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7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的读后感10篇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是一本由河伯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读后感(一):今者以三叹,也谈寡人之孤独——评《寡人很孤独》

  余好书,尤好史书。明史可通古今,鉴史以知将来,读史不可无思,语以记之。

  寡人者,寡德也。以己为寡德者,王君自谦也。王君所在,庙堂殿上,官吏次之,百姓在下。 尝言百姓疾苦,为存亡苦;官吏苦,为揣上意苦;王君苦,何苦?独坐高堂风瑟瑟,心又戚戚,王土万千,民众万千,良才难觅。寡人之苦,唯孤者诶!今者以三叹,叹寡人之孤独。

  一叹寡人孤独,求贤若渴谁人识?

  昔信陵自迎夷门侯赢,执辔驱车,途送其往友朱亥处,后以侯赢为上客,宾客皆怒斥侯赢,信陵启不孤独哉?居上者,冀贤臣为臂良将为膀。然贤臣不遇,良将难寻,一人独掌,何以平天下?是以寡人之孤独,求贤求德求尔知矣。

  二叹寡人孤独,一代名士一代君!

  当此之时,名士辈出。秦内有商鞅,外有张仪,文有范雎,武有白起,不可谓无贤无将也。然则四人,奉侍唯一君王尔。商鞅遭车裂,张子出逃,范雎归封地,白起乱箭而亡,何故?名士佐君惟心力,一朝山陵崩,继者不可信,弗容矣。故寡人之孤独,但无意中之材尔。

  三叹寡人孤独,功业成败万古枯。

  但为上者,图谋甚多。疆土万里不可足,功业千秋是为利。世人只道一将功成万古枯,始王一统血漫山河染白骨。谏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谁人知寡人胸志?谁人与寡人共图?谁人与寡人共负这不世争休?寡人之孤独,高处而不胜寒欸。

  河伯谦言:试以井蛙之力注司马,岂知其井蛙之力于吾等而言已是大家之才,叹叹叹!

  鄙人不才,献丑。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读后感(二):脑洞大开,历史新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巨著。

  也正因《资治通鉴》的字数多,篇幅长,难免令许多人望而生畏,一部巨著因此与大众渐行渐远。但这样的一部奇书永远都不缺少喜爱者与解读者,河伯就是其中一位。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一书是河伯对《资治通鉴》的个人解读,本书仅涉及战国这一时期,作者选取了战国时期的经典事件编撰了二十篇文字来说明这些历史事件中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意义。以三家分晋智氏亡族为始,以嬴政登位韩非死亡为终。作者截取了战国时著名的人物、战役,用诙谐风趣的语言加以描述,时而一本正经的分析解读,时而脑补一段黑历史为历史创造新的角度,在带给读者惊喜的同事,也引领读者真正的进入了《资治通鉴》的权谋世界。

  书写历史解读历史可以严肃枯燥,也可以轻松幽默,但大前提必须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历史事件上。作者取材《史记》和《通鉴》,也就确保了取材的严谨性和公正性。但同样的一段历史在不同人的眼中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司马光的许多观点便有异于太史公,而这也正是读史的乐趣和意义。

  开篇的三家分晋智氏亡族,河伯就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观点。以往的史书认为智氏失败是因为智宣子择人不当,智瑶才德不配。但河伯提出了新的观点,智瑶的失败不是才德不配,而是才还不够。晋国的形势已然如此,智氏作为最强的一族,自然是想要取而代之而非与他人共享。因此智瑶是智宣子的唯一选择,学习如逆水行舟,其实在权谋斗争里,道理是相同的。在局势如此紧张的时刻,对于智氏而言,不进则退。但幸运女神并没有青睐他们,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就只能叹息一声罢了。

  河伯在提出了新观点的同时,还虚拟了一段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的历史。在虚拟的历史中,智宣子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危局,但却不得不冒险而为,但为了保证智氏不灭族,他与智果联合演了场戏,让智果反对立瑶,以此作为家族的存续。

