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会洞察行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学会洞察行业读后感10篇

2018-06-02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会洞察行业读后感10篇

  《学会洞察行业》是一本由王煜全 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洞察行业》读后感(一):如何洞察行业趋势

  本书的作者王煜全,是海银资本的创始合伙人,Frost & Sullivan中国区的首席顾问,也是“得到”《前哨王煜全》和《全球创新260讲》栏目的主讲人!他主要投资海外高科技公司,并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医疗和新能源领域!在这个过程他中敏锐发现了创新的新方法,提出了“积木式创新”的理念!他最让我欣赏的有两点:①不仅是行业洞察者,也是实干家;②致力于将国外的科技创新和中国强大制造能力对接,促进双赢

  我相信在他系统性行业分析背后,一定有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而本书刚好就是这种分析方法的一个总结,为什么他可以写这本书?因为他在做投资之前就从事了很多年的信息分析和战略咨询工作,并坐到了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中国区总裁位置

  正如书名所言,本书核心介绍如何通过写分析报告来洞悉行业。全书用6堂课,从五个步骤回答了如何进行行业分析。五个步骤分别是:

  设定目标-提出假设-收集信息-研究分析-展示结论

  不过我们也可将其简化为三个步骤:输入——处理——输出这样的三个步骤,也就是我们在工作效率,唯快不破(下):IPO提到的IPO模型。我理解核心本书核心回答了两个问题

  如何收集到全面而高质量的信息?如何通过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得到对一个行业的洞见

  1、为什么要做行业分析?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我们先要回答: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做行业分析吗?特是作为在公司上班的人,行业分析应该是企业做的,或则咨询公司做的,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想告诉你,非常有关系,而且是必须的!

  前几年流行雷军一句话“风来了,猪都会飞!”但前提是,即使作为猪,你也要知道风什么时候来?如何才能恰如其分的跳入吧?没找到风口,就无从飞起,跳早了或跳晚了都会摔死,而通过行业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风什么时候来。

  古人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相信工作后的你,一定能感受不同行业不同带来的收入差异。你的同学,在大学期间明明不如你,但是因为进入一个上升的行业,工作几年后收入可能是你的好几倍。梁宁讲过的:“苦逼人生是,作为一个勤奋的点(个体),你很努力,但是你所附着的面(公司)在下沉;而更加苦逼人生的是,作为一个勤奋的点,你很努力,你所附着的面虽然没有下沉,但这个面所附着的体(行业)在整体下沉”。这就好比,当泰坦尼克号在下沉,你还去争夺那个头等舱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如果你还未毕业,最好能够学会如何分析行业发展,以便别入错行!而如果你已经入错行了,还有挽救的机会,要感谢我们这个时代变化虽然很快,但是换行也不像过去那样“隔行如隔山”,而且平均来看,我们这辈子切换几个行业也很正常,而且有些很好的行业还没出现呢!但是,在换行前,我们还是要进行行业的分析和预测,否则你换的就不是“行”而是“换坑”。

  此外,对于个人而言,进行行业分析也是实现财富增值的必要手段。我身边有人炒股投资,虽然我自己很少投资,但是我见到身边有两类投资者:一类会对他投资的行业和企业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股权机构、各种财务指标历史发展等方面详细研究,再在合适实际切入,然后坐等收益,并且对短期波动能够保持内心平静;另一类则是听别人推荐哪个就买那个,或者看现在什么比较火就买哪个,时刻关注波动,有点涨幅就欣喜,有点低落失落,卖出后,发现还在涨就后悔,被套后总是内心祈祷能反弹。不同类的投资结果,我相信你能预期。如果你投资,我想你就更因该学会如何分析一个行业!

  前面提到的都是个人,低于组织而言就更不用说,如果不进行行业的分析,确定自己的战略定位,那么后果会很难看。书中举了一个正面例子——驭势科技,他的创始人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前院长吴甘沙,他准备进军自动驾驶领域时,就进行了行业分析和自我定位,而使用工具就是后面我们会提到的四象限图,从分析中定位出“低速无人驾驶观光车”作为切入点。

  现在,我相信你已经认识到了行业分析的重要性了,那么如何进行行业分析呢?我先简述书中介绍的五个步骤,再重点介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如何收集全面的信息?如何进行分析?

