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飞虎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飞虎队》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30 21: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飞虎队》读后感精选10篇

  《飞虎队》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福特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虎队》读后感(一):为了挣大钱、冒险和旅游而加入“飞虎队”

  文/王绍贝(自由撰稿人,汕头)

  由陈纳德创建的“飞虎队”(正式名称为“美国志愿航空队”),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协助国军抗战,在不到一年的短暂时间里,飞虎队在中国、缅甸等地抗击日军保护滇缅公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美国战地记者丹尼尔•福特的《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1941-1942》一书,根据当事人回忆历史档案,详尽叙述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克莱尔•李•陈纳德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吉尔伯特小镇,他父亲工作是种植棉花,兼任警长,少年的就像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一样,有着田园诗一般的少年时代。一战爆发后坚定了他参军的决心,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航空兵、战斗机飞行员。一战后,经过不懈的努力,陈纳德终于成为一名中尉飞行员,1929年擢升上尉,一年后送到空军战术学院深造,并加入了学院教员队伍。 当时美军空战学院派占主流的战术观点重点发展轰炸机,白昼精确轰炸被奉为空军作战的信条。他们认为在空中轰炸下,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安全的,因为拦截轰炸机的方法尚不存在,“战斗机成功拦截轰炸机是天方夜谭”。陈纳德则与此主流观点相反,他尝试设计一个对付敌方轰炸机的更有效办法,并组建了一支特技飞行队,设计出一套战斗机拦截轰炸机的战术方法。他以特技飞行队的实践经验依据,指出战斗机的缺陷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聪明才智、集中火力以及俯冲获得的速度优势来克服。陈纳德提出,如果战斗机飞行员夺取了制高点,就可以快速俯冲穿插敌机阵形,然后拉起爬升,重复进行穿插进攻。他认为,战斗机飞行员并不需要同时和一架以上的友机保持配合,而一位明智的指挥官应该保有预备队,以便在战斗需要时派遣上阵。最重要的是,战斗机的防御战术需要持续不断的情报供应,因此应该在低级活动范围内部署观察点,通过电话目标地区的指挥部联系,协助指挥官判断在何时何地对敌机实施拦截。 陈纳德的这些战术主张后来都在中国得到实施用于对付日本空军,并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历史人物本身并不完全知道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陈纳德创立“飞虎队”成为一支中国抗战的外援力量,也是他始料不及的。他之所以参加到中国抗战中来,并非因为他对中国有什么深厚感情和带有什么保护弱小国家正义感,而完全是因为他明白了自己在空军论战中已经失败,在航空部队中的升迁之路差不多到此为止了,在前途无望的情况下,他接受了中华民国空军毛邦初(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侄子)的邀请,先签订一份为期三个月到中国空军调研考察的工作,每月可得1000美元的优厚薪水,是美国现役少校(陈纳德当时的军衔)工资的三倍。1937年,陈纳德正式从美军陆航部队退役,开始了中国的“伟大冒险”之旅。 陈纳德在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期间,担任首席飞行教官,当空袭来临时,他不会躲进防空洞,而是站在开阔地方研究日本飞机的阵形。他还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日本“零”式战斗机的情况向陆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汇报,称“这种新型的快速战斗机完全压制住了中国空军。”但警告并没有刺穿和平时期那种不思进取氛围和美国人骄傲情绪。如果陈纳德所言非虚,那么“零”式战斗机就比任何现役美军飞机都要优秀,这在美国人看来简直是无稽之谈!他们认为日本人没有别的本事,只懂得仿照西方机器制造山寨产品。 针对日本飞行员严守战斗纪律训练有素、善于保持阵形、轰炸准确、射击精准和“零”式战斗机的特点,陈纳德制定了“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要求飞虎队员必须飞得比日本飞机更高,向他们高速俯冲而下,瞄准目标开火,然后继续俯冲,直到脱离敌阵。最重要的是绝不能和日本的战斗机较量变向能力。运用这种战术,陈纳德带领飞虎队在战争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如果说陈纳德是因为前途无望才决心来当中国抗战的外援——类似华尔洋枪队,那么其他人是抱着高尚的、维护正义的理想不远万里前来支援中国的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他们来华助战的具体动机虽然不一致,但却都符合美国典型个人主义价值观(所谓的“美国梦”)。“飞虎队”号称志愿军,但大部分是奔着工资待遇和个人梦想来的,很多人对中国这个国家毫无概念。首先吸引每个参加飞虎队军官的是,可以得到每月600美元的报酬(因为通货膨胀,这个数目应乘以20,即相当于今天12000美元),每击落一架日本飞机还可以获得奖金。具体每个人参加的原因则是五花八门。有的说自己之所以前往中国,是因为亚洲的任务似乎比欧洲安全,帕克•迪普伊认为美国迟早要参战,宁愿选择和日本人对抗也不和德国人打仗,这种对日本人的轻视最终让他认识到了错误。也有飞行员是因为渴望冒险,埃迪•雷克对作者说:“自从12岁以来,我就只为一件事活着,那就是驾驶飞机。我想要驾驶战斗机,我想闻到硝烟味……”空勤服务人员也是如此,他们说:“我不是为了拯救世界,或者逃避什么,去那里只是为了钱、有补贴的旅行和冒险的希望……”;“我那年刚满21岁,是一名每月工资只有72美元的上士,给这帮人做同样的工作则有350美元的月薪。可比大队司令员挣得还要多!……有人说我们是出于爱国主义而加入的,我敢肯定有这种因素……但真相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只是喜欢冒险的毛头小子,我们看到了一个挣大钱和旅游的好机会。”正是抱着这样一些典型的美国价值观,青春热血的他们在一个空前绝后地需要英雄国度化身成了英雄。

