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5次世界大战》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2.5次世界大战》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27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5次世界大战》经典读后感10篇

  《2.5次世界大战》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一):读《2.5次世界大战》

  本是奔着刘慈欣的名头去看的,结果发现原来是一系列科幻短篇的合集。

  《全频阻塞干扰》很早之前就看过了,直接跳过。其中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最喜欢的是"2.5次世界大战"(不愧做了书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喜欢的几篇文章吧~

  1. 回.归: 濒死体验

  这篇文章看得我内心很是压抑主人公这么憋屈懦弱地活着,活脱脱加"强"版的我!文中提到的科幻部分,唯有以波形态存在的“小迪”和“濒死体验机”。

  我是个喜欢喜剧收尾的人。主人公对小迪的思念、因父亲的死而产生的自责、母亲抱怨指责想想就让人压抑得心里难受。文中对小迪的描述不多,却正是我所喜欢的那种类型女子,而主人公的性格和我又有些相似之处,所以看的过程中难免带入的会有些多……文中末尾留了个疑问,小迪她真的是以波形态存在的人类,还是仅仅是在"逗"男主,文章没有告诉我们,让人难免有些遗憾(作者应该写本言情小说的…)。

  2. 老年时代: 恐怖天堂

  确实很恐怖…原来那些在天堂中的老人都死了,还是人工智能看护专家给强行进入"节能模式"的。

  主人公最后应该也死了吧,根据文末的暗示

木再次想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她安排的吗?他猜,小米本人便是照料天堂的那个看护专家。接下来会有时间验证的。他的余生还长得很,要活到五百岁。不,要活到一千岁、两千岁……一万岁,会永远活下去,以各种各样的模式。另外,他早该想到了,在这个国家,比人类还寂寞的,便是人工智能看护专家啊。

  3. 终极爆炸: 第2.5次世界大战

  六名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通过大脑联机,"攻克"了宇宙间的终极定理(通过大脑联机,6名科学家的智能等效于10∧6名科学家…不知有没有什么依据)。2.5次世界大战来临,其中两名"意志不坚"的大神决定牺牲自己使用终极定理引发终极爆炸,从而使自己的国家获益。女主人卓君慧公敏锐地发现了他们的"龌蹉"念头,于是果断地"处决"了他们,并对战争主动方——美国,发出了自己的威胁,从而使战争得以提前结束。结尾很美好,最终卓君慧又唤醒了那两位沉睡的大神,然后一帮大神自由地徜徉在知识海洋里~

  不得不说,卓君慧的敏锐、果断以及高尚品德真的让人由衷钦佩!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二):《2.5次世界大战》书评

  自从《三体》前些年爆红以来,一夜之间冒出来很多言科幻必言三体的新晋粉丝脑洞之大就连《星际穿越》都能被他们挖掘出无数“致敬《三体》”之处。前不久大刘荣获本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之后,更是被直接捧上神坛,搞得好像中国科幻只剩这一部作品似的。

  《2.5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在这个时机发行实在合适不过了。作为博峰文化新出版的中国科幻短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录了6位作家的7篇短篇科幻小说,除了刘慈欣发表在《三体》之前的早期代表作以外,既有王晋康、韩松这种大师级的短篇名作,也有好几位文坛新秀参加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入围作品;作品时间跨度更是从2001年直至2014年,可谓代表了国内科幻文学最近十余年的发展水平。倘若新晋三体迷们通过这两本书能够接触到更多国内科幻作家的佳作,开拓眼界推广科幻文化,不啻为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书籍制作和装帧都不错,还附赠了一张书签和一副中国科幻大事记活页,可谓十分用心。出版社在每篇作品前还增添了一幅插图,这本来也是用心之举,但绘制插图的人可能并未认真读完作品,或许只是看了简介凭借大概印象就动笔画了,以至于好几副插画乍看似乎都能与作品对上号,但稍一对照原文就发现很多内容细节都不相符。另外一点美中不足,这两本选集是系列丛书,但封面设计却是各自为政,从排版到字体大相径庭,两本书放在一起完全没有成套的感觉

  或许我是有点完美主义强迫症,但这些细节折射出的是一种态度。序言中一再强调科幻作品需要读者的支持,那么制作一部尽善尽美的科幻丛书不正是对这些在低谷中仍不懈热情支持中国原创科幻作品的读者们最好的回馈吗?