  步骤一:设定目标。

  这一步主要是要确定你的分析对象、分析目的。比如“2018年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展望”,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要分析的对象。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定义自己的目标,这样可以让后续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更加聚焦。

  步骤二:提出假设。

  这里引入了两个重要的思想:分解+假设驱动。在**我们详细对比了分解思想VS系统思考,因为我们无法对一个复杂的问题直接调研和分析,所以必须拆解成为更加小的问题,而分解过程中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分类检验法则: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而“假设驱动”是借鉴科学方法中的一种思维,即先假定一个判断,再通过证据的寻找去证明或证伪这个假设,我理解这个目的也是让我们后续的信息搜集更加聚焦。

  步骤三:信息收集。

  就是针对前面的目标和假设,全面的收集信息,后面会重点介绍,此处不详细介绍。前面的三步,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前面提到的IPO模型中的“I”(输入)。

  步骤四:分析问题

  在这一步中,作者介绍了很多分析的套路,其中包括:PEST分析、SWOT分析、二象限分析等,是我认为全书含金量最高部分,也是IPO模型中的关键——分析(P:Processing)

  步骤五:展示结论

  这里运用的核心方法是我们熟知的“金字塔原理,有兴趣的可以参考《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和我在豆瓣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177202/)。

  以上就是信息分析的五步,为便于记忆,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IPO模型,下面我们重点说明第三步和第四步。

  2、如何收集信信息?

  正如我在**中提到的,我相信“垃圾入,垃圾出”(GIGO:garbage in garbage out ),所以信息的质量决定了我们分析的结果,以及是否能够获得洞见。

  这个部分,作者从给出了七个收集信息的方法,对我启发最大的有三点:

  ①信息源

  为保证分析结论的可靠,首先要确保我们的信息源可靠,虽然权威出处也可能出错,但是概率比非权威出处低,毕竟它要维护自己的品牌声誉。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很多行业分析的权威入口,而且很多是免费的,比如:政府公开数据库、行业协会公布的信息、专业数据库(比如文献库)、企业年报等。

  ②超前指标VS滞后指标

  什么是滞后指标?比如我们分析一个公司时的财务指标,在我们分析的时候它反映的已经是过去的结果了,而我们要进行行业趋势分析判断,所以必须考虑超前指标。

  什么是超前指标?比如我怎么判断自动驾驶是真的来了,而不是虚火?我们不能去看过去或者现在的自动驾驶汽车情况,而应该分析与之相关的英伟达的GPU的在汽车行业的销量,因为它是自动驾驶的核心部件,是一个很好的超前指标。

  ③关键人物

  现在分工这么细,行业变化又这么快,我们不可能每个领域都深入研究,所以必须借用行业专家来快速提升自己的认知,作者强调,在和专家沟通前,自己工作一定要做足,比如能够在网上很容易搜索到的基本信息就不要问专家了,针对想问的关键问题要提前准备访谈提纲。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倾听细节,并在结束后进行复述。专家说的一定是对的吗?当然不会,而且很有可能两个专家观点是相反的,作者提到了波特兰.罗素判断专家意见的三个法则:

当专家的意见一致时,相反的观点不可能为真当专家的意见相左时,没有一个观点能被非专家判断为真当专家都认为一个肯定的观点缺乏充分理由时,普通人应该悬置判断

  3、如何进行深入的分析?

  面对信息,我们可能一般就是简单的对比,顶多就是出一些可视化的图,或者是基于片面信息的直觉判断。但是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先把我们散装的简单分析打包放一边,改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什么是科学的分析方法?我理解其实就是用已经检验有效的各种套路。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2012版 P184)中提到:

如果你只是记得一些孤立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么你们无法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东西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们就无法把它们排上用场。你必须子啊头脑拥有一些思维模型。你们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我从中理解了前人总结的各种分析框架的重要性,其实就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套路。书中提到了常用的10个:PEST、SWOT、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图表、行业生命周期、波特“五力模性”、产业链分析、3C、四象限。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这里重点强调两个:

  ①波特的“五力模型”

  经典的“五力模性”指的是企业竞争中面对的五种竞争力来源消费者讨价还价选择别家)、供应商(提价等)、直接竞争者、新进入者、替代品。前面四个好理解,什么是替代品?举个例子:中国移动一直把中国联通当竞争者,殊不知最后革它命的是腾讯。波特的五力模性很经典,但是忽略了另外一面,那就是合作,所以后来柏瑞内勒巴夫在《合作竞争》一书中提出,传统商业战略太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于是提出合作竞争的概念。其实也好理解,小米的“粉丝经济”和其它的“众筹”都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作,共同设计生产产品

