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终极算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终极算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5 20: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终极算法经典读后感10篇

  《终极算法》是一本由[美] 佩德罗·多明戈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极算法》读后感(一):人的学习机器的学习以及终极智能

  2017年被称为所谓“人工智能落地”的一年,甭管是真的还是概念上的吹牛逼作为一个曾经粗浅地借用机器学习算法开发推荐系统程序员,以及对人的学习也很感兴趣的人,今天,我们就一个两者的一个侧面:学习,来谈谈两者对比带来的启发

  以下观点学术观点,算是个人基于现有材料与个人经验的一个小讨论。各位看看就好。

  01 人的学习

  关于人的学习,我之前一直强推的学习科学的集大成者:《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讲的就很不错。我们拿三个点,一个是人的学习的“硬件基础”、一个是人的学习过程、一个是人的学习的结果说说人的学习的特点

  首先,人的学习“硬件”,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短期记忆区,一个是长期记忆区。人在学习的时候,新事物先进入容量非常有限的短期记忆区,只有经过重复、刻意练习之后,知识以及知识之上的理解才会进入长期记忆区间这个资料库。

  其次,人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也就是说,新的概念,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对于全新的领域,如果我们一无所知,理解起来是非困难的,某种意义上说,领域越新、同时没有“元知识”,即大部分学科共有的科学、哲学基础知识,学起来也很散乱,难以突破知识的“表层结构”达到深层理解。

  最后,学习,无非是从菜鸟到专家。就这个学习的结果而言,专家比菜鸟强的地方主要在于两处,一个,是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抽象,更容易发现问题的结构与事物的模式;一个呢,就是这种模式愈发标准化,或者说收敛到某个信息节约的知识结构标准。(后面这一点的解释:专家和菜鸟对知识都会形成结构,但专家们的结构在抽象上更加接近为一种更合理效率更高、更标准的知识结构,菜鸟的知识结构则是浅层的、具体的甚至错误关联的。)

  02 机器的学习

  现在的人工智能,和大多数大学科(比如人格心理学一样,都是由几个大的派别分立支撑的,每个派别都有着自己独立的解释范式与实践手段,在达到最终目标——人工智能的路上,分歧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符号学派,核心在于推理。怎么推理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规则集,以“如果……那么……”为规则,推定一个概念的支撑条件。把这个规则集图形化,就是典型决策树。比如有个游戏,心里面想一个数字固定回答次数猜数字,只能回答“是”与“否”,游戏里面我们可以问,这个数比xx大吗?/比xx小吗?根据很简单数学推理,我们就能够确定最快猜出的决策路径和最小需要的次数。

  比如联结学派,其代表算法,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多层神经网络),就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对于通过这个网络的信息,通过加权的奖惩机制,形成特定的认知结构。

  比如进化学派,其主要参考思想生物的进化——当然,在算法里面,则是认知结构的进化。对于进化产生的每一代认知结构,我们都是择优录取(PS:父代的结构和子代的结构也同时参与竞争),最后,进化几千几万代,选择出符合目标的最好的结构。

  比如贝叶斯学派,基于简单的贝叶斯定理(以及其某种意义上的扩充:马尔科夫链),依托于背景信息(包括主观倾向),根据相关联的新信息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以改善认知。

  比如类推学派,基于相似性事物的相似性定义空间距离,由此及彼地进行学习。(PS:之前构建的推荐系统的主算法就是基于相似性的协同过滤算法,混合式的。)

  ——虽然路径很多,但归根结底,机器学习都是基于统计上的连续性(有些事物表面不连续,但深层是连续的,这种连续性很可能是一般统计理论难以识别的),力求发现事物的深层结构与模式。

  03 从混沌到模式再到直觉

  发现模式、从无序中构建秩序,不仅仅是学习,也是事物逆向演化的一般逻辑:从高熵演化到低熵。

  这也提示我们,所谓的学习问题,在更基本的层面上,是个演化的问题,或者说计算的问题。(计算主义

  曾经有人将“大师”,也就是专家和大数据处理做对比,谈到一个很通俗的观点,就是“大师”之所以聪明,其实是因为他见的多了,比一般人拥有丰富人生经验——这和大数据多么相似!所以,大数据,就是用计算机再造“大师”。

  这个类比当然值得思考,比如我们还可以说,人的学习和机器的学习,归根结底都是数学的——数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发现更基本的结构和更深层的模式。(比如非常基础的基于对称性的群论,就是典型的研究结构与模式的数学,一个结构通过各种映射演变为别的结构,其对称性是以何种形态保持的?这些对称结构组成的是什么群?不同的结构是否只是表面的不同并且只是某个更基础的结构的帷幕一角?)

