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扔掉书本上街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扔掉书本上街去》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7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扔掉书本上街去》的读后感10篇

  《扔掉书本上街去》是一本由[日] 寺山修司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扔掉书本上街去》读后感(一):年轻人胸怀屁股,不要被老大爷抢走了姑娘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做了一期导演专题推送,谈的是鬼才导演——寺山修司。(链接:http://t.cn/R04yu2u)

  我在里面说他是“被遗忘电影奇人”,现在想想似乎有些不太恰当,因为一方面他在电影圈中一直热度不减,今年10月份还有以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啊,荒野》上映;另一方面——也是我感到惊讶的——他的中文译作一直在出。

  其实介绍个人有不用的维度,更何况是鬼才。我在那篇推送里是以“导演”的身份,但正如我强调的——他是一位“杂家中的杂家”:既是电影导演、演员,也是诗人评论家和戏剧家。

  所以,除了以导演这个身份介绍,还可以以作家这个身份,今后没准会以戏剧家的身份。这样看来,寺山修司确实是一座挖不完的金矿。

  今天就再谈谈他的作家身份。

  据我的了解,他的中文译作一直在出,目前已确定出版的有《幻想图书馆》、《不思议图书馆》、《扔掉书本上街去》和《空气女的时间志》4本,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

  前段时间看了他的随笔集《幻想图书馆》,“杂家”的印象由此产生。今天看的也是一本随笔集——《扔掉书本上街去》,跟同名电影类似(不过电影跟书没有直接的联系),更激进,更先锋。他攫取生活的每个片段,将强烈的个人风格天马行空思路灌注于字里行间

  打开书不久,就感到了寺山修司的气场,一种革命者的激情,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呐喊。只从这一点,就可以看这必然是上个世代的书了。在这个消费主义商业至上的时代,没有谁还会这样气汹汹的说话了吧。

  全书一开始,寺山修司就谈了性,谈了战争。他说“不管是跟谁都可以性交”。

  他说,年轻人要胸怀大屁股,不要被老大爷抢走了姑娘。

  他说,“正义”只不过是带着乐观色彩政治用语。

  寺山修司毫不留情的戳破很多堂而皇之的习惯,他说的不一定都对,但这种冲劲还是很吸引人的。

  实际上,这是一本写给当时日本年轻人们的书,书名中的“扔掉”二字在文中多次出现,涵盖“扔掉家”“扔掉故乡”“扔掉风景”“扔掉陈腐价值观”“扔掉中产阶级平庸梦想”等思考。当然,他所谓的“扔掉”并非字面上那么消极,而是从“扔掉”这个行为中获取可持续的动力

  寺山修司到市井中接触了许多社会底层边缘人士,通过与他们的短暂交往或仅仅只是听旁人转述,对社会现象与其后隐藏的文化现象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内容涉及青春与性、正义与邪恶、生与死、真实与假面、幸福理想等。他调侃年轻人,批判守旧者,用幽默中略带挑衅的语气刺向彼时追求稳定”“幸福”的日本梦。

  收录其中的《自杀学入门》便是一例。他表面在谈论自杀,实则是用一种迂回的方式告诉低落绝望的人们,绝大多数自杀都是一种逃避,真正的自杀源于一种高度抽象艺术化的审美意识,譬如太宰治、譬如三岛由纪夫之死(完全同意!!!)。

  还有被每位读过的人都高亮强调的“单一奢华主义”。

  有能力的话我也想全面奢华啊,但只是“一”也让人心潮澎湃了不是吗?儿时过生日拿到新玩具时的喜悦为何不在成人后多次体会呢?长大了欲望变大了,那就去买昂贵的玩具、衣服首饰汽车啊!

  这样会活得很累、过得很惨吧。

  是啊,对生来不具备或者已经放弃了寻求刺激单纯享乐这一本性的人,对没有这一资格的人,比如食不果腹可怜人,对根本没找到自己会对什么痴迷的人来说,太难了。平凡的人也要承认自己的平凡,然后拥抱平凡生活,这本书里的观点不是普适的,甚至是有可能招来怨恨的。

  我没有看不起平凡,我只是也深深觉得,真正可怕的不是原子弹,也不是妖怪,而是“太平无事”。

  喜欢生事的人注定无法成为主流,生成这样我真的也感到很抱歉,所以更要抱紧这少有精神食粮,一定要去读这本书啊!

