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9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读后感精选10篇

  《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是一本由胡笳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读后感(一):丁绍光的线描小议(转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世彦表示:“丁绍光的线描是一种新的线型,是中国传统线描的当代演进,是一种新的造型手段。这是一种特立独行美学取向,是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识。”

  中央美院张世彦教授正在做精彩发言

  对于丁绍光的重彩画艺术的宏观认识评价,几十年来已有许多宏篇大论作了精致周到的陈述。丁绍光绘画创作关注点,一反他早些年份青年学生时期,对弱势人群苦难不幸凄惨落后愤然而生的悲悯和同情情怀,转而对人类生存中安康愉悦和谐、进步、乐观光明等万般美好,作真诚的追寻、讴歌。坚持了几十年,直至如今。丁绍光这样的艺术作品,因而得到社会层面肯定、赞扬,就是理所当然

  对于丁绍光艺术生涯全面评估,是个大工程。我这里只在偏偏的角落就一个细枝末节词语概念说说我的看法

  《民族少女

  这是一种新型线:

  丁绍光的人物重彩画无论人物、花草图案纹样,对于轮廓的内里结构一律用硬硬的金属笔芯的马克笔作铁线描勾勒。线的笔道一样粗细,单纯而简练。线的走向流畅而遒劲,妩媚而刚劲。

  丁绍光的独到之处是,较粗的黑线之上的中间又用较细的金线复勾一次,形成与写实手法的中国画、油画完全不同装饰意趣,靓丽优雅。与中国画、油画中软软的笔芯勾勒,提按顿拉所得到的笔道变化多姿,视象效果完全不同。于是,就有画油画的朋友把丁绍光的这种线叫做“抛物线”。是玩笑、调侃、揶揄,也可略见主流人士的不屑和傲慢潜隐其中。

  《默想》

  在丁绍光的人物中重彩画中,的确没有哪一笔不是“抛物线”。而且还以黑和金的复合重叠建立了新的线描风彩。丁绍光在自己画画中,始终一贯地青眛这种“抛物线”,正是他的一种有价值的艺术探索选择

  其实它也是中国古老传统线描的当代演讲。这在以线为塑造形象为主要手段的中国绘画艺术中,好比西方古典油画的色彩排比中加进了阳光因素。这是值得热情肯定的进步,应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当代承传。在古人定格而承传悠久的十八描中,若以一个全新线型排列为第十九描,并无不可。

  这种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新出现的一种线描样式,得益于现今的硬质笔芯,更得益于现今时代的装饰风。所谓“抛物线”式的铁线描,正是当代画家的新贡献

  在光华路学派诸前辈的众多画作中早有所见。但丁绍光的线,已经加进了黑和金的复勾,所以不应完全由他个人承受“抛物线”这个并不美妙的册封。

  《和平鸽》

  这是一种造型手段:

  所谓“抛物线”者,作为一种异于外来画种的另样线型的出现,其价值在面对自然物象,无视逼真的描摹手法。它不把那种备受推崇的“逼真”看作是唯一,更不看作是至高无上。而是把画家根据自己对客观世界诸种物象形状的关照和理解之所得,对其自然形态实行概括、归纳,和几何化的整理、改造

  基于这样的整理、改造,以线条的粗细、滑涩、走向,既围拢了图形外沿,又深究了内里结构,又产生了画面靓丽。而线条自身的体型却是单纯而简练,保持一样粗细一直走到底。没有以丰华的多变或扭捏的作态炫耀于读画人的视野之中。

  这种单纯而简练的手段其实是在图形塑造之层面中实践自己的造型观。线的粗细、滑涩、色彩、复勾、走向等种种处理必然为这种特定的造型理念所掣肘、引领、围拢、限定。这样的线描是对几何化造型、程式化造型的紧密依附,和准确搭配。

  《最诚慈母心》

  这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美学取向:

  绘画创作中的任何处理,形状、色彩、组合,乃至立意为象的构思,以及或诗意或教化的内涵,都取决于作者选择的美学方向

  “似与不似之间”是几何化、程式化线描的根柢。丁绍光的线描,即所谓“抛物线”,其根本出发点是“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识。

  “在似与不似之间”广阔的美学取向中,一个类型是,提取自然物象可视而本质的外部形态特征,加以纯化、归纳、整理、提炼,实行造形的几何化,并使其进入人为杜撰的全方位的程式化格局。丁绍光的线描,所谓“抛物线”者,即是这种艺术思维次第有序产物

  这样的全方位格式化格局,与中国文人画对“似与不似之间”的理性追求之实施和随机发生操作比较,神虽相似,貌却不同。

  (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典礼,庞薰琹副院

  丁绍光的背后,支撑他的,使他终身受益的,是他曾就读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这里孕育、成长坚实的光华路学派——由张光宇、庞薰琹、张仃以及郑可、祝大年各位先驱所领军的光华路学派。

  这个学派的美学取向,与当时主流有些差异综合考察它的艺术创作实践,其社会职能既热衷于表达人类共享的诗意栖居,也力主在言志载道之中实行喜怒哀惊之情感发抒,和是非曲直之理性判断。其表现形态立足于实行主观操控的改容易貌,非常重视形、色、组合的形式美感

  丁绍光艺术范式发言

  丁绍光的线描,就是产生于对形式美感的刻意追求。所以,他的背景、根据,其实是光华路学派的特立独行的美学方向。丁绍光画中的这种“抛物线”式的线描,以及与它同在的反映主观情感的色彩铺赋、多元时空的全面组合,在一定时段里,外界的一些随机发方面的坚守者、一些“写生+写实”方面的信奉者,较难予以认同。把这种与以往艺术、与船来艺术迥异的追求,揶揄为“抛物线”,也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线型,毕竟是一种笔挺站立的艺术现象,一种郑重严肃的艺术探索。毕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视觉审美带来了一种风貌、样式。