  ②产业链分析

  所谓产业链,就是一个产品整个上下游的链条关系。与之对应的是“价值链”分析。书中专门指出了郎咸平教授之前提出的产业链“6+1”理论的不足(低估了制造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3+2模型:

  3:中国市场、中国资本、中国制造

  2:海外高科技、海外高科技创新企业

  而这个模型和现在中国的国情是相符合的,也是他一直推动的事情

  以上就是王煜全老师新书《学会洞察行业-写好分析报告6堂实战课》的核心内容,本书对我启发很多大,特别是系统性搜集和分析信息的套路。

  最后,我想起宁向东讲的一个故事:信天翁可以借助航船的气流飞跃大洋,而鹧鸪鸟拼命的挥动翅膀也很难飞出一片深林,宁老师用这个例子说明借势的重要性。

  我想说的是:在现在大好形势下,选择比努力重要很多,因为大家都很努力,它已经成为前提条件,你最后的发展情况其实和你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而如何选好,趋势判断很重要,趋势怎么判断?需要我们进行系统而专注的分析,所以本书适合那些希望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识别趋势的人。

  《学会洞察行业》读后感(二):学会这三点,一周时间看透一个行业

  最近两宗大IPO刷爆了朋友圈,准备港股上市的小米和被称为A股独角兽富士康。小米的招股说明书,除了截然相反的利润数据很有迷惑性以外,我觉得最难懂的是小米的的行业定位,是传统制造业?还是互联网?而富士康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市值规模巨大外,是同时引入了BAT作为股东。那么,未来的富士康到底是属于什么行业?又该怎样去分析和评价类似企业的价值?

  传统行业融入互联网要素发生巨大改变,比如近年来借助网销平台异军突起的“三只松鼠”,依托互联网成功取代屈臣氏的丝芙兰;同时,创业者们在不断寻找新的蓝海,企图实现从0到1的颠覆,造就新行业机会,比如被津津乐道的独角兽公司:美国的特斯拉和优步,中国的滴滴。因为这些改变,似乎越来越不容易看清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机会。那么,应该如何分析行业和企业呢?《学会洞察》的作者王煜全的风控投资人,近年来主要投资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创新行业,同时他也曾是企业战略咨询专家,为很多企业提供财务咨询服务。他在行业分析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学会洞察—写好分析报告的6堂实践课》,试图用最简单的逻辑和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让普通投资者、财务分析工作者以及企业管理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摸清一个未知行业的发展趋势。

  发现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不管是投资人,还是企业管理者,行业分析都是为了了解行业特点,发现行业机会,明确行业优势,识别行业劣势。因为分析目标和报告用途差别,行业分析报告细节和侧重点可能有差异。做行业分析,其实是基于各类杂乱无端的现象和信息,经过组织分类、深入的思考验证,发现问题和规律,得出有用的结论,甚至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学会洞察行业》中,作者重点介绍了逻辑树分析方法,用来将复杂的问题拆解成简单的小问题,以便各个击破。

  逻辑树分析法也可以说是一种金字塔思维结构,从已知的核心问题开始,作为逻辑树的主干,逐步向下扩展分析,罗列这个问题的子问题或相关问题,作为主干的分支;以已知的分支问题作为新的主干,再进行分节;如此循环,直至穷尽所有问题。

  在进行问题分解的时候,需要遵循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简称“MECE”。相互独立是指,同一个维度上的问题是明确区分的,不能有重叠;而完全穷尽则意味着要尽可能全面地、周密地罗列所有问题。MECE这一原则最早是由麦肯锡的顾问芭芭拉提出的,目的是分析一些重大问题时,能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分类,借此能更全面、有效地把握住问题的核心。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用逻辑树分析。比如,针对“大疆无人机为什么能占据全球70%的消费市场?”这个问题,首先,首先从价格、用户体验、营销三个维度分解,之后针对每个子问题再拆解,比如“价格是否有优势?”这个问题又从成本、售价、利三个维度进行细分。如果还要再深入分析,针对“成本低”这个子问题还可以继续细分。

  逻辑树分析方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非常有效,能够帮忙我们以一个大问题作为切入点,梳理问题的核心脉络,从线到面找到更多相关问题。行业分析前期帮助我们定位问题的另一个方法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根据了解到的这个行业的相关信息,或者行业专家的一些观点和判断,可以先得出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一些假设,然后以这些假设为切入点,寻找数据和事实来支撑这个假设。假设—求证的过程,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假设可能会得以证实,变成结论,你也可能在验证过程中推翻之前的假设,得出新的结论。但最后,一定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需要搜集足够的论据来支撑假设,而不是直接把假设当做结论。

