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拉比的猫(全两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拉比的猫(全两册)》读后感10篇

2018-04-10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拉比的猫(全两册)》读后感10篇

  《拉比的猫(全两册)》是一本由[法]尤安·史法 绘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页数:1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比的猫(全两册)》读后感(一):穆鲁这只猫

  (应《光明日报·文艺副刊》写的一则介绍短文。)

  小猫穆鲁是法国经典人文漫画《拉比的猫》(Le Chat du Rabbin)中的主人公作者尤安·史法(Joann Sfar)能写擅画,二〇〇二年出版第一册《成年礼》(La Bar-Mitsva),当年即获得法国“漫画同业评委会大奖”。之后的十五年间画家史法一发不可收拾,以单行本的形式,又连续创作了五册续集,备受法国境内和海外读者的好评

  穆鲁这只小猫通体灰蓝,眼睛金黄,然而脸颊太瘦,耳朵又尖,全身上下瘦骨嶙峋,跑跳之间,连猫肚子上有几根肋骨都数得清。结果,与其说它像是只猫,倒不如说更像是画家黄永玉先生笔下的大耗子。可说来也奇怪,就是这只长相其貌不扬,甚至还有些贱兮兮的小猫穆鲁,自从它与广大读者见面以来,却在世界范围收获了一大票粉丝。在中国,小猫穆鲁也早已小有名气。由《拉比的猫》改编的动画电影《犹太长老的灵猫》,在二〇一二年获得法国凯撒奖“最佳动画片奖”后,漂洋过海,在中国的网络上也掀起一股不小的风潮。

  小猫穆鲁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大概快一百年了。那时候的阿尔及利亚,还是法国属下的殖民地,而穆鲁居住的小镇阿尔及尔,也还没有成为阿尔及利亚后来的首都。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北非,是犹太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法兰西文明的交汇之所,小镇上同时生活着犹太人、阿拉伯人还有法国人。小猫穆鲁的故事就这样在多元文明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了。作者用《拉比的猫》做书名顾名思义,小猫穆鲁自然就是拉比家的小猫。只是这里的“拉比”,并不是一个人名。在犹太文明的语境下,“拉比”一词原来指的是老师,专门负责口传律法,后来用来指犹太教内的长老。拉比是犹太人中一个特别阶层,他们接受过正统的犹太教育,精通典籍律法,是老师也是智者象征。小猫穆鲁的主人史法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既是有学问学者,又是小镇上犹太人的精神领袖,在生活中还是一个可爱开明、宽厚温暖老头儿。

  小猫穆鲁跟史法先生还有他的女儿扎拉比娅小姐一同在北非平静地生活了许多年。穆鲁满心欢喜地爱慕着扎拉比娅小姐,体验着小姐抚摸自己时满满的柔情。它对眼前的生活非常满意,除了一点——史法先生的家里还养了一只整天只知道聒噪的鹦鹉。终于有一天,小猫穆鲁被吵得忍无可忍,它一口把鹦鹉吞下了肚。闻声赶来的史法先生,找不到自己的鹦鹉,却发现另一桩不可思议事情:小猫穆鲁能说话了!只可惜,穆鲁一开口,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谎话。它舔舔脚爪,好整以暇地说,鹦鹉有急事出了门,还留下口信让史法先生不必等自己吃晚饭。正派的史法先生勃然大怒,因为小猫穆鲁不但说了谎,还大言不惭地说:“把语言用来表现真实东西,那才妙不可言,您也应该试试”。真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小猫一开口,世界就乱套。不过,穆鲁虽然满口谎话,但它给语言下的定义,却在冥冥中点破语言、现实想象三者间的微妙关系,与文艺创作的本源构成了一种有趣的隐喻关系。结果,即使是博学如史法先生,听完小猫穆鲁的慷慨陈词,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事情还没完,让史法先生大惊失色的还在后头:小猫穆鲁虽然一直在拉比家生活,但却意外地长成了一只信仰科学理性主义的小猫。身为拉比的史法先生向它传授犹太教义,小猫穆鲁不但对主人所说的“世界由上帝在七日内创造,和现在隔着五千七百年”不以为然(它的理由是“根据碳十四检测,我们很容易在科学上证明世界早在几十亿年前就存在了”),还犀利地指出史法先生的老师只是个不学无术、思维僵化的家伙。它翘起下巴,半闭眼睛,慢悠悠地说,史法先生之所以那么敬重自己的老师,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老之将至,人生孤独。他是在害怕自己想不明白的时候,找不到人做精神寄托呢。就这样,小猫穆鲁俨然成了伏尔泰笔下的天真汉和莫里哀笔下的斯卡班的混合体。狡黠、聪敏、善诡辩、懂人心,整个小镇上也只有它在梦境中窥破了史法先生郁郁不乐的心结。小猫穆鲁的奇遇,可以说是作者把一种智力上的酒神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由穆鲁能开口说话,而连带引出一系列对语言、对信仰、对哲学思考,这个初始情节很有点儿像语言哲学里面说的,语言是一切的源头时间也好,历史也好,人对自身的一切形而上认识都得依靠语言实现

