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停靠,一座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停靠,一座城》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5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停靠,一座城》的读后感10篇

  《停靠,一座城》是一本由李婧 / 村上春花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停靠,一座城》读后感(一):我留在这座城市原因是什么?

  我有个初中同学,在人生的前二十三年里,我俩的轨迹几乎一样的:作为艺术生参加高考,本科考研失败毕业后算是留在家乡,我去了电视台他当了音乐家教

  但是在第二十三年的结尾,我俩的又一次来到了人生的一个分叉口,他对学生始终倾囊相教,很快就觉得自己储备不够,加上做家教虽然时薪高,但是也得有人聘请才有钱,家里也就有了意见,想让他找个正式的工作。我则是觉得电视台工作太无趣了,每天的活我闭着眼都能干完,加上始终未能正式转正(都知道转正有多难,尤其是省台,但总有个念想),就也有了要辞职的意思,恰好这时有个朋友办了个编剧工作室,就想让我一起干。

  《停靠,一座城》读后感(二):一份礼物

  这天,同无数个工作日的午饭过后一样,我无聊地趴在办公桌前刷起了微信。当我昏昏欲睡的打开百城群、想看看大家在聊些什么的时候,猛然间被出现在眼前的聊天记录惊醒——我们的书,要上架了。

  它有一个好听名字,叫《停靠,一座城》。

  这是一本作品合集,它最初起源于李婧发起的“百城写作计划”,它的作者来自不同城市、各个地方,有很棒的专栏作家,也有我这样的业余菜鸟。但无论讲故事的人是谁,每一个故事却都足够真实,足够生动

  第一次看到这个写作计划是在2015年的年底,我至今都还记得当初当我看见婧姐写的“用故事,拼出一幅世界地图”、“草根梦想,市井雄心”这两句话时内心感动热血沸腾

  于是在那一年最后一天过完后的跨年夜里,我在微信上敲了好长一段文字发给她,她显然有些惊讶,但还是和我聊了许多。后来我们互道了“新年快乐”,我便在烟花盛放时映照在窗户上的摇晃余光下进入了模糊梦乡。尽管现在想起当时的行为话语都显得有些愚蠢,但我仍然很高兴自己那样做了。那次尝试,让我有了新的开始

  在2016年3月中旬的时候,我也写下了关于自己的故事,心怀忐忑的发给邦尼。一直认为自己写的很烂,只抱着写着玩、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竟能被选中,先是发在百城的公众号上,后来被告知可以出版、收到了花花发来的关于作品授权的邮件。或许对每一个写作者来说,出书就像战士胸前的军功章般,是对自己所做过事情的最好证明。因此即便只是一本合集,这整个过程都让我觉得异常幸运不可思议喜悦,并心怀感激

  只是这段过程真的很慢,从2016年的夏天,等到了2017年的夏天。但因为懂得从一个个故事最初的雏形,到婧婧和花花的编辑整理、在公众号上发布,再到最后的签约出版,这期间有多么地不易。而在进入出版行业后,我更加清楚了解到,一本书的出版,其复杂琐碎程度,不亚于怀胎十月的过程。所以,愿意耐心地等。相信慢工出细活,最后的结果一定会向我们证明,一切等待,都值得。

  当我得知这次它真的出来了,并且即将要上架时,便立马去豆瓣、当当、京东、亚马逊等这些凡是能想到的网站都搜索了一遍,然后看着搜索结果,心中扬起抑制不住地喜悦和感动。

  我知道,这件事情,根本不算什么,甚至在有的人眼中这可能是一种可笑行为,想起很久以前某位朋友质问说:“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一生的梦想就是出书”,或许在他看来那是一种执念

  可什么样的梦想不算执念呢?每一个梦想都是平等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

  就这样仰着头大声谈“梦想”的话,似乎也的确让自己有些羞愧。其实我的梦想并不是出书,我甚至不确定自己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只是清楚地知道“写”正渐渐成为我每日生活中离不开的陪伴。当心中不安时它带我找到宁静、当情绪崩溃时它帮助我宣泄、当孤单过时它给我拥抱。它是能让我感到快乐的事情,所以我只是要把这份快乐和喜爱坚持下去。