  据悉博峰文化这个系列后续计划还有两本短篇集将要出版,期望他们能够再接再厉,制作上能够精益求精,打造一个华语科幻文学的精品品牌同时预祝这套系列丛书能够乘此东风大火大卖,向更多人推广中国原创科幻文学。

  以下是每篇作品的个人点评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欢迎交流指正。谢谢

  1、刘慈欣《全频带阻塞干扰》(2001)

  与《乡村教师》同为大刘早期代表作之一,发表在同一年,结构也有相同之处,都是地球与太空两条主线穿插,形成鲜明对比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开篇地面战争几段描述要残酷血腥得多,与宁静壮丽的太空美景构成更加极端场景冲突。最后的悲壮牺牲以及对战争结果未曾言明的半开放结局,暗示了“战争之中没有赢家,所有人都是失败者”的反战主旨不足之处在于科幻内核偏弱,全频带阻塞干扰本身不是什么黑科技,文中对其描写也很简单,而最后冲撞太阳以激发电磁爆发,理论上虽然可行,但其结果绝不止于让全地球人看了一场免费极光秀而已,能够连续持续一周强度的太阳辐射流恐怕还会破坏地球上所有电子设备、杀伤人体、甚至对地球大气层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或许米沙一番苦心牺牲带来不仅是战争的结束,还有人类文明终结吧。

  2、索何夫《魂兮归来》(2014)

  文章前半段的设定电影《阿凡达》有异曲同工之妙,异星的奇特文明,人类的无端介入,长年投身于异星和平与文化交流的科学家,以及自以为是凡事诉诸暴力军人。但后来揭示的异星文明的真相却比《阿凡达》更加奇诡和宏大主题甚至直指宇宙终极和文明兴衰,最后高潮段落颇具大片画面感,令人大呼过瘾。虽然开头异星人说的那句“获救了”看似伏笔却与后面情节毫无关系,疑似作者写了后面忘了前面的误笔,不过也只是白璧微瑕。

  3、索何夫《风暴之心》(2014)

  这篇相比上篇就有点儿戏了,前半看似铺垫描写了那么多,其实没什么实质内容,灌水半天仅仅是为了最后一段抖个机灵

  4、陈虹羽《回归》(2013)

  倘若按照软硬科幻来分类,本文大概属于跟水母差不多软的软科幻。最大缺点在于作者对濒死体验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人生回顾的走马灯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因此文章的设定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当然在文中这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个道具重点其实是爱情友情亲情的描写,可惜这部分同样显得零碎、跳跃而缺乏主题,没头没尾又有太多交代不清的情节也难以打动读者,只留下“中二少年矫情”的不良印象。

  5、韩松《老年时代》(2013)

  这篇小说宛若一幅达利的超现实绘画,在一个很有现实意义背景设定下,却展开了一段光怪陆离的故事。诡异的情节展开每每让人瞠目结舌,然而故事在犹如脱缰野马一般肆意奔放的同时,又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推进和清晰逻辑脉络反映了作者举重若轻高超文字掌控能力。故事最后只揭开了部分真相,为读者保留了脑部的空间,也对老龄化社会解决之道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提出了自己的质问。

  6、张冉《野猫山》(2014)

  文章设定的时代背景比较敏感,而且事件实际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直至最后也没有看出特意将叙述视角设在那个年代的意义为何,我唯一能想到的作用,大概就是因为年代较早所以科幻设定比较容易忽悠过去吧。最后主题的升华倒是稍微燃了一把,让本文没有沦为一篇庸作。

  7、王晋康《终极爆炸》(2006)

  这篇小说在全书篇幅是最长的,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觉得还不错,但未能达到大学时期头一回阅读《七重外壳》时感受到的震撼激动。但第二次再仔细阅读,理解又深了一层,认为本文无论哪个方面都算得上是全书最优秀杰作

  本文的科幻内核应该是全书各篇中最hardcore的,同样涉及宇宙终极,但比《魂兮归来》想得更深更远;同样涉及世界大战,相比《全频带阻塞干扰》的刀刀见血,“2.5次世界大战”的戛然而止更显其妙,令读者回味无穷。最难得的是,本文的文笔和故事性同样出色,无论主要还是次要角色有用刻画形象鲜明个性丰富,而非平板一块用于推进剧情的简单符号而已。

