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4 20:4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说》读后感精选10篇

  《白说》是一本由白岩松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说》读后感(一):跳高

  白岩松的这本《白说》,看了两遍了,我想该是时候记录点什么了。

  我承认,也深刻认识到,我是个思想成熟的很晚很缓慢的人,相对于一般人的成熟时间速度深度,我差了好几个层级,但是我很明白,这是上帝给我的时间表,我不懊悔,也不遗憾,这就是我,我告诫我自己,不跟快的人比较,不会失落懊悔,不跟慢的人比较,不会狂妄自大

  白岩松的人生经历少见的,在我的生活圈里是没有这样的长辈的,没有他的见识,没有他的阅历,没有他的思考,没有他的表达。所以我受益匪浅。但是,我真的有点困难欣赏他书皮上的格子衬衫,白点领带和竖条西装。我还是不懂,知名主持人的这种着装审美实在汗颜。无论哪方面,他有一套自己的准则

  他采访过的人,真是多,形形色色各行各业,而且都是在各自的行业成就者,这就造就了他能博采众长地吸收别人的人生经验,比一般人要更加厚重通透。但是,我也觉得,30岁的人没必要完全懂得40多岁人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每个人不同,每个年龄段遇到的问题不同,如果已知了“标准答案”,那么“做题”,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应付了事。

  有时候,他要表达的东西有点绕,其实我想,他是想表达一件事的很多个面,很多种情况,不单一,不侧重,客观全面,又有的放矢。这样的语言表达功力,确实很厉害需要阅读和时间的积淀。可以学习一二。

  他通过很多事,通过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这种明白是真的明白,就像我们儿时背诵“人生若只如初见”,只是背诵而已,当我们亲身经历了一段开端美好过程曲折结果惨淡的刻骨铭心之恋之后,突然有一天回首,心里不自禁地冒出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个时候,才算是真的明白,什么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白岩松真的明白了很多事情来龙去脉,真的明白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些事情往往是人性,人生,历史国家,这样的大格局的事情。这些让我受益匪浅,填补了很多我的人生经历的空缺,同时,我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待一些事情,用什么方法分析一些事情。这个对我来说,很重要,是我急缺的。

  他虽然言辞很“犀利叛逆”,但能清晰感受到他关于人性,人生,历史,国家的客观思考和表达,他正视,他分析,他有希望,他还是很有“正能量”的。

  他的书,如果让那些激进分子看到,也许能得到理性思考;如果让那些懒惰倦怠分子看到,也许能激起斗志;如果让那些志得意满分子看到,也许会重新审视,再度出发;如果让那些低谷失落分子看到,也许能重拾信心勇往直前;如果让那些造谣生事分子看到,也许能吓唬警醒。

  最后,我想说他最感动我的话,也是我目前最需要的话:哪个体育项目和人生最相似,我说是跳高。即便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手,即便你已经获得最终的掌声,也仍然要把横杆再升高一厘米,进行又一次的冲刺。跳高就是这样的运动:你一定要以最后一次的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

  我想,他是不是想说,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超越自己。

  我把这一篇写了很多,还有很多很多心里似乎明白又不太清楚而没写的文字作为2016年的总结,作为2017年的祈愿。

  《白说》读后感(二):细思极恐的地方

  白岩松的白说里面有一个段落印象很深很深段落,老白去台湾的慈济基金活动,基金会里的医生说我天天治病救人,这是天大的福报,为什么医患关系会导致我们如此不堪?当时我看完觉得医生有信仰也是好的,常见生死离别也是比旁人修行更为精深!

  可是突然有天在开车的时候想到王晋康科幻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居然让我毛孔悚然⋯⋯病毒不管从哪方面讲都属于生命犯愁,医生这个职业为了本名族的文明延续,断然扼杀别的族群的生存权利(虽然在扼杀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布满荆棘),这样符不符合他们的信仰?

  杀戮,造就了无边的业火,这业火烧在医生身上就是她口中的医患关系紧张大众的不理解,不止这样,我的大学同学告诉我:医生的家庭一般来说不会很美满(相对来说),自己也有悄悄验证,果不其然,也可能境界不高,圈子太窄吧?