  其实上学时就酷爱阅读和写字,在课堂上将想看的课外书藏在数学物理课本下面偷偷地读、在大学里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除了回家就是泡在图书馆,但那时候心智不够成熟,因此许多读过的书也都没记住,等同白读。大学时终日捧着个小本子窝在宿舍破旧的上铺床上戴着耳机写到熄灯铃响,室友玩笑地打趣:“哎呦!大作家又写作呢!” 我通常就只是笑笑,偶尔也会回应一句:“嗯,等有一天我要出本书,然后把你们都写进我的书里。”

  我一直在写着些什么,尽管它时断时续。最初在日记本上写,后来玩QQ空间,就在空间里写,再后来在微博上写,直到现在的简书、豆瓣、公众号。可事实上,不得不承认我写的很烂;也不得不承认在文字世界里,天赋才华这些东西起着决定作用,并且不一定是努力就可以追赶的。但我仍执念地写着,哪怕只是写给自己看。

  以前写过的那些本子早已不见,QQ空间也很久没有登陆过,自去年开始习惯电脑上的码字软件。打开常用的软件,看到它上面显示我自去年起累积写作的字数已达近三十万。它们都是些什么呢?是我在过去的一年零五个月里生命活过的痕迹

  但其实也不过就是个数字、是一系列失败文字堆叠起来的数字。我常痛恨自己写不出优美、精简又深刻的文字,鄙视自己写出来的那些乱七八糟流水账或心灵鸡汤般的肤浅文字。但其实许多事情,好像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不能常随心愿,只能慢慢磨炼。

  转眼已毕业多年,如今我还是不停的在写着、更加爱写、并会一直写下去。只是当初说要写给大家看的那个故事,我迟迟未动笔;而要写进故事里的那些人,也渐行渐远、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待到流光飞逝,才真正听懂许多歌里唱的那些悲伤美好,就像星爷的电影,有人说,小时候看他的电影看着看着就笑了,长大后再看,笑着笑着却哭了。

  一路行走,仿佛总是有许多声音在身旁回响,有时候觉得它们辛辣而真实,有时候又觉得它们遥远飘渺。于是当十分难过的时候,我就会突然想变成一滴水珠,在黑夜里蒸发掉。过了这么久,我仍然学不会所谓的职场必备技能、人生必备技能,我仍然会对过去感到惋惜,会对未知的前方感到迷茫、对早晚要到来的衰老感到恐惧

  但或许,只要心中还有那么一点点值得期待的事,就会有直面一切的勇气吧。

  眼看2017年就快过半,初夏的北方刮着一场又一场黄沙,粗粝的沙打在我脸上,令我难过,却也让我清醒。我意识到,有些事已经来不及,可有些事,是未完待续。

  而这本书和这些沙,是我在夏天伊始,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停靠,一座城》读后感(三):城市

  很幸運的,因為參與了mono上的帖子,而被選中,贈予我這本新書。

  於是,已經畢業一週的我昨天特地趕回學校去取快遞,終於拿到這本書。

  很快地看完了,就和其他一些新生代作家的暢銷書一樣,裡面的文字不是那麼的有重量,但卻真真實實的溫暖同時帶著些力量。我一直覺得「文字」是有溫度的東西,有的文字孤傲冷峻,有的文字則熱情似火。如果能用心感受作者的每一字每一句,那麼自然深切地體會到作者寫文時的所思所想——在一定程度上達成「和作者的交流」。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也想起自己曾經去過的一些城市,包括上海、寧波、台灣、長沙等。雖然只是去旅行,只在當地短暫停留,但多少也感受到當地的些許風土人情。有時候也會覺得沒有出省念大學是人生遺憾之一,在同一座城市待久了,也難免會有想去外面看看的想法。儘管知道遠離家鄉,脫離父母的懷抱,奔赴遠方有著太多的困難和艱辛,但還是很想去試試看這樣的生活,想要逃離原有的舒適區自己去闖蕩一番。

  在不同的城市努力、生活,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精彩和艱難。就像書中所寫的每個故事,都有歡笑也有淚水,有完滿的也有殘缺的愛情故事,有對故鄉的留戀想念,也有對新城市的熱忱嚮往。

