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华生手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华生手稿》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0: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华生手稿》读后感10篇

  《华生手稿》是一本由[美] 邦妮·麦克伯德著作,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生手稿》读后感(一):融时代气息原著风格一体的力作

  要论从小自己最服气的侦探自然是福尔摩斯;服气福尔摩斯自然也就是对其作者柯南•道尔的服气。翻开邦妮•麦克伯德的《华生手稿:罪恶艺术》,前言中“发现书的背后捆扎着厚厚一叠泛黄的纸页……”的文字,竟让我有一种作者真是运气,竟能发现华生(尽管知道华生是柯南•道尔创作的一个人形象,但我总是下意识以为福尔摩斯系列就是华生写的,所以以致于有这种错觉)遗留的未出版的手稿。直到读完全书,看书后的“致谢”时,才知道这是邦妮的写作所用引子而已,而我,竟然相信了?也许这就是福尔摩斯的魅力!也许这也正是邦妮写作的高超之处!

  邦妮围绕两个密切相关的案件,将福尔摩斯和华生再次联系在了一起。故事从福尔摩斯所在贝尔街住所失火开始,因沉溺新婚而不知好友福尔摩斯竟然经过监狱且染上了毒品,且其一蹶不振,这让华生一筹莫展是的,故事的安排总有它的理由,于是他们收到了一封信,故事由此开始。

  应该说,在这本书中,邦妮塑造的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形象是非成功的,这种成功恰恰在于他们既有原著的影子,又有自己的灵魂。而这也是续写侦探类小说所应秉持的原则。若是完全一样,则仅仅是案件的不同而已,毫无新意而言;若是完全脱离,则是盗用了原著的名字而已,则是欺世盗名之作。唯有尊重原著又能有自己的创新,其作品方有存在意义

  所以,读《华生手稿:罪恶的艺术》,我觉得自己的期待视野得到了满足,当前社会或者说任何社会的黑暗一面在书中都以一种陌生化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引导我进行深思。腐败爱情亲情乃至友情信任,甚至是童工问题,无一不让人深思,在一段向死而生的路程中,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邪恶思想?又是如何能够将这种邪恶的思想施加于别人的?也许,只要有人在,就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但是当邦妮在书中借用福尔摩斯等人揭露出来时,我依然觉得实在是够残酷。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邦妮在《华生手稿:罪恶的艺术》中描述的并不仅仅只是福尔摩斯的推理才能、也不是借他之手揭露某个人的罪行,而是借书中所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来揭示整个社会的黑暗与问题。这对于一个女作家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良心的作家,无论他创作的是何种体裁的作品,总会设法呈现社会现实以及自己的态度的。我想,我看到了邦妮的态度!

  《华生手稿》读后感(二):你是福尔摩斯迷吗?

  文/舒念

  《华生手稿》是一本同人小说,像每一部同人小说一样,即使用各种各样情节设计来搭建一个主人公世界,但毕竟不是原作者,愿意读这些同人小说的忠实读者多半会一眼看出这其中的差别

  诚然,人物还是这些人物,背景还是这些背景,在福尔摩斯的小说中,经典的贝克街221B是永远舞台,即使是当尽流行的,将福尔摩斯的故事放在当代背景下的电视剧,也将这个地点拿出来,成为一个标志

  邦尼·麦克伯德也是这样。《华生手稿》这个故事设定图书馆,遗落在一本旧书后的一扎手稿,故事还是开始于那个年代,1988年,在雾霾笼罩的伦敦,华生医生刚刚结婚,福尔摩斯一人居住在贝克街221B,和哈德森太太一起……这个场景已经足以勾起每个福尔摩斯迷的怀念之情,即使故事的最初,福尔摩斯的状态是颓丧的,是我未曾在书中读到的。

  近来的作品中,大多都认为福尔摩斯是一位瘾君子,经常需要依靠毒品的力量活跃自己的大脑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在阅读福尔摩斯的FAN,我在一定程度上也感到一种被冒犯的感觉。诚然,在原作中,福尔摩斯时而因为未解的案件而兴奋,时而又困于重复单调生活沉默,但这种里,我从未感受颓废,至多只是失去兴趣的状态。然而邦尼·麦克伯德笔下的福尔摩斯一出场,就是历经牢狱之劫,毒瘾复发,骨瘦如柴的形象。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这本书里的故事,之所以没有出版,可能就是因为它展示了太多福尔摩斯的阴暗面。

