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咯咯哒太太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咯咯哒太太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4 20: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咯咯哒太太经典读后感10篇

  《咯咯哒太太》是一本由[法]爱德华•蒙松(Édouard Manceau)著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咯咯哒太太》读后感(一):留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

  留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

  《咯咯哒太太》拿到手后第一印象,大开本质感很好,封面画风简约。打开开始寻找里面故事奇妙发现文字很少,没有更多的文字叙述;更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打开绘本图片也非常少。不同于其他绘本,大面的留白取代了纷繁的图片。在和孩子一起看绘本时,我不得不进行一点点二次创作,给孩子编出一点故事情节。在讲述过程中,发现孩子自己思考,也会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比如“妈妈,这个白色的是地下的盆吗?还是谁的车轮掉下来了?”等等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也不断的在发挥着自己的想象进行解答,进行一些天马行空的“创作”。

  再往后翻开,发现是一颗蛋,大面积的留白让我想起了齐白石老先生的画风。留白,其实更加需要智慧选择,在一副作品中,如何聚焦读者的注意力,如何营造氛围,如何突出你想表达意图,这些都是大师们多年生活感悟积淀最终选择的结果。《咯咯哒太太》中的留白让孩子们充满了无尽的想象,“这颗鸡蛋是哪个妈妈不小心遗失了吗?会不会是外星人遗失的呢?或者这是漂流在大海里的吗”等等,因为留白,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更多的可能,更多的品读、发挥空间。这本绘本是我们看到的一种全新风格的绘本,不同以往,这的确是符合法国人的创作特点

  在平时的工作中也经常与法国同事共同开展工作,绘本中的逻辑顺序完全属于法国朋友思维方式。先看到了一颗蛋,这颗蛋里面是什么呢,咯咯哒太太,你要先脱掉鞋子,脱掉小腿,脱掉羽毛,脱掉帽子,脱掉尖尖的小嘴。。。。。是的,我们的逻辑往往是先从初始状态原因向下一步推导,一步一步推进,最终导出我们的结论。而《咯咯哒太太》具有典型的法式思维,从结果开始,逐步向原始状态原因演变探索。没有好与不好,这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逻辑,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表达环境,可以选择不同的逻辑进行表达展示,很高兴让孩子接触到这样不同以往的思维方式,让孩子见识更多的风景,更多的思维方式,更多元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培养方式以并对未来不断的变化。未来的路不怕世界变化快,就怕自己跟不上变化,更多留白,更多元的思维,更多维的跨界培养才能生活的更加多姿多彩

  《咯咯哒太太》读后感(二):不要以大人眼光评判小孩子的世界

  翻开《咯咯哒太太》,意外的发现这本故事的字不多,画风倒是挺可爱的。我习惯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前,先自己默读一遍故事,找到出发点去为孩子讲解。可是,当我看完这个故事,我发现自己很难找到其中的奇特之处,更准确的说是很难理解这个故事有意思在哪个方面,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跟孩子讲述这本书。

  这本故事讲得是咯咯哒太太去探索一个蛋的简单故事。那只“蛋”在故事中称之为“小房子”。咯咯哒太太是如何去打开探寻之路的呢?首先,咯咯哒太太摘掉了小帽子,然后又脱掉了小靴子,收好了小嘴巴……最后,咯咯哒太太变成跟那个“蛋”一模一样样子了。

  大人读起来,会觉得是个很荒诞的故事,毕竟咯咯哒太太本身就是从蛋中浮出来的,竟然不知道蛋里住的是谁?开始我有些担心,孩子是否会跟我一样不喜欢这本书,可是当我完全按照绘本上的字一个一个的念给孩子听时,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特别是当我跟他讲到咯咯哒太太摘掉了小帽子、脱掉了小靴子……他竟然开始哈哈大笑。或许作为大人,很难理解其中的搞笑之处,或者说,即便搞笑,也不至于可以笑得如此开心,可是他却不这么认为,在孩子的眼里,咯咯哒太太是滑稽的,是有意思的。每每讲到同一个地方,他就捧腹大笑,百笑不厌,还一直要求我继续跟他讲。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大人的思维已经禁锢了,但小孩子的思维并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世界并不是这样已经设定好了因果关系,如果不一步步的探寻,就找不到其中的答案。很多时候,大人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其实不然,或许我们不喜欢东西,恰恰是他们喜欢的东西。

