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9 2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精选10篇

  《咸也好,淡也好》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9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一):咸淡生活幸福滋味

  幸福生活,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平常生活,是淡的,淡有淡的滋味。

  米饭咸菜,虽只是一道菜,但咸有咸的滋味,吃起来也是幸福的。喝白开水,没有茶叶果汁调味,但淡有淡的味道。咸也好,淡也好,都是生活的真滋味,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活在当下,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时常保有欢喜心,就能感受到幸福。

  常听有人说,他不幸福命运似乎总是在跟他作对。“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其实,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高潮也有低谷重要的不是面对什么时刻,而是能不能在咸淡之间,随喜随心,泰然处之

  幸福,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感受。平淡平凡的生活,看似没有滋味,用心去品味,也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那个上小学年级小男孩,羡慕别人喝汽水喝到嗳气。在堂兄的婚礼上,他偷偷地提了两大瓶黑松汽水,跑到茅房,反锁上门,一刻不停地把两瓶汽水灌进肚里。此刻,茅房里的臭味,他也闻不到了。当汽水的气从他的嘴里鼻子里冒出来,刺激得他满眼都是泪时,他感叹道:“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嗳气更幸福的事了吧!”

  “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保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那么在事物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幸福就在简单平凡的事物上,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受的心。

  就像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妻子淳珍种在家里的植物,虽不是什么宝物,但满室的花香绿叶,给生活平添了不少亮色,闻着花香,总能感受到生命的幸福。那些种在厨房窗边的香草,迷迭香、薄荷、罗勒、鼠尾草、薰衣草……让视觉得到满足时,也是做菜的好佐料,丰富了生活的滋味。

  怀一颗欢喜心。春能赏花,冬能赏雪;刮风时听风,下雨天时听雨,才能品味出生活中的真滋味。

  :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二):咸也好,淡也好

  林清玄的作品是不太适合年轻人去读的,这是昨天我在高铁上读完他这本《咸也好,淡也好》的总体感受。

  当然,这个想法可能有些片面,毕竟,我并没有读过林清玄的其他作品,所以若是说我“以偏概全”,我也是不否认的。

  一个作家,在他漫长创作生涯中,处于不同人生阶段时,所写的文字,是完全不同的,毕竟,人生阅历领悟摆在那里,若是经历年岁,却毫无所悟,这我也是不信的,何况从一个无信者,成为一个身受禅宗影响信徒,就“禅”与“悟”,肯定是有所收获的。

  说实在话,其实刚开始,我并不知道林清玄这么一个散文作家,也从未看过他的任何著作。而这本《咸也好,淡也好》,完全是因为去年在亚马逊上买新书,拿来凑单用的。毕竟是一本在受欢迎程度榜单上,颇受欢迎的作品,读者们如此这般喜欢,至少说明,这不会是一部不好的作品。

  可能看我说到这些,若是林清玄的忠实粉丝,该会大骂我一句“不具慧眼,不识明珠”才是。但,事实就是事实,我这个人的缺点之一,就是太喜欢“实话实说”,这就导致,喜欢我的人很喜欢我,讨厌我的人也很讨厌我就是了,毕竟,不是谁都那么喜欢听大实话的。

  《咸也好,淡也好》,我个人觉得这个书名颇有些看破红尘意味,也可以说是内有禅机,悟不透的人,是看不明白的。相比较而言封面上“Looking For Inner Peace”这句话,更能阐述这部作品的主题,也是如我这般的平凡人能看得懂的,那就是“寻求内心平和”。

  一个人能够成为怎样的人,除了和他这一生经历过的诸多历练相关,还和他的童年生活紧密相连,这一点从林清玄的行文里就能看得出来,在这部作品中,他曾不止一次的去回忆童年时,回忆那时母亲给家里的孩子们所做的一切,那些永远不会忘记的母亲作出的菜肴的味道,那当年甜蜜到心的冰糖芋泥。