  作为一个福尔摩斯迷,我并非觉得自己的侦探偶像就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他身上的闪光点一定会大于自身的缺陷,甚至于我们从阅读的角度去看这个系列的书,也并非是完美的,有些破案的情节受人物视角限制,只能事后做长篇的讲述,淡化了其中的体验感。但如果真的打破了这些问题,这反而不像是福尔摩斯了。

  在《华生手稿》中,福尔摩斯的演绎法推理大大削弱了,华生医生占据了更多的戏份,有时甚至像一个主导人,在故事情节上,这本书之所以比原著更长,应当就是加入了那些细致的故事情节,在以往的福尔摩斯故事中,当福尔摩斯换装成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他多半会直接告诉华生一个结论,这次行动成功或是失败,并不会去细细讲述那些人际交往细节——晚宴——也不会带着华生参与一次重大的、深入的卧底行动。

  所以原谅我在读到一半的时候产生的迷茫,那些克莱顿庄园里的故事细致完整,却不“福尔摩斯”。对于福尔摩斯性格的掌握,有时很像,有时却有莫名多出了一些形容词。比如在佩灵汉姆夫人死亡的之后,福尔摩斯回到房间,“好像被人推了一下,猛然从轮椅中跳了起来,绞着双手愤怒地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这样的状态,确实回到了福尔摩斯每次面对挫败的一种状态。

  然而在佩灵汉姆夫人事发时的时段对话,却又有一种“出戏”的感觉。当出现了佩灵汉姆夫人尖叫的时刻,因为管家的阻止,两人便没有直接从大厅跑去图书室,福尔摩斯对华生说,“快,华生。离开这个大厅,推着我跑,像风一样!”我想象了一下这段原文,大概是“Let’s go,Watson,leave the hall,push the damn wheelchair,like the wind!”很难想象福尔摩斯在这种情况下会不直接追上去,更难想象在这样的时候,福尔摩斯会选择使用比喻的修辞。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个福尔摩斯迷的吹毛求疵,既想看新的故事,又忍不住纠缠于细节,在写作系列小说而言,即使是原作者,也很难保证每本书都能保持一致,因为作者在成长,笔下的人物也在成长,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中,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何况这只是一本希望忠于原著的同人小说,我们在其中获得的,其实是再次回味那些人物的乐趣

  《华生手稿》读后感(三):在华生的世界里福尔摩斯只好如此悲催

  提起福尔摩斯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卷福,英国拍的《神探夏洛特》实在太棒,卷福的形象深入人心,不由自主就取代了曾经出现在电视电影中形象。在阅读这本华生手稿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是那个高大帅气又有点小神经质的福尔摩斯以及他的最佳助手华生医生。

  其实拿电影中的形象代入到小说其实是不很恰当的。电影神探夏洛特已经将故事背景搬到了现代英国,而华生手稿仍旧按照福尔摩斯小说所设定,时间尚且处在19世界。年代的差异必然带来了人物衣着打扮和携带物品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年代的差别对案件的侦查破获也有这巨大影响。那些我们熟知的科技手段都无法应用于福尔摩斯所处的19世纪,这样也就在案件的调查和破获中让人有一种笨拙感。我在大约10年前阅读的福尔摩斯全集,虽然在原著中福尔摩斯的调查同样受限于年代,但我不记得我曾有过那种笨拙的感觉,我想这也是原著为什么被奉为经典的缘故吧。

  在华生手稿中,两个案子交织成为一个故事。巴黎女歌手儿子失踪了,福尔摩斯接受委托开始调查。与此同时女歌手的前任情人兼儿子的父亲佩灵汉姆伯爵则涉嫌盗窃重要文物。福尔摩斯的哥哥用威逼的手段迫使福尔摩斯前去调查。华生和福尔摩斯换装易容进入伯爵的城堡,但在那里,他们没能阻止伯爵夫人的遇害,也没能救出通风报信知道内情的仆人,反而因为种种举动怀疑,在试探中露出马脚被赶出了城堡。而后福尔摩斯继续调查,发现了许多重要线索但是却被治安官博登抓到,险些丧命。幸好华生他们一行人及时赶到,在对福尔摩斯进行了救治后,前往伯爵的城堡揭开最后的真相

