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羞耻帖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羞耻帖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9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羞耻帖经典读后感10篇

  《羞耻帖》是一本由安昌河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羞耻帖》读后感(一):死亡是一个人和这个世界最好的和解方式

  《羞耻贴》的故事发生在土镇。从一个案件切入,抽丝剥茧,呈现出人性复杂斑驳。安昌河高超的叙事能力,让故事悬念四起,令读者满怀狐疑又欲罢不能,带着阅读的饥渴感一口气读下去,才发现真相竟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

  《羞耻贴》一改传统叙事的手法,将文本中的“现在时间”集中到一天,描写了土镇12个时辰之内发生的事情。文本构思极为巧妙,采用多人称变幻的方式叙述,从土正、王书、陶一民、边菊四个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借助王书、陶一民、边菊的回忆,以及穿插在文本中的人物行述事状,闪回、回溯此前发生的人生故事,既紧凑又扣人心弦

  每个时辰的第一刻由土正用文言文奏报某人生前行述事状,几百余字高度概括此人的一生语言简洁明快,暗含讽刺、挖苦又妙趣横生。尤其是对乡邻嘴脸及性情的刻画,极为生动深刻!陶一民为最了解土镇的派出所所长,对土镇每个人的情况知根知底,王书是到土镇寻死的待亡者,准备在他的死亡侍从边菊的帮助下没有痛苦地死去。这样几个人聚在24小时之内的土镇,会引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在逐渐展开的故事中,土镇各色人等罪恶行径逐渐暴露:以大姑王句为代表的王姓家族,王句的婆家范姓家族,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发展畸形工业制造剧毒的化合物“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害生命。这个家族的罪恶通过王文、王章、王书三代人的左乳生长的羞耻标志来展示恶的报应;而这一家族的女人,包括安白氏、边菊,她们要么是左乳上有人造的桃花形刺青,要么有天生的桃花形胎记,作者以这些特征来表明她们也是这个血腥恶行家族中的一员。

  这部小说是一张真正的人类的羞耻贴,上面的名单,除了书中已经上榜的人物,其实可以列很长很长。然而作者的目的并不仅仅在此,安昌河除了奉献给读者一个扣人心弦的小说故事之外,还将对人的灵魂拷问至于中心,把人的终极末途突兀地置于读者面前,逼迫读者自己思考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穿行人黑暗之后,在痛苦中求索:“死亡是一个人和这个世界最好的和解方式,是放弃所有对抗的不得已的妥协。难道就不能是羞耻与痛苦向美好与希望的转换?”尤其是通过待亡者王书来思考死亡与人生,让读者对死亡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无论是王书、安白氏还是边菊,经过坎坷羞耻的一生,他们最终都希望能得到心灵安宁。他们在穿越苦难和人生的折磨过程中,让人性得到升华。读者从中读到的,除了人性的恶,更有人性的宽容与和解,这大概才是作者真正想达到的目的。

  《羞耻帖》读后感(二):在羞耻的内部世界探险

  佳作推介——《羞耻帖》安昌河

  在羞耻的内部世界探险

  郭名华

  女人的乳房上长着桃花胎记,男人的胸脯上长着阳物形状的凸起,这是一个家族羞耻的标识,安昌河的长篇小说《羞耻帖》由此展开了对这个家族奇诡而隐秘历史的探查。这是一个英雄光荣的家族,王书的祖父王文是一个革命年代诞生的英雄,后来整个家族都笼罩在这一荣光之中。然而,这个外表光鲜荣耀的家族, 随着小说对家族历史真相的不断逼近,其实充满了很多无耻和罪恶。这个王姓家族通过“鸠占鹊巢”,取代秦村原来的统治者秦姓家族。奸淫掳掠、杀人越货、龌龊残忍等等,“坏事做尽”,可谓恶贯满盈罄竹难书。小说中的王纲是爷爷和自己的母亲乱伦的产物。王文、王段兄弟,为了维护自己家族的地位,不惜造谣惑众和制造事端(杀人),制造恐慌,一边举起鞭子,一边假惺惺予以照顾,目的是让乡人依附臣服。王文、王段进山当土匪,劫掠财物,甚至对路过的女子大肆奸淫。为了掩盖兄弟俩乱伦的罪恶,王文把自己统领的土匪灌醉,全部枪杀,凶残至极。姑姑王句设计陷害自己的弟弟(撞车身亡);王句和王章姐弟俩害死自己的母亲(跳井身亡)……自从王文之后,这个家族的男女身体会长出羞耻的标识(也许就是由于兄妹乱伦等罪恶遭受天谴)。男性的羞耻标识不但形状和流出的液体极其丑陋、极其恶心,而且也给这个家族的男人带来巨大的肉身痛苦。他们很难经受得了这种残酷的折磨,最终往往自戕而亡。王文、王章莫不如此。现在轮到了王书。王书为了摆脱痛苦,渴望获得有尊严的没有痛苦的死亡。

  小说写了王书的最后一天,他通过死亡侍者的帮助,走向死亡。小说的结构借用了“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时辰来安排章节,每个时辰分为初刻和正刻各4个小节。每个时刻为小说的一个小节,加上小说最后一章的一个时刻,共计97节。也就是说,《羞耻帖》共有97帖。几乎每一帖都记录了土镇的“羞耻”。