  其实小说结局停留在战争结束之时已经圆满了,但作者特意增添了一个让牺牲者复生的Happy Ending,虽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题的批判性,但在科学冷冰冰的理性之外升华了人性温情重量,令我感受到了希望和感动,这样的结局未曾不是最好的。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三):《2.5次世界大战》读后

  《2.5次世界大战》国人科幻小说的合集,读来也蛮有意思的,其中也有大刘的《全频带阻塞干扰》,讲述美苏争霸,有对未来电子干扰战的预想,也不乏爱国主义精神;《魂兮归来》更多写的是对古老神秘文明的敬畏;《风暴之心》应该怎样去面对神秘的力量,怎样才能迷失东京? 《回.归》对现实的逃避堕入无喜无悲的境地,很是悲凉;《老年时代》老年社会到来,文中的处理令人不寒而栗,但如果思维只是电信号,那区别又有多大?《野猫山》穿越的时间差没有解释,只能说是玄幻吧?《第2.5次世界大战》可能有些过硬了吧,科学术语有些多,但主题很揪心,关于思维风暴的想象比较新奇,未来确实很难说会越来越好,科技树越高,人类也就越难控制,也许对自身反而越危险,想想SC中GHOST锁定时那恐怖的”Nucleur Launch Detected”吧。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四):《2.5次世界大战》:想象一个末日

  对于末日的虚构,是幻想文学很钟爱的一个话题。“知其不可见而言之”,大致上可以延展人们有限的“体验范围”。而关于“末日”的种种可能,与其说是预言,倒不如说是反思——“顺理成章”到“寿终正寝”的故事,自然不必言说。

  《2.5次世界大战》这本科幻小说集,收录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几位科幻作家的作品。和《虫子的世界》一样,同属“虫”系列科幻丛书的《2.5次世界大战》,依旧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原本并不为大众认知,却颇具实力和眼界的科幻作者的“真实幻想”。

  全书的主打篇目,是书名“2.5次世界大战”的来源、放在全书最后的《终极爆炸》。所谓“2.5次世界大战”其实一语双关——它既代表了书中一位科学家预言的未来战争的形态:并不以军事打击目的,而是以远程攻击形式,“点穴”、“绞杀”对立国家的工业基地运输通道,使其陷入瘫痪,迫其承认失败;同时也代表了一次在文中发生的“世界大战”——它并未决出“胜负”,却因为几个人的力量而宣告结束。

  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可以很好地概括这篇作品的主旨。原本远离丑陋战事的“最强大脑”们,可以为寻找宇宙间“终极力量”而协同作战,但当自己的国家面临战争的威胁,他们掌握的“终极力量”的秘密,却不可避免地可能要用于“为祖国而战”。爱国无疑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但它终究只是一种“情感”。情感的终极,终究要与理性相悖。作者在作品里预设了一个相对理智的“介入者”,终止了战争的升级,但事实上,任何在人类历史上扮演过“终极力量”的事物,其实都代表了杀戮与残忍。人不过是个孩子,太高端的“玩物”,会使其陷入疯狂

  同样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还有《全频带阻塞干扰》,作者刘慈欣是新晋的“雨果奖”得主,一部《三体》奠定了他在科幻小说界的地位。他的作品往往渗透了很深刻的“献身精神”,这次这篇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也可让人见足端倪。俄美大战在未来的某一天爆发,俄国人在以信息实力为主导的未来战场上处于绝对劣势不得已只好祭出“浑水摸鱼”之策,以强干扰扰乱美军的战略信号,延缓其脚步。然而这样的策略很快被识破,国家的命运危在旦夕;而另一方面,俄军最高统帅的儿子却正在离战场最远的地方进行科学研究,所有人都想不到,这个看似孱弱,只愿研究星空年轻人,却成了左右战局的胜负手……任何人都是自私的,因为虚伪的人,会为自己的利益竭尽全力,而真正的人,却乐意为自己认定的价值献上全部。

  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之一,便是科学的进步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确由于“科技树”的开花结果享用到了更好地生活,却也因为物欲的无法满足而承受了痛苦,而痛苦的终极,便是末日。同样出现在这本选集里的《老年时代》也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作者韩松是位“在黑夜里写作”的作家,他的作品也就大多富于“黑色气息”,这次的作品也不例外。《老年时代》里的“老年天堂”,看似如天堂般满足了老年人的所有需求,实质上却也如“天堂”般虚幻。科技的发达最容易给人的错觉,便是天堂“唾手可及”——人便会将所有有关美好的期望,寄托在冷冰冰的人造物上,而他人,也只是符号一样的存在。当所有“活人”都成了“符号”,天堂,宛若地狱……