  毕竟,对于小孩子的世界是难以理解的。就像我始终无法明白自家的小孩为什么总喜欢坐电梯,喜欢乘公交车,但是和别的家长聊天后发现,原来喜欢坐电梯、乘公交车是很多小孩的共性,在他们的世界里,觉得这两件事情特别的有意思,只是我们大人缺少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而已。

  看书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家长,终究是一个指引作用,如何做,如何学,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下一次,我不会再将自己的理解去给孩子解读绘本,会把最纯粹,最原始的一面展现给他,让他自己学习领悟

  《咯咯哒太太》读后感(三):赤裸裸地看自己

  未婚的我没有跟小娃娃一起读这本书,和一个“大人”一起看的这本图画书。”大人“就那样安安静静地看着我手翻动着书页手指比划着咯咯哒太太的一系列动作,听着我变幻的各种声调,心里可能觉得我可爱,也可能觉得我充满母爱,也可能觉得……你是傻缺吗!几百岁了,还看这种只有几页的图片书!

  呵呵,读完书好几天了,我也想了好久,该如何来写自己的感受。这不,我想明白了。

  书本似精装修墙壁,走上几堵,摸了摸光滑又带着新鲜味儿的墙壁,走完之后你会不甘心地反复问自己,为什么那么著名画家画的东西我看不懂。一只母鸡,她不认识眼前那个圆鼓鼓的白球是啥玩意儿,于是就去问别人。人家跟她说那是一个小房子,要想知道里边有,你得这样做——

  脱掉帽子——脱掉靴子——收起嘴巴——拿掉翅膀——拔掉羽毛!天啦,感觉这个五颜六色的母鸡越变越丑——哟!没了那些装饰,原来你也是一个白球,是一个蛋呀!好了,都是球球了,这下她可以去敲门了。”砰砰砰“,哦!跑出来一只小小鸡,好可爱的小家伙!它笑着来跟咯咯哒太太拥抱啦。

  想了好几天,用我这个大人的眼光去看这几页印刷颜色及其艳丽的图画书,最深刻的感觉应该是连自己原来的模样都忘记了的话,那就尝试去掉所有的装饰,将自己还原成那个赤裸裸地模样,或许你会恍然大悟,重新领会到不一样的意义——就像刚出来的小鸡给了咯咯哒太太一个大大的拥抱一样。

  《咯咯哒太太》读后感(四):妙趣横生,鸡和蛋的关系

  这本书,带着法式的幽默

  孩子说,“咯咯哒,那一定是只母鸡。”因为孩子,听到过母鸡下了蛋以后自鸣得意,咯咯哒,向主人报喜。

  说到鸡下蛋,让我们想起那个极富哲学性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人类不是想多了,是吃多了。鸡和蛋,是生活中常见食物。当人们吃多了撑着以后,就总想这个问题。我也是,想吧,想吧,反正是讲不清。就怕哪一天,孩子问起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作何回答

