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欢迎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欢迎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1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欢迎度》经典读后感10篇

  《欢迎度》是一本由[美]米奇·普林斯汀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迎度》读后感(一):欢迎度

  1

  人是群居性的生物,在不同组织群体当中,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作为社会层面上的人,每时每刻不在社交中,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拥有民主权力,也承担责任义务,展现存在感,期望获得一定的欢迎度;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彰显了人类的获得感,创造巨大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璀璨的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的变革,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欢迎度自然提升。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融入在不同的团体中,受欢迎的类型也不一样。欢迎度是一种影响自我和被他人接纳的程度。在当下的工作生活中,职场欢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工作业绩、甚至前途命运

  人的一生有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阶段的欢迎度有不同的认识标准。欢迎度高的人,他们的成长更加顺利,人生幸福感变得更强。欢迎度不止存在于领袖伟人领导者,成功者中,也在普通大众团体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可以展示自己的存在感和话语权,拥有影响局面强大气场,不仅督促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也将存在感影响自己和他人。 在现如今的现代化社会瞬息万变,快节奏的生活和浮躁心灵,在动荡世界中,如何寻求安身立命之道,如何改善人际关系,获得一定的欢迎度,融入团体,实现价值,这是一个问题。 《欢迎度》一书,揭示了欢迎度如何能够在个体成长和人生幸福中扮演关键角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致力于自我内心思想改变,改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帮助我们得到更高水平的欢迎度,得到伴侣的爱、孩子尊重爱人温柔,或者老板的敬重,带来真正的爱和改变自我的幸福

  要想拥有欢迎度来改变我们的生活,要深入了解管理自己。 树立自信,用积极的思想意识来引领自我,摒弃消极模式。探寻我们内心深处欲望,不论是青少年时期可爱懂事,还是成人之后的内敛和成熟,把深层次个人魅力能量转化成一种超乎寻常的驱动力。在庞杂的社交媒体面前,我们极易被左右,这就需要在面对交谈博弈中,有勇有谋有胆有识镇定自若随机应变冷静思考又准确判断,用智慧和谋略技巧,赢得尊重,获得欢迎度。建立高品质的欢迎度还需要表现真实随和,充满信任感和同理心,可以将心比心,感同深受,获得共鸣。不论是职场中还是生活中,不论是青春期还是人生的其他阶段,让高欢迎度影响身边的人,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幸福。

  《欢迎度》读后感(二):脱离孤独 做一个让自己欢喜的人

  书评:脱离孤独 做一个让自己欢喜的人

  书名《欢迎度》

  作者: [美]米奇·普林斯汀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副标题: 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

  原作名: Popular

  欢迎度是一本实用工具书,学习并提升自己,直接上图

  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可爱,因为这样能让我们感到快乐收获更多的朋友。然而,到了青春期,一种新模式的欢迎度愈加凸显,它更加强调了地位权势身份,甚至在社交平台上被点赞的数量,让人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脱离孤独 做一个让自己欢喜的人

  ““欢迎度”究竟意味着什么?

  遭到排斥的人能够变得受欢迎吗?

  准确预测裁员结果

  可爱是欢迎度的重要类型

  第三章 你内心最深处的欲望

  你的愿望是什么?

  大脑深处的秘密

  身份地位的魔力

  我们以为身份地位能让我们快乐”

  人们为什么想要获得欢迎度?

  因为我们以为欢迎度的背后是社会地位。因为我们的身体要我们去追求社会地位。

  从青春期开始,我们大脑中的腹侧纹状体——它是大脑中的奖赏中枢的枢纽——在我们体验到社会性奖赏时会变得特别活跃

  例如朋友圈晒了自拍被多人点赞评论

  再比如说是一个微博文章被评论和转发的较多的;

  经常玩的可以关注我微博 :花无涯。

  脱离孤独 做一个让自己欢喜的人

  书的核心观点: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这么对你。主动对他人示好,表达善意赞美他人,微笑,这些都能帮你获得欢迎度。

  你直觉可能觉得喜欢不喜欢是同一个维度 —— “不喜欢”是“喜欢”的反义词,难道不对吗?不对。还记得我们专栏曾经说过,“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平庸”。同样道理,“喜欢”的反义词也不是“不喜欢”,而是“不在乎”。

  一个特别突出的人,有很多人喜欢他,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既没有多少人喜欢他,也没有多少人不喜欢他。这两个人显然不是同一类型,所以“喜欢”和“不喜欢”不能互相抵消,必须算作两个维度。