  信息搜集能力

  观点需要数据支撑,信息搜集能力是行业分析师的基本功之一,至关重要。在国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是百度,但很多专业的信息,从百度是无法直观地查询到的。而且因为信息陈列、广告等问题,百度的搜索效率也极低。有机构跟踪对比了通过谷歌和百度获取信息的效率,因为信息陈列的差异,谷歌大概比百度高效30%左右。也就是说,查询同样的信息,如果百度是10秒钟,那谷歌可能只需要7秒钟。所以对信息搜集来说,更精准的搜索方式很重要。《学会洞察行业》中,作者介绍最常用的集中搜集数据的来源,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找到想要的数据,而不是只能通过百度,在一堆无用的咨询中大海捞针。

  维基百科。这是一个非官方的、不严谨的数据来源,好在,对于行业专业词汇,它比谷歌和百度的定位更精准,能够提供大量相关信息,以便顺藤摸瓜搜到更全面的信息。

  政府、行业协会公开的信息。像美国官方数据库、世界经济论坛、欧盟统计局、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发布的数据和报告,是宏观经济、行业数据的重要来源,最重要的是,这些数据属于专业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及有保障。

  专业数据库。路透和彭博是两个最有名的金融数据库,包括股票、基金、外汇、权证、宏观行业等许多金融相关数据,也有很多行业分析报告,是业内人士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是这些数据通常是收费的,需要单独购买。像IDC、沙利文等咨询公司也会提供行业分析报告,但常常是专业级别越高,收费越高。

  企业年报。股市是行业景气程度的先行者指标,行业领军企业的盈利能力、增长速度能很好地反应整个行业的前景,是非常可靠的信息来源。所以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同行业上市企业的招股说明书,融资报告等都是非常好的参考数据来源。

  产业链分析方法

  自从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价值链分析一直是行业分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个行业的兴衰,最大的冲击力往往来源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最明显的体现在行业在上下游的供应链关系。比如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异军突起后,对实体店冲击极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客户群体没了。同样,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增长,给上游锂电池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产业链分析首先就是要找出行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关系。在书中,作者以虚拟现实为例,分析了虚拟现实产业链组成:

  零部件——硬件设备——软件——应用——服务与渠道

  明确了产业链的组成之后,需要思考的就是各环节之间的竞争关系,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影响产业链关键成功的因素,以及未来产业链价值利润的转移趋势。还是以虚拟现实产业链为例,整个产业链中,零部件供应商并没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反而是硬件设备供应商需要硬件整合能力,反而成为了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此外,因为硬件是一次收费,VR内容服务的盈利模式有更大空间。

  关于产业链分析,作者还强调了一点:开放性产业链的核心在于稀缺性,封闭性产业链的核心在于关键控制点。对一家企业来说,只有掌握了以上两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行业分析报告最后通常要落地到企业,比如创新企业是否有投资机会,是否有商业情景。通过产业链分析,就是要找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所处的位置,面临的竞争对手,与上下游的关系,从而分析企业在产业链中是否有优势,未来的发展前景。

  除了产业链分析方法,还有很多行业分析工具,比如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在《学会洞察行业》中,也都有详细的介绍。

  技术的进步,带给各行业新的机会,新的商业模式在颠覆企业传统的盈利方式。没有一个结论是可以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一份分析报告是能永久使用的。行业分析也是一个持续地用新的事实和数据,更替原有结论的过程。也需要不断确定的目标,提出新的假设,搜集新的信息予以佐证。但是,商业的核心逻辑,是因为有了需求才衍生出了机会,从而有了商机和市场;对行业分析而言,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会过时。这也是《学会洞察行业》想要留给读者的关键价值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践,根据书中索引,找一个感兴趣的行业,做一轮完整的分析,肯定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收获。

  《学会洞察行业》读后感(三):思路不够清晰,缺乏洞察:2.5星|王煜全《学会洞察行业》:

  看书名与全书的结构,作者尝试给出一套行业分析的方法。读后感觉就是投资圈常用的行业调查分析的一些检查清单。作者对这些清单的整理归类我认为思路不够清晰。

  总体来说,全书讲行业调查方法论是比较失败的。作者也没给出具体的完整的行业调查分析的案例。

  书中作者举了一些他们公司投资相关的美国科技创业公司的例子,还有点意思。

  总体评价2.5星,价值不大。

  以下是书中几张插图: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已经成熟,或者产业机会是否来临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判断:技术是否成熟、产业链是否完备、市场是否有潜力、竞争是否有壁垒。P18

