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鲸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鲸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6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鲸记》读后感精选10篇

  《白鲸记》是一本由[法] 克利斯多夫·夏布特 编绘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鲸记》读后感(一):漫画结构剧情推动手法

  这个作者作品,在创作结构上有一种模式,很大片,所以值得从这个角度拆一拆。在我看来,这个作品的主角主要是船长和白鲸。全书可以大致分成5个部分

  【海市蜃楼开篇的12帧固定镜头有一个对比草丛一个男人从左至右走过去,两只海鸥从右至左飞过去,这样的宽幅,一下就让人想起了《灯塔》,这地方给人一种节制的美感一个故事要徐徐展开了。

  【大鲸客栈】这部分,对魁魁格的描写非常精彩,以至于把我的胃口都掉得太高了。

  【知心朋友】这部分引入了宗教素材,给故事增加了某种宿命色彩,也让作品有了史诗感。

  【这艘船】侧面写真正的主角,让船上其他人说出关于主角的话,于是让读者产生了强烈好奇

  【先知】和【上船】通过戏剧人物的出场,进一步增加关于亚哈船长的神秘感

  【骑士与侍从】这一节真正的主角才开始出现,但是只给了背影。全书250页,到1/5结束时,主角才被引出来。

  ——————1/5完(用侧面描写吊足胃口引出人类主角并且只给一个背影)————————

  【亚哈】主角终于给了正面的镜头。

  【后甲板上】太精彩了,把一个人能量不疾不徐地展示了出来。台词都很不错,“就算是太阳侮辱了我,我也照样揍他一下”,“杀死莫比·迪克!”气吞山河了。

  【莫比·迪克】又是侧面描写,并且做了科普,打消读者顾虑:在茫茫大海如何找到一头白鲸?

  【初次放舟下海】【分割鲸尸】这两节成功抓到了鲸,但不是莫比·迪克,这部分展现了水手的力量,但从艺术手段的角度看,算是欲抑先扬。

  ——————2/5完(正面讲主角最特别一面,侧面展示动物主角白鲸的厉害)————————

  【胳膊和腿】靠另一个受伤的人来继续侧面展示白鲸的凶残。

  【亚哈和斯塔巴克】理智冲动的较量,这部分我感受到了一种暗示,直觉会觉得结果不会好。

  【魁魁格在他的棺材里】呼应一开始在大鲸客栈遇见朋友。这样就病倒了,会给人感觉这是强行让人领盒饭。

  【太平洋】埋下一个伏笔。

  【铁匠】凡是正面描写亚哈都特别精彩!这部分可以说非常非常让人震撼了!!

  【看守大鲸】【六分仪】还是精彩的正面描写。

  ——————3/5完(继续侧面渲染动物主角的神秘,推进亚哈歇斯底里的情绪)————————

  【圣埃尔摩之火】恶战前夜的癫狂,通过大自然的力量来渲染这种氛围

  【火枪】一个小插曲,给主角设置障碍

  【救生桶】殊死一战的准备工作

  【“佩古德”号遇见“拉歇尔”号】正面写他走火入魔状态

  【帽子】一只鸟叼走它的帽子,这个镜头用来表现人的弱小不好的兆头可以说非常巧妙

  【“佩古德”号遇上“欢乐”号】每次出来新的船,都会让人揪心一下,不会真的成功了吧,主角和读者都期待他们什么都没做。这部分读的时候,能猜出结果,但是看得过程还是很揪心,可以说能体会亚哈的一部分心情

  【交响乐】这个疯狂之人难得的心灵独白,极为重要的一章,让主角拥有人性光辉

  ——————4/5完(设置情节来阻挡主角,虐他,虐到高潮给一个灵魂特写)——————

  【追捕:第一日】【追捕:第二日】两大主角正面刚!

  【追捕:第三日】这一场真的是太精彩了。尤其是最后的两个固定镜头,非常有史诗感!