  《扔掉书本上街去》读后感(二):有一年我收到了一颗橄榄球

  我对寺山修司这个人一点都不熟悉。看完这本书也没打算多去了解一点。我有太多感兴趣的事,时间有限,看缘分吧。

  阅读这本书的时光特别美好,那时北京刚下过一场暴雨,前一晚我去看了一场非常棒的演出认识了一支特别棒的乐队,我听着他们的专辑,听初凉的风吹响风铃。站站坐坐,喝光了一罐啤酒。扔下书的时候我喊了一句:这太他妈酷了。然后倒在床上,下一句是:最近太无聊了。

  基本上连续三周不发生点“事儿”我就会大呼无聊,然后找点事。

  朋友说我这就是典型的“作”,我也挺内疚的,毕竟这么大岁数了,怎么就定不下心性呢。都说日子久了,你就会懂得平凡生活的美好。我怎么还没学到?是因为我有多动症么?

  持续对这一课题的思考有一阵子了,每次都想着是啊是啊该学学了,也尝试了几次。然而没一次真正放下架子,去拥抱平凡的生活。哈哈哈哈哈,这怎么这么难学?是因为我有多动症吧!

  特别羡慕几种人。天才,在某一领域天赋异禀,并投身其中,自得其乐需要外人认同漂亮的人,机会在他们身上是不均等的,他们是被偏爱的;有钱人,阿婆也说:没有奢靡阶级的社会是无趣的。

  寺山修司当然是第一类,单凭他耿直地写下“肉体万岁!文明见鬼!”,全体人类还不该齐齐顶礼膜拜吗?

  有人要反驳了,眼睛里带着理性光芒,说“这不就是原始人了吗”?

  理性和进步如果就是好好学习工作、赚钱,学会自制,结交正确的朋友,经营生活,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懂得吃一堑长一智保护自己……这样无意义句子我能说一整篇,都说社会发展快,这样的理性怎么还没被淘汰?

  为什么不能理性地做坏事,理性地搞破坏,理性地打乱自己的生活再重建个新的,理性地吃亏,偶尔痛哭流涕

  这么想着的人一定千千万万,我却在那么个下午,看一个30多年前就死了的男人直率地写下来,除了感动疯狂点头称是,并保证一定不向平凡生活屈服,我想不出更好的认同方式。

  可能有人就是不想待在安全区域里,我称其为“巅峰恐惧症”,好朋友更是给起了个洋气的名字,叫peakphobia。到一定程度就想改变,特别是越顺风顺水,越躁动不安

  但树挪死人挪活在这类人身上是不适用的,很多情况下我越换越是死胡同,但这或许就是寺山修司所谓的“我不是在鼓励进步,而是鼓励移动”。

  从这点上来说,这一观点也和普遍的求新求变,保持好奇心不同的,而是一种纯粹的作死状态建议没事儿别学。

  再来说说书中的“自杀”。

  寺山修司称三岛由纪夫那才是“完美的自杀”,以此称赞我心中的偶像可能也让我对他更爱屋及乌了一些。他有关自杀的观点是很新颖的。他说殉情、还不上钱等原因导致的自杀并不是自杀,只能称为“被害”。可生可死,而且是可以很好的生活,这时选择自杀才是对死亡的真正追求,多么豪迈!并且,要死得漂亮,妈呀,光是这一句,就算是空谈,也听起来十分有魅力

  还有被每位读过的人都高亮强调的“单一奢华主义”。

  有能力的话我也想全面奢华啊,但只是“一”也让人心潮澎湃了不是吗?儿时过生日拿到新玩具时的喜悦为何不在成人后多次体会呢?长大了欲望变大了,那就去买昂贵的玩具、衣服、首饰、汽车啊!

  这样会活得很累、过得很惨吧。

  是啊,对生来不具备或者已经放弃了寻求刺激和单纯享乐这一本性的人,对没有这一资格的人,比如食不果腹的可怜人,对根本没找到自己会对什么痴迷的人来说,太难了。平凡的人也要承认自己的平凡,然后拥抱平凡生活,这本书里的观点不是普适的,甚至是有可能招来怨恨的。

  我没有看不起平凡,我只是也深深觉得,真正可怕的不是原子弹,也不是妖怪,而是“太平无事”。

  喜欢生事的人注定无法成为主流,生成这样我真的也感到很抱歉,所以更要抱紧这少有的精神食粮,一定要去读这本书啊!