  白说,一本央视名嘴的言行记录,和论语不同的是,我要花钱才能读到,老白的一些话看上去貌似很有道理,但是此书的出发点是以新闻人和对大学生所说的话,工作一段时间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回过头来再看就显得无所适从

  《白说》读后感(三):白不白说,得看您。

  在这个世界上有四种人,用四个词来概括就是聪明/懒惰/勤奋愚蠢/,最优秀的人聪明而勤奋,二等人聪明但懒惰,三等人愚蠢又懒惰,最糟糕的是四等人,愚蠢却勤奋,最害怕的就是这第四种人,愚蠢却勤奋,我不知道你属于这其中的哪一种,但都希望可以听听我接下来要说的。白岩松算是一个时代新闻的标志人物吧,我起初对他的记忆是主持东方时空和主持感动中国这两档节目,一个总是在报道新闻的新闻人,一个总在诉说故事媒体人,他的话不谄媚,简单直白,像他的人一样不做作,总是想替老百姓说点什么,并竭尽全力

  《白说》是白岩松整理自己多年的演讲稿编辑而成,他把每一篇的演讲,又重新看了一遍又重新写了自己的读后感,有点像长大后的我们在翻看自己小时候照片和当年写的日记一样,这其中的一定会有勾起你当年的回忆心情,但随着时间的迁移,你现在在回头看当年所写所悟也一定会有现在的感情变化和新的感受,这里面有对岁月,有对当下,更有对未来的不同感受,但有几个点是一直坚持的,也对我的影响最大,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聊聊

关于读书

  我曾参加过一个读书的节目,那一期邀请嘉宾就是白岩松,我很幸运在现场目睹其风采,他比我在电视上所看到的要瘦小很多,但人格精神,说话的时候还是很沉稳回答每一个问题,有着新闻人的严谨和格局,当主持人让其按照节目惯例给大家推荐书的时候,白岩松说我很少给人推荐书,因为每一本书对我都有影响,因年龄不同读出来的味道也不相同,但非要推荐一本的话,我会推荐新华字典,因为这本书对我的意义甚大,每一个字,每一个解释都是让我能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在《白说》这本书里白岩松谈到了很多书对他的影响,每一本书都对其生命有一些印记,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也会给你不同的营养互联网大门打开了,世界的门也随之打开,但也是有代价的,白岩松说有些书籍看了目录就觉得读完了,有的书读完三分之一就觉得理解了,但有的书你读了好几遍才觉得真正的悟出道理来,阅读图书还是要选择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攀登它,你甚至应该找一些你读着“别扭”的书,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找一些跟自己气味相投的书,往往提高挑战就在于那些跟你有一些不一样的书,要是能在其中读出乐趣,那才是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

  读书是一个人的旅程,你的焦虑也许不会因为读了书就减少了,但你总会在知道很多人在转折点的种种做法,从而给自己多了一个选项,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读到自己。

关于历事

  也许你和我一样都没有经历过很多苦难和故事,也不会像白岩松一样采访和见证过很多事情的发生,我就说件小事,我常常感叹自己什么都没干就到这个岁数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老了,可是很多事情自己却做不来,就比如恋爱,我们都习惯于两个人拿手机互动,真的见了面反到不知道要说什么,经历的越来越互联网化,越来越国际化,可真正的感受到的和经历过的反到越来越少,也更让现在的都市人有一种孤独感,我曾看一些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常常会让我心如刀绞,这感受一方面是情节设计的精妙,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经历的事情很多后,所生出来的感受,让人觉的触碰心灵,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导演拍出的影片对人的感受是不一样,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混了”很多日子,我希望看文章的你,在三十岁之前拼命折腾尝试,不需要考虑物质回报,经历的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优秀是什么,但是一旦过了三十岁之后,你反到要做减法,打深井,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

  历事,是我们每天所必需面对的,只是有些时候我们习惯了安逸,反而对变化和不确定让人产生很深的焦虑和害怕,三十岁之前多做加法,尽可能让自己多体验,三十岁后反而是个转折点,请做好减法。

