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5 21: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精选10篇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是一部由麦克·巴克执导,伊丽莎白·莫斯 / 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 / 乔丹娜·布莱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一):美国的科幻,中国现实

  看到有人居然把这帖子上升到对政府意见高度,我真的很惶恐

  首先我并没有表达对政府的任何不满,我只是讲述了一部分当代农村的现实,而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封建残余思想做怪,事实上政府早就出台法律,不允许鉴定胎儿性别,但总有不少人无视,为生儿子不择手段

  其次,楼主就是你们所说的烂石头生活底层,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看看国外是怎样,是否也像你们所说的各种对女性歧视,我眼界低,只能看到身边的人和事,也只就事论事,请你们不要再扣这样那样的高帽子

  再则,中国现在的男女比例已经如此失调成年适婚男性比女性多出几千万(这不是我乱说,我也是看新闻上的统计数字),新闻里都说如此多的男性找不到老婆,将成为治安不稳定隐患,我在这里提出反对重男轻女尊重女性生育自主权,不让女性再被动的为了选择性别而堕胎或生孩子,这难道不是跟政府的思想高度一致,不是为了这社会和谐稳定操碎了心吗?

  最后,如果此贴有任何不适当地方,请豆瓣帮我删掉,或联系我自行删除。

  《使女的故事》本不是特别符合我口味美剧,但符合口味的看多了也不免审美疲劳,又加上是17年艾美奖的大赢家,就断断续续的看完了,结果真的挺震憾的,因为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科幻剧,却是我们活生生的现实.

  我们结婚,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那个我爱也爱我的人,而只是因为父母觉得你到了该结婚的年纪,该找个适当的人结婚.如果过了他们觉得应该结婚的年纪还没有对象,不但父母,连周围的人都会觉得你不正常,他们觉得结婚生子只是人生中需要完成的一件大事,跟爱无关,跟你开不开心也无关.

  如果你觉得这已经够不堪,那就太天真了.

  凑合的婚姻是男女都必须承受痛苦,而生育,对中国女人来说,则是另一层地狱.

  我们从来不是因为相爱而结婚,那么孩子也就不是什么爱情果实.女人在这里,与基列国也没什么不同,只是生育的工具,这里仍然是男权社会,只是没那么极端.

  女人没有决定生不生孩子的权利,没有决定顺产或剖腹的权利,没有决定生几个的权利,就算怀孕,也没有决定肚子里的孩子生与不生的权利.在很多男人的眼中,娶老婆就是为了生个儿子传宗接代,生不到儿子,那就继续打,继续生,生到为止,所以你能在新闻里看到各种各样不算新鲜的新鲜事,痛得受不了要求剖腹而丈夫公婆同意跳楼的产妇,为了生儿子不停打胎到最后重病被丈夫一脚踢开另娶的女人,为了生儿子遍寻偏方结果生下畸形儿的家庭,各种奇葩的故事每天轮番上演,看到人麻木.

  有时不得不感叹,我们所处都不像是同一个世界,别人的科幻变成我们的现实, 我们却不自知.

  .S:我知道许多人在质疑我在夸大事实,拿新闻上的极端来当做现实,事实上,我所有的这些感触都来自自身以及许多我身边的人.

  重男轻女的思想,城市与农村,富裕贫穷,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楼主的层次很低,很不幸的出生在农村,嫁的是广东的偏远农村,我见过为生儿子打三四次胎的;见过连生五六个女儿还要拼命生一个儿子的;见过怀孕三个月了还去老中医那里抓草药吃,为保证生个儿子的,所有我说的这些,都是最近几年所发生过的,甚至还在发生着的,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现在很多农村妇女经历.

  楼主自己生了个女儿,又怀女儿打了一次胎,因为不想生了,年纪大了,实在不想再为了哪个男人生儿子的梦想伤害自己,现在正面临着可能离婚结局.

  在豆瓣写这些也许难以得到认同,逛豆瓣的也许大多是文化高,层次高的人,你们处在金字塔的上层或顶端,是难以看见也难以想像这些底端人的生活,但这世界很大,大到所有你们看来荒诞不经的事实都有存在土壤,在一个人权都不十分健全的社会,女权更是痴人说梦.我不否认在那些发达地区,女人已经比较独立自主,拥有相当的权利,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哪怕只是在生育权这一项上,女权的路也很漫长,很漫长……

  我本不想让这个话题无限延长,这篇在许多人看来与原剧完全无关的东西,但看到有人说到教育问题,我还忍不住想再多说几句.

  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无论男女,都是普遍偏低的,但却很少有注意到,重男轻女这件事,不仅剥夺了许多女孩出生的权利,还让那些有幸出生的女孩被牺牲了受教育的权利.