  时至今日,人们的艺术实践已经十分放达,审美视野也已经十分开阔。这里提起这个话题,只能是一次细小的轶事先谈。

  《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读后感(二):向真、向善、向美的天堂鸟

  中国文化研究会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北京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旅美著名艺术家丁绍光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天堂鸟一一丁绍光艺术范式》新书出版发行座谈会。清华美院教授杜大恺、刘巨德、卢新华出席了座谈会。期间,丁绍光欣闻母校61年院庆之际清华大学隆重举行《张仃百年诞辰纪念报告会》,又坐着轮椅出席了《张仃百年诞辰纪念报告会》并参观清华大学正在展出的《张仃百年诞辰纪念展》。在报告会和参观展览时,丁绍光深情地回顾张仃先生的高远人格魅力,对张仃先生一生奉献成就怀有深深敬意,对恩师张仃和母校怀着深厚感恩之情。

  作者:卢新华

  在座谈会上每个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见证了丁绍光的精彩艺术人生,见证了他坚守民族文化自信,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时也见证了丁绍光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伟大复兴梦,率先圪立在世界艺坛,所做的杰出贡献。

  今年隆重推出的《天堂鸟一一丁绍光艺术范式》一书,向海内外大众再现了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艺术典范

  丁绍光先生的初心是什么?就是寻美之心,创中国现代艺术新风格,挤身世界艺林。他们的使命是什么?就是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梦想奋斗。因此、我感到《天堂鸟一一丁绍光艺术范式》座谈会的意义非同一般特别是在当下“大师帽子满天飞的状态下,这本将书将告诉人们,艺术大家是什么范儿?“大师”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蹦出来的。杰出、优秀的艺术家究竟对民族和人类文化艺术发展有什么担当?

  这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二十五年前丁绍光先生的一段佳话。透过这段佳话,我们能够看到丁绍光的艺德与充满诗意情怀和爱的瑰丽画面的统一

  1992年4月8日下午3:00由文化部举办的丁绍光作品展,在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出的作品是从丁绍光当时创作的六百多幅作品中精选的代表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初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一个展览。

  1962年丁绍光先生从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后,远赴边陲云南不懈探索18年,而后于1980年赴美国,与居住美国的母亲团聚,开始了他旅美绘画生涯,为艺术理想又在美国继续奋斗了12年。他从东方到西方,前后30年,辛勤耕耘,苦难不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融合中西审美观念,以他非凡的艺术才华独特的情感和艺术创造探索历程,终于以东方艺术风格的现代工笔重彩画,敲开了欧美的艺术殿堂大门,使他开创的云南画派声誉扬名海内外,也使20世纪80年代从中国本土走向西方的中国艺术家感到扬眉吐气

  丁绍光的绘画艺术,生在中国本土,花开异国他乡。在他们那一代最早出国的艺术家中能靠艺术为生,并且还赢得了很高的学术评价和社会影响力,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神话奇迹。丁绍光与他的作品所具有的神秘魅力,成为一个时代的东方现代艺术发展象征和杰出代表,也成为西方人所追寻的审美时尚。丁绍光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特别是中央工艺美院人引以为豪的著名艺术家,只要一提丁绍光,让人无不赞叹。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的这个展览是丁绍光载誉而归,衣锦还乡的第一个展览。但他非常低调,他想到的不是展览何等重要,而是怀着对母校和恩师张光宇、庞薰琹、张仃等先生的敬意和感恩之心,首先要完成他向母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捐资5万美元设立《张光宇艺术奖励基金》的心愿,继承和发扬张光宇先生的艺术思想精神,对母校的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和优秀艺术人才脱颖而出的予以支持。记得当时丁绍光先生所带美国一行12人,与学院一起讨论捐赠与展览开幕安排谁先谁后时,丁绍光先生一锤定音:捐赠必须在前!这笔捐赠款项结汇后合计人民币40万,这在当时是学院获得的一笔很大的捐赠款项。而这项捐赠,是丁绍光继向恩师庞薰琹的美术馆资助后的第二笔捐赠,奖励的对象是学院的教师。丁绍光的义举和处事为人方式,让师生感动不已。

  记得首届《张光宇艺术奖励基金》评出了集体奖两项,个人奖5人,集体奖颁发奖金15000元人民币,个人奖每人5000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奖金,对老师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这些获奖的教师,现在基本都是学院和国内著名教授和艺术家。

  当时,大家对校友丁绍光做出的艺术成就和人品都很敬仰,时常谈论他的风格和范式以及学术定位问题性。

  所谓艺术范式,即艺术的语言形式和风格,或者说一种艺术风格的谱系样式,审美意境的结构模式特点。勿须置疑,丁绍光的绘画艺术影响了一个时代,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世界文化范畴内不可多得的典范和样式,也成为现代东方艺术,我们中国现代工笔重彩新的传统范式,丁氏粉本。

  丁绍光先生的绘画艺术能够屹立于世界艺林,被中外瞩目,是他的审美意境和语言充满东方神韵和魅力。这正在于他一生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沃土,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精华结果

  他的作品语言形式和风格,可以说吸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艺术创造的传统智慧和精神,他的绘画语言形式中既有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绚烂质朴的语义,还有青铜文化时代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的符号,更有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精工、漆艺、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艺术的形式语言,以及镂金锉彩,如芙蓉出水的优美和壮美,还能看到魏晋风度,瘦骨清样之气息,还有唐宋艺术的瑰丽。他的点线面,以情感的智慧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之大成,同时又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和形式结构的张力,使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性表现力具有新的语意传奇,是传统工笔重彩绘画艺术的一个新超越