  在后续的故事里,小猫穆鲁和史法先生一同游历了北非,之后还出埃及,过红海,上巴黎,最后踏上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一路上,他们结识了狮王马尔卡、阿拉伯歌手切克、犹太老人阿尔芒德、流浪歌手雷蒙·罗比波等许多有意思的人,一段奇妙的世界之旅就此展开。这段叙事在画家笔下被处理得极具魅力。画家在画面上注入丰富信息,虽然笔下的场景很有硬笔速写的感觉,但他的笔触是极为细腻的。他的画面能在潜移默化引导剧情,用色彩渲染气氛,用线条表现人的情绪。无论是阳光明媚海风吹拂的阿尔及尔,还是烈日当头的沙漠忧郁湿冷的巴黎,都能给读者以很细腻的质感。通过利用简洁的线条、独特的色彩、夸张的变形,还有浓郁地域氛围,他让小猫穆鲁的故事好像一股旋风似的席卷了读者。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画家在有意识使用这些技巧时,手法是相当节制的,丝毫看不出任何炫技的痕迹。在他那里,故事不再是被构思出来的,而是像在耕地的时候一样,一旦提供了充足土壤和氛围,有些东西自然而然生长出来。也许这就是小猫穆鲁的故事的迷人之处。比之构思出的故事,生长出的故事更自然,更少人为的痕迹,甚至连结尾也都更加自然。

  《拉比的猫》从文学传统上说,是继承了法国自拉封丹以来的动物寓言传统,它从犹太文明出发,但又不仅限于北非的一隅之地。作者在叙事中嵌套多层意义,营造出好多宇宙、好多世界的交会。它既非通常的东方想象,也不是刻板的西方想象,但日常、家园神明体现出一种温和而亲厚的张力,整部作品因而散发出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这套经典的人文作品在法国累计销量突破一百万册,长年占据美国亚马逊同类图书榜单的榜首,甚至还被选作美国高校希伯莱语专业的必读书目之一。也许,这和它蕴涵的丰富意韵是不无关系的。

  《拉比的猫(全两册)》读后感(二):语言的寓言:《拉比的猫》的文学传统

  刊于《读书》2017年第1期。

  《拉比的猫》(Le Chat du Rabbin),作者尤安·史法(Joann Sfar),二〇〇二年出版第一册单行本,当年即获法国“漫画同业评委会大奖”,二〇〇六年被译介成英文,又在美国获得“艾斯纳最佳外国作品奖”。十五年来,这一系列作品风靡世界,已出版六册单行本,直到现在还很受欢迎,可以说是一套名副其实的“长销书”。由漫画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很成功,二〇一二年上映后,获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动画片奖”。