  说实话认识到这样的自己并为这样的人设写赞歌是非心虚的,我常受挫于自己的见识短浅和先天不足,自以为拼尽了全力去追求的很多事可能其他人生来就有,于是他们坐享所谓的“平凡生活”,而在我看来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然而我深知将人类看成平等和将人生划分成阶段一样愚蠢,这种书和这种日子都是说出来潇洒,但这不就是我说的架子嘛。若让我扔掉不断破坏、去作,然后可能十次有九次痛苦收场的架子,不如让我选择死亡。

  寺山修司的世界里我唯一无法认同的是赌马,我不懂,完全不懂。但这样的人生观也可以说成是赌徒心理吧,戒不掉以危险的方式生存,并从中体会到难以形容的乐趣欲罢不能。这种赌瘾,不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加深就能明白它的害处,并理智地戒掉的。

  犯罪心理里有一集,片尾的名人名言我一直记忆犹新,说:这份疯狂的爱,是我唯一的理智。

  关于标题中的橄榄球是这样的。几年前我的发小从美国学成归来,给我带了个让人十分摸不着头脑礼物——橄榄球。我连这项运动规则都不清楚,就奇怪地问他干嘛送我这个,还十分占地方。他说:我永远搞不清楚你接下来会有什么新的兴趣,就想送你一个你肯定还没开始玩的东西

  这是我获得的最让我自豪的褒奖,之一。嘻嘻。

  不惧险阻,继续作下去吧!

  《扔掉书本上街去》读后感(三):马戏团,去往故乡

  在我的印象里,日本文化中的浪子大抵都有这样一个共通点,穿大衣要不穿袖子,并且不以为这是衣衫不整。从这一点上看,寺山修司是很符合这一描述的:一个圆脸上带着微笑,肩披外套大叔。他的照片、电影和文集也都或多或少展现出他放浪不羁的一面,正如作为代表作品的这本《扔掉书本上街去》之书名所示,一个将书房以外的广阔世界重构体验的创作者

  说是创作者却是大有不妥。寺山修司曾自述,“我的职业便是寺山修司”。他既是作家、诗人、和歌创作家,也是电影导演、赛马评论家,而他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的一点便是其中的异色主题,或者说是猎奇性。譬如他在《不思议图书馆》中畅谈恋物癖、蓄须女及猎奇杀人等等,譬如他建立的“天井栈敷”剧团的首场公演将“儿时的马戏团都去了哪里,蛇女、熊娘、火男……我要将他们召回,畸形。侏儒、美少女,一起来应征吧”作为招募语。这种对畸形秀、恶趣味和冷知识之类非正常事物爱好容易使人想到涩泽龙彦,但追溯这种奇异欲望的历史,日本资本主义媒体在战争期间掀起的猎奇消费浪潮早已将这一主题与战争牢牢地联系在一起。相似地,寺山修司在此书揶揄风趣的语调之间,也不乏对战争的深思与批判。迷茫失望一代日本人在战后重建时期的各种脆弱、疯狂、阴暗可笑又可怜的侧面,也在他这本随笔集中得以体现

  战争失败情感缺乏寄托在人们生活中落下的阴影,在寺山修司本人身上凝聚成对母亲极为深沉感情。这种既爱又恨的感情在他身上不断挣扎着。13岁时,母亲与美军将校情人私奔,将寺山寄放在亲戚家,风流女和日本传统家庭女性形象在自己母亲身上的重合与冲突使寺山的内心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在书中以“母亲不愿跟我一起睡”为起点进行了一番背德甚至几近无理取闹的论述,然而,在这插科打诨文字之间,如潮水般涌起的却是对母亲孩童般的依恋,和对情感至深至诚的渴求。

  在电子游戏还没有发展普及的时代,人们在从公司到家庭的两点一线之间借以完成情感过渡的往往是打弹珠(扒金窟/帕青哥)、赌马、居酒屋和小黄书。这些看着俗不可耐的事物承载起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激情,也因此背负起相同重量疑问:相较家庭生活的温馨平和,“上街去”的魅力何在?寺山并不把这个问题直接放在文中,相反地,他以另一种描述将其进行了归纳——“如何逃脱自己的日常生活”。于是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场景,如长途火车司机在一大碗盖浇饭的间隙幸运赌押在弹子盘上,和摩托车赛、跑马大赛上的激烈竞争,以及量入为出的工薪族省吃俭用仅为体验一顿牛排套餐的情节便在语境中逐渐同化为不幸与幸运相互撞击所诞生奇迹

  而这奇迹却终将通往浅田次郎所述“温柔的奇迹”。尽管通篇洋溢着一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态度,但这喧闹如马戏团的文字却总在不经意间抖露别样的情怀美丽的脱衣舞女郎离家出走后仍对故乡念念不忘,便是其中一种。寺山在《离家出走入门》一文中一条条列出的离家出走的理由,在倾泻着现代人逃离、反抗、厌倦和破坏欲望之际,亦流露出呼吁人性回归的诉求。甚至,在对竞技马的名字如数家珍环节里,他带着几分傻气写下的“创造出一个绝不允许擅改马名的幸福环境”的梦想,也以一句“母亲无论多么落魄潦倒,仍然是那个母亲”毫不遮掩地表达着对母亲的眷恋。