  选集里的其他几篇作品同样不乏亮点。索何夫的两篇构思精巧,体现了人性的卑劣与人自以为是时的愚蠢与不堪;《回归》充满治愈系风格,即使在最困难时,人也会迎来峰回路转;而《野猫山》则通过一则奇谈入手,剖析了战争里个人的渺小和他可能达成的伟大。

  总体来说,《2.5世界大战》依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科幻选集。也许对于一部作品的好坏,读者总会有各异的标准,但有情怀、有担当,充满幻想却言之有物,这样的作品总还是值得一看的。

  所谓文学的奥义,也不过是想象。想象不可能的“可能”,譬如末日。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五):评科幻作品选集《2.5次世界大战》

  博峰文化的这部科幻作品选集出版的时机很有趣,恰逢我国科幻文学领头羊刘慈欣老师凭借长篇小说《三体》摘得雨果奖,对于中国科幻作家是首次,对整个亚洲科幻作家也是首次。在国内这种科幻文学阅读群体如此小众的情况下,刘老师的获奖作品无疑是打开了更多知识层次、更多年龄结构的读者群,为科幻文学的阅读做了强心剂式的推广。

  这部选集的特点,一是选题作品的写作时间跨度长达近15年,首篇刘慈欣《全频带阻塞干扰》,在我印象中,发表于2000年前后的《科幻世界》上。而韩松《老年时代》,则发表于2014年《科幻世界》上;二是作者群基本包涵了我国科幻文学界的新老名家,除了刘、王、韩三位“老大”以外,索何夫、陈虹羽、张冉是2001年后涌现出来的新生代作家,他们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能坚持写科幻,不做昙花一现式的科幻新星;三是首篇与末篇都是以世界大战为背景,主人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阻止这场对地球毫无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倒退作用的战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看来,虽然科幻作家的笔下,描述了一种形式尖锐的世界环境,但内心是反战的,是向往人类心灵更高层次的心态(战争的输赢,无法推动人类社会继续向更高级的层次进化)。

  刘老师的首篇作品中,北约与俄罗斯两大军事集团开战,俄方在电子干扰失利的情况下,使出主人公之一卡琳娜的科研绝招,代号“洪水”的全频带阻塞干扰仪器,暂时迟滞北约的战术进攻,有了些效果。随后元帅之子米沙驾驶“万年风雪”号太空组合体撞向太阳,激起太阳辐射的扰动,为的是帮助国家争取更多的时间反击入侵,如此悲壮的情节,引入了天体物理、电磁辐射等基础理论,加上战争细节的描述,更是引人入胜。我个人认为较王晋康老师的末篇文章,更适合我的胃口。

  而王老师的《2.5次世界大战》中的情节结构,除了涉及量子物理、经典物理与脑神经学这些技术亮点以外,故事结构与之前我阅读的《四级恐慌》大致相似,都是存在一个高度保密、高度信仰、高度智商,以全人类利益为己任的秘密组织。在关键时刻,不惜做出自我牺牲以维护全人类的利益;二是王老师的文章中,登场人物总是跨国式的出现,对各国人物的衣着、习俗描述极为清晰,人物形态刻画也是各有差别,很有画像感。可见王老师平日对各色人等的观察,细致入微;三是王老师习惯在情节中,用括号做些解释,方便读者根据上下文理解人物心情、处境,这个做法我是很乐意读的。

  对于首篇文章,情节中就有些漏洞,比如“洪水”开启后,俄方战机之间居然还能用无线电通信,这与前文描述“洪水”的作用明显不符;二是有两处错别字,分别应该是37页“抵达”、55页“FAMAS”,可能是责编只故摘文章,却不细读内容,放心的拿去出版了。

  韩松老师的《老年时代》,在人工智能与克隆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下,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相处问题,老年人似乎已经毫无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克隆后的老人住在人工智能化的封闭城市里。仔细品味起来,内心充满恐惧。

  另外四篇文章,文风各有所长,但总觉得不如以上三位的文章更耐读,印象更深,在此不在多做评价。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六):人类文明的终极可能

