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1 2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精选10篇

  《梳毛、八卦语言的进化》是一本由[英] 罗宾·邓巴著作,译言/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一):尬舞与梳毛

  你打开任一个直播平台,我们总可以找到有些主播会在镜头卖力表演“尬舞”,在郑州人民公园“尬舞”甚至成为一种万人围观的景观网络视频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点击量就能破千万;你走到任一个社区广场,那里十有八九已经被广场舞大妈热闹地占据;夜晚你走到社区的彩票站周围,那里往往会聚集着热烈讨论晚会开什么动物的买六合彩的大爷大妈;社区里打着养生保健名义推销商品男女,在忽悠老人家掏光钱包里的最后一块硬币

  记得一席里有一期节目,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徐腾所做的《他奶奶的庙》的演讲个人认为最有趣地方,不是奶奶庙对香客崇拜偶像的量身定制,而是他谈到民间宗教那种特别旺盛淳朴”也特别焦灼的情绪活力,以及看似对神的对物的崇拜本质是一种自我心理慰藉和与自己对话。奶奶庙成功营造的那种“我们并非对一切完全无能为力”的感觉,并不浅薄可笑,反而极有研究价值

  这些事例看似没有关联,但放在本书作者对“梳毛”的社交范式来解释,它们的运作原理大同小异的,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石器时代人们,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现代。

  百年来,大量的语言学、心理学语音学研究让我们对语言有了丰富理解,但对于为何唯独智人发展出了如此复杂的语言系统几乎一无所知。生存的压力让远古的智人不得不选择群居生活,这让智人获得食物安全同时,也给智人带来不少的麻烦:时常会被其他智人侵犯的私人领地,会被同伴抢走的食物。250万年前的智人面临的协作困难,和今天大城市居民面临的拥挤情形大同小异。实现成员间既保有足够生存空间,又不会因过度松散而群体崩溃,其中微妙平衡就在于社交。研究显示,灵长类动物往往会花一天20%左右的时间用来梳毛,梳毛固然有清洁毛发,保持个体卫生的有作用,甚至反复的按摩还会让灵长类动物(是的,包括读者你自己)大脑分泌类似鸦片的刺激物,产生愉悦,但相对于梳毛所显示的示好、驯服、和解等显示亲密关系与结成联盟的作用来看,生理刺激至多只能算是获得一点彩头。在获取食物与躲避捕食者压力下,灵长类动物花费大量时间梳毛,不仅有着生理机制激励,更重要的是梳毛对于维系大群体的凝聚力归属感至关重要。梳毛一方面是动物间的一种承诺,我愿意用一天10%的时间为你梳毛,而不是给阿三阿四梳毛,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投资,这种承诺意味着表明对同伴的忠诚。另一方面,梳毛意味着对同伴的足够信任,梳毛过程中的放松,梳毛或者其他同伴有机会乘虚而入,捕食者也可能悄悄靠近,对于这些危险的预警,都要仰赖梳毛同伴的警惕。从承诺与信任的角度来看,灵长类的梳毛行为,类似于人类社会结成婚姻前收取的礼金。

  但有限的时间不可能全部投入梳毛之中,否则就要活活饿死,而人类群体规模的维系又有赖于梳毛机制,所以作者提出一种假说,认为聪明的人类依赖梳毛的廉价替代品——语言来维系彼此的关系。语言比梳毛效率更高:交谈是可以几个人共同进行,也可以在更大范围交流信息。在交谈中交换彼此的个人信息和爱好,表露自己的品质,在社交原理上和动物间的梳毛抚慰是相差不远的。从这点上看语言的社交性比单纯的交流信息更为重要,“语言的进化似乎是为了让我更好地闲聊八卦”。

  如果人类果真是从非洲走出来散布世界各地的,那么人类很可能存在一个巴别塔时期,既所有的智人都讲一种彼此能够理解的语言,那么现代世界怎么会发展出6000多种不同语言方言的呢?