  现在的情况也许会有所改观,但在楼主那个年代,女孩读书是没什么用的,这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想法.当然也有开明的父母会重视女孩的教育,但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的父母只是勉强让你读几年书,识几个字,不至于外面打工都没人要就行了.

  在有男孩的家庭,家里的一切资源都是男孩优先.就算他们不争气的儿子没有读书的天份,那他们儿子还要娶老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在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又怎么会有多余的闲钱供女孩去读书?再说女孩长大嫁人始终是别人家的,这笔投资怎么算来都是亏本的,不如趁着没嫁人赶快去打几年工,还能收回点养育的成本.

  这就是楼主与大多数农村女孩的命运.这并不是极少数贫穷落后地方的偶发现象,而是八零后一代农村的广泛现实.这样的学历能找到什么好的工作,又能在哪里改变命运呢,我们的一生,从出生那一刻几乎就能看到结尾了.

  在这样一个高端社区让你们看我这个底层的人胡言乱语,我很惭愧,但既然豆瓣在注册时没有规定学历低于多少不能入内,那就请你们允许我做为一个异端存在,让你们看看除了你们在乎的诗与远方,也还有许多许多人拼尽全力只为苟活于世上.

  不是卖惨,不是矫情,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用恶意去面对这些事实.我不告诉你们这是我的生活,你们觉得我在编故事,我现身说法,你们又说没人逼我这样生活.

  我已经说过,生活给我们这些人的选择真的不多,我也不是要博取什么同情,要求平等的权利,第一条件便是不去寻求同情.事实上,比起需要同情,更多的人是需要醒悟.

  我加上关于教育的那段话,也是想了很久.很多女人不会觉得一定要生个儿子这种思想有什么问题,甚至很多女人重男轻女的程度更甚,生了儿子沾沾自喜,生了女儿就苦泪涟涟,然后再继续努力.现实中虐待女孩的,很多也是女孩的妈妈奶奶,这可笑残忍的现实,根本原因,就是我上一段所写的,女孩受教育权利的缺失.

  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又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不会意识到该不该生,想不想生,女人也有话语权,而不是只该当做男人生儿子的工具.

  我不是不努力,不抗争,如果我也有同样思想,就不会有今天这些文字的存在.只是我也是个妈妈,一个女孩的妈妈,如何不让她也陷入这样的泥坑,就成了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如何让她拥有快乐童年,接受相对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变成能独立自主的女性,是我一直努力在做,努力想做得更好的事,于是,我只能在抗争与妥协之间寻求平衡,努力去改变这种思想,这是比直接换种生活更艰难百倍的事情,而且我也不一定能成功,我尽力而为,之后再去想别的吧.

  我一直不愿在网上过多展示自己的生活,这个帖子,我已经写得太多,希望能到此为止吧.非常感谢理解支持我的人,而那些对此有意见的人,我只能说你们的生活已经好过这社会很多人了,自己多珍惜吧.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二):挖挖剧中的配乐梗

  【以下发言强烈希望被打脸!第二季请不要让我失望啊TAT】

  期待了这么久的第二季终于开播的确是让人欣喜的,同期竞争的另一部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第二季也迎来首播,势头强劲

  不过就个人感受而言,从目前的两集内容来看还是让我略有失望的。一是部分内容走向在预告中就基本知晓,悬念不足。例如使女的集体处决、琼的逃跑、殖民地的剧情等。二是新的独立剧情展开缓慢。第一季以原著基础改编,充实丰富文本内容为电视剧的快节奏展开提供保障。原著深刻的社会批判视角,通过视听画面重现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也是第一季的出彩之处。第二季在完成原著改编后,将是全新内容的展现。但从目前的核心情节发展来看,进度疲软,仍以大量回忆剧情在丰富世界观人物设定。这对已经看过第一季的观众,比如我,显然是不太足够的。预告中的那种紧张冲突,在目前似乎还只是前奏曲的埋伏,主要人物如指挥夫妇也还未正式参与剧情,所以只能等待后续

  好吧进入正题,第一季梳理了一些个人认为比较精彩的配乐赏,这一季也尝试继续这项工作,希望能发现一些隐藏梗,不知是否还能有更多惊喜

第一集 :This Woman's Work

  歌手:Kate Bush, 专辑:The Sensual World,发行时间:1989

  该曲为英国传奇摇滚歌手Kate Bush为一部美国爱情喜剧电影《She's Having a Baby 》(1988)所作插曲。在电影中,妻子生产中命悬一线丈夫在外焦急等待,抒情音乐与蒙太奇画面一起重现了夫妇二人曾经温情时刻,强烈的情感冲击将电影推向了高潮。而Bush也特意选取从丈夫的男性视角来写作,应该说是一首非常感人曲子