  【尾声】既可以合理化故事本身,又具有某一种特别的味道,通过抓住死亡之所——棺材——而得救。别有一番味道。

  ——————5/5完(最后的高潮,艺术形式上的首尾呼应)——————

  要写主角,可以先不正面写,而是用其他的配角来侧面让人对主角产生好奇。而且主角可以不要出现的太快。但开头为了好看,可以设置一些吸引人的桥段。比如这本书中对魁魁格的引出就非常吸引人。尽管这个人在后期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它为故事推进多次起到了作用

  这种有对手戏的作品,对对手的引出,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侧面的方式切入。最能突出主角的正面描写,可以在故事的开始和推进中出现两三次。这样的幅度,似乎人物的性格会更吸引人。我觉得自己写作的时候,可能需要节制一些。除非你精彩的戏份多,不然少写比多写好。

  在中后期要设置大量的虐主角的剧情,让人感觉他有危险,让大家觉得他无法达成目标。甚至让很不起眼东西来戏弄他,挑衅他。而且这部分也特别适合升华主题。本书【交响乐】这部分不同于其他的正面描写,他把视线从主角的表面深入到了他的心灵之中。一个一直以强悍示人的角色,表露了他柔弱的一面。可以说到此这个人的形象就十分饱满了。

  高潮部分非常紧凑,也出人意料,结尾处漫画家从近景快速拉成远景,呼应了开头。笔墨节制,但韵味悠长

  这些技巧感觉写短篇也是非常非常有用的,值得尝试一下。

  《白鲸记》读后感(二):把小说上蒙的灰尘“掸掉”——夏布特谈改编漫画《白鲸记》

  * 安古兰漫画节期间,《白鲸记》和《灯塔》的作者克里斯多夫·夏布特接受媒体采访,专门谈了谈《白鲸记》的创作。《白鲸记》漫画的中文版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根据14年法文原版翻译。(本访谈的译者:洪堡鱿鱼。)

《白鲸记》、《灯塔》作者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改编的缘起

  要谈《白鲸记》,特别是这么一本已经成为经典的书,那首先要说它是一部非常非常大的书。一开始我改编它的意愿非常强烈,但3-4个月之后,我意识到自己有点眼大肚子小。但我一直都很喜欢这样的挑战,所以我就坚持了下去,开始工作。

  我确实是想去做这个改编,但我没意识到它的工程这么大。这也算是一个童年梦想成真了,因为我从小是看着约翰·休斯顿的那部改编电影长大的,后来我又读了原著小说。

《白鲸记》诸多原版小说中的一版

  这本小说令我很有共鸣,因为漫画家这个职业跟亚哈船长这个人物,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不一定是指疯狂,而是他身上百折不回不屈不挠,去完成一件事这种精神——在我们这行业就是做完一本书。进了漫画这一行,一个人埋头工作,就必须有这种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完成一个作品,不允许怀疑的,要有信念

《白鲸记》插画

  为何想要改编《白鲸记》

  我之所以做这件事情也是想——这么说也许不太好——但我也想把小说上蒙的灰尘“掸掉”一点,并让我自己走出那部《白鲸记》改编的电影。比起电影改编里如磐石般不可转折的亚哈,我更希望呈现的,是一个苍老、衰弱而又强大的亚哈——一个像‘人’的亚哈。

  《白鲸记》最令我动容的,是位于“坚持”和“疯狂”之间的那条细细的红线,以及小说没有写出来的言外之意——读者能感受到但没有写出来的。我希望呈现这条密闭的捕鲸船上的人类处境,我希望呈现这头虽为主角但从来不曾现身的白鲸,只到末尾它才露了一小脸。是所有这些的总和让我想改编《白鲸记》。