  《拉比的猫》虽然是漫画,但是作者却把它和严肃的文学创作等而视之。史法接受媒体访问,曾引援哲学家巴什拉的话:“想象力并不意味着要描绘一个纯属虚构的离奇世界,也不是要把现实诗意化。”漫画创作以图像的连缀为表现形式,从视觉效果角度出发,虚构奇境、营造诗意现实,都是创作者动用想象力最常见道路。史法的创作两条路都不取。他希望作品能提供发人思索素材,撬动读者固化的思维。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能“调动读者的精神图式,带领他们走向作者设定目的地。”不禁让人想到,史法这个姓在希伯来语里和“书写”本是同一个词。大概能算是冥冥中的一点巧合。

  《拉比的猫》故事简单风格诙谐寓意深邃,从动物的视角出发,把对哲学命题的探讨融于平淡悠长的日常叙事。令人捧腹大笑之余,也时常能陷入沉思。传统与现代、犹太文明与欧洲思想,一系列的相遇和碰撞为重审人们耳熟能详的诸多概念,投下一道崭新的光。这样的作品初读即引人入胜,再读则如嚼橄榄,别有滋味。可以说,作者的苦心没有白费。然而读完掩卷,要想说明白作品迷人魅力的具体所在,却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拉比的猫》的故事不按线性时间组织,枝枝蔓蔓,信马由缰,有时旁逸斜出,沿着一个话题能走出十多页之远,有时作者笔力尽了,一翻页直接跳转到下一个不相关的叙事段落。这样的创作,好处是每个读者读完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坏处呢,是人人都觉得这书有意思,但却又说不出它具体有意思在哪里。很像清代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白妞唱曲,有“好处人说不出”。

  既然如此,暂且先把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的问题放在一边,谈谈《拉比的猫》是从哪里开始的吧。作者史法把故事起点安排在北非小城阿尔及尔,时间是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出场的核心人物不多,主要是犹太拉比史法先生(恰好和作者同姓)、他的女儿扎拉比娅以及他们养的小猫穆鲁。故事的起笔也很简单,寥寥几笔交代完背景,直接切入正题:小猫穆鲁和主人一家过着平静的生活,有一天穆鲁偶然间吃掉一只鹦鹉,意外获得说话和思考的能力,从此半只脚踏入人类社会

  在法国,将动物拟人化,借它们的言行传达某种哲理智慧,这一创作传统古已有之。向上追溯,可以找到古典主义时期为皇太子作《寓言诗》的拉封丹那里。拉封丹从中世纪的《列那狐的故事》和《小寓言》里取材,创作出一种形式生动、风格最轻松又最严肃的寓言。各种动物在里面粉墨登场,彼此之间会发生一系列相关联遭遇冲突。通过一种很自然的杜撰,拉封丹把它们内心想法、计谋以及欲望别具匠心地编织在了一起。有些时候,故事里还有人类登场。寓言诗在十七世纪原本是一种不入流的文学体裁,经拉封丹之手革新了内容写作形式,才臻于完善

  据传说,拉封丹常在风光优美的乡间树林中徜徉。他倾听动物们往来的声响,在想象中,让路易十四时代的动物说出巧妙的语言。因此,他所写的寓言较此前的同类作品,更富有异趣。故事的寓意跳出一般道德观念的阐释,常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史法在创作中是否想到过这位文学前辈呢?答案几乎是肯定的。细心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小猫穆鲁为史法先生做法语听写,念的就是拉封丹寓言里的篇目。这里对拉封丹的引用,正好和全书的创作体裁遥相呼应,嵌套构成一个有趣的纹心结构

  史法创作《拉比的猫》,灵感来源和传说中的拉封丹近似。史法家中养猫,平时和他日常相伴,其中的一只名叫伊姆霍特普,恰巧和设计古埃及金字塔的那位著名建筑师同名。史法按照它的模样,照猫画猫,又赋予它一套特立独行性格和“猫生”哲学,便得到《拉比的猫》的主人公——小猫穆鲁。现在作品的封二和封三上,印的便是作者为捕捉爱猫身姿所画的日常速写。