  此曲的运用在这里却是使女们的集体处决上,显然是非讽刺的。在基列国,生育早就失去种种温情成为强权与压迫,世界也只存在男性的单一视角,与所唱形成极大对比反差值得一提的是,Bush同样对LGBT团体有所关注影响深远。2006年11月,歌手Rufus Wainwright就公开将Kate Bush列为他的十大gay icons,欧美摇滚的三大女权主义者Tori Amos、Bjork、PJ Harvey也是Bush的忠实粉丝。关于歌手的更多详细内容,可以戳这个链接知乎:如何评价Kate Bush

Kate Bush

第二集

  片尾曲别出心裁使用了一段赛事转播的实况,下去搜索了一下,应该是2013年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总决赛波士顿红袜队时隔95年主场封王的这段,具体赛事链接右边波士顿红袜时隔95年主场再称雄MLB 头号强棒封MVP

  是一段非常振奋人心的“世纪之战”,对波士顿红袜来说也是一段艰难的回归之路(我瞎说的,我就是随手百度了一下波士顿红袜的“贝比鲁斯魔咒 ”,感觉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捂脸)。而琼藏身之处也正在波士顿的环球报废弃报社,选用这样一段“英雄凯旋”的录音,不知道是否暗示了后续剧情会有大的突破

  参考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Kate%20Bush/7532050?fr=aladdin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is_Woman%27s_Work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te_Bush#Lyrics_and_inspirations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三):我们自我麻醉【1-2】

  【1-2】

  o more let life divide what death can join together.

  为什么这些女人没有选择死亡,即使是眼看着自己走进黑暗,被剥皮抽魂?

  因为牵挂

  女人对自己孕育出的生命有一种天然的羁绊和联系,那些披着红袍忍受折磨的女人们,每个人应该都有一个类似琼的故事。

  在被侮辱时在受刑时,披上珍贵温柔色调支撑她们继续下去。

  我们就是蝼蚁啊

  电视台播放着可能又出现的哪起爆炸事故,自己的丈夫下班后喝着咖啡评论着一切。

  你去照看生病的孩子,因为护工对你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孩子提出了批评

  一切突然好像平稳湖面转变为湍急的瀑布

  就像那对女同夫妻的经历,就像那个死去的大龄男同。

  “我以为我们就是最后一代遭遇过这些不公敌意

  “欢迎加入战斗

  而战场上没有枪没有剑,只有无穷无尽的折磨,和对自我存在的拷打。

  忍受下去,就有希望。

  忍受下去,就有希望吗?

  有个山东的gay蜜,他曾经感慨自己姐夫男友,马上订婚)帅,把照片给几个闺中小0看过,结果就这个月的某一天,几个好友特别匆忙的告诉他——

  我在aloha上看到一个人的照片,好像你姐夫……是么?

  他觉得不是,但是把那张照片截了图发给自己妈妈,问是不是姐夫,他妈说是啊,这就是他啊。

  几个小0开始扒一扒模式,照片是,照片里面的店面或者景点也和他姐夫的现实动态差不多,同志的另外一个约炮软件也搜到了一个用户,结果动态都相同:北京工作——过年来了山东——又回了北京。

  他决定告诉自己的亲姐姐,不惜出柜,也要阻止这一切。

  他姐姐很震惊,马上把弟弟给他的证据给了男友看,男友沉默了一会儿,就很淡定的说。

  我知道那是同性恋交友软件,我是以前做微商,得直播哄大家加我微信才用的。

  弟弟百般解释,那就是相当于陌陌啊姐姐,我们家出了一个gay不能再有一个同妻啊。

  姐姐纠结万分,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遇到活的发生在身边的gay。

  姐夫手段玩得好,不知道怎么和父母说了,又和几个朋友说了,把父母和朋友带到姐姐身边,论证:我们知道他做生意用那个捞客户。

  60岁的山东大爷大妈知道blued和aloha代表什么?

  朋友是谁的朋友?

  可是结局有些可笑,姐姐信了这个谈了一年恋爱的男人,不信自己的弟弟。

  人在苍白的生活中一直都在自我麻醉,麻醉不公麻醉痛苦,麻醉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以便于我们能尽可能安静平稳的生存。

  但地基是坏的,那一旦有地动,千层万丈高楼都会瞬间夷为平地。

  当然我们也可以跪在地上,对某个东西祷告,保佑自己,迷惑自己

  “愿我这个破地基一生都不遇到地动

  一生平稳”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四):使女的反抗之战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当June被送上车,驶往未知时,一段新的历程开始了。尽管在这样的国度中很难对她的前景怀抱乐观,但或许你和我一样都没想到,这段历程的开端竟是死亡。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的开端,编剧没有给观众预留心理铺垫期,直接将大家带入最深的黑暗中。高筑的绞刑架、一字排开的吊绳、刺眼的灯光,使女们如牲口般被带上口罩送往绞刑现场。从惊慌无措到绝望啜泣,大肆留下泪水,大量的特写细节让人直面死亡的面孔,感到窒息。而后远处灯光亮起,训导员走出,指出这场死亡体验的意义,让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为其残酷倒吸凉气。

