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柔软的宇宙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柔软的宇宙读后感10篇

2018-04-06 20: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柔软的宇宙读后感10篇

  《柔软宇宙》是一本由吴京平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柔软的宇宙》读后感(一):宇宙不柔软

  刚才又不知在玩啥呢,走神了。是我在想写什么的时候,忍不住点开了QQ群,看到俊哥哥和我说话,让我在空间发读书群广告,她帮我转,然后我就 屁颠屁颠的发了,然后发完就在那刷空间,刷了20多分钟。接着回过神来,刚准备继续写。发现有人q我,于是继续点开。。。有个以前学生问我要照片呢,好吧然后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要了几张他们的。。毕业照。。然后自己又去拍了张照片,和学生纠缠了会,就回来写读后感啦。

  时间就像是沙子,总是再不经意间就慢慢溜走,而我们,对它的流逝却不曾直觉,所以要提高对时间的敏感性。柔软的宇宙这本书,大部分就是探讨时间跟空间的。然而,你可能会发现时间只不过是这个多维宇宙中普通的一维,却是人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维。

  最近的听书经验,让我深深明白:还是看书适合我,听书只能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当然,如果啃整整一本书,最好还是用看的,我发现听书最适合的场景是:1、消遣娱乐,内容轻松的书。对书的内容不需要理解,就听个大概,边听可以边做其他事情的时候。2、几分钟十几分钟围绕一个主题,或者讲一个观点音频类似ted那种的

  其他的还是老老实实看书呢。这样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

  今天学到一个非常好的原则,就是说故事方法,说故事要有画面感,不要总是把故事说成了讲道理,说好一个充满画面感和代入感的故事,别人自然会听到其中的道理。

  《柔软的宇宙》读后感(二):从拓扑到爱因斯坦

  上世纪70年代杰出物理学家Freeman Dyson写道:“到了今天,在过去几个世纪曾结出过丰硕果实数学与物理的联姻,以离婚收场了。”但现在,我们很惊喜的看到,数学中的拓扑学在与物理中的凝聚态物理正处于热恋期。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三位研究拓扑相变的物理学家。与此同时,开拓了拓扑绝缘体研究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在他的恩师杨振宁看来获得诺贝尔奖也只是时间问题一时间,大批物理学奖蜂拥而至( '...physicists are flocking to the field'),英国期刊Nature评价说:“Physicists and mathematicians have bonded over their shared explorations of bizarre states of matter.”。

  在拓扑之前,微积分、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数学分支都曾是物理学热恋过的对象。但自最后一位在数学和物理(和哲学)的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天才科学家庞加莱以后,数学家与物理学家就成了两类完全不同物种。数学有时候对数学家来说都意味着令人绝望抽象。我导师经常讲,他读博的时候隔壁的数学博士就经常半夜三更叼着烟、披着衣服楼道里踱步,火光一闪一闪,照亮了厚厚的近视镜。有些数学家研究数学纯粹是为了自己,就像解决了数学界七大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犹太数学家佩雷尔曼拒绝了包括院士头衔、菲尔兹奖在内的几乎所有荣誉与奖项。

  而物理学家对数学的感兴趣程度往往止步于数学理论解释、阐述物理现象。究其原因,物理学家关注的是物理现象,是实体,数学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抽象的公式,对数学家来说这种高度的抽象本身就是美的,但对物理学家来说,必须指明公式中每一项背后的物理意义。20世纪20年代,在数学家外尔的帮助下,薛定谔得到了所谓的薛定谔方程。对于方程中波函数的意义,薛定谔却没法解释。在玻恩提出概率幅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后,薛定谔本人与爱因斯坦都表示明确反对。直到生命最后一年,薛定谔依然不能接受哥本哈根诠释。对这些物理学家来说,方程本身已经不如方程背后的物理意义更加重要了。

  伟大如爱因斯坦,他的数学也是经常被数学家“调侃”的。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读书时的老师、数学家闵可夫斯基后来到哥廷根任教,他这样跟学生们评价爱因斯坦(及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深刻理论的数学表达方式粗糙的——我能这样说,因为他是在苏黎世跟我学的数学。”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比爱因斯坦早一步得到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有人向他建议应该向爱因斯坦索要这个方程的命名权。对此,希尔伯特真诚大度的说到:“哥廷根大学的马路上玩耍的孩子,都比爱因斯坦更懂四维几何,但是发明相对论的仍然是爱因斯坦,而不是某个数学家。”另有一次,希尔伯特在一个演讲中说:“你们知道为什么爱因斯坦能够提出当代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最富有创造性和最深刻的观点吗?因为他没有学过任何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哲学与数学!”