  羞耻是一种有道德感、有正义感的人们才有的感受体验。羞耻是无耻、淫邪、淫邪、残忍、暴力、罪恶等行为对受伤害者带来的耻辱。小说几乎囊括了土镇中人们中所遭受的全部羞辱以及所有的羞耻行为。小说在叙述上追求人称的变化,“土正”“王书”“陶一民”“边菊”依次循环出现,排列有序。“土正”小节使用的是第一人称,“陶一民”小节使用的是第三人称,而“王书”和“边菊”小节使用的是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是叙事者在同对方亲密交流,可时时注意对方的感受和体验。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与陶一民相关的内容只因其是派出所所长,他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往来较多,第三人称便于在小说的叙述中穿针引线。“土正”小节中,土正用第一人称向上天呼号:“可知土镇之土,埋葬几多离合悲欢?可知爱河之水,翻卷几多希冀苦难?可知多少亡魂蜿蜒崎岖黄泉路陷落醴都?可知多少哭声响夜空至今尚未消散?可知多少双眼睛黑夜突然睁开就此难合?可知多少热血洒尽只为浇灌真相之花瓣……”从这段话可看出,土正有着舍身救世的情怀,不愿意高高在上,冷眼观世界,作壁上观,而渴望做一个和大众一起喜乐忧惧的人。土正关心黎民百姓的生活,深知土镇的苦难,有社会责任和担当,和作家立场一致的。

  小说中的“土正”小节采用文言文来表达,也同土正(土地神)的主要工作有关(“每有丧亡,将其生前行事述状一一详述,列表陈奏,以备上之终决审判”),同时,也在某种语境下获得表达的自由。小说意旨寄寓遥深,大多蕴涵在小说的文言部分比如说,石中华的儿子小华因为遗传基因遭受化学污染,不治身亡;比如说陈准这个寒门学子,刻苦攻读,追求真理著书立说,却被要求噤声,后遭到野蛮手术,成了死脑子、一根筋;再比如杨崇泰和他的6个子女,大多都有匡时济世的宏伟抱负,大多都在拼力抗争。所谓“悬壶救人,下帷济世”“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溅血三尺,膏油为灯”“一心无碍,了身达命”。杨东河、杨西河据有关方面说法,为失足落水而亡;杨北山是自己引爆身亡;杨东妹也有决绝行动;杨南山的死亡,同时成了一次行为艺术;唯有杨西妹远离土镇,离开“巨大罪恶的湖泊”,远走他乡,以求保全。小说写 “三爱化工厂”(这是只为了经济利益和主政者的一己私利而匆匆上马的工厂)酿成了巨大后果:化工厂爆炸;巨大的废料堆积体随时可能爆炸;爱河死鱼,人们秃头,遍地草枯,炊烟减少。土镇的羞耻与罪恶,桩桩件件,触目惊心,都罗列在案,以备后人评判。

  《羞耻帖》接续了中国古典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优秀传统。

  二

  川菜的特色在于“麻、辣、鲜、香”,麻辣就是味道浓郁,给人带来强烈刺激。川菜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吸引着人们。安昌河的川味小说和川菜有得一比,也是口味浓重奇异新鲜的故事给人们带来阅读快感。诸如“那一下哆嗦并不是你身体对痒痒的应激反应,而是你羞耻的琴弦被拨动了”“妇以股就侯,云雨相随”等等不一而足。小说中的女子都是那么美艳多情,比如说许美群“相貌孤俊,有如画中人”;比如边菊这个女子,虽说经受一次次苦难,却一次次地迅速痊愈,美色让人垂涎,神秘迷人;比如说曾经的乡长千金廖萍,如今的曾晓燕“肌肤嫩白薄透”……

  从小听着老爷爷的故事长大的安昌河,脑袋里装着数不清的民间故事,也善于编织故事。《羞耻帖》中,在一小节短小的篇幅里,杨崇泰的故事也叙述得跌宕起伏。先是做贼,“窃物得妻,泰(杨崇泰)成四邻八乡之笑话”之后,他遭遇牢狱之灾。在狱中,他结识别的犯人,跟着“习字学文”,十年后,竟然“博古通今”,成“饱学”之人。出狱后,“挑拣聪慧者丐育”,得六子,广置书籍教学、鞠诲六子,含辛茹苦,备尝艰辛。后六子皆有所为。这样精彩小故事在小说中经常能遇到。而小说的主体故事,也叙述得让人拍案惊奇。谁能想到,这个乱伦的家族,从此饱受魔咒,长着羞耻标识的男人必定在痛苦中一个个死去?谁能想到,边菊的外祖父竟然是安白氏被兄长奸淫后的野种?谁能想到,在爱城拥有至高权力的“王”“范”两大家族,最终合流为一家?(因范颐的儿子不能生育,抱养了一个“孤儿”作养子,取名范三。哪知范三却是王姓家族的私生子。)让读者感到惊异不已的是,随着家族历史真相帷幕的揭开,罪恶的施予者和罪恶的承受者,竟然都属于这么一个庞大的家族。然而,一切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奇人异事的故事也很多。安白氏能配制让人没有痛苦死去的药物,神秘不已;小姐白无瑕携桃花玉簪去找亲戚,路上遭遇掳掠奸淫;自虐者以钢索鞭打自己前胸后背,罔顾自己的疼痛血肉飞溅,却以为是赎罪;简陋工具,就可以开颅治疗,敲击脑袋就可以让病情解除;阉割匠遭报应;康小一罔顾一切,研究催情药,企图让每一个他喜欢的女人爱上他自己;乡长廖伯康忍心把自己如花似玉的黄花闺女廖萍奉送给淫棍赵舵(时为化工厂厂长);开妓院的女人小满,熟谙男女性事,摸索到边菊乳房上的胎记,告诉她这是性爱高潮的开关……小说中,教授校长,还有杀猪匠、榨油匠、结巴叔、杜火罐、玻璃花子(花匠)等三教九流,因为性,都和边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这个阴暗隐秘的土镇,有着很多的物事,超出普通读者的想象,让你看了之后瞠目结舌。小说戳破了权势外强中干的假面,也把婚姻的外表给戳破,把内在龌龊污秽的肌理翻出来给人看。王文的妻子梁妇和王章的妻子谢诗,都是荡妇,与人通奸,野合宣淫。小说中的土镇是“妖魔鬼怪聚集”之所。易家的金、银、财、宝诸兄弟,共用一个女人,毫无廉耻;许美群贪婪钱财,无耻而淫荡;方晶这个女孩智商极高,学业优异,然而,“生无意义,活无趣味,自向肉体欢愉”,无比淫荡;康小一一家得到安白氏的恩惠,却忘恩负义;作家安歌为吃喝嫖赌、寻花问柳之辈,压迫自己的妻子,却又伪善至极;毛水生在水上杀人越货、毫无人性。土镇是满盈着罪恶的世界,人人都带着羞耻。

