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5 21: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精选10篇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是一本由王阳明著作,9787513912945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4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一):中国人必读的书

  当年明月在他的畅销系列书《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极力推崇,思想丰富语言幽默通俗版阳明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让许多人知道了王阳明,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传奇王阳明》,更是将这位从前只有思想史研究者才熟知的先哲推到大众面前,被他们所了解。王阳明就此火了。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二):跟王阳明学圣人修养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中国历史罕见全能大儒,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传习录》是王阳明弟子所记,陆续刻印的。书名取《论语》〈学而篇〉“传不习乎”之意,这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传习录》分为卷上、卷中、卷下三部分。卷上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功夫观点。卷中为两篇短文和八篇书信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同时,也精彩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卷下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王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提出了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四个方法,我个人以为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借鉴。现特总结摘录如下

  1. 静处体悟 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是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王阳明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

  2. 事上磨炼 后来,王阳明认识到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稿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王阳明晚年重视“在事上磨炼”,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反映。

  3. 省察克治 王阳明继承与发展了儒家传统的"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克已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副而来",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克己内省"思想。

  4. 贵于改过 王阳明认为人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要能改过,首先必须对过错要有认识,表示悔悟,但悔悟并不就是改过。“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王阳明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

  这本由民主建设出版社出版,王建军译注的《传习录新解全译本》,在前人修订的基础上,恢复了一些版本中删除的内容,带给读者一种完整阅读体验。此外,本书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精准翻译,还做了独到的评析,让读者可以更深地领悟《传习录》的内涵,值得一阅!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三):修身励志经典著作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与孔子的《论语》从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思想理论上是继承了孔子儒家的思想,又进一步发扬。《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王守仁,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日即生擒朱宸濠。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50岁时升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退职回乡。晚年又总督两广军务,病死归途。遗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四):一部伟大的儒家经典之作

  曾经在百家讲坛听董平教授主讲《传奇王阳明》,看着看着就被王阳明的传奇的一生和哲学观点所吸引,于是,又读了这本由王建军译注的王阳明的经典著作《传习录新解》。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因筑室在会稽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军事家,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 这本《传习录新解》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形式和论学的书信集,从他书中思想上是继承了孔子儒家的思想,而且是又进一步弘扬了儒家的思想。王阳明在这本书中反映了他的心学思想,时至今日,其思想在当代仍有其深刻的意义和影响,乃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比如他提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天性因材施教,“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萎。”他就是以这样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儿童的是喜爱玩耍,害怕总是拘束,就像草木开始发芽,只有让它舒畅地生长才能快速地发育成长,如果一味地摧残压抑它,就会枯萎的。儿童的教育就是要顺应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兴趣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陆澄录中,陆澄问道:“有人夜晚怕鬼,怎么办?”王阳明答道:“这种人平时不知道行善积德,心里有亏欠所以才害怕,若行为正直有什么可怕的,心里有鬼,才会怕鬼。”由此可以看出先生的心胸宽阔,坦坦荡荡。 他的主要的学说的三个核心内涵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对朱熹的学说认为“格物致知”产生怀疑。提出与其格物,不如格心,提出了自己的“心学”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同,而且是深入人心的,便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理论思想。这部《传习录》成为后世研究王阳明思想理论的重要著作。王阳明理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格物”其实就是要人纠正人们不正的意念,克服内心的不道德的想法,使其本体恢复到至善或良知。让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从内心来判断对与错,并且持之以恒地让良知作为我们行为的基础。所以说,王阳明的学说,如同黑暗中燃烧的火炬,散发着耀眼光芒。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是儒者,却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最令人称颂的是,他曾在四十天内从手无一兵一卒到平息了宁王的10万叛军,更是成为整个明朝最为经典的战役。当时宁王叛乱,声势浩荡,王阳明手中无兵,却临危不惧轻松调集军队迷惑敌军,最终取得胜利。可见王阳明的用兵之道,神出鬼没。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辉煌的战绩,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王阳明的《传习录》涉及的思想内容是很丰富的,所蕴含的哲学理论对于现代人是不易解读的。特别要提到的是,在这本《传习录新解》中,译注者王建军,对这本书的译注是非常准确的,对王阳明的思想把握的非常好。是经过对其充分理解认真体会,才会完全诠释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必须要点赞的。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高档,硬皮精装,阅读舒适,是一本不可多得好书相信广大的读者,在深入研读了《传习录》之后,会有全新的感悟心得收获的。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五):伟大的文字和学说