  原文刊于《南方都市报》2017年12月10日A2叠11版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7-12/10/node_25960.htm

  《飞虎队》读后感(二):真实专业的历史书籍

  最早知道飞虎队,是小的时候看过一本陈香梅的书。因为年代久远书名已经不记得,只记得陈香梅那夸张的眼线和眉毛。那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对日的战争中,还有美国人的参与。而之前的印象里,都仅仅停留在国民党购买美国武器而已。作者丹尼尔·福特(Daniel Ford)采用大量详尽的史实,去伪存真详细记录了飞虎队的从成立之初到二战结束细节,写成了《飞虎队》一书。

  日军1931年发动918事变,扶持末代皇帝溥仪做傀儡,成立了所谓的满洲国,又于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借口日本兵找不到,开始对华全面侵略。而当时的国民政府,相对于日本而言,无论是在装备还是人员上都极为落后,尤其是在空军方面,与日本相差甚远。

  1937年应国民政府要求,陈纳德抵达中国考察空军,并担任顾问,1941年,陈纳德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这些飞行员的,薪资优厚,人均在600美元,这在当时算是高薪了。大部分飞虎队队员来中国,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强的正义性,更多是因为他们喜欢冒险,还有高薪。他们认为去亚洲可以远离欧洲战场,打日本人比打英国人安全,但后来他们意识到,自己错了。

  作者没忘了介绍当时美国人的态度:在当时的美国来,中国的抗日战争并不受美国人重视。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场娱乐性性节目,时代周刊将其形容为黄种人杀戮黄种人。而美国的工厂生产飞机的效率非常之高,但是这些飞机首先是被用于支持英国及其他盟国,而不是中国。中国对美国的飞机定额达到了450万美元,然而美国的公司对中国的这些订单,采取了敷衍的态度,把库存的老零部件都用上了,以至于飞机差异特别大,所以还专门为中国的飞机订了一个新的所谓的新型号。省得中国的飞机上都没有瞄准器,连装瞄准器的支架都没有。

  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陈纳德成立了飞虎队,飞虎队按照编制,编成了三个中队,分别是亚当和夏娃队,熊猫队,还有地狱天使队。每架飞机上都被涂上了插翅飞虎队队徽和鲨鱼头作为标志,闻名天下。正是这些富有冒险精神的雇佣兵,驾驶着老旧飞机,在对日作战中勇往直前,击落了日军多架战机,协助中国组建空军,延着驼峰航线飞行,成为空中生命线。

  《飞虎队》一书采用了客观的态度,没有把这群人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展现了飞虎队的本来面目。纵然每个人个性不同,或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们依然要衷心感谢他们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付出