  对于历史,我们只能看到结果,过程究竟怎样,如今已无人知。所以这种虚拟的对话演绎也并非不可,历史结果没有改变,但过程可以有多种走向,河伯提供了一种研究历史的新思路,虽有戏说的成分在,但在这种戏说演绎中,却可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分析事件的取舍,考虑政治权谋的的影响,如此也不失为一种有趣兼有用的好方法。

  这样的方法还用到了孙膑与庞涓的恩恩怨怨上。在作者的黑化版历史里,孙膑成了忘恩负义的角色,因为自身不守法纪导致被实施了膑刑,而后通过庞涓的疏通关系,将孙膑送到了齐国。围魏救赵成功了一次,但第二次就不灵光了,此时孙膑出一毒计,主将身死便可挽回所有劣势。于是孙膑写信给庞涓说自己身处险境,庞涓因此冒险去救孙膑,却中了圈套被乱箭射死。孙膑找了棵大树写下“庞涓死此树下”,将庞涓尸体放在此处,魏军看到大将军已死,兵败如山倒。如此成就孙膑一代美名。

  这样的黑化历史咋看实在荒诞,但每一次的事件结果却又都和历史吻合。读此一段不禁感叹河伯的脑洞之大,但也在感叹时也不免有了一丝怀疑,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关于历史的真相,实在是有太多的解读和编造。比如电视剧《芈月传》,故事的背景是秦武王举鼎而死,昭襄王、宣太后把持秦国。但事情真的是如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吗?恐怕也不见得。在本书的第十五章里,河伯讲述的就是这一段的历史,但在河伯的书写中,丝毫不见芈月传的影子,武王也并非头脑简单之人,比如武王派甘茂伐韩,甘茂讲了一个曾参杀人的故事警示武王,而武王也终于选择了相信甘茂,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武王也并非昏庸之辈。

  作者河伯在本书的写作中除了历史新改编外,还尝试了用财经对话的形式来讲述魏文侯那一时期的历史。作者将王侯将相化身成公司总裁CEO、COO,用新潮的对话来解释历史的事件,这个手法很新颖,而且从此篇也可看出历史的功用。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了解政治权谋、还能对如今的公司经营、办公室文化产生积极影响。这也是历史为什么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去研究的原因之一。

  这就是历史,或者说,即便是发生在如今的事情,我们并非能够看清所有事件的始末。所以历史可以被任意装点,但不管如何装点,历史事件的结果已然固定。从这些固定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由不同的立场,我们可以选择六国论也可以选择过秦论。但不管做出何种选择,只要能开拓思维,吸取经验,都是一种智慧的收获。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读后感(三):轻松愉快的阅读史书

  曾经,我从单位的书箱里借过一本《资治通鉴》。虽说是那是本缩减版,但是我却借阅了近两年还没有看完。眼看还书日期临近,书却看了还不到一半。本人文言文水平那是相当的一般,虽然后面备有释义,但是此书看起来还是感觉很枯燥无味。不过本着借阅的书必须看完的原则,我居然还是硬着头皮把它看完了,只是到底能记住多少,恐怕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看书本来就容易跑神,看文言文时思绪更是不知会跑的哪里去了。为了让自己更加专注的去看《资治通鉴》,我甚至逼着自己大声把那一段段的文章念出来。就这也不能保证通篇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倒是就是坐在一边的孩子一脸迷茫的问我说:“妈妈你在说什么呢?”不等我回答,孩他爹便抢着说:“你妈看天书呢。”

  这话虽然说的有点刻薄,却也不算是太过分。《资治通鉴》虽是传世巨著,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内涵都能够给当下的人在为人处世,职场竞争中以无限的深思与启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不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史书。即便是附有白话译文,也大多语言比较生硬,读起来很难引起一般人的阅读兴趣。

  当下人的生活节奏实在是太快了,除了学者或是及其爱好史学的读者,怕是没有什么人愿意花上许多时间去学习揣摩文言文。很多人虽然购买了《资治通鉴》回家,但是真正将其完整读完并理解其深意的却是少之又少。最后恐怕还是将《资治通鉴》沦为家中书架上装饰品的人居多。