  史法让穆鲁开口,把“说话”作为启动叙事动力装置的开关。这个初始情节很值得玩味。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把故事引入动物寓言的轨道,但同时穆鲁会说话后,首先质疑的便是语言的有效性,又令我们不由地对语言自身产生思索。穆鲁一开口,说出的第一句话是谎话。它假称鹦鹉有急事出门,留下口信让史法先生不必等自己吃晚饭。被史法先生揭穿后,它又大言不惭地表示,既然有了说话的能力,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口言说,甚至于说点儿虚假的事情。

  二十世纪以来,由索绪尔带来的语言学研究的变革,把对语言问题的关注推到一个从未有过重要位置。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或多或少都受过这一“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史法在成为漫画家以前,曾在南法的尼斯大学读哲学,对此一定不陌生。他在作品中从语言问题入手,对语言本身进行发问,进而反思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可以放在这个大的历史框架理解。语言活动一直是人类的特性,它为我们提供对现实的建构,也建立起人与世界之间的鲜活联系。只是我们对它太过熟悉,以至于很自然地忘却了语言最重要的意义:是语言使我们区别于动物而成为人

  史法借创作《拉比的猫》,把这个被日常生活所遮蔽的问题重新拉回读者的视野。不过,他并不满足抽象地谈论语言这一抽象物。他有一个更妙的主意:现成的模特就在身边。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史法把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重新陌生化。于是,理所应当就该是这样的语言概念褪去人们熟悉的外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再次出现。由穆鲁能开口说话,连带引出一系列对语言、对信仰、对哲学的思考,这个初始情节很像语言哲学里面说的,语言是一切的源头。因为时间也好,历史也好,人对自身的一切形而上的认识都得依靠语言来实现。有了它,我们才能用对事件或经验的“回想”来替代事件和经验,也才能以一种非物质的形式,使一个主体的内心体验被另一个主体把握。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对此有过一段很精彩的描述:“人类一直感受到——诗人们常常在讴歌——语言的缔造功能,它建立着想象的现实,使暗哑的事物充满生机,将尚未发生的呈现给人看,将已经消逝的又带到我们面前。正因为如此,众多的神话在讲述到邃古之初有生于无的时候,都将言语(la Parole)这一非物质的、至尊的质素设立为世界的初创原则。事实上,没有比它更大的力量,而人类的所有力量,无一例外地,只要能想到的,都来源于这一种力量。社会只有通过语言才成为可能,而个人也是通过语言成为可能的。”(《普通语言学问题》)穆鲁和史法先生的老师辩论,为了证明自己和人类没有区别,说过一番接近诡辩的话。它说,既然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而所谓的上帝即是一种话语,那么猫因为能说话,也就和人类是一样的了。这话虽然说得很狡辩,但因为切中了语言和人的深刻关系,读来令人不由产生出复杂的感受。

  身而为猫的穆鲁误打误撞,得到语言能力,因此多少分享了人的内在世界。有了做人的资质,做人的烦恼随之而来。穆鲁刚会说话时,嘲讽史法先生的老师,说他的“信仰不过是为求心安的幻象”。因为他“行将就木,父母又不在人世,要是再没有上帝,世上更没有一人会关心他”。而穆鲁有它心爱的小姐可以依靠,猫的寿命又只有人的七分之一长,所以绝不会陷入如此凄凉的惨境。可万万没有想到,自从能说话后,它却常常梦到小姐得了重病,梦到史法先生告诉它:“小姐已经死了。”

