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去看房子的路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经典读后感10篇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是一本由万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读后感(一):她是孤独而又自由的旅行者,正在去看房子的路上

  6月的时候去欧洲游学了一趟,心里面有很多的想法,有点千头万绪感觉梳理不清楚。前段时间买了一些书,其实都是读书的时候万老师列的必读书目,什么柯布西耶的《明日之城市》,《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那时候买书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都是在读书馆借的,囫囵吞枣的读下去,匆匆写了读书笔记交了完事,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人家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时候读书归读书,也没有去过看过多大的世界,现在去看了世界,却又没有时间耐心的去书中回味。就我这样冒冒失失的学生,却有一个非常擅长旅行读书和写字的老师:万征,万老师。是的,和她的名字一样,她本人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好的范本,最近她出了本新书《在去看房子的路上》,在一个终于能放下工作星期天午后,我读到了它。在流畅又饶有兴致文字带领下,我合上了书页。想要试着写个书评吧,可是万老师呀,我哪有够格评论的功力?就当我是个小迷妹,写篇文章像我的偶像致敬。

  如果你爱旅行,也爱建筑,还喜欢孤独,那你一定会爱上这本书。她有一双非常非常清澈眼睛,她的“看”不是look,是read,是“阅读”。随着文字,你会仿佛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电影般的关于场景,不仅仅有画面,还有声音——甚至能感受光线,和风和温度,还有气味。这个镜头好像会魔法,带着我们先看看外立面,整个街区的模样,建筑的材质对比,开窗的节奏感。。。然后又推门进去,你甚至会感受到门的重量和厚度,然后是整个房间布置,布置,家具,还有各种小细节,甚至于地面铺设了多少厘米乘以多少厘米的砖!然后魔法的镜头会摇起来,以上帝视角带你去看这个空间的流转,再看看窗外的风景,然后全程都伴随着画外音,在细细的又轻描淡写的讲述关于这个空间的建筑师,讲它的设计概念,讲它的故事——而且还有,你读到的是她关于这场旅行的热情,她对建筑的痴迷。真的很奇怪,明明就是一群人的旅行,你就会觉得她是独自一人,你也非常渴望和她一样,用指尖抚摸着那些或冰凉光滑温和粗粝的材质,看上去默默的,内心却无比欣喜激动,拖着旅途疲惫身体和激荡的脑力,去看那些在文字和图片中用眼睛抚摸过千百次的大师杰作。自己孤单单一个人,只身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却穿越了时间空间与设计大师们心脑相通,这种触电一样的幸福,我猜你也懂得。

  人人都在问,旅行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看完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答案。那些文中提到的电影,书籍作家艺术家被一一的映入文字之中,映入场景之中。当然因为大部分都是我读过看过或者知道一点的,那种亲切熟悉的感受,又被作者牵引着,细细的回味一遍,好像作者笃定的在跟我们说:你看,这旅途多美!这生活多美!而且,这些文字一点都不生涩,不倨傲,不掉书袋,它就是一位相知的老友在跟我们分享,轻盈细腻,却又富有体谅读者阅读感受的真挚之情。巴黎绿树丛中的让·努维尔红房子,纽约甜腻冰凉的甜甜圈,东京冰凉春夜雨中隐约的“警视厅”。。。那些文中的镜头呈现出来,才不是仅仅带你去看房子,他们都说“世界那么大”,而真正的 深刻回忆,都是在五感交织的细节里体现出来的呢。作者用设计师独具美感的视角去旅行,又以具有文学素养的笔调写出来,这样像看电影一样流畅的阅读感,真的,让人有一种久别重逢喜悦

  好吧其实我承认说我爱这本书原因之一作者是我恩师,因为我认识她已经十多年之久了,还是深深的被她的本人的魅力以及文字的魅力所吸引。我从一个青涩叛逆小姑娘已经为人母,而万老师还一如我认识她第一天一样:是一位敏感平和美丽真诚学者。听过她的课,和她一起做过设计项目,读她写的书,这么多年难忘关怀教导,以及她本人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笔耕不倦的追求,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人生难免事事如意,做孤独自由的旅行者,心平气和的去走自己的路,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做,创作自己喜欢作品,十年如一日,去体会世间最真最细微美好,就是最美满的人生。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是你一定要读的书。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读后感(二):在场性游历

  从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的虚无之用,再到海德格尔天地人神归位的“诗意栖居”,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关于房子的思考不但是一个居住问题,还是一种哲学思辨。在时空连续的前工业时代,建筑是地域复杂环境自适应的逻辑产物,它周而复始地吸收和接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进而演化出日常生活的稳定性和恒常性。而在时空压缩的工业化社会中,建筑总是被技术理性资本逻辑精确控制并通过数理来解构,作为日常空间的房子机械单调地“符号化”着。

  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空间生产的均质化复制?如何重构人与建筑之间的基于场所性的有机关联?本书的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归生活本身的空间营造和探讨建筑意义的空间体验。前者是在地建筑对日常生活的锚固,如作者在自宅营造过程中基于建筑师和屋主两重身份对川西平原农民建房模式和乡居生活的演绎,这是她上一本专著《建房》的在地性逻辑;后者是在场建筑的现象学体验,作者摒弃了建筑学体系图像分析的惯常叙事手法,而是身临其境进行空间阅读和感悟,这就是《在去看房子的路上》一书中描述的在场性游历。

  这本书以20段城市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身体力行的建筑之旅,其内容以现代主义风格经典建筑为主,如勒•柯布西耶的莫利特公寓、让•努维尔的盖布朗利博物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古根汉姆美术馆、阿尔瓦•阿尔托的实验住宅、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自宅等现代建筑名家作品,亦有当代建筑的艺术精品,如西泽立卫的丰岛艺术博物馆这类神来之作。此外,京都龙安寺方丈园、纽约中央公园、纽约滨河公园和罗斯福四大自由公园等园林景观精彩描述亦为本书增色不少。