  脱离孤独 做一个让自己欢喜的人

  中国高中里长得最漂亮女生通常被称为“校花”,校花非常受同学欢迎,但既然是“花”,一般都还是比较含蓄内敛的。美国高中里最受欢迎的女生,恐怕就不能用“校花”来形容了 —— 我看更合适的词应该是“女王”。因为这样的女生非常非常强势

  “女王”的成绩不见得是最好的,长相也不见得是最漂亮的,但绝对是整个学校地位最高的女生 —— 这个地位不是来自老师的赐予,而是来自同学的认可。所有人都认识她,所有人都愿意跟她交往,所有人举办所有聚会,都会邀请她参加。不但男生喜欢她,女生也拥戴她。

  这本书的作者普林斯汀,曾经在研究中邀请到一位女王做测试对象。女王气场十足非常骄傲,在校园里走到哪都是明星待遇,身边还有两个女生当跟班。她进实验室做测验,两个跟班就在门口等着。实验人员就和那两个女生说测试要进行很长时间你们先去吃饭吧,两个女生说,我们就是陪着她来的,我们不吃饭了,我们就在这儿等她出来。

  脱离孤独 做一个让自己欢喜的人

  在我国,青少年们,只有多与他人合作,多与他人分享,才能建立更广泛的私人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欢迎度。

  普林斯汀说,所谓“受欢迎”,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被人喜欢。我们愿意跟这个人相处,他很友好,跟他在一起特别愉快。这是“被接受”的类型。

  还有一种受欢迎,则是指这个人的社会地位高。这个人特别引人瞩目,所有人都重视他,但“重视”不等于“喜欢” —— 也许人们还有点怕他。

  《欢迎度》读后感(三):为了心灵深处那个乐群的娃娃

  人际关系,交往,情商,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及和重视,简而言之一个人在人群中的受欢迎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或者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他的人格魅力。这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现象,无关美丑,有的人就是很有人缘,在人堆里总是能成为众人追随的焦点想想我们身边的同学或是同事,确实有那么一种人,让大家都觉得很容易接近,很受大家欢迎。如果你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本书《欢迎度》,足以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或许你会认为心理学相关书籍会晦涩难懂,但是当你真正翻开这本书时你会发现,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被作者一一展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也又一次让我真切理解态度决定一切。欢迎度和性格有关,所以我觉得对于这本书的阅读对性格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好处,孩子甚至是青年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反省到自己那些影响自身欢迎度的维度,改变自身或许就是通往成功幽径。很难说清直接影响欢迎度的因素,甚至有人用招“黑体质”一语概括,或许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所谓“招黑”并不是偶然,和他联系必然因素也不止一个原因,有的甚至是先天因素。或许“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的这个问题,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答案。而怎样改变就需要你在读过此书之后更切实的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自我突破了,这件事的因果其实原因归结到底还是你自己,社会心理学的专家们会为你体无完肤的剖析你自己,只要你想改变,这本书会给你契机。虽然成功无法复制,但是成功会有相似之处,成功也是有必然原因的,所谓团队,所谓向心力,所谓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成功的方向人心所向靠自己实现,不讲求方法,也没有技巧,但不是没有原因。改变别人从改变自己做起,提高欢迎度不是说服别人改变,而是让自己改变。

  前几年风靡一时的甄嬛传,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让我一下子想到了电视剧里的很多情节,无论你我都处在社会大潮中,或许你已经不为世俗傲然自我了,也许你已经破罐破摔依然如此了,但是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乐群的娃娃,渴望被接纳,希望受欢迎。所以,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为自己,为孩子,为心灵深处的娃娃。

  《欢迎度》读后感(四):为什么你总是扮演默默无闻的小角色?

  文 / 静待花开

  元旦前,我去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

  之前听说,现在同学会都是变了味的,不是炫富就是坑。什么秀事业、秀恩爱,或者拉保险、拉赞助……唯独缺少曾经共同生活的回忆真情。因此,我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在聚会上只看这些年来大家的变化,而很少去关注每个人“现在”过得有多好。

  猜结果如何?真心是: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

  炎是班长+班花,曾经年级里的风云人物。但在聚会上,却格外地安静,鲜有发声,低调风格记忆中的样子,真心相差太远。

  反而,当天最受欢迎的聚会之星是冰——原本没有什么印象的一位同学。现在做了婚礼主持人,每天祝福新人惯性,让他在聚会中左右逢源,嘴上跟抹了蜜似的,完全一副“万人迷”的姿态

  难道这“受欢迎”是风水轮流转的?当年的校园风光,会透支了今后的“受欢迎”程度?