  2:所以,如果你去追根溯源,看著名高校的专利流向了哪些公司,往往能顺藤摸瓜找到一系列优秀的初创企业。P53

  3:在开源领域,要想最大化地获得竞争优势,就是尽早进入。开源技术往往和潮流紧密结合,每个时代的开源技术都是不同的。如果你能把握时代趋势,提前站在潮流上就能够建立壁垒,而滞后的跟随者则少有机会。P54

  4:如果你要找某家公司的信息,不妨试试Ange1List、Crunchbase这样的企业服务数据库网站。它们会列出公司的管理团队、融资情况、业务简介、公司官网、成立时间等信息,对于初步了解一家公司大有裨益。P59

  5:如果你想査某一款App的发行量、下载量等相关数据,App Annie(一个移动应用数据统计平台)则是一款非常好用的工具。关键是,要找到细分领域的专业数据库,找到你想要的数据。P63

  7:比如,我们凭什么判断自动驾驶是真正要来了,而不是虚火昵?一个重要的超前指标就是英伟达的GPU在汽车领域的销量,其汽车业务的收入从2015年第4季度的5600万美元,增长到2017年第三季度的1.27亿美元。P83

  8:再比如,我们凭什么判断电动车一定是未来的主流呢?一个最重要的超前指标就是海银资本投资的WiTricity公司已经开始和各大汽车厂商合作。WiTricity公司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Marin Soljacic创立的无线充电技术公司,其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全球领先,如果把这项技术应用在汽车上,电池就可以脱离充电桩进行充电了。P84

  9:曾经的手机界老大诺基亚、摩托罗拉每况愈下,而比亚迪恰恰是这两家公司的代工厂商。P143

  10:当下的生态变化主要有三点:1:基于长板理论的积木式创新,2:技术应用化加速,3:基于科技创新和协作的生态系统的构建。P172

  11:思科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产业眼光,扫描全球技术公司,发现标的后就推荐给红杉进行风险投资。投资后,红杉再联手思科对项目进行孵化培育,如果孵化成功,到一定阶段就溢价卖给思科,变现收回投资。P178

  12:为什么这么说?日、韩、欧洲都有大规模制造能力,但是不开放,小米为什么诞生在中国?因为在美国,你找不到一个开放的第三方公司帮你生产100万部手机。P187

  13:那么,中国制造业的下一个出路在哪里呢?这个话题……谈了很多年,一直没有解决。认识到以上两点,这个问题或许就有一条解决之道了,用一个词可以概括:“3+2”。所谓“3”,指的是中国市场、中国资本、中国制造,“2”指海外高新技术、海外高科技创新企业。P187

  14:提起开放产业链,最典型的就是手机产业链。这一点非常好证明:如果手机产业链非常封闭,是不可能出现如此多的山寨手机手机品牌的。这类产业链的特点是很少或几乎没有关键控制点,也就是说,在整个产业链中,没有哪个环节是绕不过去的。P197

  15:如果开放的产业处里缺少稀缺性的环节,那么这个产业链的核心就不在于产业链的某个环节或者对稀缺资源的争夺,而在于谁能够整合现在产业链的能力,在产品性能上优化,在用户体验上创新。P199

  16:但是小的医药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销售能力,他们的垂露只有一条:把研发的新药卖给大医药公司。所以,美国医药行业的产业链是非常封闭的,因为医药巨头凭借强大的市场能力垄断了这个行业。P201

  17:3C模型是由日本战略研究的领军人物大前研一提出的,他强调成功战略有三个关键因素,在制定任何经营战略时,都必须考虑这三个因素:公司自身、公司顾客、竞争对手,P202

  18:在低速自动驾驶领域,的确存在着应用场景。自动驾驶的代步车有没有好的应用场景呢?可能会有,但无人驾驶的观光车显然是一个更大的、看得见的应用场景。这种应用场景随处可见景区、机场、高尔夫球场……P219

  19:这就形成了判断企业是否优秀的一个侧面证据:如果一个董事会里午人满座,那这家公司很可能比较优秀,因为优秀的董事会任命的CEO一般不会太差。P222

  20:所以,好的科技企业往往就是“双长制”:有一位岁数较大的资深CEO,和以为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年轻科学家。P224

  《学会洞察行业》读后感(四):学会洞察行业,让你快人一步

  彼得·蒂尔 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未来,拥有明确的悲观,他们相信未来是可知的,但却是暗淡的。