  改编是如何进行的

作者夏布特在进行创作

  我有很多想法,画了不少草稿,有很多想法的雏形。我一直都有很多想法,但它们需要一段时间来成形、成熟。到时候我才能最终把这个想法落实到纸面上。

  《白鲸记》这本书很早之前就开始困扰我了,但我不想过早动手,我想留给自己进入它的时间余地,一种游刃有余感。为了改编它,我得读它,吃透它,忘掉它,远离它,然后再回去找它。

  总之我得追着它一段时间,需要存在这种张力,然后我需要摆脱这种张力。改编白鲸记需要时间,但即使是我个人的剧本也是需要时间的。我需要它成熟,要用小火炖。这就跟烹饪一样,把杂乱无章原料收集到一起。切碎、制备、分类、再入锅,小火炖熟, 闻起来很香,然后就该享用了。

  我一直都清楚我想去的方向,但要改编这么一部煌煌巨著是否是难事呢?其实最难的不是把它创作出来,而是让它自己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做成了,我尽力了,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去跟读者见面吧,去吧!作者的使命到这里就完结了,书已经在了,接下来的事情该交由读者决定

  对《白鲸记》这本书的情结

《白鲸记》内页

  创作一本书从来并非易事,经典文学改编也从来并非易事。但对《白鲸记》,我一直有种家国之感。我对它有一种亲切感,不是因为它海洋、航海的主题。因为我其实是阿尔萨斯人,我对海洋从小是不熟悉的。我感觉……我很熟悉亚哈这个人物,就好像跟他一起同船航行过那样的熟悉。

《白鲸记》内页

  改编这本书真是值得的体验。有的晚上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精疲力尽,五分钟之后可能就开始质疑今天的工作不够好,但五分钟之后可能又觉得它很棒。漫画这个职业中这种循环也是很有意思的。

  如果有人委托我改编这么一部小说我不一定会答应,我改编它是因为它是我喜欢的那种挑战,是向一座文学史丰碑发起挑战 看我能做到什么程度,也是因为我想用我的双手去侍奉这部作品。

  因为说到底,《白鲸记》哪里需要依附我而存在。真要说起来,需要它的反倒是我,我想试验自己是否能达到这部小说的高度

  关于大海

《白鲸记》内页

  我是阿尔萨斯生人,七八年前,我搬家搬到了布列塔尼地区

  海洋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一片领地,它对我来说就是每年15天度假去的地方——不过是度假罢了。对我而言海洋就是泡泡水,玩玩砂子,回家睡觉,而现在我突然搬家搬到了海边。对海洋,我一直都有这种复杂的、恐惧和迷恋相混杂的感情,因为海洋是一种如此宏大元素。我开始阅读不少海洋相关的书籍,开始对渔夫,海洋工作者的行业感兴趣

  因为我居住的地方附近有不少这样的工人。我被他们这个行业、这段历史、这个世界。和这种带疯劲儿的工作所深深吸引了,我想把它展示出来,所以我读了不少相关小说,做了不少文献搜集工作。

《灯塔》内页

  关于这个当时我也有一些想法,一些还没有成型的剧本想法,我没找到上下文,特别是《灯塔》。《灯塔》是关于一个男人被困在灯塔里,借助一本词典,借助想象力逃避现实的故事。

  当我搬到这个岛上之后,面对着岛上那座灯塔,我想法就很明确了。我要把这个人物安排到灯塔里,茫茫大海 他从未踏足过陆地。他没有任何参照系,唯一的参照物是自己的想象力,而他想象力的唯一的矢量,是手头的一本词典。

《灯塔》内页

  当我走到大海边那一刻,就好像我头脑中各个剧本的构思碎片,所有的拼图都瞬间拼到一起了,成型了,到位了。

  我不知道我在书里有没有很好地呈现大海。我这人不是天生的水手,上船就害怕,我连坐高铁都会晕车。不过几年前我开始学冲浪了,还行吧,我尽量不拖大家后腿。不过浪头很小的时候,我还是会晕船。这些东西跟我有共鸣,我能明白它的节奏。它的节奏跟我有共鸣,所以我就尝试把它落实到纸墨上。