  如果你这么想的话,就有些太“宿命”了。毕竟现代社会讲究的是科学,那么今天的这本《欢迎度》正是以心理学为基础,改变我们通常认为的“受不受欢迎,完全凭运气”的看法偏见,并最终将我们的努力指引到更加正确有效的方向上。

  下面,请先阅读下,我们的第一个原文片段——

片段一:

  “欢迎度”代指了为许多人所青睐的任何物或任何人,这一现代概念比其表面意思要更为复杂,因为我们赞许某物的方式可能不同。即使是在17世纪,欢迎度也可以指代“讨人喜欢”“受人钦佩”或“引人欲求”等多个意思,它们全都表达了不同的感情。正因此,社会科学如今所研究的欢迎度形形色色,各有不同。

  在这段描述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欢迎度”?很明显,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中,“欢迎”有着不同的样子。一根棒棒糖在小孩子的眼里,是“受欢迎”的;而在妈妈眼里,就是“蛀牙的元凶”,必须敬而远之。同理,对人也是一样。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喜欢的未必他人能接受。那么,究竟要如何衡量“欢迎度”呢?

  作者很讨巧地从其诱发因素讲起,为我们定义了“欢迎度”的概念。一般来说普遍受欢迎的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权威型的,有别人无法比拟的身份地位。因其拥有超出常人特质,所以被大众效仿,成为“受欢迎的人”。另一种则是可爱型,拥有相当讨巧的个性和行事风格。

  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小孩子们的眼中,第一种情况是无效的。那么,可爱型就是老少通吃的了。而权威型至少要等到青春期之后,才会逐渐显现“受欢迎”的效果

  那么在成人世界里,二者是否就一样了呢?

  我们不妨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一个片段内容——

片段二:

  行为和情绪可以随我们接触世界的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哪怕只有一天。它同样解释了可爱的力量,因为可爱举动不仅改变了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还最终影响了我们生命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方式。简单地说,可爱之人得到了人们的善待。不只某一天,而是每一天。

  很明显,这段内容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无论是在孩子眼中,还是成人世界,“可爱型”始终会受到欢迎。

  为什么权威型无法持久呢?

  作者告诉我们:因为它无法改变别人对待自己方式,从而对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因为身份地位而产生的喜欢,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降低,甚至失去原本的优势

  就像聚会上的炎。虽然在中学,她是班长,拥有很多光环荣誉,也因此成为我们效仿的榜样。但,离开了校园之后,“班长”、“优秀生”这些优势,就没了。反而会因为心里落差过大,难以为自己找到新定位,重新赢回欢迎就更不用想了。

  因此,我们说,可爱型的人在人际行为和情绪交互中,影响着他人,同时为自己赢得了长期而持久的欢迎度。

  那么,既然“可爱型”的人如此受欢迎,具体该怎么做呢?请看下一个片段——

片段三:

  对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本质的理解告知我们,欢迎度不仅反映了他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某种程度上还是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的产物。这种施与受的循环存在于我们的社交互动和他人的反应之间,它并非单单只是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事实上,它还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进程正因此,欢迎度异常有效地预言了不计其数的生活结果。

  看着聚会上,冰谈笑自如地组织大家活动,一个瞬间突然击中了我:

大概是在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在出操的时候请假一个人留在班里“看家”。后来,刚跑完步回来的冰看见我趴在座位上,就顺手帮我倒了一杯热水:“喝点热水,暖和暖和。”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人际交互吧。一个温暖的行为,可以带来对方同样温暖的回应。

  因此,要成为可爱型的人,不妨先从细微的变化开始。一次主动的示好,或者简单的微笑,都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与可爱。

  也许你会说,这方法也太简单了,能有效果吗?

  下面我将为你展示“打造可爱”的超级实用3步骤,分别是:

关注他人需求,而不是一味想要自己被关注。 精心培养深入关系,而不是一味盯着朋友圈里的点赞数。 让别人感受到接纳和欢迎,而不是一味将自己放在高处。

  我们再来看看冰。在聚会上,他几乎照顾到了每一个人的需求:小芳家里的孩子小,他会主动提出是否需要早一点离场;小东的车险快到期了,他及时留下了不错的客服联系方式……甚至大家在上学时的一些习惯,他都能照顾到。

  老同学聚会,不可避免地要互相加微信,留联系方式。而在通过好友后,他还会主动提供自己的简介和标签,方便对方整理好友资料。同时也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

  当天虽说他是聚会的主导,但我们都没有感觉到“被领导”。反而是享受了一场很放松随意的老同学活动。

  想到这些,我突然明白了冰爆棚的欢迎度是从哪里来的。那就是:

将心比心,用真诚换来尊重。

  结论已经出来了,也许你会说:这是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的道理,有谁能不知道吗?