  小说充满着民间想象的特征,故事和淫邪交织在一起。然而,言在此,意在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美妙谎言得以戳穿,巨大的阴谋给予揭露。《羞耻帖》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找到了一条比较能够自由表达的道路,得以对这个充满着罪恶的家族的历史楔入更深一些,较为清晰地显现土镇的社会结构、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有如书中的自虐者一样,作家鼓起莫大的勇气无畏精神,穿越在邪恶和黑暗之中,在羞耻的世界内部探险,加以暴露,加以针砭,其实也是为了人类的救赎。这在几乎丧失了信仰信念,被阿堵物笼罩,唯金钱是观的新世纪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羞耻帖》记录的就是土镇的谎言、丑陋、奸淫、贪欲腐败、阴狠、邪恶、毒辣、残暴、杀戮、罪恶等等全部的羞耻故事内容。小说中的王姓家族,他们的所犯的罪行,最后报应到自身。白无瑕(安白氏)被自己的两个哥哥给掳掠奸淫,这导致了她一生的不幸和终生的痛苦。后来活到97岁的她,一辈子饱受侵犯凌辱。甚至有人为了看看她流出的粉红色眼泪,就要恣意羞辱她一番。人的残忍如此,羞耻有如她的梦魇。这个家族的后代女子边菊,也是一个无边痛苦的受难者:年幼时受到父亲边红旗的性侵,后来流落到一堆中老年男人当中,成为他们的性对象,之后又被一群少年施暴,接着置身于妓院(梦楼)中,梦楼烧毁后,被一个肥胖男人控制卖淫,受尽折磨,最后来到土镇,和祖祖(老奶奶)安白氏生活在一起。她们,还有边菊的母亲,身上都有桃花形的羞耻标识。这一羞耻的标识,是这个罪恶家族的血脉印记,既代表了她们苦难的命运,也是土镇羞耻的记录。

  小说把耻辱标识同地震联系起来。当年王文行凶残暴行之时,发生了地震。后来每逢地震,就有灾难降临到这个家族的男人头上,恶心而痛苦的耻辱标识就长出来,一代又一代。这是对这个手上沾满了鲜血,满是邪恶的羞耻家族的一种报应。小说中,姑姑王句为了阻止家族厄运的血脉绵延,力主侄子媳妇许辞向外借种。然而,大概冤孽尚未惩罚完,这个恶报似乎没有穷尽。——殚精竭虑借来的野种却来自范三,而范三是王姓家族的私生子!显然,老天爷没有放过对这个家族的严厉惩罚,羞耻带来的痛苦将继续下去。

  小说给王姓家族的人取名也颇有意味,王纲之后,为王文、王段、王章、王句、王字,此外,还有许辞(词),谢诗。“字、词、句、段、章”等,加在一起,构成了《羞耻帖》小说这本“书”(小说主人公待死者“王书”是也)。也就是说,《羞耻帖》写尽了土镇的风情,写尽了土镇的阴暗与罪恶,写成这样一部“羞耻”之书。

  “爱河鱼虾死尽,飞鸟野兽死光,土镇遍地寸草不生,人人得病。”小说中的化工厂废渣堆,让钢筋水泥给封闭起来,形成了一个类似乳房/阳具一样的丑陋怪物,这个巨大的土镇的羞耻标识,涵盖了土镇全部的罪恶。在小说的结尾,历史的隐秘终于揭开了帷幕的一角。爱城的主政者为何会如此顽固地主张建设拦河大坝,一次次地把土镇的人们往别的地方赶?一个大坝,牵涉到了金融界、商界、军界和政界等诸多利益群体。小说讲:“他们能够制造多大的罪恶,也就能够掩盖掉多大的罪恶。”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土镇淹没掉,要把他们的罪证(巨大的化工厂的废渣堆)给淹没掉。小说中的“王”“范”两大家族,都在为大坝合龙而忙碌,可有谁知道他们在其背后的巨大利益?在利益集团的企图几乎得以实现的时候,废渣堆发生了大爆炸,有毒气体大泄漏,他们的秘密给泄露出来了,再也掩盖不了了。小说罗列事实,“以备上之终决审判”,有着现实的关怀,有着批判的精神和力度。