  关于未来项目

作者夏布特和他的作品

  未来的项目吗?我从来不谈未来的项目。

  原因简单:当我在写一个故事的时候 构思的时候。等待它慢慢成型的时候,画故事板的时候。当我开口跟人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就部分失去了它。

  我不想失去它,我想一个人留着它。我觉得比起对着镜头讲出来,把这个故事画出来才是最佳的讲述方式。所以我先自己留着,一旦书写出来,这个故事就属于所有人了,大家各取所需

  但在它的书写、创造、构思或想象的阶段,这就仍然属于一个我不会轻易讲给别人听的故事。我想把讲这个故事的精力留着自己用,这算是一个专业讲故事的人的权利吧:不想讲的时候就不讲,真讲的时候则要用我用得最趁手的工具——也即图像和文本。

  ——————————————

  视频地址参考:https://weibo.com/5333551053/G75Hw1GTP?from=page_1005055333551053_profile&wvr=6&mod=weibotime

  《白鲸记》读后感(三):白鲸记:执念的衔尾回环

  不得不承认,梅尔维尔的小说原著对大多数读者并不友好。而漫画《白鲸记》很大程度上剔除了原著冗长与晦涩的部分,也把翻译可能会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小说原著中几乎占一半篇幅的背景介绍详尽而繁复,例如鲸鱼的详细生物习性、鲸油的提炼方法用途、捕鲸业的历史发展、捕杀鲸鱼之后对鲸鱼全身资源处理过程等,它们在这本图像小说中被极大精简,压缩在短短的一节里。几页沉默无声的画面,捕鲸人们工作时的默契与专注便跃然纸上。他们一片片剖开鲸尸,将鲸肉吊上船炼制鲸油,使用残渣助燃锅炉,将鲸油装入木桶,搬进货舱。 浓浓的油烟翻腾而起,捕鲸船在黑夜中格外耀眼,构成了一个不断运转的小世界。鲸既是它的物质燃料,也是它的精神养料。 鲸身上的血肉被鲨鱼和人类瓜分殆尽后,捕鲸船放开余下的鲸骨架,留下众多海鸟盘旋在残骸上方。镜头一格一格拉远,作为小世界的捕鲸船,成为了海面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剪影。 这部漫画正是这样,利用分镜牢牢掌控着读者的阅读节奏。在相对次要的事件上,分镜干净利索、对话简练紧凑;而在容易催生出寂寥或悲壮之感的节点,分镜便会忽然放缓,出现一系列大量留白的逐帧画格。 最令人回味不已的,莫过于书末描绘出的悲壮结局。 几页沉默的纵向画格。巨大的白鲸缓缓潜入深海,身上缠绕着纠结坚韧的捕鲸索。捕鲸索末端纠缠着一个渺小的人影。人影有着一只锥形的假腿,跟随捕鲸索一起下沉。那是渺小的亚哈船长,缓缓被宿敌拖曳至漆黑的虚空。 这是横屏电影绝无可能表达出的震撼。 亚哈船长的形象在漫画中被描绘得十分出色。自出场以来,他便一直圆瞪着双眼,一副不知恐惧为何物的狂人模样。唯有一次,亚哈露出了惊恐的眼神。那边是与别船会晤时,听闻对方刚刚与白鲸进行了一场恶战,亚哈眼中的坚毅第一次消失了。他犹疑地问: “你……你……你宰了他了吗?” 白鲸必须死,但不能死在别人之手。杀死白鲸是亚哈唯一的生存意义,这个执念打败了对家乡的依恋和对安逸的企求。亚哈变成了执念本身,只有威胁到这一执念的事情才会让他动摇。 正是这样疯狂的执念,让亚哈带着他的捕鲸船走向死亡。 捕鲸船沉没了,亚哈船长坠落海底深渊。海面上唯有一口棺材还漂浮着。 整整两页的横向逐帧分镜。以实玛利艰难地爬上棺材。象征着死亡的不祥之物,却承载了唯一的生还者,给读者讲述这艘船,以及它的船长的故事。 “叫我以实玛利……” 这句原本位于小说原著起始的开场白,在《白鲸记》绘本中被放在了结尾,成为全书的收束之语。 这时,若是再返回头来从第一页重新读起,开头那几格寂寥的横向剪影,与书末以实玛利爬上棺材的横向画格遥相呼应,就如同以实玛利在见证一切后从海上归来,再一次穿越风雪,孤单地走进了那家旅店。 《白鲸记》是一部需要重读的漫画,只有阅读第二遍,才算获得了完整的阅读体验。它的阅读乐趣原本便不在情节悬念上,因为哪怕是从未看过原著小说的读者,对最终船毁人亡的结局也该早有耳闻。但这并不会影响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震撼。重读时,那些穿插在航行途中的模模糊糊的预言和噩兆,反而因为提前知道结局而变得更加令人唏嘘,就如同沉浸在一部悲壮的史诗当中。 亚哈船长那疯狂的执念,也仿佛在宿命一般的回环中燃烧不息。