  知识付费,收割大家的智商税,本质来说,很多人是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职场人,焦虑升值加薪;

  父母,焦虑子女的未来;

  子女,焦虑父母养老、看病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人焦虑房车,焦虑婚姻等。似乎身边的人,都在为不同的事情焦虑着。

  其实焦虑也没有什么可怕,毕竟焦虑是一种正常情绪,而且还不是个例。彼得·蒂尔不也在《从0到1》中提过,中国人对未来的明确悲观吗? 正是因为对未来的陌生,悲观,才有了焦虑。

  那怎么解决焦虑的问题呢?

  俗话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学会洞察,先知,先行,快人一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让你不会那么焦虑。

  《学会洞察行业》,这本书应该是适用于做职业规划、个人投资,找创业方向等。

  还记得,刚拿到书的时候。书本装帧精致,风格、色调从里到外都很统一。以黄色和浅灰为主,比较特别。

  书内容展示性好,开篇就针对本书的内容版块做了,图文结合的流程图。这样加强了对整本书的,结构把控,相当于,“地图在手,天下我有 ”。

  每章每小节都有小试牛刀,更像是,一本实操手册,看的过程觉得,跟以往的书籍不同。

  不过书籍,内容中间,部分内容逻辑有重复的地方;有案例的地方,案例比较精彩;不过有的地方没有案例,对于小白,可能理解起来不是那么容易。

  第一遍略读完,很诧异。书的结尾有一个小彩蛋,写的是:“看到这页,相信你已经完成了属于你自己的这本书。”,最后一页,让你写作者介绍,作者签名(即你自己的,因为书本中间留了很多空白页,让你写“作业”)。

  作者王煜全,在每次拿这本书,出来读的时候,都觉得这个作者的名字,很熟悉。快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想起来,就以前在[得到]上面有订过他的,《全球创新260讲》,印象中“前哨”这个词,特别适合他。

  当时很疑惑,为什么他对新兴行业,有这样的先知和预测。看完《学会洞察行业》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

  作者王煜全,刚毕业,就创业做医药咨询。

  后来,与致力企业成长的咨询公司,沙利文公司合资,开始涉足信息技术、电子设备等行业。

  最后,创立海银资本。

  作者王煜全的从业经历,以及咨询行业的特殊属性,让他们需要,在一周甚至更短时间,熟知陌生的行业或领悟。

  外行人,一般都会觉得,不可能。怎么会有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摸清未知行业呢?

  《学会洞察行业》的作者王煜全,告诉我们,行业分析,有套路。一般 ,行业分析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用一套方法,去解决。

  这套方法不仅能帮他们解决日常的问题,也可以让他们看得比,普通人更远,以便于,看清未来,提前做好准备。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能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提高分析处理能力。

  看完这本书,为了洞察行业,应该掌握的三项能力:

  一、怎么找到行业的风口?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但是也要看风口是什么时候来。

  风口来的太晚,猪可能就饿死了。风口来的太早,猪就错过了飞起来的机会。

  所以找对风口,就很重要,那怎么来判断,一个产业的风口什么时候来临呢?

  1.技术是否成熟?

  要判断技术是否成熟,可以去看这个技术所需要具备的指标,是否达标。

  比如VR虚拟技术的指标:屏幕刷新率,延迟,屏幕分辨率等。

  屏幕刷新率的影响:

  这感觉就像,坐过山车的时候,因为移动太快,导致面前的画面刷新,很快,给人眩晕感。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用户就不会,长时间,使用VR相关的产品。

  延迟的影响:

  对VR虚拟场景,需求量比较大的是游戏行业,为了让游戏体验更畅通,网络需要5G网络支持。毕竟谁也不想,玩游戏的时候,因网络问题,突然被迫下线。然而5G网络离普及还有一段距离,也注定VR的风口暂时不会来。

  同样,在游戏中,屏幕分辨率低,画面模糊,不高清,也影响游戏玩家的体验。所以通过这几个指标,也可以看到VR技术的风口,还没到。

  2.产业链是否完备?

  如果技术已经成熟,那再看产业链。要找到行业好的契机,可以遵循“新木桶理论”。企业拿自己的长板去跟别人的长板合作,比如说你公司营销和渠道是强项,但技术是短板。就找互补企业——技术强,营销和渠道是弱项的公司,去合作。

  在工作中就拿一个团队来说。有人擅长沟通交流,但业务知识掌握得一般。有的人熟知产品业务,但人际交往是短板。这两人就可以合作,不用担心,关键环节被人掌握,处于协作的状态中。

  3.市场是否有潜力?