  丁绍光的一生正是在这个传奇过程飞跃中,像一只向真、向善、向美的天堂鸟,忘我的向着美神的召唤方向飞去。他“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志在高远。“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苦难欢乐惟有丁绍光先生自知。丁绍光为中华民族和世界现当代艺术做出了不可或缺的杰出贡献。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的20个杰出艺术家之一。 这不仅让我们为他骄傲,也让为我们为母校骄傲和自豪。所以《天堂鸟一一丁绍光艺术范式》这本书和座谈会对于激励和呼唤像丁绍光这样杰岀艺术家倍出,使更多的中国现代艺术家能够走向世界,圪立世界艺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座谈会上丁绍光答记者问时说到,一切都是过去。他将面对新的时代,在跨界的艺术新领域,探索和挑战前所未有的艺术新境界和新形态。我们期待他朝新的艺术理想奋进,超越过去的一切。

  《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读后感(三):铁骨铮铮、侠骨柔情丁绍光- 记丁绍光范式座谈会专家精彩发言(转载)

  导语:《丁绍光艺术范式》新书座谈会暨中国文化研究会书画艺术委员会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就丁绍光艺术范式进行了精彩讨论,本文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的精彩发言:

  清华大学教授刘巨德

  我很幸运,一毕业分到云南就碰上了老丁、刘绍荟。当时老丁在云南艺术学院,刘绍荟在云南出版社。老丁说你来我们这儿吧,刘绍荟也说你来我们这吧。离开北京的时候,吴劳先生也说“你去云南好啊,云南有丁绍光”。真是缘分、幸运,在云南就见到了丁绍光,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在说老丁,他成为一种传奇。见了以后感觉特别亲切,第一感觉他是一个特别为大家着想的人。你看我们也不认识,就是一个校友,小弟弟小妹妹而已,但是他特别热情。后来钟蜀珩就留在了云南艺术学院,成为他的同事。我就去了云南出版社,成为刘绍荟的同事。这一待呢,就待了六七年,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出生在那里。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可以说经常去老丁家。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他是在张达喜单位的房子。后来我们住在艺术学院那个地台舍,他就在我们后面。我第一次进他家,在墙上挂着法国杜米埃的画,还有墨西哥里维拉的画。然后他再给我介绍第三个画的时候,我激动,第三个是西格罗斯,再然后常谈起的就是毕加索、马提斯,同时我记得他拿出一张张光宇给他的书信给我们看,他的那这个赞叹呀那个兴奋对那个母校对老师那种爱,可以说是无限的,你能够看到,永远在他的心里是澎湃的。

  他又给我拿出一张张仃的彩墨画,芭蕉树下,给我印象很深。看着那张画,我就想起来文化大革命中看见张仃的黑画展,因为那个黑画展有很多他的这一类的画,那个画给我心理很震动,就当时很喜欢他的画,我记得他的画无比的大。

  再后来看到的就是丁绍光的画。我就想起那时候我经常到他家里,晚上听他一讲,讲到快半夜,我们几个小兄弟听着老大哥讲艺术。有时候呢他还会做饭,炒几个菜。

  他从中国传统艺术谈起,经常听到的是永乐宫壁画、满壁风动这几个词,它一讲起来那个头发就和现在讲话一样,我就感觉这40多年了,他还是这个样子,说话的表情动作姿势都一样,只不过是少了一个黑色的火焰——头发,那时候的头发竖起来的,现在头发耷拉下来了。每次都很激动,尤其是谈到庞先生、张光宇先生、张仃先生,包括祝大年先生,这些谈的最多,工艺美院这个文脉在他心里我感觉那就是一个阳光大道。工艺美院的教育体系在他心里是非常高大的。那时候我没怎么上课,然后到部队才接触这些老先生,然后到云南的时候又听到老丁说了那么多,对咱们学校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那个时候我记得,他一说起张光宇的《西游漫记》那个激动啊,在出版社我能见到《西游漫记》,他对《西游漫记》的熟悉感觉每一张都记在他心里。

  后来我做了庞先生的研究生,对装饰艺术开始研究,我很爱这个词,谁要说批判这个词,我心里觉得他们是误会。很多人不乐意别人对他的画加上这个词,但是我好非常高兴加入这个词,因为什么呢,庞先生说他对这个装饰有一个解释,他说“装藏也,藏起来的,看不见,是文采也,是生命的节律。”

  他之所以把这个所有的无名工匠的艺术合起来都叫装饰艺术,其目的就是让我们用这个词能够返回到传统文化的深处和源头。而不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装饰”这个表面的词,因为现在一般艺术装饰就是表面的,因为社会上有这种误读,但是在工艺美院老一辈艺术家心里,这个词那不是表面的,是一个走进中国文化深处和源头的一个引领的一面旗帜。我很爱这个词,我爱这个文脉,我爱母校,爱老师爱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样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那种博大的情怀和对道的那种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词对我们常常被误读了,我们应该回到我们老先生那个思想当中来,我觉得老丁出去他有老先生这种精神。他身上带有中国文化的自信,从我到云南一直到现在,深深地感受到。

