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佩特拉经典读后感10篇
《石头佩特拉》是一本由[意] 玛丽安娜•科波(Marianna Coppo)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01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头佩特拉》读后感(一):不一样的石头
《石头佩特拉》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儿童漫画书,讲述了一块超级萌的大石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的佩特拉。在他自己的眼中,自己巍峨成高山,谁也动不了他。在他眼中,自己是一个蛋,可能孵化成恐龙,又或者孵化成企鹅。他说,我属于世界,而世界有无限可能。于是,我们的小石头佩特拉,伴随着他每一次的移动,都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大利插画家玛丽安娜•科波用这个小石头,讲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就是自信。她笔下的佩特拉尽管遇到了不同的人、动物,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但这并没让他受到打击,反而变得愈加肯定自己。
当他认为自己是一座山的时候,他很霸气的说到:我哪儿都不去!让别人过来找我。想象着宏伟广阔的山脉,佛家的山不来我去的禅理,觉得佩特拉十分的了不起。当看到他如山一般披着披风,那山脚下的骑士也都有了唐吉歌德的影子。于是作为大山一样的佩特拉,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而实际上,佩特拉只是一个小石头,一条玩耍的狗狗就轻易的让他挪动了地方。当离开了熟悉的地方,佩特拉并没有胆怯害怕,而是细心的打量附近的环境,让自己更快的融入环境。尽管自己是一个石头,但不妨碍自己觉得自己想象自己是一个蛋。毕竟周边都是鸟蛋,大家都是光滑又漂亮,自己看着也没啥区别。佩特拉仿佛看到了自己如蛋一样能够破壳而出:可以变成鸟,在天空飞翔;可以变成企鹅,穿着漂亮的燕尾服;又或者变成恐龙,那种非常霸气的喷火龙。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佩特拉过得很好,知道被鸟妈妈发现他并不是自己的孩子,从而将他抛出了鸟窝。
佩特拉继续着冒险。他是一个石头,一个充满了各种可能的石头,所以他可以想着各种可能。当小朋友看到这个让人惊讶的小石头的时候,也会跟着石头一起想象着他变成各种形态的样子。小石头经历的各种场景,让孩子跟着佩特拉一起,学习佩特拉的生活态度。
这个充满自信的小石头,让他的“旅行”变得轻松起来。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佩特拉,他去各种地方都可以,因为没有人知道,明天的佩特拉又会变成什么。不一样的小石头佩特拉,因为自信,他向所有人展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石头佩特拉》读后感(二):小小的冒险家
《石头佩特拉》是一本适合2-6岁亲子共读的绘本,它讲述的是一颗小石头的冒险故事。尽管我现在还没有小孩,但在阅读《石头佩特拉》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模拟自己该如何和自己的小孩讲这本书里的故事。
孩子,你看这是一枚神奇的石头,有着圆圆的脑袋和一张萌萌的脸,但他可厉害了,他站在地上的时候连很大的风都不能把它吹走。他想待在那里,哪也不去,直到有一天,一只黑色的小狗发现了他。小石头要开始冒险了,他被小黑狗带到了主人那里,但是狗主人并不喜欢他,于是就把他扔进了一个鸟窝里。
小石头圆圆的脑袋像极了鸟窝里的鸟蛋,他想着自己也能像小鸟一样破壳而出,变成一只喷火的巨龙,也能变成一只小企鹅。但就在他还在做梦的时候,鸟妈妈回来了,鸟妈妈一眼就认出小石头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把他赶出了鸟窝。
我们的小石头可没有难过,他是一个勇敢乐观的孩子,他被扔进了一个水池里,他就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岛,上面开满了鲜花,很多小鸟,小动物围着他转。原本他以为自己会一直做一个美丽的小岛,但是一个小女孩发现了他,小女孩可喜欢小石头了,她把他带回了家里。
小女孩用画笔给小石头画上了眼睛和鼻子,他现在不是鸟蛋也不是小岛了,他变成了一头大象,因为小女孩给石头画上了大象的鼻子。但他的冒险还没有结束,没准明天他又会成为新的自己。
《石头佩特拉》是意大利画家玛丽安娜•科波的作品,她喜欢运用彩铅、油画棒、拼贴等方式进行创作,在《石头佩特拉》中你也能找到她很多用蜡笔和拼贴的创作手法。比如小石头最后的鼻子,或者说小鸟的嘴巴。