  当学习本身结构化之后,对于机器和人,都可以称之为一种“直觉”。比如对于人的微笑的识别,我们仅凭直觉就可以辨识,而无需从头开始,进行还原主义式的分析与组合。

  联想到专家和菜鸟的差别——专家哪怕是任凭直觉瞎猜,也比菜鸟要快、也要准确地多,这便是因为专家已经具有了内在的知识结构。

  04 终极算法与智能形态

  今年刚出的《终极算法》这本书里,作者作为一个浸淫机器学习领域数十载的专家,提出了一个猜想,那就是:对于现今分立的各个机器学习流派,是否存在一种终极算法,可以将这些流派综合统一起来?

  我们元思考一下,发现作者这样的想法,也算是“数学思考”了,那就是力求在不同的知识结构中,寻求一种更基础的结构,能够统摄已知的几大结构与看法

  这本书虽然是科普,但对于对机器学习毫无了解、数理知识一般的人来说,我认为并不好懂。(比我这篇“深度阅读”难得多。)

  作者的谈到的所谓“终极算法”,总的来说,是一种从微观结构建立到宏观结构修整,结合了逻辑与概率两条进路,博采于各家的“混合算法”。

  但是,如果你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历史略有了解,你会发现,某种程度上说,作者所要寻找的“终极算法”,算是一种研究上的回归。

  怎么个回归法呢?

  其实,人工智能在早期的时候,确实如大家所想,是一种仿生化、建构主义的研究——比如,模仿人脑来进行机器学习。

  但是,人脑又是怎么学习的呢?意识的形态是怎样的呢?人类智能究竟是怎样一种智能呢?——这些,都是哲学问题,或者说,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这些又变成了某种语言学、逻辑学问题。

  后来,商业动人工智能发展,简单粗暴的机器学习算法(比如基于马尔科夫链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比这些建构主义的方法有用地多,人工智能也逐渐变成了数据与算法驱动。

  随着支撑其的几大领域成熟,现在,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汇聚点:综合这些方法。而这种综合,你仔细一看,其实就是构建一个弥补了人类认知缺陷(比如记忆空间、线性推理速度、并发吞吐量等)的超级大脑模型

  ——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的大综合。

  这种综合但是又类似人脑的智能形态,究竟是怎样的智能形态?这种智能形态的完成,是真的突破奇点,造出了上帝吗?这种可以自主进化的“机器”,算是智能的顶峰同时也是智能的终结吗?

  以上只是猜想。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罗文益

  罗文益

  《终极算法》读后感(二):终极算法:人工智能时代的硬科普

  从搜索到购物、从自我认知到社会变革、从数据分享到网络战争、从人工智能威胁论到硅基智能的进化,新的世界正在形成,而机器学习是解锁这个世界的钥匙。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成为热点的今天,这本书可以让读者一窥其背后神奇技术原理和哲学本质

  本书作者Pedro Domingos通过引入“终极算法”这一概念,在书中探索如何设计并发现终极算法,一步一步地介绍了机器学习的五大学派及其主算法:符号学派和逆向演绎、联结学派和逆向传播、进化学派和遗传算法、贝叶斯学派和概率推理、类推学派和支持向量机。

  对于终极算法的存在,作者并没有给出肯定答案,而是在科普机器学习算法的过程中,引导读者思考每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对于达到终极算法的借鉴意义和优劣之处。正如在序言中所说,作者的第一目标就是向读者揭示机器学习的秘密,通过分析算法的三个重要部分:表示方法、算法评估、模型优化,书中从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角度剖析了五大学派机器学习算法的本质。

  在作者眼中,终极算法的创造将是科学历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之一,它可以通过数据学得包括过去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所有知识,终极算法之于机器学习就像牛顿力学、粒子理论之于物理学。

  最后作者从进化论的角度探讨一下终极算法时代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即使拥有终极算法,人工智能也不可能接管世界。原因很简单:不像人类,计算机本身并没有自己的意志,它们是工程师生产产品,而不是进化体。即使有无限强大的计算机,也仅仅是我们意志的延伸,没什么可怕的,毕竟学习算法的表示方法限制了它能学习的内容

  本书的终极目的就是机器学习方法的科普,从逻辑、哲学的角度,并且带着一个终极算法的愿景,抽象并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机器学习五大学派的理念。原书语言轻松幽默,翻译虽然生硬,却也能看个大概。

  《终极算法》读后感(三):人类如何把握终极算法?