  80年代初,他出国的时候,他就说他出去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国外去,甚至他要和日本的三座大山比一比。他有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因为这种自信是他的绘画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所以我说他在这种程度上或者说在那个时期,中国开放的那一刻,他作为中国人代表中国的艺术家,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希望,让西方认识到了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和中国的现代艺术。我认为老丁去是很有代表性的。如果写中国美术史的话,我觉得在80年代,老丁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页。那时候同时出去的有袁运生、陈逸飞、陈丹青、丁绍光,有不少都拥挤在美国,而老丁是其中很突出的佼佼者,为什么,这个话题我觉得到现在也还需要总结,我们可能还没有认识,因为这个认识牵涉到我们学院的教育系统,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他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的宏观的继承。从原始彩陶青铜、汉砖、石刻、漆画、玉器壁画,板画、文人画甚至包括不起眼的那些木雕,再加上老丁经常讲的玛雅、波斯、印度、希腊、墨西哥的文化,这种教育体系,可以说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学校我觉得值得去研究这个课题。这是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我要讲老丁这个人,这个人非同一般,其实我跟他的接触六年多。他是一个铁骨柔情的人,铁骨铮铮,什么事都不怕,他很乐观,从没看过他垂头丧气,即使是领袖去世了,大家都悲痛的时候,他对中国仍然充满信心。

  他这个人非常刚正,那时候工宣队老觉得要在这些老师里边又揪出一个什么人来,老丁就说“我们这里没有,你不要在我们这里找”。就使我想起这个我们的老师吴劳,吴老当年当领导的时候,给他分配名额,要他从他的系里抓反革命,他就说没有要有就是我。老丁就有这种性格。当时工宣队听了老丁的话也没什么可说的,要不然他老师还不敢说。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张仃、庞熏琹这些老师们被批判的时候,他给老先生去打工,那时候老先生都在牛棚里。他的内心铁骨铮铮,他的铁线描,他的画跟他的为人一样,干、素、铁、硬,又很明亮,又很柔情。我听他讲,他在西双版纳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傣族少女,玉娟,他很恭敬地告诉我们这件事。后来他的花鸟、少女、丛林,这种浪漫的这种女性,都与他这种柔情有关系,与他在年轻时候遇到了他爱的人有关系。

  后来他跟张达喜结婚,听张达喜讲,她说:“老丁,那时候我见他的时候看见他又黑又瘦又高,推了一个小自行车,特别古怪,像唐吉可德,他完全是个怪人,我一点也没喜欢他。”但是后来她说老丁可会讲故事了,很会给她讲故事。老丁确实能讲,那时候大家都知道云南一个孙景波一个老丁都是铁嘴。张达喜可以说是云南画家里最美的夫人了,真的,这老丁自己也承认。

  我看见丁婷,我就一下子就看见了达喜一模一样。达喜漂亮又善良,有时像个孩子一样那么单纯和可爱。那个人真是太好了,所以我一看见丁婷,就想起她了。那时候我记得云南有一个会算命的,看着老丁的手相,说老丁这一生“钱不找自来”。那时候老丁还很穷的。

  老丁是充满激情、铁骨铮铮,这反映在他对玉娟也好对同学也好。后来到了美国办展览也是这样,他碰上的画家他都要买别人一张画。好几个老同学都说这事。实际他有一个铁骨,从来不悲观,我都没听过老丁说过叹气的话。他对任何事情他都要敢去做,敢去闯。像到美国这样的地方,我觉得他敢去,人生地不熟,也不懂英语,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困难的,所以他走到现在,我觉得是非常不易的。

  话说到这儿,再回到他的线条上,他对壁画的欣赏,我觉得都是他内心的映照,所以他现在的这些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像他说的一样,是中国文化的那条线。不光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条线,那白描的线就是中国文化的那条线。他把中国文化的这条线作为他艺术的脊梁骨,所以才能够让他那么自信,那么铁骨铮铮,他现在仍然要往往当代艺术里闯,他的这种反思和憧憬确实令我敬佩,我们作为他的小弟弟心里由衷的骄傲!

  《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读后感(四):为国际著名华裔画家疯狂打电话!

  我之前看新闻,看到一位画家的新书发布会居然在钓鱼台开的,我就很好奇嘛,就去百度了丁绍光,我去,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了,丁绍光在国际上这么有名呢!还跟联合国合作过6次!真的跪了。

  这么厉害的人在国内几乎都没听说过啊,太不公平了。虽然丁先生的发展重心不在国内,但这么出名的华裔画家居然在中国知名度这么低也是令人无语。

  我个人本来就很喜欢这种色彩明艳但不扎眼的画风,而且我也喜爱中国风,不过我见过的其他的画手画中国风的时候总喜欢仿照古人故意画得很飘逸很“仙气”,但我觉得中国风不应当单单是“古风”,也该有身为现代人自己的摸索与创新。

  所以在网页上看到丁先生的画的时候我真的是眼前一亮,也是出于更全面地了解丁先生的生平和收藏他的画吧,我一咬牙买了这本书。学生党的生活费伤不起啊!不过听说丁先生的画最高卖到过20万一尺?而这本书里收录了他将近200幅原画,啊,这么一想反而是我赚到了呢。

  现在我正啃着面包看这本天堂鸟,不过怎么说呢,身体的饥饿感并没有办法抵消看大家传记时内心的满足感。哈哈哈哈为丁绍光先生打call!