  突然想起張懸的一首歌,叫做《城市》。

夜裏回憶是白天川流來往,此刻偶經的車/活著 時光如水經過/喜悅與傷痛是命運於社交中當時多嘴的舌/聊遍了所有萬千的臉色/還是在等一瞬間的臉色/而我愛你 你可要記得/容納我們共同的飢餓 握手後再奔波/人們懂的 激情後各自沈默/而我愛你 但不因你而什麼/我們今曾與共 交織於城市你的流行歌/時光穿梭我們不在左右只在彼此其中/讓我承諾 我盡情不求自由

  希望我們所在的城市能夠多一些溫暖人情,少一點世態炎涼。快節奏的車水馬龍,快餐般的愛情,快速的消費,一切都顯得那麼那麼的急躁不安。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如此浮躁如此焦慮呢?人不能沒有進取心,但急功近利不會有好下場。

  最後說一句很雞湯的話,「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停靠,一座城》读后感(四):意义这件小事

  看到有评论说“这种书出版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还真给不出人人喜欢答案个体探寻意义在我看来是件很主观私人化的事,这就相当于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讨论。若是深究下去,只怕是没有最终让人信服的答案。

  若是涉及群体意义,我相信这本书是能够代表部分群体的,哪怕基数不大,它也展示了当代八零乃至九零后一部分群体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参考意义。一百多个故事说多不多,样本量可能不能大到去推导或验证出一个结论

  于我们(所有发起和参与者)而言,这更多的是一段经历,生活的一味添加剂。有些人成了挚友,有些人打了照面擦身而过。这段经历不需要总结式的结尾,这本书像一个阶段性的发言。因为人们一直在流动,故事不断在发生形式结束并不能让经历结束。这些极其个人化的情感和经历并不指望让别人感同身受,有时候作者本身都很难去用语言表述。其实,哪怕只是有一点点触动就说明是有化学反应的。像一颗石头投掷进大海,总有些波纹,一圈一圈将这些不可言说的能量传递出去。

  这个缘于上海某港式茶餐厅的小想法最初的呈现并非像现在这样。起初,我们只是想通过一位在云南缅甸边境卖虾酱的90后姑娘说一说她和她姐姐的故事,未曾想最终会发展成现在的模样。回头去看,这两年的热闹里人们的变化是如此巨大,时间悄无声息地让所有人酝酿发酵。有些人终成眷属,有些人分分合合,有人做了妈妈,有人升职加薪。我们并未亲身经历他们的发生,却又好似面对过最熟悉陌生人,他们时而从远方传来各种人生的际遇。反倒是自己,却好像停滞在时间里。

  《停靠,一座城》读后感(五):从地理心理:一本带坐标青年生活志

  看完这本书,估计大多数人都想打开word写点什么,心里总有那么点东西在远远地拨撩着。也许了解了这本书的前世今生,“挑动写作欲”的原因也昭然若揭

  这本书缘起于一次永不截稿的集体写作计划“100个城市生活的人”,发起人召集全世界各个城市生活的人,写下所在城市的个性,记录自己与城市的情感与点滴小事。本质上来说,这是一场大型命题作文写作。

  几百篇城市文章,大多出自年轻人之手,有都市白领、海外留学生小镇文艺青年,还有on the road的旅行达人等等,他们都生活在城市,却拥有不同的三观、不同的选择,以及各异的生活体验,身在此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故事”。

  所以,如果你想在这里读到某个城市的文化解读、人文定义历史梳理,可能要失望了,这不是一本干货集锦。事实上,这更像是一本带坐标的青年生活志,真诚朴素、戳心。

  阅读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可以短暂地拥有另外一种视角。能读到,有的人学会一口吴侬软语,将最生机勃勃的几年时光投入十里洋场,跟她一起从最初的自我怀疑,走到职场独当一面,在她的叙述中仍然感觉到上海的孤傲、一座城市的乜斜。有的篇章里,又能变为小城西峰的参与者,花两三个小时从城市的一头走到另一头,靠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脑洞,让烂熟于心的街道带上想象出的新鲜,像一种对付匮乏的自娱自乐,天色暗下来,只有外来的过客孤身一人晚饭,一个对土地眷恋的人却很乐意生在这么一个面目模糊的小地方。甚至可以走进仙台日记里,在一日、再一日、又一日的孤独里,习得这座城市的教诲

  “一座城市,能给你温暖记忆,也能给你冷酷的记忆。其实并不在于我们与那些建筑隔了多少距离,而是我们与其间的人,是远的,还是近的,是冷的,还是暖的。我们在那里,是不是获得了一种理想生活的可能。”

