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资治通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8 00:55: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大全

  《资治通鉴》是一本由[宋]司马光 编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0元,页数:99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治通鉴》精选点评:

  ●怎能不爱项霸王

  ●1.一年多时间终于读完,豆瓣读书不要再催我了。2.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是按故事书读的。3.文言文水平提高了不少。4.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千多年几乎没不打仗的年份,时不时见到的人相食、斩首万余级、积骸如山、尸与城平等实在让人触目惊心,那些死去的士兵,他们有家庭吗?几个孩子呢?家人以后怎么生活?家族延续到现在了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任何朝代都不值得穿越回去。5.在非大一统的时代,何为正统似乎让古人颇为纠结,如南朝被视为正统,却是来源于北朝的隋一统天下;唐亡后,五代相继,前代皇帝未亡而后代开国君主已被称为帝、继承于后汉的小国北汉不能被称为正统而篡后汉者后周却为正统,这时候还要把冯道大骂一顿,看着就尴尬。6.华夏大地上不同的演员竞相登场,同一个剧本却重复演出了几千年。7. 高官多中风。

  ●“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待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后。” 喜欢这一段!

  ●中华书局精装20本繁体竖排版资治通鉴,内外兼修、绝对善本

  ●繁体竖排精装,2014年双11满减叠加400-200,238到手。上下留白较少,笔记不是很方便。

  ●这套书20本,我囫囵吞枣的读了一遍,用了三四年,虽然看过就忘记了。最深的印象就是,历史在重复重复又重复……

  ●少时看过,有机会再看一遍

  ●磕磕绊绊阅卷三

  ●千年历史,国无五百,人无无缺。思及及此,当有所明。天道恶盈,做人难全。为人立世,当能容过,止奢至善。见己不足,不哀不怒,坦然以受。见人不足,不骄不嫌,鉴之仁之。见过能改,见善能学,不急不贪,不拖不舍。能为日新,虽少亦足。力行不弃,虽不为至,斯亦足慰。

  ●这套精装本很不错,京东双十一搞活动不到300块钱拿下!

  《资治通鉴》读后感(一):读《资治通鉴》有感

  2020-04-27 卷一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崩坏是从细小的违反开始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巩固时无所不用其极,因为一旦开了头,就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青史留名是件大事,只要这一脉的文化不断,两千多年过去了,你的名字和事迹还是有人会看到,纵然地面上的一切都改变了。豫让和聂政,他们的言行依然可以通过文字进到读书人的脑中。

  《资治通鉴》读后感(二):资治通鉴第一卷笔记

  1.智赵立后,引出德和智,哪个对于领导者更重要。德为才帅,才为德资。 2.蓝台之宴,告诫强者,不要恃强凌弱,你不知道未来某日,现在你眼中的软弱可欺,什么时候就可以对你落井下石。我往期的文章《蓝台之宴》有做一些分析,欢迎查看。 3.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启发弱者不要一个人独自承受强者的攻击,要寻找其他和你一样因为相同原因被欺压的人作为盟友,等待反戈一击的日子。 如果对更多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王牧信读通鉴 4.襄子将出。赵襄子撤退路线的选择,提醒领导者,一定要建设好根据地。 5.智伯行水。提示领导者,说话要慎重,别对人没有恶意却让人产生你要针对他的感觉。 6.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这段话,提示领导者想要聚集什么人才,就尊重什么人。 7.魏文侯与群臣饮酒。这段话,给领导者一个启发,无论对方身份如何,自己讲信用这点,对于每一个人都该是平等。 8.文侯与田子方饮。这段话,提示领导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责。如果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那在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算本事。宋徽宗擅长瘦金体,李后主擅长写诗,他们两个,若不是生为帝王,这些优点,无可厚非! 9.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这个故事,警告领导者,光脚不怕穿鞋的。越尊贵的人,越得懂得尊重人。尊重人,也会因美德,让尊贵的人名声得到传颂。 10.文侯谓李克。这段话,提出了识人五法。看一个人,看他日常、有钱,没钱,有权,没权的时候,会做什么。 在我往期的《识人六法》中,有细谈,欢迎查看。 11.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这段话,吴起的案例,告诉领导者,想要得到别人卖命,必须能得到他们的心。 如果对更多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王牧信读通鉴 12.三月,盗杀韩相侠累。这段话,刺客聂政的故事。告诉我们,你尊重一个人的父母,或者他重视的人,那你就能曲线得到他的好感。 13.武侯浮西河而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占据地理优势,但是如果不能施行仁政,那本国的人也会变成敌人。 14.子思言苟变于卫侯。这个故事,告诉领导者,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得取舍。人无完人,你要用他的长处。 15.卫侯言计非是。这两段话,警告领导者,如果领导者自以为是,下属和自己说话一致就有好处,和自己说话违背就有坏处,等待自己的是衰弱。 16.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这个故事,告诉领导者,对于身边人说的话,需要考察。每个人都夸奖,未必做得好,可能他讨好了每个人。每个人都诋毁,未必做得差,可能他没讨好别人。