  《飞虎队》读后感(三):飞虎队的真实历史面貌

  飞虎队,是我国抗战时期一个响亮名字。作为一支小规模的空军部队,飞虎队虽然存在时间较短,却在1941-1942年间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在我国和缅甸对日空战中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战果。正因如此,有关飞虎队的传奇故事深入人心

  《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1941—1942》这本书,却是从学术角度对飞虎队的历史做了论述。说这本书“从学术角度”研究飞虎队历史,是因为书中以二战期间英、美、中、日多方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对比求证,合理分析,力图厘清飞虎队多次空战的真实情况和统计数据,并通过大量的实地访谈,全景式地展现飞虎队的历史面貌,还原飞虎队存续期间的真实生活和战斗细节。

  本书作者丹尼尔·福特是一名美国陆军的退伍老兵,曾在越战期间担任战地记者。作为一名作家军事学者,他毕生致力于记录和研究20世纪的战争。飞虎队也是他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之一。他客观、严谨的研究态度,在字里行间充分体现

  书中给出经材料验证得出的统计数字,与飞虎队公开宣称的战果之间,存在很大出入。这使得本书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对于这种数据差异,丹尼尔·福特在新版前言中作了相关说明。实际上,作者给出统计数字的减小,摈除了一些误判和夸大的成分,使飞虎队的战果看起来更真实可信,并没有贬损飞虎队的形象、质疑飞虎队员的诚信。通过查阅和对比数以千计的日美英三国的战斗报告,丹尼尔·福特明确表示,飞行员们极少说谎,但在复杂多变的空战过程中,可能出现误判,这是导致多方数据出入的一大原因。

  《飞虎队》读后感(四):唯有真相不可辜负――评《飞虎队》

  近日占领各大头条的除了那些娱乐新闻想必就是特朗普访华这件事了吧,而在这位美国总统访华前,美国还给中国送了份不大不小礼物,那就是10月27日,美国联邦航空局(简称FAA)发布了公告,称与中国民用航空局(简称CAAC)就《适航实施程序》达成协议。对此,美中航空合作项目执行董事杰弗里·杰克逊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真的非常重要,是美中关系的一个里程碑”。联想到享有盛誉的飞虎队,不得不说空军与航空事业一直是大国之间博弈与邦交的重要媒介。美国作者福特的这本《飞虎队》,为我们再现了那段充满勇气胆量的历史故事,也有力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唯有真相不可辜负。

  在读这本书前,对于飞虎队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影视剧和历史课本,其中的局限性自不必说,而身为女性,对这种历史军事题材的书籍也很难感冒,然而《飞虎队》这本书却真的很打动我。作者福特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广泛参考了美日两国的历史档案,让我们每读一个字都不必怀疑、不必游离。就像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看那些抗日神剧,因为它们严重脱离史实,即便没有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只是有一定的审美和鉴别能力,就能轻松看出其中的破绽与令人啼笑皆非之处。所以在阅读这种以史实为依据,做过档案参考的书籍时,心中就有一种亲近历史,与文字结友的感觉

  在《飞虎队》这本书中,作者福特采用了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和访谈材料,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场景。我们普通人只能耕耘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方天地,对于政治历史只能是听百家之言,众说纷纭,自己也难免会充当妄言历史、空谈政治的那一个,被我们说破了,嚼烂了的那些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人能分的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然而这永远泯灭不了我们内心对真相的渴望,于是涌现出一位又一位如作者福特这样的人,不惜一切代价,走访当事人,记录访谈资料,以期为我们拨云见日,让真相永存。

  《飞虎队》这本书是一部与时俱进的著作,作者福特根据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修订,在很大程度丰富了本书的广度与深度。前几日姐姐朋友圈分享了一首歌曲,不是她喜欢的,而是八岁的儿子喜欢的,我们也惊讶发现一个小学年级学生已在咿咿呀呀地哼唱情歌,叫嚣着要送给喜欢的女生。试问这些孩子,是否知道飞虎队,是否听说过陈纳德,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飞虎队,是历史上的一种特殊存在,是时代的记忆,更是不可磨灭的勋章。让我们以这本书为起点,重温那段历史,让飞虎队走下神秘的神坛,重拾永不停息的吸引力!