  各色生活中,城市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注解,只是人生轨迹上的一个定位。再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足迹,再小的选择也有背后的意义。

  如果你曾生活在城市,曾努力在现代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以及未来可能性,无论辗转不定还是落地生根,都能在这些故事里,获得某种呼应。旁观人的记忆,也由此重新拥有温度与层次。聚合、分离、圆满、放弃、悲伤、欣慰、忍耐、对峙、和解,五味陈杂,平常却不庸常,我们都如此,真实地生活过。

  《停靠,一座城》读后感(六):聆听絮叨,寻找共鸣

  我喜欢读这里面一篇篇关于一座座城的故事,就好像我的身边围坐着一个个来自世界各地各城的朋友,他们在跟我们促膝交谈、聊着他们在那些地方生活过的故事。

  有的人风趣幽默、有的人含蓄内敛、有的人张扬畅谈、有的人低调文艺、有的人亲切如邻、有的人高雅庄重、……不论是哪一种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想,他们生活居住过的那些城,在他们的眼里、心中都有别样的风情与格调。

  《停靠一座城》,原本我以为很婆婆妈妈,但是读了以后,却舍不得放下,其实它并不罗嗦,而是耐人寻味的。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各种婆婆妈妈构成的,如果没有婆婆妈妈、琐碎点滴,就不能称之为生活。也许是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也许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也许是融入了各式各样的情感,也许是因为风景总在别人生活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内心里会有着八卦的虫子,爬呀爬呀,爬进书里,在字里行间“窥视”别的城里的秘密故事。

  这本书里有来自三十一个城市的人讲述他/她生活过的城市里发生的故事,以及他/她在那里居住时的心情和对它的眷恋。这些城市里有大江南北的大大小小城,有异国邻邦的知名的或不起眼的城。

  发起人李婧,写的是上海,在她的文字里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那段关于她写的稿子发表在杂志上的心情。她说她怀揣着的渺小的梦想,不是在公司里谋得一席职位,而是报刊亭里看到自己写的稿子出现在杂志里,这会令她一整年激动。因为我也有过这种体验,所以,看到这段文字时,莫名地觉得亲切,对于码字者来说,自己码的字变成了铅字,印在那些被公众认可的书刊杂志上,即使称不上荣耀,却让自己兴奋激动不已,因为这是自我价值的“标榜”。在大城市里工作生活,压力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这些小小的收获也能带给人无限的喜悦。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累,但是大城市也有小地方没有的便利,就例如说这投搞一事,在大城市里,能看到报刊杂志也特别多,随便一份都能轻松找到投稿的方式,一个善写之人,其字见刊的概率在大城市里自然也会更高一些。除此,上海带给人的快乐还有那中西结合的近代建筑,我每次看,都特别喜欢。李婧说她喜欢上海还因为它四季分明。

  不论在哪个地方生活,随遇而安,是深入该地方好好体会的重要原则。温州曾经被称为南蛮之地,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那里极速发展,即使富硕也改变不了人们的怀旧之情,水乡江南,桥多。“一座由石板支起的桥连接两岸。桥有五六米高,却只有两肩宽,没有护栏,”这样的石板桥我们在江南古镇时常会看到,走在上面颤颤巍巍、战战兢兢。厦门是我喜欢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受着风物的滋养:古早味小吃藏在略显简陋的小巷里;道路两旁的各色三角梅永远开得任性恣意;……”,这也是我喜欢厦门的理由。

  境外的一些城市是我们向往的地方,因为对它们的不够了解,反而让我们对它们产生了更浓厚的好奇心。有人因为爱去了吉隆坡,有人因为爱留在了安曼,有人因为爱做了改变,去了异国他乡。每一座城市里都谱写着静默或张扬的故事。知道仙台,是因为小学课本里鲁迅先生那篇《在仙台》,苏公子如写日记一般记录着自己在这座城市里的生活琐碎,人每一天的感觉会有不同,人每一天的心情会有变化,但是经历过的都是人生纪念册里的一笔。我们聆听着每个城市里人们的絮絮叨叨,在文字里想象着倘若自己到往那里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每一座到过或不曾到往的城市里,我们与它的交集也在这里延续、从这里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