佩特拉这枚石头给人一种呆萌却又安稳的感觉,尽管他在不断的冒险,但他的内心却是十分坚定的,加上整体幽默的造型,给以一种很强的亲和力。
《石头佩特拉》不仅有很强的故事感,而且整个故事并不是特别死板,我上面只是将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形式,如果加上自己孩子的想象,很有可能发展出更多的故事版本。绘本的用色色差明显,主人公比较偏灰,周围的装饰物颜色明亮。一个是石头本身就是比较暗色,而且用亮色来装饰石头的梦想也是非常有视觉效果。
总的来说,《石头佩特拉》是一本比较适合开发孩子想象的绘本,里面的拼贴手法和用色也比较有特点,作为亲子读书非常不错。
《石头佩特拉》读后感(三):神奇的石头佩特拉
神奇的石头
《石头佩特拉》是一本儿童绘本,在所有的儿童文学中,不论是童话故事,还是传奇的小说,绘本在其中的地位一直无可动摇。 幼儿或孩童从睁眼看世界,到接受光、色彩的引导,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其中眼睛的关注点紧紧抓住思维的着力点,绘本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着知识经验、认知和情感。如果绘本的图画艺术性强、 富有情感、故事的主题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就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使幼儿在主动观察的过程中展现心中丰富饱满的形象,增加认知力和情感审美素养,在阅读中学到更多。
本书的主角佩特拉,是一块超级萌的大石头,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曾经他把自己当做巍峨的大山,风吹不动,时间挪不走,然而,实际上它只是一块在外界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石头,它能轻易被狗叼走,被小男孩轻易的扔进鸟窝。然而纵然被外界这本轻易的对待,佩特拉对自己的定位,依然是一块神奇的石头,拥有乐观和自信,进了鸟窝,它幻想自己是一颗神奇的蛋,可以孵出意想不到的动物,生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被丢到大海里,它想象自己是座迷人的岛屿,美的像天堂,生活过的悠闲自在;被人类捡走,通过绘画等变成充满美感的艺术品……它的一生,拥有无数的可能,论身处何方,不论以哪种形式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佩特拉永远保持乐观和自信,微笑的期待下一次的华丽变身,佩特拉是一块萌萌的神奇的石头。
意大利插画家玛丽安娜•科波,喜欢运用彩铅、油画棒等方式创作作品,绘本代表作有《石头佩特拉》《帽子!》等,其创作的石头佩特拉让所有人都喜欢。《石头佩特拉》适合0-4岁的亲子阅读,以及4岁以上孩子自主阅读。图文并茂,文字更加简短,图画和文字相辅相成,有始有终,循序渐进,色彩斑斓的描述了一幅石头佩特拉神奇旅行的画卷,让孩子在图画中爱上阅读,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学。伴随着萌萌的石头佩特拉,让孩童在阅读中培养乐观和自信的品格,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数种可能,逆境并不可怕,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用健康和良好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环境和处境,转换思维,变得更加积极和阳光,去面对生活,去享受生活。
《石头佩特拉》读后感(四):是石头都会发光的
《石头佩特拉》图、文/文小妖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不!不一样的石头。小石头佩特拉是世界上最小的山,是小虫子和小植物们的家,是一只光滑漂亮的“蛋”,还是一座迷人的小岛……嗯,它是一块小石头。伴随着意大利插画家玛丽安娜·科波的绘本《石头佩特拉》,我们认识到了一块自信、可爱且适应能力很强的小石头佩特拉。
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的英语教授,曾任儿童文学协会主席的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里面说过,“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图画书《石头佩特拉》似乎很好的融合了佩里·诺德曼所言。