  如此值得去深究阅读的史学书籍,却因文言文不易读懂望而却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既然自己看不懂,那么就找人用一种自己能看懂的语言文字来告诉我们,这部书里面都讲了些什么吧。最好文风能够再轻松幽默,诙谐风趣些。历史嘛!本就是过去的人演绎的各种狗血的不狗血的故事,太高大上了不好看。

  《寡人很孤独》就是这样一本来诠释《资治通鉴》内容的书,是作者河伯对这部编年体史书的个人解读。该书以《资治通鉴》为蓝本,用绝对接地气的语言来为读者讲述其中的历史故事。深入浅出的为读者阐述《资治通鉴》中的深刻内涵。全书阅读起来那叫一个轻松加愉快,绝对不会让你产生犹如阅读天书的困倦之感。

  如果你想要阅读《资治通鉴》来提升自己,却又害怕自己因为内容枯燥难懂而不能够坚持下来,那么你不妨从这本《寡人很孤独》入手。到时你也可以跟别人白话一顿其中的内容,并吹嘘说,兄弟也是看过《资治通鉴》的人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读后感(四):这样解读历史你喜欢吗?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长篇编年体史书,史料丰富,记载了十六个朝代,1362年的详细历史,包括秦、汉、晋、隋、唐、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在文明智慧集中的华夏民族里,各路英豪谱写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古人的智慧胆略被古籍文献记载下来。

  今人读古籍可以明目,为人处世,职场谋略等,但是《资治通鉴》通篇文言文,阅读起来颇为枯燥生涩,很难懂其中的深意。《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利游戏,第一部周纪,共二十篇,本书作者河伯全新解读《资治通鉴》,以今人之意解古人之绪,用语言诙谐风趣和渊博的见解,现代人的思维来解读《资治通鉴》。作者跳出历史当时的局限,用现代的思维来分析解读历史,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及故事跃然纸上,独特的解析让人恍然大悟。

  初读《寡人很孤独》就被诙谐简练的语言吸引,而河伯这人也很有意思,不仅诙谐巧妙的解读原历史,为了让读者很直观的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比喻接地气,比如其中用财经对话的方式,魏文候董事长专访,以及提问魏文侯一干属下等,对号入座简单明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读来很有深意。

  这不仅仅是本书的妙处,作者从合理的观点提出事事非绝对,从八卦的角度解读历史背后的权谋真相,虽然是揣摩历史不一定真实,作者本着“看历史从人物本身的视角出发,分析和理解历史大趋势下每个个体的选择,不论是讲述还是阅读历史,都应该更有人性”。从客观的思维合理的来理解这件事就好,是否历史真的如记载上那样,不妄言,人人有自己的看法,本书以博闻强识的见解,解读了作者心中的历史。

  本书的第一篇历史上智宣子立后,智宣子有两个儿子瑶和宵,选谁做继承人?智宣子有点犯难了,于是智果站出来说:“立瑶不如立宵。瑶,武功好,才艺高,坚毅果敢,但是他非常不仁厚,如果立他为继承人,这个家族必定会灭亡。”

  事实证明,智氏家族在瑶的带领下被灭族。然后司马光说,瑶的失败根本原因是在他的才能胜过了他的品德。智宣子没有听智果的话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河伯揣摩历史的真相,智宣子意识到晋国气数已尽,为了不走向灭亡,保留血脉。与智果商定,演了不同意立瑶的戏码而与家族断绝关系。

  虽然晋国灭亡是事实,但是让瑶带领家族去完成对晋国取而代之仍冒很大的风险,但比被人取代的好,瑶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聪明能干,带领期间六家中吞并了两家,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继续铲除其他三家,后面韩氏和魏氏都顺从了,成为晋国霸主。智宣子选瑶在乱世中,凭着瑶的杀伐果断有希望能吞并其他家,一家独大,如果是宵这个本分人来领导的话,在这乱世中,难免走下坡路,被其他大族吞并。

  瑶差一点成功了,这时赵襄子悄悄联系了韩氏、魏氏两家,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成功策反了他们,最后智氏被灭族,只有智果得以幸存。

  回顾司马光说瑶的失败是因为他才德不匹配,才比德高了。其实瑶是才不够,如果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或许他就不会把轻视这个两个家族了。在乱世中,有德的人能挟天子封诸侯吗?古往今来多少天子之位是谋取来的,这是有德之人的胜利吗?