  科幻小说里,想象力的极限总会带给我们新奇的感观,可视的精彩超现实,理性背后的温情人文,以及人类文明的各种终极可能----这些超乎寻常的演绎,总会让人为之着迷。包括“末日”题材,也始终都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不知死焉知生,或许生命的意义就在这样一次次对“死亡”的解读中突显别有滋味的意义。

  与《虫子的世界》比起来,《2.5次世界大战》虚构了末日终级战争的残酷。其中,大刘的《全频带阻塞干扰》逼真再现了一场瞬息万变的电子战,札实冷静的笔墨一点点勾勒一场无情的战争。战争的车轮下,亲情,爱情,友情一一被辗碎,环境的变化与推进,武器装备的设置与代换,人物音容笑貌的栩栩如生,全都无懈可击。大刘曾说,“以深深的敬意献给俄罗斯人民,他们的文学影响了我的一生”,大刘以此文向曾经英勇的俄罗斯人民致敬。无情的战火下,是对一切有情人的讴歌,是对国家面前勇于牺牲个人,舍生忘死之大义的颂扬,还有对那些苦里作乐,英勇又可敬的平凡战士们的生命赞歌。在传统的写实战争题材之外,大刘揭示了电子战更冷血和残酷的本质,“那些在很远的航空母舰上操作电脑指引巡航导弹的先生,”“体面的人”,“面对的目标都是屏幕上漂亮的彩色标记,按一下按钮或者动一下鼠标,耐心地等一会儿,那些标志就消失了”,“他们都是文明的先生,他们没有恶意”。。。也加入了“理性的科幻”元素:洪水,巨大的电磁发射,电磁干扰,近日轨道上,为赢得战争主动迎接太阳火之海洋的科研飞船。。。当天地间绝美的生命之花与太空中美丽的火凤凰有力磁撞,强强的视觉冲之余,还有对人类目光狭隘的战争以及宇宙美丽的无奈叹息。

  《魂兮归来》两条线,明线是异种文明的排斥和隔阂,暗线则是宇宙终级的探索。文明涅磐之后,无限扩长的智能体,原本只是对宇宙终极生命的求解,最后却演变成以个体生命为代价的豪赌,对宇宙每一个生命的无情掠夺,终结之后再新生的循环往复。

  《风暴之心》里,是要赞美一声科学家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还是要惋惜一番科学家对宇宙生命体“善意”错估的自大和自信?结尾的逆转让人心底一片冷凉。大刘在《三体》里创造的“黑暗森林法则”或许真的存在,宇宙中每一个文明都是拿枪的猎人,“被发现,总有一个被消灭”。《回归》里的濒死体验对亲情的另类辅垫,无声却感人。沉溺往事,让人沉醉不醒,唯有亲情抚慰伤痛,不妨勇敢前往吧。《老年时代》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养老院,敬老院,疗养所,各种形式的老年人俱乐部,在社会慢慢进入老年龄化阶段,在地球资源匮乏的未来,节能模式的幸福生活真的道德吗?人皆有老,老之将至,这个虚构的“恐怖天堂”将我们每一个人都架在火上蒸烤。《野猫山》时空隧道及时间差。《终极爆炸》里的脑联网时代,估计那时,人类都是以脑电波的形式存在。

  尽管科幻小说不是预言,但人类的好奇与想象力总会带着我们将想象之物化为真实。就像一个多世纪前,儒勒.凡尔纳创作了六十多部科幻小说,这些作品里有许多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元素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磨砾,渐渐成为现实,像飞行器,火箭,电视,潜水艇等。仰望星空,或许遥远而无垠的宇宙,真的像《三体》里描述的那样瑰丽和无情。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七):人为世界末日的若干假设

  刘慈欣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人类不应只关注地震、海啸等这类局部灾难的预防,而应该同时做好应对有关无外部支援的“超级灾难”的准备,“一旦人类面临灭绝,我们该怎么办?没有办法。当然科幻文学本身是唯一一个承担了这种使命的文学题材,但它毕竟是文学,承担不起深度理论思考的任务,必须由学术界的思想家来做这个事。”除了自然造成的宇宙毁灭超级灾难,另一种足以令人恐惧的人为超级灾难便是世界大战。无论是哪一种灾难,都让人闻之色变,并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处于一种太平盛世的幻觉之中。”