  穆鲁的伊甸园失落了。过去,无知让它无忧无虑;现在的它恐怕很想发一声“猫生开口忧患始”的喟叹。于是,语言和穆鲁焦虑的梦境之间似乎有了某种不可言喻的隐匿联系。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它做的梦都很简单,梦里全是些和动物本能相关的内容。穆鲁爱慕小姐,把她认作自己心中的神。所以,它和史法先生的老师辩论,能够有恃无恐。然而,在它开口的那一刻,这一切都变了。语言哲学里有一种观点,认为时间虽然是一种物理的存在,但是人对于时间的感知却是伴随着语言而产生的。只有当人开口说话的时候,他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现在”。有了“现在”,也才有“过去”和“将来”。穆鲁学会说话,意味着作为语言时间的“现在”就此产生。它第一次有了时间的体验。小姐作为它心目中永恒的神,也就褪去神祇的色彩,还复成人的模样。穆鲁猛然发现,人的寿命固然有猫的七倍长,可小姐却迟早会结婚生子,抛下自己。这样一来,它心中的神并不比史法先生老师口中的那位更靠得住。尼采式“上帝已死”的人类精神困境被作者改头换面,巧妙地嵌入小猫穆鲁的故事里。在《拉比的猫》电影版的片尾曲中,史法不忘安排小猫狡黠地偷偷祈祷说:“请让她不要结婚,请让她永无子嗣,请让她不要结婚,请让她永无子嗣……”联系原著故事,观众们恐怕很难忘记这意味深长的一幕。

  语言的出现开启了穆鲁的时间意识,掌握语言的它被迫告别无时性的蒙昧世界。《拉比的猫》前三册谈语言,谈人的信仰,谈时间哲学,到第四册里写狮王马尔卡的故事,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衰老和死亡上。因为作为个体体验的时间轴一旦打开,死亡的阴影也就不远了。狮王马尔卡是史法先生的表兄,本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然而,当穆鲁遇到他时,英勇的马尔卡和雄壮的狮子都已经老了。他们的精力越来越不济,甚至连夜里有小偷光临都毫无察觉。有尊严的人该如何面对死亡的迫近?史法在这里又一次天才地利用了漫画提供的叙事可能性。他用画面混淆叙事声音,让我们以为马尔卡和狮子最终因反抗王子而英勇死去。一辈子重视荣誉的马尔卡终于死得其所,沙漠里的每个角落都有人传说着:“狮王马尔卡葬于此地。”但等翻过一页,看到马尔卡向围在身边听故事的孩子们收取报酬,我们这才明白原来上面的结局不过是马尔卡讲的一个故事。让被死亡困扰的人用讲故事的方式,消解死亡的迫近,真是很有味道的安排了。

  许多读者初阅《拉比的猫》,常常为作品粗粝随意的风格所惊讶。史法的绘画风格谈不上传统意义的美观。乍看之下,线条凌乱,画面粗糙,每页固定六个等大的画格,格与格之间是十字形空隙,谋篇布局全无重点。叙事上采用散点叙事的手法,全书用松散的主题联结,不受线性时间推进的严格约束。整部作品因此流露出一种散漫的草就感,好像画家心不在焉地想到哪里就画到哪里,然后把草图一收拢,就成了书。这种风格上漫不经心的散漫感,其实也可视作是拉封丹的一种遗风。拉封丹写作寓言,讲求趣味和怡悦。他又素来诗情丰沛,因此行文流转自由,潆洄舒卷。圣勃夫说他的文字像小溪一样流淌,有时入睡了,有时迷失了,是很形象的比喻。但拉封丹的伟大也正在于此。他把散漫变成自己的风格,寓言到了他手上,就超出这个体裁原本规矩的框定,拥有了独特的趣味和魅力。所以,瓦莱里评价拉封丹说:“他的懒散是用心良苦的,他的平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至于他的幼稚,那一定是无稽之谈:在我看来,如此精致的艺术和纯粹排除了一切懒惰和天真的可能。”《文艺杂谈》里的这段话,把拉封丹的特色说得很明白。挪到这里用来描述史法和他的《拉比的猫》,应该也是合适的吧。