  补充一张如何选择通鉴版本的参考图

  《资治通鉴》读后感(三):读《资治通鉴》辨《三国演义》误

  笔者按:《资治通鉴》是一本很严谨的历史书籍。司马光等人历时十年,考量各类史书异同并作分析,留下了可信的史料,这些史料汇聚成书,成一种通说。读《中华书局》20册本的第5册,正好覆盖“三国”时期,对比《三国演义》,梳理了以下九条史书与演义的不同之处,以供各位参考:

(一)多少路诸侯讨董卓?

《资治通鉴》引《三国志》记载:实际上,只有十二路诸侯讨伐董卓,小说演义作者扯上在西凉马腾、幽州公孙瓒等等来凑数十八,目的可能在于引出桃园刘、关、张等。

(二)谁斩的华雄?

  《资治通鉴》引《三国志》记载:并非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华雄是由孙坚斩杀,并枭首示众的。演义描写得很精彩,是为了维护“汉正统”的“伟光正”而张冠李戴的。

(三)刘关张何时相识?

  按照正史记载,刘、关、张并非是演义所言在黄巾起义后,朝廷招兵抗击时认识的,而是“少时”就相识,古人18岁加冠为成年, 黄巾起义时刘备已23岁,与关、张至少已是五六年的老兄弟了,正因为三人早已相善多年,才可能后来一起出生入死。 演义过于强调戏剧性,才安排三人拆架而相见恨晚那一幕。

(四)谁杀的董卓?

  按照演义来看,李肃是董卓军师,怀疑吕布,吕布最后反水杀死董卓。但是,按照历史记载:李肃为吕布同乡,并没有为董卓献任何计策,李肃始终是个武将而非谋士,李肃在先、吕布随后用戟杀死了董卓,李肃并非董卓心腹,而是杀害董卓的直接凶手之一。

(五)“空城计”发明人是谁?

  按照演义来看,诸葛亮在三国后期对付司马懿使用过“空城计”,但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能证实。但是,按照《通鉴》记载:三国时期第一个使用者,也就是第一发明人,是曹操军师之一的程昱,他独带700士兵守鄄城,料量袁绍十万大军不会来,事实果如其言,曹操十分佩服其胆识。演义作者将其张冠李戴到孔明身上,目的在于突出汉正统。

(六)关羽过关斩将事有吗?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被演义传得神乎。但是,按照历史记载:关羽所说刘备在袁绍一方,就决定封书告辞,别人说追,曹操说放过关羽。袁曹两军对峙,刘备在袁营、关羽在曹营,不会隔的太远,不需要过关,更别说里面八竿子打不着的五个关了。

(七)诸葛亮何时当上军师?

  按演义,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当上了刘备军师,并且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坡。单实际上,诸葛亮隆中对之后,刘备并非就是唯命是从。诸葛亮之兄在孙吴,通过兄弟之情的基础建立了孙刘联盟的信任,因为诸葛亮的外交成就,在赤壁之战胜利后,诸葛亮才被刘备任命为军师。图里面还有个地理知识,就是刘备奔江夏是在哪?江夏,其实就是现在的“大武汉城市圈”,汉水在接近武汉市的一段叫“夏水”,夏=汗,所以所谓“夏口”就是汉口一带,所谓“樊口”指的是武昌到鄂州一带,那么,汉朝的江夏郡也就是现在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一带,大武汉城市圈。

(八)谁单刀赴会?

  孙刘联盟抗曹的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分得南荆州,顺便跟孙权借了北荆州。孙权看到刘备打下益州眼红,心里气得慌,就想要回荆州,派鲁肃处理此事。鲁肃要找关羽讨论此事,东吴众将认为鲁肃此去危险而劝阻鲁肃,鲁肃不为所动,果敢前往,让关羽理屈词穷,要回了半个荆州。这是历史中“单刀赴会”得真事,真正的主人公是鲁肃,而不是被张冠李戴的关羽。

(九)蜀汉到底几虎上将?

  一说蜀汉,不得不说名将如云,一说上将,按演义就是“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但实际上史书记载的蜀汉只有“四虎上将”。刘备在定军山一战打败曹魏军马,得到了汉中,守住了益州北方门户,自封汉中王,一起也封了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按照汉朝习惯,一般顶级将军是大将军、卫将军、车骑将军或骠骑将军,这是从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留下的传统。其次是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就没有五个的编号。赵云落榜,的确可惜,可能在刘备看来:赵云虽然“一身是胆”,终是“匹夫之勇”,非“将帅之才”,如同汉武帝不重用李广,刘备也没重用赵云,道理非常类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