  在看战国乱世,过得比较稳定的卫国,卫国有文化“卫多君子”,连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有十年都是待在卫国,多半是有和他谈得来的君子吧。战国时卫国在历史上的地位不低,生存能力强,东周列国里最后一个灭亡的。战国时的卫国人才辈出,比如吴起、吕不韦、刺客荆轲,商鞅都是卫国人,但是卫国人民风淳朴,不喜欢搞事情。比较出名的这几个比较喜欢折腾,所以都在其他国家服务。

  这时代重要人物——商鞅,原名叫卫鞅,后来对秦国有功,秦孝公将商於这地的十五个县封给了他,卫鞅从此叫“商君”,就是“商鞅”名字的来历。商鞅喜欢搞改革,著名的“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让当时秦国从小国变成强国,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结束战国时代。

  说到商鞅改革得罪的不少人,习惯了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大臣是反对变法的,他们不喜欢折腾,维持现状,行政效率高,政治风险小。商鞅就说了“有智慧的人制定法律,平凡的人实践执行;贤能的人变法改革;庸碌的人则受到礼法的约束”,商鞅这言论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大力变法,变法主旨围绕着国富、强兵两个主题。其中“第一条——什伍连坐,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相互监督揭发,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揭发的人能获得军功一样的奖励,藏匿的人则会受到跟叛国投敌的惩罚一样。”就是说你邻居偷摸拐骗,被人检举了,你全家都要坐牢,即使你什么都没干,所以你还得盯着别人防止犯事。连坐制度虽然无耻,却从根本上预防了作奸犯科,对社会影响深远。“连坐制度”在当今仍有运用。

  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甚至国家,都需要一个制度规范,一个好的制度会让一切有条不絮的发展壮大。从商鞅的改革中可以明白,任何事物不改变就会挨打,不突破当前局面,就会被超越,在当今同样适用。其中负面影响滥用私刑,刑法残酷,被效仿延续下来。历史评价对商鞅的褒贬不一,有说商鞅苛刻,不是个好人,才会最后落的五马分尸的下场,河伯则认为,义该是大家的义,那些名流说的义不过是出自自保,商鞅是真舍生取义,对于个人是很悲惨,对于后世的贡献深远,如果没有商鞅,也就没有后来秦国统一中国。

  其中还有孙膑与庞涓的故事,作者特别写了暗黑版,颠覆了你的认知。战国儒家子思,孟子的故事等。每个人有自己心中想法,阅读此书,不同角度的合理分析,历史还可以这样解读,从前纳闷的地方,一看此书豁然开朗。《寡人很孤独》值得一看。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读后感(五):历史中,那些特立独行的人

  文/初晓

  大多数人一听到《资治通鉴》,就会想起一本或是一套厚重的书,也许不需要翻,就已经觉得头疼。说实话,历史就是如此,喜欢的人能品其中滋味,不喜欢的人,听到“历史”两字就已觉得头疼。但是,别着急,现在的人就是那么聪明,即便是《资治通鉴》也可讲的十分有趣幽默。

  这个人就是河伯,他用独具魅力的语言的讲述《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书名《寡人很孤独》。在这本书中,河伯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蓝本,用他独特幽默的语言,全新的现代化视角来全面解读历史,其中涉及到经济、政治、职场等各方面。另一值得人称赞的是,他对历史极其考究,除了依据《资治通鉴》,还参考了其他书目,甚至爆料了一些我们未曾看到过的历史八卦。更为难得的是,书中还有他对真实历史的揣测,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却给本书增添了一抹亮色,很是有趣。

  《寡人很孤独》(周纪)主要写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22篇,这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商鞅变法,还有喜欢耍嘴皮子的苏秦,更有儒家文化的传承人子思和孟子的故事,自然也少不了孟尝君的故事。还有一些历史上的八卦,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譬如关于姜子牙的八卦,苏秦的八卦等等。