  真正的幕后黑手被揭露的时候还是让人大吃一惊的。伯爵在后面的软弱让人已经怀疑他的身份,但前后的反差还是有点略大。不过在排除了伯爵后,真凶并没有马上出现,而是继续躲藏在阴影后面,直至最后才登场。真相揭开,凶手伏诛,故事也即将完结。

  福尔摩斯在这本小说中数次展现了他敏锐观察力,但是总体上感觉他和我心中那个遥远存在的福尔摩斯还是有所差距,而且在这本书中,福尔摩斯吸毒、被胁迫,还屡次受伤,感觉被虐的不轻。

  华生手稿让人重又怀念起那个似乎成神的男人,也让人想起那个可爱的卷福。重读原著和刷剧成了未来将要做的两件事。在福尔摩斯的世界里,不管事实被如何掩盖,凶手是如何狡猾,最后都将是——真相只有一个。

  《华生手稿》读后感(四):书评天下——你我心中永远的福尔摩斯

  莎士比亚说过,One thousand people in the heart of one thousand Hamlett 。一千个读者心中,便也有一千个福尔摩斯。阿瑟•柯南•道尔作为夏洛克•福尔摩斯之父,成功塑造了福尔摩斯这神一般的侦探人物,也凭此成为侦探小说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道尔自幼喜欢文学,后于爱丁堡医科大学学习医科,正因如此他才能如此专业科学地塑造出他心中的福尔摩斯——一个拥有冷静头脑、敏锐观察力、渊博知识,善于观察,酷爱推理的神探。

  《华生手稿》读后感(五):书评天下——罪恶的艺术

  未知的谜团,就如毒品一般,让人陷入其中,追求谜团真相。第一次感受推理的魅力,还属孩童时期看的推理小说《福尔摩斯》,《血字的研究》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从一滴水,一个逻辑学家就能判断大西洋或尼亚加拉瀑布的存在,即使他没有看见或听说过它们。所以,整个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链条,环环相扣,只要我们知道其中一环,就能推断出整个链条的情况。”我理解这段话,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当时在想,真的有这么厉害吗?第二个阶段是在少年时期,再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理波动是不屑的,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厉害,后来第三个阶段是理性看待的,前面半段或许是夸张的存在,后面毫无疑问是存在的,这是一个逻辑转动的推理问题,只要知道其中一环是如何发生的,寻迹推理不难发现事物的真相。

  《华生手稿》以柯南道尔创作的经典形象为灵感。既有卷福版夏洛特的神经质与敏锐,又有唐尼版福尔摩斯的放荡不羁与矫健神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也有一千个福尔摩斯。全书从华生手稿的视角,来谱写另类视角的推理。邦尼从10岁第一次读福尔摩斯开始,他就变成了福尔摩斯的忠实粉丝。邦尼笔风细腻,千回百折、一气呵成的故事,再现维多利亚时代的福尔摩斯。

  班尼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把两个案件和成了一个故事,无缝衔接的故事叙述,让人既感有趣,又不失新鲜感。《马赛的胜利女神》失窃与儿童凶杀案,两者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案件,在步步的推理下紧密牵凑,在这个过程中,华生在关键时刻助攻,一步步的剥开人性下的阴暗与案件的针线。

  一本好的小说,书名与副标就已覆盖了正本书的内容,浓缩了作者想要表达中心。正本书的内容展开,就如副标一般——罪恶的艺术。艺术是灵魂情感的依附,但是一旦到达零界点,艺术将变质成“人性的丑陋”。普通寻常的两个案件,背后隐藏着“人性的恐怖”,佩灵汉姆伯爵为满足自我、超出人性的欲望,以人命代价敛取艺术品。真相只有一个,但在真相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曲折其破灭人性的故事。