  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呢?

你是否会因为在群里的发言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而郁闷很久? 你是否有过群发信息给好友们“求点赞”“求投票”? 你是否在别人求助时,用“我是过来人”“你的问题太简单”的姿态给予帮助? ……

  这些不经意的场景,都会默默地将我们的“欢迎度”一降再降,直至自己猛然发现:我的伙伴们都去哪了?

  与其出现问题再去弥补,不如就从现在开始,一起再来复习下“打造可爱”3步骤,让爆棚的欢迎度成为引爆个人成功的原动力!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彼此。

  —END—

  《欢迎度》读后感(五):你也可以成为受欢迎的人——读《欢迎度》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都会认为,那是一门枯燥的学问,甚至充满了神秘色彩。但总有一本心理学著作,它会打破我们的这种思维模式,让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也愿意静下心来去细细的品读,认真地揣摩,并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米奇·普林斯汀的《欢迎度》便是这样的一本书。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也懂得,一个人的“欢迎度”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上的重要性,甚至不得不承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受欢迎的人,做什么都顺”。所以,“建立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稳稳地融入这个功利的世界。”便成了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但是受欢迎的人可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正是基于此,《欢迎度》成为了耶鲁大学场场爆满的“人气心理学”公开课,它引爆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的热潮。

  《欢迎度》一书,作者首先结合一个个生动的实例,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欢迎度”会影响人们的最终幸福,也从这些事例中或多或少地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并且急于读下去,从中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普林斯汀考察欢迎度的方法是把人分成“被接受”、“被争议”、“被忽略”、“被拒绝”和“一般人”五种类型。其中欢迎度最高的是“被接受”和“被争议”这两种类型。令人惊讶的是,通常意义上最受欢迎的人往往并非最幸福的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欢迎度和我们的身份地位并不相同。“欢迎度”所衡量的是一个人讨人喜欢的程度,而身份地位则是一个人的支配性、知名度、权利和影响力。我们大多数人对“欢迎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故而一直在追求非理性的欢迎度——身份地位。曾经以为拥有了身份和地位,我们就会拥有一切,中外历史上的很多统治者和独裁者,让我们明白,地位也许能够让一个人拥有整个世界,但唯独缺少了快乐和爱。如何获得较高的欢迎度呢?“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么对你。” 普林斯汀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建议:要帮助别人,而不是只顾自己的需求;要关注别人,而不是只想要被关注;要精心培养深入的关系,而不是收集更多的朋友圈“点赞”;要让别人感受到接纳和欢迎,而不是自己感觉高人一等……作者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那就是假装一天自己是个受欢迎的人,那么,在这一天里,别人真的更欢迎你了。

  《欢迎度》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书中有的不仅是丰富的心理学理论,更有大量生动的故事。不仅适合青春期的孩子和广大的年轻读者阅读,为他们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指点迷津。也可以作为一本家教书籍,供广大父母学习。它帮助家长们认识到,孩童时期的人际关系和青春期的人际关系截然不同,家长要明白哪种欢迎度在未来最有可能帮助孩子,并且在不同的时期适时地加以引导。父母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相应地改变相处方式。

  《欢迎度》是一部论证严密的心理学著作,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帮助我们彻底改变对当前人际关系的看法,并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我们的生活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温暖和幸福。

  《欢迎度》读后感(六):关乎一生的幸福——欢迎度

  说是一部人气心理学书籍,不如说是一部教你如何改善行为的书籍。本书是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揭示一个永远存在于我们生活周边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校园欺凌现象、为什么民主测评有巨大的差距、为什么裁员总是有你?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本书都可以告诉你。用通俗的语言总结此书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只要你改变可恨之处,你就能改变可怜之人的处境。