恐惧永不失效

  当人们以为第一季的基列国已经无比悚然时,第二季的首集告诉大家,那只是一个开始。第二季掀开了黑暗深处的另一角:除了肉体折磨和洗脑,独裁者还可以如此进行精神折磨。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中著名的“恐惧从不失效”的论断,在此被利用到极致。用恐惧换取爱戴,先剥夺被统治者全部的自由,再给予少许自由,那么他们就会对所获得的那点自由感恩戴德,历史上独裁的统治者从来都深谙此道,基列国的统治者亦然。前段引起广泛关注的鸿茅药酒跨省追捕事件中,谭医生被释放后感叹自由可贵,某种程度上,那些追捕他的人也利用恐惧将他降服了。

  当那些镇压手法仅仅以文字形式记载在书上时,人们感受到的冲击力是有限的。《使女的故事》尤为擅长将那些残酷的手法以言语、行为呈现出来,给人最直观的震撼。总有人说,该剧的观剧体验让人不适。但这种不适感恰恰是这部剧的意义所在——它像扎在人心底的刺,提醒着你,不要麻木,去抵抗。

当时只道是寻常

  闪回镜头是《使女故事》惯用的表现手法。以一个独特的关联点,将过去与现实的场景进行对比,展现出一个逐渐又迅猛的历史演变过程,格外令人震颤。

  第二季第一集中,June与其丈夫在过去因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照顾,被教育应该成为负责人的父母,而现在她还未出生的孩子将诞生于这样扭曲的世界,这其中的倒退,令人唏嘘。

  新季一大亮点是新增了Emily这个人物的闪回故事线,走进这位基列国最为激进的反抗者的过往生活。作为大学教授,Emily有着极为独立的思辨力,她对自己权利被侵犯有着高度的敏感。乱世中的知识分子总是极度痛苦的一群人,他们有着清醒的头脑,对未来总有着积极推进的期望,却看着自己的世界被蛮横之徒无理地一点一滴占据,Emily也是这样。

  看着同性恋的同事被吊死,看着知识分子被肃清,看着法律朝令夕改逐渐沦丧,却无能为力。Emily在机场与妻子和孩子诀别那刻,她应该隐约意识到自己接下来会面对什么灾难。机场中人山人海,她却孤立无援。那个瞬间让我想起齐邦媛在《巨流河》中那句,“灾难是无法比较的。对每个受苦的人,他的灾难都是最大的”。一段本来合法的同性婚姻关系,一个亲吻,这些当时寻常的事情,都随时可能变成不可能。Emily说她以为她们是因同性恋遭到不公待遇最后一代人,然而,她或许也没想到,历史并不总是向前,转弯和后退也是常态。

  Emily身上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的缩影,一个家庭的拆散,是固有秩序即将崩散的前兆。

  随着剧集的展开,这些使女过往的日常越来越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当June在旧址中翻出蒙灰的《老友记》光碟,并坐在角落端着杯子观看时,她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但是在她现在的世界中,连这点欢乐也变得那么难能可贵。在心生同情之时,也不禁感到担忧。我们世界中的娱乐方式也在一点点被蚕食:种种影视题材被禁止,有态度的节目被禁播,越来越多的书籍无法出版、音乐被下架……

  会不会,我们的未来,也会在一点点的变化中,换了天地?

无处不在的墙

  一年前看这部剧第一季发出感慨时,总有人说过于杞人忧天。一年后接着看时,共鸣感却更强了。

  大学的整风、同性恋题材的禁止、权力对法律的操控,这些事件在这季《使女的故事》中均有体现,每每看到心里都不禁咯噔一下。尽管该剧并非时政类型剧,然而它对于社会政治的共性和本质的捕捉却是精准深刻的,它永不过时,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

  June躺在车中,隔着缝隙看着外面景致,嗅到自由的气息时心有戚戚地意识到,人们有多容易适应被奴役的生活放弃抗争。她努力挣脱这个牢笼,但对于未来却无不悲观,她想起训导员说“基列国无处不在,它甚至就与你同在”。

  当自由被逐渐剥夺时,很多人人往往不以为然:一种生活方式被禁止时,就立即换一种生活方式;某个群体受到不公待遇时,因自己并非那个群体中的人而庆幸甚至跑上去踩几脚。这些人意识不到整个社会是个共同体的存在,看不到墙堆砌起来的时候,封锁的是所有的人。基列国的确每时每刻都存活在这类人的身上。

  《使女的故事》是寓言,是警示,更是现实。对于不自由状态毫无知觉的人,终究成为奴隶。

  June剪掉耳朵上的印记浴血重生,我们有没有勇气钳掉身上的枷锁,向压迫说不?