  而所谓“禅”,其实更多与“悟”有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同样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去看,所得所想也是不一样的,但并不是谁都能“悟到”,也不是谁都能“看破”,即便看破了,也不是谁都能放下,所以禅之所以为禅,只是悟还是不够的,知行合一,方可寻求到内心的宁静。何况,我似昔人,不是昔人。

  书中的文字是优美的,所见是独到的,言辞温婉的,内蕴是治愈的。但,我之所以认为“林清玄的作品是不太适合年轻人去读的”,便也是为此。毕竟,如果一个少年人,一个年轻人,所见所说所思所想,如同一个经历世事老者,看破红尘,无欲无求,虽所于此无欲则刚,但却也是暮气沉沉的。年轻人之所以“年轻”,很多时候也是和“冲动”“执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愚蠢”有关的。毕竟,人只活一次,应活在当下,在合适年纪去做合适的事情,才不枉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就像是一个婴儿刚出生,所有的人都祝福这位孩子以及的他的父母,并期待着他的未来。而此时却有人说,“这个孩子将来总有一天是要死的”,虽说这是一个无法逃脱的结局,说的也不错,但这人肯定是会挨揍的。世事艰难,人艰不拆,这是基本的,在该祝福的时候就去祝福,有些想法放在心里就可以了。毕竟,大道理谁都懂,但有些道理,却是不该拿出来乱说的。

  清玄的这部作品便是如此,内蕴菩提,万事皆空,但那些勘破与放下,并不是年轻人应该去做的,人年轻的时候,就该“蠢”一点,执着一点,去冲去闯,去梦去想,去受伤去哭泣。至于淡然和坦然,那是中年之后的人才该去反思的事情。

  但林清玄作品中有些话却该是写给所有年纪的人的,那便是“活在当下”。

  然而,人们现在也常说,“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如何去寻求内心和言行一致,其实是每个人都该思考问题

  如果说,现下市面上的励志文字算是“鸡汤”的话,那如林清玄的作品,该称得上是“燕窝汤”才对,内涵营养成分没得比,但却也不是年轻的我们喝得起的,所以这样的作品,该再过上一些年去看才好,那时才会收获甚多,而不是像现今这般,感觉太淡了些。

  毕竟所悟,尚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时候,正历经万丈红尘,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而去,待到何日勘破这一切,再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内心境界时,才会真正勘破“人生一世,即苦也甜”,届时才无所谓“咸也好,淡也好”了。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三):笑指白莲心自得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林清玄的文章如其名,清静而幽玄,再平常的事物在其笔下都能与其内心之中的清静相契合,令置身尘世之中而生起的滚滚物欲在其字里行间而化作清凉,其中流露出的智慧人体会到内心宁静的力量,让躁动的心退守于安宁,令萎靡的心受到激励,每每读来总能令人意解心开获益良多。

  《咸也好,淡也好》收录了林清玄多年来与生活相关的文章四十九篇,按其在序中所言,这些文章意欲在生活之中找寻出幸福的真相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事物就越能返朴归真,所以他的文章从来都是简朴无华却又极具智慧的,这其中表现出了对世事的淡然,亦有对人生的超然

  林清玄早年的文章以生活万象启发智慧之机用,当年而立之时入山求法,深入经藏,凭其过人的悟性令其探究着生命的本质。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都有了新的非凡的认识。下山后的林清玄其文风虽无变化,但所写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如果以此为分水岭,从前的文章显现的是其开阔胸襟同情包容;而后所书写的则多了一份禅意,流露出的尽是慈悲与欢喜,其引经据典中字里行间便将佛法大意点拔清明

  于是文章之中便有了百丈怀海、居士庞蕴、沩山灵佑、黄檗希运、憨山德清、鸟巢道林这些佛门祖师大德的名字。禅门公案常被例举于文章之中,机锋交替间自性流露其中。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感受花草灵性树木的敦厚、鸟兽的机敏,将花叶尽是菩提,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法作精彩演绎