  《拉比的猫(全两册)》读后感(三):当上帝是一种话语,猫就成为“巴别塔”

  “话语是用来讲出真相的,不是真相的反面。” “所谓上帝,即一种话语。” “命名事物的时代早已终结,时过境迁,我们赋予事物的名字也已经无法准确地给出定义,结果挂在我们嘴上的只剩下空洞的词语。” “所谓逻各斯,就是正论、反论、总结。而犹太教,则是正论、反论、反论、反论……” 看着这些“语录”,谁会想到它们出自一本以猫为主角的漫画书? 瞧瞧书名中的“拉比”,再瞧瞧绘著者尤安·史法的犹太出身和哲学背景,转瞬了然。 也许是怕大家太习惯日漫和美漫,也许是怕大家太享受萌猫与制式美,三联书店三联书情公众号,特意推了篇题为《漫画还是图像小说?怎样读欧漫》的文章,讲它为啥“乍一看真算不上‘美观’”为啥没有“常规的形喻和分格”为啥让猫“长得像只大耗子”。 翻完漫画才读到文章的我,想说:多虑了。 这真是一本拿起就能看下去且看起就难以撒手的漫画,完全不需要提前知道它是实验性漫画且绘著者是“法国-比利时漫画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至于猫为啥像大耗子,看到书尾照片里尤安·史法抱着的那只就明白了,其实挺写实的。 我,一个对品种猫的了解基本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三只土猫的铲屎官,觉得骨感的它要么是俄罗斯蓝猫要么是法国蓝猫(沙特尔猫)。 算了,不管它是什么猫,只要既懒惰又狡黠还会用你熟悉的“方言”唠叨就是好猫。 何况,丑出风格,即美。 期待后续。

  《拉比的猫(全两册)》读后感(四):《拉比的猫》纵横谈

  儿童节过后的第一个周六,在知乎live和大家一起聊聊《拉比的猫》这部迷人的作品。欢迎各位书友一起来玩:)

  《拉比的猫》纵横谈

  时间:2017年6月3日 周六 20:30 — 21:30

  地址:知乎live (https://www.zhihu.com/lives/850352109030371328)

  主讲:张怡(《拉比的猫》译者)

  活动详情:

  《拉比的猫》(Le Chat du Rabbin)是法国经典的人文漫画。作者尤安·史法(Joann Sfar)哲学硕士毕业,能写擅画,二〇〇二年出版第一册《成年礼》,当年即获得法国“漫画同业评委会大奖”。之后又以单行本的形式,连续创作了五册续集,备受好评。该作品在法国累计销量破一百万册,长年占据美国亚马逊同类图书榜单的榜首。由它改编的动画电影《犹太长老的灵猫》,二〇一二年获得法国凯撒奖“最佳动画片奖”,,在中国也收获了许多粉丝。从文学传统上说,它继承了法国自拉封丹以来的动物寓言传统,从犹太文明出发,但又不仅限于北非的一隅之地。作者在叙事中嵌套多层意义,营造出好多宇宙、好多世界的交会。它既非通常的东方想象,也不是刻板的西方想象,但日常、家园和神明间体现出一种温和而亲厚的张力,整部作品因而散发出浓厚的人本主义气息,是美国高校希伯莱语专业的必读书目。本次live将从“语言”、“时间”、“身份”、“死亡”四个主题为大家讲解这部经典作品。

  本次 Live 主要将涉及以下方面:

  • 如何理解小猫能开口说话和二十世纪初人文学科研究转向的关系?

  • 如何理解作品中屡屡出现的“真实与谎言”的较量?

  • 如何理解电影版中小猫在片尾曲中祈祷小姐“永远不要结婚,永远没有子嗣”?

  • 如何理解拉比在前三册中的困惑和失落?

  • 如何理解第四册马尔卡自己在讲故事时安排了自己的死亡?