  《使女故事》第一季剧评:通往奴役女性之路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五):浴血站起来的,是June,也是你我

  eason 2 is back!

  episode 1

  非常高水准的回归开场,Elizabeth Moss的眼睛里写着如此复杂的情绪:对朋友的歉疚,对死亡和酷刑的恐惧,对自由的渴望。

回归预告照

  这一集最震撼人心的三个镜头,一是在刑场,June握住身边因害怕而颤抖着的使女的手,其实她自己也害怕得不得了。从一开始急促地呼吸,到几乎窒息。望向天空的眼睛,又大又蓝,又悲伤又不甘,看得人直接落泪。

  经过朋友的提醒我才发现行刑场是红袜队的主场芬威球场。棒球运动中将本垒称为“home”,可是当Gilead把家变成行刑场的时候,还有家吗?Gilead会是家吗?

芬威球场

  二是使女同伴被嬷嬷惩罚时,她恶狠狠地喝了一口汤。她不是圣人,看到被锁起来的使女也会害怕,也会瑟缩地笑着迎合。但是这种无奈的妥协背后,是对自己行为的深深厌恶。恨不得把勺子都咬碎,因为是我们每一个人在Gilead诞生之前的不作为,不关心,换来了今天所有的苦难和绝望。三是剪掉耳朵上的标记的时刻,这个镜头拍得太美了。用剪刀硬生生地剜下来,哪怕鲜血如注,痛彻心扉,也一定要除他个干干净净。这是她受苦受难的符号,记录了她一切被强奸,被压迫的历史,也见证她的懦弱,退缩和忍让。这一刻,她不会再让步了,因为她要为了自己,更要为了自己的孩子,在无边的黑暗中,争取一点点光明。

June剪掉耳朵上的标记

  联想到最近某大发生的种种,以及各式各样的被曝光的高校性侵案件,这样在鲜血中站起来的June的形象更加富有现实意义,与#Me Too运动相呼应。莉迪亚嬷嬷说,自由有两种,一种是“freedom to”,另一种是“freedom from”,前一种是从心生活,自在选择的自由,后一种免于受难的自由。这句话是多么可笑啊,我们不会认为使女们“free from pain”,我们只会认为他们“survive from pain”,把幸存叫做自由,企图用偷换概念瞒天过海,不也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的根本吗?

  I am June Osborn, I am free. We are all her allies.

  ——————

  episode 2

  主创团队的野心开始慢慢显露!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讲June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的反抗了。当一个社会滑向Gilead这样极权的深渊的时候,一定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一定是一群人,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地被煮熟。Colonies的景象确实很震撼。被一群以信仰上帝为名的恐怖分子送到极其恶劣的核污染环境中工作,却还要定时跪下向上帝祷告,多么讽刺!画面既像切尔诺贝利事件后的荒芜,又像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体处刑的残忍。

殖民地景象

  Emily在第一季中还更多的承担了June的启蒙者的角色,让她明白有May Day的存在,让她看到反抗的意义,稍稍有一些沦为了功能性角色。但是这一季中,编剧开始刻画她以前的大学教师的生活,让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比June还要承受了更多折磨的人而存在。真的太赞了!

  这一集里最喜欢的画面是当新来的绿衣服夫人被以耶稣受刑的姿势挂在十字架上死去的时候,Emily一脸凝重,而身后的其他matha,有些无动于衷,有些甚至带着嘲讽的微笑。Emily说的确实没错,她帮助自己的丈夫强奸别人,是something can't be forgiven. 但也正如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麻木的中国人”那样。在这样畸形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也都是加害者。就如同第一季第一集中使女们打死那个反抗者那样。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没有人可以免俗。

  (这就是我个人想法的过度解读,也可以认为是仇人死后的快意。但是这种不自由社会中只有私刑才能报仇,难倒不让人更为恐惧吗?)

面对死去的夫人时的神情

  Friends(老友记)的客串出场非常恰如其分。每当我难受压抑的时候,我也会随手翻出一集老友记,看了之后感觉整个人又有了元气。这样一部很能表现美国自由平等之精神的situation comedy放在这里,也许就是无边黑暗中的一点点光亮,让我们有力量前行。当June从一开始看到绞刑绳和血墙的崩溃痛苦,到最后收集好遗物去血墙前面祈祷,整个过程都是流畅而戳人的。June就是一个普通人,她会不理智,会害怕,会崩溃,也会收拾好心情再次出发。

  Dear god,please send your holy angle to watch over this place. 上帝可以是将人桎梏在极权下的工具,也可以是这么温暖而有力量的时刻的寄托。错的不是Bible和上帝,而是人。