  以实玛利死里逃生,再一次穿越风雪,孤单地走进了那家旅店。 旅店墙上挂着一幅画。 画中,一艘捕鲸艇被跃起的巨鲸掀翻,水手们被抛入大海。 以实玛利盯着它,恍如隔世。

  《白鲸记》读后感(四):为什么《白鲸记》更适合被改编成漫画而不是电影?

  (本文翻译自Moby Dick漫画2017年英文版前言)

2017年英文版Moby Dick 封面

  《莫比·迪克》或是《白鲸记》,改变了美国文学的进程,尽管如大多数人所知,这花了很长的时间。事实上,在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生中,他仅仅从这本书的出版中获得了1260美元的收入,他的遗孀也仅仅得到了额外的81美元。尽管英国的书评家很快认识到了这本书令人震惊的价值,美国的批评家却有些后知后觉。正如常常发生的那样,梅尔维尔未能活着目睹他的杰作所获得的伟大成就。更糟的是,他也未能活着见到他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当今每个作者似乎都相信这是极度成功的基准)。多么令人悲哀,不是么?

  然而,这本书的真爱粉知道,《白鲸记》本身并不适合被改编。电影的所有特性都与《白鲸记》相冲突。电影是短小简洁的,而小说篇幅较长,且行文迂回。电影最大的感染力是它所给予我们的视觉冲击,梅尔维尔的作品则是理性的,并且需要对人类灵魂的情感内在的想象。目前至少有四个关于《白鲸记》的电影改编版本了。它们中有任何一部出色的吗?我并不知道。但是他们都不是这本书,而且看到每个人都试图将一个东西转变成另外一个东西实在是让人觉得沮丧。

  然而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如此。现在你的手中就有一个突破这一“无法被改编”的惯例的例外。

  不像电影,漫画能够慢慢地讲故事。并且能够用故事的叙述作为向导,去仔细地探索灵魂的地图。然而,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看过的漫画改编没有一个能够达到克里斯多夫·夏布特在这本图像小说里所达到的高度。

  我究竟是指什么呢?我是不是说,他所做的是对的,而其他人做的都是错的呢?