  林清玄的文章里时常会提及花,如书中收录其代表作心田上的百合花》,写了一株对自己深信不疑百合幼时杂草无异却坚定相信自己心中的信念:“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花朵。”在唏嘘与倒彩中坚定地努力生长,终于蕴含在种子内的能量释放,开出那洁白秀挺的花朵,生命的绽放远胜于任何言语的辩解。自然界与世无争的植物,有着与人相同的生命力,但往往它们更懂得如何实现真实的自我。“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正是这样一种力量,才令一株百合繁衍出一个“百合谷地”。百合所呈现出生命的力量与美丽,正是林清玄对生命态度的物化,每一个人都应当如这株百合一样,应对自己的生命付出最大的努力。

  林清玄在《荷花之心》中提到这样一个禅门公案,有禅者问智门禅师:“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说:“莲花。”禅者又问:“出水后如何?”智者说:“荷叶。”引出这则公案的是作者对荷花变化的细致观察。一群摄影者的喧闹声荷花垂头低眉,当回归宁静之时荷花又抬起头来。发现植物对外界有着感知能力,已并非什么新鲜事,正如其在文中所说:“如果我们能以微细的心去体会,就会知道植物的欢喜或忧伤。”一如常人受外境影响而令内心产生欢喜或忧愁一样,如何我们能时刻的觉察内心与外境的尘缘而不受其影响,便能自在无碍。反观明净自性,“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禅的本意,这是一种体悟,但能悟到什么,便是禅门里的功课,需下功夫之处。

  前后二者有着非常的境界,《百合花》有着对生命价值实现的目标,而《荷花之心》则是一种对自性的契入。自性,便是《心经》所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离开生活,佛法也将无所是处。林清玄的文章便是处处依着生活,发现生活;时刻观照自心,不住于其中。当人们对幸福的认识还沉溺于生活品质时,林清玄已然进入了对生命品质更高的探寻与实践之中。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四):那个总是被你遗忘的人

  很多人想起母亲,就会想到母亲做的美食,细心侍弄食物的她,感觉像在侍弄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但我对母亲味道的记忆,似乎没有那么的美好…..

  从上大学开始,我就离开了家,但所谓离开,也只是离家两小时路程而已,且坚持着两周回家一次的频率。每次回家,老妈总是变着方的做好吃的慰劳我,虽然,上学总在混日子的我,身材已经日渐圆润

  不知何时,我突然爱上了红豆饭,随口只跟老妈说了一句,但每次回家吃饭,我基本上就没见过白饭了。在持续了两个月的红豆饭后,老妈竟然在西红柿鸡蛋的时候,也做了红豆饭,请想象一下鲜红色的西红柿搭配暗红色红豆时的感觉,瞬间食欲全无的我,低着头幽怨的说:“妈,其实,我没有那么爱吃红豆饭。拜托,以后就别做了好么?”老妈如我所料的怔了一下,然后说,“好,那你以后想吃什么,就提前说,我做给你吃。”

  以后的日子,每每我要回家,老妈势必提前两天问我想吃什么,有了前车之鉴后,我奶声奶气的说:“随便啦,你做什么我都爱吃!”直到有一次,晚上突然跟老妈说好想吃鸡蛋啊!第二天的早饭,就真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了,她老人家煮白水蛋,摊鸡蛋饼配着蛋花汤,不知道同样作为鸡蛋的它们,相聚在胃里后,会有怎样一场对话。这是我老妈热气腾腾的爱,估计你们的老妈也不会有太大差别

  食物是连接子女父母非常关键东西,每个人对于故乡怀念,大部分都是从怀念母亲做饭的味道开始的。

  比如林清玄在《咸也好,淡也好》中写过对于母亲味道的记忆:

  “每到冬寒时节,我时常想起幼年时候,坐在老家西厢房里,一家人围着大灶,吃母亲做的冰糖芋泥。事隔二十几年,每回想起,齿颊还会涌起一片甘香。 冰糖芋泥对我,不只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感觉,是冬夜里的暖意

