是那多的一次迷失选择

  在此类题材中,现今比较火的当属那多和蔡骏,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明显的看出倪匡的影子,也或者说他们受“卫斯理”系列的影响很深。蔡骏选择了更灵异的方式,最受欢迎的当属《天机》,蔡骏的其他作品我没有看过,而《天机》我看了第一部后就没有再继续看,如果一个谜写了几十万字还没有揭开谜底,就好比是有人给你出了道趣味智力题,你打不出来,你问他第一次人家没有告诉你,你会感到越来越感兴趣,第二次、第三次,甚至问了更多遍,你还会对谜底感兴趣吗?我个人看法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多,那多的手记系列延续了“卫斯理”的模式,更现代化,更贴近于当下的现实生活,与“卫斯理”系列一样,构思+紧凑。

  我们再看“卫斯理”,就知道那多的这次转型是迷失了的。“卫斯理”系列中,我们拿出任意一本,论文学性、思想性等等,都没有,单拿出任何一本都不能被称作绝世经典,只能算是好书,只有巧妙的构思+紧凑的情节而整个系列近百个故事加在一起,一个庞大宏伟的巨作便呈现在眼前。

  那多的书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书店里已经下架了,人们也逐渐淡忘了,但并不表示没有人来读,并不表示多少年后人回忆当年的文学作品时不会提起那多。

  我隐约的感觉,那多更想让自己的这部《百年诅咒》看上去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或者是一部比较像样的小说,不仅仅是能够通俗着读。

  正是这样的文学手法,刻意的叙事安排,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使我在沉浸于故事的时候,反复的被打扰,在现实与小说情节中不断地跳进跳出。

  我想起《穆斯林的葬礼》,作者用章节转换情节的手法,将两代人的故事交织穿插,有对比也有连贯,但我个人认为这一手法恰恰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一个完整的情节叙述过后,才能加进另一个情节,以故事为单位或是以时间为单位都是好办法

  越想被人记住,人们忘记的就越快。就像是一个清纯美丽女子,一改常态的涂抹了浓妆,又换上时尚而夸张的穿着缺失了那份清纯,她就不是原本的她了。

  这是迷失的作品,但一个错误尝试不见得坏事,在错误的岔路上多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而已。

  《百年诅咒》读后感(四):昨日世界里中国小戏

  好吧,我终于强迫自己看完了。

  多少又是一个挂茨威格狗肉卖那多悬疑羊皮的作品。看完的感觉就是,很想找找茨威格的作品和弗洛伊德的书来看看(莫非,人家真的是来做广告的?我低端了)你想啊,一个老外吃了一桌子的糖醋里脊,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然后你递给他个包子,说这是饭后甜点。这本书就是那个包子(你懂那种感觉的)。

  书嘛,当然是有优点缺点,就看那个偏重了点。

  说实话,有几个场景还是挺吓人的,但是呢,我想到了,三叔有句话,什么人不适合干盗墓呢?想象力丰富的人。那我可以把这些惊悚理解为我自己想象力丰富不?(又把自己给夸了),那个画和阿古还是刻画的不错的,前后的悬疑设置还是基本都能结合,整个故事还是挺完整的,刚开始实在没什么兴趣读下去,到最后了,开始揭秘了,勉强提了点兴趣。然后看结局。我去,同性恋,情杀,麻辣隔壁的,真是流行什么整什么,立马把我从看看给点好评的心情,打压下去了。

  整本书前几章给读者做了个小小的历史知识宣讲。前几章,茨威格,纳尔瓦多.达利,阮玲玉,弗洛伊德,罗丹,亚历山大大帝和《黑色星期天》,历史重现?知识传播?还是教育普及?无非是让读者有个心理准备,我要讲悬疑故事了,很悬疑很惊悚的哈,反正惊悚不惊悚,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之后故事闪亮登场,但是呢,作者又每每不失时机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回顾一下这些故事,所谓温故而知新嘛,反正,什么事都能往这些个当年的悬案中扯,文中大段大段的引用,这些大人物故事的细节描写和语言,茨威格说这话时,XXXXXX,一顿引用,当时这事多恐怖啊。于是我也恐怖了。