  将内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如此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大概也只能用“恋母成痴”来形容寺山修司了吧。深知这种感情的矛盾性的寺山极为自然地将母亲与家庭、与故乡之间的相似性联系起来,以他充满叛逆意味的创作重复着逃离与返复。而他这列装满了现代人各式各样光怪陆离的幻想、激情、欲望与情感的马戏团火车,也将在日复一日的巡回演出中,实施着对故乡的出走、与回归。

  每一个家门口的擦鞋垫,其实都是一小块马戏团的草场。

所有的速度都会朝向墓地,因此最好还是慢点走。

  《扔掉书本上街去》读后感(四):寺山修司的光怪世界

  明明收集了一大堆怪书,却号召大家扔掉书本上街去。

  寺山修司,日语里读作てらやま しぅじ,正常得可以,但汉语读来恍如绕口令。他是日本导演、诗人和前卫戏剧代表人物。头衔虽然很多,但我并未真正看过此君的电影,知道有这么几本书,还得感谢豆瓣读书的推荐。

  寺山收集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书目和杂志,便有了他自称的“不思议图书馆”。他的一本《不思议图书馆》则更像是放在景点或者图书馆门口的导览册,走马观花地介绍了这里有哪些精彩的东西,侃侃而谈,说不了太细致,但确实展现了“不思议图书馆”的五光十色。逃脱大师胡迪尼的传记、机器人的秘闻、迷宫的历史、巨人的奇闻……当然还有恋物癖和少女杂志。纵使是管中窥豹,也可略知“怪异”世界的怪异。

  都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常人总是本能地厌恶怪异之事,与常理不符,与习惯有异,便斥之为异端,犯不着除之而后快吧,至少也是敬而远之。然而不思议图书馆就是要告诉你,这世上并没有常理,奇闻怪事总有发生,而再奇怪的事情也有人作为正经学问来研究,何况寺山能从诸多“不思议”之中看出几丝关照常理社会的隐喻。这个世界本该如此,现在不过是过去者的未来,面前一片荒芜有待开拓,能走出什么样的路来全靠尝试,各种可能性都不能抹杀,成为主流的自然变成了常理,那些丛生的岔路也应该在史书上留有一席之地——或者,留在寺山的不思议图书馆中。至于看不起这些异端的人,请不要如此气量狭小、目光短浅。

  寺山会收集这些图书并不意外,作为小剧场先锋剧的代表人物,寺山自有其狷狂的一面,从他的随笔《扔掉书本上街去》便能略知一二。

  标题虽然有些煽动性,但纵观全书,寺山并没有说扔掉书本一事,说的都是上街去一事。寺山写了街头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妓女、赌徒、酒鬼、商贩),也有赛马、足球,青年人如何反对年长者,当然还有一篇惊世骇俗的《自杀学入门》。看得出来日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亦有一点嬉皮、颓废的氛围,于是各色人等也有了自己的生存之道,有些光怪陆离,有些则哀怨无奈。不过颓废的背后毕竟是有雄心而志难酬的愤懑,化作了一种消极的反抗。寺山于是便号召青年人展示自己肉体的力量,男性的阳刚,女子的秀美,不能让头脑发达而身体萎缩者(中老年)主宰这个社会,甚至还主宰了性爱。看这些随便之时若是生出批判之心,说明你大概已经有些老了——不瞒你说,我就觉得我的心态已经有些变老,对寺山的有些观点也忍不住要发表异议了。(但看在少女杂志的份上,还是不说为妙)

  《扔掉书本上街去》读后感(五):冷不丁地划破肃穆的思想

  寺山修司是谁?

  他是日本著名导演、诗人、评论家,前卫艺术代表人物。他是年少成名的天才,12岁开始发表诗作,19岁获得短歌研究新人奖!都说天才的脑回路和正常人不同,这句话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极明显。之前寺山还写过一本《不可思议图书馆》,搜集了一大怪书的他,为什么又让我们把书扔掉上街去?答案全在这本书中!

  整本随笔的内容四个字足以概括:疯狂脑洞!虽然痞气十足、辛辣冲鼻,但仔细咂摸,却发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却并不仅只如花花公子的封面女郎那般美丽花哨却没有灵魂,而是实实在在的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冲击性的言论从首章就开始了,很多段落初读觉得很是大逆不道,“年轻人要胸怀大屁股,从年长者那里夺回属于自己的性优势” ,“只想伸手去爱抚生殖器和哺育器官的老大爷们,希望你们今后恢复对人的尊敬”,作者发出提问:能够无法无天到用阴茎捅破窗户的年轻人,为什么在老头子面前反而一败涂地?其实这正是日本极其压抑的社会制度的反映,而且不仅在日本,世界其他地方都一样,枕营业、潜规则、权力者遮天妄为。所以不要再循规蹈矩,老头子不喜欢的速度年轻人就要贯彻到底,我想正是对这种疾驰感的追求,所以寺山修司才这么喜欢赛马吧,无法预测、拼尽全力的奔跑,这才是最棒的人生!在书中,作者还以棒球和足球为引子,棒球以跑进本垒(自己家)的次数决定胜负,而足球则是相反的,以成功进攻对方家门来记分。足球的世界性说明我们的时代从“手时代”发展为“腿时代”。用这样有趣个性的比喻,告诉大家进攻再进攻,这才是世界不断推进的关键。其实这般反抗思想在他的电影《死在田园》《审判》中就早窥一二。

