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乐竟然与这个有关!
不管一个人看起来有多少值得欣赏或羡慕的地方,他一定有许多时刻,是处在低谷或不快乐的,这既然是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那就特别值得思考……
除了我们大家都能够深刻体会到不快乐之外,还有一件事情,相信是每个人都感同身受的。
在场的有哪些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说你做好饭了,在吃饭的时候,好像总得找一点东西来看着,要么是看看手机,要么看看报纸,要么看个电影,或者看个电视;要么,你走路的时候总得打个电话,或者想点什么事儿;或者,是开会的时候,可能在脑子里面已经列了一个一周的买菜清单;要么,对女生来讲,就琢磨——哎,那个人衣服在哪儿买的?……诸如此类,有没有过这样经历的人?
对,我自己也在其中,这就是心不在焉,就是手上做一件事情,心里在想另外一件事儿。还有一个用词叫“不活在当下”,在心理学当中呢,这种现象是mindful的反义mindless。
心理学家不是社会改革家,我们很多问题是无从下手,无从改变的,所以我们特别珍惜我们能够干预的事情。所以今天我要讲的内容,也是我们个人可以去参与、去施加影响,可以让自己的快乐增加一些,不快乐减少一些的方面。
心理学家发现:既然大家都不快乐,而且还有特别多的人不活在当下,多到什么程度呢?除了刚才举的那个例子之外,在包括人们认为应该是非常专注的很多领域,甚至发生夫妻生活这样的事情,都有数据表示,20%的人是会心不在焉的,所以它是无孔不入的。
那么,就有人就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想寻找之间的联系,究竟是人不活在当下,所以不快乐呢?还是不快乐,所以他不活在当下?
其实人们很难有一个简单的回答,可能这两者之间是互相转换的。但是,有一些研究提供了非常确凿的数据,发现一个人如果手上做一件事情,心里也想这件事情的时候,和他手上做这件事情,脑子里却想另外一件事情相比,后者会更不快乐一些。
这时候,人们就可能会做一个分析,说:那可能是因为他做的事儿是他喜欢的事儿,所以他才能心里想着它,所以让他快乐。好像很有道理,也的确是这样,可问题在于——即使他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是他不喜欢的,如果他心里想的是这件事儿,也会比他开小差要开心一些,那这又怎么解释呢?
后来发现这是因为人们在不活在当下的时候,他脑子里去的地方是一个非常不快乐的地方,甚至是比手上做的那件让你纠结、让你烦躁的事情还要痛苦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跟过去的一些经历有关,如幽灵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可能是后悔,可能是愤怒,可能是恐惧、焦虑。
有一位医学博士,他的名字是Marcus Raichle,我在哈佛医学院的一些资深的同事非常乐观、肯定地预测说,这位医学博士,基于他的研究,有望在十五年到二十年之后取得诺贝尔奖。
他的研究是什么呢?一般人们做研究是通过脑功能成像去看,当一个人在专注的做一件事情,比如说写作的时候,他的大脑有什么样的活动。而这位科学家他研究的是当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大脑是什么状态。
人们一般会觉得如果我就是发发呆,做做白日梦,什么也不想,应该很放松吧?结果他发现,其实不是的,大脑并没闲着,依然很累,而且,大脑当中有多个区域会同时起反应,而且反应的模式可以预测的,也是因人而异。
对于一个人而言,他那个反应的模式、反应的区间,几乎是一样的。他给这个现象造了一个词语——“default mode network”,即“默认模式网络”。
它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这么理解——想象这样一个图片,就是有很多个个体单元,个体单元彼此互相联系就形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也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当中。
对孩子来讲,网络还没有怎么形成,因为它还在搜集、建立那些个体模式,和建立个体模式之间的通径。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连接越来越交错,而且交错的沟壑也越来越深,也就是联结越来越强化和固化。
大家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如果也没什么事儿,脑子不由自主就会去想一件事情?
而且这件事情还总就是那件事儿,可能是这个阶段老想这件事儿,过了十天之后可能又老想另一件事儿,但是在每个阶段里面,你能想的事儿好像就总是那一回事儿,原地打转转,也不一定想出什么名堂来,就是这个意思。“默认”的意思就是,你只要不努力地去改变,你就会直接去它那儿了,有惯性地。
默认模式网络通常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过去的我;一个是未来的我;一个是别人眼中的我;最后一个是好坏得失的判断。
这四个方面,大家一想都能够知道,过去的我很多后悔,未来的我很多恐惧。别人眼中的我可以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有很多愤怒:你为什么这么看我?我明明不是这样!最后,好坏评价,这也是特别纠结的事儿。
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人不活在当下,脑子里想的,也就是那些默认模式网络,都去到了那些反复上演的故事情节里面去,而且那些情节又是那么多的痛苦、纠结,人能快乐吗?
而且这位科学家他还发现,默认模式网络发生的频率之高,以及它所消耗人的能量之大,是很惊人的,人80%的能量是消耗在这个上面!所以我们以为我们在无所事事,在休息的时候,其实我们在消耗。而且消耗的过程,是在继续固化、强化那个模式网络,使它更加容易出来,更加影响我们。
演讲者简介:杨意,康奈尔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为青少年、成年、夫妻提供咨询与治疗。
本文整理自随佛禅师与现代心理学家对话之讲座——《原始佛法与现代心理学》中,杨意博士演讲的部分,文字有所润色、删减。点最下方蓝字“阅读原文”,可以收看全部讲座视频。
文章正文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美化版面,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
猜您喜欢
解密释迦佛陀真身舍利之迷
你想要摆脱命运吗?
帮你厘清佛教界吃肉不吃肉的问题
解密佛陀真身舍利
长按二维码获取
了解如何参与、护持佛陀舍利,请留言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