June在血墙前祈祷

  ——————

  episode 3

  直到这一集我才意识到June待的地方是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这个设计真的太精巧,太讽刺了!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5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一部非常稳扎稳打的 investigative thriller。这部电影重演了一群获得了普利策奖的记者们的故事。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栏目的记者们通过与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的接触,逐步深挖出了上百名受害者,通过这个庞大的受害群体,又发现了天主教会掩盖罪行,包庇罪犯的行为。性侵的神职人员不仅没有受到制裁,反而加官进爵,人生顺遂,而被他们毁掉的孩子一辈子活在黑暗中。

  “有时候我们都很爱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突然天亮了,而人们却开始相互指责。” 真是太真实了!这样一群无畏勇敢的记者,哪怕在现实社会都受到了天主教会和教徒的威胁、打压,在Gilead肯定是第一批被处决的,所以这个地方才会变成一个“屠宰场”。

The Boston Globe

  这一集真的太让人揪心了,每次有一点逃生希望的时候都被反转,无论是“safe house isn't safe”之后在黑人小哥车前拦车那一声声“no”和“please”;还是在小哥家里等待到五点依然不见人回来之后自己下决心逃跑;或是在逃跑途中不断剪辑的守卫和枪的画面;又抑或是坐上飞机后刚松一口气流下泪来就被枪声打断。最恐怖的事情不是逃不出去,是每次有一点逃出去的希望都会在最后被打断。

June求黑人小哥不要把她留在原处

  看到Boston Logan Airport的时候我心里一惊(希望是我神经质地过度解读)。2001年,两架于911事件遭劫的班机──美国航空11号班机和联合航空175号班机──从罗根机场起飞,之后撞上纽约世界贸易大楼。为什么June抚摸过的指示牌偏偏是“Departures”,是不是一种暗喻?表明极权主义也是一种罪大恶极的恐怖主义?

Boston Logan Airport

  最精彩的台词莫过于此:Raise your daughter to be a feminist, she spents all her time waiting to be rescued by man. June的觉醒从为了逃离Gilead的第一层次,慢慢地深入,直到能完全理解自己女权主义的母亲的想法,并能最终达成谅解,真的是太让人感到欣慰的一件事情。最后回忆起母女一起兜风的画面,几乎可以称的上是“freedom”的代言了,暖色调,飞扬的头发,恣意的姿态,开心的歌唱,灿烂的笑颜,What a precious and luxurious thing!

回忆feminist的母亲1回忆feminist的母亲2

  ——————

  episode 4

  我们以为前三集是日出,之后就会醒来太阳和光亮,结果没想到前三集是日落,紧接着的是无边的黑暗。一开头被抓回囚禁的June念叨着被子上有71朵花的了无生机的样子,让我想起了2014年《黑镜》(black mirror)的圣诞特别篇。做了意识副本提取手术的这位女士拿到了装载有副本的“蛋”,在专人调测,这个“蛋”能将家里布置得有条不紊,为她安排精彩的行程。调测师能自由改变“蛋中人”的外部世界和对时间的感知,比如外界的1分钟在蛋中有6个月之久。最后原本不愿意屈服“蛋中人”因为无聊,跪着求调测师给她找点事儿做。无事可做,大概是最难熬的惩罚之一。

只能数被子上的花纹

  所以June才会在aunt Lydia提出再回大主教家的时候屈服。正如下面的构图所呈现的那样,在红色使女服(Gilead政权)面前,她是那么的渺小无力,只能仰望。

June凝视使女服

  但是最初回到大主教家里,她的自由意志还没有被消除,她会在夫人们假惺惺地讨论胎动的时候,有意识地蹦出一句:“我昨晚感觉到宝宝踢我了”。也会在看到小袜子之类的礼物的时候,无意识地回忆起自己怀汉娜时候的景象。这种鲜明的第一人称“I”“my”用法,不管有意无意,都是在告诉Mrs. Waterfood,这是“我”的孩子,不管你们说什么鬼话,做什么仪式,也不管你们怎么贬低我们的身份,剥夺我们的权力,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描述胎动描述自己的迎婴派对

  当然在这种绝望当中,Nick和June发的小糖渣就特别能够给人慰藉。他们的关系已经从第一季的“Sex as rebel”,因为孩子,因为想要让June逃出去的努力,而更升华为了更复杂多样也更浓烈深刻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嚷着要“Nick 抱”,因为黑暗中有一个人同行,实在是大幸运。