  (1) 一本关于机器学习的科普著作,最适合IT学生、研究者和从业者阅读;非IT读者可能比较烧脑。

  (2) 最有价值的部分是系统讲解了机器学习五大流派(符号学派、联结学派、进化学派、贝叶斯学派、类推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主算法,以及发展的脉络. 这不简单。

  (3) 作者以探求终极算法为目标和主线。这样的探求和物理学寻求大统一理论有相似的动机

  (4) 如果按作者的定义:“终极算法可以获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知识,它的发明将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那么,终极算法的存在也许并不成其为问题。说终极算法是存在的,会错吗?若非如此,那么宇宙何以演化到这个状态,人类何以进化到这种高度,人类大脑何以如此智能?也许,关键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是:这样的终极算法人类是否能把握?它的使用场景是怎样的?

  (5) 如果撇开寻找终极算法的目标,作者揭示各机器学习学派的局限性,显示在复杂智能系统中综合运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6) 阅读中碰到几处笔误,如下

  第55页第11行:“影”后漏了“响”字。

  第203页第1行:“打电话给跟说”漏了两个“你”字。

  第205页第5行:“鲜有的时间”应为“鲜有的事件”。

  第213页倒数第5行:“蒙特卡落法”应为“蒙特卡洛法”。

  《终极算法》读后感(四):人工智能是不得不面对的未来

  我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盲,高中时物理考试曾经考过全市倒数第一,100分只得了16分,着16分里面肯定有蒙对的因素,可以说基本没有开窍,这么多年的工作也是纯文字的,万万想不到,一直不看电视的我,因为对智能手机依赖,居然对人工智能产生了兴趣,尤其是2016年,阿尔法狗虐了李世石,成为人工智能元年的开始,我甚至感受到了一种危机:人工智能肯定会使得很多行业的人失业,我会包括在内吗?毕竟,在美国,很多新闻稿件已经由电脑完成了,很多司机也会被无人驾驶汽车取代,处于这种好奇,当得知有《终极算法》时,我决定买来一读,了解一下机器学习的原则,看看他到底是工具还是竞争者。

  《终极算法》虽然讲的是IT的学习,但,还算通俗,不至于让很多小白看得云里雾里,而且,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让你不至于感觉像读一本计算机考级的教材,比如购物网站用算法来为你推荐商品,你买一本西游记会给你推荐水浒传,点评网站用算法来帮你选择餐馆,GPS系统用算法来帮你选择最佳路线公司用算法来选择求职者……这一系列都与你息息相关,看似没有关联的行业,背后都是终极算法在运作,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一切都与他有关,所以说,算法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产生了依赖,甚至,当你离开淘宝和美团,或者微信,你是不是怅然若失。那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当机器最终学会如何学习时,将会发生什么?《黑客帝国》中预言的场景会不会到来?这个可真不好说,虽然大家都很乐观,认为机器不可能获得人类情感,但随着学习能力的不断加深,谁知道呢?这就不是终极算法所能回答的问题了。

  但我总体感觉,至少在未来十年内,人工智能还不会获得人类情感,只要获得不了人类情感和自主性,那就没办法实现黑客帝国中的场景,机器依然是工具。人工智能,不可避免的未来,你准备好了吗?

  《终极算法》读后感(五):终极算法资源免费分享

  也许不知道,但机器学习就在你身边。当你把查询信息输入搜索引擎时,它确定该向你显示哪些搜索结果(包括显示哪些广告)。当你打开邮箱时,大部分垃圾邮件你无法看到,因为计算机已经把这些垃圾邮件过滤了。登录亚马逊网站购买一本书,或登录网飞(Netflix)公司网站观看视频,机器学习系统会推荐一些你可能喜欢的产品。脸书(Facebook)利用机器学习决定该向你展示哪些更新,推特(Twitter)也同样会决定显示哪些文章。你使用计算机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涉及机器学习。