  《飞虎队》读后感(五):比《黑鹰坠落》更精彩的史事

  翱翔在天际,张牙舞爪的飞虎队,全名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吊睛白额的大虎几乎是陆地小霸王,腾跃而起的它更是威震四方。当所有人都在中国探索“飞虎队”名称来源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它是由华盛顿一位西装革履的高收入人士命名的,当初取名时,本想用“飞龙队”,龙在中国象征着只手遮天的权力,象征着荣华富贵,但是龙在美国却象征着阴暗,象征着即将来临的灾难,考虑到各国文化的异同,于是以为叫做大卫·科克伦的人建议用老虎代替龙,并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可,于是设计要求被发送至好莱坞,迪士尼的两位员工罗伊·威廉姆斯和亨利·波特在1941年10月设计出了草图:一只卡通化的孟加拉虎背插双耻,亮出爪子,从代表胜利的“V”字形图案上起跳。

  《飞虎队》的作者是丹尼尔·福特是一名美国陆军的退伍老兵,曾在越战期间担任战地记者。毕生致力于记录和研究20世纪的战争,如今还是一名业余飞行员和《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本书初版获1991年航空作家协会写出著作讲,《美国航空航天杂志》曾评价它,“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为止最可读、最全面的解读。”他深入简出的讲解了,陈纳德的一生以及飞虎队的创立,飞虎队在华作战所取得的荣誉。

  1936年1月,中华民国空军毛邦初上校强烈邀请他到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担任飞行教官。当年6月3日,宋美龄正式任命陈纳德为中国空军顾问,请求他帮助建立中国国民党空军。陈纳德的飞行员生涯略显坎坷,多次得到飞行员职位,又多次被卸任,他郁郁不得志,他心里有一团火,一直在炽烈的燃烧着,他渴望在天际翱翔,他讨厌军队里阿谀奉承的处事法则,他特立独行,有思想有头脑,他多年来怀才不遇,直到他遇见了毛邦初以及宋子文,他的仕途正式迈向了康庄大道。1937年4月,在美国他以上尉军衔退役,7月抵达中国,8月,参加国民党最高防务会议。日本人在国际上声讨,美军帮助中国人,但又找不到让人信服的证据,陈纳德迫于压力,他在我国内的活动逐渐转为非公开。1938年,宋美龄命令他筹建中国航空训练学校,原地址柳州,后来牵制与东南亚接壤的云南,将学校安置在昆明,昆明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适合资源运输,接领越南缅甸,尤其是滇缅铁路的存在,大幅度的加快了物资运输的速度。

  1940年,陈纳德收到蒋介石的亲自召见,同毛邦初,宋子文前去美国招募飞行员和购买飞机。陈纳德在招募飞行员时异常顺利,有人评价陈纳德,“他可以一边轻松地嚼着口香糖,一边操控事情,他是这方面的天才。”陈纳德在招募飞行员时碰到了好的时机,1941年正值罗斯福总统下令扩大军人数量,许多人成为了“受害者”,飞行教官R.T.史密斯和保罗·格林由于航空部队的规模正义指数级别的速度增长,刚从飞行学校毕业的他们就被留在了伦道夫基地指导新兵。他们的理想是驾驶者战斗机翱翔在天空,为国家的洒下一份荣誉的汗水,如今却只能在方寸间指导新兵,他们渴望蓝天,渴望炮火,那才是他们去飞行学校的原因。陈纳德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当陈纳德提出让他们提前退役,去中国打仗时,他们欣然同意。

  其他一些美国人愿意加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也各有原因,迪克·罗西说:“当你年轻时,总想去冒险,那比什么都重要。更何况我在海军里只能当教官,而无法进入舰队。”也有人是为了高额的薪水,他们在中国打仗的工资要比在美国服役的工资高出三至四倍,弗兰克·洛松斯基是作为地勤人员被招募进去的,他说:“我不是为了拯救世界或者逃避什么,去那里只是为了钱、有补贴的旅行和冒险的希望。”也有人纯粹是因为好奇东方的世界,《探求传奇故事的大道》是一部关于环游世界的电影,机械师罗伯特·M·史密斯是它的资深粉丝,当他报名参加志愿航空队时,他说:“我愿意以每月100美元的薪水得到这份工作。”最为疯狂的要属因为远在他乡的情人,而选择远赴中国参战的飞行员汤姆·特朗布尔,他说:“我在中国生活时有一位俄国情人,我想回去找她。”