June看到Nick屋子堆满落叶,以为他出事了看到Nick出现时跟随的眼神和安然的微笑June跪下认错是Nick的心疼

  最令人惊喜的是第一季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高贵冰山美人”的夫人开始坐不住了。无论是暴躁地几乎掐死June,一个人烦闷的抽烟,还是深夜扶着她的肚子说“Mama loves you”,都让这个角色内心的矛盾更加突出,性格更加立体。她一面凶狠失控,一面温柔担忧,一个研究家庭女权的人,现在变成Gilead的忠实维护者,她经历了什么?又承受着什么?让人更加好奇。我觉得她对这个孩子的爱和期盼会促成她的觉醒,她身上的母性也许会让她真正明白,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Gilead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夫人掐住June的脖子夜晚去抚摸June的肚子

  当June被嬷嬷洗脑,闹心负疚无力抵抗,站在铁门外说着“we've been sent good weather”时,你会发现这个镜头如此的讽刺。剧情上她走出的院子,但是构图给人一种她根本还被关在铁门里的错觉。也许是一种在目睹了黑人小哥的死以后,勇气和信念被严重挫伤,心理封闭的隐喻。

we've been sent good weather

  ——————

  episode 5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六):欢迎来到,未来世界

  看完两集后,觉得编剧在整理完人物背景后,给了一季超越的存在。

  有人说这是女权作品,有时其实很可笑,当一些群体去争取一些平等的权利,你们却说是越权。

  这一季,故事的主线依旧没变,加入了更多人的故事,也加入了一些社会现象的代表。

  有两段印象最深,第一段是Emily与上司的那段对话,奋斗了多久,以为已经可以享受胜利的果实,却没想到,有一天终究回到最开始,甚至更差的地方。有时觉得这个世界真是残忍,不去打击那些真正伤害别人的坏人,却揪着这些人类的本能,打着一些自以为是的旗号,去伤害别人,甚至处刑。

  第二段,是女主的血祭。相信那曾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最后被所谓的政治动荡,而清洗,而扫荡。被收集一件件的物品,与我们的现在多么相似,而不合时宜的血墙,却是最终的归宿。

  这就是使女的故事,用你已经习惯的环境,用一些你能在真实世界里正肉眼看见的变化,告诉你如果再退让,这就是最后的结果导向。

  然而,大多数人还是事不关己,自保不赢。如果有一天,当编剧所描述的世界,真正发生,请别瞪着无辜的双眼,看着正在强奸你的人,说:你们怎么能这样?那个时候,世界将不再相信任何的理由,而只是需要顺从的子宫。

  未来世界,是怎样?没人能预知。但它绝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是一复一日的累积,一天一天妥协所带来的得寸进尺,一个一个麻木而后的支配。

  但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而并非带着镣铐的强颜欢笑。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七):关于剧情大背景设定的一点想法

  其实第一季结尾的时候就开始有疑问了 剧情设定是环境污染导致生育率下降然后建立了极权男性社会奴役有生育能力的女人 但是我觉得在生育率下降的大背景设定下难道不是优先特权对待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吗 退一步来说 即便不这样 也不至于有生育能力的女人犯了错了就要直接判死刑啊 本来能生的就少 再杀杀还有人吗 要知道第一季里可是借那群外交官的口交代了一个国家联系六年没有活体婴儿诞生了啊 这种情况下还把有生育能力但是犯了错的女人要么判石刑要么送到殖民地辐射而死 即便是为了统治想杀鸡儆猴还是觉得有点接受不了了 我觉得在生育力下降到一个国家连续六年没有新生儿诞生的情况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当权者把有生育能力的男人和女人都“圈养”起来 然后建立独立的抚养婴儿的机构去接管新生儿 而不是剧中只奴役女人 然后女人生了孩子把孩子送给没有生育力的夫妻来照顾 他们都没有生育能力了我在想那能不能下奶呢 不能下奶的话给孩子喂什么啊 哎呀 我对生孩子不懂 然后就是一这样想就开始跳出剧情了 哈哈哈哈 那就降一星吧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八):同情使女的同时,谁来同情这个世界

  《使女的故事》是获得金球奖的剧集,纯女性题材的影片。不同于《暴君》里对于政权争夺与交替的主线,《使女》里对于政权的交替,简直是轻描淡写到不能再淡了,只有断断续续10分钟左右,交代一下30多个州,集体起义,炸了白宫,然后,……就换了政府了。在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政权的交替如此随意,我想,编剧大概是如何编,都难以自圆其说,都会让观众觉得漏洞百出,所以,索性无可奉告了。而我对于此部分觉得最为失望。

  慢慢剧情也发展的越来越像少女漫画,女主再普通(自我介绍:身高160-体重55),也有3个男人作为男一,男二,男三。

  描写的新政府的所作所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影片《尊严殖民地》描述的是类似的故事,但是,《尊严》里只是一小片农场,《使女》里是一整个美国。让女性成为附属品,不能工作,不能存款,让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成为使女,为贵族生育后代。取消大量工业,回归农业生产,主教统治,这些貌似回到上个世纪的倒退,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随着现实问题的逐步流出,似乎对这样的结局也能理解了。大使夫人在政权变更前曾是一名作家,她口中的下部作品主题就是点睛之笔-生育率决定未来。社会的过度发展导致生育率低到极限,只有少数女人具有生育能力,墨西哥贸易团的女大使在知道琼吐露的真相后,说她无法帮助她,因为她的国家面对更大的困难-6年无人口出生,一个国家在面临毁灭。-这难道不是现在西方国家的真实写照?虽然有点夸张。