  最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冬夜里吃冰糖芋泥的经验,母亲把煮熟的芋头捣烂,和着冰糖同熬,熬成几近晶蓝的颜色,放在大灶上。我们做完功课,给检查过以后,可以自己到灶上舀一碗热腾腾的芋泥,围在灶边吃。每当知道母亲做了冰糖芋泥,我们一回家便赶着做功课,期待着灶上的一碗点心

  我成长环境是艰困的,因为有母亲的爱,那艰困竟都化成甜美,母亲的爱就表达在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食物里面;一碗冰糖芋泥其实没有什么,但即使看不到芋头,吃在口中,可以简单的分辨出那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爱在困苦中是最坚强的。  

  在寒流来袭的台北灯下,我时常想到,如果幼年时代没有吃过母亲的冰糖芋泥,那么我的童年记忆就完全失色了。”

  今年十一回家,老妈照例做了我最爱的土豆。刚出锅我就迫不及待的拿筷子去夹,还是熟悉的味道,不过,这盐放的也太多了吧~放下筷子,刚想对还在厨房忙碌的老妈抱怨,却被老爸打断,悄声说道:“你妈最近记性差了,烧菜不是忘了放盐,就是放两次盐……”

  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也许是从未想过,那种早已熟悉的母亲的味道会发生改变。从来都是笑呵呵问我爱吃什么的这个女人,何时开始就花白了头发,记的事情也不能太过复杂?

  而我呢,总是将最好的脾气给了不熟悉的人,却往往将最差的耐心,留给了她。食物无论咸也好,淡也好,只要是妈妈的味道,一切都好!寒来暑往,又一年的春将至,拿出哪怕一分钟的时间来体恤她吧,比如打个电话,问上一句:妈,吃饭了么?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五):不是很适合年轻人读

  第一次读这本书,22岁,刚毕业出来工作。

  该书是林老师不同时期的散文作品,整本书就是散文的拼接,各揖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读起来,可以随手拿起,也可以随手放下。由于是散文,所以读起来并不费力,适合晚上入睡前小读一会。读起来并不费力,这句话可能有歧义。散文往往是能带给人思考的,但本书却没有把我的思维调动起来。全书读下来,我找不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说明我年龄,不是此书不好,而应该是不适合我。

  全书的主题是“品味生活中的真滋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对禅的认识,林老师将生活与自己的感悟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由于没有太多的生活经历,未经历过人生的浮浮沉沉,我无法找到共鸣之处。同时,林老师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禅学,我对此没有过多的涉及,读起来便无法入脑。

  作为一个年轻人,自然要流露出朝气磅礴,永不服输的精神状态,过早的强调以平淡知心面对生活,并不是这个年纪该做的事。但,感受生活还是应该的,在年轻的时候,慢慢培养自己的心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滤去一些浮躁,在身心的成长中慢慢积累。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咸淡在心间!

  生活就是如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咸淡在心间!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幸福的事是什么?清晨一睁眼,我还在呼吸,我还活着。”

  是的,深吸一口气,昨晚睡前的疲惫与不快已随眼前的春光美景而一扫而光,活着真好。

  人生不易,忙忙碌碌一辈子,有快乐也有失意,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到不顺心的事情上,会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烦恼而陷入深深的自责、痛苦甚至恐惧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忘记了生活本该应有的精彩与快乐,总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倒霉这么不顺,其实当你换个角度,睁大双眼看看周围的人,发现原来大家都有同样的境况,不过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决定了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幸福指数罢了。

  没有了阳光的天空,有人认为是阴沉沉的感到压抑,而有人却认为暂时没有了耀眼的阳光,会让心更沉静下来,因为太阳总会有露出灿烂笑脸的时候。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句话说得好:“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身处泥泞也要有个好心态,也要往远处山上看,看那满山花开的美艳。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七):或咸或淡,那都是生活