  《羞耻帖》孤绝而偏执,有着直面现实探查历史真相的勇气,对历史的隐秘有着浓厚兴趣。故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小说聚焦“王”“范”家族历史的种种罪行,同时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土镇的谎言、阴暗、邪恶等。小说全面而深入地对羞耻世界内部进行探险。小说内容丰富而深邃,寄寓深沉,表达畅达而机智,充满着睿智和哲理,融汇了生命的深刻体验和民间俗文化的智慧,构思巧妙缜密,行文自由无羁,极力发出自己的声音。《羞耻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具有巴蜀风情的人物故事,建构起独具土镇气味的文学世界,以此来表达对世界的个人性的理解。

  土镇是人性之恶(羞耻)的噩梦。《羞耻帖》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增强羞耻感,如何减少人类的羞耻。小说的结尾,土镇的大坝给炸了,土镇重新恢复了山青水碧、鸟语花香,土镇重归繁华,人们安居乐业。想来羞耻一定会从生活中远遁。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

  【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

  《羞耻帖》读后感(三):【好书推荐】安昌河的《羞耻帖》

  【好书推荐】安昌河的《羞耻帖》

  平民的不幸在于,他们永远是富人剥削的对象;富人的不幸在于,他们永远是当政者盘剥的羔羊;当政者的不幸在于,他们永远是领导摆弄的棋子......而整个人类的不幸在于,我们永远是老天无聊的玩具。

  当人类体会到那一点,正是他们深陷游戏中的时候。对于老天来说,那是游戏,对人类来说,是悲剧。

  《羞耻帖》讲述的就是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游戏。一场不该发生的事和不该出现的生命,那是血脉的羞耻;形形色色的世间百相,一个个受命运鞭打的人类,那是人生的羞耻;以及大家最关心最热切最希望看到的对官场的批判以及人性之恶的描述,那是人性的羞耻。

  你总能看到一些影子,那些影子存在你的眼睛里,耳朵里,脑海里,甚至心里。你会因为自己也是这玩具中的一员而惶恐,但书中若影若现短暂即逝的光辉,或许能让你在老天的玩弄和自我人生主宰的夹缝中绽放出更完美的花来。

  读者也是残忍的,你在读的过程中,抽丝剥茧般的揭开主人公们一条条伤疤,一件件往事,这实在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做法。但是残忍的读者的使命。

  看破不说破,知恶不做恶,即使徒劳但不妥协。我想这是这本书能够通过一场场悲剧告诉我们的道理。

  安昌河的《羞耻帖》,值得一看,多看。

  《羞耻帖》读后感(四):这是一面人性的“照妖镜”——读《羞耻帖》有感

  2018初春,一个明媚的午后,屋内屋外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坐下来静静地看书,好天气,好心境,做喜欢的事。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

  我从书架上抽出安昌河老师的长篇小说《羞耻帖》,封面上“羞耻帖”三字白中带粉就如羞红的脸蛋。灼灼桃花则让人浮想联翩,浪漫的爱情,春天的气息,生命的朝气,激情的热吻以及桃花运……

  这本书是去年安老师在雎水碧菏园亲自送给我的,上面还有他的签名。我倍感荣幸,可断断续续的没有看完,工作忙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里面的文言文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读起来有点吃力,以往快速阅读一目数行的阅读方式是不行的,此书必须静下心来阅读。

  今天静下心来再次阅读。翻开书就让人耳目一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文章从子初一刻开始叙述故事,又回到子初一刻,“我”来到这个世界,生命的重生。

  “你为什么一定要把那个女孩的尸体藏起来呢?”

  “你不信他,你说你要真疼我,你就别搞我啊?”

  “如果你真的是一朵罂粟花,那就再开的艳丽一些吧?”

  “他们是伟大的婊子,因为他们帮助男人养活了伟大的理想。”

  “他的心脏太硬,子弹没有击穿。”

  “你为啥就不能活的现实一点呢?往事会要你的性命的。”

  “你的身上既然流淌着祖先的血液,就得像继承他们的钱财一样继承他们的名声。”

  看着这些小标题,文字的震撼力,句句如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有些什么人?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高高在上的神:土正,古官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又称土地公公,土帝君。知晓凡人一生的善恶诸事。

  上层人物:王书以及家族(祖父王文,父亲王章,母亲谢诗,大姑王句,儿子王字,妻子许辞)都是英雄家族,书香门第,祖辈的故事被写进很多书里,拍成话剧电影,可是其家族受到诅咒,男性左胸前长了个像男性生殖器的异样东西,就连王书的大姑,王句怀孕几次都是死胎,医生奇怪孩子生命体征非常正常,一出产门就没气了。

  神秘的死亡随从:安白氏

  底层人物:边菊,小满

  派出所所长陶一民,他与小露之间的爱恋,

  土镇镇长廖伯康为了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女儿廖萍的幸福,设计把女儿送到赵舵的手上。