  书里给出一个简洁有趣的答案,既通用的语言难以造成归属感,而基于归属感的社群亚文化,可以极大避免占便宜的 “搭便车者”。从演化论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尽最大可能复制传递自身的基因到的下一代,亲缘选择法则认为个体倾向于帮助具有同一或类似基因的另一个体,灵长类生物,包括人类会对于亲属表现强烈的偏好和依赖。在这个前提下,区分个体间是不是具有亲缘性就至关重要,但是通用的语言,固然方便交流,但在区分他我,特别是区分亲缘性的功能缺失,所以在人类在散布世界的过程中,迅速演变出了自己区域口音和语言风格,群体可以轻松分辨出自己人和外来者的区别,产生维系社群集体的归属感。

  在我们的说话中,包含了大量的非语言信息。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都是极其重要的交流信息,一个眼神或者笑脸,可能比长篇大论所传达的信息更为确切。今天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网友不止满足文字的交流,还要视频,聊合适了还要面基,即使人类在技术上已经建立了赛博世界,但身体还处在亿万年演化的进程中,语言作为“隔空梳毛”的廉价替代品,还是有它不足的。

  作者认为,灵长类动物的群体规模受限于它的大脑新皮层面积和语言维系的能力,人类有效社交的规模上限约为150人,与东非大草原游荡的狩猎者祖先相比,现代人在社交能力上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单纯用认识人多少来显示维系人脉能力的强弱是有局限的,有限的精力放在维系核心的少数亲友身上可能更有效率,这种较为亲密的社交形式,会使我们身心更轻松愉悦,安全感舒适感也更易获得。

  现代城市缺乏社区归属感,居民小区是新建立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社会交情和共同的历史来维系彼此情感。这种情形下大妈们的广场舞也好,大爷们下棋也好,甚至徐腾演讲中的那个奶奶庙也好,都起到某种情感交流抚慰的“梳毛功能”,大量的宗教、伪宗教、传销能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也是敏锐觉察并填补了现代人某种归属感、集体感和家庭感缺失,并用花言巧语描绘更温馨更安全的生活,利用语言调动深层情感,让人产生鸦片般的兴奋,谋取私利。

  人类远不完美,在长期演化缝缝补补的过程中有着各种生理心理的局限,知道“150邓巴数字”,语言是“梳毛廉价的替代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认识这样的局限上,改造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保持一种不断重建自我认知动力勇气。梁文道在深圳图书馆演讲中谈到:“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意识人性里面的阴暗邪恶,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那种动力,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很复杂,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然后你有可能变成性格比较平和的人,至少你不会再犯傻”,这正是读书重要的意义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二):交友风险,“梳毛”需谨慎

  一、梳毛是群体社会性的体现

  《人类简史》提到的社交“150理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这个理论来自本书的作者。语言的起源与祖先相互梳毛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语言也在不断嬗变,但是,语言的“梳毛”效用非但没有衰减,反而在极大的加强,而且演变出众多的“花式梳毛”。

  二、八卦是文明之光

  八卦是利用语言实现梳毛效果的有效方法,这种对他人生活的关注,能够有效增进参与八卦者的感情,拉近心理距离。这种效果,和人类祖先相互梳毛的效果,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八卦并不简单是梳毛的替代品,八卦行为需要高级心智才能完成,是高等文明的形式,是文明的进化。

  三、关于低情商的另一解读

  一般的,如果有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无法把握别人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低情商者。大千世界,虽然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经受相似教育,但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梳毛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低情商者可能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梳毛伴侣,换句话说,他给你梳毛时,你不那么舒服

  四、花言巧语的骗子

  现代社会里的骗子,骗术不见得多么高明,但几乎都是梳毛高手。这个可悲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我的偏见、我的傲慢、你的偏见、你的傲慢,这四者的组合碰撞。如果你身处在一堆的聪明人里,最佳的策略反而更可能是没有策略,放下自己的偏见,再放下自己的傲慢,让漫长的时间成为你的策略。

  最后简单梳理一下书中介绍的人类进化以及语言嬗变的过程。

  一、猴子占领森林,猿被迫下地生存。为了抵御捕食者,猿选择群居生活,进化出更大的体型和种群规模。猴、猿种群相继进化出猕猴、长臂猿、人属动物等物种。为了避免暴晒,和到更广阔地域寻找食物,猿类中的一支开始直立,毛发退化成为裸体,臀部和腿骨进化的更适合直立行走,成为类人猿。200万年后,类人猿的新大脑皮层面积和脑容量开始大幅度超越猿类,成为原始人。大脑皮层面积和群体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同样的,群体规模和“梳毛时间”也是正相关的。