单从文字讲述来看,佩特拉给我们的印象是一块非常自信、有着坚定信念的小石头。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炙烤,亦或是时间的流逝,佩特拉一直都积极地享受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惊喜和意外,它在不同的环境中磨炼出了乐观的心态。因此,在佩特拉的世界里写满了乐观,所以它能随遇而安,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小石头佩特拉从图画来看故事,那就更有趣了。首先从形象上,玛丽安娜·科波给佩特拉设定了一个萌萌哒的可爱形象。其次,诚如佩里·诺德曼所说的图画暗示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佩特拉身边飞过的翼龙和走过的蜥脚类恐龙的暗示中,知道佩特拉是一块年龄“很大很大”的石头。与此同时,我们从图画书的前半段可以看出佩特拉的孤独、坚强和勇敢,它是自己的国王,有着迷之的小骄傲,让人一直以为佩特拉不仅年龄长,而且还是一座高大威武的大山呢。直到一只黑色狗狗的出现,哈哈,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出现了:原来,佩特拉只不过是一块很小很小的石头,跟狗狗的爪子差不多那么大的一块小石头。
狗狗和人类的出现改变了佩特拉的命运,也开启了它的奇妙的冒险之旅……
佩特拉在鸟窝里待过,也曾幻想自己破壳而出变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也被踢进水沟里,成为了一座迷人的小岛;最后,它被一个小女孩捡回家,在小女孩的妙笔生花的画笔下,佩特拉终于实现了自己在鸟窝里的幻想,“破壳而出”后变成了一头大象(小女孩把佩特拉画成了大象的样子)。ps.家长可以带着小朋友找石头,然后尝试着在石头上画各种美丽的图画。
文字和图画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二者结合,还能让人从中读出更多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有着非常良好的引导作用。
在我看来,佩特拉所经历的一切是每个人的真实的人生写照。一生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面对各种困境,而当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些逆境时,该如何面对?或悲观消极,或乐观积极?不同的态度可能会导致结局的走向不同,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是以,选择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困境和挫折,非常重要。
在佩特拉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睿智的人生态度,它选择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困境和挫折。因此,我们在绘本里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积极向上的情愫。纵然是在人生地不熟的鸟窝里,佩特拉也没有任何的自卑和恐惧的情绪,它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同样,被鸟儿给扔到臭水沟里时,佩特拉没有自暴自弃,它尽所能的去适应环境,在有限的空间中去享受一切,它身上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佩特拉的人生态度,让我不由想起了我国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
小石头佩特拉的积极和乐观,让它的一生中写满了各种精彩,也让它未来的路上充满了各种机遇和可能。是以,在不计其数的石头中,佩特拉是这世界上的独一无二。
玛丽安娜·科波借着小石头佩特拉的故事告诉每个小朋友,“无论今天,还是明天,你都可以自由地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一个人。”是的,只要努力,心态积极乐观,是石头都会发光的!
《石头佩特拉》读后感(五):美丽自信的佩特拉
首先说,我喜欢这本书的整体色调。我不太懂画画的道理,但是这个绘本给我的感觉是相当舒服的。
绘本的名字叫做《石头佩特拉》。一块石头也有名字,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名字叫佩特拉。故事是佩特拉自己的经历,一块石头的口吻。只有佩特拉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里经历了什么。所以她在绘本里告诉了孩子们。
一块石头尽管不会说话,可是她也有自己的思想。她对自己说:谁也动不了我。风吹不走。时间挪不动。我是一座大山……
可是……
其实一条黑狗就能把她叼走。而且原来她根本没有认为自己就是一块石头。她觉得自己是一只蛋,一只不平凡的蛋。
可是……
鸟妈妈可不这么认为。佩特拉掉到小河里成为了一个小岛。
看,佩特拉永远都是这么自信。
所以,她终于遇到了一个喜欢上她的人,她成为小女孩的一头大象。
想不到吧?