  不知道何时知道王阳明的大名的,知道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是位明朝人。明朝出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比如大名鼎鼎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明代真是人才济济呀,除了皇帝有些不给力之外。

  王阳明是明朝里一位佼佼者。他提出的心学,正是开创了儒学的新格局,把儒学抬上了一个新台阶。他的学说一推出,便受到了大家的爱戴和喜爱,长盛不衰,几百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尤其是《传习录》这本书,更是了不起

  王阳明的智慧一直在影响着后世,后世对他评价很高: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孔子、王阳明。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事业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一是清朝曾国藩。

  看看对王阳明的评价,我们就知道他的伟大了。

  读他的这本《传习录》,不仅可以了解儒家文化的伟大,还可以了解王阳明对儒家学说的创新,比如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直到如今仍然熠熠生辉

  他的思想之所以很伟大,也因为他的学说在当时的统治阶级不被喜欢:他主张: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而不是孔子的主张:孔夫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如果用他的主张换掉孔子的主张,那么那儒家赖以生存的君父思想的权威就会受到巨大威胁。所以他的学说得以流传到现在,并被更多的人喜爱。

  哲学这个课题,只要人类存在就会永远进行下去,哲学是没有尽头的。只不过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哲学学说证明是有瑕疵的,有的就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哲学是伟大的,王阳明的也是伟大的。

  读《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不仅学习了古代的语言文字,也学习了古代的圣贤书,还阅读了精彩的译文,不觉得非常难懂,而是通俗易学,真的很棒,很喜欢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六):他,当得起圣人之称

  按照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大凡能够惠及子孙后代,或者思想能开一代之先河者,又或者品德智慧极高的人,大都被称为圣人。在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名人过江之鲫,然而能称之为圣人的也就是孔子,老子,孟子等几人。但是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声明不显的圣人,那就是王阳明。他开创了阳明心学,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直到如今仍然熠熠生辉!

  最早知道王阳明是从网络小说中知道他的,也仅仅是知道这个人打仗很厉害,是位神奇的军事家。随着年龄增长,对王阳明了解的也逐渐多了起来,知道他不仅仅是个军事家,还是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照理说一个拥有如此之多的光环的人应该声明远播才对,然而事实上知道儒家还有王阳明这么一个人物的人却没有多少。我么都直到,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派就奠定了再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历朝历代四书五经都是当官的必修课。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比如儒家五圣,即使是近代也有一个儒家名人曾国藩。为何阳明公这位精通儒释道并开创了儒家心学的人却一直不招人待见呢?在阅读了王建军先生译注的传习录后,大概了解了阳明公思想的一些皮毛。我觉得他之所以不出名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与历代的儒家经义不符,为当政者所不喜!儒家赖以生存的就是孔夫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如果换成阳明公的心学理论恐怕纲常就要打破了,内心即天理,那儒家赖以生存的君父思想的权威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在明朝那个时候,亚圣孟子都被搬出去孔庙了,《孟子》以属也被当权者删删减减。“民贵君轻”的思想,注定了不被当权者所喜,而继承了孟子思想的心学更是不会被当权者喜欢的!第二,百姓不喜!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而阳明心学被它的学者们解读错了!从面上来看,阳明心学讲究的是一个人内心,属于唯心论的范畴,然而我们知道唯心也是要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的,如果吃不饱穿不暖那一个人内心在强大也是没什么用的。在阳明公的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心学学者整天的研究“花树即我心”,鼓捣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还有很多的人吃不上饭呢,怎么会喜欢务虚的东西。第三,与传统儒学格格不入!中国是一个讲究传统的过度,很少会有人质疑前人尤其是著名人物的简介。从宋朝程朱理学以后,阳明公是第一个挑战传统的人注定了也是不招同门待见的!