  故事内容就是主人公他叔死了,然后他不信,就各种从历史和心理学分析,这事我看跟当年茨威格那处戏或者跟那个当年不知道死了多少人的《黑色星期天》有关,不然我叔怎么就死了呢。不可能,于是我也觉得不可能了。然后,又没关系,因为茨威格都啥啥了,人家怎样怎样,找个私家侦探也是这样,那好吧。这是情杀,没那回事。最后,老太太给封信,哦,诅咒啊,那我们就接着组照吧。整本书不超过5个主角吧。就这几人,如果不是诅咒,那不是她杀就是他杀,她死了,他杀的呗,要不就是那个最低调,看似最不可能的人干的呗,这逻辑

  语言很普通,既不美轮美奂,也非思绪缜密,很少有出彩的句子。看这个“桑塔纳司机的脸上好像有道伤痕,是刀砍的吗?”额。这个。人家天天出夜班,睡眠不好,痘痘比较多而已,私家侦探那么好干啊,不是鬼,真的不是。真的,我保证。对于惊悚的描写是:我突然感觉到了什么东西,真的,那个东西一直在我后面,不然楼道那个红外线控制的灯怎么亮了,最后我仍然感觉有东西。然后就一阵冷汗,背上一凉,然后,什么东西明天还会来吧?

  韩裳居然有犹太人血统,我惊呆了。这部书真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啊。从没见过东西方文化能融合成这样,人家的事,咱有份,咱的事,全是因为人多那。你以为蝴蝶效应啊。他叔死了,夏死了,警探估计也挂吧,老太太感冒死了,主人公费城也死了,韩裳没看仔细,过上幸福生活了?反正惊悚的嘛。都死。

  推荐饭后便后,做消遣看。不要认真,不要死脑筋的看,不要细心的看,前车之鉴。这将是还不错的小说吧。

  《百年诅咒》读后感(五):雕塑家的手

  多年传统而古板的文学教育,让人在面对一些畅销小说时,常常苦恼不已,因为读的时候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评论时又禁不住端起架子,不免苛刻。那多的新作《百年诅咒》就让人陷入了这样两难的境地

  不可否认,那多在书中,写了一个虽显简单,而又着实精彩的悬疑故事。说它简单,因为小说的主体案件很简单,同性之爱引发了爱恨情仇,女演员夏绮文见恋人费克群与冯宇同性结婚恼羞成怒,怀恨在心,暗下杀手,设局间接杀死了费克群,心知肚明警察冯宇再利用夏绮文的抑郁病,暗中搅局,将之激怒,导致后者跳楼自尽。光从这些情节看,这是一个略显庸俗悲情故事,并无多少新奇。如果仅仅如此,显然称不上是精彩了,那多也就不是那多了。这只是一块引玉的砖,真正的玉藏在故事引出的茨威格诅咒里面。

  茨威格这个名字,自从他的《一封陌生女人来信》被老徐翻拍成中国电影后,在中国已有很多粉丝了,这个对女性心理熟悉得近乎变态作家,在自杀前写了一本书叫《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书中以亦真亦幻的笔法回忆了他本人的一些奇异事迹,几个首演过他戏剧的演员的离奇死亡便是其中之一,也就是所谓的茨威格诅咒。那多选择这一事件作为出发点,将费克群的死和他要排演的一部茨威格的戏剧联系在一起,然后抽丝剥茧,引导读者步步深入,逐渐揭开夏绮文渲染的茨威格诅咒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小说还再进一步,把茨威格的忘年好友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也牵扯进来,大胆猜测晚年的弗洛伊德,私底下在那些奉他为精神教父的朋友中间进行了一场心理实验,茨威格就是其中一个试验品,这非但没有帮助茨威格走出困境,反而可能加重了他的精神病情

  如果说小说本身的案件构思还算一般的话,那茨威格诅咒的设计和引用就堪称神来之笔了。它让整部小说进入了一种格调高雅的叙事之中,有着拨云见日效果。这样的桥段设计,无疑刺激了读者的寻求结果欲望,对一本畅销书而言,他做得相当不错。这是一本你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尽管它很长,但在故事节奏安排的一张一弛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案件推理中,阅读快感悠然而起。虽然从书中可以隐约看出《达芬奇密码》的一些影子,但这并不影响那多继续他独特的设计和创作