关于理想

  理想这个词已经快被说烂了,因为说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从幼儿园开始被问起,你的理想是什么?可有一点你是否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小孩子对理想的确立很确定,越大反而对理想越不在乎,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前一阵子看了大鹏导演的电影《缝纫机乐队》,看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开心,可在笑的背后我还真被这个为了理想打拼的年轻人深深吸引,找来的他的书一看,电影里的很多情节正是他自己为了理想而所经历的人和事,在看他的一路走来,更觉得有个东西支撑着它,那个被人说烂的‘理想“,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很幸福,虽然在寻求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阻碍,可这就是理想的魅力,它真的会在你迷茫的时候显示出光芒,然后引导你进一步的靠近它,我算是一个积极的人,不过总是伴随着纠结,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我现在容易纠结,就是因为我不记得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了,看到别人取得收获,为其开心的同时,也在逼迫自己,而只是照葫芦画瓢内心深处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关于理想,希望你能早点找到它,然后所有人的建议和经历,才会变成你去实现它的心法,才会激励着你,但前提你得找打它。

  谁的话也不能兴邦,也不能丧邦,声音只是一种表达,白不白说,能不能有效果得看您。

  《白说》读后感(四):读书工程

  目录:

  “岁月”篇章

  第一卷,幸福

  第二卷,创造力

  第三卷,失败

  第一卷 幸福

  1. 物质的满足同时也带来精神与情感缺失。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时,人已经出发很久了,以致于就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出发了。

  2. 年龄的增长同时带来对人生更多的怀疑。中国男人到了中年,日子也快过了一半了。在风雨洗礼下,也开始思考人生的三大关系。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内心世界的关系。在与问题不断纠缠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进取。

  3. 幸福当然与别人有关极端来说,这就是人们不幸福根源。“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

  4. 幸福与国家有关,与个人有关。

  5. 幸福与宗教有关。国人的宗教就是人民币

  6. 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有的人努力奔跑,跑了很久都没能到达终点。”

  7. 人生有90%的平淡。“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何不开开心心的过呢?”

  8. 本章用词朴素,举例生动,采用更为接地气演说内容分享的是他的人生阅历,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历经沧桑后的沉静

  第二卷,创造力

  1. 有一定的闲人改革。辞退不合岗位要求的人。让职位有所空缺。

  2. 有一定的闲钱。按劳分配

  3. 有了闲人,有了闲钱。可以吸附“大脑”。经常是前面在播出节目,后面的人在研发新节目。

  1. 无用的东西。比如,脱离了保暖与遮羞实际功能的,只注重款式、感觉、设计的服装

  2. 有用的东西。功利性的进取。

  3. 将“无用”与“有用”相结合永无止境探索。“自强不息,永无止境”。才是大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4. 当国人开始发呆,开始思考一些没用的东西,开始与众不同,开始仰望星空时,国人的创造力指日可待。他们经常停下来面对自己,成为自己的朋友,与自己对话,与时空紧密相连。在片刻的休闲中,更透彻地理解生命。

  5. 创新包括独特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自由人心

  1. “闲逛”是没有用的。比起仰望星空,人们更喜欢功利性地直达目的,其追求的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 “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带来的好处。”

  1. 哪一本书塑造了我?我不知道。我看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了我的成长过程。

  第三卷:失败。

  1. 一帆风顺的时候,船长是不需要做决定的。

  2. 你输的不是当下,而是造成当下的种种历史。

  3. 与其想着怎么赢,不如想着怎么输的不失尊严

  4. 更喜欢出过车祸司机。老司机不像刚上路的新手,对什么都不在乎,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经历过苦痛的人,更为谨慎小心

  5. 你的智商决定了你与谁竞争,而你的情商决定谁才是真正的幕后玩家。

  6. 女孩写下了自己考研失败后又重新备考的心路历程。经历了这样的打磨之后,不需要别人再怎么教导她。不关心你们受到过多少的称赞,只担心你们没经历过像样的挫折。

  7. 今天输一场,隔天输一场。或许会得到稀里糊涂地获得像样的成就。但绝不会像“三连冠”一样,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8. 上帝比你更为着急,你的成功。不如对未来抱有好奇。Keep calm and Carry on.