  阳明公的思想主要有三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然而在我看完《传习录》后,我觉得思想还是这个思想,大抵是不错的,不过我们把前后的顺序搞错了!我觉得应该是先“致良知”,然后再是“心即理”,最后是“知行合一”。为什么要先“致良知”呢?只有一个人明白了什么是道德意识什么是好坏以后,才能去追求“心即理”。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才能说自己内心的想法才是天理!假如你有的一颗犯罪的心,那你想着的肯定是犯罪,你这颗犯罪的心肯定不是天理。所以说“心即理”,你内心的想法即是天理,好还罢了,如果是坏的,那么“心”非“理”!最后是最主要的思想“知行合一”。老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足够的德行,而不去实践,哪有你没你有什么用?有“知”不“行”比愚蠢还要可恶!知道了是非对错就要去把“好”行动起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话总结出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在我心中,阳明公是一个实践主义的思想家!担得起“圣人”称号!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七):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以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之一。《大学》讲“致知”,《孟子》讲“良知”,而王阳明把它们拼接在了一起,提出了“致良知说”。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是行动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背景是,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经过挣扎后,推翻了前人的理论。与西方多流派哲学思想不同,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一直延续春秋时期的思想,并不断的修改。发展到宋朝,延伸出了理学,其中程朱理学最为出名,他们的理论也把中国封建思想及风气推向了高潮,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既灭,那又何为人?心学与其他儒学者不同,它在于强调生命的过程。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集合了心学达成,这本新解以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心学的发展过程与对心学的理解。《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心者,生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既所谓本然之良知也。“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理论核心,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知行合一”的主要涵义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讨论了理学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王阳明认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仁爱之心,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的心是相同的。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觉得,即便是圣贤也有错误的时候,圣贤非神,终是人转为圣贤。圣人学是教我们理解生命,理解天理,而不是教我们如何学会做圣人的。认真细观对比理学与心学,心学说讲述的知识,更适合现代文化道德思想。封建体系的思想,有部分原因是后来者修改造成的,也有对前人思想与所述的误解。这本新解设计和排版很棒,值得一读。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八):粉面书生,安邦定国

  王阳明游南镇时,有位友人指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我们这代人对于王阳明的了解,可能首先来自于政治课本上这段经典的对话。对于此类的哲学问题,进行不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本没有错,但如果单只是拿着唯物主义的一套来僵硬的说明,更要指定给你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就不免强人所难了。至于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还得慢慢说。

  古往今来,能称得上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恐怕没有几人,而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万历年间更是获准从祀孔庙。他所带来的影响之广之深,至今仍然存在。大家知道毛泽东的老师叫陶行知,可谁知道他正是受“知行合一”的影响,更不用当年 。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成就一直被长久的忽视。

  《传习录新解全译本》读后感(九):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

  近几年来流行励志、心理自救类书籍,旨在帮人们重塑强大的内心,获得生活的智慧,从而无往不利,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添砖加瓦。然而,市场上的书目繁杂,质量也参差不一,只靠强大的文案噱头夺取读者的眼球。而读者买来这些书初读时觉得句句在理,血脉偾张,然对于实际处理问题却并无多大用处,实则,这些书只是抓住了痛点提出问题,绝非解决问题。当然不可否认,其中某些优秀书目给读者以指引,值得肯定,但多数往往被冠以“鸡汤”的帽子,令人避恐不及。

  此类书籍的畅销正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很多人困惑无所解,迷茫无所依,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然而,贵人可遇不可求,何不向圣人求助?

  王阳明宣扬“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更是儒释道三家集大成者,他的毕生语录和论学书信即为《传习录》,这部书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传习录新解》是作者王建军在前人修订的《传习录》的基础上,即加入佛道两家的讨论,进行解读,便于读者深入了解书中的内容和思想。对于一般人来说,解读圣人之作且达到出版水准无一定的成就和魄力实在不敢献丑,然,作者王建军以其华丽的履历证明了自己有这个魄力—— 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山外山教育(Group)董事长,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讲教授,等多个头衔加身,著有 《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等解析历史大家的丰富经验,因此,读者可放心食用。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当你无可借鉴的时候,不妨把目光投向身后的圣人。

  这部书解析了王阳明立德、立言、励志、交友、处世、修身、治学之道,作者从心理学、佛教禅宗、西方哲学等多个维度进行阐发,旨在破译王阳明的心灵密码,让读者在认识阳明心学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时,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修炼强大内心,实现心性本具的一切潜能,获得一个智慧、喜悦、幸福、美好的人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灵宝典。

  阅读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去细细咂摸,方能明白其中的智慧,如只是囫囵咽下,则仅给人晦涩难懂的印象。读这本书本书,也是修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