  • 读者问答交流

  主讲人介绍:张怡,北京大学法国文学专业本硕博,曾于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国巴黎四大访学,译有《拉比的猫》、《小小国》、《他者的智慧》等,并于《外国文学》、《法国研究》、《读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拉比的猫(全两册)》读后感(五):有关Le Chat du Rabbin中译本的一些说明

  这次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拉比的猫》,系法国画家Joann Sfar的Le Chat du Rabbin前四册集结而成。Le Chat du Rabbin在中国,其实早已小有名气,由本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网络译名为《犹太长老的灵猫》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28545/)获得2012年法国凯撒奖最佳动画片奖后,漂洋过海,在中国网路上也掀起一股对这只贱兮兮的小猫的喜爱风潮。

  Le Chat du Rabbin原作到目前共出版六册,中译本的翻译是以达高出版社的五卷合订本为底本的。可惜,因为种种因素,原本分量最重的第五册最后未能和读者见面(第五册的篇幅相当于第一第二册的总和)。

  原作涉及的语种比较多,除主体的法语外,剩下的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拉蒂诺语等语言,虽然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基本都翻过来了。非法语部分的翻译,主要采取林琴南式的工作方法。由一位通晓该语言的朋友粗译完后,我再结合上下文,进行改写和调整,之后再由这位朋友把关。书中涉及宗教文化的部分,是和两位索邦大学的博士同学(两位朋友同时也是教徒)讨论商榷后,敲定译文的。之后,机缘巧合,又认识了当时在北大希伯来语系执教的外教Rahel Halabe老师,虽然当时已经交稿,但仍旧和她一起细读了原作的第一册,对文本之外的很多内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于这部作品的类型,严格说算不上是绘本,法国人习惯称它为BD(连环画),但和我们国内通常所说的连环画显然又有所不同,和我们过去熟悉的日本漫画也不太一样。至于英语世界流行的图像小说一说,在法国BD的创作传统中,仍旧是一个比较隔的概念。

  原作继承了法国自拉封丹以来的动物寓言传统,从犹太文明出发,但又不仅限于北非的一隅之地,在叙事中嵌套了多层意义,因此是一套难得的长读书。这套书在法国累计销量突破了一百万册,长年占据美国亚马逊同类图书榜单的榜首,相信和它的耐读是不无关系的。

  有一位朋友读完书后说,这是”好多宇宙、好多世界的交会“,说得真好。 P.S. 随书附赠的四张精美插画是由本书的美编康健老师精心挑选并设计的,可供大家直接装框。康健老师和本书的责编颜筝老师一同为本书最后的面市付出了许多心血,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这套书历经了许多年仍旧能够面市,很不容易。

  -----------------------------------------------------------

  有朋友问起中译本的删节问题,补充说明一下:

  现在大家看到的上册是原著第一第二册的合集,下册是第三第四册的合集。这四册没有任何删节。动画内出现的书里没有的桥段是原著的第五册,我当时都已全部翻完,但三联最终选择了第五册整册不出。原著到目前为止出到第六册,不过我翻译的时候是13年,而第六册要到15年夏天才出,所以当时工作的底本是达高出版社的五卷合订本。

  另外有朋友提到中译本因为宗教问题而进行了删节,这个传言是不准确的。首先,目前出版的前四册没有任何删节。其次,我觉得即使是暂时没能出版的第五册,对宗教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谈法。(很感谢很多朋友的关心和推荐,但不得不说删节的传言是不准确的——虽然它很符合我们国内对出版审查的想象:)个人认为,原著处理很多问题时,希望探讨的是智慧问题(sagesse),而不是某个具体而微的小问题。原著比我们初读的第一印象是要更深邃的。

  总之,感谢三联愿意出版这样一套特别的书,愿意倾听一个译者的意见,也感谢大家的阅读和喜欢。在这个时代,一本有意思的好书要传播给更多的读者,有的时候也真是比想象得更加困难。

  .S. 我正在给三联的《读书》杂志写一篇长书评,如果大家有兴趣,见刊后欢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