  毛氏父子(毛大又,毛水生)抢劫钱财,奸杀妇女,恶贯满盈。

  这些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安老师的笔下上演着世态炎凉,人心叵测。感觉他们离我们很遥远,似乎又近在咫尺,就是我们身边的他她,甚至是你我。

  爱河上游的土镇将修建一座大坝,所有的居民必须搬迁,在搬迁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安老师刻画了不同人物的命运。独特的视角,耐人寻味,文笔酣畅,描写细腻,人物形象真实丰满,极具立体感,看了之后,深深叹息!黑暗,欲望,自私,但反过来想想,比如边菊,小满,出卖肉体,自得其乐,也是为了生存,为了活着。王书,社会生活中的成功者,上层人物,很多底层人们所羡慕的,他们的羞耻事。

  每个人生命终结之时,土正用汇报文书的形式总结人的一生,人世间的善恶诸事都一一记录在册。不管你在人间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上至高官下至乞丐,土正都知晓你在人世的一切大事小事,恶事善事,并一一记录公正上报。毫无人情可言,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赵公德是天官,是上神,英勇舍身,大仁大义,动天地,感鬼神,不入轮回,羽化登仙,命为天官,为历正之神,专司春分、秋分。赵公德乃赵舵之先祖,赵舵的劣行恶迹也不得因为先祖是天官而有所隐瞒,不能逃脱责罚,真正是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羞耻帖》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命运。安老师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你……,你的……通常我们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讲故事,安老师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当事人,讲述当事人的故事。这种方式更自然更亲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仿佛他就坐在你的对面给你讲述故事,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剖析当事人的心理,娓娓道来的同时甚至说到读者的心坎上了,仿佛读者就在旁边看着故事的发生发展。

  故事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作者关注主线结构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细节,里面的细节描写细腻,非常有画面感。比如其中一小段。窗外漆黑。从窗口悠然掠过的蝙蝠花破了凝固的夜,一群绿色的、粉红的、白色的、大的、小的、有壳的、无壳的、长腿的、短腿的小虫子从夜色里长了出来。它们或飞、或爬、或蹦蹦地跳进了窗户。屋子里一下热闹起来,他们扑向灯火,开始了鸣唱,有的声音短促的,有的声音悠长,有的声音清脆,有的声音钝响……

  读罢,我深深叹气!看世间的丑恶,人性的复杂,同时又觉得情理之中,谁不会为自己着想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都是为了生计。看他人内心丑陋的同时,自己也未必时刻高尚,也未必永久善良。《羞耻帖》仿佛是“照妖镜”,任你七十二变也最终照出你的原型,照着你我他的前世今生。 文学是治愈情感的良药,教人向善的良药,《羞耻帖》就是一味良药。

  《羞耻帖》读后感(五):“你自高高云端,他们在罂粟之田……”

  佳作推介——《羞耻帖》安昌河

  “你自高高云端,他们在罂粟之田……”

  方 岩

  《羞耻帖》里的故事发生在“土镇”。在没有更多的细节暗示其原型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把“土镇”理解为关于中国大多数乡镇的既抽象又形象的模型。以血缘、氏族、联姻所聚合起的熟人社会及其乡土思维、伦理关系,在现代政党、国家意志所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的顺势、抵抗,或沉沦与异化,这一切夸张、魔幻,却又充满真实的戏剧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未尝不能将“土镇”理解为“中国故事”的一个侧面。

  《羞耻帖》记录了土镇在24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同时,所涉人事被不断往前追溯。于是古与今,历史与现实,革命与丑行,乡村与城市,爱与恨,欲望和伦理,英雄和小丑,官与民,真相与幻觉,生与死,巫术与权术等诸多对立的叙事主题在故事里密集交织,相互点燃。于是,这一切蔓延、扩张为错综复杂、容量庞大的巨型叙事。有时,叙事的无限膨胀可能是因为它谈论的问题的无解,以及由此造成的往复循环。因此,外界强力的干涉大约是中断叙事较为有效的办法之一。所以,一场爆炸让土镇的一切灰飞烟灭,包括故事涉及的那九十八个人。而这一切被五行官之一的“土正”记录并讲述出来。因为有了“神”的俯身观察和悲悯描述,所以便有了“你自高高云端,他们在罂粟之田……”。相应的是,除了最后一章,全书按照十二时辰制的古代计时法分为十二章,即用十二地支的名字依次命名了每一章。第十三章也是最后一章,与第一章同名,即“子时帖”。无疑,这是新的时间开始了,但未尝没有意味着另一场轮回之开始。

  从结尾谈起

  在最后一章中,在大爆炸中诞生的“我”交代了大爆炸的原因和真相,后又陪一个叫布莱恩·豆的人重返重建之后的土镇。小说的最后一段是:

  “世间万物,我只敬佩人类。世间万物,我只藐视人类。世间万物,我只疼爱人类。世间万物,我只憎恶人类……”布莱恩·豆看着我。他比实际年龄苍老多了,在接近土镇的过程中,他似乎正加速衰朽,难以想象他之前都经历了什么,此刻又在经历什么……