  大多数的改编(电影或是漫画)在改编梅尔维尔的书的时候,都想要讲一个关于狩猎的故事,而这是第一个错误。狩猎从本质上在任何虚构的叙述中都是一个短暂的事件,否则你就会失去你的观众或是读者,人们会觉得无聊。当然,亚哈的执着,这一“狩猎”,在《白鲸记》中是故事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庞大的主题——但是并非是叙述主要着眼的部分。在文字的层面上,从始至终,梅尔维尔描写的是一场大海上的航行。事实上这就是梅尔维尔在他之前的书中所做的。这是他所熟知的结构,并且他在1851年将它做到了完美。

《白鲸记》内页

  不仅如此,梅尔维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展开了他的历史。正像一场海上航行那样,即便开始都要花很长的时间,然后是启航和出海。其中会有风暴、捕鲸,但是还有漫长的时间是在平静如镜的海面上,角色们有时间陷入自我之中,冥想和沉思。如果你曾经在海上待过,就知道这是怎样的。

  这就是夏布特所正确把握到的地方。他的故事讲述、他的节奏与梅尔维尔完美契合。他没有把这个小说硬塞进我们的喉咙里,并且站在一边看着我们因其沉重和庞大而窒息。他把你带入一个从容的节奏中,并且给你时间来理解这些角色是谁,以及他们共同的故事是什么。他带着对梅尔维尔诗歌一样的写作的明显的热爱而这样做,并且他伟大的绘画天赋使他能够去阐释那些伟大的文字。他几乎用他华丽、宏伟而有节奏的艺术将我们催眠。

  这些画面不亚于一出狂想曲,甚至是在被不祥地命名为“分割鲸尸”的那个章节亦然。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头鲸鱼的尸体被分割并被炼成鲸油,然后被废弃——此间几乎没有对话。这并不是大部分人想要看到的一幕,但是它所展现的方式是如此的引人注目,几乎让人难以拒绝。当看了这十页的内容之后,你就会知道,你被掌握在了一个并不打算去说服他的观众的自信的创作者的手中。这永远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

《分割鲸尸》片段

  当然,这本小说中不乏令人回味的篇章,任何好的艺术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然而夏布特却将它们一幕接一幕地展现给我们。他的风暴黑暗、潮湿又猛烈,他笔下的鲸巨大、有力而鲜活,而他的平静——极为让人镇静。这就是大海,对依靠它而生的事物而言,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全部,无论是好是坏。夏布特的艺术表达在这一领域中甚至比文字更令人惊叹,但是让我诚实地告诉你,当我阅读这个独一无二的改编时,是什么俘获了我。是书页随着其上所描绘的起伏的海浪而前后摇摆的那种方式。在这位有才华的漫画家的掌控之下,大海如同故事中的其他人或是鲸鱼那样活了起来。我不是很明白他是如何做到的,但是克里斯多夫·夏布特懂得大海。摇动、伸展和辽阔都以某种方式呈现在他的绘图板上。

  我看过《白鲸记》大概有20遍,它是如此重要、丰富并且让我有所收获。我目前还只看过这部图像小说两遍。我得抓紧赶上。

  约翰·阿尔库迪

  (作者系《变相怪杰》和《超自然调查防御署》( BPRD)系列漫画的作者)

  《白鲸记》读后感(五):一次海上的旅程

  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Moby Dick》,《灯塔》作者Christophe Chabouté在2014年出版的又一部黑白作品。后浪出品,印刷装帧质量非常好,填字虽然变换了字体,但还不能和原版手工填字相比较。

  中文版引进的是2014年出版的法文版。而黑马在2017年推出了英文版,并邀请了美国漫画作家John Arcudi写了序。个人觉得这篇序言很好,因为John Arcudi在这里提供了一个观点 —— 为何经典的《Moby Dick》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能明白这本图像小说的成功之处。 简单说,就是大部分改编《Moby Dick》的电影,都以“狩猎”为主题,这是因为电影的篇幅和讲故事的结构所限制。但是漫画则可以像文字一样慢慢处理。作者Christophe Chabouté抓住了这一点精髓,呈现了《Moby Dick》原作者Herman Melville想要表达的主题 —— “一次海上的旅程”。而这个结构,恰恰是Christophe Chabouté所擅长的模式。他这部图像小说的故事、节奏与原著完美匹配。

  本文修改于 2018年3月17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