  《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读后感(五):美术界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张光宇和张仃

  看了这本书,里面对张仃的描写让我了解了很多不了解的张仃的事情,可能是他的老师张光宇对他太好了,所以,当他发现丁绍光这个好苗子的时候,便把张光宇对他的好,加倍的转给了丁绍光,这也许是他感激张光宇的另一种方式吧,值得庆幸的是,张仃对丁绍光的所有付出,都没有被辜负。丁绍光有情有义,不仅为老师争了气,也为中华文化争了光,他值得拥有张仃这样了不起的导师。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外国人对丁绍光的评价,这个是没想到的,也难怪他在国外那么成功,能得到法国,美国,日本的艺术评论家这样的盛赞,很不容易。我宁可相信法国人的点评,不敢相信国内一些人的评价。

  这本书里的画印刷的非常精美,用的纸好像没见过的那种,几乎就是真画在眼前啊。

  还有之前对丁绍光种种猜测和各种褒贬,看了这本书,看了这么多印刷精美的画,服了。

  《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读后感(六):丁绍光 浓墨重彩讲中国故事(转载)

  在美国他已成为一个中国符号

  说起丁绍光,很多人会想到两件事:一个是1996年,丁绍光移美国高档住宅——比佛利山庄;另一个是:2004年,丁绍光卖掉豪宅,买自己的画。而每当有人提起这些时,丁绍光总说,希望关注我的作品而不是房子。

  当代重彩画艺术大师丁绍光,蜚声国际画坛数十年,让世界为中华美折服,他的传奇人生和爱国热忱是文化自信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非遗保护和艺术传播的典范。

  1957年,丁绍光进入中央工艺美院学习,师从张光宇、庞薰琹、张仃。1980年去美国与母亲团聚。丁绍光以一己之力,以中国现代重彩画之神韵领世界画坛之风骚,让云南画派成为享誉全球的现当代著名画派。联合国致谢和评价丁绍光:“他的人生故事像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小说”。

  1990年,一个让法国人惊诧的画展,开幕仅半小时,20幅画就被欧洲收藏家一抢而空,法国媒体惊呼:“来自东方的奇迹”!这些画的作者就是在人民大会堂绘制大型壁画之后,又被美国媒体和联合国推广到全球的云南画派主要创始人丁绍光。

  1993年至1995年,连续三年被“联合国世界联盟”选为联合国代表画家的丁绍光,作为惟一的亚洲画家,被列入1995年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表彰的29位当代艺术大师之中。“丁绍光的艺术使他足以加入与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达利、夏加尔、沃霍尔……等齐名的行列。”(引号内的文字皆摘自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联合国世界联盟副秘书长威娜签发的有关文件和评价艺术家撰写的文字。)

  丁绍光赢得了来自全世界的荣誉,他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中国符号。

  铭记师恩成就大艺术观

  “我心目中张仃先生无疑是一个精神贵族,他博学多才,读了很多书,而且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在美术界里也是罕见的……^年近八旬的丁绍光先生今年7月刚刚做了腰部手术,11月1日,坐着轮椅出席了恩师张仃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报告会,百感交集地回忆起张仃先生的往事,“1962年我毕业创作到西双版纳,三个月以后,张仃先生带着四位老师也到那里去。我跟张仃先生讲,我看到一个大方块,是一个民兵,看到脸是大方块,看到胸是一个大方块,坐在那儿整体更是一个大方块。张仃先生说,我要去画。第二天,一个民兵坐在那儿,拿着一支枪。张仃说这个方块很小嘛。我形容以后,他想象的不知道有多大,已经是膀大腰圆,他越画越大,那张画非常好……”

  1957年,热爱文学的丁绍光进入中央工艺美院——成为张光宇的私淑弟子。

  入学不久,由于在图书馆迷恋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的画册,被以“流氓罪”告到学院。时任院长的张仃主动要求由自己来处理和教育这个学生。结果,他教育的地点就是他家里的藏书阁,给丁绍光看他从法国带回来的资料;处理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查阅资料,还可限量外借的、教授专用借书证送给了丁绍光,让丁绍光可以无障碍地在图书馆借阅毕加索、马蒂斯、米罗、克利、杜布菲和达利的画册和资料。

  丁绍光的书包里,在张仃之后还添了一张张光宇教授的借书证。庞薰琹等老教授的家,还为他夜来请教留下一道缝。在那个特殊时代,丁绍光学会了小心谨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丁绍光无比珍惜,别人一天画8小时,腰酸背痛;他一天画12小时,精力充沛。

  大学临近毕业,黄永玉看出来丁绍光一心要画美好的事物,就鼓动丁绍光去西双版纳采风。为帮助丁绍光实现去遥远的西双版纳的梦想,张光宇拿出数月工资——300元——当时的一笔巨资,张仃为丁绍光办理所有需要的手续……由此奠定了后来以奇美绝美震惊海内外的云南画派的基石。

  改革开放后,丁绍光迅速成长为中国画坛的佼佼者,并为人民大会堂绘制了壁画。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远在美国的母亲联系上了他,幼儿时期就和母亲失去联系的丁绍光在母亲的召唤下赴美尽孝。

  在国内事业蒸蒸日上的丁绍光,到了美国却遭受了意想不到的冷落。改变云南画派的风格,转向西洋画风似乎是当时唯一的出路。但是,丁绍光坚守他心目中最美好的、最能反映中华5000年美术风范的云南画派。仅仅四五年,他的画作就在法国,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尼等地成为众多展览会的主题。他的丝网画在全美100多家画廊销售,销量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他画家,高居首位。

  解约画廊 执着巨献美和爱

  丁绍光的成功赢得欧美著名艺术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的赞誉。丁绍光认为在这种一边倒的赞扬声中,最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他不愿意自己活的时候享受无止境的高雅富贵,身后却没有为人类留下有价值的艺术遗产。他决心远离商业,重回专注艺术的境界。而此时,一个天赐良机正在等待着他。