  所以我们能知道物理学家是什么样的人了:他们关注实体和物理现象本身(专注度),他们探究背后的物理实质(洞察力),他们脑洞大开的去解释物理意义(创造力),其他的对他们来说都是次要的。爱因斯坦可谓深谙此道。所以,你要问爱因斯坦为什么被称为天才,我会说,他的专注度、洞察力和创造力都是无与伦比的,而这些,就是天才。

  《柔软的宇宙》读后感(三):柔软的宇宙

  01 听前思考

  爱因斯坦、霍金……这些天才的大脑,是如何一步步发现驾驭宇宙的基本力量,苦苦寻找人类社会未来答案的?

  宇宙大爆炸、黑洞、引力波这些匪夷所思的物理学知识,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并被验证的?

  02 书中金句

  科学家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有错综复杂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说得一点儿不假。

  科学家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伟大的发现不是科学家们开脑洞开出来的,每个科学发现都要放到历史背景中去审视。

  03 精华笔记

  我们为什么要读科学史?

  科学史其实就是人类的认知史,人类的认知历程是个非常曲折而又充满悬念的过程,而科学发现的历程就是不断解决老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人类的历程就像无尽的远征,研读一段历史就好比偶尔回过头去,看看身后那一串长长的脚印。本书想要试图讲述的内容,就是在相对论这条道路上,我们到底走过了哪些路,在可望见的前方,还有哪些道路。

  作者从两个角度解读科学史,第一个角度,科学家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每个科学发现都要放到历史大背景中去审视。第二个角度,科学家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有错综复杂人际关系。在他的书中,人是第一主角。这本书的第一主角当然是爱因斯坦,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爱因斯坦,但是他记述的这些事情都有史料佐证,并不是随意编造。

  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狭义相对论,第二个阶段叫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创立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但是相对论不是横空出世的,它的诞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狭义相对论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时间并不是均匀流逝的,它是相对的,在不同参考系中,时钟的频率是不同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时空是有形状的,它不是硬邦邦的一块铁板,而是可以被掰成任意形状,是软软的。

  虽然都叫相对论,但广义相对论与狭义相对论有很大差别

  第一,狭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惯性系,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理想公式,只存在想象中的理想状态下。而广义相对论则彻底扔掉了惯性系,使得数学方程式成为了一个普适的公式。

  第二,狭义相对论只研究时间、空间、运动这三者的关系,而广义相对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对象,那就是引力,这四个物理对象被统一在了同一个数学方程式中。

  第三,广义相对论是对宇宙时空结构的数学描述,比狭义相对论前进了一大步,是质的飞跃。

  广义相对论下的宇宙学研究

  宇宙大爆炸:宇宙开始于一个点。然后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膨胀成了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宇宙的早期是一个温度非常高的状态,这个原始的核火球砰的一下炸开,不断地膨胀,从而形成我们今天见到的宇宙。虽然当时他的理论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但到今天,按照宇宙大爆炸模型推算出来很多预言都被一一证实,伽莫夫的理论被科学界广泛接受。大爆炸理论既有坚实的广义相对论作为数学基础,又有众多观测证据支撑,成为了今天宇宙学中最牢靠的模型。

  黑洞:第一种被发现的黑洞被称为史瓦西黑洞,如果恒星塌缩到一个临界半径,其实不光是恒星,任何物体只要小于史瓦西半径,都会变成一个连光都无法逃脱的黑洞。黑洞还分很多种,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黑洞,都不是物理学家们靠哲学思辨想出来的,全都是靠数学计算出来的,而这些数学公式都是来自于爱因斯坦方程。

  除了我前面重点讲到的宇宙大爆炸和黑洞,几乎所有的宇宙学研究的数学基础都是广义相对论。我们今天的宇宙学和天文学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框架下的,爱因斯坦为现代的宇宙学奠定了基础。