这时佩特拉对自己说:我是一块大石头,让人惊喜的大石头。
是的,佩特拉真的给小姑娘带来了惊喜。
一块小石头可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平凡的,她一直坚信自己总是那么棒,哪怕遇上大狗,哪怕被人踢到一边,佩特拉依然是那么乐观地做着自己。
可能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发现,孩子对于石头有着天然的热爱,不要说是孩子,就是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常常为漂亮的石块而一次次停下脚步吗?捡起来装到兜儿里,哗啦啦响,各种各样的石头,有的是因为颜色,有的是因为形状,石头遍地都是,可是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一样的石头。
而我们如果从石头的角度来看呢?有些石头从这里来到了那里,遇上这样那样的事件,大多数石头默默无闻地生长,却仍然有一部分幸运的石头遇到了人类。
我们都捡过石头,我们与石头的相遇不就是缘分吗?或者说,是这些令人惊喜的石头自己找到了我们。
而我们对石头的过去一无所知。
可是我们现在认识了佩特拉,一个如此美丽而自信的佩特拉。她多么可爱,像我们那单纯善良的孩子,总是带着微笑。
《石头佩特拉》读后感(六):小石头大智慧
看到《石头佩特拉》的封面一下子让我想到了以前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小青石》,佩特拉似乎也是青色的。语文课本里的那块小青石不甘心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岸滩上,希望能够像珍珠、玛瑙一样被制成发簪、纽扣,到都市里见识种种事物,过着有趣的生活。但事与愿违,最后它变成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头中的一块,虽然这与小青石最初的梦想相去甚远,但它觉得能为大家服务,每天看见许多许多不同人的脚,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而佩特拉却不同,它自始至终都拥有很强的自豪感,认为自己风吹不走:无论天气多么恶劣,花草都被吹得东倒西歪,而它却岿然不动;它认为时间也挪不动它:与地球一起诞生,经历过恐龙时代,直至今日;它认为自己是一座宏伟、神气又威武的大山:什么都吓不到它。
佩特拉也是幽默的,它自认为是一座宏伟、神气又威武的大山,而实际上只不过是一条狗都可以将它叼走的小石块,小男孩也看不上它,随手丢进了鸟窝。
佩特拉也是个天生的乐天派,立马融入了新环境,把自己看做是一枚完美、光滑又漂亮的鸟蛋,幻想着自己将来会孵化出喷火龙或者是穿着燕尾服的企鹅,毕竟一切皆有可能嘛。可鸟妈妈却不这么想,因此佩特拉又要挪地儿了。
佩特拉很会自我安慰,被鸟妈妈踢进了水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毕竟鸟蛋可不会成为一座小岛。在水上优哉游哉享受海岛风情的佩特拉终于遇到了懂得欣赏它的人,将它画成了一头大象,佩特拉很喜欢,也期待着明天会有所不同。似乎是随波逐流的佩特拉却不管变成什么,它的本心一直都没有变,仍记得自己是一块大石头。
这本书的配色很简洁,没有太多艳丽的颜色,图片也是简洁、质朴,就如佩特拉的心境一般,平静而又自信,但同时又不乏温暖的感觉,像是能够安抚读者浮躁的内心。小朋友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和他们一样单纯而富有想象力的石头,可爱、风趣;家长也可以从佩特拉身上看到自信和坚定,对小朋友们来说是学会成长,家长也可以透过佩特拉平复一下急匆匆的内心。
《石头佩特拉》读后感(七):石头宝宝佩特拉
从前有一颗石头,他给自己取名佩特拉,没有人知道他,也无人关注他,偶尔一只大狗就可以叼走他,或者一阵大风似乎都轻易的把他吹走,这些都不重要,他就是你看到的这样:自信、快乐、总能找到生活中的无数乐趣。
有时佩特拉会飞到鸟窝里扮演鸟蛋宝宝,被小鸟妈妈嫌弃的踢下树枝;有时会扮演喷火龙宝宝再次被无情的丢弃,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就是我!我还是我!我依然是我!
当这颗萌萌的小石头被抛入湖中,你猜发生了什么?哇,佩特拉遇见了美丽的棕桐树,远扬的白帆,悠闲的白云,还有漂流的许愿瓶,一切似乎又有点不一样了,但我还是我,我还是小石头佩特拉!