  传统上认为,让计算机完成某件事情的唯一方法(从把两个数相加到驾驶飞机),就是非常详细地记录某个算法并解释其如何运行。但机器学习算法就不一样:通过从数据中推断,它们自己会弄明白做事方法。掌握的数据越多,它们的工作就越顺利。现在我们不用给计算机编程,它们自己给自己编程。

  机器学习不仅存在于网络空间,它还存在于你每天的生活中:从你醒来到入睡,每时每刻无所不在。

  早上7 点你的收音机闹钟响起,播放的是你之前从未听过的歌曲,但你的确很喜欢这首歌。Pandora 电台(可免费根据你的喜好播放歌曲)的优势在于,根据你听的音乐,电台掌握了你的品位,就像你自己的radio jock 账号一样。这些歌曲本身可能借助机器学习来播放。接下来你吃早餐,阅读早报。早报在几个小时前印好,利用学习算法,印刷过程经过仔细调整,以免报纸出现折痕。你房间的温度刚刚好,电费明显少了很多,因为你安装了Nest智能温控器。

  微信Qtest1更多免费分享资源

  《终极算法》读后感(六):让机器学会“思考”的终极算法

  不得不感慨,中信出的很多和计算机与互联网有关的书籍我都读过,而这本《终极算法》可以说是花费我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一本了,为什么?因为这本其实如果严格来说并不完全是科普读物,应该说成是半科普半专业书籍,很多方面可以说是需要拥有一定的人工智能方面研究理论基础的人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当然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本书即使是我们这些外行人来看,也是相当不错的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好书,大体上来看,皆是可以理解的,这点你们大可不必担心,而且可以说,看完全书,对于人工智能我算是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了,受益良多,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实实在在的一本好书。

  说完感受,说下书吧。这本《终极算法》是来自美国的佩德罗•多明戈斯先生所著,他的名头可是相当的多啊,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国际机器学习学会联合创始人、《机器学习》杂志编委会成员、JAIR前副主编、美国人工智能协会院士等等,他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方面著有200多部专业著作和数百篇论文,还曾荣获SIGKDD创新大奖(数据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斯隆奖(Sloan Fellowship)、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就奖(NSF CAREER Award)、富布赖特奖学金、IBM学院奖以及多个顶级论文奖项。可以说,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这三个领域上算得上是资深专家了。那么,这本《终极算法》又是讲些什么的呢?这个算法啊,可以说是我们在互联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是用来让机器理解我们人类所想所需的最必要的东西,或者可以说是机器的“思维”,机器通过算法来计算我们需要什么,然后展示我们想要的东西给我们,你看:购物网站用算法来为你推荐商品,点评网站用算法来帮你选择餐馆,GPS系统用算法来帮你选择最佳路线,公司用算法来选择求职者。。。。。。机器的思考来自于算法,而这,也正是人工智能(AI)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不同于传统算法,现在悄然主导我们生活的是“能够学习的机器”,它们通过学习我们琐碎的数据,来执行任务;它们甚至在我们还没提出要求的时候,就能完成我们想做的事。是的,通过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机器学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机器开始越来越有“智慧”了,通过“主动”学习,他们开始“懂得”我们在想些什么了。在《终极算法》中,佩德罗•多明戈斯先生还向我们展示了机器学习五大学派,这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主算法,能帮助人们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如果整合所有这些算法的优点,就有可能找到一种“终极算法”,该算法可以获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知识,这也必将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可以说,了解“终极算法”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科学世界观,使我们能够预测以后的科技发展,布局未来,占位未来!不论我们身处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了解终极算法都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终极算法》读后感(七):翻译太粗糙,原文不严谨

  上周参加一个会议,资料袋中放了一本《终极算法》,似乎是最近的热门畅销,出门时就顺手带上,在飞机上翻看。译者大概是文科生,看来胆子挺大:“与,或,非”翻译成“且,或,非”(页4),切!微分、积分翻译成“分化”和“整合”(页11),“NP完全问题”加了编者注(页42),可是正好与其本义相反,本来挺清晰的概念,花了两页解释,我这个计算机专业人员楞没看明白他要说什么(不知道其他专业的读者看出了点儿什么),译者马虎,原文也好不到哪里去(我没对照原文,作者对“算法”的偏执和随意解释已让我兴趣索然)。相比之下,营销很卖力,中信出版社拉来比尔·盖茨等人联袂推荐,把力量用到正地方岂不更好!