  说起姜子牙,大多数人都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可有人知道姜子牙究竟叫什么吗?“姜子牙很有多名字:姜子牙、吕尚、姜尚、姜太公、齐太公、姜望、吕望、尚父……”河伯书中提及这么多姜子牙的名字,可他到底叫啥?在书中,河伯详细分析了姜子牙原本姓姜,氏是吕,这就讲到了先秦人的对姓和氏的划分。“在那个时候,你的姓是你母亲家族的符号,而你的氏则是你父亲家族的符号。”这就涉及到当时中国是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这种姓氏并存的情况,也非常常见。

  有趣的是,河伯还专门讲解了“名”和“字”。《礼记》上讲:“幼名,冠字。”古代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后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后取“字”。这倒是不足为奇,令人觉得有趣的是,古人若是叫人名,是不礼貌的。而“名”和“字”分开来取,也是由当时社会所决定的,那个年代,很多婴儿无法成年就夭折,家中长辈为了孩子好养活,就取一些随意的“名”,成年后才取“字”。

  在历史上,但凡有理想之人,总是有些得意忘形,譬如书中的商鞅。商鞅,原名卫鞅,因庶出,他不能成为卫国国君的继承人,只好学习刑名之学,去其他国家寻求机会。他在魏国并没有被重用,直到秦孝公上位,他才到了秦国,有了施展拳脚的功夫。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河伯在书中所写的独特的观点却不是这些,他说商鞅是“亡命之徒”,这兴许就是他性格所决定,他在魏国时,就是赌赢了,当然,他实施变法,最终却被自己的变法所害。河伯在书中这样说:“这是他选择的人生,也是他选择的人生结果——‘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除此之外,河伯还用他独特的视角分析了庞涓与孙膑的故事,这可是暗黑版哦!如果对他们暗黑版的故事感兴趣,不放去翻开《寡人很孤独》这本书,收获一定不会小。

  作者河伯的语言诙谐幽默,他的文字中展现出了国学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他还与现代的文化相结合,写的生动有趣,又好玩。通俗有趣的文字中,还流露出他的感悟,这是《资治通鉴》里读不出来的。

  这的确是一本很独特的国学书籍,喜欢《资治通鉴》的人,一定不可以错过,喜欢看人物故事,尤其是八卦的人,就更不能错过了。读这本书,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读后感(六):屌丝读者口袋里的历史口味书——也谈《寡人很孤独》后感

  什么鬼,什么鬼,寡人很孤独,哀家也很孤独好伐!

  第一眼扫到书名,明晃晃赤裸裸霸道总裁即视感,我还以为是哪个网文读书网站的总裁撩妹小白文。以我常年混迹各大网文读书网站的经验来看,这貌似还是穿越文,OMG,穿越到资治通鉴里是不是有点重口味!

  正文开扫后发现,本文竟然是一篇活泼生动的历史文解读,解读的还是我啃了好久没有啃下来的资治通鉴!河伯作者君,我错了

  作者君构建了N多个虚拟的场景,每一个场景里有一群他从通鉴里抽出来的人物角色。通过赋予他们现代的思维方式,模拟了一个古代人用现代心理演绎自身经历的场景。这种活灵活现的演变方式,让我很快就进入了场景中。像看话剧小品一样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事件的起承转合,很快就接受了。作者君在每一个场景的最后还会谢幕,说一些自己的看法理解,偶尔开开脑洞来个腹黑的解释版本,甚至比正史有意思。

  让我更倾心的原因是,作者君根据每一个主角或者故事都做了一些合理的解释,并提炼了经验教训(当然不是心灵鸡汤)。有商场上的,有政治上的,还有一些做人做事方面的,在陪同主角经历他的人生的同时,还可以领悟到生活中需要吃一堑才能长一智的道理。

  看一本书如果只是读完就完了,这本书没有给人带来什么收获,那么这本书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书。为什么资治通鉴这种写两千年前发生的事情的书还能在现在的社会经久不衰?无非是因为那些人那些事儿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有警示启迪的作用。《寡人很孤独》这本书作,不仅对通鉴的解读绘声绘色,而且还保有自我的一个思想解读,我认为是可取的,是值得推荐的。