  9. 这一卷是写给大学生的。但我觉得对任何一个在迷宫里行走的人,都适用。

  《白说》读后感(五):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有何意义?

夕阳下的西湖

  有一位我们熟知的新闻媒体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生在内蒙的一个牛棚里。他喜欢踢足球,还与奥运会特别有缘,曾经在2001年参加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加入WTO的报道。2012年主持伦敦奥运会闭幕式,2016年担任里约奥运会的解说,并担任2004和2008年两届奥运火炬手。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他却还未开通微博,没有微信,没有蹭热点,上头条。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想有人打着“白岩松”的旗号,向老百姓传播不实失真的信息和谣言,坑蒙拐骗,祸害人民

  是的,他就是白岩松,一位敢于说出真相的新闻评论员、主持人和记者,并在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他的主持风格很广,除了主持我们耳熟能详的《新闻周刊》、《新闻1+1》、《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等栏目外,他还主持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甚至还主持过2008和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白岩松给我们印象最多的可能就是表情严肃、眉头紧皱,说起话来犀利、一针见血,让对方无所遁形。但其实在镜头以外,他还是一位非常风趣幽默的“段子手”,经常是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敬一丹就曾在杨澜访谈录中说过“喜欢和白岩松聊天,和他聊天火星四溢。”这一点在他的新书《白说》里,就看的出来。

这本书的封面

  比如书中的这些句子:

1. 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2.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里。互联网时代更强化了这种概念,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3. 面对误解甚至有时是曲解,也总得努力去理解。我很少辩解。4. “忙”是“心亡”。5. 你们要相信,白岩松说的很多话不是句号,而是问号;不是答案,而是问题。6.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

  除了语言表达上的吸引力,这本书里的内容也同样非常精彩,里面的内容全部来自于白岩松在各地做的演讲,上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收复台湾,中国改革与危机等大话题,下到国民信仰、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教育等民生问题,都有谈到,其中很多内容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不断刷新记录的“地王”、滥用抗生素的后果等等。

  除了这些时事热点新闻之外,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同时也是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白岩松对于音乐和阅读的见解,这两个都是无国界的文化,人与人之间80%相通的地方都是由音乐、阅读、艺术这些精神上的事物联系起来的。

  对于白岩松来说,他的阅读历程就有四个发展阶段和意义:

  1、第一个十年,为他打开了世界的大门。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比草原更宽广。在这个阶段,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因为如果没有《新华字典》,他就不会认识那么多字,就看不了那么多书。

  2、第二个十年,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朦胧诗选》。过去是世界为你打开,你只是好奇的去了解。到了诗歌这个阶段,你的心情开始跟它碰撞,它替你释放,替你表达,同时也在塑造着你。

  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

  他的文风有三个主要的出处:朦胧诗、眼滚乐、古龙小说。

  读书的时候不要总想着当下有没有用,生命不能只看到外在有用的东西,也要学会汲取很多无用的东西,无用为有用。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谴有涯之生。”

  无用,不带目的,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前行的方向清楚了,路也就走的更踏实了。这无用谁又能说不说有用的呢?

  3、第三个十年。对他非常重要的书,是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一部三卷本的小说。

  当他读到这本书时,故意的将它读的很慢,因为当我们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时,是不舍得不愿意太快跟它告别的。

  这本书引出了阅读的第三层意味: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让他领悟到生命的真相,每一处都是挣扎,凡事都有好坏两面。

  这本书给他的启示: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虽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观。

  4、第四个十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道德经》。到了这个年龄段,开始思考和理解死亡。

  《道德经》和《朦胧诗选》一样,是值得反复翻阅的。这是一座深阅读,缓慢持久地为你注入一种能力。

  白岩松在《白说》中总结阅读对他的影响时,说道:

我的人生走到今天,是成千上万本书的共同作用。书籍和阅读会帮你打开世界,带你走出狭窄的空间。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度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残荷与绿柳

  我们经常被别人问,也经常自问:读书对我们而言到底有何意义?又有什么用呢?