  不过,这本书却用了另类视角解析了鸡与蛋的关系。

  先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有一个白色的小球球,是一座小房子,咯咯哒太太想知道是谁住在这座小房子里。可是咯咯哒太太要怎么见到小房子的主人呢?她不是去敲门,因为也没有门。她得先把自己的帽子摘掉、把小靴子脱掉,再把尖尖的小嘴巴收好,把一对翅膀摘掉,把全身的羽毛拔掉,最后闭上小眼睛。咦,这不就是很书中开篇出场的“小房子”一模一样吗?从这一页页的演变,我们看到了一只母鸡变回一只蛋的全过程。当然是从外形上变回去的过程。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就好像在玩有创意的拼贴画。“小房子”裂开以后,一只黄橙橙的小鸡从里面走出来。孩子说小鸡孵出来了。然后给他的鸡妈妈——咯咯哒太太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什么主题成人会这样想,这样问。但是也许作者却是“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如果要往深里去想,想着那位可爱的咯咯哒太太,也是极富童心的鸡妈妈,她想知道“小房子”(或者说就是她生的蛋)里住的是什么样的小可爱,于是,一点点地放下家长的威严,回归到孩童的初貌。鸡亦如此,变回圆滚滚之躯,方知自己曾经是这般成长起来的。推已及人,自然就更能体谅孩童。人,岂不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会忘了孩子是孩子,而以成人的眼光、成人世界的标准来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声嘶力竭,似乎期待孩子一天长成,什么都能自己做了并且都做得完美无缺了。因为过高的期望,彼此之间有了罅隙,折磨得很。如果,能像咯咯哒太太一样,放下身段,听孩子的声音,看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与孩子共享鸠车竹马,彼此多一份相互理解,一定会和谐得很,孩子则无拘无束快乐成长,不再有压力

  我问孩子,你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什么?孩子回答,我看到鸡是怎么生蛋、蛋是怎么孵出鸡的。孩子单纯率真,对孩子来说,这本长长的红红的书里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图画带给孩子视角上的感受如同一部精短的动画片,从鸡到蛋,又从蛋到鸡,变幻的画面,却有创意拼贴的启发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咯咯哒太太》读后感(五):论鸡与蛋的故事---评《咯咯哒太太》

  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对于这个话题,哪怕是学者级别人物都可能无法真正精准定位。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开放式的话题就此一直被延续着,探讨着,争执着。

  和这个话题有着一定关联主题的儿童绘本读物《咯咯哒太太》别出心裁横空出世了。这是一个关于鸡和鸡蛋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又是突破于以往,有着别样发现趣味的创作。

  手捧着这样的一本绘本图书。身为家长的我最深刻的影响还是这本书与众不同所在。首先,这本书的尺寸就是有别于以往般的大尺寸。细细长长的身形上,赫然而力的是一个多重集合图形构成的母鸡造型。本书的主人公咯咯哒太太,也就是一只超级有型的母鸡将随后的绘本故事进行了有机的串联。随后,我们跟随着咯咯哒太太的视线,共同步入到一个寻找解答谜题的过程中。一座白色的小房子/也就是现实中的鸡蛋开启着神奇的探索之旅。有如魔法师般地不断发现,不断转变。摘帽子,脱鞋子,收嘴巴---诸如此类的转变将咯咯哒太太变成了我们困惑中的啊个球。在敲打这个“球门”的解密中,我们恍然大悟地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在见证着母鸡变成鸡蛋的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更是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故事的着眼点并不是侧重于解答究竟什么变成什么。无论是鸡变成蛋,又或者是蛋变成鸡在这个绘本故事中变得已不是那么重要。真正本书的精彩其实只是在于一次奇妙的趣味揭秘之旅。是啊!绘本故事原本就是要激发小读者们的阅读兴趣。有时候好的看点更在于简单。真正的精彩实则更在简单之中发现乐趣。远非我们成年人时间那样烦扰不请的纠结其中寻找答案。倒不如像本书一样用童真的双眼去寻觅阅读的精彩。事实上,本书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点。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去揭示什么深奥性的哲理。于孩子们而言,简单既是乐趣。品读既是新奇。假若我们细细观察,这本绘本哪怕我们倒着阅读同样也是完全讲述得通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围绕着鸡与蛋的故事;这更是一个摒弃复杂,回归简单的故事。我们可以用童真的心思去品读到奇趣的精彩。诸多看似搞怪的改变过程中,咯咯哒太太实则更让我们解读到了简单中的变化同样充斥着神奇的动感。