  二、梳毛行为在类人猿以及更为古老的猴群中都较为普遍,在其他具有社会性的灵长类动物种群中,也较为常见。随着种群的扩大,为了维系关系,梳毛的对象和需要消耗的时间更多,语言成为实现远距离梳毛和同步梳毛的工具,后来又演变成为思维的表象。语言进化让人类更好的闲聊和八卦;而闲聊和八卦,就像一种心理“梳毛”,可以增进彼此感情。对他人私生活的兴趣,满足内心的平衡和对安全感需求

  三、解读对话中的含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倾听者重构说话者想法的能力。认识我们自己的情绪是理解他人情绪的关键。如果认识不到别人的感受,我们就不可能深入其内心,来了解他们对于所经历事物心理反应。也就是心智理论的运用。心智理论是关键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冷静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世界。

  五、具有三级意向和更高级意向理论后,我们可以虚构一个人如何应对特定的情形,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是什么情感驱使他不断前行,于是开始出现文学,编写故事,而不是简单描述事件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三):为什么人类有语言?

  文/桃酥

  罗宾·邓巴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中追溯了人类的原始祖先如何一步步从梳毛演变成语言的,邓巴尤其提到女性在语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梳毛,因为小团体的八卦,因为群体生活,语言代替了猴子之类的梳毛,进化成新的八卦工具。

  邓巴通过研究发现猴子和猩猩之间的交流喜欢给彼此梳毛,梳毛可以增加彼此双方的感情,也可以带来长期的盟友关系。这本书在严谨科研前提下,又风趣地揭示了梳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想象一下,如今想要拥有一份亲密的友谊,大多数从语言增加交流的机会。而猴子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给彼此梳毛的前提下,梳毛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能考量对方耐心。这让我不禁想起撸猫,一只猫星人如果想和人类表示亲近,它会乐意接受抚摸和撸毛,觉得舒服的时候还会发出心满意足地呼噜声。所以,除了养猫以外,人类会有这样多的耐心给其他人按摩吗?

  邓巴教授指出灵长类的动物的梳毛活动,是一种互惠联盟关系,是信任和忠诚的前提。不是谁都可以给谁梳毛,要长期的盟友才可以相互梳毛。于是这也促使它们形成了一个紧密庞大的梳毛圈子。邓巴又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人类的社交圈人数为150人左右。灵长类动物通过梳推动毛来维系感情,而人类的朋友圈,可以稳定在150人左右,就能形成自己的社交圈,这似乎比梳毛更容易更便捷更高效。那梳毛和语言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关联是语言可以代替梳毛,你可以用一张嘴同时和其他人交流,但是不能用一只手去给很多人挠痒痒。而邓巴教授认为“语言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闲聊八卦。”为了更好地八卦,人类有了语言,而语言很快很有效地代替了梳毛活动。想象一下,若干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给彼此梳毛进行互动,后来有了语言,便有了如今的吃瓜群众茶余饭后,或者一边劳作一边进行有效或者无效的八卦社交。为什么人类能进化语言?那是社交的需要,是人类比灵长类动物更喜欢闲聊和八卦。而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擅长和喜欢八卦,所以女性也是推动语言进化的主要助力。

  那语言就一定比梳毛要显得更高级吗?书中提出一个有深意话题,相对来说,语言不一定是感情最好的催化剂,毕竟相比梳毛类的身体接触而言,语言无法企及抚摸带来的舒适度。看到这里觉得有所欣慰,不管是动物之间的相互抚摸也好,还是人类所谓的有效社交,都很难走捷径。想要毫无付出去搭便车,总会露出尾巴。而人类想要增进感情,除了投入语言,亦要付出其他的行动去打动对方。这让投机取巧者只能回到原点,语言亦是,尽管邓巴教授做了大量的研究来证明动物和人类语言的差别,但是对于交流而言,我们也无法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嘲笑动物之间的梳毛行为。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这本书从历史、生理、生物学、心理学、解剖学、神经学各个方面入手,从灵长类动物的梳毛互动到人类的语言进化史,通过大量的有趣的实验和研究,为读者呈现了有趣的动物和人类的社交模式。通过邓巴教授的描述,我们得知语言是梳毛的代替品,语言是为了更方便人类闲聊和八卦。而梳毛和语言的背后,揭示了群体和小团体的秘密:联盟和互惠。而因为男女的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始组合模式,导致女性在梳毛和闲聊的需求上会比打猎的男性更高。女性更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建立自己的圈子,正是这些需求,推动了语言的进化。故而不必因为拥有语言就美化语言的魅力。语言最实用的功能就是用来交流日常琐碎而已。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四):一个思考:我们都渴望臣服于别人?