  《终极算法》读后感(八):书是好书,但翻译和编辑太差了

  书是好书,对于机器学习各学派的特点和逻辑关系讲的很清楚,但翻译和编辑的质量实在是太差了。比如涉及到的一点点数学中,上下标没有表现出来,比如2的10次方就写成210,那意思就完全变了,害的我算了半天也不对。还有很多专业的机器学习术语翻译的完全不符合传统,让人看了很困惑,也会影响读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另外还有大量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

  一直认为中信出版社很重视图书质量,但在最近引进大量进口优质图书的同时却忽视了翻译和编辑的质量,实在让人非常失望。像这种高层次的书,你不找一个有相关机器学习研究经验的人来翻译那是绝对不可能翻译好的,我非常怀疑原作者可能连英文版都没有读懂。建议大家有条件还是去读英文原版。

  《终极算法》读后感(九):“终极算法”的时代已经来了吗?

  一些人可能对“算法”这种说法还比较陌生,但其实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算法”了。换句话说,“算法”已经是人们不容回避的存在。用比较专业的说法来说,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通俗地说,算法就是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现在我们一般探讨的多是计算机的算法。传统上认为,让计算机完成某件事情的唯一方法,就是非常详细地记录某个算法并解释其如何运行。但机器学习算法就不一样,机器是通过从数据中推断,它们自己会弄明白做事方法。掌握的数据越多,它们的工作就越顺利。现在我们不用给计算机编程,它们自己给自己编程。

  机器学习不仅存在于网络空间,它还存在于你每天的生活中、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机器学习了。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诸如,早上7 点你的收音机闹钟响起,播放的是你之前从未听过的歌曲,但你的确很喜欢这首歌。Pandora 电台(可免费根据你的喜好播放歌曲)的优势在于,根据你听的音乐,电台掌握了你的品位,播放你喜欢听的音乐。这些歌曲本身可能借助机器学习来播放。接下来你吃早餐,阅读早报。早报在几个小时前印好,利用学习算法,印刷过程经过仔细调整,以免报纸出现折痕。你房间的温度刚刚好,电费明显少了很多,因为你安装了Nest智能温控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这样的生活是才是真正的智能生活。现在的机器学习参与了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社会在不断变化,学习算法也是如此。机器学习正在重塑我们的科学、技术、商业、政治以及战争。可以这样说,现在的机器学习已经在逐渐接管我们的现实世界。

  本书的作者多明戈斯教授是华盛顿大学的终身教授,他是一位在机器学习领域具有20多 年研究经历的资深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融合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优势,试图提出一种可以解决所有应用问题的通用算法,即终极算法。

  在这本书中,作者自己梳理了机器学习的五大学派。这五大学派都有自己的主算法,能帮助人们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如果整合所有这些算法的优点,就有可能找到一种“终极算法”,该算法可以获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知识,这也必将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终极算法”的设想。至于这个设想是否站得住脚,这个问题还有待于继续讨论、研究,但对于作者的努力,值得我们敬佩。

  《终极算法》读后感(十):不是科幻的未来

  作为非专业读者,出于一时好奇而选择这本书。虽然这本书的定位在于科普,但不得不说,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很难读懂的。四种方法的叙述,即便作者也算费了心思使用了相对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表述。但对于非专业读者真的是犹如天书一般,只能了解一定浅显的原理,真的能够了解作者描述的确切内容是几乎不可能的。

  面对这一点来看,像我一般的非专业读者,也许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最后的章节。重点不在于学习机器到底是如何实现的,而是在学习机器实现过程中(现在)以及实现之后的如科幻小说般的未来设想。

  现在正在写本文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我正在通过手机输入,由于懒得打字就一时兴起新安装了讯飞输入法。输入法对一般人来说最显而易见的一种学习机器。其实好几年前,曾经装过讯飞,因为终究不够方便,还是卸载了。今天我重新安装发现不仅是识别率上有所提升,而且它对标点的使用也有很大的改进。大部分输入法也都通过使用词语和标点,来调整界面排名,更适合使用者的使用习惯 。是使用者训练了输入法。至于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并非我们非专业人士能所理解,但其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个人习惯来进行肉眼可见的及时的调整。这是最外行的对学习机器的理解了。

  就像作者所言,不管是蠢还是不蠢,学习机器已经在控制我们的生活了。我们已经生活在作者所描述的世界之中了,如科幻小说般世界的前奏。

  那还来得及害怕吗?

  现在再看专业书来得及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