  然而,在场性的建筑体验并非止于建筑本身,而是寻找建筑和品味建筑的过程。这本书对于这些经典建筑秩序和意义的探寻并非止于建筑本身,而是延伸到看建筑的心情和沿途的风景。在大约三年的时间里,作者间隙性地穿行于纽约、波士顿、巴黎、东京、京都、台北、赫尔辛基等地,行走路径中穿插着无数的小故事,以及众多路过的街道、遇到的风景、看到的颜色……在作者细腻的情感出色文笔之下,纽约范儿、东京物语、京都禅意、瓦尔登湖幽深邃等沿途风光迎面而来真实逼人,这大概是此书名为《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而非“看建筑”的由来吧。

  对于一个专业的建筑学者而言,这本书身体行走的建筑之旅并非建筑初学者经典建筑的现场回顾和学习,也非是职业化建筑师的创作采风和灵感探索,而是一种洞察世事后悬搁功利性、回归真实的场所性体验。在书的封底这样写道:“书中写到的地方,并不是旅行攻略中常介绍的具有代表性的热门景点,这些文字也不是对一般旅游爱好者有多参考价值的旅游指南”。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读后感(三):关于建筑,关于旅行

  关于建筑,关于旅行

  文//雪山上的彩虹

  虽然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也是建筑师感情上的寄托,并且一座建筑背后还承载了很多艺术、思想文化也就是说建筑是用它自己独特的语言向我们述说属于它自己的故事,但《在去看房子的路上》却是作者给我们讲述有关建筑的故事,也讲述了她在看房子途中的故事。

  记得在朋友圈第一次读万征老师的随笔,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感,从她的文字中不仅读到了建筑,读到了她行走途中的内心感受,还读到了文学,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把这些随笔当作游记来读。由于本人喜欢行走,再加上对建筑有一种莫名的喜爱,很自然对万征的随笔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她的文字让我充满了想象的空间,阅读时,她笔下的建筑总会在我脑海奇特的展现。

  上月底我拿到万征老师这本《在去看房子的路上》,就迫不及待翻开书,“我从这一篇篇随笔中除了读到房子的光和影的故事,读到了城市的人文,读到同这座城市有关的故事,从文中我还读到作者在那个时刻的内心感受,阅读途中脑海里常常会出现一幅幅美丽又和谐图画,那些美丽的画面是那么真切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喜欢文字的我常常从文字中读出画,这些画非常自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是那么那么真实,有时我无法弄清当时自己到底是在读书?还是在欣赏画?仿佛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是绘在我脑海里的白纸上,也就是说作者用文字把它们画了下来,为了将这些画面能够永久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这段阅读感受也就是读完这本书当天,立刻在手机上记录下来的阅读心情。

  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2013—2015年间她从一座又一座建筑之间行走故事,也可以说是此书是作者这些年来建筑之旅后的写作手记。如果说这本随笔集是当作建筑随笔,我更加愿意把它当作旅行随笔。虽然此书是作者围绕她所喜欢的房子而写的随笔,这一篇篇随笔貌似是在讲述和房子有关的故事,有些文字讲述房子设计者的故事,有些文字讲述曾经居住在这座房子里的那些故去之人的故事,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不仅仅只写同房子有关的故事,她还真实地记录了她在看房子途中内心感受,并且给我们介绍了她所到的那座城市的人文环境。阅读时,就好像我同作者一起游历一座座陌生的城市,还欣赏了一所所带有故事的房子。

  我读《房子上面的房子》那篇随笔时,忽然感觉自己随着作者一起来到勒•柯布西耶的“莫利特公寓”,因为正好我刚刚重读完《勒·柯布西耶书信集》,柯布西耶对这套公寓曾有过描述,所以阅读这篇随笔时,内心有一种别样的感情,因为这次是万征老师带着她对柯布西耶崇敬和喜爱之情,对“莫利特公寓”进行了非常细腻地描述,阅读时就让我有一种错觉,好像我同万征老师一起参观了“莫利特公寓”。当我读到作者在巴黎,在雨中,在密林中,她意外地同一座红房子邂逅,这种惊喜给作为读者的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记忆,作者似乎是被藏在密林中这个“红色庞然大物”吸引过去的,这座红房子原来是让•努维尔的盖布朗利博物馆,读这篇时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那种快乐和惊喜心情。这本随笔集也就是这样把我从这座城市引领到另一座城市,让我欣赏了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房子,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古根汉姆美术馆到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自宅等现代建筑名家作品,从日本的濑户内海的那座“水滴房子”到京都龙安寺、从阿尔瓦•阿尔托的实验住宅到阿尔托的书店,从芬兰的“科耶塔罗”到波士顿乡下的“白房子”……波士顿这所白房子座落在瓦尔登湖湖边的森林里,是梭罗曾经居住的地方,梭罗就是在这儿写下了那本传世之作《瓦尔登湖》。

  我就这样追随着作者的脚步,在陌生的城市中来回穿梭,在有故事的房子间行走着。《在去看房子的路上》虽然是作者带我们去看她心中的房子,但她用细腻的文字写出了她在看房子途中的心情;她的文字就像一条静静的河流,很自然地流露出她当时的真实情感和感受。那些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非常自然地在她的笔下向我们展示出来。又因为作者博览群书,所以她笔下的城市不仅有建筑故事,还有文学故事,这也是我喜欢万征老师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这本随笔集不仅让我看到带有故事的房子,并且随着她的文字还让我游历了不同的城市。

  2017.11 13 星期一 雨于深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