  自少年时代起,便格外地喜欢林清玄的散文。那时只是觉得他的文字不晦涩,不艰深,读来如清风一般。但如今再读林清玄的文字,在这清淡之外更多地感受到的却是舒服。能把文章写得让人读后特别舒服的人,他内心里,也一定是恬淡安适的。

  林清玄的文字最妙的地方在于特别值得品。有些励志文学虽然文笔不差,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但看后总觉得是与自己的生活“隔着”一段距离。而林清玄的文章中记录的事情,则大多很具有生活性,有些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清新隽永,读完放下数日之后,再去读它,心里依然感慨万千。

  好的文章,在反复读后依然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撞击。在林清玄的文字里,揭示的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的是人生哲理。只是他善于把捉人生中极平常的人事物,从不因为某件事情“小”,而直接忽略掉。

  林清玄用那些日常小事告诉读者: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啊,不论是咸是淡,都别具一番滋味。而这不也正是点醒人们:禅心智慧与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分别呢?一念迷,转念悟,能够在生活的咸淡中品出其他滋味自然是好;但如果能在平淡的生活里安然地享受着平淡,这何尝不是乐事一件?

  大风大浪、大起大落的人生看似很具有传奇性,可平平淡淡的生命体验,又怎么能说一点价值都没有。如果有人说平淡的日子没有乐趣,平淡的人生没趣味,那么必然是个不懂生活之人。且看林清玄的文字里,极少见到波折起伏的故事,也极少有强烈炽热的情感表达。可正是这种咸淡适宜的文字,不正是很贴合我们的生活本相吗?

  林清玄的散文,节奏很慢,很舒缓,充溢着禅意,是一位对生活深有感悟的长者在分享着他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他的一些观点或许并不能使每个人都赞同,但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智慧以及对生命感受的深刻,却足以打动每一个读过他的文字的人。曾有人惊叹于林清玄的文字里传递出的禅意,惊异于他是如何在平淡生活产生那么多感悟。可细细想来,修行与生活不即不离,所以,那些平淡琐碎的故事里便见出了真实的禅意。

  弘一大师曾对他的老友说过,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便是真正懂了生活的人才能生出的智慧。而林清玄的文风便如同是弘一大师的道风:既能在平淡中见出真本色,也能于琐碎中看到真禅境。若是心中无禅无智慧,断然是无法写出此种文字的。有时候,真正的禅意不是让我们远离尘烟,远离世间,远离人群,而是在描摹尽人事百态后,那不刻意地一句话,便可尽得禅意,现出无限机锋。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八):梅花落在玄间

  文/沅芷澧兰

  散文中绝佳之作。之前买过林清玄的经典之作《在云上》、《玄想》、《清欢》,里面的每篇散文都别有一番味道,一花一树、一沙一叶都能赋予禅思妙想,进入生命绝佳的境界,每每读来心境平复、静喜;绝大多数文章都很喜欢,如《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梅花落在玄间》、《最后一泡茶》。慈悲、柔软之心、清净之心,想来先生境界是极高的了。以下是读先生之前的文章的随笔。

  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

  有一些花,总在月光中开放

  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

  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

  特别喜欢林清玄的文字,文如其名,清秀淡雅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启人思索。他是那么善于发现身边的一切,一星一月的智慧,一泡微妙的清茶,圣哲云集的禅意,风雨花香,文字落于纸上,思绪在行走,就像梅花落在弦间一样自然、宁静,赏读着,一缕缕的幽香就会从弦间弹出,久久弥漫。

  先生说:“我希望我的文学能够站在一切物质之上,穿梭于,灵性和人情之间;就像我但愿生活能平淡有味,不拘限于欲望之中。”以至于每读先生的一小篇散文,一小段话甚至一小句,总会有莫名的感动,就连文章的标题都他都起得那么有诗性,那应该是内心本存的诗意吧。“茶中香味,只有一时”于某个安静桂落的时刻,喜欢慢饮先生的一泡茶语。偶尔就着壶吸一口茶,自斟自饮,先生觉得那是十分逍遥自在的事情。先生喜爱饮茶,一生都对茶道入迷,但他更追求如茶一样平淡的人生。“喝茶、创作、生活是人生的必然,但喝到永难忘的好茶,写出动人心魄的文章,体会感动肺腑的生活……则是生命中极其珍贵的偶然呀!”