  了解事实远比解释为什么知道答案简单的多,如果需要你证明二加二等于四,你会发现,难度颇大,但这又是不可怀疑的。

  《华生手稿》读后感(六):全世界福尔摩斯迷联合起来

  “把所有的不可能都剔除后,剩下的虽然让人难以置信,但那就是真相!”福尔摩斯在《四签名》案中一言,流传百年,已经成为侦探推理界的箴言,无数次在各类推理影视书作品中被重复和演绎。对福尔摩斯迷而言,这句话更是大冒险行将高潮、真相即将水落石出的时刻,血脉里的正义之火也随之熊熊燃烧起来。

  福尔摩斯系列除了柯南道尔爵士原创的、我们所熟知的冒险史、回忆录、归来记、新探案以及四个独立大案件外,发展至今,还有一些作家创作了衍生作品,其中得到官方认证的有安德鲁·莱恩的少年福尔摩斯系列,及安东尼·赫洛维兹的《丝之屋》。而今天我掩卷阅毕《华生手稿》,心中感慨,诚如奥托·彭兹勒(《福尔摩斯故事全集》编者)所言,“在这个充满了福尔摩斯模仿作品的世界里,很少有人能卓尔不群,但邦妮·麦克博德的《血字的艺术》却完成了这项连福尔摩斯本人都要点头称赞的壮举。”作者在模仿原作风格上可以说还原度很高,案件节奏紧张,主要谜团设置的吊人胃口,执着于推理的本质而没有旁骛的野心,看得很畅快淋漓,昨天夜读到十二点,也不忍释卷。

  不同于我们常看的一些推理悬疑小说,将注意力集中于作案手法,这宗案件更看重的是整个犯罪过程的谋划,草蛇灰线后是一盘整合的大棋。如果你单纯把视线放在马赛的胜利女神或者失踪的埃米尔上面,或者着眼于伯爵的违法生意,那都过于片面了,可以说主谋是你绝对难以预料的,艺术品在整个案件中扮演的角色也很令人吃惊。悬念会吸引你步步深入,直到窥见案件的全貌,始知人的欲望和邪念可以放纵到何种程度,去操控黑暗且深不可测的阴谋。

  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迷弟迷妹心中的福尔摩斯形象自然也大相径庭。按照柯南道尔爵士在原著中提供的蛛丝马迹,福尔摩斯是细高个大长腿,棱角分明的脸,略带点神经质和情绪化,多以猎装示人。应该说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外型上非常接近原著,也塑造了广受欢迎的一个连续剧版本。然而我自己却私心属意小罗伯特·唐尼,其人率性不羁,演活了福尔摩斯对案件狂热且奋不顾身的个性。而其搭档裘德·洛是当之无愧的最帅气华生,掺杂了一点点邪气,给医生这个角色赋予了更丰厚的层次。看到作者在致谢中提及唐尼和裘德·洛也是原型的来源,心中是默契的窃喜。

  这是一部合格的福尔摩斯作品,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满足了许多苦苦等待的读者。不管多少衍生作品或快或慢的走在破壳路上,福尔摩斯迷们永远在翘首以待,期待贝克街221号中主角们新的冒险故事,期待两位绅士再次出手阻止阴谋、伸张正义。

  《华生手稿》读后感(七):傲娇的大男孩,夏洛克·福尔摩斯

  读《华生手稿》

  作者:姽婳小术

  近期《神探夏洛克》第四季在优酷视频上映了。这部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夏洛克如今已经到了第四季。我从第一季追到第四季,对于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形象,也有了一些认识。

  福尔摩斯,一个让人欲言又止的侦探。他有广博的学识和眼见,还有洞悉一切的眼睛和头脑。他有一个朋友,也可以说是很好的助手,叫华生。于是故事就从这个叫华生的人开始。

  本书是邦妮·麦克伯德偶尔间在图书馆内查询资料时发现的一封源于华生的手稿。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华生有一个爱好,就是将福尔摩斯破案的经历写成故事,通过文字展现给观众。而这本书就是华生写得关于福尔摩斯的破案故事。