  1941年8月1日飞虎队正式成立,分为三个中队,第一中队名为“亚当和夏娃”,第二中队为“熊猫”,第三中队为“地狱天使。”1941年12月10日,飞虎队第一次与日本军队交锋,战绩威震四方,日军三架轰炸机被击落,七架受损,14人被击毙,飞行员雷克托在战后回忆道。

“我冲下来,就在这架日本飞机的射手后面……我追着他跑。瞄准目标后,我看着一梭子弹打到他身上,然后我大叫,为什么他没有被打爆?后来我才搞清楚状况,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那名射手的整个下颚都被子弹打掉了。我紧紧盯着他,并打掉了他的下颚。这时我靠近了那架轰炸机,我可以看见飞上的铆钉和迷彩涂装,我知道刚才的射击偏离了几英寸……我拉起飞机,向后望去,那架飞轰炸机起火了,我都可以看见火焰了。但它仍保持在队列中,我准备发动第二次进攻,忽然就看见整个敌阵在爬升,而它渐渐下降……就让它像这样燃烧殆尽吧,最好全都烧成灰烬!”

  多年以前观看《黑鹰坠落》,主角凌冽的眼神,刚毅的身躯,嗜血如命的枪火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看《飞虎队》更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一场栩栩如生的电影跃然纸上,不仅可以把它当做史书看,更可以把它当做惊心动魄的战争电影来看!

  《飞虎队》读后感(六):飞虎队:一段不朽的传奇往事

  现行中学教材中,对飞虎队这段历史并未涉及,所以对于国人而言,尤其是中小学生而言,对飞虎队的事迹知之甚少,虽然并不影响飞虎队的传奇与功绩,但多多少少也是一个遗憾。把这段历史让更多的国人知晓,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

  手中这本散发着墨香的《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无疑让我们重新回到飞虎队协助中国抗日的那段历史,同时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修订了很多我们曾经的讹传。

  飞虎队全称美籍援华志愿大队,其组建的时间契机是太平洋战争即将爆发,美日冲突已经加剧,其次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极为艰难的时刻,中国的空军装备不足,并且在抗战之初,就被日军摧毁,中国的领空处于一种无法守卫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飞虎队的组建有雪中送炭的重要性,并且有限地保卫了部分地区的领空安全。可以说,飞虎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军对中国领空的封锁。

  该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详实地资料,还原了飞虎队在抗日中的真实战绩。在很多著作中,出于各种原因,对飞虎队的战绩的描述存下夸大其词的成分。《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通过查询美中日等多方史料,对飞虎队的战绩进行了客观地描述。诸如飞虎队击落日机的真实数据,以及在战争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误伤自己人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期,为了突出飞虎队的正面形象,这些数据或被夸大,或被掩盖,而当《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披露这一事实时,也遭到了一定的非议。其实,客观地讲,飞虎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即使不做夸大,也足以值得人们尊敬,同时,在高空中作战的恶劣环境,误伤友军也不会损害飞虎队的光辉形象。

  在中国抗日最艰难的时候,飞虎队又通过“驼峰航线”这一难得的生命补给线,确保了中国在最艰难的时刻,扔能够获得一定的国际援助。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飞虎队最终解散,并且飞虎队的贡献也长期未受认可,但是都不影响飞虎队在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地位。

  《飞虎队》读后感(七):飞虎传奇,英雄本色

  一提起“飞虎队”,人们立刻会想到画着张开血盆大口的鲨鱼形象的战斗机,想到那位目光如炬的陈纳德,想到“顶好”的手势……无论是哪个形象,都伴随着人们对这支特殊队伍的好感与敬仰。