  白岩松在《白说》里的回答是:

读书是打发孤独与无聊时光的利器,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推动力。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好的书籍会不断教给你,怎么积极乐观的去面对这个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阅读时,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如果没有阅读,你会走到死路的尽头。而在书中,你会读到跟你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在那个死路尽头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帮你推开一扇新的大门,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走得久了,回头看那段历程,看到自己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又感到很快乐,而且心安理得。

  阅读就像一段旅程,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从头开始,也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一直走到终点。

  阅读也是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成为了你的朋友,阅读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每个年代(年龄段)选一本书,其实像一个寓言。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会给你填注不同的营养

  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正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能再次跟它相逢,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所以,好书是需要反复翻阅的,也许你现在觉得它没意思,但等你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就会理解书中意思了。经典名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肯定是有其值得阅读之处的。

紫花硕硕的三角梅

  除此之外,白岩松还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些阅读建议和注意事项:

  1、阅读图书时,首先要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这样的阅读能够带领你进步。

  阅读的时候,要试着去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自己的声音和意见。学习他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这是阅读的包容,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

  2、阅读国外书籍时,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需要厌恶的只是那些真正水准很低的书。比如翻译太差,只是罗列叠加。而傅雷、朱生豪、郑振铎他们那个时代的翻译,将中国文化的意象与西方文学的表达相结合,信达雅兼而有之。

  3、浓缩版的名著不建议阅读。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而是在于它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名著缩印版”只保留了中心思想,却把大量细节都删除了。

  比如《简.爱》中,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简.爱》就不会再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4、在荐书成为一种时尚的背后,也隐藏着这个时代的病:一切都功利地求快,希望有那么几本书,读了就能快速让自己脱胎换骨,没有这么神奇的事的。更何况还会不会有些人,推荐的其实并不是自己真爱看的书,而是觉得很符合自己身份或能提高身份的书呢?

  我们读书,其实就是在读自己,通过阅读来读懂我们自己的内心,靠近自己,了解自己,爱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通过阅读,我们还可以消遣打发无聊时光,或是收集信息和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过上想要的生活。

  我们常说:在对的年龄遇到对的人,就是最好的爱情。同理,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才是最好的相遇,才能最好的领悟书中内涵。

  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阅读就是最好的一种自我学习方式,我们也应该“活到老,读到老”。

  《白说》读后感(六):关于新闻和写作,《白说》中都有哪些精彩表述?

  1.独家新闻已经由过去的独家占有,变成了独家角度、快速完成的独家深度,和独家表达。

  2.互联网时代,新闻资源被垄断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那么拼的就是视角和语言表达方面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3.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4.创作往往包含三个步骤:始于“感触”——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个人打动,想要创作一首诗;终于“表达”——这首诗最终完成了;但中间这个最重要,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5.一个人的工资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

  6.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还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

  7.在周作人的《苦茶随笔》中,读到了中国传统教育不提供的另一套写作体系。

  8.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9.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10.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

  11.为什么总说中国没有好编剧?我们传统的文化教育教的不是讲故事,而是中心思想和主题汇报。

  12.好的媒体人不是无冕之王,而是细节之王!

  13.别忘了,我们每天是在跟谁竞争?《非诚勿扰》《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你整天念报告能竞争得来吗?不管多大的新闻单位,越是承担着大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任务,越要遵循规律,用入耳、入脑、入心的方式去吸引观众。

  14.传媒应该具有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解闷需要娱乐,解惑需要知识,解气需要分寸,解密需要成勤奋和时代进步,解决需要影响力和耐心。

  15.导演昆丁·塔伦蒂诺说:“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拍过了。所以,我们要用新方法去拍老故事。”

  16.对于新闻,形容词是非常忌讳的,因为它在修饰强调并且很主观。

  微信公众号:蓝色塔希提

  《白说》读后感(七):白说岩论 --当今传统新闻媒体的首席发言人

  白岩松

  无用的事 与看似无用的文字

  此间最出名的反而是舒婷和海子的诗 是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

  最明显的答案往往最简单 寻找第二个 第三个答案的过程更难 但是找到了你会更有成就感

  讲的内容实际上很泛泛 是读者式的风格和青年文摘的水准

  说书

  新华字典 朦胧诗选 曾国藩 道德经 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似乎又可以把他们绑在一起