  那是一个发生在维多利亚冬日里的事情。巴黎女歌手的儿子失踪了,伴随而来的是这位小男孩的父亲涉嫌盗窃重要文物。有人说,当你听到福尔摩斯的名字的时候,就意味着死神已经来过。对于福尔摩斯来说,没有案子的日子,可谓是暗无天日。他也曾说,没准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或许他可能会自己去犯罪。在我看来,福尔摩斯就是一个反社会人群的一员。他拥有超高的智商和观察力,细微的变化或者细节都能成为他嘴里的事实真相。不仅如此,他还没有什么同情心,爱心等等,这一切简直就是为一个高智商罪犯配备的。然而,他选择了做一个侦探。

  我一直觉得福尔摩斯是一个很高冷的人。他说话一针见血,语言简短,直白,没有任何余地。然而,在《华生手稿》一书中,我却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福尔摩斯。他有点小孩子气,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傲娇型的大男人。从他与华生的对话,当他不满意华生的说法的时候,竟然轻哼一声,带着独有的调侃语言去回击,才恍然间发现,福尔摩斯不过是一个智商极高,情商不高的大男孩而已。这样的一个人,不是电影或者电视剧里古怪性格的福尔摩斯,他显得更加的有血有肉,真实不作假。也许这就是看书和看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区别所在吧。

  本书既然是一本关于破案的故事,可想而知,结局自然是会揭示真相。和福尔摩斯类似的有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同样是关于有凶杀案,去破案,这样类型的侦探故事,两者有着很鲜明的相似,比如福尔摩斯终其一生的最大敌人就是莫里亚蒂教授,而柯南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找到那个让他变成小孩的人。不管是变成小孩的柯南,还是性格古怪的福尔摩斯,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发现对事实真相探究的执着以及真相只有一个的坚信。