  琼对生的信仰来自于女儿,是的,相对于上帝,国家,正义,女人对子女的信仰超越一切。《西部世界》里逃出升天的梅芙亦是如此。

  整部影片用使女血红的长袍衬托阴郁的背景,用鲜艳红色的长袍对比使女阴暗痛苦的内心,用使女整齐队列来凸显制度禁锢下如囚犯般的使女地位。

  琼可以拼劲全力,找到女儿,回归家庭。之后呢……谁能拯救这个再没有生命力的世界。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九):后退一小步 (还没写完)

No!!!

  (题图下面描述是我的反应,不是实际对白)

  使女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在悲惨中给每帧填满仪式感的画风, 同时用一个非常紧凑的开头把观众拉回了让人喘不过气的假想世界里。

  迅速被揪上车,在忐忑中颠簸,和其他拒绝执行命令的使女集合,原棒球场(大概)上竖起绞刑架,有人失禁有人痛哭,每个人的头都被套了进去,管理员的手挥了下来.......嬷嬷出现说明这是一场警告,所有人,包括女主的头又被拉了回来。

  这是开头十分钟的剧情。

导演是不是有圆形俯拍强迫症1导演是不是有圆形俯拍强迫症2

  接下来所有人跪着淋雨接受惩罚,嬷嬷得知女主怀孕给她特殊待遇,女主(June)敬酒不吃被警告,知道了上一个这么干的人的经历后迅速妥协。这一段剧情结束在一个非常意味深长的场景里:

  June穿着干净衣服吃着热汤,后面厨房里第一个接受手在煤气炉上烤惩罚的人正在尖叫,对面站着湿漉漉抽泣着等待自己命运的其他使女。她又吃了一口。

  这个场景加上之前其他人看June时的眼神特写让我以为嬷嬷们掌握了蓄意挑拨分而治之的方法,接下来就是June被使女们集体孤立,使女内部又如何互相出卖的情节了。谁知尚未反应过来,她就被指引着,跌跌撞撞地逃了出来。

  当Nick的背影出现在安全屋里时,我不禁热泪盈眶地想着:(见图片描述)

反派下手变真爱助攻,你这是活不到季终的节奏。

  注:

  1,主要是为了Emily写这个影评的,题图也是她,谁知道写到这还没到她的故事线。未完

  2,四星主要是主角情绪起伏和所导致的举动相当匪夷所思(参考国土安全里女主某些时候的举动)。另外导演某些时候为了艺术感牺牲了实际合理性。

  《使女的故事 第二季》观后感(十):恐怖普拉斯

  使女的情节不算新颖,就是反乌托邦和女性及同性恋者可能面临的遭遇的一个组合和拼凑,这一出杂烩让人不禁大呼“比恐怖片还要恐怖片”。还记得在《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在引导科莱丽丝找出变态杀手时给出的一词“贪恋”,“人们贪恋他们得不到的东西”,而这样的一个人肯定是身边的人或者有交集的人,只有身边的人才会产生贪恋。同样,这部恐怖片进阶版之所以比温子仁的系列更加骇人,就在于在观影的过程中,你好像处处都能感觉,这事情在微博上刚看到,我或许刚刚遇到过或者我的朋友刚遇到过,我们离这个鸡肋国其实并不远。

  “变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对啊!一小步一小步的挪移,最后突然将你一死军,然后激烈的反抗,之后被挖眼、断手、施割礼,此时的反抗无所谓是生存本能在面临彻底拔除威胁时的殊死一搏。我们现在不是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就算关己也是能忍则忍,起码我们还有丹书铁券“妇女能顶半边天”。害怕吗?害怕。剧中,鸡肋们膜拜献祭上帝,使女们跪求上帝解救。人间已倾覆,上帝的第二次降临,是充当救世主还是毁灭者,还是又一次毁灭后赐予重生呢?西方宗教有等待的信仰,我们呢?只能有一份光发一份光,无需等待了,不要在空等中误了时机,温水煮青蛙了。

  一部佳作需要剧本和演员互相成就。摩丝女士贡献了神级演技,成就了这部剧。我想这部剧出现的也正是时机,她不是那种天才型的,像西尔莎罗南,一出场就发光,自然流畅。摩丝的演技则是时间和经验磨练出的,是老演员的本事。剧和演员在恰好的时机互相成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