  就好像古往今来的情书 无论用鹅毛笔写 还是用圆珠笔写 还是用键盘敲 手机输入 形式上千差万别 但脸红心跳的感受从未改变过

  谈音乐

  兜里几件“没有用的东西 ”,却是他的趣味,是他的爱好

  解道德经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 地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大成若缺 善建者不拔

  三十岁之前需要的尝试和折腾,经历很重要 因为也许你还不知道你的优势是什么 之后是选定目标打深井 你要做抉择

  谈政治 故事 新闻载体

  早上先看天气 担心有朋自远方来 被坏天气扫了兴 好在人努力 天帮忙 始终不错 有人给它起名APEC蓝 很美好也很短暂 那么希望今后通过大家的努力 APEC蓝能变成永久的蓝

  与人为善的温暖品行 对事业的专注 对信仰的追求

  谈师

  问题太大 立足点太高 内容太泛泛

  拨高音乐和体育 或者说只是把他们调转回正确而应有的地位上来

  不管好坏 能不应该拿个例来多做文章 毕竟你的书不是写给他们 也不是卖给他们的 “普通的大多数人”才是你的观众和受众

  聪明又勤奋 懒惰却聪明 愚蠢也懒惰 愚蠢但勤奋

  谈志愿者 明显是说给所有人看 希望大部分人有所触动 请求小部分人去做的意思

  谈政治 革命 国际形势 国家发展 到底是新闻人物 视野真够宏观的

  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百分之百的纯金 又有谁可以圆满的实现理想呢 进一步 再退一步 任何一个时代 所谓的终极目标都无法达成

  唐宋都曾是盛世 但如果你能穿越回当时那些知识分子云集的酒馆 会发现他们也同样忧心忡忡 忧心忡忡是知识分子的天然使命

  讲文化

  有点很多年前看余秋雨的样子 普世文化和孔子学院

  全书泛泛而谈 结尾还来一句 “生活中 理想主义者和骗子很难区分 因为他们都在谈论方向

  《白说》读后感(八):为何抨击?

  写完书评,顺便看看其他书评,来寻找意见的补充,翻了几条却发现都是抨击,有抨击高高在上的,有抨击是他这个年纪阅历应该说的话的。

  看了觉得可笑,为何认为白老师高高在上?客观的说,他本来就在“高位”,新闻评论员这个位置,本就是穿梭于领导人,名流之中。

  第二点难道他不说他这个年纪阅历说的话而要说鸡汤?鼓励你们去奋斗?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偶尔会认为这不是我这个年纪应该读的,因为他是白老师这个阅历这个阶段的状态,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阶段,我这个年纪,应该是奋斗的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我看这本书,反而让我焦虑的心缓了一些。

  有人说看书就是和作者在对话,我听着一个四十岁的大叔跟我述说他的爱好,他的感触,会让我了解了哦原来他们是这么想的。从他的文字中激发对一些事物的思考,有的时候一两句话解了你曾经思考的惑,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网上的词语越来越尖锐,刻薄,遇到不喜欢的,不赞成的,首先是抨击,为什么不试着去感受,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白老师在书中说,读书的意义在于一点一点地充实,建立你的框架,你的三观。广泛的尝试和接受,才会更有宽度吧。

  最后还是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长江之所以能海纳百川,因为将自己放的很低

  《白说》读后感(九):白不白说 白说不白说 我来说说白说

  白不白说 白说不白说 我来说说白说

  最开始,我在想,白说是什么意思。白岩松说?白白浪费口舌之说?白岩松在序言里说:“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的内容都是白岩松说的,是他在不同场合的讲座整理。

  说幸福

  书的开篇谈幸福。幸福的概念太宽泛了,似乎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与幸福或者追求幸福挂钩。就像我读这本书,我会很幸福。白岩松是我最喜欢的新闻人,没有之一。所以看他的文字我会感觉我多了解了一些他的生活,我可以看到更多的关于他的经历,我会感觉满足、幸福。

  但是同时也有不幸福。他开私塾,每届十一个学生,一届学生带两年,每届学生的最后一节课在他的家里上,他为他的学生们泡茶。学生毕业,他赠书、写字给学生。我看到这些的时候很不幸福。就是觉得你可以是大众的老师,是所有人的老师,但你不要只是那么几个人的老师,而那几个人里面没有我。这是一种非常失落又带有羡慕嫉妒的不幸福。