  也许案件的结局并不是我们真正要去记住的,然而,在探寻这个结局的过程,却是价值连城的。

  《华生手稿》读后感(八):【书评天下 欢迎来到贝克街221B】

  一切都比你想象的简单,同时比你想象的复杂。 贝克街221B,还是那个房子,还是那个喜欢拉着小提琴,一脸禁欲主义,喜欢注射咖啡因,保持大脑时刻兴奋,闲来无事一言不合就毒舌的福尔摩斯,贝克街无聊又宁静的早晨被一封奇怪的信打破。这封信来自于一位非凡的歌者“樱桃切丽”,遇火字体会消失遇碘会显现的信,吸引着福尔摩斯,也吸引着我们的视线。事件缘由在于伯爵与歌者的私生子被绑架了,这是一个对于福尔摩斯所有的案件来说,最无聊的,恩,案件。 但是剧情在这里得到一个转变,这不是一个无聊的案件,因为有人威胁这位美丽的女士,让她远离这个事件,这个孩子。并且还以暴力的手段伤害了我们的福尔摩斯,而且还牵扯到了福尔摩斯的对手,维多克,这让他觉得这次的事件非常的有价值,也燃起了他的欲望。在与哥哥迈克罗夫特的对话中,发我们明白了原来伯爵涉嫌偷盗艺术品,在更加深入地调查中,案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出现了杀人事件。没错,有福尔摩斯的地方就会有杀人事件的发生。工厂附近出现了海通的诡异尸体,伯爵的妻子佩灵汉姆夫人被奇怪的杀害,另一个案件牵扯人波默罗伊被关押并且被行刑至死,凶手可能是个位高权重的人。以我们的角度来看,凶手扑朔迷离,没有蛛丝马迹。但是福尔摩斯却又再一次高冷地问我们破解了又一道难题,我们在紧张又刺激的氛围中探知了事件的真相,没想到事情发生的缘由却是因为一个恋童癖。所以这本书的另一个标题可以是由恋童癖引发的事件。 也许你和我一样,很快速的就看完了这本书。为什么不呢,福尔摩斯的推理一直都那么精彩。一个个紧凑又缜密的情节设置,作者邦妮.麦克伯德虽然说,这是华生的手稿,以华生的手稿来写的一本书。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并不是谁都能将一份手稿那么完美的展现命案的发生场景。一个个情节,对话,情景的转换像穿针引线一般,故事里的一个个悬念慢慢地抛出,邦妮.麦克伯德不慌不忙的给我们喂食着,让我们一步步跟随着她的思路,慢慢地进入到故事里来。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让我们沉迷其中。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看起来都是那样的丰满,也许是受到了《神探夏洛克》本尼迪克特的影响,在这本书里我一直代入他的形象来思考每一个画面,而作者也是这样做的,这让我们看到了很真实的一个福尔摩斯——他太过聪明以致于总觉得人生无聊,只有咖啡因和案件才能燃起他的激情与活力,他热爱小提琴和化学实验,看起来是那么的禁欲主义,一脸无情,总是说着无情的话,但是却在不经意间能让人觉察到他的脆弱。在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他知道受害者是儿童,并且是出生在孤儿院的时候,他的神情发生了变化。他虽然孤傲,但是在人际关系上却是那么的像孩子。他是聪明的,但他也是孤独的,太快察觉或是发现身边的人或事让他觉得生命的无趣,没有人可以和他共享生命里的奇怪发现。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太聪明的人注定孤独。这让我们对这个角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也让我们不禁思索,疑惑,到底他的童年是怎样的?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好奇。幸好他遇见了华生。 书里是以华生的角度来描述整个事件,以第一人称来描述,但是我们却仿佛置身其中,看得津津有味。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善良,虽然不太聪明,可是真的是从心底里关心着,把福尔摩斯当成亲人的好朋友的医生,我们也看到了他的勇敢无畏,冲动。他对于福尔摩斯来说,真的是一个合适的人选,福尔摩斯是那样的不懂得爱惜自己,那么地孤独,他需要一个冲动又善良的人来暖化他周围的气氛,而华生做到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这样的华生。果然他们是最佳拍档。 而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是华生手稿——福尔摩斯的冒险旅途,却用英文字母写上“ART IN THE BLOOD”,看完这本书,不禁想要深深感叹,确实是血的艺术——不管是医学上的艺术还是人类的艺术。血缘那么的奇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于血缘引发的故事;血是那么的可怕,那么地充满艺术,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案件的同时,不禁想要说,这些犯罪者其实就是一个个艺术家,用着自己无懈可击的方式来指导着整一个事件,引发着血的故事。 贝克街221B ,永远没有宁静的早晨,每一个慌张的早晨都为我们带来新鲜有趣的新奇事件,贝克街221B ,永远的福尔摩斯,永远的华生。

  《华生手稿》读后感(九):神探归来 经典再现

  众所周知,19世纪英国的阿瑟•柯南•道尔爵士妙笔生花塑造了才华横溢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约翰•华生医生,这对家喻户晓的搭档联手侦破了无数的奇案。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带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每一次重温经典都能有不同的体会。这几年国外又陆续推出了相关的荧屏佳作,如《福尔摩斯系列电影》,《福尔摩斯 基本演绎法》等,尤其是卷福主演的《神探夏洛克》更是风靡全世界,刮起来一阵神探旋风。这次作者让经典再现,把我又带回到了贝克街211B号,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这部侦探作品作者采用意外发现手稿的巧妙手法,借华生医生的叙述给我们再现了一段大侦探的破案传奇,虽然出自不同的作者,但是却是同样的惊险刺激。正如经典作品交代的那样,没有案子在手的夏洛克颓废低迷,“他头发凌乱,因为缺乏睡眠和营养而脸色铁青”,让人心碎不已。幸好还有华生医生,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神探先生很快恢复了昔日风采,依靠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来信中发现了线索,和华生一道开启了他们的侦探旅程。随着侦查的不断深入,一桩寻找失踪孩童的简单案件却慢慢演变成去一并寻找失窃的珍贵艺术品。随着案件的不断深入,一条条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人,他会是真正的凶手么?是否还另有隐情?不看到最后你绝对无法知晓案件的真相。而在这条崎岖的探险之路上,一个个无辜者被发现倒在血泊之中,福尔摩斯与华生也险象环生,屡经生与死的考验,福尔摩斯本人甚至一度濒临死亡,“他的背上满是黑色和红色的血迹,撕裂伤和割伤不计其数,有些割伤很深,还在大量出血,他的呼吸很浅。”尽管这样,他们并没有被凶手的凶残所吓倒,他们所表现出的勇敢顽强和高超的推理能力都让凶手为之叹服,也正是依靠他们的杰出表现,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