  但是请原谅我的苛刻和不满足,面对那多这样的畅销作家,我知道,那些规规矩矩老得掉牙的评论法则,可能显得不合适。在我的阅读记忆中,那多是一个靠想象力写作的作家,想象力有多大,其创作力就有多大。他的三国簿和记者手记系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卓越的想象力足以构想出一个个曲折刺激的故事和情结,就如这部小说的茨威格诅咒一样,紧紧勾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但对于一部长篇小说,除了强大的想象力,还有很多环节需要顾全,比如人物的塑造,叙事语言的精湛等等。我认为在《百年诅咒》中偏弱了一些,事实上,这涉及到一个问题,悬疑类等畅销书是否需要在缜密的故事外,进行文学性的锤炼。再说,小说人物很多时候,不应是作者手中的棋子,应如雕塑家手中的胚石,一番轻抹细挑的刀工后,栩栩如生

  《百年诅咒》读后感(六):抛开故事,说说那多:从康师傅到兰州拉面

  很久以前,应该是通过《萌芽》知道了那多,当时那多的笔记系列算是相当的火爆。也陆陆续续的看了几本那多的书,但是现在却一点印象都没有了。那多对自己的要求很简单,就和倪匡一样,只要写出好看的小说,所以他的书就和卫斯理系列一样,追求的是好看。应该说对于普通的读者(非科幻迷)来说,那多的小说确实够震撼,一些情节的解释都很科幻,相当的耳目一新,比卫斯理的万能答案“外星人搞鬼”强不少了(当然倪匡的不少书还是相当棒的,一些科幻构想给当时我的科幻世界观造成的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科幻迷来说,那多的点子却都有炒冷饭的嫌疑,一些科幻构想被他运用的很好,但是当时读来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到了现在那些似是而非的科幻故事都已经被我淡忘了。

  还有就是那多的笔头,那个时候那多的书读起来很容易,因为语句段落都很简单,一眼扫过基本就什么都不会漏掉,但是这样的话,文字反而失去了吸引力。那多把太多精力放在了故事上,但是在文章的文字上投入太少了,如果说有些书是快餐文学的话,那那多的书不说肯德基,连多美丽都算不上,撑死就是康师傅方便面,要是没有那些科幻点子撑着,整个就是悲剧的今麦郎了。

  但是(这两个字告诉您,这篇书评的重点在介里),这本书告诉我那多成熟了。故事行云流水,情节也足够曲折,特别是那多的文字显得更加的成熟老道,读起来很舒服,但是不像以前一样显得特别干瘪,也不会像有些文学作品一样,文字太过繁复,恰恰是最适合这种类型文学,基本可以算是沙县小吃或者兰州拉面了,呵呵。

  关于故事就不剧透了,基本没有什么一般类型小说的bug,作为消遣的读物绰绰有余,兴许还会有不少惊喜哦。还有文中弗洛伊德的心理实验我好像在哪本书里见过,读起来总觉得很熟悉,烦请了解的豆友告知一声。。。

  《百年诅咒》读后感(七):茨威格诅咒……

  茨威格诅咒

  for上海壹周

  多年传统而古板的文学教育,让人在面对一些畅销小说时,常常苦恼不已,因为读的时候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评论时又禁不住端起架子,不免苛刻。那多的新作《百年诅咒》就让人陷入了这样两难的境地。

  不可否认,那多在书中,写了一个虽显简单,而又着实精彩的悬疑故事。说它简单,因为小说的主体案件很简单,同性之爱引发了爱恨情仇,女演员夏绮文见恋人费克群与冯宇同性结婚,恼羞成怒,怀恨在心,暗下杀手,设局间接杀死了费克群,心知肚明的警察冯宇再利用夏绮文的抑郁病,暗中搅局,将之激怒,导致后者跳楼自尽。光从这些情节看,这是一个略显庸俗的悲情故事,并无多少新奇。如果仅仅如此,显然称不上是精彩了,那多也就不是那多了。这只是一块引玉的砖,真正的玉藏在故事引出的茨威格诅咒里面。