  白岩松说,“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可以无限靠近”。所以,所谓幸福无限靠近但无法抵达,大抵就是这样了吧。我从只能在电视播出中看到白岩松,到可以拿到他的签名书,再到可以站在很近的地方看见电视下面的他,这就是一种不断靠近但无法抵达的幸福啊,已然足够。

  说读书

  白岩松说到他读《曾国藩》,他说他故意将它读得很慢——“当你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不愿意太快跟它告别的”,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遇到特别喜欢的书,越读到后面会越不舍得读完。但我不会放慢读书的速度,我还是会很快读完,读到故事的终了。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出现地非常及时、逢时。我最近才刚开启了要读一些书的思想阀门,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书汇流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但我必须知道截止、导流,学会有选择的吸收。白岩松在书的第二部分《价值》中述说了关于阅读。包括我们人生分阶段该有怎样的阅读层面、对待阅读应该持有的态度、阅读过程中的选择以及阅读带给我们的改变和阅读的意义等等。

  他讲《道德经》里面的一些话,分析它们的道理,在读的过程中,在很多地方,我都停顿下来,他的分析、他对《道德经》里面的话的参透,让我觉得他不仅特别渊博,而且他的引导和领悟至明至深,会让我觉得更加地敬佩他。

  之前有学长跟我说白岩松的境界很高,他的自律、严谨一般人达不到。当时我不能完全理解学长所说的白岩松可能是一种怎样的严谨做事的态度,然可能我现在才能真正的了解,是从他的文字中发现、从他书里面的描述中窥探出的。比如,忙碌如他,而他还会去一字一字的抄《道德经》,现在拿笔抄书的人还多吗?

  好的言行会感染人,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在想,也许我也会在看完手头堆积的一些书之后去买一本《道德经》回来抄抄,不过当然,只算作一种凝练的修学,可能学习和领悟的道理是不敢拿出来说的,愚钝如我也可能学不到什么呢。那里面会有很多我不懂的知识道理,但是做这样一件事一定是个内心满足而且享受的过程吧。

  另外,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白岩松这本书相比于前两本《痛并快乐着》和《幸福了吗?》显得多了些文艺的趣味呢,后来我想可能因为这本书是白岩松在各个场合讲座的内容整理,而讲座的对象多是大学,所以它更符合青年人的阅读理解罢。

  说音乐

  好像白岩松给几乎所有人的印象就是新闻节目中的那种不拘言笑的样子。读这本书,读到他写音乐的部分,我突然发现即使如我非常敬佩他、时常关注他,我也没有了解到他身上存在的更多的面。

  但其实,像他那样“不在演播室就在去演播室路上”的非常忙的一位新闻人,也是在做平常人们都做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他也会狂热地喜欢一些偶像,也会感性到流泪。他也兴趣多、爱好广,而且对兴趣之内的东西参得透彻。比如他写古典音乐具有的真实——“古典音乐的真实,就是把那些一百年前、二百年前、三百年前的伟大而孤独的心灵,情感的冲突和情绪的起伏,原原本本呈现在你的面前,丝毫不加掩饰。这一点,文字是做不到的,即使是写私人日记,你也不会将最真实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所以,最优秀的音乐家也是最杰出的‘心灵密码破译者’。”

  说医患

  白岩松是一位——也会感性、特别感恩的传播者。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又一身份为群众的医疗保障、医生的权益保证提案,他想要真真切切地促进医患关系,提供人们好的就医环境,也保证医生的安全,避免暴戾、伤害,给予医生这个职业该有的尊重。

  他特别尊重医生这个职业,医生是一个需要人去尊重的职业。他说——在我们国家只有两个职业后面加“德”,一个“师德”一个“医德”,医疗的一个巨大的价值是文明传承的价值。医学的进步使得人的预期寿命从三十岁到现在的近80岁。所以不管今天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始终要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去探讨问题。