  科幻小说不是预言,而是用想象力呈现未来的各种可能性,《2.5次世界大战》集结了中国一批科幻小说领军人物,为我们呈现了世界甚至星际大战的末日想象。在大刘的《全屏带阻塞干扰》中,假想了未来的俄美大战,看似先进的高科技基础,却极为脆弱,人类最终退回了马可尼之前的时代;索科夫的《魂兮归来》则与《阿凡达》风格异曲同工,讲述了另一个外星原始文明奎因人与地球人展开的交锋;张冉的《野猫山》则用书信的形式还原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神秘飞行员故事;王晋康的《终极爆炸》所描绘的“2.5次世界大战”在时空上属于近未来,特别容易引起共鸣:这是一场特殊的世界战争,中国作为主战场,不为占领土地与消灭生命,而是采取远程绞杀与点穴,最终扼死整个国家。另一边,科学家团队将终极能量运用于战场,让整场战争戛然而止。

  当然,书中所选文并非皆为大混战的血腥题材,编者同样把目光聚焦于个体的灭亡濒死体验,如陈虹羽的《回归》中亦真亦幻的濒死体验机,消解了爱情,或是韩松一贯贴近生活常态的软科幻《老年时代》,勾勒了代际战争的恐怖假象,所谓的“老人天堂”消解了亲情联接与温情。

  书中大多故事都致力于“破”,将世界毁灭以战栗的形式铺展在读者面前,读完整本《2.5次世界大战》,头脑难免被过于集中的末日想象轰炸得有些懵,这些战火纷飞的高科技战场,多少让人不寒而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故事中所述的高段科技设备也许很快便不再止于梦想,如若到那时,人类的心智并未足够成熟,这些可怕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而科幻文学的警示作用,便是为我们预演可能的世界末日,而不是等到悲剧发生,才追悔莫及。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八):科幻战争

  两本科幻文学短篇集子《2.5次世界大战》和《虫子的世界》收集了最近比较活跃的科幻文学作家的比较精彩的短篇,代表着近来中国科幻文学的最高水平。两本书的编辑比较有趣,《2.5次世界大战》是战争的主题,《虫子的世界》我觉得不是思维主题,而是智慧或者文化传承的主题。

  《2.5次世界大战》中开篇是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小说想象了在不远的将来,美俄再次开战,战争的重点放在了信息战上。我发现中国的科幻小说家们似乎是为了求得真实的感觉,在很多设定上很符合现实。中国和俄国就被设定在弱势,虽然现实如此,但是写幻想小说可以放开一些吧。由于俄国处于弱势,尤其是技术上的弱势,便开始使用电磁炸弹,全频覆盖无线电通信。这样就取消了美国在信息战中的优势。电磁炸弹实际上已经研制出来了,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是美国研究出来的。不过小说中的亮点是主人公米沙单独一人控制着空间站飞向太阳,在太阳表面造成了一个电磁风暴漩涡,电磁风暴覆盖作战地区长达十天,从而延续了战争的策略—在人工电磁炸弹被美国渐渐消除净尽之际。

  这篇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大刘有关电路操作板的描写,据说大刘是电力系统工程师,所以这方面的描写看着挺真实的。另一个,是关于电磁炸弹的双重描写,在常规武器层面米沙的女朋友研制了最棒的电磁炸弹,而在比较有想象力的宇宙层面米沙制作了太阳风暴电磁炸弹。俩人都是为了祖国而献身,女孩作为军人光荣献身,还像个烈士一样让敌人没有拿到任何武器,而米沙则是科学家献身的类型。两个层面互相对比呼应,很有趣。

  从文中还是可以看出很多很传统的东西,比如这场美苏大战在基本层面还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入侵苏联的翻版;男尊女卑—女人在常规层面牺牲,而男人的牺牲要壮丽伟大的多。这种情形究竟是作家适应环境的结果,还是本身科幻文学作为边缘文学的现实,不得而知。