  对于我来说,《梳毛》这本书里的信息量比较大,很多细节可以拿来琢磨。

  我的点可能比较奇怪。让我特别想拿来琢磨的,是一个比较边缘的话题(相对于这本书的主题思想而言)。

  在第 7 章《最初的语言》里,有一句话让我有些震撼。这句话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人类行为特点:个体渴望臣服于另一个体的个人意志……”

  看到这里突然很想回去找李银河那本《虐恋亚文化》来看。不知道“字母圈”的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跟字母圈里的S与M不同(据说一般都是比较固定,很少倒置或者说是互换),臣服和征服是手心手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两种情愫存在。

  拿希特勒来说,他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征服的欲望。但是,很多媒体和书籍都透露过,有一些女演员声称,自己曾与希特勒过夜,并且说元首祈求她们虐待他。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五):很多人的问题不是「社交过度」,而是「社交太少」

  邓巴认为人的社交圈上限是150,有人表示不服,认为这个数字可能太小了——你看看微信微博,好友上千人的很多啊。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天生适合社交,跟很多人都能聊得来,随便拉一个都可以聊个通宵。

  我觉得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样的关系才能算在150这个数字中?

  分歧主要产生于对「社交」的不同理解。

  邓巴口中的社交,是要投入心力的。点头之交、一面之缘的不能算社交,多年不见也不再联系的人,也不在这个「150」范围内。

  所以这里的150,指的应该是同一时期同时维系的有效关系、有效连接。它可以应用于两个层面:对一个团体(比如公司)来说,把成员数维持在150以内,才能确保这个部门保持活力。对个人而言,你的个人社交圈,维系在150以内,你才能有效平衡事业、家庭、生活。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完全财务自由的人,不需要工作,或许你可以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社交上,或许你可以同时交往不止150人。但大部分都是要干活儿吃饭的。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达,网上常见很多人都在说自己社交过度,言下之意,是社交圈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了。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社交过度,只是「无谓的交流」过度而已,并不代表你真的有很多的朋友。

  1.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有「社交过度」的感觉?

  这确实是个普遍现象。通俗一点说,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用邓巴教授的话来说,是因为人的大脑新皮层面积是有限的,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作为公司管理者,如果体恤员工,如果想确保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能发挥最大生产力,就应该对员工的「连接」数进行充分的衡量,毕竟人的潜能是有限的——不要让团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在沟通交流上。

  作为个人,应该有效分配自己的精力,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不是在鼓吹人要势利地看问题,而是要学会平衡自己的生活与事业。

  与「社交过度」相反的是,邓巴提出了一个现象,我个人比较认同。他认为很多人的问题不在于社交过度,而在于社交匮乏。

  2.你是「社交过度」,还是「社交匮乏」?

  即便是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大部分人的社交规模,都远远没有达到这个上限。甚至连「底限」都没有。(至于「底限」是多少,印象中作者好像没有重点去谈,如果有哪位豆友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欢迎回复切磋探讨)。

  一方面,有人疲于社交,不得不通过各种「过滤」给自己的圈子「分级」;另一方面,却有很多人处于社交匮乏状态,不得不依靠肥皂剧等事物填充空白,以弥补情感上的缺失。

  邓巴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社交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的迁徙流动。以往的农耕社会,人们一般都固定在一个社区里,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就业到结婚生子,都可以借助社区里的关系网完成。而现在的社会,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加快,昨天还在一起的小伙伴,明天就天各一方。失去了共同的社区和相互信任的纽带,交集也越来越小。婚介所、职介所等事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诞生出来的。