  1997年底,投资12亿元的、被列为世界30个著名建筑的上海大剧院落成,引起了当时正在上海的留美传播学博士俞璟璐的关注,她希望这座伟大的建筑能由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华人艺术家丁绍光来绘制精美壁画。她热心为双方搭桥,当年11月,在上海首届国际艺博会开幕式上,市领导在接见艺术家的时候提及了大剧院壁画之事:“经过周密研究以后,我们决定请丁先生为大剧院精心创作,只有他的现代重彩画,那些非常美的人物形象才是与这座大剧院匹配的和谐图画。”同时,市领导坦言,他们知道丁绍光的画作底价是每平米80万人民币,而他们无法负担,只能象征性地支付一笔补贴。关于壁画要求的尺寸是:宽4.4米,长7.4米的巨幅,要求的内容是:既不具象也不抽象,既不能没有想象空间,又不能让人看不懂……

  这些要求看似苛刻,却恰恰就是典型的丁绍光艺术范式。他要求自己的壁画既要有中华传统艺术的古风感,又要有现代美术的时尚感;站在壁画前既要有年代经久的敬畏感,又要有未来前瞻的仰望感。考虑到项目意义之重、已耗资金之巨,丁绍光接受了这份委托,并婉拒了领导提出的补贴。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他对祖国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想以此为契机彻底重回专注艺术的境界,远离商业上的“俗务”。

  但是,第一次提交的样稿就因过于“雅”被全面否定。他夜以继日几度易稿,1998年春天,最后确定的方案令上海方面非常满意。收尾工程计划在40天完成。而此时突然接到上海急电,一定要在26天后运往上海。丁绍光只说句“拼了”!然后就是艺术家花甲之年创下连续作画26个白天黑夜汗水不干的纪录……

  为上海大剧院制作壁画让丁绍光感受到了全身心投身艺术的愉悦。紧接着画家开始谋划卖掉被媒体称为全美五大豪宅之一的比佛利山庄别墅,用这笔钱把画廊里所有的丝网画,全部重金买回来,这样才能解约。

  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有了愿望,整个宇宙都会为你让路。远离商业,专心要用张光宇的“大艺术观”融合所有好的东西的丁绍光又一次迎来了绝佳的机遇。2009年,丁绍光应上海市政府之邀,为上海文化广场音乐剧场正厅的门脸绘制——365平米的大壁画!这一次,丁绍光借助现代最先进的彩色玻璃科技和黏胶等高新技术,用30万块包含数千种颜色的玻璃打造了罕见的大型玻璃壁画——《生命之源》。加入了玻璃艺术、大地艺术、气味艺术和音乐艺术的感觉,让进入音乐厅的人,在每一个角落都能多元感受到融化在音乐与大自然气息中的美妙,唤醒人们珍惜自然,保护地球的初始灵性。

  《天堂鸟 : 丁绍光艺术范式》读后感(七):(转载)从古典走入现代 从中国走进世界——兼论丁绍光艺术范式

  导语:10月28日,《丁绍光艺术范式》新书座谈会暨中国文化研究会书画艺术委员会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就丁绍光艺术范式进行了精彩讨论,本文是苏州大学教授张朋川的发言:

  作者:苏州大学教授张朋川

  上午听了我们学姐庞媛的讲话,她有好多特写镜头,我想她是拉过来的,我想把镜头往远处推。也就是把丁绍光放到一个历史背景里边去看他。

  从古典走进现代

  百年以来的中国美术史,我觉得概括成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走入现代,从古典美术走到现代美术,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走进世界。第一句话是在推翻满清以后就提出来,要走进现代。第二句话是我们现在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的时代了,就是说走进世界。虽然这个美术史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两句话可以概括,就是第一句就是走入现代,第二句话就走进世界。上一个已经是我们老一辈,推翻了满清,是我们的父辈在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还没有完全就是做完,还在做,但这个事情从他们开始的。

  艺术家三次出国潮

  在这个中国美术走入现代,又走入走进世界这个进程当中,在不同的历史转折时期出现了中国艺术家的留学潮,所以丁绍光他自己有一段话,他说近现代史上中国艺术家有三次出国大潮。最早是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徐悲鸿等;其后有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最多的是80年代后中国大门开了,有上万画家走向世界,这当中要不出现几个人物也实在是不公平了。

  中国美术走入现代,就是说满清推翻了以后,民国建立,中国美术就拉开了走入现代的序幕,我把这个叫序幕。当时为了救中国,把中国从封建社会,要转入到现代社会,从方方面面都要去做,许多有理想的青年走出国门到海外留学,留学的学艺术的青年远的有去欧洲等法国的国家,那么近的还有去日本。为什么有人去了法国,有些人去了日本了,因为我舅舅也是留学到法国去学美术。去法国的可能费用要高一点,去日本的费用要低一点。

  去欧洲国家的,先后有徐悲鸿、林风眠、吴大羽、庞熏琹、颜文梁,我是按照他们留学的时间的顺序来讲的。后来我注意到这一辈留法的艺术家回国以后,大部分是在艺术院校里边任教,这是我这次研究的一个大的发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传播践行现代流派的艺术。他们都在传播这个现代的艺术,但是角度不同,每个人老师也不同,接受者也不同,是从不同角度就构成了我们一个整体的一个去走入现代。

  还有去日本留学的,先后有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关良、张善之、张大千、陈之佛,我这也是按照他们留学的这个先后的年代来排的。这批人很有意思,回来以后很多人就成为职业画家。这是我这次研究出来的一个意思的发现。

  张朋川 《故乡》

  还有一批是被我们大家忽视了,也是一个源头,就是受了土山湾画馆的西洋画和工艺美术教育的一批画家,这里面还包括工艺美术,比如说周湘、杭稚英、张充仁、金梅生这样一批人。土山湾的画馆受教的一些学生,他们也组织了江西画室,培养出来张眉荪、刘海粟、陈报一、张聿光、汪亚尘等人,这就成为上海美专的基本力量。还有一些学生是参加了商务印书馆,为我们当时培养了大批的人,这也是我们美术史者忽略的一个盲点,比如说像万籁鸣三兄弟,他们都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美术和广告工作。后来万籁鸣成为当时的时尚杂志《良友画报》的美术主编。张聿光学习五代舞台美术设计,张光宇和张正宇是跟他学的,他是当时最早是搞舞台美术设计。