  说说书中的欢迎度为何物,社会科学家相信当我们回想中学“欢迎度”的意味时,我们所有记忆起的欢迎度类型更多地反映了身份地位,身份地位所衡量的并不是一个人讨人喜欢的程度,而是他或她的支配性、知名度、权势和影响力。有趣的是,直到我们进入青春期前,地位都不会成为我们的突出问题,但在我们其余的人生里,它却往往会将自身确立为一种意义重大的欢迎度类型。这又让我联想到了社会学里面的精英理论,现实社会中,为什么阶层在逐渐固化呢,我想除了资本的积累程度不同以外,家庭教育中欢迎度(我认为是情商)的这种传承也是有一定影响在里面的。书前面的推荐序和引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了父母的“欢迎度”对孩子将来的“欢迎度”成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所以我参照书中的分类法分析了一下自我的“欢迎度”处境。书中引用了“社交计量组”这一科学建模的料表,把用欢迎度设定的人分为了获得接纳、充满争议、遭到排斥、遭到忽视这四个维度,然后有极端值为最受喜欢和最不受喜欢,还有中庸。对比发现自己可能是获得接纳和遭到忽视之间的中庸者吧,虽然明白自己的欢迎度不怎么行,但是我也懒得去改变了,毕竟小半辈子也过来了呢,觉得在乎这些会生活的很累吧,虽然书里后边也写到了受欢迎的人和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但是,我又觉得情商这种东西真的是靠家庭教育和先天遗传的,作为一个懒癌晚期患者,改变自己的现状从而为了下一代高欢迎度,我的动力还不是很大。获得接纳者被人表述为值得信赖、交友广泛、正派阳光、斯文耐心,懂得如何和他人相处;遭到忽视者在日渐长大后可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焦虑缺少自信不从事需要与人互动的行业、一种是表现的出色;遭到拒绝者、一类是极具攻击性得人、另一种非攻击性的,列如书呆子之类;充满争议者只会一直风光,最终后果都比较凄惨。所以我觉得为人还是中庸的好,除非情商很高得人,就去做高欢迎度的人吧。看这个书又想到了最近看的电影《芳华》,我觉得这个电影就很全面的揭示了欢迎度,何小平就是遭到排斥的,她“偷”军装的行为让我无法理解,就是一句话的事,借一借有那么难吗?活雷锋就是充满争议的人,最后与遭到排斥的汇合了,总之让人唏嘘不已。

  书中都是援引很多真实的案列说明欢迎度对人生的影响,读者一定能从这些案列中找到自己类似的情况,来对比自己,做出判断。感觉此书尽早读的好,在中学和大学时期读,都是不错的选择,也许会改变人生轨迹吧。

  《欢迎度》读后感(七):欢迎度与生活

  在此之前,我对于心理学之类的书籍一直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苦涩无趣是我一直的感觉,所以对于欢迎度这个名词的一无所知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是当我无意中看到欢迎度书封上那句建立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稳稳地融入这个功利的世界时,仿佛有一个神奇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这本书或许不一般,或许值得一看,就是在这种鬼使神差之下,我翻开了这本书。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九个章节,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欢迎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欢迎度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本书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为我们欢迎度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被展开之前,作者用苏珊、乔、詹妮弗等人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不同际遇,形象而生动的将欢迎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展现了出来,并由此引申出有关于欢迎度的两个问题,一是欢迎度是存在两种形式的一种可以帮助我们另一种则会伤害我们,但是我们却无法确定我们想要哪一种欢迎度;另一个问题是欢迎度的两种类型即身份地位的反映与可爱度的反映。在随后的第三个章节中作者对此展开了深层次的论述。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对欢迎度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展开叙述。在这个部分里作者认为你怎样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么对你,这与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她哭,它就对你哭,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作者认为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其实也更愿意与可爱的人待在一起,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遭遇两相印证,我们会发现事实就是如此。不论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我们工作的地方,我们都会发现,可爱的人的周边总是会聚集着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关注。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里则具体讲述; 欢迎度其实是需要耕耘的。作者认为青春期时的欢迎度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影响我们成人之后的发展。曾为本书写推荐语的万维刚也认为人的十三岁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十三岁之后的我们在提高欢迎度的问题上就要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了。到底是专注提高社会地位还是老实一点就此满足于被接受甚至被忽悠了。作者在如何提高欢迎度的问题上着重指出了父母在孩子幼时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比如父母同孩子的相处方式的变化,父母对待孩子的习惯性动作等等,这些其实对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欢迎度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如何解决我们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关注一下欢迎度的养成问题呢?