  “你知道为什么吗?”他问。

  对话里有神性和凡俗肉身难以分清的暧昧,提问里有是否知晓真相的悬疑,所以便出现了需要解释的吊诡之处。“土正”最后一次向上天呈交符牒时,承认自己因心生悲悯而将一个叫豆登的人移出了生死簿,并“愿以区区,填充亡灵名册”,恳请上天将自己打入五道轮回,“为虫为兽俱无怨言,只求能为人一回。足矣!”。按照众所周知的神话逻辑,大爆炸的时刻既是毁灭的时刻,亦是新生的时刻,所以,最后一章似乎在提示,“我”便是投胎人间的土正。然而布莱恩·豆的出现似乎又动摇了这个结论。那么,布莱恩·豆是谁?是逃出生死簿、突然从土镇消失的豆登,还是他的后代?事实上,这个问题不重要。不管土正化身为肉胎的那个人是大爆炸中诞生的“我”,还是布莱恩·豆,其作用都在于挑明,神的讲述终于可以在人间传播,毕竟土镇的人和事都在大爆炸中灰飞烟灭了。所以,作者最后一章的设置其实是为了解决文本内部叙述逻辑的自洽性和强调叙事的真实性。至于这一章是否属于狗尾续貂或画蛇添足,就变得并不重要了。至少可以说,从作者的本意来看,这一意图的设置恰恰体现了安昌河的野心和匠心。

  神在说话

  谈论《羞耻帖》绕不开叙述视角这个问题。这本书的叙述者为“土正”,为五行官之一,见《左传》:“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事实上,我们无需在复杂的中国神话体系和宗教文化中为“土正”或“后土”的渊源、形象、定义、权责寻求明确的定义,只需要知道这种神的出现与古人的土地崇拜相关,所谓权责,无非在掌阴阳、育万物等范畴内。具体到这部小说,我们不妨在通俗的意义上将其理解为掌管土镇的土地爷,如小说开篇提到的那样:

  土之职有三:其一,令天降甘霖,令地生万物,以不负人为表;其二,察此地人兽鸟虫之变化言行,录备黄卷,迫时奏报;其三,帮办各路神以职行事,厘整亡魂生前档案以备终决审判。

  所以,土正“手执横单,俯瞰土镇”固然可以被浅白理解为民间通常所说的“人在做,天在看”。然而,这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神灵俯身静观的姿态,或作者为了叙述方便而刻意设置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安昌河的野心显然不在技术层面。所谓神灵要审判人间罪恶,无非是因为安昌河试图通过对土镇的描述来实现对当下中国全景式的历史批判。然而他并不满足现状的描述和揭露,而是试图在历史重述中寻找溃败的根源和重建的希望。所以,神灵的视角显然能够使他能轻易地跨越时空阻隔去构建一个庞大的“中国故事”。

  坦率地说,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我们或许能够习惯关于阴曹地府的种种惨烈想象,而说到神灵的注视和审判还是多少缺乏一些敬畏、庄严的意味。特别是当作者设置“土正”这个极具“中国特色”而又沾染了浓重的人间烟火气的神灵作为叙述者时,多少显得有些冒险。若考虑到,作者构建叙事所调动的价值观、想象力和语言都在刻意凸显其中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且他们在文本内部都能够较为妥帖地融合在一起,那么这种行为倒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尝试。很显然,安昌河想要的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其“典型”的“中国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土正的“腔调”,即土正叙述时的语言和文体。土正在每个时辰内要向上天呈报两次符牒(体现在章节设计中,为每章两节),叙述亡魂的生平并加以简洁的评价,用的是文言文。而当土正开始讲述现实中的土镇故事时(体现在章节设计中,每章六节),则用了白话文。简而言之,神在说话,神有两套话语系统。

  如何理解?“符牒”在文本所设定的交流情境中,无疑是带有权威性质的表述,言辞雅正,行文庄严,事主的生平被删繁就简,并对应于言简意赅的价值判断。这一切像极了官修正史的模样。而土镇的故事,线索错综复杂,时空不停转换,情节跌宕,细节饱满,并不时有溢出主线之外的想象和叙事枝蔓,一幅好看的传奇故事的模样,未尝不是藏污纳垢的野史样子。然而实际呈现的叙事效果,并非是惯性思维中正史与野史的相互对立、质疑,恰恰相反,后者在以自身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去论证前者的神圣的判断。或者说,世俗故事按照神圣审判的价值判断和叙事逻辑演绎、铺展开来。前述中我曾提及,作者为了叙述逻辑的自洽和叙事内容的说服力而设计了第十三章,并暗示是两个凡人(“我”和“布莱恩·豆”)中的某一个是这个故事主体内容(即白话文部分)的叙述者。但是,即便真的如此,也是在转述“神的讲述”。所以,这一点并不会影响我刚才的分析和判断。简而言之,神灵的叙述调动了两套话语系统,却共享了一套价值体系和叙述逻辑。神在说话时,有两张面孔。当然这一切来自安昌河处心积虑的设计、掌控,因为他想要的“中国故事”不仅要有高悬的神性光芒,还要有厚重的史诗风格。

  “凡人歌”和“中国故事”

  如前所述,如果说“符牒”规定了这个故事的形式问题,即价值判断和叙事逻辑;那么,白话文部分则充实着这个故事的内容。在具体的章节设定中,每章八节,除了两节“符牒”,其余六节围绕着王书、边菊、陶一民这三个人展开叙述。具体说来,三个名字成为了六个小节的标题,轮流出现,每人两次。换言之,三人的故事相互交织,最终汇聚为一个体量巨大的“中国故事”。