  有人说,现在的自媒体小编写文章,很容易自嗨。也有的产品或者技术人员,像过去的时代,闭门造车。能否解决用户的需求,全靠脑补。以上两种做法,都不合适。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做产品,都不能自嗨。我们的出发点都是要考虑,实用性。

  考虑是否能真正解决某个需求?直白点,问问自己,你写出来的东西,或者做出来的产品,能用在什么地方?

  4.竞争是否有壁垒?

  古时候打仗,一般都会在,城外竖起高高的城墙做壁垒。现在的企业和市场环境,也需要考虑到壁垒。毕竟现在各行各业,竞争压力那么大。如果壁垒不高,可能就像蜜蜂看见蜂蜜,一拥而上。蓝海变红海。

  之前的“七色”共享单车,不就因为没技术壁垒。大家到小黄车的甜头之后,推出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而以创新为主的公司,市场和用户就是最大的壁垒。市场份额足够大,比如垄断市的时候,其他竞争对手就难以撼动你的位置。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

  要了解一个行业,你得掌握足够的知识,或者信息储备,才能做判断。

  工作中,了解同事性格信息,能更好相处等;

  生活中,知晓天气预报,方便安排第二天的活动等;

  毕业时,掌握更多就业信息,你就更容易就业;

  困难时,知道更多解决办法,更能走出困难。

  那洞察行业,搜集行业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收集:

  1.百科数据

  无从下手时,可以百科上面搜索相关,关键字,去获取行业相关信息。

  弊端:数据不够严谨,要结合其他信息参考使用。

  2.企业服务数据库

  比如:AngelList、Crunchbase。

  一般在这样的数据库里面可以查找到,团队,还有融资业务,以及官网成立时间等相关信息。

  能给出较为全面的信息,但是不能保证信息时效性。

  3.政府公开数据库

  数据免费,参考价值高。

  4.咨询公司报告。

  比如 市场咨询公司:沙利文,IDG,GFK,高德纳,IDC。

  比如 专注初创公司的咨询公司。国外的CB Inights,国内的36克,艾瑞咨询等。

  数据全面,但真实性有待考究,需要 筛选信息。

  5.专业数据库

  某个行业一般都有自身专业的数据库。

  比如金融数据库。查路透、彭博等

  比如APP,差APP Annie等

  6.企业年报

  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季报,信息来源可靠。

  而行业领军企业的,股市走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市场的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企业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会对信息,做部分夸大。

  7.媒体网站。

  原则上媒体的,声望越高,数据可信度也越高。

  国外的可以参考,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商业内幕,福布斯等。

  国内,可以参考36氪,1991T,极客公园,虎嗅,硅谷密探,雷锋网,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等。

  三、信息分析处理——独立思考能力。

  林彪打仗有个习惯:记录缴纳武器的种类、数量,以及歼敌人数。

  一天深夜,值班的参谋报告,胡家窝棚的战斗缴纳数量时。

  林彪连问三句:

  为什么,那里缴纳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纳和击毁的小车和大车的比例比其他地方,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比例比其他地方高?

  林彪走到挂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一点说,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那里。

  在这个数据的指导下,抓住了国民党将领,廖耀湘。

  所以我们应该对数据保持敏感,并时刻保持怀疑态度,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而伯特兰罗素,曾经也说过三条原则:

  一、专家建议都一样,相反的观点,就不可能是真。

  二、专家建议不一致,我们对每个观点,都要保持怀疑。

  三、专家一致肯某个的观点,但缺乏充分理由,我们要持怀疑态度。

  了解一个行业,最快捷高效的方式,就是听专家的建议。罗兰建议我们听专家的建议,但是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能偏听。

  要对问题或者观点永远保持怀疑的态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会洞察行业》

  不管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先知,先行,快人一步看清未来,做好准备,未来才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学会洞察行业》读后感(五):这么做,你的一周能比得上某些人的三年

  6月是高考季,紧随其后是选专业、选学校、报志愿,这关乎许多人的命运。去报考哪个学校,选择哪个专业,奔向哪座城市,进入什么的行业,加入怎样的公司,在分岔路口选不同的路,人生际遇可能会千差万别。

  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有价值的信息越多,做出抉择时就越合理。

  咨询行业的分析师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决策建议和服务的一类人,他们中的佼佼者能在一周时间摸清一个未知的行业或领域,提供专业的参考意见和解决方案。

  一个普通人工作了三五年,不一定能说清楚自己所在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个分析师一周时间了解一个陌生行业,写出的分析报告能拿去卖钱,其中的差异在哪?