  万氏三兄弟和张氏三兄弟他们一起先后为我们中国的动画事业奠定了一个基础。同时,万良民的《良友画报》成为当时的时尚的工艺美术的一个标杆,比方说组织了一些人去设计服装。旗袍就是中国的工艺美术最大的创造,旗袍并不是说是清朝的一个女的穿的服装就叫旗袍了,这里边经过若干现代化的改造,这个改造是在30年代完成的。

  我刚才讲的这几个大的方面,就是他们引领着我们中国的美术,从古典走向现代,这批人里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一个基本的一支队伍就是从欧洲回来的。虽然不一定是法国,比方说像郑可,它在意大利。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一个大规模的出国潮,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心了。以前我们讲的法国,它是现代流派的艺术中心,美国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心的时候,去美国的中国艺术家可谓空前的多。

  我记得有一次,有一批人到黄永玉家里说要走了,要去告别了。当时因为黄永玉知道我在编《中国彩陶图谱》,我当时扛了两千多张中国彩陶图谱的稿子,正好碰上他们要去告别,我一看那么多人。那么大规模的出国并不意味中国美术就真正走进了世界。30年过去了,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对这样的一段出国潮进行一段的回顾和总结了。我刚刚和杜大恺也讲过,这里边有许多的范例,丁绍光是其中的一个范例,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

  丁绍光艺术范式

  丁绍光取得那些成就,上午已经很多人讲了,我再来重复这个就是显得啰嗦了,我不再提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了。特别突出的一点是,丁绍光到了西方去,他并没有对西方的现代艺术是亦步亦趋,觉得西方在搞什么新的,就跟上去,西方搞什么最新的就跟上去。按照丁绍光自己的话来讲的,就是要给西方带来一种新的美学观点。

  因为丁绍光的这种画,它不仅是一个作品,它的背后是应该一个强大的一种哲学或者美学观念在支撑他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观念,他在世界上成不了伟大的画家。因为你没有思想,你只是在很小的一个范围里边来进行一件事情,用丁绍光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只有立足于民族传统,你才能够赢得国际地位。

  现在说他的艺术范式,就说在那个历史阶段是被世界认可了。那么这种艺术方式是什么呢?我讲三个方面,

  1.丁绍光有深厚的装饰画底蕴

  第一就是丁绍光他具有中国装饰画的深厚底蕴。虽然丁绍光不太愿意听别人讲他是装饰画,但没关系。因为这个装饰画其实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我刚从奥地利回来,观看了维也纳分离画派德作品,它就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从这一点来讲,装饰性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讲装饰画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这里可以提一下庞熏琹先生开的一门课。

  1957年丁绍光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他自己是主攻装饰绘画。今天吃饭的时候我还更正了一下你,我考进中央工艺美术系,所以叫装饰绘画系,我毕业时候改成叫装潢美术系。庞先生在它写的《中国装饰画研究》,它写的是装潢系,后来就落实了。张世彦也在这,我们就是三堂会审,最后定下来,当时就叫装潢系专业,它分了三个专业,我就是壁画专业的。当时还没有是壁画专业,为什么设壁画专业,因为北京要修地铁,就那么简单。后来北京地铁不修了,我们该行了。

  我父亲是西湖艺专的绘画系,中国画和西洋画同时学,西洋画是吴大羽,中国画是潘天寿,它当时它叫绘画系,并不分什么国画和西画。那么我们是区别,当时中央美院也不叫中国画系,当时它第一个名字叫彩墨系,所以现在他们有些人都搞不清楚了。我们工艺美院要区别它,这个绘画系我们就加两个字,装饰绘画系,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我喜欢把复杂事情搞得简单化,这次也搞清楚了,当时是讲到汉画,后来逐渐扩充为中国装饰画史。今天我也搞清楚了,参加这个会我有很大的收获。影响最大的就是,1958年张光宇、张仃、雷圭元等人创办了《装饰》杂志,“装饰”的名字全中国都知道了,因为当时美术方面杂志不多,一本是《美术》杂志,一本《装饰》。

  所以我要还原到那个历史时代里边去,不能以我们现在的这种语境来讲过去的事情,要还原到那个历史时代,装饰史堂而皇之的大白于天下。这也就是有了1959年庞先生来讲装饰画。中央工艺美院的教学讲的不是窄义的装饰画,而是广义的装饰画,这点特别重要。庞先生他讲装饰画和绘画的分别就在于装饰画是为了装饰某个东西,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欣赏作品。后来他又补充装饰画一般是要通过工艺制作来表现,但不是所有装饰画都要通过工艺制作。

  后来他又有一个补充,他的思想也是发展的,装饰画成为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一个重要课程,这是绝对重要的一门课程。

  由于丁绍光——我们的学兄,他具有高度的艺术的领悟能力,所以很多老师喜欢他,对他是下了功夫的,这我们也不回避。其中我觉得张光宇先生对丁绍光的影响很深,丁绍光自己也这么讲。我只见过张光宇一次面,但是那次给我讲了一次话,使我一辈子受用。人讲话不在多,但是他讲的话听进去了,那么你这一辈子就受用了。

  张光宇是装饰画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那么为什么这么讲呢?一位叫安·威克斯的外国女士,她对张光宇的艺术教育它是这么评价的。他的民间艺术思想和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的一代学生。这里面比较突出的是丁绍光,但是我也可以说多少受一点影响。