  泱泱大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不能干放着,希望读者们多看这样的书,多汲取老祖宗的智慧。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读后感(七):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短评)

  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喜欢读典籍的人,大多重视版本,各家版本放在一起,不仅视觉上让人赏心悦目,在版本对比中, 也能够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发现各版本的错误,进而作出更正。然而读典籍,最重要的还是选择一个好的版本,细细阅读,辅之其他版本,深入研磨,探索其中的未知领域。在我认识的人中,大多喜欢收藏,不仅是对国学著作的喜爱,更有着一种研究的执着。似乎,捧起一本书,这本书已不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历史尘埃下的过往,一段帝王背后的无助与欲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典籍中隐没,在历史的过往里迷失。我们执卷阅读,发现其中的错误,脑补曾经的画面。

  《资治通鉴》,就是一部让很多人头疼的大部头,虽然其中文字锋芒毕露,刀光剑影无数,但依然让很多国学爱好者久久无法攻克。即便书里的哲学道理让人寻味,谋略处世让后代警醒,其难读的点依然使我望而却步。

  直到几月前的一天,我第一次拿到了河伯的书稿。初读之下,惊喜不已。我难以想象是怎样的喜爱与执着让他无数次的阅读《资治通鉴》这本书,又是怎样的动力着手去写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故事,那些我们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典故,原来还会有如此有趣的解释。

  例如,河伯将历史上有名的孙膑膑膝的故事进行了正史的解读,同时,又暗黑地脑补了一个阴谋论调的版本,虽然初读的时候,心存疑惑,历史不就是历史吗,按照正常文本存献保留下来的名人轨迹,怎能如此戏说?然而,后来用现代的思维想了一下,心有戚戚然。在古时讲究谋略、卧薪藏胆的大胆作风下,任何事还真的皆有可能。

  或许,历史,并非我们看到的历史,在河伯的版本里,我们看到了其他的发散性可能,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他的可能,或许,真相真不是既定的事实!

  几度风雨,几番耕耘,河伯的《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在这本书里,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发现你未曾探索过的世界,发现你未曾发现过的视角。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读后感(八):只有戴着“人性”的眼镜去看历史,才能看到不一样的历史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的分享文,这是一篇关于孙膑与庞涓的历史解读,正史材料出自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者不是什么当红名人,知名作家,或者有一大堆头衔的学术界牛人,这是一个普通的喜欢研读并思考历史但是很有意思的作者,固然在他笔下的历史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他带给了我们很多种历史的可能。

  这篇文正史讲述的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善人(孙膑)战胜一个强大无耻的恶人(庞涓)的故事。尽管是同一个故事,可能从不同的人嘴里讲出来也是不一样的味道,作者在正史部分就体现了他语言生动有趣,行文诙谐幽默的特点,与其他版本的生硬翻译或流水账记录相比,别有一番味道,仿佛整个历史桥段的画面活灵活现就在眼前。

  可能很多读者也会跟以前的我一样,都会觉得史书特别是史学界大佬的史书是无比神圣不可篡改不可揣度的,但是看了作者提出的疑问:

  1、庞涓傻到这种地步,以为孙膑的兵法是藏在他膝盖骨里面的吗?为什么会只断了他的双腿而不直接把他变成一个植物人或者智障呢?

  2、庞涓要杀孙膑,分分钟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养着他供起来?

  3、庞涓当时在魏国做官,孙膑作为一个囚犯如何能见到齐国使者?