  同所有执迷于当下中国现状描述的小说一样,《羞耻帖》亦出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中国经验”。土镇建立化工厂,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污染问题无法控制时,土镇的上级政府,“爱城”市政府决定在环绕土镇的爱河上修建大坝。这个举动将导致整个土镇被淹没,由此所有的罪证将会被掩盖起来。围绕着这个核心事件衍生出了诸多社会热点话题。如官商勾结,强拆强迁;如利益群体和特权阶层,执法部门不作为与群体性事件,监控和维稳……我们随时能从现实和各种媒介传播中找到对应于其中描述的材料。其中最能引起共鸣的片段大概便是关于化工厂会所的描述:

  红船是赵舵耗资数百万打造的大船,三层楼高,有会议厅,有游泳池,有歌舞厅,有宴会厅,有总统套房……其实就是一个可移动的豪华宾馆……

  ……每当黄昏,落日余晖铺满河道。随着歌舞声起,酒宴就开始了,宴请的都是爱城以及省城来的官员。

  在这段描述中,厦门远华案中的“红楼”形象扑面而来。

  以上举例旨在重申一个基本观点:如果,我们试图在文学范畴内讨论中国经验、中国故事的描述和建构,那就需要正视一个根本问题,即文学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它自身的边界、语境和话语方式。文学的文体尊严和写作的基本伦理都体现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维护上。

  首先,必须承认文学作为一种话语与其他类型的话语共享着基本的历史语境。阶层、权力、资本、制度等层面,是当下中国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它们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切切实实地构成了我们当下生存最基本的语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与我们的生存焦虑和不安全感,我们的言行、价值形态的变化有着直接而又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同样的问题,每种话语首先考量的便是如何在自身的视野中将问题特殊化,主要表现为同一语境下不同话语类型在功能和边界上的竞争性差别,这属于话语的本能冲动和天然壁垒。文学话语亦不能例外,它的作为与不作为必须首先以自身的特殊境遇为前提。这种特殊境遇不仅表现为,文学话语在前述话语间的竞争性关系中功能和边界的变化,亦表现为自身在不同历史语境更迭中所表现出的功能、边界的变化。话语间的竞争性关系极其复杂,这里暂且不谈,只提及一个简单的语境问题,即媒介充分发达、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里,经验的揭示和描绘早就不是文学应该承担的功能了。

  这便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也是更为具体的问题,即有效区分作家作为公民的职责和其身为作家的职业道德。作家迫不及待地把新闻素材加以戏剧化处理,迅速进入公共领域,无非是试图证明在各种媒介/话语相互竞争、多元共生的时代里,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话语,依然保持了它充沛、积极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关怀的品格。从这个角度来说,作家的道德追求和政治诉求确实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描述却掩盖了一些问题的实质。首先,作家作为公民个体的社会政治参与,与以文学的形式参与历史进程和社会建构,两者之间存在关联却终归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作家若为凸显自身的政治/道德诉求,而把小说处理成类似于新闻的同质性话语,他动摇的是文学本身的合法性。从写作伦理的角度而言,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不可否认,当下中国经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日常经验范围之外,甚至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件会倒逼作家反省自己的想象力。然而这都不足以构成模糊“现实”与“虚构”,“小说”与“新闻”之间基本界限的理由。抛开更为复杂的理论描述,如果把文学仅仅视为一种话语类型,当它与其他话语类型共同面对同一种事物时,它需要在其他话语类型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关系中,提供另外的可能性。这可能是我们关于文学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在制度反思的问题上,我们既需要以赛亚·柏林的思辨,也需要乔治·奥威尔的想象力。

  《羞耻帖》中的部分片段引发了前述的讨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安昌河无疑是对上述问题有着自觉意识,所以,他能够把由社会热点式“中国经验”所引发的叙述冲动迅速转化为“虚构”的动力。换而言之,他并没有沉迷于经验的直白描述和道德感的廉价宣泄,而是穿过经验的表象去寻求某种“总体性”的根源和疆域,这边疆域浑然、晦暗、幽深,需要不断地借助一些形象来照亮、廓清、显形,而这恰恰是文学的专属领域。安昌河“发明”了王书、边菊、陶一民这三个凡人领着我们去慢慢摸索……

  这些年,“中国故事”在主流媒体的谈论中已经渐渐呈现出窄化和单质的意味,它在很多场合大约只与功绩、荣耀相关,正如我们在大部分的历史书写中只能看到进步和辉煌一样。而安昌河关心的是光鲜背后的血污,光芒下的阴影,那些被掩盖、遮蔽的东西。于是,他选择了王书及其家族。王书的家族史在爱城的民众眼里就是一部革命史。从文本所暗示的时期来看,祖父王文、父亲王章、王书本人分别在1949年前的革命战争时期,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军事行动和相关救援行动中,以及和平时期的救灾行动中有过出色的表现。借用祖父王文的话来讲,这个被叙述出来的革命史“哪里有那么简单啊!”。祖父曾坐在老家宅院的废墟上说:“来吧孩子,让我告诉你什么叫过去……”安昌河所要做的正是在废墟上重建过去。于是,我们发现祖父当年参加的原因竟与一次乱伦有着直接关联。于是,在这场乱伦的背后,“革命前史”慢慢浮现,欺诈、剥削、谋杀、权术……于是,我们开始明白,在革命之外,还有暗黑和血污在形塑着爱城、土镇的往昔和现状。其实,很难说安昌河是要刻意颠覆、解构某种既定的形象和价值,他可能更在意的是他关心的对象所能呈现出的一种丰富、立体、复杂的真实性。