  在书中,那个年青寺山生活的年代,日本战败,处处可见反投掷原子弹的海报,人人泛滥的战败国情绪,这些也引发了作者对正义与邪恶的思辨。“有一种心理,是名为反对投掷原子弹,实为想一窥他人死去时的丑态。”明面上反对战争,实际上自己还不是引发战争的始作俑者,这样的嘴脸就应该统统撕破,这样敏锐的思辨拿到现在仍具有现实价值!至于那篇阐释与母亲同睡的驳论文,我想也就只有寺山这样的“天才”能把孤独的自己对母亲的依恋写得如此惊世骇俗!这样的变态美学在通篇的字里行间俯拾皆是,寺山修司的独特美学和肆意妄为,在我的世界就要无条件信从的霸道,确实会让人上瘾。

  在《小巷绅士录》中他人又成为记录的主角,包括妓女、赌徒、司机、上班族等等,在大家不曾注意到的社会底层,大家的生活光怪陆离、痛苦无奈又生机勃勃。终篇的自杀学入门则更是反人类,教你如何制造自杀机器,写遗书,介绍林林总总的杀人动机和布置杀人场景。但一句“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自杀无法不连累别人的时代了”把人们又拉了回来,自杀很简单,活着却很困难,但困难也有苦难的美丽,挣扎自有挣扎的价值。自杀一篇阅毕,回头想想前文的小巷绅士们,我觉得享受这痛苦又幸福的人生也不赖!

  扔掉书本,划破肃穆的思想,我觉得看完本书后还可以给寺山修司再加一个身份——思想洗脑者。小心,读后可能会中名为寺山修司的毒!

  《扔掉书本上街去》读后感(六):扔掉书本上街去,寺山修司的“诗与远方”