  阅读《柔软的宇宙》我们能获得两个收获:第一个收获就是近距离接触一位位血肉丰满的大师;第二个收获就是在轻松幽默氛围中吸收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

  《柔软的宇宙》读后感(四):了解宇宙是一种情怀

  偶然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简介,说是“把科学史讲的像评书一样好听”,带着“我来看看你怎样吹牛”的想法,打开了书,结果很快就被吸引了。

  书中讲述了跨越200年的物理学发展史,对物理学知识进行了科普,作者的语言具有独特魅力诙谐幽默,生动有趣,我想如果作者不是说书的,也一定是个段子手。在艰深的科学理论中,穿插一些科学家的八卦新闻,科学界的奇闻趣事,让读者轻松了不少,而同时,本书并没有忘记科普的任务,很多科学理论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讲出来,很适合普通人阅读。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从第一只类人猿站立起来仰望星空,就注定了我们要走向星辰大海。人类的探索之路曲折离奇,到了近代以来,出现了爆发式的发展。牛顿、莱布尼兹、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普朗克等等一批伟大的灵魂孜孜不倦的探索着这个宇宙,甚至世界大战也没能阻止科学前进的脚步

  科学家是幸运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接近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真相。物理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对普通人而言简直是“毁三观”的理论,我特别喜欢这种被物理学“毁三观”的快感,科普读物成为一扇窗口,使我们吃瓜群众也能有机会进入科学殿堂,偷偷瞄上一眼,就一眼,也是极好的。

  本书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在读到大约一半的时候,感觉理解难度突然增大了,出场人物也突然增多,以至于八卦故事都来不及多讲了。不过我想这不能怪作者,这与现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有关,大师突然变多了,每个人的戏份自然就少了,很多人都没机会出场。现代物理本来就毁三观,理解起来自然比经典物理要吃力一些。

  难度上,我个人感觉,深度比《时间简史》要浅一些,内容要丰富一些。

  《柔软的宇宙》读后感(五):这样的科普读物多来些吧

  在微信读书听的。吴京平老师妙语生花,像段子手一般将近两百年来的科学史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听起来兴致勃勃,对科学史有个大概的了解,非常好的科普读物。

  今天是π日,上午突然看到霍金去世的消息沉痛。虽然是远在天边的人可是突然听到这个消息还是通信。霍金在这本书的后半段很活跃,毕竟爱因斯坦之后他是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了,他的宇宙观黑洞观辐射等等虽然不明白其中的奥秘,但是总听过这些词语,也翻过他那两本著名的科普读物,虽然还是不懂。能记得的是他爱和别人打赌,站在自己观点的对立面。这样输了是自己的俄理论赢了,赢了还能得到赌注,觉得霍金的非常达观,有趣。吴老师书中的科学家都是活生生的人,吴老师讲解理论也很清晰,但是吸引人的还是这些科学家八卦,她们之间的师承他们的论战,他们怎么一步步推进科学的发展,涉及的人物众多,主要在物理学家这方面。爱因斯坦是重点,本来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相对论外传。吴老师也澄清了一些流传甚广的偏见比如说爱因斯坦小时候聪明,那些都是误传,爱因斯坦从小就是天才。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的工作,顺便交代当时的欧洲形势,吴老师学识渊博丰富,讲起理论来很严谨,但是穿插的段子很有趣。

  听书比读书容易走神,声音容易从耳旁掠过。

  《柔软的宇宙》读后感(六):学物理和数学之前先读历史

  我现在觉得学习物理和数学之前先读历史是非常有趣且有帮助的,比如这本书,还有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还有豆瓣读书的八卦微积分 等等,读完这些历史有几个好处,第一让你知道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也是人,知道他们发现这些科学理论的过程后,当真正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就不会有畏惧感;二是知道这些故事,可以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激起对科学的兴趣,所以给将来一定也要给小孩子读;三是知道各个理论的产生故事和背景,你会知道这个理论或者公式的定位,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公式,这个会用到哪里,由此又衍生出了什么。传统上学物理和数学公式时,总会觉得学的散,当读了历史后,就可以把这些理论和公式串起来,在大脑里织一张网,从而更好的帮助理解和运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