  《欢迎度》读后感(八):欢迎度:帮你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心理学武器

  一

  有这么个男孩,十六岁了却仍活在十一岁的躯壳里。这意味着,他的同龄人不会乐意和他一起玩耍活动,甚至还可能故意孤立他。毕竟,无论同一个外貌和声音都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做点什么,都是一件不那么酷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他意外获得邀约去参加他所打工的超市中的青少年员工所组织的聚会。正当他为此满心期待时,大反转无情地向他袭来。刚刚还热情邀约他的人,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将他锁在超市内,大声嘲笑他的痴心妄想。

  这一段屈辱的经历,正是《欢迎度》一书的作者,美国临床心理学科学学会主席米奇·普林斯汀的亲身经历。

  从这段经历我们不难推测,作者曾经并不受人欢迎。

  可是后来呢?

  后来,作者读完了临床心理学博士,在耶鲁大学开了名为“人气心理学”的公开课,每年,他都会带着几百名学生一起穿上印有“人见人爱”或“年度最受欢迎的人”字样的T恤衫在大学校园里做实验。这门课,成为了风靡校园,媒体争相报道的课程。

  作者问来听课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而来?”

  答案是,他们有的人在少年时期曾遭到排斥,有的人极受欢迎,他们都想了解欢迎度如何影响他们的人生,他们都想学习正确运用欢迎度的方法。

  所以,作者究竟做对了什么,帮助他从人生低谷走向人生巅峰的?

  二

  要读懂《欢迎度》一书,首先得弄清楚“欢迎度”这一概念。

  当前,心理学家们对“欢迎度”这一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欢迎度即影响力程度(有钱有权有能力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而本书的作者则认为,欢迎度反映了可爱度(受人喜爱、被他人接纳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且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可爱度。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欢迎度高,可能是因为这个人受人喜欢被他人接纳,也可能是这个人很有影响力,还有可能是这个人既讨人喜欢也有影响力。

  因此,在阅读《欢迎度》一书时,我们有时需要以“影响力程度”来理解“欢迎度”,有时又需要以“可爱度”来理解“欢迎度”。

  虽然在概念上,心理学家们没有达成共识,但心理学家们的研究都发现,欢迎度能够预测我们的幸福程度。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为了获得欢迎度,有些人是否会因此患上“取悦症”?内向的人是否会比外向的人欢迎度低?

  实际上,想要通过刻意取悦他人而提高自己的欢迎度,相当于误入歧途,因为我们只会觉得患有“取悦症”的人可怜又讨厌,却不会觉得他可爱或有影响力。

  至于内向的人,完全有可能是一个欢迎度高的人。这是因为,性格内向的人也能讨人喜欢,他们也可以很可爱,也可以很有影响力。

  三

  人们为什么想要获得欢迎度?

  因为我们以为欢迎度的背后是社会地位。因为我们的身体要我们去追求社会地位。

  从青春期开始,我们大脑中的腹侧纹状体——它是大脑中的奖赏中枢的枢纽——在我们体验到社会性奖赏时会变得特别活跃。例如朋友圈晒了自拍被多人点赞评论,例如在简书上发了篇文章被推荐到首页获得了打赏。

  我们的身体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其中有两种,一种是催产素,一种是多巴胺,前者增进我们与同伴接触和增进关系的欲望,后者引发我们的快感反应。这两种激素,都通过刺激腹侧纹状体的神经元,以起到让我们追求欢迎度的作用。

  我们以为身份地位能让我们快乐,结果到头来却发现,那些拥有社会地位的人却在渴求讨人喜欢。

  为了不再走冤枉路,我们真的有必要弄清楚欢迎度的潜规则是什么了。

  四

  1、我们的欢迎度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前提是,你容许你过去的不受人喜爱支配你今日的行为。

  2、欢迎度可在家庭中传承,学生时期受人欢迎的妈妈所生育的孩子同样受人欢迎,这是亲子间的教与学在起作用。

  3、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这么对你。主动对他人示好,表达善意,赞美他人,微笑,这些都能帮你获得欢迎度。

  五

  值得一提的是,给本书写推荐序的万维钢,可能因为在国外待得太久,并不太了解中国国情。

  事实上,在中国大陆,想要提高欢迎度,关键词不是“打破”——作者在书中也没有持这样的观点——关键词应该是“合作”和“分享”。做出格的事情在我国并不会显得很酷,更不大可能因此提高自己在同学中的社会地位。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做出格的事情是不道德的,是必须受人鄙视的。我国的青少年中不会出现“橄榄球员现象”或“啦啦队长现象”(Eder&Kinney,1995),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主要在私人关系中得到体现。

  在我国,青少年们,只有多与他人合作,多与他人分享,才能建立更广泛的私人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欢迎度。

  参考文献:

  冯华润.(2014).青少年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基于受欢迎度的系统探索.华东师范大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