  稍对中国抗战史有所了解的人,尤其是中国人,也绝不会不知道陈纳德和飞虎队,这两个名字的意义已不止是称呼,而已化身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传奇。陈纳德的全名是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但在中国,人们都愿意用前者来称呼他,因为那听起来更像是个中国名字,而飞虎队员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在中国也几乎妇孺皆知,辉煌的战绩为人口口相传。但许多人却不知道陈纳德这位硬汉在援华期间一直遭受疾病困扰,在政治、人事上也不顺当,“铁汉”的身心都受到侵蚀;飞虎队员们也并非顺风顺水,他们的战绩与事实有所出入,他们会胆怯,也会彷徨,还有不少被人诟病的缺点。

  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为当年飞虎队员的救命“血符”文字

  《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给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一支“不完美”的飞虎队。尽管书中有大量描写紧张激烈的空战细节,有很多关于陈纳德与飞虎队的趣闻,但同样也忠实地记录了不少“不完美”:比如陈纳德修改年龄以使自己复合入学和服役条件,他和上司或同事的关系并不和睦,也曾不惜自身声誉去袒护某些行为不端的同事;再比如,飞虎队员们加入的动机并非单纯支援抗战,他们可能只是因为招募者夸大的承诺,或者只是为了谋生、解脱,以及寻求冒险,也有人酗酒、滋事,不服从指挥,还曾有部分队员因改编问题要求退出。作者甚至根据美日两国相关战史资料的仔细比对,“胆大妄为”地质疑与核减了飞虎队战绩的夸大部分。

  虽然我们清楚对于英雄的崇拜可能会导致盲目的热情和维护,从而影响认知的公允,虽然我们都知道战时的报道无论敌我都会夸张战果以提升己方士气和消除对方影响,(所以你可以在当年的日方报道中读到飞虎队的名字被“飞行部队”代替,因为其名字太过凶恶而未能通过审查。)但我们还是乐于相信,并乐此不疲。我们往往对于指出英雄“不完美”的人加以指责,但是,阅读完本书,静下来体会,会发现陈纳德与飞虎队的伟大形象并未受到什么减损,反而更显得丰满与真实:那个在重庆受到空袭时不躲入掩体而站在开阔地研究敌机阵型的陈纳德和不畏争议包庇下属的陈纳德是同一个人,那群搏命蓝天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年轻人和那群爱惹麻烦、惹是生非的年轻人是同一群人,只不过这样的人更本色,更粗糙。

  时年37岁的陈纳德,他后来承认修改年龄是为了让自己更显老成

  下图飞行员摆出西部枪战的经典动作

  毕竟,真相都是粗糙的,只是后来人总想去“打磨”,但无论是历史研究者对原始粗糙一面的揭露,还是人们对它的打磨,都不会改变飞虎队的本质与核心——勇气。

  因为那些当年观战者的耳闻目睹和留存于世的空战记录无一不昭示出这一点,所有地面上的争议都无法抹杀一个事实:一群来自异国的人们在中国战场抗击入侵,浴血长空!书中记录下这样的让人读来热泪盈眶的场面:昆明空战大捷后,忍受了日军一年多轰炸的人们涌向飞虎队驻扎的机场,每个人都带去礼物,人们欢呼成喧嚣的海洋……人民无疑已作出了评判!即便就是经过核减的战绩不也正说明了飞虎队员面对的并非弱敌而更显示出他们成绩的来之不易和伟大吗?同样,陈纳德的桀骜不驯、与同事的龃龉、对不公改编的妥协不也正显示出一个领袖的神气和风格吗?

  附录参战飞机资料

  附录参战飞机资料

  飞虎队战绩(作者另有考证)

  历史研究者和英雄的维护者间的争议其实都是出于对英雄的热爱,而他们的热爱正源自于英雄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陈纳德在志愿航空队的告别信中写道:“同美国志愿航空队一起奋斗的经历是我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很少有人可以一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服务于伟大的事业……”这无疑是这位硬汉最深情的告白,也是那群为一个久盼英雄的国度而战的年轻人的心声!

  岁月如大浪淘沙,最终显露的是闪耀的真金,那背后的浪潮与冲击渐被遗忘。《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这本书详细对照各方战史,认真考证,书中引用大量史料,记录亲历者的回忆口述,书末还附有中缅战场参战飞机的资料,这一切都旨在让我们得以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更接近那群用勇气和斗志将自己升华为英雄的普通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