  除了导致社交匮乏外,缺少自然关系网络的支持,还会导致一个结果:大量宗教和伪宗教派别纷纷涌现。各种极端群体盯上了孤独的年轻人(甚至老年人)。从杀人狂查尔斯·曼森(Charles Manson)、美国大卫教教主大卫·考雷什(David Koresh),到牧师克里斯·布雷恩(Chris Brain),从邪教统一教(Moonies)到印度教克利须那派(Hare Krishnas),到我们听说过的各种邪教,都是靠一种所谓的归属感、集体感和家庭感,吸引着人们。

  在上面说的这些例子中,他们用花言巧语描绘一种更温馨更安全的公共生活。用语言调动情绪,鼓动深层的情感,产生鸦片般的兴奋。

  所以邓巴才会说:缺乏社交和社区归属感,也许是新世纪最迫切的问题。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六):廉价的语言

  之前没细读这本书的时候,曾以为作者是在高度肯定「语言」的功能,还以为语言可以完美地胜任社交。

  看完后才发现,作者认为「语言」只是「梳毛」行为的「廉价替代品」。一开始并不明白这个「廉价」的意思。二刷时候发现,作者意在指出语言在社交上、在满足人类情感需求上,还有很多的不足。

  1.只有语言是不够的

  一方面,是说话的人本身的问题,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或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都容易导致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出现各种障碍。

  另一方面,语言本身的形式,决定了我们无法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所以情之所至,人们会「无以言表」,必须通过手舞足蹈、载歌载舞、身体接触等方式来充实或者宣泄感情。

  单纯的闲聊八卦,可以带来短暂的愉悦,通过微笑或者大笑,让我们释放内啡肽,达到一种心理按摩的作用。但信任感的获得、归属感的建立,只靠这些事远远不够的。

  语言这种形式,必须借助别的元素,才能起到足够的作用——才能像梳毛挠痒痒那样真切的身体接触一样,带来足够的内啡肽与内源性鸦片物质。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语言背后承载的信息更重要。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痴迷某一作者的作品,原因就是这位作者透过语言,向读者清晰传达了自己稳定的情感、价值观以及审美取向。读者可以从中找到认可和情感上的满足感。

  同时,语言还要借助其他一些与内容无关的元素:比如说话者/写作者的外貌、声音、举止等等。狂热追星一族对明星的迷恋,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迷恋偶像的语言文字。而是迷恋颜值、声音。我们常常会听说,这个人的声音很好听,听了耳朵会怀孕,就是这个道理。据说有人曾经用不同的语气说了几十个「晚安」,粉丝仍然会单曲循环,百听不厌。

  说到这里,不由让人想到了微信。文字已经可以起到聊天交流的作用了。为何还要有语音?以及视频?为何会有各种各样的表情包?这就是单纯靠语音,已经无法很好地调动或者抚慰你的情感,而语音和视频以及表情包等等形式,则可以加强这种效果。

  以此类推,也不难理解我们在日常社交过程中,为什么会有交谊舞、游戏、运动、饭局……等等丰富多样的社交形式。

  2.然而,只有社交也是不够的

  作者这本书虽然讲了社交,但没有把社交奉为圭臬、捧得高高在上。我们的生活不只是为了社交,也不是只有社交才能满足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恰恰相反,作者指出,我们应该了解社交的局限性,了解人类大脑在处理社交以及工作等事情上,有自身难以突破的限制。所以要合理衡量自己的时间精力,聚焦有效的社交,屏蔽无效的社交。

  既然谈到语言,免不了要谈到各种形式的语言艺术。比如音乐、影视剧、文学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填补我们在社交里获取不到的情感慰藉。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七):人类如何使用语言这一神圣的梳毛替代品?

  文|轻禅

  最初看到“梳毛”一词,是好奇,首先是有毛的动物才可以梳毛,这跟语言进化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中,直到看了《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我才明白过来,其实对于动物而言,梳毛并非只是梳毛那么简单,它所代表的含义的确丰富。

  先来谈谈《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主要讲述的内容:其一,动物之间梳毛是为了更好的社交,建立亲密关系与联盟关系;其二,灵长类动物的群体规模受限于该物种的新皮层面积;其三,人类社交网络规模的上限是150人;其四,群体规模直接关系到灵长类梳毛时间长短;其五,人类语言进化是为了替代社交梳毛。语言进化的确可以节省时间,因为语言交流并非一对一的关系,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却出现了,语言所带来的欺骗性。