  不可否认,如此轻松诙谐状态下这样一个“鸡与蛋”的故事的确带给我们的孩子别样的想象乐趣。

  《咯咯哒太太》读后感(六):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幽默而富有才华艺术家爱德华·蒙松,用独到的眼光、不拘一格手法,创作了《咯咯哒太太》的故事,为“鸡”和“蛋”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作者用无厘头情节魔法师的独白创造出了“鸡变回蛋”的荒诞幽默,大人不知所云之时,故事里圆乎乎的造型、鲜艳色彩搭配、神奇的“变身大法”,早已令孩子们捧腹大笑。如何帮咯咯哒太太找到孩子?在这种互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激发。

  另一方面,绘本故事是给孩子看的,可又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艺术优秀作家一定会深谙童心。我耳边时常充斥着大人们对孩子的各种无法理解:“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好话歹话都不听……”或许咯咯哒太太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只有当我们“变”回孩子,才能够敲开孩子的心门。这里的“变”意味尊重,倾听,理解,意味着放下那份居高临下的家长威严,蹲下来听孩子说,陪他们慢慢长大。小鸡那个大大的拥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更是孩子对成人的依赖与信任。

  《咯咯哒太太》读后感(七):妙趣横生的蛋变鸡

  这个绘本在大人来看,就会联想到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无休止的问题。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幽默而富有才华的艺术家爱德华·蒙松,用独到的眼光、不拘一格的手法,创作了《咯咯哒太太》的故事,为“鸡”和“蛋”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觉得也和咯咯哒太太一样好奇,想知道这个圆圆的东西是什么,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想象。开阔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作者用无厘头的情节和魔法师的独白创造出了“鸡变回蛋”的荒诞幽默。

  咯咯哒太太是一只母鸡,她看到一个白色的球球——哦不,是座小房子!其实我们都知道,这就是个鸡蛋!但孩子看来,这也许是个乒乓球,也许是个馒头也说不定呢。同可咯咯哒太太一样,孩子们却是充满了好奇。咯咯哒太太她很想知道,是谁住在里面。于是,咯咯哒太太摘掉小帽子,脱掉小靴子,收好小嘴巴,摘下小翅膀,哎呀,还要把羽毛拔掉,闭上眼睛,然后……咯咯哒太太变成了和白色小房子一样的“球球”,这时候她才可以去敲门,“咚!咚!咚!”小房子“开门”了……这个过程中,孩子小心翼翼的翻着每一页的鲜红色彩,感受着视觉空间的强大冲击和想象力的完美结合。

  这个蛋到底是咯咯哒太太本身还是咯咯哒太太的孩子,就这个问题,我和孩子引起了争论。孩子的内心是简单和纯洁的,更是美好的。在这色彩艳丽的图书的引导下,孩子更能体会到想象的乐趣。我和孩子也按照书中的样子,剪成了咯咯哒太太的模样,然后按照书中的步骤,一点点脱去咯咯哒太太的外观,从而直到蜕变成一个最初的圆形形态。在这种互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激发。另一方面,绘本故事是给孩子看的,可又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艺术,优秀的作家一定会深谙童心。于是我和孩子又反向演习了一下书中的情节。孩子很高兴,也感谢这本书带给孩子的乐趣。这里的“变”意味着尊重,倾听,理解,意味着放下那份居高临下的家长威严,蹲下来听孩子说,陪他们慢慢长大。小鸡那个大大的拥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更是孩子对的依赖与信任。

  这个绘本色彩艳丽,装帧精美。很别出心裁的长方形的外观,给孩子留下不一样的想象空间。硬质封皮上面的咯咯哒太太和五彩斑斓的字体,都是立体的呢。里面的图形采用的是剪纸模式,很能吸引幼儿的目光。这本书带给孩子的乐趣的无穷的。如果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势,不但增强了亲子互动,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爱和尊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