  为什么想要读这本书呢?或许是这种大红配大绿的明快色彩太抓人,或许是《扔掉书本上街去》这个书名太像是给我这种宅人的忠告。书的作者叫寺山俢司(1935-1983),是日本的一位诗人、导演,前卫戏剧代表人物,已经过世三十多年了。他的电影处女作也叫《扔掉书本上街去》,是那种迷幻、绝望、宿命、仪式感的调调,但内容跟这本书是没有关系的。这本书更像是时评散文,犀利深刻又有趣。 没有前言没有后记,甚至连目录都懒得做,目录只有章标题而已,第一章:扔掉书本上街去,第二章:你也能当黑道,第三章:不良少年入门。 第一章里你能读到这些: 战前派老大爷们的慢速生活是反科学的, 你有和任何人一起睡觉的自由, 每年推出的那些原子弹爆炸专栏上充斥着腐败尸体的照片表达的不是反战而恰恰在迎合人们窥视他人死去丑态的心理, 不该让人类的肉体去适应文明而应该让文明去适应肉体, 在政权财富被老人把持的社会中的年轻人居然连追求美女做老婆的雄心都要放弃, 正义与邪恶出于政治原因时常颠倒立场,以短裙和足球为代表的消费性腿时代正在代替生产性的手时代, 英国人踢着丹麦侵略者的头盖骨而产生的足球运动寄托着和平年代恢复男子气概的希望, 银幕上的杀人文化该为青少年犯罪负责,反对权威的年轻人期待着从就职、奋斗、升迁的流水线上逃离。 所以“扔掉书本上街去”,被扔掉的大概是这个被我们创造的却不想去认同的社会的苟且,但并不是去往远方,而是上街去! 第二章的前半部分是写了各色小人物,这里你能读到这些: 扒金窟店里靠机器赢钱过活的流浪者的生活, “土耳其女郎”们拿着橄榄油小瓶边按摩边给男客人讲述着“女人的一生”, 为养育孩子而不得不去娱乐区打工的单身母亲一生向往着一家人团圆却在儿子长大离家去寻找自己的恋人时梦碎, 现代社会在头脑发达人士把持之中肉体发达的人只能当工人或进自卫队了, 小学老师说过的“健全的精神寄宿在健全的身体里”和脱衣舞剧场男厕所里的大字“肉体万岁!文明见鬼!”都很正确, 工薪族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与《不出人头地的秘诀》十分契合, 在战争中受枪伤后腿有残疾的父亲却看着自己年幼的儿子那么渴望一把枪, 每夜与困倦作斗争工资不见涨老婆也留不住的长途货车司机的日常。 读到这里,差不多是这本书的一半,第一章戏谑颠覆的观点和第二章前半部分光怪陆离的故事是那么新奇又真实。在当时那个战败后的日本,那一代迷茫中的青年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是格外深刻和沉重的。 第二章后半段,寺山俢司写了很多跟赌马有关的事。赌马的人都非常关注马的血统,而且比赛也有等级的,有中央赛场和地方赛场之分。大概赌马的人在赌马的同时,多多少少带入了自己的人生,就像那个叫萩君的赛马狂,他自己是海军飞行预科练习生中的幸存者,但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他就热衷于购买“独眼马”的马票,这在别人看来很荒唐的选择。而寺山俢司也有自己的偏好,他还常常从马的身上去看人性。比如,一匹叫目白菩萨的马比赛时杀气十足,所向披靡,马迷们常说:“这是它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复仇,因为除了取胜之外,它没有其他获得爱的方法”。有一次比赛中目白菩萨对上了若云,若云的母亲因传染性贫血病险被宰杀,被人偷偷救治后生下了若云这个幸运儿,这场比赛仿佛是在赌“不幸”和“幸运”哪一个强大,虽然大多数人投给了“不幸”,最后却是若云赢了,寺山感慨道:现代大概是运气不好就没法活下去的时代吧。寺山非常讨厌马中的“名门少爷”,喜欢在地方马场奋斗上来的血统不纯的马,正如他自己也不是士族子嗣出身。寺山还反对更换马主后给马改名字,他觉得改名的人都会有改变身份的愿望,这对马是不公平的。而在屠宰场目睹到马被宰杀的场景让他感慨:谁能断言,等着被剁成马肉的马匹中,那些曾经的赛马英雄还未显出龙钟老态?而谁又能断言,生来不被看好的混血农耕马中,就没有具备赛马天赋的马?这些放在人类社会,情况是多么相似。 寺山说:我什么东西都喜欢“丢掉”。少年时代就曾丢下爹妈独自乘上过出逃的火车;长大后丢弃了家乡,又丢开了一同生活的女人,我有时觉得,旅行说来也是对风景的丢却吧。寺山的父亲是一名警察,寺山五岁时,父亲应征服兵役,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做酒水生意,对寺山很少关心,他跟几个小伙伴结成专干坏事的小团伙,也学习了一些拳击的招数,但寺山自称,对于,没有父亲的他来说,那些招数与其说是比赛的技巧,不如说是处世的智慧。读到这里,这本随笔集多多少少有些自传的意思了,可能“丢掉”始终是寺山的人生主旋律吧,所以连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用的也是这个名字。 丢掉也是逃离,逃离已构筑完毕的社会,逃离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逃离手表所指示的时间,但是逃离却不是逃跑,而是超越,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所有文明权力的侵害而逃离,不正是一种超越吗? 第三章寺山给出了答案,逃离到哪儿才能超越桎梏?那就是“成为不良少年”。不要做迎合大众标准却没有主见的“花花公子”,活成悠然自得的自由人,当个“无礼公子”。机械性的社会机构大批量生产着同样的人,人们却渐渐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所以不要做平衡主义者,做个单一奢华主义者。当固定的社会阶层和收入不足以满足你所有的奢望,你可以只去追求特定的事物,有些人可以裹着毛毯蜗居在桥底下,却用省下的钱去买梦寐以求的运动跑车,那些服装派、美食家、体育狂们,正在与平均化的社会做着抗争。于此相应的还有单一破坏,试着偶尔改换工作、搬家迁移、离家出走,付诸行动吧,不要靠永远心怀希望去催眠自己。 这一章脑洞最大的就是“自杀学入门”这个部分了,寺山详细讲了自杀地点的选择、遗书写作指南、合适的自杀动机、结伴自杀的好处……还有最重要的,自杀也是需要自杀许可证的。那些考大学失败的人、不知不觉觉得厌恶人生的人、为低收入而烦恼的工人、看了高仓健电影内心羡慕不已的人都没有自杀价值,得不到自杀许可证。 在寺山的眼中,自杀归根结底是一种使人生虚构化的形式,一种依托于戏剧理论至上的典礼,一种自我表现,一种神圣的一次性快乐。为了达成生存自由与死亡自由同价化的目的,自杀必须杜绝假冒伪劣,严格执行许可证发放规定。 中国人都是很避讳谈死亡的,但像寺山那样,在排除了类似生活阻力这种不该成为自杀理由的因素后,真正想清楚自己的生命该如何闭幕,才明白自己该怎样生活。 假如唯有道别是人生, 还会来的春天是什么? 那天涯海角盛开的 到底是什么花呀? 发表在公众号 絮叨XuDao