  《学会洞察行业》披露了咨询师一周摸清一个陌生行业的内幕,关键是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信息工具。此书介绍了行业研究的基本方法、思路和常用工具,用最新的商业案例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概念和术语,是作者20年产业分析、投资经验的总结。

  作者王煜全是著名风险投资人,战略咨询专家、“得到”上的栏目主讲人,他在书中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了解一个行业有什么用;行业分析的常用方法和技巧;验证结论与结果呈现的技巧。

  了解行业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身的定位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位北航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进入了摩托罗拉,之后有近百年历史的摩托罗拉被打包出售;进入诺基亚,当时行业占比第一的诺基亚在智能机时代破产;进入中兴,大型国企中兴遭遇经济制裁陷入困境。三次被动失业,不是人不够努力,而是形势比人强,在不合适的时间进入了一个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企业。

  无论是就业还是及创业,选择一个行业很重要。根据《财富》杂志的一项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年,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也不超过八年。就业和失业随时都可能发生,创业和失败也一直在轮回。

  判断一家企业的机会或产业所处的位置,要考虑四个角度:技术是否成熟、产业链是否完备、市场是否有潜力、竞争是否有壁垒,如果这几点都能搞清楚,就能判断一家企业是真的在风口还是在忽悠。本书中的产业链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初探真相。

技术生命周期,来自网络,侵删

  想要获得相关信息需要做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的第一点是明确问题,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明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然后再去解决问题。“有没有问题或机会?它在哪里?为什么存在?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

  第二步是提出假设,明确行动的方向。就业是评判一家公司是否值得加入和投资时评价一家企业是值得投资,考虑的维度肯定不同。

  提出假设,探寻问题的边界,并把问题拆解为一个又一个可以解决的小问题。迈克·费廖洛在《极简思考》中详细的介绍的“结构化思维”这种思考方式,“结构化思维过程”以论点作为核心来构建整体方案,与本书中的先提出假设,再验证假设相似颇多。苏杰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提到“树叶——树枝——树干”的逻辑制作需求分析,找到真正问题,用“树干——树枝——树叶”的逻辑做任务分解。

  第三步是搜集情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事实是分析的基础。《学会洞察行业》建议从维基百科、企业服务数据库、政府公开数据、 行业协会数据、咨询公司报告、专业数据库、企业年报、媒体网站、企业领导讲话及行业资深人士走访等方面搜集信息,国内的一些网站如36氪、雷锋网、1991T、极客公园、虎嗅、硅谷密探、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等,是每个人都能方便找到的信息源,可以参考借鉴。

  第四步是信息识别,从芜杂的信息中分析出有用的结论?这需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比如

  EST分析法侧重环境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多个维度分析公关环境。

  比较分析法能让分析者更容易发现目标的变化量和变化趋势。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能帮助我们发现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谁又能成为我们潜在的合作伙伴。

  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可以帮助分析个人的发展问题……

  最后一步是分析结果的呈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分析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这需要一个明确、切实可执行的解决方法,这需要把数据在不同维度分析后形成结论。现实中有许多人肚子里都是主意脑子里各种想法,但说话啰啰嗦嗦,说不到重点,别人听得云山雾绕,无法准确传达结论,研究分析对别人就几乎没有价值。

  《学会洞察行业》里推荐在做结果呈现时,采用金字塔结构。所谓金字塔结构,是一种结构化的思考、沟通和写作工具。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在豆瓣上有8分的评价,对金字塔原理介绍得很详细,简单概括就是:结论先行,通过分论点支撑中心思想,而每个分论点又由多个论据和案例支撑。

  现在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人手机里都关注了几十几百个公众号,成千上万条信息堆积在角落不曾被打开。这个社会急剧变迁,我们面对无数抉择,怎样从信息海洋中捕捉信息,怎样处理信息关乎到每一个人。

  《学会洞察行业》这本书里的对信息源有效性的分析,对分析工具的介绍,都有实际意义,值得大多数人学习和践行。这本书也有个明显的缺点,作者在讲行业分析,但是从头到尾并未给读者看任何一份完整的行业分析报告,没有参考系,没有坐标轴,读者想去尝试写行业分析报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离,需要继续拓展知识的边界,执行、反馈、调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