  虽然同样是福尔摩斯侦探故事题材,但是作为一名当代美国女作家,因其丰富的好莱坞经历,让她在字里行间中多了一些现代的气息。如福尔摩斯和女主人公之间泛起的火花,感觉像受到了之前电影中艾琳•艾德勒桥段的影响,而一个个精彩激烈的交手场面又给人一种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冲击,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下步将作品搬上荧屏的打算。故事告一段落了,但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探案之路并没有就此止步,说不定在下届东京奥运会来临之前,一部崭新的华生手稿又会被人发现,相信那将是另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在等待着我们。

  《华生手稿》读后感(十):《华生手稿:谋杀的艺术》:“后小说时代”的福尔摩斯新故事

  演艺圈偶像的“保质期”,通常不会太长久。曾几何时红透一边天的他们,一般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或渐渐销声匿迹。再出场,便已是“情怀”的象征了。“文学偶像”的命运其实差不太多,达达尼昂、鲁滨逊,甚至是哈利•波特,都是一度让“洛阳纸贵”的“全民偶像”。而他们的经典化,便意味着其偶像身份的改变。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长盛不衰的“全民偶像”并不是没有。事实上,“粉丝与偶像”的故事,颇有些像那个古老故事“刻舟求剑”——偶像们大多像是舟上的刻痕,而粉丝们就像是流动的水,一代代人走过路过,自然要欣赏不同的偶像——偶像们却大多只有一副面孔。可是对于住在贝克街的大侦探而言,纵然他只有一副面孔,人们却乐意为他想象出千般变化,以至于时至今日,他的故事仍能为人们翘首以待。

  歇洛克•福尔摩斯,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也是最“好用”的“咨询侦探”。原本只是个有些头脑、性格怪异、懂些打架和奇怪知识的“自由职业者”,但在迷雾重重的伦敦街头,他却被充满好奇和正义感的市民们塑造成了英雄。而估计是他的创造者阿瑟•柯南•道尔爵士也无法料想的,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人们还是如此需要这个“讨人厌”的家伙。只是不同以往,偶尔表现的温情和“细节演绎法”必须成为招牌,而他和愚笨又善良的华生医生的关系,也越发不清不楚……

  这正是关于福尔摩斯的又一部“新作”《华生手稿:谋杀的艺术》的主要特征。作者邦妮•麦克伯德写下了一个颇具现实感的引子: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她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了一份泛黄的手稿,其作者署名为约翰•H. 华生医生,而故事的主角正是他的朋友夏洛克•福尔摩斯。经过她的修补,这份尘封的华生手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于是在这份“手稿”里,我们确实见到了许多让人亲切的元素。一封神秘的信、一位忧心忡忡却身藏秘密的委托人、若隐若现的大人物以及错综复杂的隐秘真相……这些内容的徐徐展开,一个典型的“福尔摩斯故事”便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给“福迷们”这样一个舒适而亲切的故事,作者邦妮的确无愧于自己“福尔摩斯研究者”的身份。但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位出色的好莱坞编剧。于是在这部《华生手稿:谋杀的艺术》里,画面感极强的场面不断出现,这必然是书斋里的道尔爵士不大会写出来的。伯爵情人和她亲生子难舍难分的情愫、激烈的打动,包括福尔摩斯与他的法国同行的暗中较劲,甚至是与“美丽的委托人”,以及“某个男人”的“暧昧种种”……这些都与“正典”不同,却更令现在的读者们喜闻乐见。

  因而客观上讲,邦妮•麦克伯德的作品,绝对是可以列入福尔摩斯的冒险故事之中的——我们可以通过那些亲切的元素,断定“华生手稿”,“确实为真”。但另一方面,它又只能是一个“后小说时代”的典型故事。所有在这个时代为人们所热衷的元素,都在作品里有所呈现。也许不必等太久,这个故事便可能会加入《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之中,带给观众又一个愉快的“爆米花之夜”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