  “温柔的一瞥”是什么呢?可以是怒气向内心的宽容、邪恶向善的转变。生活中如果能时时有温柔的一瞥,心的领域将会变得多么广大,如大海和天空。“孔雀的独舞”中先生在瞻仰日本诗人土井晚翠的雕像和看到诗人手迹《荒城之月》时写道“站在凝雪的山顶,我敬礼了松,敬礼了樱,敬礼了荒城之月;不是为了铜像,而是为了心象。”

  惊叹于伟大的作家和诗人写出那些伟大而扣人心弦、引人共鸣的大作品。而伟大的作品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境界,并且是必然经历了时间和风雨的挫折才能诞生的。如果感到郁闷或烦躁的时候,就安静地坐下来,翻开那淡色的书皮卷;凝神听听自然的呼吸,想象在古老的寺里,一老者抚琴,梅花熏香,想象着香沉于弦的意境,心中便会有沉淀的安宁,即使是很短暂,却也弥足珍贵。又或者有感于书中字句隽美,轻吟几句,泡一杯小茶,看茶叶浮上浮下,慢慢舒展,然后沉淀。人生不也当如此,遇事能静静地思索,凡事都会有解决的办法。

  冬去春来,蜻蜓点水;星月合一,怀抱无语;梅落留香,泥土骚动……潮起云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们是不是也能从然呢。

  “净几横琴晓寒,梅花落在弦间。我欲清音无句,转烦门外青山。”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九):活在当下,欢喜由心——《咸也好,淡也好》

  《咸也好,淡也好》是林清玄有关生活的散文集锦,记录了他对生活中一些平凡小事的所思所想,篇幅都比较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林先生把生活与禅意相结合,从生活中悟出禅意,从禅意中窥见生活的真知,以点滴之水,领悟江河之姿。细细品读,心也会慢慢沉静下来。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即使如今生活富裕的人大多也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岁月。贫穷的年月人更容易满足,一瓶让人喝到打嗝的汽水,一碗不掺红薯的白米饭,就是满满的幸福。而富裕生活中的人们却有很多烦恼与不快,收入的增加,美味的食物,精致的生活都已经无法让他们得到满足,他们丢失了曾经在最困难的日子也不曾失去的快乐。“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心不自由,快乐便难以获得,心若自由,快乐便会失而复得。

  但这是不是说人要放弃追求,满足于平凡的生活呢?当然不是,不管哪个年级的人,都不该放弃人生的追求,不该放弃自己的梦想,不该放弃美好生活的祈愿。唯有保持向往美好之心,并脚踏实地的坚持,才会有希望。

  只是在追寻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纠结于结局,把自己束缚在那样的方框之中,而忘记了体味生活的滋味。痛苦也好,快乐也好,咸也好,淡也好,都是生活的味道。痛苦是为了让人更好地明白快乐的意义,咸淡的对比也才更有滋味。不盲目地在意结果,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殊不知,无心插柳柳成荫亦是别样的美好。放慢脚步,才能专注于过程,专注于过程,才能更好的达到目标。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尽相同,但是内心的满足才能带给人永恒的快乐。静心聆听,仔细观察,花开叶落均有声,云飘水流皆是情,生活的美比比皆是,只有饱有生活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宽容的心,才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枯枝落叶也是美,残垣断壁也是美,晨曦有晨曦的美,夕阳有夕阳的美,年轻有新鲜活力的美,成熟有稳重含蓄的美。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同,失去的永远都是最美好的,那么现在的经历便是下一秒的失去,好好体会现在的感觉,好好把握现在的时间,用力过好现在的每一分钟,现在忧伤、幸福、彷徨都是最真实的感受,每一次的沉淀,都会让我们更明白生活的意义。