  索何夫有两篇进入集子。《魂兮归来》是一个类似电影《阿凡达》的故事,但是与阿凡达不同的是,外星的野蛮人并非弱者,而是高等文明保存起来,没有释放而已。等狂妄自大的地球人打破了圣坛上封印高等文明的晶体,里面的灵魂或者高等文明的思维被释放出来,地球人立马傻了。这个命题想起来很像如何面对古老落后的文明的问题,古老文明看着很弱,但是包含着一些现在人类无法了解的东西。是予以毁灭还是原样保留,等留待将来用得着的时候?一般来说,保守的第二种意见较好,如果不是缺那块地方,何必动他?但是第一种意见总会时不时冒出来,总有很多弱者以破坏显示自己的能力。不过另一方面,古老文明的高明往往不是暴力,而是在于秩序和管理,等暴力形成气候,还是发现需要秩序,需要古老文明的智慧。《风暴之心》是说的不同形式生命的对话,想象在异星,风暴是一种生命形式,而人类试图与之对话失败的故事。这个比较有想象力,生命的形式确实多种多样,为什么不能是风暴的形式呢?这个故事的张力来自于冒进,一般发现一类新的生命,是先观察然后在试图与之联系。但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省去了头一个步骤,枉送了性命,却早就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韩松的《老年时代》明显是影射现下的老年社会。老年社会怎样处理老年问题?在幻想的未来社会,可以将灵魂与身体分离,因此老人在新的身体里快乐生活,而真正的灵魂却放在一个小瓶子里。这个故事不缺想象力,但是我没有抓住着力点。

  压轴的《2.5次世界大战》则是原子弹的终极版。里面有一个思想很有趣,物质不过是时间和空间的纠结,一旦舒展开来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不过,这本书到底一看就是理科人写的小说,没有哲学的境界,给人感觉一帮书呆子暂时缓解了危机,但是没有从根子上解决危机。因为作者本身就不是哲人,所以这些书呆子也无法从境界上达到与那个巨大能量水平相称的境界。

  《2.5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九):【柒书坊】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

  倪匡曾说,“科幻小说,尤其是极具独创性的科幻小说,对于读者而言,就像一种全然陌生的色彩、闻所未闻的天籁,不但能够让人大开眼界,更能扩展心灵视野、开拓潜力无限的心灵空间。”手头这部科幻文学MOOK《虫》系列的短篇集《2.5次世界大战》便是如此,无论是刘慈欣《全频带阻塞干扰》中俄美电子大战的惊心动魄,还是索何夫《魂兮归来》里文明的阶段性周而复始的苍凉悲哀,其中涉及了诸多未来想象元素和现实情境的交融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让人读来欲罢不能,大呼痛快。

  科幻文学是科学的想像,透过小说的形式作为一种展现,探究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未来文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韩松的《老年时代》就是探讨人类老龄化后的文明的代际问题。作者笔下创造的老年人的“天堂”可谓晦涩恐怖。在沙漠的腹地建立一片广袤的养老“天堂”,与沿海地区的年轻人远远相隔。在这个只有老年人可以居住的地方,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比如画画(更像是涂鸦)、驾驶越野车互相追逐,深更半夜开狂欢派对,甚至为了一时之快,可以任意杀人。作者用了许多阴暗、血腥的描写创设了情境,我们看到有的老人把“鲜艳的橡胶粘在满是褶皱和口水的嘴上,像刚刚用完的劣质避孕套”,有的老人在画“把自己的肠子撕出来吃掉的鲸鱼,长满几十只眼的怪物,围绕尸体转来转去的鸵鸟”。但在这光怪陆离的表象下,都是“人工智能看护专家”创造的虚拟实境,现实的情况则更加让人意想不到而不寒而栗。韩松的这个故事就像一场噩梦,久久萦绕心头,引人反复思索社会的高龄化问题。

  再如陈虹羽在《回归》中讲述了一个“濒死体验”的故事,主角在女友小迪无故失踪后魂不守舍、度日如年,甚至间接导致父亲的亡故,和母亲的决裂。后来他经历了一次濒死体验机的神奇,从此对濒临死亡的回忆万分着迷,屡试不爽。贪恋虚妄美妙回忆的他,以至于差点真的睡在机器上死去。幸而在最后关头,母亲出于对他的深切关爱,前去探望,把他从濒死的状态下解救回来。这不禁让人遐想,到底是虚妄的美梦还是现实的温情力量更大? 也许科幻之所以迷人,就在于那是一个从未看过的世界(比如濒死状态),带着陌生的美感。

  科幻小说是一种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未来的文学作品。因为一直以来,人类对生命的好奇,驱始人类对生命、对宇宙展开未知的探索,透过科幻小说带来一种陌生的美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