  本书所涉及内容极为丰富,有遗传学的知识,也有关于动物社交的知识,更有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解释说明。这所有内容较为有趣的是语言究竟如何诞生,人类语言诞生所带来的社交问题。

  如果仔细观察生活,不难发现,小动物出生后,母亲对小动物的梳毛行为,这就是社交。当小动物能发出声音之后,母亲也会与之交流,虽然这并不能称之为语言,但声音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作为动物,群体规模并不大,但若是人类呢?如果只是用梳毛来进行交流,大致要花费40%的时间,如果真的用这些时间去交流,大多数人类估计都要活活饿死。

  在此基础上,语言便悄然诞生,究竟语言是从男人开始还是从女人开始,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如何,语言诞生其实是为了替代所谓的梳毛行为。人类群体之大,简单的肢体情绪交流已经完全不能够满足需求,语言的诞生节省了时间,也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换言之,语言的诞生其实是为了社交,但人类又是十分复杂的群体,语言带有欺骗性,在社交中也就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语言并不能完全替代梳毛行为,尤其是对现代的人类而言,伴随着网络、电话交流,虽然更为迅速,可在看不到表情时,没有肢体接触时候,语言也会产生误会。语言看似让社交更为方便了,可空间上的距离感并非是语言可解决的。

  不过,这并不能抹去语言的力量,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语言是正常交流的工具,可以让彼此之间建立社交关系。如何很好的运用语言,倒是成为人类社交的必修课了,语言,它无所谓好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让我们了解了语言的进化,了解了语言出现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更应该思考,作为人类,要如何使用这一神圣的功能,更好的进行社交行为。作为科普书籍,《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书中故事颇为有趣,再加之书中大量的研究结果,让人在看八卦的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掌握科普知识,如此而言,会使用语言的人类,的确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八):只有闲聊八卦是不够的

  看完之后觉得很受用。

  主题思想很清晰,说的是猴子们靠梳毛挠痒痒来「社交」——建立有归属感的联盟,以确保更好地获取食物,确保联盟里的个体不受外来的侵袭和骚扰。

  梳毛为什么能建立联盟呢?

  梳毛可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刺激内源性鸦片物质,让猴子欲死欲仙。愿意定期花时间让你舒服的猴,象征着一种「承诺」。而愿意完全放松警惕,放下戒备让你梳毛,则代表着一种信任。

  靠着这种「承诺」和「信任」建立的情感,可以让两只猴形成联盟。

  但出于「大脑新皮层」面积的限制,猴子能够维系的「联盟」猴数,最多能到 50 只左右——多了你就顾不过来,因为梳毛很耗时间。联盟多了,梳毛对象多了,你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可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一旦梳毛对象多了,你本来可以给一个猴挠 10 下,后来可能就只能一猴挠1下。势必无法满足它的身体和情感上的需求,它会感觉到你在敷衍它,从而失去情感维系的基础,联盟关系势必变弱。

  进化为人类之后,人们改用语言来梳毛。语言的好处在在于,同一时间可以一对多——而梳毛只能是一对一。据邓巴教授的说法,最有效的「语言梳毛」,是1对3。再多也不行,肯定会有人受冷落,情感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凭借语言的优势,人类将「联盟」的规模扩大到了 150 左右——也就是猴子们的 3 倍。

  不过,尽管如此,只靠语言的闲聊八卦式的沟通,没办法完全代替梳毛。虽然闲聊时候带来的笑声同样可以刺激内源性鸦片物质或者内啡肽的分泌。

  语言对于维系情感来说,也有不足的地方。在纯粹传达信息方面,语言堪称一绝。但语言无力触动灵魂最深处的感情。我们常常会感到「无以言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种关系形成之初,语言是极好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可让你了解心仪的对象或合作伙伴。但随着关系深入发展,我们往往会抛弃语言,回归古老的仪式,通过最真实的互相接触,来直接进行互动。所以,我们才会有舞蹈、音乐等多种多样的社交方式。

  在最关键的时候,从灵长类祖先那里遗传而来的「梳毛」技艺,也要重新派上用场,成为维系感情的重要方式。身体的接触所起到的抚慰效果,是语言无法企及的。简单的抚摸轻触,能迅速刺激身体,产生内源性鸦片物质,这是语言很难做到的。