  如果说,安昌河对暗黑历史的执迷,是试图在历史层面还原“中国故事”复杂的真相,那么边菊及其家族的故事则与欲望、生死有关。边菊的曾外祖母便是当年那场乱伦的另一位当事人,从此她和她的后人便与历史产生了复杂的关联。在这种关联中,欲望、历史,以及它们的对话便有了感性、多变的具象。边菊在某些方面与其曾外祖母极其相似:年轻时美丽、放荡,是欲望的化身,而后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成为了死亡侍者,即用自制的草药帮助那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的人生经历及其与周遭世界、人事的纠缠,实际上便成了生与死,欲望与救赎等人性主题的演绎。

  陶一民首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时,他还在奋笔疾书土镇的维稳报告。他是警察,是现实秩序的维护者,这便意味着,他同时也是世俗社会中各种人事关系、社会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是各种信息和真相的情报站、中转站。可以说,正是陶一民的存在,欲望、生死、历史得以在现实中汇聚、碰撞,并在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和语境中反复演绎……

  最后,当这个世界最终毁于一场爆炸时,我们才明白,当神说“你自高高云端,他们在罂粟之田……”时,神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绝望。其实在很多年前,诗人痖弦已经看得透彻,他对神的凝视和救赎从未有过期待: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2017年8月22日凌晨两点半,嵩山路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评论家】

  《羞耻帖》读后感(六):仰望,从俯下身开始——读安昌河长篇小说《羞耻帖》续集

  仰望,从俯下身开始——读安昌河长篇小说《羞耻帖》续集

  往前走,是田园,回过头,是悲悯。这话是我说的。我说安昌河的。时代的变迁,美好的乡村正在没落。走向集镇走向城市的同时,每一个人的精神气象,都不太好安放。土镇的拆迁,拆掉的,是一个个原住民的精神寄托。而土镇收留的,也是一个个外来户的精神家园。这么美好的土镇,因为三爱化工厂的污染,除了生养的豆登外,已到了断子绝孙的地步。这不仅是土镇的苦难,这也是作家安昌河的苦难。苦难是希望的源泉。安昌河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在小说中肆意妄为地写苦难,其实,就是要带领读者往前走,走向每个人的精神田园。在前面九十六个章节的近乎压抑后,读者欣喜地在最后一个章节里看到,大坝炸掉了,只用了不到十年,土镇又是一城灯火半江红的景象。四处散落曾经的土镇居民“起初,他们回归故土的脚步还有点儿犹豫。但是随着家乡渐进,他们的脚步急促起来。当土镇就在眼前,他们悲欣交集,跪地大哭”。这就是精神的回归。

  仰望,从俯下身开始。羞耻,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不光彩,不体面。这是人性的范畴。只有俯下身认识到人性的恶,才能仰望人性星空光芒的善。雷学东与土镇及爱城的官员,引进了三爱化工厂,结果致使土镇近乎毁灭,这就是恶。雷学东后来幡然醒悟,采取自己的方式赎罪,土镇及爱城的官员企图修建大坝掩盖罪恶,继续行恶,后全被抓,没有好报。王文之前行恶,杀人,当土匪,对亲妹子下手(不知情),后投身革命,写了一段佳话。安白氏与边菊,遭受了非人的不幸,悲惨、凄苦,却在行善。毛水生因被人唾弃而多次杀人,是个十足的恶魔。这些等等,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把人性不光彩的一面全都展示出来,让读者在阅读的喜悦中,俯下身思考自己体内的不光彩,去仰望人性的善。我想,这是安昌河的初衷吧。

  《羞耻帖》里故事很多,每一个都精彩生动,每一个又彼此交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汇,共同抒写人性的恶之花与善之果。《羞耻帖》里人物形象太多,陶一民、赵舵、安歌、杨崇泰、豆荄、许文群、廖萍、王句等等,个个形象饱满,个性鲜明,让人一下就记住了特征,很好辨识。《羞耻帖》里哲理太多,句句经典发人深省。除了前面的“死亡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和解方式”,还有“你自高高云端,他们在罂粟之田”“真善美之花果,饮之使人壮美,假丑恶之毒泉,食之万劫不复”等等。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土正向上奏文里“恳请上将卑职打入五道轮回,为虫为兽俱无怨言,只求能为人一回。足矣!”,我想,这一哲理不言而喻了吧。

  人性是丑陋的,碰瓷、偷盗、抢劫、杀人、欺诈。人性是美好的,关爱、帮助、陪伴、呵护、感恩、奉献。认识了丑陋,才能珍惜美好,就如认识了夜的黑,才珍爱光的白。

  这就是我想用仰望,从俯下身开始这个标题的缘由缘故吧。

  《羞耻帖》我只读了一遍,对小说中所要讲的,安昌河想要说的,还没完全体会和领会,我想,再读几遍,就会明白了吧。有人说“知耻而后勇”,我想说,读《羞耻帖》,让人性善的果实挂满枝头。

  写到这里,快到中午了。有意思的是,上周读这部小说,用了周末两天,写这篇读书随笔,也用了两天。

  昨夜一场大雨后,窗外的富乐山苍翠欲滴,天空蔚蓝,白云闲散。这时,我的姿势是仰望。我想,我还要更多地俯下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