看到这里,关于小石头,有没有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流行玩石子游戏的年代:五块青的发光的小石子,经过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左扔右扔,最后变得圆润而光滑,伴随着清脆的敲击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我们度过了那个匮乏的年代。
直到后来,佩特拉遇见了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她把小石头揣在口袋里带回了家,经过小女孩的装点,佩特拉成了一件很棒的作品!
整个绘本是如此暖心,处处透露着原始的童真,那个天真、调皮、过分快乐的小石头多像我们的孩子啊!当宝宝执拗的要去爬上爬下,当宝宝搂着心爱的玩具呵呵傻笑,,,,没错,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很快乐,很开心,从不怀疑生存的意义,无忧无虑,不懂世间的纷争和吵闹,没有成长的负累和烦恼,好棒!!
我们都曾经是一个快乐自信的石头宝宝,也有一个带我们回家的“小女孩”------温柔漂亮的妈妈呵护我们,爱护我们,才有了现在成功或不成功的自己,曾经的我们长大之后,石头般的棱角已不再,“我就是我”的魄力和自信早已消磨,唯有嘲讽、嫌弃和白眼。。。。愿我们能保护好孩子的“棱角”,保护他们在这个陌生的世界跌跌撞撞,仍能有一份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勇气,快乐前行!!!
《石头佩特拉》读后感(八):佩特拉——一块有性格有故事的石头
石头特佩拉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小时候的自己和现在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特佩拉提醒我,小时候的我对这个世界有多么的热情和好奇。
春天的时候我们热衷于种花种草,从村头的大柳树上折下刚刚爆青的树枝,插在灌满水的酒瓶子里。看着叶芽一点点长大,慢慢变出穗子来,感觉春天就我的瓶子里,特别的美。
夏天呢,和小伙伴们去打草,我最喜欢去河滩上。河北省历来缺水,我们村的河只在河道中心有一缕细细的浅水,河道上长满野草野菜,河岸的黄土被雨水冲出各种沟壑。在我的眼里,河滩的细土就是沙滩,野草就是原始森林,河岸就是黄土高原。我会长时间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看着蚂蚁小虫爬“雪山”过“草地”渡“黄河”,一团类似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感觉充满胸腔。
秋天是最好的季节,各种庄稼都收割了,一垛一垛的挤满场院和村子里的空地。我们钻在高粱秆子搭成的三角形山洞里,把自己当成掉落悬崖躲进洞里养伤的大侠,一起嬉笑着偷偷吃着甘蔗一样甜甜的玉米杆子。
冬天玩什么?农闲是盖房子的好时候,一堆堆的沙子砖头就是我们的最好的玩具。沙堆上可以吸铁砂也可以挖洞,有的人把大洞小洞在里面打通连城一片,我最喜欢的是在沙洞里埋上一堆圆圆的鹅卵石,模拟海龟下蛋(我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至于砖头,那更是居家旅行过家家必不可少的好东西:盖“房子”要用它,砌“炉灶”要用它,做“砧板”要用它,放鞭炮也要用到它。一言不合动起手来,抄棍子的都是小弟,抄砖头的才是猛人。
我还喜欢放倒的带根须树枝叶子的大树,每每发现一棵这样的宝贝,小伙伴们一拥而上各占一枝。有的负责指挥,有的负责开船,有的负责扔炮弹。大家齐心协力晃动起来,整个树身有节奏的摇晃,像劈波斩浪的战船,像冲锋打仗的战车,也像奔跑跳跃的猛兽,孩子们的英雄的梦就这样无比真切的变成了现实。
《石头特佩拉》就像这样一个精力充沛的小孩子:它一会儿觉得自己是高大伟岸坚不可摧的山峰,人们在它头上盖房子;一会儿觉得自己是湖水中央的小岛,小船在它四周停靠;一会儿觉得自己是躺在鸟窝里的鸟蛋,而下一秒蛋里就蹦出一只恐龙来。。。。。。
在孩子的眼里,石头不只是石头,它可以是任何东西,也可以承载无数的故事。当你看到一个小孩子看着一块石头发呆,说不定她的脑子里正在上演曲折离奇的历险记。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发现这种好玩的东西,你可以教给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