  林先生对佛学禅宗有很深入的研究,文中有很多偈语,非经历过生活洗礼的人不能体味,而他能从中悟出生活的真知,跟他的人生经历也不无关系。他把他的感悟付诸笔端,给读者以提醒和指引,劝诫人们面对苦难的生命的最好的修行方法,便是面对,面对生命中的一切。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谢;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活在当下,活在最真实的生命里。

  《咸也好,淡也好》读后感(十):《咸也好,淡也好》:咸淡酸甜,自在人生

  文/吴情

  有人曾扬言,散文已死,二十世纪是小说的时代。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相较于小说创作,散文写作似乎更容易上手,也更容易出佳篇名作。其实不然。就中国文学而论,先有诗歌,后有文章,再有传奇、话本等小说的前身。套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过,这里的“一代”与其理解成“某一特定的时代”,不如视之为一文体独特的发展脉络。不同文体之间缺少可比之处。因此,诗歌不见得比小说好写,散文不一定比小说容易下笔,特别当散文家致力于散文形式的创新时。

  散文创作上,以台湾文学为例,成就不凡的作家不在少数,比如梁实秋、余光中、张秀亚、张晓风和林清玄等,风格各不相同。梁文平淡朴实,余文大开大合,张秀亚文章典雅深秀,张晓风的文笔“亦秀亦豪”(余光中的评价),而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林清玄,作品则富有禅理,微言大义,以禅学义理关照现实人生。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新闻记者出身,而后专事写作,而立之前得遍台湾几乎全部文学大奖。三十几岁,因人生风波不断,林遁入深山修行,后完成“身心安顿系列”和“菩提系列”,深刻影响了全球华文读者。我读林清玄先生的文章,老实说来不过最近几年,跳读加精读。林先生的文章,于禅家玄机之外别有一番哲理,总能达到“曲径通幽”之妙,这样的作品即《咸也好,淡也好》。

  所谓咸淡,都是味道。“以味喻人生”,林先生并非首创;但以平常心感动人,莫有能过林者。世间万态,常态最难。苦辣酸甜,百味人生。佛家说人生本苦,但真正让我们内心痛苦的,或许并非外在的客观环境:物欲横流的现代世界。相反,而是我们内心的跃动妄执和欲念。恰如林先生在《咸也好,淡也好》一书中所言,“住在乡下的日子,真的感到单纯的心情是一种最美的心情,在城市生活的日子,我们每天总是在追求一些目标,生活的过程往往就在无意间流失了,加上我们的追求愈来愈复杂,使人人就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所谓城与乡,并非景观建设之别,而是反映在人内心上欲念的增强或衰减。大道至简,人,可以有欲望,却不能有过多的欲望,为欲望所钳制。

  关于幸福的探讨,哲学史和现实中都很激烈。何为幸福?如何才能寻得幸福?对个人而言,都很关键。我们虽承认“幸福”这一概念的观念性存在,然而,对于“幸福”的定义和理解,却始终维持着谁也无法完全说服谁的局面。在林先生看来,同世间万物类似,“幸福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幸福不光涉及外在物质条件的满足,还包括(更重要的是)心的填充。因为,“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有人践行“有情饮水饱”,有人却一再坚持,“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孰高孰低,自见分晓。

  幸福固然美好,但达到幸福却不很容易。不过,阅读《咸也好,淡也好》一书,你会发现,以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一切,幸福便会悄然降临。所谓的平常心,包括不焦躁之心和感恩之心。凡人生活,有苦有甜,聚散依依,“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以平常心待之,应“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已然如此,再多人力无法转圜,不如索性随它发展,以不变之心应万变。看似无为,实则“无所不为”。生活咸淡都有,苦乐相伴,须铭记痛苦,却也应感恩快乐。人生短暂,与其哀叹,不如细细品味每一粒米的味道,如诗人周梦蝶那般。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