  冰冷的言语逻辑,让我们学会了争论和辩解,也让我们学会了蛊惑和煽动,学会了以情动人。但是,只有语言是不够的。语言让我们彼此了解,但语言本身不能维系群体。要想更好地团结群体、提高效率,还需要更原始的情感机制,需靠更深层次、更动情的东西来温暖,上面说到的音乐、舞蹈、身体接触,以及各种丰富多样的「团建」活动。

  通过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社交工具这么丰富多样,却不能帮我们扩大社交规模上限。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九):语言是用来聊八卦的

  语言的出现可谓是人类进化史上里程碑式的时刻,多少惊人的的发明与壮举得益于此!可是另一方面,我们日常挂在口边或乐于聆听的语言似乎又跟伟大沾不上边。想想每天跟亲友的对话,是琐碎小事、奇谈八卦居多,还是全球经济、政治局势居多?畅销榜上的图书,有多少是值得认真咀嚼的大师经典?如果公众人物是凭作品、凭才华说话,为什么上了头条的往往是他们的私生活?将语言“大材小用”是人之常情,难怪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说:“语言进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闲聊八卦。”

  这并非贬低语言的价值,由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窥语言,不失为客观看待语言的方式。邓巴的《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充满诙谐的譬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譬喻就是将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梳毛活动相互观照。

  动物为什么梳毛?梳毛行为不仅是为了卫生整洁,体内因之分泌的内啡肽也会令其愉悦。随着动物种群规模的扩大和栖息环境的开阔,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势必要与其他群体成员协作,梳毛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社交工具。因为梳毛过程很享受,梳毛伙伴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升温。但它并不像人类替同伴梳个头或掏个耳朵那么简单,科学家观察到动物之间的梳毛活动可以持续数小时,其间干不了别的事,这对梳毛伙伴来说,投入的时间成本是惊人的。很自然地,动物间形成固定的梳毛搭档,彼此关系非同一般——“雌狒狒获得帮助的次数与它们被梳毛的次数相关”,真比歃血为盟还可靠。逢场作戏,没有梳毛的付出就想骗取好感的投机分子,在这样的群体中是很难蒙混过关的。

  邓巴说:“语言是声音形式的梳毛。”我们的祖先蜕下被覆全身的毛,从此有了梳毛2.0版本。新的社交工具保留了梳毛的旧有功用:交流感情、达成说话者的目的(掌握朋友动态、交流种群信息、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同时,有了三大提升:形式更多样、交流对象范围更广、排除异己更精确。适用不同场合的语言灵活性显著提高,可以交流的信息量显然大过单一或花式梳毛。说话对象虽有数量限制——譬如有实验证明,聚会上自由组成的会话小群体通常是四人,超过四人的对话会重新拆分组合,亦即我们可以同时跟三个人保持合拍的聊天——社交量却相当于一对一梳毛的三倍。识别搭便车者、排除异己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有趣的现象。不同地区的人说着不同语言,小小的区块也会发展出自己的方言,这是人类自发形成的巴别塔。方言在变化,“人口密度越高,变化越快”,如此,“非我族类”才没那么容易浑水摸鱼。说着共同方言更易得到老乡的帮助,相反,在战争中讲不清对方语言暴露身份乃至丧生的不在少数。新的社会环境中的新需求,会改变我们的社交语言。

  如同动物选择互相梳毛而不是结伴学习、结伴觅食这种有实际提升和产出的事来社交,人类也不会以引经据典、相互授课来替代八卦闲扯。说到底,社交并非一件功利的事,它固然是物种存续、文明发展过程中英明的选择,却又不尽然是奔着向对方索取利益而去。试问,有谁会对一个新认识的朋友说:我有XX资源,你有XX人脉,互惠互利吧?更多时候,情感的吸引、陪伴和支持、志趣相投或只是偶然的契机,才是我们与人深交的理由。倘有利益互换,那是副产品!了解周围人的新闻、大众关注的热点、听个段子笑一笑分泌点内啡肽,对个体来说,未必不如世界风云、经典著作来得重要。

  邓巴举了个例子,他一位朋友的公司搬了新环境后,工作不如从前顺遂。后来找到症结,原来新办公楼取消了咖啡间,初衷是大家在各自座位上饮食、小憩既能节约成本还不浪费时间。事实恰恰证明,咖啡间看似没营养的只言片语具有关键的魔力,情绪的慰藉、灵光一闪的启发、恰当的资源和时机,可能都在“八卦”中。