  茨威格这个名字,自从他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被老徐翻拍成中国电影后,在中国已有很多粉丝了,这个对女性心理熟悉得近乎变态的作家,在自杀前写了一本书叫《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书中以亦真亦幻的笔法回忆了他本人的一些奇异事迹,几个首演过他戏剧的演员的离奇死亡便是其中之一,也就是所谓的茨威格诅咒。那多选择这一事件作为出发点,将费克群的死和他要排演的一部茨威格的戏剧联系在一起,然后抽丝剥茧,引导读者步步深入,逐渐揭开夏绮文渲染的茨威格诅咒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小说还再进一步,把茨威格的忘年好友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也牵扯进来,大胆猜测晚年的弗洛伊德,私底下在那些奉他为精神教父的朋友中间进行了一场心理实验,茨威格就是其中一个试验品,这非但没有帮助茨威格走出困境,反而可能加重了他的精神病情。

  如果说小说本身的案件构思还算一般的话,那茨威格诅咒的设计和引用就堪称神来之笔了。它让整部小说进入了一种格调高雅的叙事之中,有着拨云见日的效果。这样的桥段设计,无疑刺激了读者的寻求结果的欲望,对一本畅销书而言,他做得相当不错。这是一本你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尽管它很长,但在故事节奏安排的一张一弛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案件推理中,阅读快感悠然而起。虽然从书中可以隐约看出《达芬奇密码》的一些影子,但这并不影响那多继续他独特的设计和创作。

  但是请原谅我的苛刻和不满足,面对那多这样的畅销作家,我知道,那些规规矩矩老得掉牙的评论法则,可能显得不合适。在我的阅读记忆中,那多是一个靠想象力写作的作家,想象力有多大,其创作力就有多大。他的三国簿和记者手记系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卓越的想象力足以构想出一个个曲折刺激的故事和情结,就如这部小说的茨威格诅咒一样,紧紧勾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但对于一部长篇小说,除了强大的想象力,还有很多环节需要顾全,比如人物的塑造,叙事语言的精湛等等。我认为在《百年诅咒》中偏弱了一些,事实上,这涉及到一个问题,悬疑类等畅销书是否需要在缜密的故事外,进行文学性的锤炼。再说,小说人物很多时候,不应是作者手中的棋子,应如雕塑家手中的胚石,一番轻抹细挑的刀工后,栩栩如生。

  《百年诅咒》读后感(八):穿越时空的诅咒

  请原谅我篡改了当年明月之下的一个名叫穿越时空的爱恋,但是我想除了这个名字意外我真的是想不出还有什么一个更好的名字可以去形容这个小说当中的内容。你不看这本书,你真的不会惊讶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那么多的巧合的事情。才会在暮然回首的地方真的发现,原来命运才是最好的作者,在他的操控之下,我们如同一个个提线木偶在默默的上演着他所规划好的剧本。

  在书中,作者大胆的将佛洛依德 、达利以及茨威格他们之间一些有趣的相同点进行了具有创意的想象和扩展。在阅读的时候,当你刚刚为主角的逃离圈套感到庆幸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死亡又将你的脖子紧紧的套在绞刑架上,使得你喘不过气来。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不光是作者的情节内容构思意外,更值得一题的是作者对于科学和理性的探讨。是不是人真的已经搞清楚了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我想是没有的。纯粹的理性真的可以代替感性吗?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人类还要在不断的探究着自己呢?还在一边高喊着已经搞清楚了人类的一切,比如说什么基因工程之类的。但是在我看来,失去了底线的人类必然要像茨威格的剧本一样让人坠入毁灭的深渊!而不是与此相反的天堂!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类失去了底线。失去了对于自身的底线。

  如果用一种夸张的宗教的说法来说,人类除了犯下了自原罪意外的罪行的话,那么就是自大了。自以为可以透天地之玄妙,其实还就是验证了那句老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近来在读史的一系列过程当中,我感觉最为深刻的就是中国古人对于天地的敬畏,人一旦失去了敬畏,那么就距离毁灭也就为止不远。或许在我们看来古人对于天地的敬畏只不过是系于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低下的结果,但是看看结果呢?我们现在的不论是灾害也好抑或是人祸也罢,为什么和古人相比较,多了那么多呢?我认为这个和当今人类的对于科学的一味的迷信分不开的,我在这里不是说讲科学不好,但是我认为应该是人类驾驭科学,而不是任由科学长成一颗变态的植物寄宿在人类的未来之上。例如在终结者当中的天网,它的本源目地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类所服务,但是因为人类一味的追求,结果呢?这个算不算是养虎为患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想这个也许就是路西法坠天之后对于亚当和夏娃的诅咒延续到我们身上的结果吧!