  跟着这些疑问,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看完了作者对这对欢喜冤家的暗黑版。。

  在这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脑洞之大,暗黑版下的孙膑和庞涓对调了性格,所有发生的一切也随之颠覆: 孙膑从小有点小聪明常受老师家长表扬,并养成了不求上进,自以为是,嚣张跋扈的性格。庞涓自知资质不如孙膑故务实上进,踏实创业。在自己小有成就的时候仍然对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的发小孙膑照顾有加,在孙膑犯下大事被处以刑罚的时候仍然不离不弃。而孙膑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他的一切不幸遭遇都是庞涓一手造成的,甚至背叛恩人,倒戈相向,谋害那个对自己最亲的人。庞涓死后,孙膑把自己的故事版本写进了历史,把他心中认为的那个邪恶的“庞涓”记入了历史。而真实的庞涓,却被他最信任的人埋葬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看完这一篇文后便与这本书结下了不解之情,也发现这位作者是在他的公众号持续更新他笔下的《资治通鉴》的,于是每天都会守更。最近发现作者已经把周纪部分都写完了并集结出书了,很是开心,希望作者能一直把秦,汉等后面的部分写完,让更多的人看到不一样的《资治通鉴》。就如作者所说,不管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作者胡编乱造的野史,我们应该更多从人性的角度,从历史人物本身的视角出发,来分析和理解历史大趋势下每个个体的选择。不论是讲述历史,还是阅读历史,都应该更有“人性”才是。

  最后让我许个愿:我愿世界和平!永无战争杀伐!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读后感(九):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第一次知道《资治通鉴》还是上学的时候在读毛爷爷相关的趣闻野史,他老人家对此书是推崇直至,据说读了17遍之多。对此书的印象便是充满了权谋、驭人之术,史学版的厚黑学实例,再加上学校图书馆是文言文版,让我毫无阅读兴趣。学生时代的我沉迷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书侠情怀,也感怀于席慕蓉、三毛的细腻烂漫,对少年韩寒、小四还甚为推崇,但唯独远离历史。正史对我来说是寡然无味的,没有野史来得有趣,大家只是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面,回忆也是如此,再加上历史老师是个正统的干巴老头只会照本宣科,历史留给我的印象就只剩下一个个红叉叉。

  工作以后,阅读由长变短,由宽泛变成学习的途径,读书变得充满了目的性,历史类的大部头就离我更加遥远。今天偶得此电子书,书名有趣跃然于纸,寡人很孤独!是啊,哪个掌权之人又不是孤独的呢。数十万字一气读完,不曾想历史也如此有趣。想必作者一定是个段子手,行文深入浅出,描述极具画面感,瞬间大叔变少女。作者咋不去教历史喃,可以拯救无数痴呆少年~~~. 读罢意犹未尽,搜索了一下,出书暂时只出了周纪,坐等作者填坑。。。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①(周纪)》读后感(十):快餐时代读史是一件幸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历代文人都给予其极高的评价。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确实为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每每读书,总有感悟,可惜总是半途而废,文言版的耗时费力,白话版的又失色不少。加上现在快餐阅读的流行,大学毕业后,想安坐下来读读都成了奢望,一直以来惆怅莫名

  近日拜读河伯的《寡人很孤独》顿感新奇。作者以三寸不烂之舌,通俗的文字展示出《资治通鉴》里的大国风范;用质朴的语言,幽默的笔锋让我们看到了征伐之中的人物风采。他十分精确的抓住了每个故事的精神点,以现代人的思维解读开来,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悟。历史流过岁月的长河,诸子百家、战国之殇,家国政务,商场诡谲。在那寸土必争的年代,在那言论自由的时期,各种奇人怪咖纷纷登场,各式英雄豪杰各施才华。粉墨盛世,好不惬意。

  这一册解读的周纪。大多数人对于春秋战国期间发生的事情的那段既是礼崩乐坏又是百家争鸣的时代都是一知半解的。那些个年代,臣与臣之间,君与臣之间,国与国之间,计谋权略,你来我往。征伐不休又合纵连横。

  作者巧妙地用诙谐幽默的文风解读了纷繁的历史大事小事,免邮刀光剑影,免邮鼓角争鸣,倒是在那一来二往之间,往往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作者偶尔会有些恶趣味的揣度,讲各种人性人心解读的入木三分。

  那些名家名士,凭着一张嘴,就可合纵联横,周旋于国家之家,那些武将文城武功文治,背后却是血流成河。翻云覆雨的权谋,腹黑心黑的政治,让人长思。

  不读三国,不懂曹操,不读资治,不懂历史。而将历史照进现实,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写《寡人很孤独》这本书有两个难点,一要烂熟《资治通鉴》这部数百万字的晦涩编年史,二要让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愿意读。作者做到了,我们看到了,这,是彼此的幸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