  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其实需要更多社交,而新技术的便利化并没有为我们创造更有价值的社交——那种类似于咖啡间闲谈的社交,而非几百个经年没有联系的社交网站“好友”。或许,我们得先抛开目的性的社交杂念,像第一个梳毛的祖先一样,痛痛快快聊聊八卦。

  ——丁酉年读罗宾·邓巴《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读后感(十):你帮我挠背 我也帮你挠背

  这是一本有趣并且真材实料的书,通过灵长类动物相互之间”梳毛”,这种亲昵又平常的举动,来解读人类进化的脉络,以及对现在语言全新的一种诠释——语言的进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闲聊和八卦。人类的进化就在你帮我挠背,我也帮你挠背中悄悄进行。

  大部分社会性较强的物种每天都会拿出10%的时间为同伴梳毛。动物为彼此梳毛的行为,不仅为了卫生,更是友谊与忠诚的表现。寻找固定的梳毛搭档,彼此建立一种互相帮助、关照的关系。长时间的相处让彼此更加熟悉和亲密,让梳毛的搭档具有特殊的地位,值得特别的关注,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可以患难与共。

  梳毛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梳毛之所以充满吸引力,是因为它背后有一种能产生放松和轻微愉悦感的机制。梳毛会刺激身体产生一种天然的鸦片物质内啡肽,从而产生轻微的麻醉效果,现在人类的拥抱、抚摸也有同样的作用,在我们伤心时,如果有人给你一个熊抱,并且摸摸你的头,会很大程度的缓解你难过的心情。

  我们现在知道时间的宝贵,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梳毛所花费的时间也是一种无形的投资,能够帮助雌性辨别真心,在雄性求偶的过程中,给雌性梳毛的时间越久、越仔细,付出了相对同类更多的代价,投入的越多,那么他放弃雌性的可能也就越小。在现在生活中,伴侣在另一半身上花的时间、心思越多,付出的越多,就更能在彼此的伴侣关系中获得安全感。这种通过梳毛演变来的付出和回报在现在的爱情力也格外的实用。

  人类大脑的进化

  人类的大脑的重量是一般哺乳类动物的10倍,大脑需要的能量更多,大脑组织的发育和运转成本极高。人脑之占体重的2%,却消耗了人体食物中摄入能量的20%。但在如此大的消耗下,人类的进化并不是选择将大脑逐渐变小来降低成本,而是选择更加强大的大脑。体现了人类环境从古至今的复杂性,还有灵长类动物与生俱来的社会性。我们需要更大更强的大脑来维系大型群体。头脑中包括不同的模块,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区别于其他哺乳类的地方在于,新皮层面积更多。群体规模与新皮层面积存在关联,人类的新表层的比值是4:1,根据推算得出人类社交圈的规模是150人。

  梳毛圈和朋友圈

  灵长类动物相比起来动物有复杂的社会性,梳毛是建立联盟的关键,也是是巩固联盟的凝聚剂,梳毛的时间和联盟的稳固成正比。梳毛是联盟的一种手段,却不是唯一的手段,现在人类的社交圈已经变得很复杂,社交规模也变得庞大。语言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我们社交的成本,进化为一种声音形式的梳毛,我们现在可以更加高效的沟通来维持我们的群体。

  我们拥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并且都在努力维持自己的小圈子,但是不得不说,现在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交也渐渐走进甚至替代了我们原本单纯的小圈子。微信里的好友动辄就达到几百的人数,乍看之下有种“交际花”的错觉,可是仔细翻一翻里面又有多少是真正的朋友。语言的进化虽然强化了我们的社交能力,但是别忘了我们也有一个150人的上限,当你朋友圈刷了半天全是一面之缘的人无关痛痒的动态,你是否不小心错过了好朋友的新鲜事;当你微信中的新消息都是各种群聊和群发,你是否忽略了挤到底下朋友发来的问候。

  我们生来爱闲聊爱八卦,但是为了更加有效畅快的和同类人分享我们的快乐、维系我们的关系,还是要像祖先学学,单纯的“梳毛”, 你帮我挠背 我也帮你挠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