  张光宇先生对传统绘画的线描的装饰性,我今天强调的对线描的装饰性的理解在那个时代里边只有张光宇。因为张光宇老师他当时特别喜欢陈老莲,他说陈老莲的线都是垂直的,许多一组线条和另一组线条是垂直相交的。这样的话能够把这个线描的动向表现的特别的清楚,线描造型的装饰性是中国装饰画非常重要的一点。

  张朋川 《孔乙己》

  我看丁绍光这一点完全来自对张光宇的理解,不仅是理解,而且他发挥得淋漓极致。因为张光宇的画面的空间不会是超大的空间,而丁绍光现在的绘画空间变得较大了,线条摆布的空间完全不一样了,但是原理基本的东西是一样的,这是一条。晚清的任渭长、任阜长、任伯年这三任的带有装饰性的工笔人物画,是从陈老莲等人贯下来的,后来影响道民国初期上海的人物画,这条线是非常的清晰。

  另外还有一条,丁绍光在学习传统绘画的时候到甘肃去了,看了两个石窟,一个是敦煌,还有一个麦积山。因为大家很多人知道敦煌有壁画,很少人有人知道麦积山有壁画的,其实麦积山的壁画的那个格调要高于敦煌的格调,因为它就是南北朝的清秀典雅格调。它和敦煌壁画带有一种波斯风格是不太一样的。当时他们的那些画是用竹笔画的,所以形成了壁画上的铁线描,那么这一点我想除了张光宇这个源头,还有就是壁画的源头。

  另外他吸收了石窟壁画的色彩。去了敦煌的人回来以后都变了,张大千去了敦煌以后敢用颜色了,以前的他的颜色是从清代的仕女画走过来的,但是去了敦煌以后那么红的颜色、朱砂敢往上用了。如果没有这样的铁线描和浓重的色彩结合的这样的一种认识,我想丁绍光也不会走到现在这个样子。就是除了张光宇,还有敦煌和麦积山,这是丁绍光学习民族民间美术的两个源头。

  他的绘画是以富有装饰性的线条为骨架的,用平面形式把图像来铺陈的,用平面展开的来铺成的,这方面是继承了我们中国装饰画的一条非常优秀的一个传统,他不仅继承了,而且把他发扬了,所以为什么他成功,他有一个立足点就是有非常深厚的中国装饰画,而且他还有那么好的一个老师张光宇,而且我们有那么好一些丰富传统。他要是没有这个底蕴,他谈不上走向世界,因为世界不会承认你。

  2.丁绍光具有大美术观

  关于丁绍光能有这样的一个底蕴,我谈谈第二个方面,他这个艺术的方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教学里边培养学生的大美术观,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中国美术要走进世界,一定要摆脱中国古典绘画形式的模式,所以你一定要树立起大美术观,要不然你永远摆脱不了古典的那个模式。

  因为当时我们和苏联友好,所以当时中央美院把苏联的一套搬过来了,学生从画方块石膏像开始,画到大卫就毕业了。 后来又来了一个马克西莫夫,搞了个油画训练班,以后留到中央美院的老师基本上是马克西莫夫的训练班出来的。这样的一些事情不光是中央美术学院,他成为全国美术学院苏式美术教育的一个范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不是范例,因为我们有一个挡箭牌,我们加工艺两个字,这就是我们的挡箭牌,那么在这个挡箭牌底下我总结就是开放性的进行了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就是不光是现代流派,他还更宽教育学生宽泛地了解民族民间美术。

  我们工艺美院老师大多是有留学的背景,有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背景,所以向学生灌输这种大美术观,是形成了一种共识,并没有另外一派人跳出来说你做这个事情不对,没有的,就是大家默契的觉得进行这种多元化教育是没有人反对,起码我当学生时候没有。所以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民族民间美术,还了解现代流派,当时中央美院没有。

  还有一个背景,当时我们还接触到了日本的岩彩画。应该提日本的岩彩画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可能会更加全面一些。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大美术观,即便丁绍光走到世界上去,他也不能够适应外国的文化背景。所以他必须有两手,就是一个我有本民族的很厚的一个背景,另外一个我对你这个西方的这些套路我也比较熟悉、比较了解。你必须有这两个,你缺一不可,具有了这种大美术观以后,他才能够被西方的那些受众们所认同。如果没有这种大美术观,丁绍光是不能够得到西方认同的。

  3.丁绍光不断创新艺术表现方式

  第三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创造新的装饰艺术模式,这个要求比较高,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这么做。

  现在我跟学生讲课,我说我这个年龄经过了工业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马上要进入智能时代,我们的艺术我们的手段要改变。将来我们的一批受众,像我们的孙子这一辈,他们从小是看着动漫长大的,和我们当时的那个年代是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的眼光要朝向新时代。

  就是说以前我们的这些装饰画是以平面为主的,现在要走入空间,要结合光电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以前线描是用那个熏染的办法,现在我这个线描的框架有流动的光泽来做,曲看不同地视觉效果,形成不同的视角,这种完全的一种全新的一种装饰模式,应该在今后的一二十年里边逐步把这个模式建立起来,所以当在上海的时候看到丁绍光的那些设想,我是很高兴。最近丁绍光创作地大型彩色玻璃壁画《生命之源》,以线描为框架,用流动变幻地彩色玻璃光彩构成视觉动感,丁绍光的装饰画由平面提升为流光溢彩的立体装饰画。

  我特别强调的是第三点,因为佛也讲人有三世,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要进入未来世的时候你必须涅槃,你不涅槃你进不了未来世,对这个方面我也脱稿了。我就想,丁绍光是我们的老大哥,你往前走,我们给你摇旗呐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