  白岩松感恩医生。他的父亲在异地出差,异地医院的医生检查出他父亲患有癌症,要求必须马上住院,但是他的父亲拿出当天回家的火车票拒绝了医生的要求并且从医院溜走。而他的父亲在火车站等车的时候,车站广播里面有人找他“海拉尔来的某某某,请到火车站门口”,他父亲走到火车站门口见到了那位医生,被救护车拉回了医院。

  他说虽然他的父亲在治疗两年后还是去世了,但是当初那位医生的举动是很成功的。大医医心,医生的举动跨越时间影响到了白岩松——一个好的新闻人,传播者。让白岩松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感恩医生、信任医生、尊敬医生,在人群浮躁、医患矛盾的时候能站在正确的立场替医生发声。促进医患关系发展的良性走向。

  看完前面讲座的内容,再看后面他新写的“自己的读后感”,或许你会有跟我一样的想法——在医患关系这一部分,不管白岩松之前的演说也好,整理成文出版也好,或许,他做着跟曾经替协和医院发声的梁启超先生一样的事。

  我觉得之前对白岩松的喜欢、敬佩多是源于他是一个新闻人,他做着我非常喜欢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所以我喜欢他,尊敬他。而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又会发现白岩松另一个感染人至深的方面,他学识很广、很博,他做学问会扎进去,去了解、去参透。所以他不仅是一位在本职领域做得很棒叫人尊崇的人,更是一个会很好地引导人、受益人生的好导师。

  第十篇书评

  《白说》读后感(十):不说白不说

  看过很多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岩松看美国》、《岩松看日本》、《痛并快乐着》。作为一个本质工作是主持人的作者来说,白岩松在写作方面可以算作勤奋高产。90年代的央视,确实出现了一些有独立思想的电视人,白岩松、崔永元、柴静、李红,都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虽然没有实际接触,但认识一个人,通过他做的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就决定了你们是不是同类。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书籍本身就是路径。为什么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会需要笔友这种交流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交流的需要。

  《白说》是白岩松自己对历年来在各处进行的演讲进行汇总,删减,编排并添加了自己现时感悟的一本书。书名叫白说,既是白岩松在讲说,也是作者对自己的讲述内容的一种看法。有的人看了是“不说白不说”,有的人看了是“说了也白说”,究竟是何意,在乎读者自己的理解。

  《白说》所涉的内容很广,国家层面的,社会层面的,民生民主层面的,新闻传媒层面的,甚至包括读书层面的和音乐层面的,好似大杂烩。就是在这大杂烩一样的内容中,白岩松向社会传递出了自己的思考,并且将这种思考讲述出来,以供精神上的交流。不得不说,这是他作为公众人物的信息传播优势,而他将这种优势从正面的角度发挥到淋漓尽致。70年代生人身上最让我羡慕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情怀,这个年代出生的人,90年代上大学,对国家,对社会,有着知识分子的思考和担当,受到改革思潮的鼓动,身上长存有企图改变这个世界的勇气。在我的眼里,这一小撮人身上,散发着理性和感性交相辉映的光芒。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又有务实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而理性,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一个社会最需要的,尤其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很多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知识经验的缺乏又导致看待事物偏激,引发了很多矛盾。而这种矛盾,不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的矛盾,而是毫无意义的自我消耗。

  “我会严厉地批评你,但不会背弃你,我是批评者,但是我仍然会以支持者和建设者的身份和你站在一起。”这是整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这是白岩松对中国的评价,或者说,对中国建设和Party的评价。批评和自我批评,真的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老子的《道德经》里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个社会还有说真话的习惯吗?我有点怀疑。领导者位高权重,下属为了生存或者升迁,不会傻到去说真话;普通人为了和谐人际关系,也不再喜欢说真话。世面上很多畅销书,教你怎么说话,怎么提高讲话的艺术,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批评的供销市场萎缩了,那需求市场呢,人们对批评已经不需要了吗?我看是恰恰相反,人们对批评的声音更加需要了。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批评多了,会受到打击,会逆反,可是没有批评呢,又会飘飘然,会迷失方向。说话本身不是艺术,正确的批评才是艺术,建设性的批评才是艺术。

  迟早有一天,我们会为了获得建设性的批评付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