  《扔掉书本上街去》读后感(七):自杀与杀人:并不浪漫的死亡

  2017年10月即将在日本上映的电影《啊,荒野》(あゝ、荒野)改编自已故剧作家寺山修司生前发表的唯一长篇青春小说,由新生代实力派演员菅田将晖和韩国导演/演员梁益准(Yang Ik-Joon)主演。消息一经确定即引起广泛关注,打开电影宣传主页,可以看到两位主人公的海报旁“击碎孤独”的标语,电影简介写道:2021年,人类依旧孤独吗——

  《扔掉书本上街去》读后感(八):扔掉书本上街去寻找有趣的灵魂

  《四畳半神话大系》 对这本书的名字感到熟悉,是因为以前在《四畳半神话大系》里面看见过一句话。 “扔掉书本上街去,但是究竟要上街去做啥呢” 这个问题我在看书的时候一直都在思考,不过这本书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做解答呢。 第一章,扔掉书本上街去 第二章,你也能当黑道 第三章,不良少年入门 虽然只有三章,但是讲了太多太多有趣的东西。 老年人的速度,工薪族,单一奢华主义者,赛马,货车司机,如何正确的自杀

  “所有的速度都会朝向墓地,因此最好还是慢点走。人生在世,哪怕能多看到一片莴苣叶也是好的。这就是讨厌快速的老大爷们的幸福观。”其实我这个年轻人也是这么想的。

  “所谓道德什么的,说穿了,不过只是掌权人为了维持秩序和保护自己才编派出来的东西而已。”所以勾引别人的男盆友也没什么错咯,偷东西也没什么错咯。

  “有的人可以裹着毛毯蜗居在桥底下,却省下钱买来梦寐以求的运动跑车;有的人可以连续三天只靠面包和一罐牛奶度日,第四天却踏进了马克西姆西餐厅。正是这种单一奢华主义突破了平均使用金钱的均衡生活习惯与可能性的地平线。” 我一定要说,我极力倡导这种单一奢华主义的生活,感觉很不错。

  “能够享受最为活生生的真情实感的时候,就是能够在不摆造型也没关系的安心感支撑下热衷于某件事的时候。”所以我还没能以享受姿态活着。

  “光让想活着的人活下来就行了。人有活的权利,当然同样也有死的权利。”嗯所以大家都应该看开些。

  书中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看着让人开心又嫉妒的话。

  我是个以宅在家里看书的为乐的人,因为宅,我的朋友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愿意和人交流,所以也越来越喜欢阅读。 与其说是喜欢阅读,不如说是依赖阅读。这种依赖让我得到一些东西,也让我失去了一些东西。 这世上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东西,我觉得我们都需要去看看。

  《扔掉书本上街去》读后感(九):被动的人生,是该被扔掉的

  文 | LY

  就算放在昭和时代那群文艺精英里,寺山修司大概也是特点最鲜明的一位。即便面对那些后来者,你大可以被森山大道的黑白粗粒子摄影带来的视觉冲击慑服,也可以为坂本龙一做出的或优美或实验的音乐作品感动,或者流连于荒木经惟镜头里无限凄美病娇、饱含艳情的花瓣和女人,或者干脆把耳朵抛给同样不可捉摸的,横跨各个音域的户川纯的天才肉嗓,但他们都不是特别难以被接受,相比于寺山修司的电影来说。即便是同时期的导演,相比之下也不会像寺山修司的作品那般天马行空到令人发指。

  不记得是多久以前了,第一次遭遇寺山修司的电影,只记得满目日本人揣摩出来的中华风,只能让人心想怎么还有这么怪的导演,这种怪有点不适,而剧情也是让人产生“看来看去完全看不懂他要说什么,但又确实很好看”的拧巴心情。说好看当时只是觉得布景、镜头用色考究,至于情节,完全是一头雾水。当然,这只是一种比较自我的感官体验,从当时容易找到共鸣的角度来说,“日本四大情色导演之一”的名头就可以让人理解很好看之处在哪了。