  至少这个是我在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想,而且我觉得书的最后结局也突然给了我或者是其他的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余地,是怎么样了呢?不是说是诅咒解除了吗?但是为什么还……·就像是人类的未来一样,本来就是不可预测的,是生存抑或是毁灭,都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但是这条道路的走向却是直接寄托在人类的一念之间,是毫无底线的破坏一切,还是能够心存一点敬畏的探究。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类总是一定要毁灭的不是吗,就算是不是2012年也会可能是3012年么、对么?就像是无解的蛇在吞吃自己的尾巴,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圈,穿越时空的诅咒依旧是依附在人类命运骨髓之上的一条蛆虫。没有办法。

  《百年诅咒》读后感(九):百年诅咒

  还是忍不住在买来的第二天看完了。虽然那多这类作者的书,看过了也就算了。但是的确还是有进步的。应该有读了很多同类型的小说,而且努力学习。其实按照这个路数写下去也可以。至少这类书可以让我一下子看下来。尽管作者开头的设想总是让人很惊异,但最后也不过给了一些很大路货的结局。

  还是要看看的,缓解疲劳嘛。而且是放假的时候。

  但我想看看茨威格的书了,虽然翻译的书总是看得很累。所以一定要好好学语言。当然,如果不是太枯燥或者太专业的话,是否可以看看佛洛伊德。但我对于外国人的文字似乎都有些抗拒,毕竟总隔了一层,如果我看了一些世界名著,我宁愿说是看了译者的作品,而不是看了作者的作品。所以,应该说来,我还没看过外国人的书。

  《百年诅咒》读后感(十):sigh

  那多的这种伎俩已经习惯甚至变成俗套了。不是贴新闻就是以真人真事开打,不过一开始还真的很诱人,最早的三本《坏种子》、《铁牛重现》和《凶心人》倒也惹得年少的我站在图书馆的书架前一翻而过,毕竟借回去还是很丢份的,后来为了打发课堂上无聊的时间,又从前排同学那里借了《亡者永生》和《幽灵旗》来看。《亡者永生》藉SARS的余威又转嫁上“太岁”的传说,而《幽灵旗》则是亚洲恐怖片中惯有的心理暗示惊悚。直到在书店里又看到《百年诅咒》,封面上“源自茨威格真实记载的神秘事件”才稍稍挠到了我的痒处。茨威格、达利、弗洛伊德、阮玲玉、百年诅咒、寰球追杀,一股脑儿煮进一盅佛跳墙。很有国际感的开头,上次印度洋海啸的噱头也是,可最后不过是中国大陆滋养的结尾。费尽心机勾得人神魂颠倒摇曳荡漾、阴谋论发作的时候画皮掉落,不过是为一桩蛮普通的谋杀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吉列尔莫•马丁内斯的《牛津迷案》也是如此,数论掰得头头是道、精滚烂熟,差点以为有个数学界的光照派从《天使与魔鬼》里跳将出来。站着翻完,倒是后记里正伏案写作,父亲递过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指点字句,让儿子找到创作灵感的叙述让人倍感温馨,很有大文豪V.S.奈保尔之父与其雁书往还、探讨写作的感觉,父子之爱,莫大于此。那多以真事起头本是有别于卫斯理等小说的长处,往往叫人跃跃欲试一探究竟,但高山仰止后并不能朗照,反是飞流直下的结局无法和凤头相衬,硬拗的总不比元真的,甚是可惜,叫人疲软得跟见了徐丽埃妲瘪乳头的卢梭一样,蜕皮的蛇一般疲软地滑下床来,兴致大减。那多好歹灵异手记系列写了不下十本,为写作这么一本不属“灵异手记”系列更是先写大纲再行创作,然而与刚出三部曲第二部《夜之琴女与耶稣之笛》的哥舒意相较,两者宏大叙事却都又草草缴枪了事的疲态就尽显无遗,也许年轻作者在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西方叙述技巧上都确有强势之处,然而敷衍成文仅凭激情是不够的,普鲁斯特花了七卷时间才让精巧豪华教堂的穹顶合拢,让小径的斯万家一边和盖尔芒特家一边由希尔贝特与圣卢的婚姻联结。滴水不漏的叙事并非易事,这一点那多和哥舒意仍须假以时日多加浸淫,浪淘泥沙始露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