  市面上的这种赚人眼球的称呼,不知道是不是也为寺山修司圈了一批粉呢?同样不知道这批粉丝最后有多少人进化成了他的铁杆粉丝。从转化率来猜测,恐怕情景不容乐观。毕竟,他的电影不容易被人理解,因为很难找到逻辑,就像诗不容易懂一样。寺山修司最先被人认可的恰恰就是诗人,然后才是编剧、前卫戏剧导演等身份。那么诗人这一身份,加持于他的电影之上,也就让影像时刻带有诗一般(也只能是诗一般)的“超现实主义”色彩。通常情况下,一进入超现实,事情就比较麻烦了,好像领跑员自顾自地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面的观众只能独自或结伴探路(迷路),于是那些不关心视听语言、专业技巧的观众,他们若能留下来,有时也不过是打算靠快进和快退过滤出几幅香艳的画面,聊以满足猎奇之心罢了。这样想想可真是暴殄天物啊。

  其实无论怎样惊叹,或者因别人眼里的低俗趣味而暗自愤愤,说到底,自己看诗人的电影,也是一直困在其人编织的模棱两可里。带着种种谜题和疑问,以及潜藏在内心背面的对古怪趣味的好奇,这样,妄图窥探导演心理世界的计划就进入了日程,于是,让寺山修司的著作摆在自己的书架上,也简直是一件如刮风下雨般自然的事了。

  绕开诗人的诗和影像,接连看了几本导演的随笔集,发现寺山修司的随笔并没那么难读,反而轻松好看,虽然博学起来同样是什么都能写,但毕竟不是狂乱搅拌语言的诗,不用进入诗人独享的王国里,去揣度他们的独门语言,于是瞬间就松了口气。伴着寺原孝明为天井栈敷剧团所做的音乐,沿着寺山的文字开始回忆起他的电影剧情,线索总是若隐若现,但随笔文字要表达的要义就容易理解得多了。近期封面印象深刻的《扔掉书本上街去》,其书名也是充满了七十年代日本的激进意味,与同名电影相比,书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喝酒闲谈讲故事的大叔形象,不像电影语言,摄影机后的寺山修司显然比纸前的自己更紧张和情绪洋溢,而写文字的寺山修司让人感受到的更多是有趣和辛辣。

  寺山修司似乎什么都能写,所以也写了似乎什么都不太像的文字(随笔)。跟书名相反,他到国外旅行搜刮了不少怪书,自己也写了大量的怪书,可以说是从来没扔掉过书本,要是放在今天,寺山修司可能会去开一个小众趣味公众号,但那时却只能付诸纸张,通过纸张来传达意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正值战后社会动荡,政治事件频发的年代,这样的时代也是思想激荡的时代,城市的时空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剧场,源源不断地提示着思想的空乏,供给和吸收着思想的养分。在这样一个未进化成型的处于进步中的社会里,身为前卫分子的寺山修司是肯定不会以止步不前的姿态出现的,他的着眼点在青年,号召他们“扔掉”的不是真正的书本,而是扔掉已固化的腐朽的一切,“年轻人如果不舍弃这种‘安全的彩票’而去寻求‘危险的彩票’,就不可能实现一攫千金的理想”。以勇敢的“扔掉”来攫取前进的动力,不被人云亦云且腐朽的“正确”禁锢脚步,才是寺山修司的“扔掉”的意义吧。

  谈到意义这么沉重的话题,但这本书却一点也不沉重,有点草莽气息,甚至风趣得乱七八糟。什么“年轻人,胸怀大屁股!”之类醉酒大叔的疯话,“你也能当黑道”的挑衅式言论,“自杀机器的制作方法”之类的一本正经的调侃,全书到处都是。文艺工作者总是与底层边缘人逃不开联系,以弹子机为生的人、妓女、赌马者,像他的电影一样,奇形怪状的人应有尽有,从某个角度来看,他们是社会血淋淋的真实的承担者,也是想要稳定的守旧者想要抛掉的现实,寺山修司反而拾起这些,不是让人成为他们,而是借助种种形象管窥社会与生活,对其本质进行思考和批判,他大概要提醒年轻人,看看这些书本上没有记载的街头,那才是生活本身,而书本只是被设置好的样本,书本不是真的书本,而是一份守旧的教科书,它让每个人戴上同一张面具,获得被教化的“幸福”,以及追逐这种“幸福”的悲惨的姿态。

  这样被动的人生,是该被扔掉的。反观今天的我们,尤其是那些总说自己老了的年轻人,是不是值得深思呢?

  《扔掉书本上街去》读后感(十):惟有道别是人生

  看完寺山修司的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赌马和末尾的自杀讨论,想必寺山导演应该是个赌马狂热分子?不然怎么会对赌马的场景描述毫不吝啬?有关自杀的言论:“当我考虑自己的自杀时,感到很难将自己与别人切割开来。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独立的“自己”,“自己”只不过是别人的一部分罢了。杀死自己,多多少少也会伤及别人,有时甚至会杀死别人。因此,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自杀无法不连累别人的时代了。”这句话让我想起日本的耻感文化和“不麻烦别人”的习惯。就连自杀,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寺山看得很透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